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道那洛六法导引次第论-具三信念–摘录

摘自《深道那洛六法导引次第论-具三信念》
宗喀巴 造
1. 行者现即观想三脉。首先观成中脉(注 99),中脉阿哇都的(注
100)由脐下四指处开始,
其位于身体之中央及脊骨正前方。中脉之右方是右脉,其名为惹沙拿(注 101)。左方是左脉那那拿(注
102)。三脉均上行至头部并如柱子一般支撑四脉轮(注
103)。复观左、右二脉之下端屈入中脉底部,此行是为令命力能收入中脉之内故。然有一类师未知此理,故说三脉仅达至脐下四指位,或说左、右二脉唯达至脐间(注
104),应知三脉向下可达至宝珠头;中脉向上乃达于眉间,而左、右二脉则达至二鼻孔中。
左、右二脉复于四轮处周匝缠绕中脉而成脉结,除彼处以外,三脉皆直立于身中上下。诸脉之量于修或非修时皆有相异,并无定量。
诸脉之色泽者,《教授穗论》(注 105)中引《吻合续》(注
106)说于引生拙火之观修中,应观中脉色如麻油灯之灯焰,然而在修持此法前,右脉应观为红色,左脉为白色,中脉则呈青蓝色。
行者复即观想四轮,首者乃是脐间之变化轮,其相如梵文之唉字,略呈三角形,具六十四支颜色赤红向上伸展之脉瓣,当如是观想。于此唯粗微略解说脉瓣安怖之相即便足够,故不作详释。
心间之脉轮名为法轮,其形略圆,犹如梵文之邦字,具八支颜色鲜白之脉瓣向下伸展。
喉间之脉轮名受用轮,其相亦如梵文邦字般呈圆形,具十六支朝上方伸展之红色脉瓣。
于头顶之脉轮名为大乐轮其亦呈梵文唉字般之三角形,具有三十二支向下伸展之杂色脉瓣。
于观想中应认知此二双脉轮(注 107)各为方便、智慧等入双运(注
108)。当行者初学三脉之观想时,应重于明显及安住二种修法,此谓应合修观脉相明显及修坚固稳定二因。初修时,行者应系心于中脉之三脉会合处,此极甚重要。
复次,行者即可依此进而观想四轮及其相属数量之脉瓣,心于彼境坚固安住。由长时观修诸轮及脉瓣,令所缘境渐得清明,心于彼境更添坚住。如经厉力修习后诸脉轮未得明显,则唯系心观缘三脉之相并于心轮处特加专注,若
仍无有进展,行者即应舍此观想,盖长时专观心轮能引生种种险难过患,故行者应改缘三脉会合处系心修习。于本法规中有二修法,首者应长时修习令脉轮之明显相成办坚固清明,然次者则非如是。前者乃为最有效之方便,天竺大成就者哩哇巴(注
109)亦开示后学应增上修习脉轮之光明显相。
又行者欲于此处与持息合修,应依前文所说之法而行,拳法体功与观身空二者可轮替修习,往后所说之法亦可以此而作。
2.
行者应如前所示之身姿作跏跌坐,于脊骨前中脉之中央观短阿字,其字位于中脉贯通脐轮之处,行者唯可于此处观想咒字。复专注观想脐间变化轮,于其中央观一梵文阿字立于月轮上,相如藏文标点沙特(注
112),其色赤红向上直立。
心间法轮有八支脉瓣,此轮位于脊骨前方,胸前两乳间之中脉处,又行者只可观想其位于中脉中央,复观心轮中央有一微细月轮,其上立一蓝色吽字,字顶朝下倒立,行者观彼即获得令菩提心大界如霜雪下降般之力用。
往下即专观位于喉间之受用轮其具十六脉瓣,亦同位于脊骨前,为中脉所贯通,行者专注此位并观一微细之月轮,其上有一红字嗡字向上直立。
最后在专注顶上之大乐轮,其有三十二支脉瓣,中脉上达此轮中央,行者观想其中央有一月轮,上有一朝下倒立之白色杭字。
行者须认知中脉贯通此等脉轮之中央为要,左、右二脉则于此四轮处缠绕紧缚中脉,故于脉结及中脉中央咒字之观修指示甚为要紧
3. 在《时轮续》(注 70)的法统中亦有谈及此理:
其说头顶与脐间之脉轮与醒位有关;
喉间及密处之脉轮与梦位有关;
心轮及宝珠轮与深睡有关
4. 当行者进入睡眠时,微细命力会结集于心轮及宝珠轮中,只要其住于此处,行者便会处于深睡无梦之境;
当其移离此二轮并聚集于喉轮及密轮时,行者便会生起梦境,若其于此二轮停留不动,那梦境亦当持续不断;
当命力移至顶轮及脐轮时,行者便会完全苏醒过来。
5. 拙火暖热有多种不同之生起方式:
如中脉内之拙火暖热有于脐间或密处之脉轮首先生起,有于中脉之外炽然增盛。
复次有于体内深处生起,有于身体表面皮、肉间生起。
初修时生起之拙火遍覆范围有为狭小,有为广大。
有生起缓慢,有生起迅速。
有似粗猛,有似微薄。
以上各对之中,前胜于后,后者乃为下劣之觉受。
由证德有别故,其生起之大乐亦品位有异。
复次,拙火暖热有不共之拙火暖热,亦有仅为寻常之炽热。大乐亦有仅由摄集命力而生之乐,及依溶化大界所生之乐,故行者应通达此中之区别。
当殊胜之拙火燃起时,菩提心大界随被溶化,此中绝无导致诸大种错乱不调之过患违缘。
反之,行者于非殊胜之暖热生起时,将定难成办溶点,且焦虑及男女之贪欲将会增盛,其所生起者乃为不悦之炽热而非大乐。
若能如法令拙火燃起,则白菩提心大界即能溶化增盛,由白大明点之溶、滴当令红菩提心大界之拙火势力增长。
6. 行者于菩提心开始流动并降至金刚宝珠轮前,应确保能坚固驾御,否则菩提心决难任持不失。在修持之初,行者即依内、外二法(注
127)令菩提心降注,于其流经上身各轮而达至宝珠轮前,行者必须以有力之方便作驾御。又于菩提心大界流至宝珠轮之际,为遮止其外流之势故,行者亦必须励力以驾御之。于此必须谨慎而行,若于此等方便用力过猛,则会令明点错误散布于身中各处,从而引生种种病患,故诸师皆有说多种正确之散点方便。我等于此所求者是要通命力融入中脉之次第,并以其溶化菩提心大界,同时更要预防菩提心以其他方法溶化,然于这等扼要差别,如提持明点之难易解说却不多见。
此法之正所为乃是引燃拙火溶菩提心以引发俱生喜,行者于此修持次第中溶化菩提心大界令彼向下流降,总于降至脐下诸轮,别于达至宝珠轮时,必须慎防明点漏失,更要于该处任持片刻,否则即难证知无谬俱生大乐。为要引生圆满次第瑜伽之俱生大乐(注128),行者必须先使命力消融及留住于中脉内。若此证德乃依命力融入中脉及溶点为基,则于明点下达宝珠头且将漏出时即能遮止,从而生起俱生大乐之圆满证德。由于菩提心明点由顶轮渐次下降时,即把风息之势力转化,故而在明点达至宝珠轮之际,能令明点漏失之微细风息流动已被遮止。有一类行人虽难收摄风息但却易于溶点,然有一类则难于溶点,而于收摄风息命力却为轻易。
修持拙火虽常能速疾成办溶点,然而除非其能既细且猛地溶化明点,否则将使行者难以提持明点。若明点于上身诸轮流降时未能自在驾御,则于其流至下身各轮时即极难任持;又纵使能略作任持,亦难令明点如法散匀,如是即
有增长引生病患违缘之险难。若如前所说之次第使命力之消融如法显现,则绝无此等过失生起。
于收摄命力时,菩提心常会于命力消融前突然溶化令喜乐自然生起,故此行者应修持遮止及散点之法。要言之,行者应尝试令溶点之次第减慢,又不可过度勉力逆提明点上返顶轮,后复把所溶之明点散匀于各处身脉中。由是修持,行者最终即能于猛厉之溶点觉受中任持明点。又行者若于溶点之猛厉觉受率而出生时,未能如上所示而行,则应重观自成中围本尊,足作金刚跏跌,双手交叉胸前,翻目上瞪,足趾及手指踡曲,心缘项轮杭字,此时杭字乃观为向上直立之相(注
129),并厉力念诵吽字二十一遍,随观明点由是逆运上返脊骨前方之中脉内,复返回其出处即顶轮中,后再持柔和宝瓶气,身体缓缓抖动,观菩提心大界均匀散遍身中诸脉及合适之处;如是反复修习数遍。
如前明点溶降之次第所言,若行者之菩提心大界溶降抵宝珠头时能任持不失,即能由此引发俱生大乐,尔时必须忆念前时已得决定之空性正见,并于此坚固系心,安住于乐空不二之境中。仅管行者于空义未得通达,然最下亦须远离一切散乱安住于此妙乐证境中,直至专注能得坚固时,即以此大乐与无分别心揉合一如。于修此法之同时,应把菩提心任持于宝珠轮片刻,后即逆提上返顶轮,以引生上降下固之俱生智。应于心中明显认持,并坚住于乐空和合之境中,若不堪能,则唯励力令心住于大乐,复与无分别心契合,尽力安住于此境中。此即行者于根本位长养证德之法。
又于后得位之修法:行者应知俱生大乐一般仅于根本定中现起,而非谓此悟境能于后得位中自行延续,是而行者所证之大乐非定能现于日常行业之显境中,此实为不足,故行者行者必须于后得位作意长养乐空觉受之正念,并以此印定一切显境均为乐空印契所显现,此举能令行者引发所要增长之殊胜大乐。此法于诸口授传承中虽未明示,然于俄巴喇嘛所持之玛派传规(注
130),及于《喜金刚本续》等根本续典中却有详细解释,故实不可轻弃此要义。
如是,行者即能于根本及后得二位中同作修持,此中行者乃以结合拙火、命力及引生四喜之法而修。
——————————–
宗喀巴大师的那罗巴六瑜伽
1.
在身体中心、四个上半部轮宝:顶轮、喉轮、心轮、脐轮之间流动。下半部四轮宝,到底是哪四个轮宝?几乎是各说各话。一般来说,或定义为脐轮
生殖轮(护乐轮)、海底轮、珠宝轮。
2.
照这样子修行灵热瑜伽,就可以退去粗糙身,转为微细身、融化明点,从生起的意识中,雕琢基础修行成果。宗喀巴大师总结这段过程如下:
就以前所解释的,各个过程融化菩提心,并到达顶髻的轮宝上。如果我们可以不射精而滞留它,将可唤起内在赋予的大喜乐(俱生喜)。在那个时候,我们必须用心去探险知空性的观点,而且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轻易动摇,进入合而为一的大喜乐与空性智慧之中休息。即使你对空性教义没有深刻体认,至少也要避免所有外在干扰,有单一的大喜乐经验中休息,直到专注变成稻定为止,并且与形而上的意识相融合。
这样做时,珠宝轮的菩提心识会停留一些时候。然后会反方向,把它往回带到顶髻轮宝(顶轮)上。迷会产生“由下往上生起”的内在智慧。在觉知上,要分辨清楚,然后在与空性智慧结合的大喜乐中调整心态。如果可以的话,就试著让心性在大喜乐中休息,并将之与形而上的意识融合,尽可能保持那样的状态久一点,这就是禅修想正行时,培养经验的方法。
至于在禅修后期,如何培养修行?我们应该要注意,一般而言,禅修时内在极喜的出现,并不表示在禅修后期,会自动产生证悟。所经历的大喜乐,也并不一定出现在每天所发生的事情和活动上。事件本身,并不足以显现大喜乐经验。在禅修后期,我们必须用心养成体认大喜乐与空性的心志,并且对所有出现的红白菩提与发生的事件,都贴上大喜乐与空性的标记。这样会引燃特别的大喜乐;一种我们应该修行到的大喜乐。
3.
从五种身心蕴物(梵语塞犍度,简称蕴、聚)观点来看,属于蕴的形体,它们有十个出入口。所有这些,虽非本有(天生),却事实存在。
编注:出入口,梵语阿耶怛那,义译为“处”、生门、养育、是气与中脉相通之管道,位于各轮的中央单位。
此处所言十个出入口,自上而下,依序是顶轮、额间轮(气轮)、眉间轮、喉轮、火轮(喉轮正下方)、心轮、脐轮、珠宝轮(性器官前端)、大乐轮(生殖器所在)、
海底轮(会阴的部位)。
4.
整本“三信念书”,我们不断重复看到消融过程的主题,在消融过程中,能量从每个粗糙元素撤离。从地消融于水开始,经历内在景象,就像海市蜃楼景象。水能量消融于火,就有烟的景象出现。这些能量消融步聚,会继续下去,直到所有粗糙能量都退去。
然后,微细明点来到心轮。首先,收集红色母系明点,产生红色景象,一身称为“现(实现)”。其次,收集父系白色明点,产生白光内在景象,我们经历“近(接近)”的心境。第三,是白色与红色明点融合在一起,而有全新内有景象,就是“近成(接近圆满成就)”的心境。接著,我们几近晕厥,而变成无意识状态。从此,我们产生第四种心境,原始明光的心境,称为“四空”。
无上瑜伽檀陀罗的观念里,我们是自然地经历了三个中阴身状态的消融。我们每天都有醒著、在睡眠状态中、似乎死亡时候的生活。每次我们睡觉时,都会经历一部分“融过程”,而在死亡时候,会全部重新体验。体验,必须靠檀陀罗瑜伽,在觉醒道次第期间的意识上感受到。我们在每日静虑观想,可以很有技巧地产生消融经验,也可以在睡眠、梦境中,以及死亡时候,驾轻就熟地运用同样技巧。
5. 嘉华温萨巴对这些身与意三范畴的檀陀罗理论,做了说明,在“证悟之源:那罗巴六瑜伽印信”里,有非常详细解说:
世俗身有三个层次:粗糙、微细以及极微细。“粗糙身”是普通的世俗身,由血、肉、骨构成,更原先是由父子精子与母之卵子结合而成。“微细身”指能量脉道、流动的能量与属于红菩的拙火,和属于白菩的明点。
“极微细身”则是支持四空意识的微细身,尤其是第四空,称为“净空”,就是明光瑜伽之一。
心性方面,也有三个范围。“粗糙心”与五种感官意识同时出现。“微细心”是六个重要的不净、二十四个次要的不净,以及八十个概念心识驱策力量同时出现。“极微细心”属于意识范围,与四空有相同性质,尤其是第四空,“净空”是为明光瑜伽。
圆满道次第瑜伽,主要目标是分离三种世俗身,以身躯为本,来分离意识。依照此方式,观想者会一点一点地,达到内在微细的禅修境地。
檀陀罗修行是快速证悟的修行。于静虑禅修期间,肉体越微细,所产生的意识也越微细。
精神方面的意识越微细,成果就越有力量。这就是无上瑜伽檀陀罗的基本信条。
6.
在这当中的第一个,我们将生命能量导入心轮,产生元素消融的经验,直到大喜乐与明光意识生起为止。然后,全心全意静虑禅修空性之道。在禅修后期,我们把这“大喜乐与空性(喜乐与空无)”带到日常经验中。如宗喀巴大师所说的:
禅修时,我们引发大喜乐,以此做为全心全意,放在空性观点上的驱策力量,然后,形而上的心性,正在全禅贯注时,彻底放松。
7.
那罗六法的三脉则不然,它是纯粹想像出来的脉络,换句话说,因为观想,三脉才存在,若不观想,则三脉根本不存在。这一点,请您务必明辨:轮宝的情形也是如此。本书里面,一再提起四轮,偶而还出现秘轮、海底轮等名词。主要轮宝是四轮,即顶轮、喉轮、心轮和脐轮。次要轮宝的眉间轮,位在双眉之间。海底轮,位在会阴处。秘轮位在阴部,秘杵轮位在龟头或阴蒂处。此外,肚脐与阴部之间,有生法宫,脐轮与心轮之间,有太阳轮。这些名相繁杂,动辄让人张冠李戴。
8.
现在,连续观想四个轮宝。第一个是脐上轮宝,称为“放射轮(编注:或称变化轮、化身轮)”,形状有点像三角形,又如梵文的种子字“耶”,有六十四片脉瓣(或称为脉网)、红色,似向上的钵盂。照这个方式观想的脉瓣,只是大略形状,细节虽然不清楚,不过,这样观想就已经可以了。
心间部位的轮宝,是为“真理轮(或称万象轮、法身轮)”,形状有点像圆形,如梵文种子字“邦”,有八片脉瓣、白色,类似覆盖的钵盂。
喉头的轮宝是“享乐轮(或称受用轮、报身轮)”,形状有点像圆形,如梵文种子字帮(同心轮),有十六片脉瓣、红色,类似向上的钵盂。
顶髻是“大喜乐轮(或称大乐轮)”,有点像三角形,如梵文种子字耶(同脐轮),有三十二片脉瓣、七彩颜色,类似覆盖的钵盂。
9.
禅修灵热瑜伽,是为了要引发四喜。为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脉道上的菩提(编注:此处指白菩提。至于红菩提。则是引发“四乐”的原素)必须被融化,生命能量被带到顶髻轮宝。这样就产生第一大喜乐,称为“大喜乐(即初喜)”。
脉道上的菩提往下流动,于喉轮聚集,第二大喜乐便会生起,称为“崇高大喜乐(即胜喜)”。
白菩提再次往下流动,在心轮上聚集,于是第三大喜乐生起,称为“特殊大喜乐(即殊喜)”。
迨能量又往下,聚集在脐轮时,第四个大喜乐,也就是“内在大喜乐(即俱生喜)”,就会被引发出来。
10.
如上所述,在上层轮宝的白菩提会先被融合,并往下被带到其他三轮宝,同时,必须在各轮宝暂停。若不能在轮宝上,停留一段时间,我们就不能体验到四喜的特别感受。尤其是,若没有感受到独一无二的第四喜,当然不能体验到真正的内在大喜乐(即俱生喜)。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稳定地让心识掌握注四轮宝一段时间,则我们将能够运用同那段时间,来控制白菩提的移动,这是进步的大关键。
11.
再者,如果我们能把心识,固定在顶髻轮宝的种子字憾上面,则在这个白色菩提的位置,会增强白色父性菩提的力量。同样的,如果把心识固定在喉轮的种子字,由于这个位置是血的力量,因此,红色母性菩提会在喇娑拏脉道(即右脉)停驻与释放,增强灵热瑜伽产生的力量。
编注:喇娑拏脉道是三脉的右脉。其馀二脉是:左脉,罗罗拏脉道。中脉,阿缚都底脉道。
灵热在脐轮上生起,利用这股力量,来引领明点。此外,这个经验,能够增加我们修行梦观瑜伽的能力(梦与喉轮有关系)。第三,把心识固定在心轮的种子字吽,它是个崇高的位置,明光意识在此产生,透过睡眠与清醒状态,会增加明光意识的强度。
第四,我们把心识停放在脐轮的短阿种子字,这个字位在罗罗拏脉道(左脉)上,可以增加父性白菩提的滞留与释放能力。白菩提本体,从脐轮流出,扩散全身,这是进展的一大关键。再者,脐轮是个很特别的地方,灵热之火在那里的话,便可以用来融合白菩提本体的力量。
印度大成就者拉瓦巴(甘波罗?赤衣)建议我们:应该持续不断观想,一直到种子字以最清楚、最明亮的样子出现为止。
12. 白色菩提心本体向下移动,再向上流经中脉与四轮宝,它会引导红色菩提心本体跟著走。
因此,每一个轮宝中,有四种元素的经验,而每一种经骊,又会产生独一无二的大喜乐,这些就是“月亮的十六面”。同样地,四轮宝的每一个轮宝,按照强弱程度,也可以细分为小的、中等的与大的等三种。构成“太阳的十二面”。
我们在禅修过程中,必须屏清楚“月的十六面”及“日的十二面”之经验。
一般而言,下降的大喜乐,比起那些把明点往回带,穿过轮宝而来到脉道的上升大喜乐,要来得弱一些。
13.
中品的修行者,在死亡过程中,于出现死亡景象之前,应该运用所具备的任何一种能力,引导生命能量进入中脉,并产生四空。那个阶段结束之际,应该用特别方法,来生曼荼罗本尊,进入睡眠的四空,并运用同样技巧,就像我们在修行梦中幻身瑜伽,所用到的方法。重复这些动作,在死亡过程开始前,练习三次,然后观察死亡经验之元素消融景象。这包括二十种消融景象,在死亡明光之前的死亡过程中发生,过程如下:
首先,地元素消融成水元素。外在现象使我们失去移动四肢,或是控制身体的能力,以及有完全放松的感觉,而产生“我的身体向下沉入地中”的想法,急著想要叫某人赶紧拉你一把。内在则会有像海市蜃楼的景象。
接著,水元素消融成火元素。外在现象是口鼻干燥、舌头干涩。内在现象则有如产生烟一般的景象。
火元素现在消融成空气(风)元素。外在的现象,是我们身体的灵热开始融化,从四肢末端朝著心间退去。内在的景象,是看见许多萤火光。
概念思想的空气元素消融成心性(空)。支持概念思想的生命能量,消融成为意识。外在现象,是呼出很长一口气,接下来,身体似乎就不能够再吸气,即使可以吸气,也必须很用力,却不能深呼吸。内在景象是灯光,像是一盏不会被风吹动的油灯。
这时,第一个空的现象出现,就称为“空性”,它与“出现”的景象经验有关。内在景象是白色的(或称为白景象),有如在无云的天空看见月光。
然后,“出现”的意识消融成第二个空性,也就是“非常空性”。经历景象就是“接近”,内在景象是橘红色的(或称为红增上),像太阳生起时候的净光。
这会消融成第三个空性“伟大空性”,这是跟“接近成就”的经历有关,内在是黑漆漆景象,就像被黑吞噬的夜空(或称为黑近成)。人会有要昏倒、失去意识的感觉。
在这之后,人会从黑暗与恍惚里出现,产生“净空”的经验,称为“明光”。这景象的颜色,像是既没有黑暗,也没有日光或月光融合的天空,像是破晓时,清明的天空一样(或称死亡明光)。这就是真正基础的明光瑜伽。
编注:上述空性、非常空性、伟大空性、净空等四者,为英文翻译“四空”的名相。
汉译名相依序为空、甚空、大空、一切空。有些汉文法本,将之依序译为空、妙空、大空、一切法空。此四空,不同于大乘显宗之四空。
这样,我们就这经历了三个空性,以及明光瑜伽意识的“空”了。
经历三空与明光瑜伽空阶段,元素消融的外在景象,分别是:海市蜃楼、烟、如萤火之微光、油灯,及无云天空。内在消融景象为(如见月亮的)白色、(如见太阳的)红色、(如日月皆隐藏的)黑色景象,和仿佛破晓的明光。
有些人以为,外在景象和内在景象的经历,会一起发生,另外有些人则认为不然。不过,后者的说法才是正确的。烟等外在景象,事实上,比四空的景象要先发生,这在许多具权威性的檀陀罗经籍中都提到。
外在四空的景象,如无云的天空景象等,与内在景象的差别,只是颜色不同而已。内在第一个景象是白色的,然后是红色、黑色,最后才是明光瑜伽发光。
明光瑜伽经验发生的时候,有三个像空性经验的景象:出现、接近与接近成就(略称近成)已经发生,并聚集生命能量,成为心轮上的不灭明点。从第一个白色景象的空开始,白色明点从顶髻轮宝往下方降移。在第二之红色景象的空出现开始,红色明点从肚脐往上方升移,之后,在有第三之黑暗景象的空出现开始,白红明点同时来到心轮上。
除了那些具有六大元素的众生之外,其他的众生,也可以经历死亡与导致明光出现的消融过程,只是,他们无法认识或操纵能量。
元素消融的景象以及其经历,都是在真正死亡之前发生,我们应该清楚这些过程,从第一个景象发生时,就运用各种方法,有能力引导能量到中脉。四种景象的每种景象,表示四元素的消融正在发生,我们必须认识,并且确认这个经历,将空的恍惚景象与真正景象,联想在一起。在剩下的消融里,坚定决心,投入瑜伽修行与“融合”。
在死亡明光瑜伽(编注:死亡明光是名词,而死亡明光瑜伽是动词,后者意指利用修行生起死亡明光。其他亦同此理,敬请读者稍加分辨)经历期间,微细身与意识会聚集到中脉,微细身进入心轮,所有模糊、混淆不清的心性、粗糙活动都会变得安宁。景象就像无云的天空那样,当它发生的时候,我们必须认识这个景象,并坚定心识于此,进而用今生各种禅修“中观思想”所修行的成果。
如果我们一生,都没有培养出这种能力,让心中充满空观,就不会有任何办法去解除疑难。要圆满如实修成中阴身基础的话,我们要培养两种特质:有能力全心全意投入空性的理解,以及包括了知四喜的瑜伽修行。我们必须应用“稚子清净明光”,来当做“修行清净明光”的技巧。密勒日巴说:
死亡明光,本来就是法身。我们必须了解它是什么?要有哪种能力?精神上师必须详细说明,让我们培养最终自性本质的知识,以及将明光带入传承修行里。
这基础性质的死亡明光瑜伽,原来就是“母亲清净明光”。我们必须将它与“修行的稚子清净明光瑜伽”相融合。
为了在死亡时,可以得到这种能力,我们必须用一生一世的时间来修行,在觉醒状态期间,将生命能量带到中脉,并在那儿停留与消融它们。我们也必须用这样的方式,来熟悉四空,特别是“净空(第四空,或称明光)”。除此之外,在睡觉期间,无论睡得多么熟,我们需要融合睡眠明光与觉知。在觉醒与睡眠状态,都用这样的方式修行,那么,所修成控制微细身与心性的力量,将可以让我们在死亡之际,使“母亲与稚子清净明光相会”而融合。
编注:临终之际,所现的明光(或称为净光),依序是现明光、增明光、得明光、死明光。在死明光出现的时候,如果修得自成本尊,那么,心轮会生起“心明光”。
死明光就是本书以白话所说的“母亲清净明光”,心明光则为“稚子清净明光”,这两个明光相会时,一般称为“母子清净明光会”。
如果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认识死亡明光,并按照所传授的方式来融合,我们将可以应用瑜伽修行,可以在中阴身完成证悟,获得中阴身经验。据说,修行中阴瑜伽最棒的方法,就是要有能力体会与融合死亡明光。事实上,比起这个方法,没有“最好”的方法来修行阴瑜伽了。比较差的方法,是培养这样的念头:
‘我死了,眼前的现象,必定是中阴身显现的现象。’
这思想也许可以帮助我们认清一个事实,然而,若我们在中阴身,证悟将会变弱。
同样地,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可以培养禅修元素消融等。死亡明光四空显现,我们可以应用任何一种方式,以毕生时间修成三摩地。如果我们终生都未学成:如何引导生命能量到中脉。那时,要辨明属于无上瑜伽檀陀罗修行,在死亡时用到的独特修行法,将会有困难。
14.
准备睡觉时,投入脉道、能量与轮宝的静虑观想,造成明点融合、大喜乐生起的现象。生命能量进入中脉,停留并消融(编注:此过程,简称为入、住、融)。消融过程发生所有景象,从“地融于水”,到明光瑜伽出现。四空以四乐为前题之下出现,同明,明光出现,瑜伽修行者睡在禅修与空性(智慧)想结合的大喜乐上。这是“睡眠状态与法身相融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