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禅观》夕阳讲解03-分别与无分别.达到被动的源头.不满溢的智慧

分别与无分别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在第六章里,老子提到了一个令我们相对来说非常陌生的观念,叫做谷神。这个观念对现代人来说,已经很陌生很遥远了,但对于两千年年以前的人、甚至更早的人类,这种谷神的观念并不遥远。我们在很多原始文明的遗迹里面发现,他们都有女神崇拜的符号图腾。他们会崇拜一个没有形象的、完全是象征化的这么一个图腾。

老子这里指的谷神,就是指那个原创的、原始的、最源头的、母性的神。所以他说是谓玄牝。玄是指黑色,牝则是指母性的生殖器。他提到这个原始的最原创的神,最原创的这个源头,它类似于母性的生殖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它是天地的根源;绵绵若存,它好像非常的柔软,非常的被动,永恒的存在,无穷无尽的存在;用之不勤,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他在讲什么?如果你从文字上看, 你仅仅会看到的是一个类似于原始文明的这么一个图腾崇拜的象征,但那只是表面的东西,他们在崇拜一个母性的力量,一个被动的力量,一个相当内化的永恒的力量,这种崇拜在印度教里非常常见。

我们近代的文明才渐渐演化成以父性社会为主的文明,而最古老的文明是母性社会的。 之所以远古的文明会有这样的认知,是出于他们的直觉。他们在心灵的深处,潜在的认识到了有这么一个能量的存在,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都是从母性的子宫里出生的,所以认为那个阴性的象征是宇宙的源头,并不是这样,这只是最表面的现象。我相信古老人类的文明以他们的智慧,他们的领悟,他们会认知的比这个深的多,他们一定是在内心的深处,经验到了这个所谓的完全被动的原创能量,这就是凯西曾经提到过的,整个宇宙的背景。你曾经经验过整个宇宙的背景是什么吗?也许大家肯定会说我从来没经验过。待会儿我告诉你,其实你经验过。

凯西曾经提到过,整个宇宙的背景是完全被动的, 它不是一个主动性的能量。大家可以去看一本克里希那穆提写的书,叫《浩渺无垠》, 这本书已经翻译成中文了。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克里希那穆提提到他有一次走在山谷里,那个山谷是那么的寂静,宁静到令人神醉。 他在如此美丽的一个环境下,忽然就感觉他的意识,神奇的经验到了一个巨大的背景。他形容那个背景,是完全被动的。那个背景没有任何主动的倾向,因为所有的主动都意味着某种暴力,某种进攻性,而宇宙原创的能量没有丝毫的进攻性,它彻底的温柔、彻底的被动。这也就是克里希那穆提以后一直形容的伟大的浩渺无垠的背景(That Immensity)。

克氏在他晚年,认知到这个无限背景的时候,他认为这是一股无限的能量,是宇宙的原创能量,宇宙的源头。他认为这是宇宙整体性的一个背景,没有这个背景,整个宇宙将无法存在,他提到这个背景是完全被动的。我相信克里希那穆提不是第一个认知到这个背景的,我们古代的人类是那么的智慧,古人有那么多的圣者,那些圣者甚至远远超出了历史记载的片段,古人一定在非常久远以前就已经经验到了和克里希那穆提一样经验到的那个背景。他们认知到了那个被动的宇宙源头,也一样认知到了这个源头是完全母性化的,被动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原始文明都会开始崇拜母性能量, 因为他们认知到那个能量是原创能量, 是一切生命的源头。所以这就是老子为什么说它是天地的根,它是绵绵若存的,它是用之不尽的。

虚云老和尚晚年曾经在禅定当中上升到兜率陀天,见到弥勒。弥勒曾经给了他一首诗, 这首诗是对未来的预言,同时也是对修证境界的一些预言。这首诗其中有一句,“识智何分”。就是一个人的意识状态和一个人智慧的状态,这两个状态几乎是手心手背的感觉,你很难区分它。那么弥勒给他的一个指引是——当你产生了分别,这就是心识的作用 ;当你处于一个无分别的状态,这就是智慧的作用。为什么要提到这一点?你会发现所谓识心的作用是指它聚焦了,它在分,它的意识中心要从一个物体移向另一个物体,但是无论它移向哪一个物体,它都是聚焦的面对这个物体在看,这个就是意识的心(识心),也就是大多数人最正常的一种意识行为。你总是要么看着茶杯、要么看着电脑、要么看着书、要么看着某一个人,你的这个意识的心总是片段的,它总是朝向某一个焦点的。而所谓的智,它没有焦点,完全是被动的。

那么,刚才我们提到每一个人都曾经经验过这个无限的背景。你在什么时候经验过这个背景?当你运动了一整天,比如说你在学校里打篮球,或者你在干体力活,或者你从外面走了两个小时的路回来,你在这一瞬间觉的很累,回到家突然间往床上一倒,在你的头部碰到枕头的那个片刻,你忽然觉的全身的肌肉都放松了。或者在你倒在草坪上的那个片刻,你突然发现全身都融化了,一种无法言喻的松弛、享受、舒适。在那个片刻你不是睡着的,因为你刚刚倒下来,你完全是清醒的,而这个片刻你会发现你的意识状态是没有焦点的,它同时是完全敞开的,这就是你经验到那个背景的片刻,一个没有焦点的意识源头的片刻,也就是你内心深处智慧的片刻。这个片刻你会觉的天地如此美好,你的眼中似乎整个世界在那个片刻如此的美好,无法形容的美好,太舒服了,太放松了。所以当你融入这个无分别的智的状态时,一切都显的如此的完美,你在这一瞬间达到的是一个意识高峰的经验。你无法把它形容成是一个低谷,只有睡着了才是一个低谷。而这个片刻,是一个高峰,喜悦的高峰,明晰的高峰,非常清澈的高峰。你几乎可以用完美这个词来形容,这就是你经验到的这么一个玄牝的状态,一个天地根的,无分别意识绵绵若存的状态,这就是克里希那穆提提到的那个浩瀚无垠的背景。虽然你对那个状态,在那个片刻不是认知的如此清晰,你没有像克里希那穆提那样如此清晰的体认它,但你至少经验过。而在这个状态里你会发现有几个特点:你是彻底有意识的,完全清晰明亮的,这是其一。其二,你是完全敞开的,这也就意味着你处于一个完整敞开的状态,这种敞开是不是意味着你打开了大门,你在邀请整个存在,你没有任何拒绝,你反而是邀请整个存在。所以往往在这个片刻你觉的天更加蓝了,草地更加绿了,一切是如此的完美,因为你邀请它们,你在从你打开的大门朝它们看,而且是没有焦点的看。当你没有焦点的看向世界的时候,世界突然变的那么美,这就是古老人类同样认知到的那个源头。这个源头潜在于你,也潜在于所有的存在,整个存在的每一个地方都是这个大门。当然,它也潜在于你的深处。那么这里面我们要讲一个非常具体的事物,刚才提到,当你处在这个无分别的彻底敞开的状态,世界的美好就进入了你,你甚至不需要邀请它们,它们就来了,你已经主观的感受到了这个完美、这个喜乐。你在这个高峰经验中,这种喜乐是无法被抑制的。你一定会经验到的,非常的快乐,世界以某种方式在恩典你,在祝福你,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段。

《老子》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为什么天地如此长久、如此完美?因为它不自生,它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所以故能长生。为什么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呢?因为他退后了,他是完全被动的。当你完全被动的时候,世界就能进的来;当你完全被动的时候,礼物就不请自至了。。为什么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他没有私念,没有说我要向外捞,向外抓,他一点向外抓的心都没有,但反而成其私了,礼物反而进来了。为什么?他敞开了,他被动了,这就是生命的一个平衡效应。当你是伸出去的时候,生命就要砍断你的手,因为你超出你的范围了,你侵占了别人的地盘了,你扩张了。而当你向内收缩的时候,生命就不得不填满你, 因为你现在是个空杯子,生命的水会自动的灌满你。所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就是古人发现的天地的智慧。所以古人说,如果你想要成其私,想要领受天地的甘露,想要领受生命的礼物,你要做的不是向外抓,而是要无我,要向内缩,你要变得像那个玄牝一样,更加的被动,更加的母性化。这就是为什么你会发现那些静若处子的女孩,显得更加的美,你很难会喜欢一个假男生一样的女孩,她很主动,很向外伸。而一个静若处子的女孩,自动的会显得完美,她的某种内化的倾向,使生命以各种方式在填满她。你甚至能从一个人的脸型和眼神,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向外伸的人,还是一个无我类型的人。比如大家最能够理解的是近视眼,你会发现近视眼的黑眼球都是向外凸的,为什么?他看不清。他越看不清他就越是要用力向外看,他用力对焦,对准一个焦点看,这种恶性循环使他的黑眼珠越来越向外;而整个人的面貌也是一样的。一个越向内的人,如果这种内没有使他变得封闭的话,他保持敞开,同时保持向内,他就会拥有无与伦比的魅力,一种神秘的气质将会从他身上散发出来,这种气质不是别的,这种气质就是来自生命源头的能量。也许你看不见,只要一个人敞开,同时向内,生命源头那个玄牝的能量就会自动开始灌满他,而它将满溢出来,他的身上将散发出某种神秘的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气质。你的气质从哪里来?有两种,第一种是假的气质。我们在马路上看到有些二三十岁、三四十岁的男生或者女生,他们非常的自恋, 他们会打扮的相当的时尚,他们在赚取人们的回头率。 而这种自恋的倾向意味着某种微妙的膨胀。他们会赚取你的第一个目光,但是当你多看两眼的时候,就会由衷的感觉到反感,一种莫名的讨厌会在你心里产生出来。因为实际上他已经侵犯了你的领空,他在扩张。而第二种气质里面没有任何扩张性,完全是静谧的,温柔的,沉静的。

记得马王堆出土的文物竹简里面有一句成语:真水无香。真正的水,完全纯净的水,那个水纯净到似乎是没有香味的,但它有真正的香味,一种没有香味的香味。马王堆的那句成语,据说是形容女人的,它是对女性至高无上的赞美——真水无香!如果一个女性内在的气质达到真水无香的境界,她就真正达到了与玄牝合一的境界,一个真正完全被动的深挚的完美的彻底敞开的母性化的境界。你如果有社会经验,你如果在这个世界上已经了解了一些人世间的是是非非,你忽然会发现只有那些真水无香的人走的最远。你会发现在你的人生经历当中,那些考到高考状元的人,那些在竞赛当中获得第一名的人,往往在十年、二十年以后,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事业或人生上的成功。你会发现一二十年以后,真正获得事业或者人生成功的人,却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第二名、第三名甚至倒数第几名的人,在学校里功课很差的人。为什么会这样?一个人潜在于他心灵深处的东西,需要深深的沉淀,沉淀的越久越好。当你沉淀的越久,那个香气自然的会散发出来,它不需要你把你里面的珍珠往外拿,拿到别人的面前给别人看,不需要。你只要向内沉,沉滞的够久,你的内在就会自动散发出芬芳,周围人会顺便闻到那个芳香,这就是老子的智慧。

你是否能够沉滞的够久呢?你是否能够像那个圣人一样,后其身而身先呢?我们现代西方的教育总是让一个人成为领头羊,成为突出的人,成为竞争当中的成功者。但是你会发现老子从来都不同意这样的说法,老子却告诉你,你要真正成为一个成其私的人,最终能够笑到最后的人,你应该在一开始就学习后其身,让你自己沉下去。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讲的,如果你使你的意识扩张了,你注定要受克。如果你使你的意识向内深处深入了,生命的礼物就来了。所以它不仅仅是一个哲学,而是一个生活的智慧,它是古人从生活里领悟到的东西。如果你想在生活里真正的越来越多的领受生命的恩典,你要学习如何向内走,如何变得更加的柔和,而不是刚强;更加的内化,而不是外化。老子在接下来的一章里,以更具体的方式告诉你怎么做。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人们总是说我吃了亏了,我做这件事情没人回报我,我也没有获得任何的帮助、好处。 但是老子却说水利万物而不争,你要帮助万物,但是没有任何争的想法,没有任何想获得回报的想法。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别人都很不屑的地方,你可以去。当你能够去到那些别人很不屑的地方,而且你能够在那个不屑里沉的够深、够久,你就会成功。最显然的例子,就是阿里巴巴的马云,当时他开创阿里巴巴的时候,所有人都笑话他,认为他疯了,认为这件事怎么可能呢?没有人看好他做的事。他处于的地方是众人所不屑的地方,他在那个不屑里面沉的够久,很快他一个月的净收入就几百万。如果你能够找到众人不屑的地方,你就是一个拥有智慧的人。每一个想做生意的人,都希望找到能够立刻赚钱的项目、立刻赚钱的买卖,但是没有人足够聪明到找到那个众人不屑的地方。你的头脑是否能够智慧到找到众人所不屑的地方,没有人看好的地方?所有人都不看好种脐橙,但竟然有一个七十几岁从牢里出来的犯人,他看好了这个项目,他在山上一干就是六、七年,专门种橙子。几年以后,当橙子树完全成熟以后,人们忽然发现那个最让人不屑的地方,现在是最大的盈利,这个人现在是脐橙大王。所以老子在告诉你, 你要发现众人最不屑的地方,你要居善地,心善渊,你的心要达到最深处的深渊,这个深渊不是最下面的,而是最上面的。真正的深渊不在下面,而是在上面,在你的意识的最高处。只有当你进入最深渊的地方,你才能几于道, 最靠近这个源头、这个道。

与善仁,言善信。所以当一个人真正处于最低的位置,他的语言、行为忽然变得那么的柔和,那么的善,没有任何攻击性。政善治,事善能。即使他成为一个领导,他的法令里面也没有那么多苛刻的条目,他完全发挥所有人的主动性,能动性,而并不是靠所有条章来约束每一个人,他的法律往往是最少的。动善时,他总是在恰当的时候,产生行动。夫唯不争,故无尤。他从来都不跟人争,他已经深深的养成了某种被动的天性。

如果当你了知那个被动的智慧,你会发现当生命以某种方式带到你面前,就是你应该获得的。当生命以某种方式把你的东西拿开了,你就知道那是应该离开的,你千万不要再去抓住它。所以人们总是说,为什么这个人离开了我?老子会告诉你,他(她)应该离开,生命带他(她)离开了。一开始是生命带他(她)来到你面前的,现在生命再一次带他(她)离开,而这是为了留出新的空档,让下一个人进来。所以你为什么要抓住上一个人呢?你为什么要抓住上一段事情?你一点都没有领会上帝的用意,他是为了好给你留出空档,好让新的事物能够进来。你太顽固了,你总是想抓住那个你熟悉的东西,以至于阻挡了新的东西, 而那个新的才是更好的,永远都是这样。你不要担心那个新的会比你现在的这个差,这不可能,所有即将到来的都意味着新的挑战,新的滋味,新的尝试,它将给你新的营养。所有那些新到来的东西,永远会给你新的能量,你丝毫都不需要担心新的东西会比老的差。整个存在的智慧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所以你要对它充满信任,让它来运作。当它把什么事物推到你面前的时候,你要尽情的品尝它,这是你应该做的,这是你此时此刻应该做的。而当它把那个事物从你眼前带走的时候,你不需要有一丝的留恋,这也是你此刻应做的。你的留恋将是阻碍事物继续前进的绊脚石。当你处于玄牝的状态,你处于躺在床上彻底打开的这么一个状态,你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留恋,你甚至会觉得为什么不快点带走它们?我希望新的。在那个片刻,你看着蓝天的时候,你从来就不会想只专注在一片云彩上。在这个片刻,在你完全敞开的片刻,你的心智会自动的处于一个毫不留恋的状态。你会自然的看着云朵一片片的流过你的头顶,只有流动的状态,现在才是最美的。如果有一片云,它一直在你头顶纹丝不动了,你就会觉得有点什么不对了。当你处于玄牝的状态,处于那个彻底被动的、原创能量的意识源头的状态,你不会留恋任何东西,你反而希望按能量本身的法则来运动。因为你开始体验到运动就是完美,越运动越完美。事物一旦停下来,就会变成死水,它的完美就立刻丧失了,它从一个活的东西变成一个死的东西。老子第九章就告诉你不要喜欢死的东西。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有些人就是喜欢满的状态,但是一旦满了,事物就死了,他告诉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啊。一个东西一旦装满了,它就无法流动了,很快就要糟糕了,很快它就变成死水了,它要开始发臭了。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你把一个事物运作到最顶尖,最锋利的状态,它很快就要折断了。事物一旦达到顶端,它就无法常保了。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你已经装满了,你从来都不觉得应该施舍、分享,那么你原来装满的注定也会在某一个瞬间丧失掉, 所以不要太满。在人生经验里你总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对夫妻两个人关系特别好,非常的恩爱,特别亲密,而双方的工作又特别美满,各个方面都很好,父母也好什么都好。但是突然你会发现这对夫妻生不出小孩,这就是生命在以某种形式禁止他变得更满,他如果变得更满,一定会出事。如果这对夫妻有一天突然间生出小孩了,不多久,要么就是这个小孩体弱多病,要么这夫妻二人某一方就会开始得病了,或者他们的工作突然间会出现变故。所以你的生命不可能是圆满的,你愿意选择哪一个?比如说我选择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但是不要大富大贵,这很好!如果你希望子孙满堂,自己又是福如东海、金玉满堂,你的寿命一定会减短。

古代禅宗里面有一个公案,有一个非常年轻的禅师, 他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开悟了, 而且写了一本《楞严经》的注,写的太美了。他的师兄就把这个注拿给方丈看,方丈一看,确实不错,而且这个人的确是悟了,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这个方丈禁止把这本书向外传播。这个师兄很奇怪,这本书写的这么好,他的确是开悟了,为什么不让他写的这本书给更多人看到呢?结果这个方丈讲了一句话:聪明美器,天之大忌!一个人啊,非常聪明,很早就悟了,而这个人又是个美男子,这个三十几岁的僧人长的很美,很聪明,他现在又写了这么美的一本书出来,十全十美都让他占满了,恐其不寿也,恐怕他寿命不会长。后来真的中了他的预言,这个人没过几年就死了。聪明美器,天之大忌,老天爷不喜欢一个人把所有的完美都占全了,必须有一个缺憾的地方。占全了,说明你不可常保, 长不了了,所以这也是生活的智慧。你不要想你的生活样样都完美,你最好有意在你生活的某一个方面,制造一些不完美,这是聪明的做法。你不要太贪财,如果你已经各方面都很完美了,如果你又很贪财,而且的确赚了很多钱,你恐怕很快就要生病了,这个是真的。你恐怕很快难以阻挡来自生命的这个冲击性的力量,这个你挡不住,生病这个是谁都挡不住的。所以往往是一个各方面都很好的人,他必须在某些方面主动的限制自己。如果你各方面都很好,那么我希望你开始苦行,你可以开始到处去云游,并且吃苦。

如果你了解老子的智慧,古人的智慧,你就会知道不要金玉满堂,不要太满,要知道功遂身退。达到了一个顶点,你就要开始知道怎么向后退,而不是拼命的向前冲,你要知道怎么后退,天之道也,这才是天道,叫功遂身退。大家一定要懂啊,什么叫功遂身退。有一个历史故事,范蠡帮助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兴越灭吴之后,马上发现事情不对,他已经达到顶点了,他立刻就主动辞职经商,云游天下。陶朱公这个人很聪明,如果他继续做下去,他同僚文仲后来是让勾践赐剑而亡的,勾践真的是一个到最后会把功臣杀掉的人。文仲就没他那么聪明,文仲有点笨,他曾经劝文仲你也辞了吧,赶快走。文仲没听他的,结果竟然就死在勾践的剑下,自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陶朱公后来就改名换姓经商去了,做的非常好。所以如果一个人是达到某种高峰,你一定要谨慎,不论是学识的高峰还是财富的高峰、还是社会地位的高峰、做官的高峰,你一旦达到这个高峰,请你主动的向后退三步。你不退,生命会让你退,当然是主动的退要好的多。所以老子在这里讲要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当你深入冥想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意识越来越没有焦点。如果你的冥想变得越来越有焦点,你就要当心。当然我们密宗的方法里面,在一开始有使用越来越有焦点的方式,专注于一个焦点,专注于一个声音,作为一个起步的方式。但你会发现那个方式有一个窍门,譬如说,你点一根蜡烛,你聚焦于这个火焰上,你的聚焦超过十分钟以后,你会发现那个火焰开始神秘的改变了。即使不是火焰,你聚焦于一个圆点,在白纸上画一个黑点,你去聚焦于这个黑点,不需要太久,十分钟以后这个黑点就开始变化了。无论是这个火焰还是这个黑点就开始移动了,它开始长出手和脚,它开始变换出各种形状。而当它开始变出各种形状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无法集中于那个焦点,这就是一个规律,这也是月圆而缺的一个规律。什么规律?就是当你高度的集中于一个焦点,达到顶端以后,那个焦点会突然间散掉,你会无法找到那个焦点,你的焦点会神秘的消失掉。你注意一个点,十分钟以后,你会发现现在不是你在注意这个点,而是这个点在注意你,你的注意力开始往回倒过来,就好像你在看镜子里的你自己的脸一样。五分钟以后,你会发现你不是在看它,而是镜子里的那个你在看你,在向你看。那个注意力突然间百分之百转了方向,它在向你看。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你的意识在向内后退,向内收缩,而它没有退到顶点。如果你允许这个倒退的意识,退到了你的最深处的顶点,这个顶点就是无焦点的一个源头。

但是,大多数人退不到这个顶点,他们没有达到倒到床上以后,突然间完全敞开的这么一个状态,因为要退到顶点,意味着你没有任何抗拒的心,但是大多数人多少有抗拒。你注意那个蜡烛的光,在变化的时候,它实际上已经在向内倒退了,而这个时候由于那个光在变化,你仍然有某种意识想要向前看它,向前抓它,以至于你这个意识与倒退的意识,形成了抵抗。如果你没有这个抵抗的心,任由这个蜡烛火焰变化,而没有任何被迷惑的心,你会突然发现在这个时候,变化到后来那个火焰会消失掉,整个蜡烛的火焰或那个黑点,会突然间在你眼前消失掉。你照一面镜子也会这样,如果你让镜子里的人开始看你,十分钟以后突然发现镜子里的你自己的脸没有了,消失掉了。这意味着你的意识已经倒退到你的最深处,头部内的最深处,以至于你无法再主动的看你眼前的事物。看上去好像眼前的这张脸没了,眼前的这个蜡烛火焰没了,眼前的这个黑点没了。此时此刻的意识是一个彻底被动而敞开的,但是大多数人可能达不到这么圆满。在这个片刻,你会发现你是有觉知的,而且是完全敞开的,同时你没有向任何焦点移动,密宗的月轮观就是这样使用的。

如果你学习的是一个带焦点的禅修方式,无论这个焦点是你的呼吸还是外在的蜡烛、黑点、月轮都一样,到最后那个对象会消失掉,那个呼吸突然间被你遗忘了,而你却是清醒的,你没有任何焦点。你眼前原来看着鼻端的这个鼻子都没了,你突然发现你没有鼻子了,发现你眼前是一片白茫茫的,一片云雾一样的状态。没有鼻子、没有外界,没有身体,你纯粹是在一种完全被动的意识状态,这就是初步的一个敞开的意识状态。这个状态实际上是最重要的一个意识源头的状态,当然还是最初步的,还不是升高的。你在这个源头的意识状态下,你渐渐要安住于这个源头,以至于它开始产生升高的体验,这个是后来会有的。

所以老子的第九章还是在讲一个哲学的道理,从表面化的事物在告诉你,而我们刚才讲的已经渐渐的涉及到第十章了。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也就是刚才讲的,你能够抱一吗?你能来到那个背景当中的一吗?这个我们下个星期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