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禅定境界的九个层次

—智敏上师

还有一个问题,要注意的,有的人爱修,修的时候,入定修么,有的时候境界出现了,如在修定的时候,感到外境与内身都不见了,这个会有。不但修行的人会有,气功师也会有。或者看到一团光明,或者看到身体没有了。还有些,好像神通出现了,明天的事情,他在修定的时候就观察到了,昭觉寺有位师父就这样,第二天有人打架,他第一天修定时就知道了。修定之中,是有些境界的,这些境界出现是否是对的呢?如果按照严格的来说:都是不要的,这些都是禅宗所谓的光影门头。很多人修定的时候,感到自己身体不见了,看到外界飘飘茫茫好象是如幻如化的现出来了,以为自己得定了,甚至於有的人,认为自己证到了空性了。我们从佛教的教理来勘察,这些仅仅是在修定中的某一个层次,是会有这些现象出现的。修定中间是有很多层次的,我们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进入禅定的境界有九个层次,叫九住心,这个也是对我们修行欢喜用功的人,是极重要的一个事情,下面我们就依据经论,略略介绍一下:

我们修定,要心静下去,要得奢摩他要、得止,有九个层次:首先我们要把心收起来,不向外乱想,第一个就是内住。我们的心,本来是散乱的,都是攀缘外境刹那不息的,现在要把它收回来,不要让他向外乱攀缘。假使说,念阿弥陀佛,把心定住在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六字洪名上面,叫内住。就是心向内摄,把它收回来,收回来的时候,就是开始用功了。但念了两句,就跑掉了,又想其它的东西去了,这就是最初的一个层次——内住。

第二个是等住。等住就是说,我们把那个心拉住,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不让它向外跑,大概说,假使念阿弥陀佛,可以念上一串珠子,念108遍,中间心可以收在阿弥陀佛名号上,不跑出去,一串珠时过了之後,倏然又不见了,又跑掉了,但比起以前第一个层次,要好一些,这就叫等住。比以前有些进步了。 

第三个叫安住。正在念佛的时候,你缘的境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念到後来,忘掉了,想到其它东西上去了。这种经验大家都会有么,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到後来念到南无观世音菩萨来了,很多人说会这样的,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改念了菩萨,或者是想到其它的事去了,等到自己想过来,怎么!南无阿弥陀佛的正念不见了,马上再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是最初的境界,内住,等住都有,念佛的念头失掉了,念头跑到外面去了:想起买小菜的事了,或打算明天又该做什么了……等等,不同的是,安住时,妄想心一起,立刻就发觉,赶快收回来,这叫安住。 

第四住心叫近住。在这个时候,又比前面好多了,虽然有掉举妄想会出现,但那个心,南无阿弥陀佛,还是在念,不会跑掉忘记了。前面的掉举妄想心生起,南无阿弥陀佛的正念都已忘掉了;这个时候,纵使在打妄想,但南无阿弥陀佛……仍在念,没有忘掉。同时为了避免心散向余处,努力将心收摄,使心收摄得渐渐微细,不会粗动向外散驰。到此时——近住,摄心用功,住分已稳,而有生昏沉的趣向。

总结前四住的差别:第一个层次内住,心才收回不久,不知不觉又跑掉了。第二个层次等住,可以摄心到念一串念珠的时间,过後散乱心起了,自己却不知觉,等到发觉:咦!我怎么不念了?已经散乱了有一段时间了。而第三个层次安住,在这时心掉举妄想跑掉了,马上就觉察,知道错了!赶快把心拉回来。第四个层次近住,把心再收,收到後来,心在所缘上面基本上能收得稳住了,虽然偶然还有散乱心,还会打妄想,但是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正念,不会忘记了,还是在念。以前三住,打妄想时,把念佛的正念早忘掉了,一心想其它的事情去了。现在妄想少了,基本上心能缘念在一句佛号上,收住了。这较以前三住心已经好得多了,可以把心收摄到几乎不往外散了。这时念的力量增强了,心一旦打妄想,就立即收回来,打妄想,收回来,打妄想,收回来……不断练习,往外打妄想的力量相应地减弱了,但是凡夫的心,有个通病,不打妄想,就入昏沉,现在妄想少了,可昏沉却来了,於是在第四住心时,住分虽稳,而有产生昏沉的现象,明分不显。 

第五住叫调伏。这个时候要把心提高举,要观想定——三摩地的功德,把昏沉的心提起来。这时就能把第四住的粗的昏沉去掉,但还会留下一些极微细的昏沉。这个昏沉,不同於一般近於打瞌睡的昏沉,却是一种微细的,叫做「沉没」。在第五住时,最危险的,就是这个微沉(沉没),自己以为观境清楚明了,但是没有力量。就像念佛,南无阿弥陀佛清楚地还在念,并没有失掉,但是没有一股强有力的劲道。这个时候,最容易误解,以为自己已得定(三摩地)了。因为其它粗的妄想和昏沉已息下去了,(第四住已除粗掉,第五住正除粗沉,)然而微细的沉没却出现了。我们说修止得三摩地有明澄具力的明分与专注所缘境上的住分二点。第五调伏的细沉,与真三摩地极相似,因细沉亦有此相似的住、明二分。它们的差别,就在明分中具不具有明了而精实的力这方面。这个力稍为不足,即入於细沉。细沉时明分、住分都具有,就是缺少这个精实的力一点上面,还要下功夫,把这微细沉没除掉。比如说,前说的念南无阿弥陀佛,明明白白的,清清楚楚是在念,也没有其它杂念,但是念的力量不够,没有那精实的力。「此时心如虚空」,最易搞错,以为是已经得止了。还有一个毛病,这时候因为粗的妄想和昏沉息下去了,心静下去了,就会出现身体不见了,看外界虚虚茫茫,如幻如化,好象不但是得到定了,而且已证到空性了。这个时候我们要认识到,此仅仅是修定中的第五住心,真正的定还没有得到;空观,根本谈不上。要得到定之後,再把观空的毗钵舍那修起来,才能证空观。现在定尚未得到,这些境界不过是禅宗的所谓光影门头,这些境界当然是很多的了;智者大师曾为其兄作《小止观》,说定中境界层次无穷,若要全部写下来,不要说一本书,即使一万本书亦难穷尽。那就是说,从第五住开始境界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境界都会有,虚虚茫茫,身体不见了,等等都会出现。这个时候要明白,自己并没有得定,也并没有得到空观,这些都是虚妄的境界。对於这种虚妄境界,简单一句话:不去管它!根据自己要修的法,继续修下去。希望大家不要上当,不要搞错,如果搞错了,不但上不了路,还要著魔,这是我们重点解释的第五住心,最容易起误会的。 

第六住是寂静。第五住把心策举起来,为了断除细沉没,但还有一些微细的掉举、或散乱,此种微细散乱或称为三摩地不顺方,或称为不喜三摩地,在六住见到这微细散乱的过失,努力要把它们遮止,一心专注於三摩地,不使於三摩地有丝毫不喜之心。五住与六住之特征者,五住断微沉,六住断微掉。 

第七住叫最极寂静。在五住时细沉尚有力,时刻防止它生起。六住时,细掉尚有力量,也要时刻防止它生起。到第七住,则细沉细掉都已受到对治力的摧坏,力量已经薄弱,本已无散乱等生起,而有极微细散乱将起之势。这种才将生起的趋势,第七住的心力,可以把这股将要冒起的势力,立刻察觉,而且使它消灭。到了第六、第七住时,能知第五住的止还不完善,能从五住如空的心穿透出来,所以不会误会,造成错误了。 

第八住名叫专注一趣。第七住已不受沉掉的损害,第八住则绝无沉掉。由於努力加功用行,使一座里面,一心专注。 

第九住称为等持。由第八住专注一趣,习已成熟,这时不必再加功用行,修舍心,任运能离沉掉,自在而住。 

到第九住心时,还不能称为得止(奢摩他),仍属於欲界的心一境性。而真正得止,是属於色界的范围了。第九住不但能够长时间随意住定,不用努力加功用行,而且还有轻安分,这时候,也容易起狂乱的我慢,自以为已得定,甚至谓已得空乐。由於第九住心在出定後,行住坐卧,都好象有定分参杂在里边,应知此是现似(相似)之相,有人不知,便误以为入定出定已经打成一片,自谓等同佛了。因为佛的境界入定(正修)出定(後得)是合而为一的。所以宗大师特别指明,第九住心是欲界心一境性,连色界定尚未得到,何况成佛?!这点,修止的人也一样要知道的。

怎么样从第九住心进入真正的奢摩他呢?第九住已有轻安,但不圆满,要到圆满的轻安生起,才算趋入正定。这种轻安生起之前相,自己顶上有重的感觉,但不是不舒服的感觉。这种感觉生起後,立即圆满的轻安跟著生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