《六祖坛经释义》夕阳讲解08-彻底敞开的自性光明.内在与外在的自然相应.

决疑品第三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剌丈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

师曰:“是。”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其理,非我祖师有过。”

好,接下来我们开始讲解决疑品第三。

决疑品第三是讲到六祖有一次在一个韦刺史设斋的斋会上升座,给所有的官僚士绅讲法。当时韦刺史就问,禅宗初祖达摩初来汉地的时候,达摩是从印度乘船来中国的,当时梁武帝听说达摩来了还专门去欢迎他。梁武帝见到达摩以后就问,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说我一生造了很多寺庙,而且让很多人出家为僧,经常布施寺院,设斋供僧。梁武帝甚至本人都有好几次到寺院里出家的经历,结果让当时的大臣劝回来,大概有两三次,梁武帝本人是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他当皇帝的时候,几乎每个村每个县都有庙,而且很多都是政府出钱造的。他当时的政策就是非常鼓励造庙,非常鼓励出家。所以梁武帝在做皇帝的期间,有很多很多的庙,非常多的僧人。他就想问达摩,我做了这么多事,有没有功德,达摩就回答他,实无功德。讲的非常的不留情面,确实没有任何功德。他甚至连客气话都没有讲,他没有说,啊,有一些功德,或者,至少是一件善事,他一讲就讲到底了,实无功德,没有任何功德。所以梁武帝听了这个结论,就很惊讶。

后来达摩感觉到梁武帝并没有能够领会到最高的实相,最高的功德,只好就离开梁武帝,一路就来到了嵩山少林。他到了少林寺以后,并没有住在少林寺的寺院里,而是住在少林寺后山的山洞里,每天到少林寺吃一顿饭,其他时间就回到山洞里瞑目静坐,这个洞后来就被人们称为达摩洞。至今少林寺的达摩洞还能够看到达摩静坐时留下的一个非常清晰的背影,这个不能不令人感觉到非常奇怪,感觉到神奇,在达摩洞里有一个达摩静坐的背影。据说达摩离开梁武帝到嵩山少林寺路过长江的时候,有人看到他抛了一根芦苇在江里面踩着这根芦苇漂过河去,当时旁边的人就感觉到非常震惊,这个公案就是:达摩一苇过江来,这也是禅宗里面很有名的一个公案。可见达摩在到嵩山少林寺以前,他的修证已经到达了很深的程度,即使这样,他在嵩山少林寺仍然默然静坐,面壁而坐九年,时间也很长,有九年的时间,一直到二祖慧可来到他这儿。

二祖慧可来到他这儿也不是主动来的,有一次有人邀请二祖慧可在某一个地方讲经说法,口若悬河,讲的特别好。达摩正好路过那儿就去听了一下,听完以后,就有点不屑一顾的摇了摇头,然后笑了笑。当时慧可就感觉到很不是滋味,所有的人都觉得我讲的这么好,但是竟然有一个西域来的和尚摇头旁观,还冷笑了两三声,他觉得很受侮辱。有野史里面记载当时慧可就问达摩,你到底笑什么,我哪里讲错了?达摩对此并没有做正面的回答。但在野史里就记载,当时慧可拿下念珠就直接摔向达摩,因为力量够大所以敲掉了达摩的一颗牙齿。而达摩当时没有把这颗断齿从嘴里面吐出来,而是吞下去了。达摩把这颗断齿吞下去的原因是,如果一个四果阿罗汉的血落到地上的话,此地有可能就要经受灾难,就有可能产生天灾。所以他有意没有张嘴,即使他嘴里面牙齿已经断掉,已经流血了,他也把这个血跟牙齿完全吞下去,然后沉默的走开了。这段野史是真是假并不知道,我觉得他假的可能性更大,这段野史可能是后人编造的,因为像慧可这样的人,即使没有真正彻悟,也不至于修为会差到拿念珠去打人的这种程度。后来达摩回到山洞面壁静坐的时候,在典籍当中记载,慧可在大雪中跪在达摩的洞口,请求达摩讲法,跪了有三天三夜,慧可非常的诚心,非常的诚意,但是达摩仍然没有踩他。最后慧可就从身边拿出了一把戒刀,在达摩面前把手臂砍下来,献给达摩表示自己的诚心,这个时候达摩才真正接受他。可见真正的传法是多么的困难,达摩在等待一个能够百分之百将他的心彻底交出来的这样一个人,他还不能确定你是否百分之百诚心,因为跪三天三夜也许你咬咬牙也就跪下去了,但是要让你把手臂斩断并不是一个常人能做得到的,所以当他把手臂斩断的时候,达摩认为这个人真的是可以的,他的心已经达到了志诚,百分之百。

这个时候,达摩就真正把慧可叫到跟前,给他讲最真实的,最深奥的心法,只讲了四句话,外歇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你把身外所有的诸缘都放下来,在身内把所有的心念也放下来,内心无喘,也就是当你有思想,有心念的时候,你就好象在喘气一样接不上,也就是不要有心念的产生,也不要有心念的延伸,就像不再喘气一样。心如墙壁,这里所说的墙壁不是说你的心要像墙壁那样坚硬刚强,或者要像墙壁那样无动于衷,没有,他这里面的墙壁是指心要像墙壁一样,类似墙壁那样的作用一样,干净的照着,就如《心经》里面提到的“照”,像一面墙壁,甚至像一面镜子那样照着,纯粹的观照,纯粹的照着,当你能够外歇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这个时候就是你能够悟道的时候,可以入道了。

慧可就依据这四句话后来真正的彻悟。除了慧可之外,达摩后来还收了其他的几个门徒,有比丘尼,有一些其他的僧人。到最后,达摩要离开的时候,要回印度的时候,他叫这几个门徒每一个人都描述自己的领悟,有的人说:“我好像见到了佛国,但是只是一瞬间”。有的人说:“我好像心里面达到了最终的源头”等等。到最后问到慧可的时候,慧可仅仅是默然沉默,向达摩鞠了一躬什么都没有说,最后达摩就指着他的几个门徒讲,你得吾的皮,你得吾的骨,你得吾的肉,唯独慧可是得吾髓者他认可慧可是真正得到达摩的真髓的人。慧可什么也没有说,他只是鞠了一躬,至于为什么鞠了一个躬,达摩反而印证他是真正得到他真髓的人,为什么,我们在下面六祖的这篇文字里面会找到那个答案。

在这段对话里,可以看出这个韦刺史,对于达摩当年回答梁武帝实无功德的答案有一些不能理解,所以向六祖请教。他说今有少疑,其实疑惑是非常重的。因为无法理解,做了那样多的善事、修造了那样多的寺庙、度化那样多的人出家。而六祖回答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六祖说达摩并没有说错,先圣的言教完全正确,只是武帝心邪,不知正法,梁武帝没有领悟而已。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你可以修那些善的因,或者有的人修恶的因,无论是作恶,还是作善,他都是因果连接里面的一个平衡的现象,对应的现象。你种下什么果子,就收获什么回报。你经常布施,经常帮助人,经常作那些善的事,未来一定会有善的回报。这个并没有错,但这个属于福,是福田。或者你经常作恶,杀人放火,掠夺偷窃,这个在未来也一定会有恶的回应,他属于因果循环因果对应的一个效应。但这个只是福和祸而已,只是因果链当中的一个回应的现象,他还不能称作真正的功德,功德这个词有非常深的佛教的味道,他是一个宗教化的词,一个佛教化的词。

那么在佛教里功德这两个字到底意味什么,六祖讲,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只有当你认识了你最深的本性,最深的意识源头,这才是真的功德。但是这句话听上去仍然令人匪夷所思,什么叫最深的本性。什么叫意识的源头?这些词仅仅是名词而已。你可以在字面上理解他们,但是如果你仅仅是在字面上理解他们,对你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他后面讲的更加的通俗,他说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他开始告诉你一个行为上的外在标准,就是内心谦下,谦卑柔和,外行于礼,你所有的行为都符合礼,你所有的内心都符合谦,谦卑。而你的心是在建立万法的过程当中,同时在建立万法的过程当中,心体又是离念的,这是什么意思呢。你有没有发现,六祖在讲这几句话的时候,完全没有针对任何一件具体的事。他并没有说,你做某一件具体的事,造寺度僧,设斋忏悔等等。他反而是说建立万法,这个是禅宗对于真正真理的一个非常特别的领悟,也就是说在禅的观点里看出去,没有任何东西是需要排除在外的。如果你真正懂得禅,你就立刻懂得了整个生命,生命当中的所有一切,小桥、流水、树叶、老人和孩子,生活当中每一件事都充满了禅的意味,在禅的内心里面,从来也没有排斥过任何东西,从来也没有对任何东西进行判别过,他没有判别说,你造寺度僧,做这些宗教性的事就是好的,你做其他事,功德就是小的,从来也没有。在禅的眼睛里面,你应该把你的善施用于生活当中的每一件事,甚至每一件小的事。

铃木大拙是近代一个开悟的伟大的禅者,他在书里曾经提到,一个禅者在路上看见路边石缝里面长出的一朵小花,她是最最普通的野草地里的花,并不是名贵的花,而当他看到这朵小花的时候,他突然由衷充满了对生命的赞美和感激。所以在禅的视角里即使在墙缝里长出的一朵小野花,都表达了整个生命的完美。在一个禅者的心里,他是向全世界敞开的,他一丝一毫都没有封闭。在一个禅者心里,从来都不存在宗教的壁垒,宗教的差别。铃木大拙同年代,比铃木大拙稍早一些年代,日本还有一个伟大的禅师,这个禅师好像叫做白隐,当时基督教还没有传到日本。有人把一本圣经带给白隐禅师看,这个人告诉白隐禅师说这本书在国外非常流行,很多人在读,然后让禅师鉴别一下这本书到底是好还是不好。第二天这个人就再次到白隐哪儿去拜会他,同时问起他昨天送来的那本书。白隐说他还没来得及看,就要么你现在翻开来读个几段让我听一下,这个人就开始念圣经里耶稣说的一些话,《新约》的话。大概只读了十几行,白隐就说停停停,可以可以了。那个来访者就觉得心里打鼓,难道这本书有点不好吗,我才念了一点点,老禅师就说停。结果白隐回答他的,正好相反,白隐禅师说,你用不着再念下去了,讲这些话的人,一定是一个伟大的圣者。所有他讲的这些,毫无疑问都是真正的真理。这是白隐禅师讲的,所以对于一个真正的禅者来说,他会一眼认出那个最终的真理,他从不把那些宗教的外衣放在眼里。

宗教对一个真正的禅者来说仅仅是人类的发明,而他找到的,他想要一下就击中的那个核心,是所有宗教最深处的那个钻石。这个钻石隐藏在所有宗教的最深处,他们是同一个东西,同一件事,在禅的眼光里面,这同一件事,就是对万物的敞开跟敏感,而这个敏感本身,其实就是真正的爱。但他并不是情绪化的爱,人格化的爱,都不是,他是一个超越情绪,超越人格本身的一种爱,他是你意识深处本来的爱。克里希那穆提曾经提到过,他说,其实真正的敏感就是爱。当你彻底的处于一个敞开的状态,你突然发现你开始意识到那些你曾经从来也没有注意到过的那些细节,你开始意识到从你身边走过的人耳朵旁边的卷发,那个卷发的弧度是如此的优美,你开始意识到路边的小草,远处的天空,树梢上的清脆的鸟叫声,身边孩子的微笑,所有的这一切,都来自于你的打开和敏感,他是向全世界敞开的一个彻底的爱,他从来也没有说我只能向佛教徒敞开,或者只能向天主教徒敞开,只能向某一类人敞开,没有。在禅的视角里面,是彻底的敞开。而当你彻底的敞开,对一切敏感的时候,你的心怎么可能还骄傲,你的心怎么可能还会有暴力的倾向,完全没有可能了,你会自发的爱上每一个东西,自发的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温柔情怀,而这种温柔情怀是真正的宗教情怀。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讲过,他说真正的宗教情怀,其实就是像河水一样静静的流淌,她在孕育着整个生命却从来都没有任何的骄傲。

所以六祖在这儿讲,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这个时候你就能领会他为什么要这样讲,一个真正内心彻底敞开的人,真正敏感于周围所有一切的人,他突然的对周围所有的一切充满了有意识的爱,当你处在一个打开的状态下,你的爱会油然而发,你的内心会自然的谦下,你的行为,你的语言都会自发的温柔或者自发的温和,你自动的就在建立万法,所谓建立万法就是对所有的一切都是欣赏。也许你什么也没有做,也许你仅仅是欣赏,这个欣赏本身就是一种建立的过程,你对所有一切的敏感和爱帮助了整个世界。因为爱是一种能量,你产生了爱的正向能量,帮助这个世界能够更加充满爱,更加充满光明。而一个敏感的人,他的心永远是无念的,离念的,所以六祖讲心体离念是德。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孩子睁开双眼,探索世界的时候,他思想完全是停止的,当你睁开双眼,像孩子一般探索周围的时候,你不可能还怀有很多的思想在里面。一个人一旦有探索的倾向,所有内在的顾虑,就立刻被抛开了。所以当一个人处在如孩子般的天真,如孩子般的无念,如孩子般的睁开双眼探索世界的状态里的时候,你就真正的在你的心灵中,在你的自性中,这个才是真正的功。所以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你的这个状态是向全世界敞开的状态,他就是一种应用,你从对周遭的无意识变成彻底的对周遭有意识,对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敏感,变得有意识,这就是一种自性的应用。六祖讲的很好,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你只要这样,你只要安住在这个状态,你就是真的功德,这才是真的功德,并不是真的要你去做具体的什么事,你也许什么没做,你只是打开你自己,打开你的心,安住在你意识的本性上,意识的光明上,彻底的打开,这就是真的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你在你彻底打开的心里面,你会自发的对所有一切充满了爱与敬,尊敬。因为你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的完美,都是上帝的创造,你再也没有可能说这个东西是坏的,这个东西是好的,那个人是坏人,这个人是好的,没有可能了,在你的眼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创造本身的杰作。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你如果还有骄傲,还有我比你们好的想法,我高于你们的感觉,那就是一个错误,你把你自己给毁了,因为你把上帝的创造给毁了,你把如此完满的世界给毁了,虽然只是你意念上毁了他们,你没有认出他们的美,你反而认为他们是丑的,你在你的心里毁了他们,而当你在心里毁了他们的时候,你其实毁了自己的心,你的心变得黯淡了,变得关闭了,变得更加沉入一个封闭的死水潭了,你变得进入了幻觉,进入了虚妄,变得再一次回到你思想的巢穴里面,所以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你就远离了德。因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一个自大的人实际上是在自我的幻觉中,他自己创造了那个高高在上的幻觉,而事实并不是这样,事实永远都不可能这样,事实是所有的一切都如此的美,以至于所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没有谁是更好的,也没有谁是更差的。所以六祖讲,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什么叫念念无间,就是你在这个彻底敞开的光明喜悦里面,要念念无间的安住下去,不要中断,这个就是功。心行平直是德你在这个状态里,你的心自然是平直的、淳朴的、天真的,这个就是德。所以老子在《道德经》里讲,一个孩子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你如果能像一个孩子一样专气至柔,能够完全回到婴儿的那个状态,你的心能够完全离念,完全能够像婴儿那样彻底的敞开,毫无恐惧,你就是真正的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你如果安住在这个心性里面就是一种功,你能够从你的心性,发自身体而产生善的行为就是一种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其理,非我祖师有过。所以他讲的非常清楚,真正的功德是要你达到你的自性,达到彻底的敞开,彻底的光明,而并不是布施供养,能够追求到的。布施供养能够积累善的业,福德,但是他跟功德没有太大的关系,他跟功德是两回事。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味,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后来,这个刺史又问了一个我们现在非常通俗的一个问题。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因为当时净土宗已经传到了汉地很多人都在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求生西方。他就问六祖: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那么这些念佛的人,到底能不能生到西方世界去呢?这个问题非常具有挑战性,六祖是怎么回答的呢?使君善听,惠能与说。六祖讲,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便是说远。说西方世界相距有十万八千里,他说这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说远,为其下根,如果按物理的距离来判断,只是为了下根才这样说;说近,为其上智,如果为了上根,那么你并不需要走到远的地方去。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味,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六祖当时反驳,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心里面干净纯净没有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即使是一个已经往生西方的人,如果心里面不干净,不纯净,那么也有过错,如同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一样没有区别。不然已经往生西方净土的人一旦造罪了,他还能够念佛求生到何国呢?我们现在在这个娑婆世界,你说你有罪,你浑身有业,那么你念佛能够离开这个世界到西方去,那么如果西方人心里还没有干净,那么他念佛能够到哪儿去呢?他讲了一个反驳的话。他讲这个反驳话的含义,其实就是告诉你,无论在哪里,即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你如果在你的内心找到了这个纯善,在你的内心找到了这个光明,你当下就是净土。如果你在西方,在极乐世界,你的心变得污染了,即使一个极乐世界,都会当下变成秽土,变成肮脏的世界。

在佛经里面有一段典故,据说有一次有人问佛陀,所有西方世界的佛所在的成佛的净土,无一例外都是非常纯净,非常完美的净土,黄金为地啊,宝树啊,无限的音乐啊,光芒啊什么样的好的都有。这个人就问佛陀说,为什么只有你释迦摩尼佛成佛的这个净土是这么肮脏呢。当时佛陀回答他,在我的眼里,这个世界如华严世界一样庄严完美,只是你的心肮脏了,所以你看不到而已。如果你想看到的话,请你现在纯净你的心念。这个时候佛陀就用脚趾点地,忽然在场的人一下子看到整个世界变得如净土般纯美。其实并不是整个世界因为佛陀的神变变得完美了,而是他们当时的心在佛陀的引导下变得纯净了,以至于那个眼前的净土就立刻显现了。当然这是一个典故和比喻,而这个典故与六祖在这里所讲的意思是一样的,也就是同样的世界,在一个禅者眼里是如此的完美,同样的世界,没有任何差别的世界,为什么会在你的眼里竟然是如此的肮脏。同样的世界,在一个开悟者眼里,是如此的美,处处都是上帝的创造,为什么在你的眼里充满了抱怨。仅仅是因为你的心,如果你关闭在你的心里,关闭在你的思想里,你一定会越来越黑暗,越来越肮脏。就好像一个死水潭一样,时间越久那个水就越臭,而当你打开你的心,突然你发现你身边就有美,你从来未曾注意过的身边那些树,那个茶杯,身边的亲人,你喝下去的那口汤,所有的一切,如果你真正的敏感,你彻底的打开,这一切的美似乎可以让你感到惊讶。

禅宗后来发展出五个宗派,其中有一个叫曹洞宗,这里有一个在禅宗里面很知名的典故就是有关曹洞宗的。曹洞宗的祖师洞山禅师当时到僧寮里面去寻访,其中有一个年纪大的僧人,他在洞山的庙里面已经住了有十几年了,当时天很热,非常的闷热,而且这个老僧啊身体又不好,洞山特地去看他,安慰他。这个老和尚躺在床上已经爬不起来了,身体很差,他就问洞山禅师,他说,你看我这个样子,应该怎么办啊?太苦恼了,满心的苦恼,年纪也大了,也起不了床,天又热,真是没有任何乐趣可言了。当时洞山回答他一句话,哦,他说,热时热杀阇黎,寒时寒杀阇黎,也就是说热的时候热死你,冷的时候冷死你。这句话听上去很不近情义,这个老和尚已经这么可怜了,问你怎么样能够解脱,怎么样能够摆脱这个炎热的夏天,你竟然回答他,热的时候热死你冷得时候冷死你。当时这个老和尚听了以后并没有因此领悟,没有开悟。洞山在走的时候又给他留下了一句话,他说,其实一切都是现成的,日日是好日。他看那个老和尚没有悟,就把话说的更白一点,他说其实一切都是现成的,日日是好日。在一个禅者的眼睛里面,所有的一切都是现成的完美,每天都是一个很好的天。你并不需要去抗拒他,如果你不抗拒,即使那个热,那个冷,都有他本身的意味在里面,你可以好好地品尝一下那个热,并且好好地品尝一下那个冷。所以一个禅者的态度,是彻底的打开的,没有丝毫抗拒的打开。

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十直,到如弹指,便亲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仃佛印水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才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惠能与诸人移西方如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

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鳌,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所以六祖在这里面最后讲到,他说,惠能与诸人移西方如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你们现在愿意能够亲见一下西方世界吗?我现在就能够让诸位亲见西方世界的样子。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所有的大众都说,好的,太好了。六祖就讲:世人自色身是城,那么请你们把你们的色身当成是城,当成是一个城市,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心当成是地,本性当成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迷当成是人生,自性觉,即是佛,自性觉当成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就是大势至菩萨。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鳌,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啊,他这里面讲的非常好,所有的一切都是你,因为你有这些虚妄、愚痴、贪嗔,所以你的世界才会有鬼神、地狱、畜生。

这个在当前新时代的很多书里曾经提到过,你有怎么样的内在就会反应怎么样的外在,而你身处一个令人困扰的环境的时候,请你别试图改变那个环境,你只要改变你内在的那些愚痴、虚妄、尘劳、贪嗔。当你的心变得纯净了,你忽然发现你的外在的环境戏剧性的自然的就改变了。这个大家可以参照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里面讲到的是一个濒死经验的一个人,这个人叫Anita,她是由于晚期癌症,晚期癌症进入了濒死经验。她在濒死经验里,当她摆脱了身体的痛苦以后,她一瞬间经验到了一个灵魂的敞开。而这灵魂的敞开其实每一个人在死亡的瞬间都会经验到,只是有一个差别,有的人是在无意识里面度过的,以至于他完全无法感知到,而这个Anita她很幸运的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经验到那个彻底敞开的灵魂。所以在密宗里面,在中阴成就法里面提到,每一个人临终时候,如果你能够保持有意识,你一定能够经验那个灵魂的源头,而你在那个源头里,就可以获得立刻的解脱,不需要再轮回。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的死亡都是在昏迷下前进的,所以他在无意识状态下经过了那个灵魂的点,却无法认出那个点,无法认出那个灵魂的光芒。很幸运的是,Anita认出了,她在濒死经验中摆脱身体的痛楚以后,她一下子经验到了一个灵魂彻底打开的经验,以至于她发现她原来所有对于癌症的恐惧,仅仅是自造的,所有那些对生活的,对癌症,对疾病的恐惧,都是来自思想的自我创造。而神奇的是,经历了这个灵魂彻底打开的经验后,Anita并没有就此死亡,而是回来了。当她在濒死经验回来以后,仅仅三天的时间,她身上所有的晚期癌症奇迹般的消失了,令人难以相信。当别人问起,为什么你的晚期癌症,突然间三天之内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她回答说,是因为我的心里面没有恐惧了,我心里面那些肮脏的思想都没有了,以至于外在的那些实体的癌症,也不可能存在了,因为内外是相应的。你真的理解这个内外相应,你就会发现他真的是这样,所以这是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这篇文章建议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所以密宗里面也讲,如果你的心倾向于慈悲,你的本尊就是观音。什么是本尊?本尊就是最内在的神,她离你最近,而不是最远。当一个人充满了慈爱,那么就意味着你的内在就已经跟观音相连了,你并不需要往远处寻找她,那个观音就在你里面了,所以他是你本身内在的一个尊者叫本尊。当你喜舍,当你能够有布施的倾向,你的本尊就是大势至菩萨。当你能够纯净心意,而且坚定无为,你的本尊就是释迦摩呢佛。当你能够如此的平直干净,你的本尊就是阿弥陀佛,等等等等。虽然禅宗并不讲本尊,但是六祖这个里面提到的这个和本尊的含义其实是一样的。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所以他讲的非常清楚,你如果能够除去你心中的邪念,除去你心中的烦恼,你的外在立刻就改变了。那些毒龙,那些伤害的人,那些黑暗的事,立刻远离你了。这个方面的内容,在中国古人的智慧里面也一再的被提到。中国古代其实很重视风水,但是在有关风水的最高境界的方面,古人曾提到,如果你心善,即使你处在一个恶风恶水的地方,那个地方也会由于你的善良,突然间改成风水最好的地方。历史上一个最著名的典故就是尧,尧由于他对母亲特别的孝顺,但是他是一个穷人,他没有做皇帝以前很贫穷,他被赶到非常差的地方居住。但是很奇怪的是,他只要每次居住在哪儿,那个地方很快就变成最好的地方,风水最好的地方。连风水都跟着他转,而不是他跟着风水转。他的妈妈想吃什么东西,他就尽可能的满足她的愿望,即使冰天雪地里,他都到湖面上砸开一个洞去钓鱼,因为他妈妈很想吃。他由于大善至孝,无论走到哪儿,哪儿都成为最最吉祥的地方。所以当你的内心去除了邪恶,去除了杂念,去除了烦恼,你并不需要再寻找任何的风水,你并不需要再寻找任何的依靠,这个时候整个世界,整个上帝的礼物,会自动降临到你的身上,因为善必然吸引善,他是一个自动的能量法则。

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所以当你回到你的自性上,回到彻底打开的光明上,所有的黑暗一瞬间就消失了,只需要一束光,整个宇宙的黑暗,就会立时的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这个时候和西方世界有什么区别呢,没有区别。你在此时此地,已经经验到了一个完美世界。不作此修,如何到彼。你如果没有这样修,你天天念佛,你认为你可以到西方吗?你即使天天念佛,但是你的心里是如此的黑暗,一个这样的人能够往生净土吗?不可能的,为什么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因为那些念佛的人,他们并没有领会最深的含义,不仅仅是为了念佛而念佛,为了求生净土而求生净土,而是在那个佛号声中要自净其意,使你的心变得越来越清澈明亮,越来越干净,只有这样在你活着的时候,你就已经在净土里了,而一个在活着的时候已经打开净土的人,他死后即使不念佛,也一定会往生到净土。

近代有一个非常伟大的成道者,叫广钦老和尚,他在台湾。他是自己在山洞里闭关十年以后,自己在山洞里彻悟的。彻悟以后他就出山,出山以后很奇怪的是,他提倡念佛法门,他终其一生都在提倡念佛法。但他的念佛法有一些不一样,他告诉身边的人,你求来的还不是真的,如果你临终之前拼命的追求,说佛陀你来接我吧,圣者你来安慰我吧,你来引领我吧,因为如果这些是你求来的还不是真的,而当你不求自来的,才是真正匹配你的。你没有求,你甚至念佛你都没有求,你念着阿弥陀佛,你在念着佛号的时候,你都没有希望有某一个圣人来的时候,祂如果自己来了,如果那个纯正的画面在你面前自己展开了,那才是你真正匹配的。而你永远会得到你真正匹配的东西,你永远也不可能得到与你不匹配的东西,所以不要抱有任何的侥幸,不要抱有任何的幻想,以为只要念佛你就会往生净土,不是这样的。即使净土宗也不是这样认为的,人们误解了净土宗的含义。真正的净土宗,首先应该纯净你心灵的净土,这个六祖讲的一点都没有错,只有当你的心净,你的心干净了,那个属于你的,与你相匹配的就会不求自来,这个才是真正净土宗的含义。所有其他的东西也都是一样的,他并不仅仅只是净土宗的道理是这样的,其他你生活当中所有的道理其实都是这样的。一个人想通过念财神的咒语想发财,一个人想通过念长寿佛的咒语想长寿,一个人想通过各种各样的仪式,各种各样的算命,或者等等其他的想赚钱,想发财,想规避一些东西,其实所有这些行为都是舍本逐末的,而且他们注定不可能实现。为什么?你永远也得不到与你不匹配的东西,你要获得匹配,你要获得那些福报,获得那些财富,你必须纯净你的心,你必须首先在你的心里实现那个光芒,这个才是你真正要做的。所有投机取巧的行为,最后都会失败,都会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