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念修行观念六十则

转载自网络。

阿姜念

 
1.渴爱(或三种贪爱)是苦唯一的因,并且存在一条灭苦之道。而此灭苦之道即是由实践八正道,亦即中道来成就。它是从念住的修习四念处下手而体验身心的三法印(无常,苦,无我)。

2.心王、心所可说是「识的状态」,因此可以提醒我们心不是一个坚实或永恆的个体,只是一连串剎那生灭的识的状态。(事实上,我们整个世间→五蕴的世间→在每一剎那只是这些识的状态之一而已。)如此看待此心(迅速生灭而不实),我见就不易起现行。
 
3.心王、心所是出自佛法阿毗达摩,而阿毗达摩的要旨就是将身心分析成更微细的功能和部→然后去观察每一部份皆无我。
 
4.只有念住(正念)是不够的。正念必须配合正知,正念和正知要一起运作。正知即知道坐的、站的是色身非「你」等等,听的、看的是心非「你」等等。太多念住(正念)而没有正知,事实上是不好的→导致偏定,而隐蔽了智慧。

5.防止生起喜欢(贪)或不喜欢(嗔)→而因此可以改变我见(痴)。这一点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不能防止喜欢或不喜欢,就不是四念处的修法。
 
6.佛法的修持,其实可以简单地定义成把身心当作不断变化的事物来观照(明觉)。
 
7.整体存在的感觉,也只是每一剎那生起其中一个心态,而且下一剎那迅速地被另一个心态所取代而已。

8.佛法实相的定义变成身心和觉悟→或者用巴利文表达即是心王、心所、色法和涅槃。对於佛法而言,这四法都是实相,这表示这四法在宇宙都是「真实的」→亦即它们不用透慨念去了解。

9.佛法立前三法(心王、心所、色法)的目的是要证明「你」实际上由许多部份组成(迅速生灭的心和迅速生灭色身),因為没有任何一部份是「你」,他们所共同组成的也不会是「你」。

10.我们对佛法下的定义就是这些实相(心王、心所、色法和涅槃)才是佛法→真正的佛法。

11.五蕴真正是苦諦,是苦因的果,苦因是渴爱。身心真正的创造者是烦恼,烦恼是渴爱。也唯有烦恼才能创造身心。因(烦恼)和果(五蕴)都有三个特质→无常、苦、无我,这是自然的法则,没有任何一个有情例外。
 
12.什麼是佛陀所教导灭苦的方法呢?中道或八正道是灭苦的唯一的道路。中道意即避免欲乐和苦行两种极端的行為:自我苦行可以去除贪爱而自我放纵可以去除瞋恨,中道也有避免贪瞋的意思。

13.八正道当中的戒、定、慧是一起修的而不是一次修一个。就像一颗药丸有三种成份:我们是一次吞下去的。

14.世界上所有的哲学,只有佛法谈到灭苦的智慧。好好的遵循八正道就可以断除苦的因→烦恼。而烦恼唯有用智慧才能断除。
 
15.什麼是涅槃?涅槃是短暂道剎那的所缘。涅槃是实相,或者自然事物的真实状态。道剎那以涅槃為所缘能断除烦恼而灭苦。苦是我(身心)。如果没有「我」(身心)就没有诸如老、病、死等等的苦→因為涅槃的状态是没有五蕴的(或五蕴暂停活动)。五蕴是真正的苦(苦諦)。
 
16.修四念处和修八正道是相同的,可以引发实相般若并灭苦。(佛陀说的三十七道品都是中道法)
 
17.根据佛陀说,正确的修法:(1)可以导致去除对身心的执著。(2)可以导致无执。(3)去除烦恼。(4)完全去除贪欲。(5)可以穫得正确的知见或道路。(6)可以体証四圣諦。(7)导向涅槃(灭)。
 
18.照见身心三法印的智慧称為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可以断除烦恼。
 
19.耳闻声时烦恼会认為「我在听」,而毘婆舍那提醒我们是「心在听」因而消除烦恼。
 
20.所有的姿势都是為了对治前一姿势的苦。
 
21.保持在当下自然是具足戒、定、慧。

22.正念和正知去除贪和瞋→引发实相般若而破除无明(痴)。如理作意、正念和正智是思慧,正念正智配合得恰到好处就会转变成实相般若。

23.实相般若的作用就是去除烦恼,不管它是从何处生起的。烦恼的朋友是快乐,而他的敌人就是苦,快乐使智慧忘记了苦的事实。烦恼像一个盗贼,要逮到他,必须知道他的巢穴。而且你必须知道他长得什麼样子(如果你不知道他的特性和他长得什麼样子的话,你怎麼可能断除烦恼呢?)你也要知道他什麼时候在家。烦恼有六个巢穴:眼、耳、鼻、舌、身、意。

24.要在烦恼生起之处灭除烦恼。

25.错误修行动机可能会是一种烦恼。如果一个人修行是要灭苦、了生死的话,这种动机是正确的。但如果一个人修行是為了其他理由,诸如想成就等等,这就是烦恼。如果一个人坚忍地修习禪定→即使这是一种善法→他也不能灭苦的。
 
26.生死轮迴的善法:戒(戒律)→定(禪定)奢摩他修法→慧(世间的智慧)。断生死轮迴的善法:戒(八正道)→定(八正道)→慧(八正道)。
 
27.中道祛除或止息了喜欢或不喜欢,执取或厌恶。
 
28.如果你能具足正念正知地活在当下,喜欢或不喜欢就无法生起了。
 
29.我们不要坐到疼痛完全消失,因為这样会產生烦恼→以為我可以控制疼痛的邪见。(事实上,身心皆无法控制,它们是无我的)。
 
30.保持「如理作意」以防止烦恼介入。不要想从任何姿势得到舒适或快乐。因為每一种姿势都是不实的:无常、苦、无我的。
 
31.不要想从修行中得定,禪定会使我们以為有一个可以控制的自我,而且会使我们觉得寧静和快乐。但事实上是没有乐的,只是暂时离苦罢了,如果没有苦我们是不能体会到苦的,苦諦是佛教的真理,但是并没「乐諦」→没有快乐的圣諦。因為乐是无常的,是会变苦的。

32.修行不要存著想成就、开悟、看破的心理。只要按照四念处正确的修法去修。修行不要存著要成為一个老师的念头,这个念头会造成贪欲而障碍发慧。修行唯一的目标就是要灭苦。
 
33.正念正知是同时运作的。正确的修法是,「现在我们在坐」把「我们」拿掉,换成「现在是坐的色身」。这个重点和日常生活认知各种动作的方法是一样的,只是将「我们」在坐的邪见拿掉而已。

34.因缘法是自然律或自然法则(因果定律)。它存在於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而佛陀发现了这个真理。它有三个特性:(1)诸行无常(一切因缘合和的事物都是无常的)。(2)诸行是苦(一切因缘合和的事物都是苦的)。(3)诸法无我(所有的事物都是无我的)。刻意走的很慢就不自然,而自然的法则也就被隐蔽了。

35.修行者应该要了解修四念处的作用是要断除喜欢和不喜欢。
 
36.身心一直是无常和苦的,因此它们是无我的,无法控制的。它们不是「我」。你能见到这一点时,就见到法了:你所见的法就是苦。并且可以导致体证苦諦,苦諦就是你只能暂时地对治身心的苦。身心迅速的生灭,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

37.会让人感到快乐的定,并不是四念处的定,因為这种定并不单纯,这种定与烦恼相应,虽然这种定可引发乐受,但确不能破除颠倒妄想(并下能灭苦)。
 
38.修行的目标是用精进、正念、正知三心来拔除贪瞋。如果修行者喜欢定,那是贪:但是妄想来时又讨厌妄想,那又落入瞋。偏於任何一边的话,他就无法断除贪瞋。所以不要喜欢或讨厌妄想。
 
39.现在的身心,事实上是从过去的无明、爱、取和业而来。

40.身心迅速不断的生灭,剎那剎那变异。
 
41.念住必须透过中道来实践。如果升起了欢喜或不欢喜,修行者就无法行於中道。因此,修行之前要先了解这一点,否则修行就不会正确。冷漠(捨)不是中道,有人要使他们的心即不爱也不憎,这是不对的。这样是「捨念」生起;一切法无我(无法控制),因此不能这样修。

42.打妄想的是「心」而非「你」。妄想也是法。如果正念、正知保持在当下,你就不会打妄想。

43.佛说世上唯苦无乐。世间的真理是一切事物只是色法和心法,没有其他的东西,而且都符合三法印。
 
44.毗婆奢那的修法,是要得到智慧来破除我们妄执身心是「我」的邪见。要把身心当做无常、苦、无我的东西来观照。
 
45.即使一点点舒服都是烦恼,那是贪爱。

46.具足正念正知的觉照力活在当下的时候,妄执身心是我的邪见是不会起现行的。

47.你不是活在当下,就会对过去未来打妄想。
 
48.防止贪爱生起是很重要,贪爱会以每件事物為对象,非常微细、迅速而且精明。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就会随之而转。
 
49.你不想听到鐘声的干扰,但是正确修毗婆舍那的知见是我们一定会听到声音的。因為有助缘(声和耳)存在的时候,就听得到声音,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心听到声音的作用是无我的,不要觉得烦扰。只要注意观照心在听,你会发现根本没人在听,也不是你在听。
 
50.修四念处每一剎那都注意观照时就是定。要知正在看的是定,认知心在看的才是正知–慧。体会到存在的本来面目–三法印,这就是真理,也就是智慧。
 
51.如果你没有保持当下,就会打妄想,但是如果你发觉心在打妄想的时候,那一剎那即是当下。
 
52.妄想来的时候,要记得妄想是心。(是心打妄想,不是你打妄想)你真正了解妄想的时候,表示你已经见到法了。因為你体会到妄想是心而非你。

53.一切法除了色心二法之外就没有其他东西了。法一直在起现行,法一直在显示无我、无法控制的特性。

54.烦恼不起现行,般若智慧就能照见实相。烦恼即身见起现行。如果你没有保持当下,就会与烦恼相应。
 
55.听到声音的时候,正念正知观照心在听,因此不会生起喜欢或不喜欢的念头。
 
56.色身苦,而非你苦。
 
57.每件事物只是色法和心法而已,而色心二法即一切法。法是非男、非女、无我的—法只是如其本然而已,天地万物无非是法的现量。

58.法是无人所能主宰的,它是无我的,所以你要能如理作意,你才能够见到法。

59.即使是打妄想,如果你知道妄想是心–你就会知道妄想是无法控制的。

60.妄想是无常–妄想是苦諦–苦的真理,妄想是四諦法。
 
注:阿姜念(AchaanNaeb1897~1983)
阿姜念(AchaanNaeb1897~1983)出生于一个与缅甸毗邻的泰国省份的省长家庭,她在三十五岁时,在阿姜帕吞塔(AchaanPathuntaUVilasa)的指导下,学习阿毗达摩与内观禅修法。十二年后,她开始教导别人,并于许多寺院建立禅修中心,最后是在皇家的赞助下,于曼谷的金山寺(WatSraket)创立「佛教研究与心灵福祉协会」(BuddhistRearchandMentalWelfareAssociation),接近七十岁时,她仍然从事教学工作;她的学生也承续她传播内观修行的工作。金山寺是位于现代曼谷巿中心一个安静、清凉的讲堂兼精舍,参访阿姜念就可听闻清晰而直接佛法的机会。
  
首先她可能指示来访者舒适地坐着,然后要求他们不要动。当然,访客很快就会自动地改变姿势。「等等,不要动!你为什么移动呢?还不要动。」阿姜念的教学就是如此直接指向苦的最明显根源──我们的身体。如果我们祇是停在某个姿势,试着不要动,最后,苦会持续增加,逼使我们改变姿势。我们整天的动作几乎都是依循相同的模式。睡醒后,我们起床,然后至厕所解除膀胱的尿涨,接着我们会吃东西以纾解饥饿的难过,然后我们坐下,来减轻站立的痛苦,随后我们阅读、或谈话、或看电视转移不安的心。我们又会移动以排除另一个不舒服的动作,每一个动作都不带来快乐,仅仅是为了纾解与生俱来就跟随着身体而无可避免的苦。阿姜念的教学非常简要,她指示我们观照日常生活与动作中出现的苦的因果,清楚觉知其中的过程就是苦的止息与获得觉悟之乐的直接门径。  
 
阿姜念还提出许多重要的佛法观点,首先,她强调在实修之前必须具足正见,她表示,恒守中道并不容易,缺乏正见与警觉,智慧将无法开展;所谓正见就是知道如何正确地察觉心与肉体,也知道染着是如何经由贪而生起,而且能够清楚地区别「认识当下事物」与「发展定力」这两者之间的不同,知道前者是正确的练习,后者是不正确的练习。  
 
她特别强调内观修行与定力修行的区别,修行中对定力或特殊养生法的黏着,会障碍智慧。内观祇要直接观察当下的心与肉体,切勿强行作意或专注,当务之急是直接地认识在任何姿势下的心与肉体。我们将清楚地看到苦与不满足是如何驱动我们每天的动作,我们也将看到心与肉体是持续地改变,心与肉体是分别的,空无的。  
 
阿姜念表示,祇有在内观练习中,透过对心与肉体的直接认识,智慧才会生起。她强调佛陀教法的独特地方,是视四念处为通向所有内观的门径。她指出,祇要练习观察当下,特别是我们的心、肉体,及一切动作的因果,就可以了,不需要再从事其它特别的事。  
 
阿姜念鼓励我们如实地听闻,这样子就可以获得智慧,她说:  
如实地听闻,意思是在听闻时没有预设观念或意见,如果我们以封闭的心去听闻,我们的既定想法或意见将不可避免地会隐藏真相,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无法获得智慧,因此应将这些放一边,以开放的心去听闻,不要去想「我们的」老师以前曾经教过的东西,也不应考虑说话者是谁,是否为我们的老师;不要对他有任何成见;我们必须以开放的心听闻,试着思惟这些话是否合理,是否会引导我们通往真理。
  
泰国的许多佛教中心是根据这个传统来教学的(缅甸也是如此),他们欢迎西方人士参访与学习,以亲自体会智慧与自由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