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伦谈十种内观智的危害

摘自《孙伦传》

 

十种内观智的危害:巴利文是(Vipassanā Upakkilesā or Vipassanupakkilesā)。英文是(tendangers or Insight defilements)。又称「十种观染」或「十种内观智的杂染」。当正念与正定增强时,一些奇异的现象或强烈的体验将会相应生起,令修行者误信修持已成就道果(邪见)与产生执着,因而停滞不前,这就是内观智的十种杂染。除了第十种的微细「欲求」是真正属于「能染或烦恼」之不善法「杂染」外,其余九种确实是正确禅修的成果,仅是染污烦恼的所缘,是可能诱发烦恼的缘而已。它们在「生灭随观智」初期时会特别显著,行者必须十分小心。这十种危害是:

 

(1)光明(Obhāsa):在禅修中,闭目也可以看到身体发散出微弱或灿烂的光彩。
(2)智(Ñāṇa):生起新奇、令人兴奋的「智慧」,包括内观智、哲理或观念。
(3)喜(Pīti):生起狂喜的感受。此适意感受虽较优质和纯净,禅修者若一时大意,执着便会生起。
(4)轻安(Passaddhi):生起心的轻安。它会令禅修者生起执着。
(5)乐(Sukha):指在修禅时所生的胜妙之乐,遍满全身。它会令禅修者生起执着。
(6)胜解/信解(Adhimokkha):生起对三宝功德的了解、思惟与无比的信心。内心会开始思虑、计划实行禅修以外的事,如弘法、出家等等。最终他会感到情绪紊乱不安。最好还是继续修习。
(7)策励/精进(Paggaha):指善巧运用平衡精进力于修行,他不爱睡,也不感到疲乏,而且能长时间、热切地进行修习。这种过分精进会导致精疲力尽。
(8)念(Upatthāna):熟习念住,念力强而顺畅,修行者不会错过任何要专注的感受,即使细微的现象都会被觉察到。那时,一些禅修者会误以为自己已证得阿罗汉,亦会有禅修者被各种禅相(Nimitta)分心。
(9)舍(Upekkhā,Equanimity):上述强而顺畅、持续有力的念力将会引发平衡和不受干扰的「舍境」,十分泰然、沉着,这时禅修者对于内外现象都能保持中立,能轻易入定而不需强求。这境界非常平静与安稳,若持续太久,禅修者会误以为已证得阿罗汉,如果他执取这种见解,他的心就会搞得胡涂与苦恼不堪;因为当「舍境」消失后,他还会自以为是真的。
(10)欲(Nikanti):这是指对于以上九种杂染现起的微细欲求与执着。禅修者会因满足于那些境界而不再努力及精进;如果他以为这是法的巅峰,那么他便会歧入邪见;而如果他自以为是已经获证圣道与圣果了,那就会偏向贡高我慢;若他继续执取并再渴求,他便会堕入有为法的缠缚之中。

十观智:十个阶段的内观智(ten stages of Insight or Ñāṇa),即「十六观智」中之第三阶至第十二阶之内观智。它们分别是:

(1)三法印智(Sammasana Ñāṇa);

(2)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 Ñāṇa);

(3)坏随观智(Bhaga Ñāṇa);

(4)怖畏智或怖畏现起智(Baya Ñāṇa or Bhayatupatthāna Ñāṇa);

(5)过患随观智(Ādīnava Ñāṇa);

(6)厌离随观智(Nibbida Ñāṇa);

(7)欲解脱智(Muccitukamyatā
Ñāṇa);

(8)审察智或审察随观智(Paisankhā Ñāṇa or Paisankhā-nupassanā Ñāṇa);

(9)行舍智(Sakhārupekkhā Ñāṇa);

(10)随顺智或顺就圣道智(Anuloma Ñāṇ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