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儒之道足以丧天下。

东岳先生:孔子为什么叫大家认命?

东岳先生:墨家的兼爱、儒家的仁爱,根本区别是什么?

(图文均来自网络)

儒之道足以丧天下。

子墨子谓程子曰:

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

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说,此足以丧天下。

又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

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

又以命为有,贫富寿夭、治乱安危有极矣,不可损益也。为上者行之,必不听治矣;为下者行之,必不从事矣。此足以丧天下。

程子曰:“甚矣,先生之毁儒也!”

子墨子曰:“儒固无此若四政者,而我言之,则是毁也。今儒固有此四政者,而我言之,则非毁也,告闻也。”

程子无辞而出。子墨子曰:“迷之!”反,后坐,进复曰:“乡者先生之言有可闻者焉。若先生之言,则是不誉禹,不毁桀、纣也。”

子墨子曰:“不然。夫应孰辞,称议而为之,敏也。厚攻则厚吾,薄攻则薄吾。应孰辞而称议,是犹荷辕而击蛾也。”

白话译文:

墨子对程子说:

儒家的学说足以丧亡天下的有四种。

儒家认为天不明察,认为鬼神不神明。天、鬼神不高兴,这足以丧亡天下了。

又加上厚葬久丧:做几层的套棺,制很多的衣服、被子,送葬就象搬家一样,哭泣三年,人扶才能起来,拄了拐杖才能行走,耳朵不听外事,眼睛不见外物,这足以丧亡天下了。

又加以弦歌、击鼓、舞蹈,以声乐之事作为常习,这足以丧亡天下了。

同时又认为有命,说贫困、富裕、长寿、夭折、治乱安危有一个定数,不可增减变化。统治天下的人实行他们的学说,一定就不从事政治了;被统治的人实行他们的学说,一定就不从事事务了,这足以丧亡天下。

程子说:“太过分了!先生诋毁儒家。”

墨子说:“假如儒家本来没有这四种学说,而我却说有,这就是诋毁了。现在儒家本来就有这四种学说,而我说了出来,这就不是诋毁了,是就我所知告诉你罢了。”

程子没有告辞退了出来。墨子说:“回来!”程子返了回来,又坐下了,他再告诉墨子说:“从前,先生您的言论有可以听的地方。先生象这样谈论,还不是诋毁禹,连桀纣也都不诋毁了。”

墨子说:“不是这样。能用常习的言词作回答,又切合事理,可见他的敏达。对方严词相辩,我也一定严词应敌,对方缓言相让,我也一定缓言以对。如果平时应酬的言词,一定要求切合事理,那就象举着车辕去敲击蛾子一样了。”

孔丘盛容修饰以蛊世,弦歌鼓舞以聚徒。

孔丘之齐见景公,景公说,欲封之以尼溪,以告晏子。

晏子曰:“不可,夫儒浩居而自顺者也,不可以教下;好乐而淫人,不可使亲治;立命而怠事,不可使守职;宗丧循哀,不可使慈民;机服勉容,不可使导众。

孔丘盛容修饰以蛊世,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礼以示仪,务趋翔之节以观众,博学不可使议世,劳思不可以补民,絫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繁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遇民,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学不可以导众。今君封之,以利齐俗,非所以导国先众。”

公曰:“善!”于是厚其礼,留其封,敬见而不问其道。孔丘乃恚,怒于景公与晏子,乃树鸱夷子皮于田常之门,告南郭惠子以所欲为,归于鲁。

有顷,闲齐将伐鲁,告子贡曰:“赐乎!举大事于今之时矣!”乃遣子贡之齐,因南郭惠子以见田常,劝之伐吴,以教高、国、鲍、晏,使毋得害田常之乱,劝越伐吴。三年之内,齐、吴破国之难,伏尸以言术数。孔丘之诛也。

白话译文:

孔子到齐国,拜见景公。景公高兴,想把尼溪封给他,来告诉晏子。

晏子说:“不行。儒家,傲慢而自作主张,不可以教导下民;喜欢音乐而混乱人,不可以让他们亲自治民;主张命而懒于作事,不可以让他们任官;崇办丧事哀伤不止,不可以使他们热爱百姓;异服而作出庄敬的表情,不可以使他们引导众人。

孔丘盛容修饰以惑乱世人,弦歌鼓舞以招集弟子,纷增登降的礼节以显示礼仪,努力从事趋走、盘旋的礼节让众人观看。学问虽多而不可让他们言论世事,劳苦思虑而对民众没什么好处,几辈子也学不完他们的学问,壮年人也无法行他们繁多的礼节,累积财产也不够花费在音乐上。多方装饰他们的邪说,来迷惑当世的国君;大肆设置音乐,来惑乱愚笨的民众。他们的道术不可公布于世,他们的学问不可以教导民众。现在君王封孔子以求对齐国风俗有利,不是引导民众的方法。

景公说:“好。”于是赠孔子厚礼,而不给封地,恭敬地接见他而不问他的道术。孔丘于是对景公和晏子很愤怒。于是把范蠡推荐给田常,告诉南郭惠子,回到鲁国去了。

过了一段时间,齐国将伐鲁国,告诉子贡说:“赐,现在是举大事的时候了!”于是派子贡到齐国,通过南郭惠子见到田常,劝他伐吴;以教高、国、鲍、晏四姓,不要妨碍田常叛乱;又劝越国伐吴国。三年之内,齐国和吴国都遭灭国的灾难,死了大约上亿人,是孔丘杀的呀。

墨家,一个领先两千年的超前思想。

墨家学派,领先世界两千年的先进思想

(图文均来自网络)

细数中国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其中有许多令人诧异的大神一般的人物存在。不乏因其超越当时社会的先进的思想而被人怀疑为时空穿越者。其中,除了王莽,还有一位就是今天的主角,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

孟子曾经说过,“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这里的杨说的就是杨朱,除老庄以外,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杨朱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他的那句,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而与之主张完全相左的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墨家学派。

墨子,原名墨翟,约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鲁国人,曾担任宋国大夫。墨家学派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今山东省膝州市人。

关于墨子的出生,河南鲁山县赵村乡中汤村一带有这一传说,“其母梦,日中赤鸟飞入室中,炎辉照耀,目不能正。警觉,生乌,遂名之。”这也是墨子为名“翟”的缘故。(翟,鸟也,凤凰也)。

墨子生肖属鸡,农历九月初八生。而当地有座红佛寺,寺中有墨爷庙,墨子塑像的发髻上,插着一只鸡毛,彷佛可以做旁证。山民每逢九月初八为墨子庆典生日,要举行坑染礼,跪拜礼,唱歌谣等活动。中汤村居民老人甚至很具体地说,墨子生肖属鸡,生于楚惠王九年。

相传,墨子先祖是殷商王室,是宋国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后代 ,目夷生前是宋襄公的大司马,后来他的后代因故从贵族降为平民,后简略为墨姓。墨子自小便天资聪颖,才智过人。起初拜入儒家门下,后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于是弃周道而用夏政,创立墨家学派。

墨家思想的核心主张是:

兼爱:人人平等互助互爱。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

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天下大同,争取社会和谐。

天志:掌握自然规律。

明鬼:尊重先人智慧和经验。

非命:我命由我不由天,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

非乐:摆脱繁琐的礼乐束缚,废除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

节用:勤俭节约,提升社会生产力。。

节葬:不提倡在祭司上大费铺张。

墨子的这些主张在百花齐放的各个学派中可谓是见解独到,一鸣惊人。仿佛平地一声雷般的在社会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迅速聚集了大量的社会底层人士,学派逐渐发展壮大。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墨家学派的发展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到了战国中后期,墨家开始逐渐向逻辑学,教育学,数学,科学研究领域拢。

除了在社会伦理层面的独到见解。更为惊奇的是,墨子提出运动论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个体都是从中分离出来,而且时刻在运动变化着。这个观点,在两千多年前,是极其难得的唯物主义观。

数学方面,墨家著作里,系统阐述了十进制、正方形、三角形、开平方等数学问题,尤其是对于三角形的理解,跟古希腊科学家欧几阐述的一模一样。

物理方面,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学者,做了科学史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而且墨子还发现了杠杠原理,这比阿基米德早了两百年。

墨子不仅是一个思想巨人,更在现实世俗社会有着巨大成就。

在《墨经》中,对于战争武器弓、弩的制造方法,都有详细的阐述。

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那时墨子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素衣草鞋,一直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郢都,立刻找到鲁班一同去见楚王。墨子竭力说服楚王和鲁班别攻宋国。

经过墨子的不断努力说服,再加上墨家学派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楚王终于同意了。但是鲁班和部分将领舍不得放弃新造起来的攻城器械,想在实战中试试它的威力。于是,墨子提议来一场沙盘演练。只见墨子解下衣带,围作城墙,用木片作为武器,让鲁班同他分别代表攻守两方进行表演。鲁班多次使用不同方法攻城,多次都被墨子挡住了。鲁班攻城的器械已经使尽,而墨子守城计策还绰绰有余。

鲁班不肯认输,说自己有办法对付墨子,但是不说。墨子说知道鲁班要怎样对付自己,但是自己也不说。楚王听不懂,问是什么意思。墨子说,公输子是想杀害自己。以为杀了自己,就没有人帮宋国守城了。鲁班哪里知道,墨子的门徒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里等着楚国去进攻。楚王眼看没有把握取胜,便决定不攻打宋国了。

现有记载的墨家学派一共有四代钜子,作为学派的核心人物,在学派内部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和威信。

在《吕氏春秋·去私》中曾记载:“墨者巨子腹,居秦,其子杀人。惠王曰:先生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勿诛矣。

腹对曰: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王虽为赐,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遂杀其子。

他的儿子因为杀人罪,按照秦律都该处死,秦惠文王考虑腹䵍年岁已高,且只有这一子,因此决定网开一面,但是腹䵍坚决拒绝,并将自己儿子处死。

由此可见,墨家学派的思想理论不知超过了当时的时代多少个层级。这一波操作,墨家站在了大气层。

墨家有着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杨朱学派并称显学。到了后期,因为其政治主张代表了广大底层人民的利益,与当政者严重背离。开始被强权者逐渐边缘化,这就导致了后期的墨家开始了转变。

战国中后期,墨家开始分化成二支:

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

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中国的侠,最早就是出自于墨家。中国千年的侠义精神就来源于此。其精神到现在一直影响着整个炎黄子孙。

战国以后,墨家已经衰微。得了秦朝焚书坑儒,由于其政治主张与当权者背道而驰,墨家更是遭到了毁灭打击。到了西汉时,又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导致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

直到清末民初,学者们才从故纸堆中重新挖出墨家,并发现其进步性。近年来经过一些新墨者的努力,墨家学说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墨家学派的思想被后人整理在《墨子》之中。《汉书·艺文志》记载尚有七十一篇,但现在只留下五十三篇,而且这五十三篇亦幸亏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把墨子写进《神仙传》,使《墨子》得以托庇于《正统道藏》,而留存于世。

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

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为什么墨家下场如此悲凉?是墨家思想不够高明么?答案显然不是。

墨家思想体系充满了伟大的人道主义色彩与科学精神,即便以现在的眼光看,它依然是那么熠熠生辉。可见,历史留下的未必尽是精华,淘汰的也未必尽是垃圾。历史,有其本身的局限性。圣人永远是孤独的,是难以被人所理解的,甚至在某些时期不被人所容的。

墨家的消亡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只是,原因是什么?

作为不同的思想派别,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

这方面它与晚起的作为宗教的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胡适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做比较。

就外因看,罢黜百家、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是,同样未能一直居庙堂之高的道教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

依我看来,墨家消亡有其内在的缘故:

一个人要想加入墨家,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而不能像孔夫子那样,“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洁的人。现在看来这显然是不切实际,墨子畅想了世界上最早的乌托邦,其理想过于梦幻。

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房中术甚至还是一种仙家秘术。

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固然是墨家不易为人接受的重要原因,但这一点尚不足以解释一切,因为在禁欲主义方面比墨家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佛教,自传入中华以后,一直香火不绝,至今依然是中国的第一大宗教,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

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为什么两者命运迥异?原因就在于,墨家是一种世俗学说,是入世的智慧。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是以今生度来世的哲学。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佛门主张忽略形而下的艰苦,去追求形而上的禅悦。

另外一个墨家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于,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治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利益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专制君主最怕的恰恰不是贪婪的小人,而是有政治动员能力的圣贤君子。正所谓心怀利器,杀心自起。所以,汉高祖坐稳了江山后,丞相萧何的门客劝萧,多买田地,学会自污,这样皇上才会安心。萧何听了劝告,于是低价强买老百姓的房子田地,结果高祖果然龙颜大悦。假如萧丞相像墨子一样想着“摩顶放踵利天下”,说不定未央宫里又要多一个无头之鬼。

宋太祖要“杯酒释兵权”,让老部下都去做富家翁。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结党营私”之所以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关键不在于“营私”而在于“结党”。“结党营私”固然不可,“结党营公”就更加显得别有用心。

所以,作为组织的墨家必然只能存在于列国时代,那时还没有形成四海为家的大一统,列国君主面临的最大危险是身边的敌国,对自己治下的百姓自要松弛许多。一旦“六王毕,四海一”,君主就势必以臣民为敌,以除暴安良为己任的游侠更是因为“以武犯禁”而为朝廷所不容。

释、道二教虽有组织,但说到底宣扬的都是出世的智慧。教人顺从世俗政权,即便世俗统治残暴无道,臣民也应逆来顺受。“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这使释、道二教高度依赖当权者。正由于释、道二教没有什么威胁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安邦定国,所以流传至今。

从入世的角度讲,墨子的一系列科学理论都是超前的,这是可取的。但在思想层面的过于超前正是其自身毁灭的主要原因。

在尊重人性,尊重利益方面,墨家是欠缺的。并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不过,虽然墨家已成遥远的绝响,但其思想至今依然散发着灿烂的光芒。

倘若,墨子有幸能和鬼谷子见上一面,能够在人性规律层面有所感悟。或许,我们如今还能一睹墨家的风采。

《无根树》张三丰

《无根树》
明·张三丰

无根树,花正幽,贪恋红尘谁肯修?浮生事,苦海舟,荡去飘来不自由。无边无岸难泊系,长在鱼龙险处游。肯回首,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

无根树,花正微,树老将新接嫩枝。桃寄柳,桑接梨,传与修真作样儿。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来有药医。访明师,问方儿,下手速修犹太迟。

无根树,花正青,花酒神仙古到今。烟花寨,酒肉林,不断荤腥不犯淫。犯淫丧失长生宝,酒肉穿肠道在心。打开门,说与君,无酒无花道不成。

无根树,花正孤,借问阴阳得类无?雌鸡卵,难抱雏,背了阴阳造化炉。女子无夫为怨女,男子无妻是旷夫。叹迷徒,太摸糊,静坐孤修气转枯。

无根树,花正偏,离了阴阳道不全。金隔木,汞隔铅,阳寡阴孤各一边。世上阴阳男配女,生子生孙代代传。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无根树,花正新,产在坤方坤是人。摘花戴,采花心,花蕊层层艳丽春。时人不达花中理,一诀天机值万金。借花名,作花身,句句敲爻说得真。

无根树,花正繁,美貌娇容似粉团。防猿马,劣更顽,挂起娘生铁面颜。提出青龙真宝劔,摘尽墙头朵朵鲜。趁风帆,满载还,怎肯空行到宝山。

无根树,花正飞,卸了重开有定期。铅花现,癸尽时,依旧西园花满枝。对月才经收拾去,又向朝阳补衲衣。这玄微,世罕知,须共神仙仔细推。

无根树,花正开,偃月炉中摘下来。延年夀,减病灾,好结良朋备法财。从兹可成天上宝,一任群迷笑我呆。劝贤才,休卖乖,不遇明师莫强猜。

无根树,花正圆,结果收成滋味全。如朱橘,似弹丸,䕶守堤防莫放闲。学些草木收头法,复命归根返本元。选灵地,结道庵,会合先天了大还。

无根树,花正亨,说到无根却有根。三才窍,二五精,天地交时万物生。日月交时寒暑顺,男女交时妊始成。甚分明,说与君,只恐相逢认不真。

无根树,花正佳,对景忘情玩月华。金精旺,耀眼花,莫在园中错拣瓜。五金八石皆为假,万草千方总是差。金虾蟆,玉老鸦,认得真铅是作家。

无根树,花正多,遍地开时隔爱河。难攀折,怎奈何?步步行行龙虎窝。采得黄花归洞去,紫府题名永不磨。笑呵呵,白云阿,准备天梯上大罗。

无根树,花正香,铅鼎温温现宝光。金桥上,望曲江,月里分明见太阳。吞服乌肝并兔髓,换尽尘埃旧肚肠。名利场,恩爱乡,再不回头空自忙。

无根树,花正鲜,符火相煎汞与铅。临炉际,景现前,采取全凭渡法船。匠手高强牢把舵,一任洪波海底翻。过三关,透泥丸,早把通身九窍穿。

无根树,花正浓,认取真铅正祖宗。炁精神,一鼎烹,女转成男老变童。欲向西方擒白虎,先往东家伏青龙。类相同,好用功,外药通时内药通。

无根树,花正娇,天应星兮地应潮。屠龙剑,䌸虎绦,运转天罡斡斗梢。煅炼一炉真日月,扫尽三千六百条。步云霄,任逍遥,罪垢凡尘一笔消。

无根树,花正高,海浪滔天月弄潮。银河路,透九霄,槎影横空泊斗梢。摸着织女支机石,踏遍牛郎驾鹊桥。遇仙曹,胆气豪,盗得瑶池王母桃。

无根树,花正双,龙虎登坛战一场。铅投汞,配阴阳,法象玄珠无价偿。此是家园真种子,返老还童夀命长。上天堂,极乐方,免得轮回见阎王。

无根树,花正奇,月里栽培片晌时。挐云手,步云梯,采取先天第一枝。饮酒带花神气爽,笑煞仙翁醉似泥。托心知,谨护持,惟恐炉中火候飞。

无根树,花正黄,产在中央戊己乡。东家女,西家郎,配合夫妻入洞房。黄婆劝饮醍醐酒,每日醺蒸醉一场。这仙方,返魂浆,起死回生是药王。

无根树,花正明,月魄天心逼日魂。金乌髓,玉兔精,二物擒来一处烹。阳火阴符分子午,沐浴加临卯酉门。守黄庭,养谷神,男子怀胎笑煞人。

无根树,花正红,摘尽红花一树空。空即色,色即空,识透真空在色中。了了真空色相灭,法相长存不落空。号圆通,称大雄,九祖超昇上九重。

无根树,花正无,无影无形难画图。无名姓,却听呼,擒入中间造化炉。运起周天三昧火,煅炼真空返太无。谒仙都,受天符,才是男儿大丈夫。

黃念祖:名字即法身!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
黃念祖居士一九八八年講於北京居士林

「念不離佛,佛不異心」,念不離佛,佛就跟你的心沒有兩樣了,你念念都是佛。這像什麼呢?打個比方,很好。

「如月在水」,佛跟你的心,像月亮在水裡一樣。月在水,並不是月在水裡頭。不是心裡頭擺了一尊佛,如同一個實際的佛像在你的心裡。實際就同水裡頭出現月亮一樣。

「如春在枝,春非枝外」,到春天,花都開了。如古人有一詩句,我很喜歡它富有禪機:「萬紫千紅總是春」。萬紫千紅都開了,這是什麼時候?這是春天嘛!我要看春光、春色,怎麼看?不就是從這些花枝上看。從花枝上見到春光、春色。春在枝上,不然怎麼說萬紫千紅總是春?春就在枝上。但從枝子裡頭,你找春,也找不著。念佛人就如同這個一樣。佛和你的心,如水與月,如春與枝。

「如是念佛」,這麼樣念佛的話,

「名字即法身」。所以說從事持達理持。念的是名字,持名。名字就是法身,念的是法身,那還不是理持啊?那還不是念實相佛啊?所以最高的菩薩的境界—實相念佛的境界,就可在一個平常的人人能做的持名裡頭,讓你不知不覺達到一個最高深的境界。

所以淨土宗的最勝方便就在此。不是任何其他佛教修行方法,什麼禪定啊,更不是氣功什麼所能比的。以上這種如月在水、如春在枝的殊勝的境界,真正念佛的人,偶而也會達到一下,老達到就成功了。

密勒日巴:抛弃那些名為佛法、實為追求世間榮華富貴的一切虛文。

摘自《密勒日巴傳》

密勒日巴 尊者:

我們一心只盼望今生的榮華富貴,自己不需要行持,

所想要的是布施一百,便賺回一千的生利方法。

自然,有慧眼的人,視為這號人是可恥的。

但是,一般未擺脫塵世煩惱的人,暗中還仿效著這樣做,只為今生的得失盤算。

這樣雖然努力行善,但卻擔心自己的名聲吃虧,就等於吃了劇毒的美味一樣。

所以,你們切勿為了貪求今生名譽而去飲那毒水呀!

要把那名為佛法、實為追求世間的榮華富貴的一切虛文都拋棄,

要努力去修佛法。

心寬、豁达是认知提升的自然表现。

餘生不要和任何人爭辯,

哪怕別人說一加一等於七,你都要笑著說:‘對’,

心大了,事就小了,

心寬了,煩惱就沒有了。

餘生短暫,不要和任何人計較,

因為和任何人計較,不快樂是自己,

事实是,你不可能改变任何人。

所以,好好的愛自己吧!

心寬、是认知提升的自然表现。

也就是看透了生命真相后的彻底豁达。

(图文均来自网络)

道家格言

莫将玄门做市井,少用心机奉神灵
但使半分真心在,何愁太上法不灵
年少只恨道缘浅,如今唯恐道缘深
缘浅尚能凭修得,缘深进退岂由人
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书千万篇
人若不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罗天
我命由我不由天,还丹成金亿万年

一、《朱子治家格言》

莫将玄门作市井,少用心机奉神明。

但使半分真心在,何愁太上法不灵。

二、民间谚语

年少只恨道缘浅,如今唯恐道缘深。

缘浅尚能凭修得,缘深进退岂由人。

三、《玄关显密论》

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书千万篇?

人若不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罗天。

四、《抱朴子内篇》

我命由我不由天,还丹成金亿万年。

五、长春观老君洞的楹联

心存邪念,任尔烧香无点益。

持身正大,见我不拜又何妨。

六、《庄子·内篇·齐物论》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七、《性命圭旨·洗心退藏图》

若能寻着来时路,赤子依然混沌心。

八、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唐·李白)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九、题凤翔府天庆观(唐·吕洞宾)

得道年来八百秋,不曾飞剑取人头。

玉皇未有天符至,且货乌金混世流。

十、《道德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木心:孔子与墨子

孔子与墨子

摘自《文学回忆录》木心

今天讲孔子。
……
孔子,一说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七十三岁。名丘,字仲尼,鲁国曲阜人。曾做过鲁国的司空、司寇(司空,唐虞时有之,平水土,六卿之一,清时俗称工部尚书,类工业部长。司寇,亦六卿之一,掌刑狱,清时俗称刑部尚书,类公安部长),后来罢了官,只好收学生讲学,周游列国。到六十八岁,回鲁地,专心著述,编订《尚书》、《诗经》、《周易》、《春秋》,还订定了《礼记》与《乐经》。

孔丘的思想与李耳正好相反,乐观、积极、务实,概括起来说,孔丘的理想是恢复尧、舜、文、武的礼乐,以中庸之道架构人伦关系。他根据周公的原则,周详地建立了一个生活模式。

他的祖先本是宋国贵族,父亲做了鲁国的大夫,才归为鲁国人。孔丘本人,“少也贱”,做过仓库管理员,放过牛羊,充当过吹鼓手(乐师)。说这些,并非笑话他,而是说明他头脑很实际。那年代和希腊雅典一样,一个城市等于一个国,鲁国的大夫如孟孙、季孙,都自己建筑都城。孔丘反对,暗中唆使学生子路,设计破坏这种城。可见孔二先生很有一套阴谋诡计。

我最有意见的是,孔丘杀少正卯,是一桩冤案。他担任鲁国司寇,实际是宰相。他曾说,“子为政,焉用杀”(政治干得好,用不着杀人),自己一上台,不到七天,处死少正卯。少正卯是个学者,也收徒讲学。思想新、口才好,把孔丘的门徒吸引不少过去。孔丘记恨,扣他大帽子 :一,聚众结社。二,鼓吹邪说。三,淆乱是非。

孔丘自己对少正卯的判断:

“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纯粹是思想作风问题,明明是孔丘硬加罪名,本来的少正卯,可能是:“心达、行坚、言辩、记博、顺泽。”

孔丘很像“文革”理论家,安上“险”、“辟”、“伪”、“丑”、“非”五个恶毒的字眼,概念全变了。即使如此,也不犯死罪。可是孔丘铁腕,把少正卯灭了。

后来儒家掩盖这件丑事。朱熹就否认,说《论语》不载,子思、孟子不言,没这回事,造谣。但荀况揭露出来。

这件事我认为很重要,迫害知识分子,是孔丘理论的破产。我从孔丘的虚伪,从他理论的不近人情,从他的心理阴暗面,推测杀少正卯是真。我很惋惜少正卯没有著作留下来。可能有点尼采味道的。假如我在春秋战国时代,我也开讲。会不会被孔丘杀掉呢?他上台,我就逃。

我们讲文学史。按理说,孔丘自称“述而不作”,不是作家,至少不是专业作家,流亡作家。但古代的思想家,如耶稣、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李耳,自己不动笔的。孔丘的代表作是《论语》,是对话录,由他的学生记录整理的。

《论语》的文学性,极高妙,语言准确简练,形象生动丰富,记述客观全面。

我小时候读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经、史、子、集),《易》、《书》、《诗》、《礼》、《春秋》(原来是六经,《乐经》亡于秦,汉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四书中,我最喜欢《论语》,五经中,最喜欢《诗经》,也喜欢借《易经》中的卜爻胡说八道。

夏天乘凉,母亲讲解《易经》,背口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附带说一说,《周易》的文学性也很高妙。可惜来不及专讲《周易》,像这样的一个月两堂课,得花半年才讲得完一部《易经》。

……
整本《论语》,文学性极强,几乎是精练的散文诗。

文学的伟大,在于某种思想过时了,某种观点荒谬错误,如果文学性强,就不会消失。我常常读与我见解截然相反的书,只为了看取文学技巧。

孔丘的言行体系,我几乎都反对——一言以蔽之:他想塑造人,却把人扭曲得不是人。所以,儒家一直为帝王利用——但我重视孔丘的文学修养。
……

孔子,既不足以称哲学家,又不足以称圣人。他是一个庸俗的高级知识分子,奇在内心复杂固执,智商很高,精通文学、音乐,讲究吃穿。他欲望强盛,种种苛求,世界满足不了他,他一定要把不可告人的东西统统告人。

所以虚伪,十分精致地虚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君子死不免冠,君子远庖厨,秋穿什么皮衣,冬穿什么麂皮,三月不做官,惶惶如也。父亲做坏事,儿子要隐瞒,骂人,赌咒,等等——如果仔细分析他的心理,再广泛地印证中国人的性格结构,将是一篇极有意思的宏文。

“五四”打倒孔家店,表不及里。孔子没死,他的幽灵就是无数中国的伪君子。

急转直下,谈墨子。

墨子,名翟,有说是鲁人,有说是宋人。一说他生于公元前468年,死于公元前376年,大约八九十岁。他出生治工艺的阶层,是有技术的奴隶,非常好学。因生于鲁国,当然受业于儒者。他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上来就认为孔子的理论偏极端。

一,礼制太烦琐。二,厚葬耗费财力。三,守丧三年太长,又伤身体,又误生产。

他舍弃儒学,效法禹酋长,疏通河道,参与水利工程,不怕艰难困苦,与上层下层人物广泛接触。

值得注意:儒家的重礼、厚葬、守制,目的是尽人事,以愚孝治国,是宗族主义的大传统。这些陈陈相因的传统,全民族信为天经地义。墨翟为何一下子就看出不对?我认为,根本在于“真诚”。

真诚,先要自己无私念,不虚伪,再要用知识去分析判断,事物就清楚了——这一点安身立命的道理,我推荐给各位,以后研究任何问题,第一要脱开个人的利害得失,就会聪明。我推崇墨子,他不自私、不做作,他不能算思想家、哲学家,但我喜欢他的“人”。

早年我在北京设计展览会,喜欢一个人逛天桥,去东安市场听曲艺相声,在东直门外西直门外的小酒店,和下层人物喝酒抽烟聊天。他们身上有墨子的味道,零零碎碎的墨子。

墨子提出“巨子”的学说,甚至成立制度,有点像黑社会的教父,青红帮的龙头。黑社会专干坏事,青红帮占地为王,墨子却为的是正义、和平、博爱。和黑社会相似的一点,是巨子制度中的成员都能赴火蹈刃,视死如饴。北京、上海等等民间社会还有这种潜质。说来你们不信,我文质彬彬,书卷气,其实善于和流氓交朋友。一定要是大流氓,或将成为大流氓的苗。可惜中国没有墨子派的大流氓了,眼下只有小瘪三。

有一段对话,可以说明儒家与墨家的基本态度。

墨子问儒者:“何故为乐?”儒者答:“乐以为乐。”

墨子比喻道:如果我问何故为室,作答“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也”,这样才算告诉我为室之故。我问何以为乐,你答乐以为乐,等于我问何故为室,你答室以为室,那你根本就没有回答。

又例,楚王的臣子叶公子高向孔子问政:主政要主得好,应当怎样?孔子答:“远者近之,而旧者新之。”听起来很高尚,大有深意。墨子拆穿道:叶公未得其问,孔子亦未得所以对。难道叶公不知善为政者能使远者近之,旧者新之么?明明是问怎样才能做到这个地步呀。

叶公是糊涂人,孔子是偷换概念的老手,墨子诚实、聪明。

“君子必古言服,然后仁。”

墨子说:古服,在古代是新服。古言,在古代是新言。所以古之君子都是新服新言,这岂不是在说古人不仁,不是君子么?

这又十分机智、爽利。

墨家不重文采,但通顺朴实,明白痛快,条理严谨,逻辑性很强。当春秋末年,各国兼并愈烈,战争频繁。墨家代表庶民的生活要求,反对不义的战争,墨子写了《非攻》。我们来读《非攻》的上篇: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驰)鸡豚(屯)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即拖,夺也)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而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这种文体非常适宜于做演说,与罗马雄辩家的风格很像。

孔、墨,处处对立,现在看看,还是很有劲。孔说“仁”,墨子以“兼爱”来动摇“仁”,因为“仁”只偏爱“王公大人”的血族。

儒家以“孝”为“仁”之本。墨子说:“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孝”与“忠”是一体的,“孝”被墨子松掉,“忠”也谈不上了,就无法“克己复礼”,无法恢复宗族的奴隶制轨范。

墨子的积极主张,在于兼爱,兼爱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三:

一,兼相爱,交相利。

二,赏贤罚暴,勿有亲戚弟兄之所阿。

三,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墨子认为孔子的“仁”,没有新意,是“以水救水,以火救火”,救不出名堂来的。

孔子的宿命论不是宇宙观上的宿命,他在世界观、人生观上的宿命是伪宿命论,目的是为帝王提供麻痹奴隶们的自强,永远受愚民教育。这就使墨子的“非攻”、“兼爱”、“交利”的学说大受阻碍,墨子又创“非命”。

当时孔墨之争是剧烈的。可悲的是,从汉朝开始,儒家一直是中国帝王的参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家,却是从来没有哪一朝的皇家用来做治国纲领。如果两千年来中国取墨子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赛先生和德先生不用外国进口,早就大量出口。墨子思想就是科学、民主、平等、博爱的先驱。

这是中国的悲剧。

另一重悲剧:中国历代忧国忧民的志士,竟没有一个提出墨子思想是救国救民的大道,就像中国没出过墨子一样。法家倒时有提出,所以中国的制度和思想形成“礼表法里”,推荀子为代表。唯其以礼为表,尊孔不尊荀,唯其以法为里,韩非也被关进冷宫秦城天牢。各代皇帝私造律法,一路这样混过来。

到谭嗣同,忽然想通了,说出来:“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 (《仁学》)

现在呢,还是一样。清末民初多少知识分子穷思苦想,包括鲁迅、胡适等等,梁启超倒也发现,汉代经师不问今文学古文学,皆出荀卿。两千年间,宗派屡变,一皆盘旋荀学肘下。就我所读过的谭嗣同和梁启超的著作,似乎没有正面大力提倡过墨学。梁启超反而热心引进马志尼(Giuseppe Mazzini)等外国人——我读书太少,也许有人提出过墨学救国论,但总不起风浪,否则我不会一点也不知道。

鲁迅那篇《非攻》,写墨子,写得很好,很幽默,但幽默救不了中国。独裁,专政,如是战乱的、短期的,可能是纯粹野蛮,像一场急性病;而帝制的长期的统治,一定得伪善,形成一套礼表法里的中国式的做法。

今天讲孔墨斗争,儒家墨家的经典,在座都没读过。“批林批孔”了,才片面了解一点孔老二,谈不上欣赏孔子的文采。孔子的思想体系,也早就被窜改歪曲了。

墨子不然,他和一位叫程子的谈话,还对孔子有所称道,可见墨子无私、高尚。他有他的方法论,叫做三表法。

先要本着前人的经验来理解事物,也就是学习,但不是信而好古。要有根据,要有源本。

“是与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为仪者也。”就是以实际的、当时的利益为校准,判断事物。

应用第二点建立法制法令,然后实行,看效果来决定取舍,效果是指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两方都有利,才算可行。

这三表法,再通俗不过。我的意思是,中国哪一朝代、哪一个政党,能按照墨子的原则办事?所以中国搞不好,不是理论问题,是品质问题。民主运动,是个大是大非的问题,那些大是大非,我认为既重要,又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运动领导人的品质——所谓“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请问,哪一个可以和墨子比?

四果阿罗汉的进化和退转

图文均来自网络

无色界阿罗汉八万四千大劫后,从定而出,必回小向大,走向菩萨道。

【阿罗汉】Arhan,小乘极悟之位。一杀贼(杀烦恼贼),二应供(当受人天供养),三不生(永入涅槃 不再受生死果报)。

智度论曰:‘阿罗汉名破贼。一切烦恼破,是名阿罗汉。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复次,阿罗汉名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

又译曰 应真,真人。法华文句曰:‘阿颰经云应真,瑞应云真人。’四果之一。

1、佛明确印证阿罗汉,梵行已立,所作已办,长揖世间,不受后有,已经不退转回生死轮回。大乘有说阿罗汉入灭尽定八万大劫,从定而出,必然回小向大,走向菩萨道,而不是退回凡夫

《楞严经》第九卷说色界、无色界的天人。其中的无色界属于不回心的钝阿罗汉,但是他们已经舍离色身,因此不受分段生死,但是受变易生死。因为无色界阿罗汉过了八万四千大劫,定力减退,第八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会开始发芽成熟,从而使之再次回入因果世界,回小向大,走向菩萨道

但如果是回心大阿罗汉,他们超出色究竟天后,就直接进入菩萨道,虽在世间受所谓的“生死”,但不昧因果,虽然第八阿赖耶识的种子发芽了,他们受报了,也是在适合的地方受报,他们随时生、随时灭,依众生所求应世,慈悲渡生。

2、阿罗汉以出离心为主,其发心小,不及登地菩萨,甚至不及凡夫菩萨。大涅盘经有个屠夫广额,日杀千羊,后发心求佛道,佛印证他于贤劫成佛,早于大阿罗汉,所以发大菩提心很重要,但就不退转来说,七地以前菩萨还可能退转,所谓退转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有可能再入生死,但由于菩提种子大而深,即便又入生死也会迅速出离成就,就成佛讲,阿罗汉甚至要慢于初发心菩萨,但就不退转来说,跟八地菩萨没什么区别,都脱离了生死。

3,广义的阿罗汉称号通于三乘,佛也可以称作阿罗汉。这里的阿罗汉是指狭义上的证入涅槃的四果阿罗汉。

《大方便佛报恩经》:

问曰。二乘亦破三毒。何不名世尊耶。

答曰不尔。二乘有退。佛不退故。

退有三种。果退。不果退。所用退

果退者。声闻三果退。下果(初果)不退。中乘二种。若百劫习行。成辟支佛。果不退。若本是下乘三果作辟支佛。则果有退。佛果不退。

不果退者。若向三乘人。未得而退。若修比丘三业懈堕不进。凡有所修习。退而不勤。名不果退也。

所用退者。凡所得法。不现前用。如佛十力。小乘十智。用一余则不用。如诵十万言经。若不诵时。尽名所用退也。下乘不果退。中乘亦有不果退。佛无不果退。于一切行中无不勤故。二乘有所用退也。佛则不退。

瞿低迦尊者证四果阿罗汉后,六次退失,第七次证阿罗汉后怕再退失,以刀自杀取灭。

《杂阿含经》:

1.瞿底迦,時受意解脫身作證,數數退轉,一、二、三、四、五、六反,退還復得,……我今當以刀自殺,莫令第七退轉。

2.跋迦梨疾病困苦,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

3.求德比丘,是時解脫,自身作證,復還退失,第一、第二、第三、乃至第六亦還退失。比丘念言:我今獨處修行精進,六返退失,若更退失,以刀自割。

《杂阿含》1091: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毘婆罗山七叶树林石室中。时。有尊者瞿低迦。住王舍城仙人山侧黑石室中。独一思惟。不放逸行。修自饶益。时受意解脱身作证。数数退转。一.二.三.四.五.六反退。还复得。时受意解脱身作证。寻复退转。彼尊者瞿低迦作是念。我独一静处思惟。不放逸行。精勤修习。以自饶益。时受意解脱身作证。而复数数退转。乃至六反。犹复退转。我今当以刀自杀。莫令第七退转。

时。魔波旬作是念。沙门瞿昙住王舍城毘婆罗山侧七叶树林石窟中。有弟子瞿低迦住王舍城仙人山侧黑石室中。独一静处。专精思惟。得时受意解脱身作证。六反退转。而复还得。彼作是念。我已六反退。而复还得。莫令我第七退转。我宁以刀自杀。莫令第七退转。若彼比丘以刀自杀者。莫令自杀。出我境界去。我今当往告彼大师。尔时。波旬执琉璃柄琵琶。诣世尊所。鼓弦说偈
大智大方便  自在大神力
得炽然弟子  而今欲取死
大牟尼当制  勿令其自杀
何闻佛世尊  正法律声闻
学其所不得  而取于命终

时。魔说此偈已。世尊说偈答言
波旬放逸种  以自事故来
坚固具足士  常住妙禅定
昼夜勤精进  不顾于性命
见三有可畏  断除彼爱欲
已摧伏魔军  瞿低般涅盘
波旬心忧恼  琵琶落于地
内怀忧戚已  即没而不现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来。共至仙人山侧黑石室所。观瞿低迦比丘以刀自杀。尔时。世尊与众多比丘往至仙人山侧黑石室中。见瞿低迦比丘杀身在地。告诸比丘。汝等见此瞿低迦比丘杀身在地不。诸比丘白佛。唯然。已见。世尊。佛告比丘。汝等见瞿低迦比丘周匝遶身黑暗烟起。充满四方不。比丘白佛。已见。世尊。佛告比丘。此是恶魔波旬于瞿低迦善男子身侧。周匝求其识神。然比丘瞿低迦以不住心。执刀自杀。尔时。世尊为瞿低迦比丘受第一记。尔时。波旬而说偈言
上下及诸方  遍求彼识神
都不见其处  瞿低何所之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如是坚固士  一切无所求
拔恩爱根本  瞿低般涅盘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0616a10]

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二种福田人。云何为二。
一者学人。二者无学人。
学人有十八。无学人有九。

居士。云何十八学人。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家家.一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是谓十八学人。

居士。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

【六种阿罗汉】《 佛学大词典 》

声闻四果中之第四阿罗汉果,由其种性之优劣分为六种。即:
(一)退法阿罗汉,指遇疾病等恶缘即退失所得者,系最劣之种性。
(二)思法阿罗汉,指忧惧退失所得之证果,恒思自害而入无余涅槃者。
(三)护法阿罗汉,指能自己守护所得之证果者。
(四)安住法阿罗汉,指不退不进,安住其果位者。即若无殊胜之退缘则不退其所得,若无胜缘则不转为较优之种性。
(五)堪达法阿罗汉,指善修练根而达不动法者。
(六)不动法阿罗汉,指根性最为殊胜,不退动所得之法者。

此六种阿罗汉中,前五者皆属钝根,须待衣食、住处、师友等诸缘具足,方证入灭尽定等,故称时解脱,仅能证得尽智。
不动法阿罗汉则属利根,不待衣食等诸缘具足而能自解法理,随时得证阿罗汉果,故称不时解脱,能证得尽智、无生智。

此外,不动法阿罗汉又分为二:
其不动种性由修炼而得者,称为不动法;
本来生就不动种性者,称为不退法。
此两者合上记之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等五种阿罗汉,为七种阿罗汉,若加上慧解脱、俱解脱,即称九无学。

[杂阿毗昙心论卷五、大毗婆沙论卷六十二、俱舍论卷二十五](参阅‘九无学’147、‘阿罗汉’3692)

第一世蔣揚欽哲旺波简传

第一世蔣揚欽哲

(本傳記由確吉羅卓編輯部編纂。)

誕生篇

蔣揚欽哲旺波,亦名貝瑪唯色多那林巴,如同那達年仁波切、仁千林巴、多傑林巴、阿利班禪頓都多傑等上師於許多珍貴文集中明確地授記般,尊者隨著種種吉祥殊勝的徵兆,誕生於藏曆第十四甲子庚辰年(西元1820年)六月初五,多康德格地區德龍山谷,頂果村的「琼欽扎」附近(今甘孜地區白玉縣登龍鄉)。父親是德格王宮的管家仁千旺嘉,來自諾部族。母親則是具有蒙古血統的索南措。

學法篇

九歲時進入宗薩寺學習,住在祖輩留下來的僧舍中。十二歲時被塔澤堪千強巴貢噶丹增,認證為耶旺塔澤堪千強巴南卡企美的轉世化身,並且賜名「蔣揚欽哲旺波貢噶滇貝蔣稱吧桑波」。此後,便被稱為「塔澤祖古」或「塔澤夏仲」。二十一歲於鄔金敏卓林寺,在堪布仁增桑波跟前受了具足戒。同年,亦於薩迦派多傑仁千等上師處,領受了龍樹傳承和無著傳承的發心儀軌;於塔澤仁波切兄弟處,獲得了勝樂金剛和喜金剛的灌頂;於敏林赤千久美桑傑貢噶處,獲得了《持明心滴》以及索派的清淨教法;於雪謙久美圖都南嘉處,獲得了文武百尊的灌頂;如此領受了諸多密乘灌頂,從而奠定了金剛誓言的根本。尊者完全摒棄了轉世祖古的身段和貴族子弟的傲氣,給自身進行了許多艱辛的磨練,比如曾經兩次徒步地前往衛藏(前藏、後藏)朝聖。

蔣揚欽哲旺波

尊者亦以極大的毅力和精進,於康藏(衛藏和康區)各地,依止眾多金剛持上師、善知識以及精通五明的學者等等之一百五十位大德,精通了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和因明等大小五明,以及律儀、俱舍、中觀、現觀為主的許多法相經論;獲得了寧瑪派、新舊噶當派、薩迦三派(薩迦巴、哦巴、察巴)、崗倉噶舉、直貢噶舉、達龍噶舉、竹巴噶舉、覺囊派、夏魯派以及珀東派等大小教派,法脈傳承不曾間斷的全部灌頂教法;聞思了《續部幻化經》、時輪金剛、勝樂金剛、喜金剛與密集金剛等根本續和註解的教授;獲得了《甘珠爾》、《寧瑪十萬續》以及《丹珠爾》的口傳傳承;如是聽聞研習了藏地各大教派的經論多達七百餘函。總括來說,尊者用了十三年的時間一心求法,聽聞筆錄了藏傳佛學十大支柱的學習傳統。蔣貢羅卓泰耶曾經這樣描述尊者:“這位大德只需略觀經卷便能完全通曉其深層含義,更有過目不忘的本領。縱然如此,他從不輕視任一法門、不像聽聞傳記故事般聞而置之不理,而是更為努力去聞思修並且精通了各宗派的見行和主張,毫不混淆地了解各大傳統之法與非法處。如此的法眼,至今不管是高僧還是凡夫,仍無人能及。”如此,尊者僅以聞思修度日,修行和證悟的境界與日俱增。

弘法篇

蔣揚欽哲旺波尊者於哦派主寺,創建了一所以教授文學為主的文學院。後藏班禪遍知滇貝尼瑪,稱尊者為「塔澤瑪哈班智達」。尊者盡心竭力地多次如法傳授他所聞習過的顯經密續的教學和灌頂,比如曾經三次傳授了他新編纂的《成就法總集》。除了《甘珠爾》,其他教法至少都傳授了一次或以上。他不為得到錢財供養,只為法施利益眾生,滿足了上至高僧大德下至貧民乞丐,所有求法者的願望,從而培養了眾多的弟子。他們除了具有穩固的世俗和勝義二菩提心以外,更是對各大教派持有清靜心和恭敬心,遠離分別偏見和邪見。

弟子篇

其中主要的弟子,在薩迦三派有:薩迦赤千扎西仁千和其家眷、哦耶旺寺大多數堪布、夏魯措祖、那爛陀辛爾、新龍翁仁波切、薩迦噶丹洛本、洛本雅旺磊珠、秘密主洛迭旺波、更慶寺東院和西院的大德等等;在噶舉派有:第十四和十五世噶瑪巴、第十和十一世大司徒仁波切、蔣貢羅卓泰耶、達龍瑪仁波切、類烏齊寺三祖古(吉仲、帕確、夏仲)等等;在珀東派有:覺拉探傑欽巴、桑頂多傑帕姆等等;在覺囊派有:扎桑尼瑪確佩等等;在格魯派有:更措殿巴繞傑、拉尊頓珠蔣稱、拓雅諾門罕千摩、理塘堪千強巴彭措、霍康薩嘉瓦等等;在寧瑪派有:多傑扎寺、敏卓林寺、巴日寺、扎桑寺、噶陀寺、白玉寺、雪謙寺、佐欽寺等等的眾多寺僧、以及大伏藏師措林、米滂仁波切、多竹滇貝尼瑪、啊贊竹巴等等。如此於尊者門下,出現了不計其數持有佛陀教法的著名大德、善知識、山林瑜伽士、與世無爭的修行者、甚至包括了苯波教徒等等之不分教派的弟子。尊者為了佛法長住而心懷偉大的抱負,編纂了《成就法總集》。在亦師亦徒的蔣貢羅卓泰耶編纂「五寶藏」之時,尊者為他提供了其中兩藏,即《大寶伏藏》和《竅訣藏》的目錄大綱,並且為他傳授了其中大部分的口傳和灌頂。

內傳篇

雪域西藏的持教大德們,絕大多數精通自家法門,示現不可思議的殊勝行誼,守護佛教利益眾生,是可敬信之對境。然而,能周全地聞思修各派顯密教法,毫無偏見地弘揚各派法門,慈悲眷顧所有信眾,則屬尊者獨特作風。

尊者奮不顧身,以極大的毅力、精進和淨信心尋覓良師,在他們跟前完整地聽聞了法門清淨、傳承不曾間斷,由印度傳入西藏的八大修行傳承的教法。八大即:承恩師尊三君而得以綻放的寧瑪派;師承阿底峽尊者,傳承「七出世法」的噶當派;傳承畢瓦巴尊者心髓教義,即道果法門的道果派/薩迦派;由瑪爾巴、密勒日巴、崗波巴傳承「四大語旨教授」,後分成四大八小支派的馬爾巴噶舉;傳承琼波南覺大師「尼估空行六法」的香巴噶舉;傳承時輪金剛圓滿次第金剛瑜伽六支加行的時輪派/六支派;傳承大成就者帕當巴桑傑教義,修行斷法的希傑派;傳承金剛瑜伽母親傳予大成就者鄔金巴「三金剛修持法」的鄔金近修派。

尊者在聽聞這些法門後,便以思斷除疑惑、以修去實踐。在聞思修的過程中,不論是在現實還是夢境,都顯現印藏聖賢、寂忿本尊、三界空行給予三密加持和近傳教訣等等,無時無刻都是清淨的觀現。然而,這些顯現也只是見驥一毛罷了。雖然尊者從不作上人法,說已親見本尊、擁有神通等等,但在下列的密傳中,是可以證明尊者確實曾親見本尊的。總之,尊者精通八大修行傳承的生圓二次第,講經、辯論、撰寫皆無礙,遠離失誤染垢,廣攝有緣弟子。此內傳所及僅是太倉一粟。

密傳篇

大成就者唐東甲波如此授記:

“與我無二瑜伽士,具有五種法相者,

距此七百餘年間,多康地區辰年時,

諾姓種族噶之子,屬金擁有勇士相,

蓮花王者加持故,具七受命多那林,

毗瑪米扎加持故,光明化身金剛名,

文殊化身那達尊,加持賜稱法良師,

化現如幻士夫相。”

如是,因往昔殊勝發心和願力的種子,萌芽成熟之緣故,尊者成為七種教法的持有者,或者名為七種受命者。

蓮花生大師密意加持,給予言語的灌頂已,吐息化光融入,獲得顯密新舊教藏的如法灌頂傳承,這就是教藏傳承的受命。從聖地扎馬真桑、當雪寧仲、德龍白瑪協日等地迎請出了大量伏藏,這就是地伏藏的受命。往昔的伏藏文字與符號顯現於眼前,因淨觀故心中自然釐定為藏文,此時蓮師幻化相關伏藏師,完成相關伏藏的灌頂和教授的引導,這就是極密伏藏的受命。因親見種姓部主和本尊得到加持,在心中突然顯現與密續無二的金剛詞句,這就是密意伏藏的受命。因回想起宿世的記憶,而寫下相關教法,這就是隨念法藏的受命。另外,還有淨相的受命和耳傳的受命。

如此以七種受命,讓「貝瑪唯色多那林巴」這個名號震徹雪域,流傳了三十餘函的顯密著作度化有緣眾生。

圓寂篇

如是圓滿了種種殊勝事業,在七十三歲之際,於壬辰年(西元1892年)二月初六早晨,尊者一邊撒花一邊念誦許多吉祥偈後入定,將色身融入毗瑪拉扎密意法界中,示現了圓寂。圓寂後,如經中記載的一樣,從五台山頓時顯現五個殊勝的化身,繼續進行著不可思議弘法利益眾生的事業。

观自在菩萨祈请颂(当勤念此偈之藏文,加持巨大!)

此颂取自《大悲六字真言急速加持祈请颂》。

大悲六字真言急速加持祈请颂的缘起,来自上藏阿尔地区大成就者土登加波的化身大成就者赤诚荣布,他在人间活了130岁,但是看上去很年轻很庄严,最终虹身成就。大成就者赤诚荣布亲见观世音菩萨,并亲自传授了这个法门

后来,上师蒋扬钦哲旺波在定境中,大成就者赤诚荣布亲自现前传授这个法门,此后,蒋扬钦哲旺波将这个观音法门广布弘扬。在蒋扬钦哲旺波文集《大宝伏藏》里有这个修法,蒋扬钦哲旺波的化身蒋扬钦哲曲吉罗珠亲自传授《大宝伏藏》给大恩上师莫扎法王。

概括一下《大悲六字真言急速加持祈请颂》的传承关系是:

观世音菩萨→赤诚荣布→蒋扬钦哲旺波→蒋扬钦哲确吉罗卓→莫札法王→我们大家

此法由观世音菩萨传到我们大家,只有寥寥几代,所以是“近传承”,因此加持力巨大、殊胜!如果每天修持一遍《大悲六字真言急速加持祈请颂》,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六字真言的音乐,也同样具有殊胜加持,因为六字真言本身就是见解脱、听解脱、思解脱、触解脱。

莫札法王和莫尔根合唱

 

观自在菩萨祈请颂

南摩 古汝 罗给 索ra亚,觉臥 突結 千波拉 香擦罗。

敬礼观自在大悲尊

杰!康ri  贡波  兼热zei,诺!雪域怙主观世音

达索爹   哦拉  载维贡, 祈请之子怜悯思

久钦给  拉巴尔  载德索尔,祈于相续赐加被

拉突结  千波ri  索瓦dei, 祈请大悲观世音

Om mani padme hum,om 马尼 巴美 吽

Om mani padme hum,om 马尼 巴美 吽

Om mani padme hum,om 马尼 巴美 吽

Om mani padme hum,om 马尼 巴美 吽

附录:

第一世蔣揚欽哲旺波简传

蒋扬钦哲旺波生于 1820 年。被认为是宁玛派吉美林巴转世,主要上师为如来芽吉美贾威纽固。

蒋扬钦哲旺波与巴楚仁波切(Patrul Rinpoche,1808-1887)、秋吉林巴 (Chogyur Lingpa,1829-1870) 、噶举派的蒋贡康楚罗卓泰耶(Jamgon Kongtrul Lodro Taye,firstJamgon Kongtrul,1813-1899)互为师友,一起参与了利美运动。

蒋扬钦哲旺波一生拜见了超过一百五十位的上师,将许多濒临失传的教法编入利美五大藏中。

从四十岁开始,蒋扬钦哲旺波在藏东·萨迦·宗萨寺内的一间小屋里,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闭关,主要修习上师瑜珈,尽其余生修持与掌握所领受的法教。这也是钦哲传承主要的法座在萨迦派的原因。

西元1892年,尊者一邊撒花一邊念誦許多吉祥偈後入定,將色身融入毗瑪拉扎密意法界中,示現了圓寂。并预言自己将有数位转世。

黄念祖:可否請師父談一些虛雲老和尚的事情?

《莖草集》(一)

十五、其他

MM居士問:我是看過虛雲老和尚的年譜,可否請師父談一些虛雲老和尚的事情?

黄念祖:

我還親自看見虛老一件事情,就是他受傷以後傷勢極嚴重,就是這個肋骨。原先不知道,見到只說他有病。我的岳父是名醫,那時候是在北京的四大名醫首屈一指,儒醫,各方面學問都很好,我就介紹他們相見。後來虛老的病,原來是肋骨的傷,都是吃我岳父的藥吃好了,後來他們成為很好的朋友。那天我岳母就問虛老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答覆,後來我跟夏老師講了,夏老師稱讚說:「這是這個問題最好的答覆。」今天我就轉答。

我的岳母就問虛老,她說:「我念白衣大士咒,我繼續念好不好?」 虛老就說:「白衣大士咒在經典中沒有根據。」這是第一句話。別的咒都在經典中是有根據的,而這個咒是沒有根據的,這是第一句話,「沒有根據」。「 但是很多人很相信,很念,很有感應,也確實有這個情形。觀音的化身是無量,有的化身沒有記載。就在中國的陝西,某一個縣,這個縣裡頭就有觀世音菩薩的肉身。」在座的人恐怕沒聽過吧,不知道在中國的陝西有一個觀世音菩薩的肉身。有的事大家不知道,連經典也沒有記載,但是這個肉身你要去找很容易,不管你從東從南從西從北,你只要走到距離這個廟只有四十里的時候,你自然會找到這個廟。因為以這個廟為中心,以四十里為半徑畫一個圓,在這個圓之內,所有的樹都朝著廟長,這個樹這麼長,那個樹這麼長。你只要一到那個區域,按照樹的方向去找,就找著這個廟了。這個事很奇怪,你看這麼奇怪的事,你很少看見記載。

虛老親自到了這個廟,而且看見觀音的肉身。他說到這兒的時候,他就做一個樣子給大家看,說觀音是個什麼樣,他舉起手印,半跏趺,這個手這樣一伸,當時我頓然覺得…。雖然虛老當時穿著這種破袍子,瘦嘰的一個老和尚,簡直就跟菩薩一樣的莊嚴清淨。他那種清淨,不是放光,什麼現了佛,就是這一種神情,那只有菩薩才顯得出來,極端的清淨莊嚴啊。

這經典也沒有,大家也不知道這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肉身存在這兒。觀世音菩薩現種種身,說種種咒,這不《楞嚴》的話嗎。這個咒雖然大藏經沒有,那也可能是觀世音菩薩所說的,因此你要念熟的話,你就照念。如果你並沒有念熟,你就念一個經典上有的咒,好一點嘛。

這個答覆,夏老師稱讚說在這個問題上,這是一個最好的答覆。你已經念熟了,你就不要換了。 所以剛才我說念「哦(音)彌陀佛」念熟了,你就繼續念「哦(音)彌陀佛」,但是你現在並沒有念熟,你開始念佛的話,咱們就念準它,你就念「阿彌陀佛」,不要念「哦(音)彌陀佛」了。你這個白衣咒念得很熟,你要放棄,念個新的咒繞口,所以也不勸你換了,而是你可以就這麼念。如果你剛剛要開始選一個咒來念的話,你就找一個正式的經典上有根據的咒來念。

所以大家將來若碰到這一類的問題,這是一個最好的回答了,最圓融、最殊勝。這一方面說明文獻上沒有證據,但是文獻上雖然沒有證據,卻很有靈感,因此也就不能因為文獻上沒有,你就說這個是偽造的,就一律不要念,也不是如此。你念得很熟、很有靈感,而且確實很多人念都有靈感,可以繼續念。這是剛才問到這個問題,一時腦子裡所能想到的做一個回答。

虛老是代眾生受苦,經過許許多多的苦難,現在平反了,大陸也尊敬了。也就是說凡是一切真實的,終究要放光明的。雲,總不會永遠遮住太陽的,就是這個事情。(1987年於馬州《佛教的大光明與大安樂》法會答與會者問)

郭德纲说《时运赋》

《时运赋》又名《寒窑赋》、《命运赋》,是吕蒙正的经典之作。吕蒙正曾三次入相,兼任太子的老师。当时太子狂傲不羁,目中无人,没有哪个太师敢当面教训太子。吕蒙正于是写了这篇《时运赋》。太子读过此文后,立刻一改常态,从此谦卑待人,虚心求教。

《时运赋》

北宋/吕蒙正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

家鸡翼大,飞不及鸟。

马有千里之程,无人不能自往。

人有凌云之志,非运不能腾达。

文章盖世,孔子尚困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垂钓于渭水。

盗跖年长,不是善良之辈;颜回命短,实非凶恶之徒。

尧、舜至圣,却生不肖之子;瞽叟顽呆,反生大圣之儿。

张良原是布衣,萧何称谓县吏。

晏子身无五尺,封为齐国首相;孔明卧居草卢,能作蜀汉军师。

韩信无缚鸡之力,封为汉朝大将;冯唐有安邦之志,到老半官无封。

李广有射虎之威,终身不第。

楚王虽雄,难免乌江自刎;汉王虽弱,却有江山万里。

满腹经纶,白发不第。

才疏学浅,少年登科。

有先富而后贫,有先贫而后富。

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之间。

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

地不得时,草木不长。

水不得时,风浪不平。

人不得时,利运不通。

昔时也,余在洛阳,日投僧院,夜宿寒窑;布衣不能遮其体,淡粥不能充其飢;上人憎,下人厌,皆言:“余之贱也!”余曰:“非吾贱也!乃时也,运也,命也!”

余及第登科,官至极品,位列三公;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捧袂;思衣则有绫罗锦缎,思食则有山珍海味;上人宠,下人拥,人皆仰慕,言:“余之贵也!”余曰:“非吾贵也!乃时也,运也,命也!”

盖,人生在世,富贵不能移,贫贱不可欺;此乃天地循环,终而复始者也!

找到一個真心喜愛的興趣愛好

“ 找到一個真心喜愛的興趣愛好,

然後不計成本地付出時間和耐心,

用心打磨,

你收穫的將不只是一個拿得出手的愛好;

更重要的,

還有一個脫胎換骨的自己。

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

在生命最初的30年裡,你養成了習慣;

在生命的後 30年中,習慣決定了你。”

 

(图文均来自网络)

四果阿罗汉的退转

今天来讲一下九种阿罗汉,这九种都是指证入了四果的阿罗汉。

我们前一段时间已经在官网上发了一篇“九无学和六种阿罗汉”的文章。

九无学和六种阿罗汉

这九种的第一种就是退法阿罗汉。也就是他得了四果以后,因为生病等因缘,重新起了惑业,就退失了四果。他有可能退为三果、二果、初果,但是最低是退为初果。初果是见道位,就相当于禅宗的破牢关·顿悟。这个悟是没法退的,一旦悟入了,你就知道就是那回事,所以这个悟是退不了的,所以最低他会退为初果。

第二个思法阿罗汉。也就是他知道他有可能要退,他碰到强大的冲击、违缘的时候,他知道他会退,所以他想要尽早结束生命,以自杀的方式进入无余涅槃。进入无余涅槃,没有肉身的影响了,他这个果位,他这个涅槃的境界就退不了了。

第三个护法阿罗汉。也就是说他如果谨慎的防护,就可以保持住,如果防护有失,那还是有可能退的,从四果退下来。

第四个安住法阿罗汉。安住法是指他如果没有殊胜的加行,或者进一步的努力的话,他是没有办法继续前进的,会留在原地。

第五个堪达法阿罗汉。也就是这一类的四果阿罗汉,他非常擅长于精进,能够迅速地继续前进。

第六个不动法阿罗汉。这一类的阿罗汉不再为任何烦恼所动了,即使外在有再大的刺激,生病啊、冲击啊等等,都不退转,如如不动了,这个时候的阿罗汉是稳定了。

第七个不退法阿罗汉。它是指以本来的种性,称为不退。也就是他种性特别好,根器特别好,他不会退,他一旦证道就不会退了。其中以修炼而得的这一类人叫不动法阿罗汉,他是修出来的,他不一定先天的根器特别好,但是他修到了。而另一类是先天根器特别强,一证入四果,他就永远到了,不会退,这叫不退法阿罗汉。

第八慧解脱阿罗汉。这一类的阿罗汉没有很深的定力,他纯粹以智慧的方式达到四果,所以他的慧力非常的强。

第九俱解脱阿罗汉。这一类他既有慧又有定,他通过禅定、通过智慧达到了最终的解脱果位。

所以我们看这九个阿罗汉,你会发现其实阿罗汉是会退的。

这后面提到有一个叫“时解脱阿罗汉”。也就是必须有好的吃的,有好的穿的(衣物),有好的卧具,床要好啊。床也要好,睡得舒服,有好的处所,房子要好,要住的地方要安稳稳定,没有干扰,并且得好说法,也就是有一个像佛陀这样的人在教导,他能听到好的法,有好同学,他的同修也对他没有干扰,而且能够相互帮助,有这六个因素,他就能够入定,得解脱,法喜充满。

否则他的根器是会退的啊。他即使获得了四果,外在冲击、刺激一强大,他就退了。

除非是最后那种利根的种姓,即使外在条件不好,他也能证得阿罗汉果,同时也不退,即使有再大的冲击也不退。

所以,从这点上你可以看出,实际上外在因素或者外在条件,其实是很重要的。利根是少数人,大多数人是钝根。钝根实际上是要依赖于外在的条件的,你要吃得好,你要睡得好,你要身体好,否则你身体生病了,你有可能四果阿罗汉都会退掉,退成初果。

所以,可见这个禅定,甚至对烦恼的降服(因为四果就是对所有烦恼的降服),实际上是依赖于身体跟外在条件的。很大的情况下是这样,当你身体衰弱了,当你被病痛击倒了,你就没有那么大的定力了,你就无法降服烦恼,这一点其实很重要。

这点,其实南传的经典记载的还是很诚实的,它告诉大家,即使你证到四果阿罗汉,如果你病倒了,你是有可能退的,或者如果你被外在的某一个人,突然间打了八个耳光,刺激太大,你是有可能退的。

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禅修者的这个耐受度,似乎好像并不是特别强。

这一点在近代曾经有好几个老外,他们到缅甸、泰国出家,到南传的寺院里出家。有的甚至出家了好几年,两年三年四年五年,专门修南传的禅定。

按理说修禅定的人应该定力很好啊,非常好啊,你修了很多年,而且已经有定的体验了。

这些人开始回到西方,忽然发现他无法适应西方社会的生活,或者说无法适应社会生活,开始变得不愿意见人,不太愿意走到社会上去,因为那个对他的刺激太大,它的沉淀一下就乱了,它的耐受度反而变得比普通人还要低,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你本来是到泰国、缅甸去修禅定,结果修了几年以后,回到世界,回到社会当中,你的耐受度反而降低了,明显降低了,不是一点点降低,是大幅度降低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他们后来还专门写了书,把这个问题一五一十清清楚楚地描绘出来。

实际上,这个问题很好理解,你到越南、到缅甸、到泰国出家几年,你进入的实际上是一个象牙塔,你进入的是一个无干扰的环境,你在那里面两年三年四年五年,你就变成了一个温室的花朵。

你回到西方社会,你变得更加受不了风雨了,你虽然在修禅定,但是你修的是一个温室的花朵,这一点要注意,这点要引起注意,不要以为修禅定、修定力的人回到世界,他的定力就很高,不是的。

极有可能,你会开始无法适应世界的强刺激,你的定力在面对现实风雨的时候,实际上是降低了,比常人还要低。

我记得郭德纲好像讲过一句话,原话我忘了,大致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小孩,你培养一个男孩子,你让他从小大街上去打架,每天让人打八个耳光,十八年后他就是个铁罗汉,他就是个金钟罩铁罗汉。

我同意!这是对的。

禅修实际上是需要从温室里走出来的。要到社会上去经受八个耳光的,所以,这就是禅宗的禅僧跟其他的传承很不一样的一个地方。

禅宗的禅僧是云游天下的,你看看虚云老和尚,到处走啊,三步一拜的磕头,然后云游到云南、泰国,一路走,风餐露宿,晚上是住在树底下的,住在旷野里的,忍饥挨饿的。甚至到庙里去挂单,让人家赶出来的,让人家翻白眼骂的,这就是八个耳光啊。

一个人没经过这八个耳光,你要他有耐受度怎么可能呢!

在泰国的丛林里,你就是住十年,你也不会有耐受度的。因为那完全是一个温室,是个象牙塔。

所以一个没有耐受度的人,即使他证入了四果阿罗汉,强刺激一来,一场病他就会退,别人的谩骂只要具足了一定的强度,他就会退。他连四果阿罗汉都会退掉。

因为他没有那么强的耐受度,他的定力在冲击面前变得非常脆弱,那定力只在温室里的时候可以出来,没有干扰的时候,有好吃、好睡、好床、好房子、好同学,有佛陀在旁边,他就会进入很深的定,降伏烦恼。

没有好吃、好睡,风餐露宿,身体生病了等等,有人开始骂他了,他的定力就升不起来了,烦恼就无法降服了,所以它的果位非常脆弱,非常脆弱。

所以,这一点,南传的这个记载还是非常重要的,令人敬佩,没有在吹嘘。而是如实地记载下这些四果阿罗汉是会退的,会退果位的各种情况。

印光大师:蕅益大师临终示现名字位,智者大师示现五品位,南岳思大师示现十信位。

印光大师:

二空理,唯言悟,则利根凡夫即能。如圆教名字位中人,虽五住烦恼,毫未伏断,而所悟与佛无二无别。〖五住者,见惑为一住,思惑为三住,此二住于界内,尘沙惑无明惑共为一住,此二住于界外。〗若约宗说,则名大彻大悟。若约教说,则名大开圆解。大彻大悟,与大开圆解,不是依稀彷佛明了而已。

如庞居士闻马祖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当下顿亡玄解。大慧杲闻圆悟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亦然。智者诵法华,至药王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豁然大悟,寂尔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能如是悟,方可名大彻大悟,大开圆解。若云证实相法,则非博地凡夫之所能为。

南岳思大禅师,智者之得法师也。有大智慧,有大神通。临终有人问其所证。

乃曰:我初志期铜轮。〖即十住位,破无明,证实相,初入实报,分证寂光,初住即能于百三千大千世界,示作佛身,教化众生,二住则千,三住则万,位位增数十倍,岂小可哉。〗但以领众太早,只证铁轮而已。〖铁轮,即第十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破尘沙,伏无明,南岳思示居第十信,尚未证实相法,若破一品无明,即证初住位,方可云证实相法耳。〗

智者大师,释迦之化身也。临终有问:未审大师证入何位。

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即十信位,获六根清净,如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所明。〗损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即观行位,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断除。〗

澫益大师临终有偈云: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名字位人,圆悟藏性,与佛同俦,而见思尚未能伏,何况乎断,末世大彻大悟人,多多是此等身分。五祖戒为东坡,草堂清作鲁公,犹其上者,次则海印信为朱防御女,又次则雁荡僧为秦氏子桧,良以理虽顿悟,惑未伏除,一经受生,或致迷失耳。藏性即如来藏妙真如性,乃实相之异名。〗

澫益大师示居名字,智者示居五品,南岳示居十信。虽三大师之本地,皆不可测。而其所示名字、观行、相似、三位,可见实相之不易证,后进之难超越。

实恐后人未证谓证,故以身说法,令其自知惭愧,不敢妄拟故耳。三大师末后示位之恩,粉骨碎身,莫之能报。汝自忖度,果能越此三师否乎。

若曰:念佛阅经,培植善根,往生西方之后,常侍弥陀,高预海会。随其功行浅深,迟早必证实相。则是决定无疑之词,而一切往生者之所同得而共证也。

(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译文:

「二空」(我空和法空)的道理,单是讲悟,根基好的凡夫也能做到。比如圆教名字位中人,虽然五住烦恼(三界内的见惑为一住,思惑为三住,三界外的尘沙惑与无明惑共为一住)毫未伏断,但是所悟与佛无二无别。就宗门所说,即大彻大悟;就教下所说,即大开圆解。大彻大悟与大开圆解,并不是含糊不清,依稀彷佛明了而已,而是包含了真修实证的功夫。

例如当庞居士听到马祖说:「等你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你说」时,顿时身心俱忘,大彻大悟。大慧果听到:「圆悟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时也是这样。智者大师诵《法华经》,诵至《药王本事品》,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这里,豁然大悟,寂静进入禅定境界,在定中亲见释迦牟尼灵山法会,俨然未散。能这样真修实悟的,才算是真的大彻大悟,大开圆解。如果说得证实相的法,则不是普通的凡夫所能为。

南岳思大禅师,是智者大师的得法法师,有大智慧,大神通。临终时,有人问他所证,回答「我最初的志向是期望能证铜轮,(即圆教十住位,破十品无明,证得实相,初入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土。初住即能于百个三千大千世界,示作佛身,教化众生;二住则千个三千大千世界;三住则万个。位位增数十倍,铜轮岂是小位。)但是因为出来领僧众太早,所以只证得铁轮(即圆教十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破尘沙惑,伏无明。南岳思禅师居第十信位,说明他尚未证到实相。倘破了一品无明,即证得了初住位,才可以说是证到实相)罢了」!

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临终时,有人问:「不知大师证入何位?」

他回答:「我不领众,必净六根。(即证圆教十信位,获六根清净,如《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所说。)损已利人,但登五品。」(即观行位,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断除。)

蕅益大师,临终有谒说:「名字位中(名字位人:圆悟藏性,与佛同等,而见思尚未能伏,更莫说断。末世大彻大悟的人,大多是此等身分。如五祖戒为东坡,草堂清作鲁公,这还是修得好的;次等些的,如海印信为朱防御女;又次些的,如雁荡僧为秦桧。因此,名字位中人,理虽顿悟,但因惑未伏除,所以一经受生,大多迷失了本性。藏性:即如来藏,妙真如性,是实相的异名。)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

蕅益大师临终示现名字位,智者大师示现五品位,南岳思大师示现十信位。虽然三位大师的本来身份,都可不测,而他们所示的只是「名字」「观行」「相似」三位,可见实相不容易证,后进果位更难超越。他们之所以这样示现,实在是因为害怕后辈众生「未证谓证」,所以才以身说法,让后学自知惭愧,不敢狂妄自大。

这三位大师临终示现所证位次的恩德,我辈就是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啊!你自己度量度量看,你果然能超越这三位大师吗?如果说「我们念佛,闻经,努力培植善根,待到往生西方之后,常在弥陀身边,同在莲池海会上同修共参互相提携,随自己功行浅深,迟早必证实相」。则是决定无疑之词,也是一切往生者都能同得与共证的。

印光大师略释天台《六即佛颂》

《六即佛颂》宋·普润大师撰。师讳法云,字天瑞,号无机子。长洲(江苏苏州长洲县)人,俗姓戈。学通内外,宏天台教观,专修净业。宋徽宗政和中,帝赐紫衣,号普润。南宋绍兴二十八年(西纪一一五八)九月廿八日,西向端坐,念佛而化。寿七十三。

印光大师:

隋天台智者大师,著观无量寿佛经疏,立六即佛义,以对治自甘堕落,及妄自尊大之病。六即佛者,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证即佛,六究竟即佛也。六明阶级浅深,即明当体就是。譬如初生孩子,与其父母形体无异,而力用则大相悬殊。不得谓初生孩子非人,亦不得以成人之事令孩子担当也。若能知六而常即,则不生退屈。知即而常六,则不生上慢。从兹努力修持,则由凡夫而圆证佛果,由理即佛而成究竟即佛矣。

一、理即佛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虽背觉合尘,轮回三途六道,而佛性功德,仍自具足,故名理即佛,以心之理体就是佛也。无机子颂曰,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以一切众生,未闻佛法,不知修持,而一念心体,完全同佛,故曰:“动静理全是”,由其迷背自心,作诸事业,故曰:“行藏事尽非”,事完全不与佛性相应也。终日终年,昏昏冥冥,随烦恼妄想之物欲而行,从生至死,不知返照回光,故曰:“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也。

二、名字即佛者,或从善知识,或从经典,闻即心本具寂照圆融不生不灭之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所谓闻佛性名字,即得了解佛法者是也。颂曰,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以从前只知生死轮回,无有了期,今知佛性真常,不生不灭。既知当体就是成佛真因,则汲汲修持,反恨从前虚度光阴,以致未能实证也。

三、观行即佛者,依教修观,即圆教五品外凡位。五品者,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典,而助观解者。三讲说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颂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既圆悟佛性,依教修观,对治烦恼习气,故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了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切诸法,无非佛法,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故曰,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四、相似即佛者,谓相似解发,即圆教十信内凡位也。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颂曰,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四住者,一见一切住地,乃三界之见惑也。二欲爱住地,乃欲界之思惑也。三色爱住地,乃色界之思惑也。四有爱住地,乃无色界之思惑也。初信断见,七信断思,故曰,四住虽先脱。然由色声香味触法之习气未尽,故曰,六尘未尽空,此但指七信位说。八九十信,尘沙惑破,习气全空矣。习气者,正惑之余气耳。如盛肉之盘,虽经洗净,犹有腥气。贮酒之瓶,虽经荡过,犹有酒气。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者,以无明未破,不能见真空法界之本体也。

五、分证即佛者,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是为法身大士。从初住至等觉,共四十一位,各各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故名分证即佛也。以无明分四十二品,初住破一分,以至十住则破十分,历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等觉,则破四十一分矣。初住,即能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又复随类现身,度脱众生,其神通道力,不可思议。何况位位倍胜,以至四十一位之等觉菩萨乎。颂曰,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者,颂其分破分证之景象也。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者,颂其犹有无明云,未能彻见性天真月之光辉也。

六、究竟即佛者,从等觉,再破一分无明,则真穷惑尽,福慧圆满,彻证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入妙觉位,成无上菩提道矣。颂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从来真是妄者,未悟以前,只此皆空之五蕴,而妄生执着,色法心法,互相形立,则苦厄随生。既悟之后,亦只此五蕴,而全体是一个真如,了无色心五蕴之相可得。故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也。然此所证之真,并非新得,不过复其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已。故曰,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也。又众生在迷,见佛菩萨,及一切众生,皆是众生,故毁谤佛法,杀害众生,不知罪过,反以为乐。佛既彻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心,见一切众生,完全是佛,故于怨于亲,皆为说法,令得度脱。纵令极其恶逆不信之人,亦无一念弃舍之心,以见彼是未成之佛故也。

附:

《六即佛颂》宋·普润大师

理  即  佛: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名字即佛: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观行即佛: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相似即佛: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分证即佛: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究竟即佛: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仁珍千寶仁波切开启莲师伏藏~自然浮现空行文字的石质壇香味普巴杵

摘自 仁珍千宝简介

莲师说:伏藏师中以心意伏藏师最为殊胜。亦有成就者说心意伏藏师为伏藏的摩尼宝,凡所求皆得。宝上师幼年就不断取出各种意伏藏,去各个圣地都能取出意伏藏和岩伏藏,但宝上师从不轻易对外宣说,仅先取几例以飨各位:

5岁,与桑波活佛于寺院附近三角形内湾山沟处取出宝箧与金刚杵。

12岁,他著书《诸佛意集秘密宝藏》。督给仁波切的转世桑波,和瑜伽行者俊根(为大成就者玉陀的两位直传弟子)读完此著作非常讶异,依此恭敬具信地练习。

13岁,于心意密库中取藏《药师千供》法本。

2018年,率弟子于尼泊尔朝圣,于莲师当年修持普巴金刚而证得大手印的杨烈雪山洞,取藏出莲师伏藏的石质普巴杵。

宝上师与师兄丹比尼玛仁波切、弟子慧幢喇嘛先行进入岩洞内顶礼供灯。突然,宝上师举起手伸入洞顶的小缝隙内,并让慧幢喇嘛将哈达给他。随即宝上师以哈达包起取藏出自然浮现空行文字的石质壇香味普巴杵。除此外,仁波切以前也有在針對年龍上師的伏藏法淨觀中出現的金剛舞。

2019年,值新冠疫情肆虐,应多位仁波切劝请,于心意密库中取藏叶衣佛母修持仪轨《妙药喜苑》。

仁珍千寶仁波切&康倉大師伏藏法《藍光熾燃佛母》

殊勝伏藏法《藍光熾燃佛母》,當初由康倉大師從桑耶寺取出伏藏五股金剛杵,裡面有空行文字,後來此物交給年龍佛母,她與此法有緣,於是將空行秘文解碼,顯現了這個伏藏法。

仁珍千寶仁波切從孩提時代就在康倉大師處受教,得到很多授記預言:

伏藏師康倉大師,取得有馬頭明王等伏藏法,授記仁珍千寶仁波切為法主,令其弘揚。曾於香港傳授。仁波切說自己那時很小,有些灌頂往往是閉過關的人才可以參加,那時候康倉大師年紀很大,表示「無礙,把那小孩子(仁波切)帶過來就好了」、「他是我的法主,不要為難他」等語,應該是大師以其不共智慧了知此子未來能弘揚佛法。後來仁波切屢屢得到大師授記,說將來會在「島」上弘法,當時這個預言很難理解,西藏都是山,為什麼說在島上弘法?往後,果然在「寶島台灣」弘法。大師以其預言精準聞名,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等大德也曾請大師寫過預言。

噶陀仁珍千寶仁波切:我的上師康倉大師,他對每一位弟子壽命的預言一個一個都實現了,因為我是他最小的弟子,比我年紀大的弟子很多已經往生,剩下還有幾位,我希望他們都能長久住世。 我剛才講大家會失望的原因,是他沒有提到我什麼時候會死,他一直預言我到37歲,在這以前發生的所有事情在我身上都靈驗了,但37歲以後他說要靠個人的福報。

仁珍千寶仁波切香港開示:康倉大師最特別的地方是證得了不忘總持的悉地。不管當天傳什麼法門,灌頂、講經都不需要看文字,此生所學的藝術、天文學、醫學等都從不忘記,於任何教學時眼睛觀看虛空中,於禪定中都如行雲流水般滔滔而出。可能全世界只有他才有,也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蓮師所說,移喜措嘉佛母彙整收集的法門、正確清淨無誤的伏藏法他也都能背誦而出。當時求法者百千人,天天舉辦不同法會卻從不需要查看任何法本。

康倉大師有各種預言的能力。在他的面前每一個人都是透明的,不管是以前做的事情,當下做的事情,還是未來會發生的事情,他都會講得很清楚,他有了解過去、現在、未來的能力。

他寫出來的弟子的預言從來都不會有失誤,包括我自己。我35歲以前每一年要發生的事情他都寫的很清楚,這些都發生在了我的身上,他寫的文稿現在還在我的手裡。

上師平常不怎麼看字,他說他看不到字,都是他講弟子寫。上師的弟子當中有一位書法很好、寫字很快的弟子叫果年,上師給我的預言也是他寫出來的。

還有我的老師圖丹諾布,他什麼時間圓寂,康倉大師都寫的很清楚,這些後來都是真實的。

年龍上師佛父佛母的傳記裡面也有康倉大師給年龍上師佛父母的預言。
之前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也請康倉大師幫他寫過預言,近代很多上師大德的傳記裡也都有寫康倉大師給過他們的預言或者是教言。

康倉大師有三位非常重要的上師。

第一位上師是噶陀堪千阿噶(阿格旺波、或稱阿瓊仁波切)。他在噶陀堪千阿噶的座下很長時間,他曾為噶陀堪千阿噶專任貼身的醫生。噶陀堪千阿噶的弟子當中,五明通達的只有康倉大師和格澤班禪兩人。

第二位上師是依考恰智巴。依考恰智巴是安尊珠巴的心子,是現在多智欽法王的根本上師。

第三位上師朗喇嘛仁波切。朗喇嘛仁波切為無名實脩大圓滿成就的上師,弟子不多,青海查朗寺是朗喇嘛仁波切建立起來的,當初為他的閉關中心,師徒兩人曾在此閉關九年!

康倉大師還親近過阿邦伏藏大師、阿嘉伏藏大師等等非常多的伏藏大師。
現在的薩迦法王是阿邦伏藏大師的轉世,阿邦伏藏大師的女兒就是年龍佛母。
阿邦伏藏大師和索甲仁波切第一世等等上師授記康倉大師是蓮花生大師25位心子之一嘉納咕瑪(智慧童子)的轉世、為當今應世的伏藏大師。

康倉大師第一次開啟的伏藏,為索甲仁波切第一世和阿邦伏藏大師的預言、授記下圓滿取出,此時的法主為噶陀洽查法王。並於此後開啟更多的伏藏法!

仁珍千寶仁波切的師承簡介:点击衔接

仁珍千寶仁波切讲述关于康倉大師:点击衔接

仁珍千寶仁波切將前往新加坡弘揚此殊勝《藍光熾燃佛母》伏藏法:
3/9日 下午2:00PM 財寶天王灌頂與火供
地址:211 Bedok Rd, 新加坡469416
萬佛林大殿(Man Fatt Lam Temple)
3/10日 下午2:00PM 摩利支天/黃財神灌頂、水供 及燈供 Lamps offering 晚上7:30PM 入佛教次第論開示及問答 大圆印妙法中心
3/11日下午2:00PM 藍光熾燃空行母灌頂、三金剛禪修,萬佛林吉祥殿2樓
3/12-13日 大圆印妙法中心 晚上7:30PM 入佛教次第論開示及佛法問答

3/11在新加坡萬佛林要傳授的伏藏法《藍光熾燃佛母》,是非常珍貴的教法,伏藏法被取出之後,也會經過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最後慢慢隱沒,根據蓮師授記,此法正在發光發熱的時期,能遇到這樣的深法者必能得到大加持。

仁珍千寶仁波切開示:
「依據授記,此法能渡化十三億人道眾生,不是其他道的眾生,就是指人類」
「藍光熾燃佛母有很多功德利益,其中一個就是消除障礙」
「其他伏藏師如果修這個法門,將能開啟伏藏」
「年龍佛父母是大預言家,他們所說的事,無論好壞,後來都實現了…」
「《藍光熾燃佛母》法本中蓮師授記,對此法有信心、戒律清淨的人,不用經過很多辛苦而能證悟,因為此法正在自然散發加持暖熱的階段。每個法有自己的時間,有些是十三年、有些是20多年,總之在此期間領受教法的人,不需經歷許多辛苦,成就快速…」

咒语的推迟效应

我们可能念了很多的咒语,每一个咒语,根据经典里的文字,有各种各样的作用,当然,你会发现经典里的文字几乎描绘得相当的夸张,包山包海的力量,这个咒语能够包管一切。

实际上,咒语它产生的力量要根据个人的实践,每个人可能有所不同,也没有那么包山包海。

如果你念一个消灾的咒,一个除障的咒,作为应急,这是可以的。生活当中总有一些应急的状况,你的确需要一些工具来应急,这没有问题。

但是你背后的心,上次提到,必须是一颗善良的心,是一个慈悲的心,是一个没有局限的,没有负面思考的心态。

当以这样的心态来应急,念一些消灾的咒语,念一些除障的咒语等等,是不是真的能够消灾除障呢?

我的看法是,它更接近于一种推迟跟阻挡,而不是消除。

真正的大罪小报、重罪轻报,必须是你内在成长以后才会显现的效果。它真的消除了一大部分,变得轻了,变得没那么刺激了,没那么强烈了。

如果你内在没有成长,你念这些消灾的咒、除障的咒,大概率是推迟而已,阻挡一下,推迟而已,它以后还会原样回来,没有发生的事还会再一次发生,因为它没有完成,未完成的事迟早会回来,这是生命的规律,法则就是这样。所以,这也很好,这其实给了你一个缓冲的时间。

你在这个缓冲时间,你要做什么?你在这个缓冲的空档,在缓冲的时间里面,你要赶快修你的善,修你的福。你的福报增长了,未来同样的灾难再一次回来的时候,你不至于那么狼狈。

当然,我们上次讲过,福跟祸是两条平行线,他们并不能相互抵消,这个是六祖慧能早就说过的。

但就好像你同样生病了,你有福的话,你至少可以住单人间,医疗条件至少可以好很多。你没有福的话,也许你只能躺在大街上。

所以这些咒语也许可以暂时的推迟一下你的灾难,如果你虔诚的话。

但是,你要赶快修你的福报,赶快的、更多的帮助别人,这是使福报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而且非常有效,立竿见影!

所以,我记得好像禅宗里有一个鸟巢禅师,别人问他,好像是苏东坡问他(还是谁问他,我忘了),说佛法,最终佛法的要义是什么?

这个鸟巢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啊!”

这个太简单了,连小孩都会。

这个老禅师说:“即使3岁小儿,也听过这句话,但是八十老翁也做不到啊!”

确实是这样,宗教或者修行,最后就是要让你自内而外的变得善良,内心是善良的,你的语言是善良温和的,你的行动是善良的、助人的,这就会积累很大的福报。

从你的内在的心灵发出来的芬芳都是善良的,你的福报就随之而来了。

所以,这就是积累福报和通过咒语来推迟灾难的一些理解。

體光長老:前生老修行,今生花花公子。

這修行人吶,要有一番苦心,今生不成,來生也要繼續!虛雲老和尚見過十幾個前生做和尚的,虛雲和尚在雲南之前,曾國藩做過雲南王,曾國藩信佛,在雲南拜了個師父,這師父天天看華嚴經,功夫用的很好,外號草鞋老師公,他不穿其它鞋子,就穿草鞋。說這個皈依弟子對師父恭敬的太很了也不好,你收這麼多的皈依弟子,你要沒有得到佛法的實際呀,你避免不了被他轉,弄不好會給他當兒子,就這麼狠!以前他們說,寧吃千家飯,不受一家供。

這個草鞋老師公,他跟曾國藩有緣,他早晚到衙門裡,誰也不管,他看他徒弟嘛。那天大家都看到了,他到曾國藩夫人的房裡,夫人馬上就生了個小孩,生下來很聰明,後來書讀的也很好,這時候,虛雲老和尚就在雞足山了。

曾國藩跟虛雲老和尚是親戚,也弄不清曾國藩的母親是老和尚的姑姑,還是老和尚的母親是曾國藩的姑姑,反正他們是親戚,跟老和尚經常來往。老和尚知道草鞋老師公給他當兒子。你說這個人就是功夫好,生死沒了還是不行,有功夫只能說有點福報,生死沒了,還是貪染社會上這些五欲。曾國藩他這個兒子貪心好大,十多歲就找了幾個女的,虛雲老和尚是個好意,到他家裡找他找了五六次,他不見。就是今生修持好,來生有福報,有福報是有福報啊,福報會造業!

老和尚說雲南督軍唐繼堯,前生也是個和尚,他自己也知道他前生是個和尚,他不是護老和尚的法嗎?老和尚勸他:唐居士,你還是出家吧!他說:我過幾年再出家,這些事還沒辦了。你要等到事情辦了啊,那事情就辦不了啦,結果他還沒出家。你沒有一定的受益,你就是知道你前生是個和尚也不行。

我們出家學佛要學古人不執著,不要分長分短,你是這樣,他是那樣,弄得不安生,一定要學古人,不住相,不執著,修行就這樣修。

初果须陀洹、二果阿那含未断欲界贪、嗔等烦恼

(图文均来自网络)

贪求淫欲的须陀洹的故事

《出曜经卷》第十七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惟念品第十六

昔有淫逸之人,意专女色,不能去离;觉寤思女姿颜,欲与言语交通;眠寐梦想容貌,携手共游。时妇遇疾,骨消肉尽,形骸独立。尔时彼家,恒有知识道人往返。其妇白道人曰:“我今所患,日夜困羸,将其意故,欲陈我情,为可尔不?”时道人曰:“但说无苦。设有隐匿之事。我当覆藏,不使彰露。“妇人白言:“我夫禀性,淫欲偏多,昼夜役娆,不容食息,由是生疾,恐不自济。”时彼道人告妇人曰:“若汝夫主,近汝身者,便以此语其夫曰‘须陀洹法,礼应尔耶?’”后果如所言,夫主来近,妇寻语曰:“夫为须陀洹道,为应尔耶?”夫闻妇言,甚怀惭愧,内自思惟:“我将不审是须陀洹乎?”即便息意,在闲静处思惟校计,成斯陀含、阿那含果。自知已得道迹,便不复与女人从事。妇人问夫:“汝今何故永息欲心,不与吾从事?”夫告妇曰:“吾审见汝,已何由复共往反?”妇语其夫:“汝言审见我,我有何咎,我恒贞良不犯女礼,何以见骂?”乃至于斯妇人,即集五亲宗族,告语之曰:“今我夫主意见踈薄,永息亲情,不复交通;复见骂詈,称言见我,今于众前便可说之。”夫言:“且止,须我引证,乃得自明。”夫主还归,彩画好瓶,成满粪秽,牢盖其口,香华芬熏,还至彼众,告其妇曰:“审爱我不?若爱我者,可抱弄此瓶,如爱我身。”妇随其语,抱瓶翫弄,意不舍离。夫主见妇已爱着此瓶,即打瓶破,臭秽流溢,蛆虫现出。复语妇曰:“汝今故能抱此破瓶不耶?”妇答曰:“我宁取死,终不能近此破瓶;宁入火坑,投于深水,高山自投于下,头足异处,终不能近此瓶。”夫告其妇:“前言见汝,正见此事耳。我观汝身,剧于此瓶,从头至足,分别思惟:三十六物,有何可贪?”尔时复重说偈曰:

勇者入定观  身心所兴尘
见已生秽恶  如彼彩画瓶

白话译文:

曾经有一个淫佚放逸的人,非常喜欢女人的形容音声,不能够舍弃。白天的时候,他就想着女人的姿态和容颜,想着和女人交谈欢闹;晚上的时候,此梦想女人的容貌,想着和女人携手游玩。

有一次,他的老婆生病了,身体渐渐消瘦,最后骨瘦如柴。而正在此时,有一个出家人经常往返于他家门口,他的老婆就告诉出家人说:“我现在慢慢的消瘦,日夜困乏,是有原因的,我想告诉您这个原因,但是希望您替我保密,不知道可以不?”

出家人回答道:“你说你的苦楚就好了,不要担心,就算有什么不方便说的话,我也会替你覆藏的,不使其他人知道。”

他的妻子就说:“我的老公习气之中,淫欲偏多,不论白天黑夜的挑逗戏笑,连吃饭的空闲都这样,因为这样我生了病,恐怕自己支撑不了多久。”

道人听完后,对这女人说:“若是你的丈夫再接近你的身体,你便这样对他说:“须陀洹的行为,会像你这样子吗?””

后来,果然如出家人教的那样,丈夫再来亲近的时候,他的老婆就说:“您做为一个须陀洹,应该像你这样子吗?”

丈夫听完后,感到非常惭愧,返观自心,思惟:“我难道不一定是须陀洹吗?”如是观察,便息掉了淫意,在空闲之处思惟校计,依次而成斯陀洹,阿那含。自己知道自己已经获得正法,便不再和老婆戏笑玩闹。

他的老婆问他:“你现在因为什么原因息灭了自己的淫欲之念呢,不再和我过夫妻生活?”他就告诉老婆道:“我已经慎重仔细的看到了真实的你,为什么还要再和你过夫妻生活。”

他的老婆于是说:“你说慎重仔细的看见了我,那我有什么过错?我一直是贞良贤淑,不犯任何的女人该守的礼节,你为什么要骂我?”

他的老婆于是召集了五亲宗族,告诉大家说:“现在我的丈夫对我日见情薄,不再和我行夫妻之礼,还骂我说看到了真实的我,现在当着大家的面,便可把话说开了。”

丈夫于是说:“先等一等,让我拿出证据来,就会自然明白了。”于是他出去了一会,等回来以后,手里拿着一个美丽的彩瓶,事实上里面装着烘尿等秽物,因为口牢固的封着,瓶子还是香气四溢,芬芳郁然。

他把瓶子递给他老婆说:“你一定还爱我是不是?假如还爱我的话,你可以抱着这个瓶子,就像爱我的身体一般。”

他老婆听完这话,于是接过瓶子玩弄起来,来表达自己不舍不弃不离的意向。他看到老婆如此,就打破瓶子,臭秽之物四处流溢,蛆虫到处爬。于是他对老婆说:“你现在还能抱着这个破坏的瓶子吗?”

他老婆回答道:“我就算去死,我也不会再接近这个破瓶子,就算跳火坑,跳深水,跳深渊,把头足异处,也不会接近这个瓶子。”

于是他告诉自己的老婆:“我前面说的看见了真实的你,正是看到了这种事情。我入定观看你的身体,其臭秽的情形,比这个瓶子厉害千百倍,从头到脚仔细的分别思惟,骨血肉痰浓等三十六种物体,有什么可以值得再贪恋的呢?”于是他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再次说偈道:

勇猛精进的人进入定观之中,
照见了身心如同尘土和风火
真实的见到后才知是其秽恶
就像这个装着粪尿的彩画瓶。

初果、二果未断欲界贪、嗔等烦恼

大智度论:

“如夏月天雷電雨 陰雲覆曀不清淨
凡夫無智亦如是 種種煩惱常覆心
如冬天日時一出 常為昏氣雲蔭曀
雖得初果第二道 猶為欲染之所蔽 。。。。。。。”

初果二果还没有断尽欲界的烦恼,还有欲染。

须陀洹果,意译“预流”,又名“初果”。从预流向十五心后,无间隔地证得第十六心“道类智”——亲证色、无色界道谛的智慧。从此证须陀洹果,开始进入修道位。

须陀洹断身见、戒禁取见及疑(对佛法的疑惑)三结,欲界烦恼相当淡薄。

《治禅病秘要经》:“不贪世间,达解空法,豁然还得本心,破八十亿炯然之结,成须陀含。”

《楞伽经》卷四:“须陀洹断三结烦恼,离贪嗔痴”。

此位圣者得“位不退”、“信不退”,若寿命长,继续进修,可以即生直证阿罗汉果,即便来不及继续修证而再入轮回,也不会退失对佛法的信仰追求,不会犯戒造杀盗淫妄等恶业,不会堕入三恶道,至多只在人天二道往返七次,最后必定得涅槃。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九:

说初果人“虽复有欲等者,道共戒力,性离邪行,他境自妻,一切不犯。”,“虫常任运离刃四寸”,虽有事中与烦恼相关的独头意识生起,而了法本空不计其有实性,虽能润生于欲界而不生修罗、鬼、畜、地狱四道。

但此位圣者尚未断能引生人天果报的欲界贪、嗔等烦恼,淫根、情根未断,当遇到特别有吸引力的境缘时,虽然不会做出违反戒律及社会道德规范的事,但还可能生起贪爱嗔嫉慢等有漏心,可能见色起意,甚至堕入情网,因此未能免于转生于人天。

《修行道地经》:

“其修行者已得初果道迹,知诸五蕴皆归无常,不能尽除。……长夜修习离于爱欲,适见好色,淫意还动。

《大智度论》卷二八:

虽得初果第二道,犹为欲染之所蔽。”质言之,初果圣者在见地上是圣人,在本能性欲望上有时还是凡夫。

第三斯陀含向,又称“二果向”、“一来向”,以所见之道继续修持,断欲界共九品修惑(随思而起的贪嗔等烦恼)中的下三、四品,烦恼较初果更为淡薄。断三品修惑者还会于人天中来降生三次,称“三生家家”,断四品修惑者会于人天中降生两次,称“二生家家”,其中皆分来往于人中的“人家家”和来往于人、天二处的“天家家”。

四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证须陀洹果的条件:断三结,即断身见结,戒禁取结及疑网结。(“身见结”指执著五蕴身心有一个我,认为这个我是真实的,称为我见。 ”戒禁取结”是执著不正确的戒律来修行,比如牛戒、狗戒、羊戒等邪行。 ”疑结”是对三宝,戒律,过去未来的因果,以及对十二因缘产生怀疑,初果无此烦恼。初果得四不坏信:即佛不坏信;法不坏信;僧不坏信;戒不坏信。)
证斯陀含果的条件:三结尽,贪、嗔、痴三毒渐薄;
证阿那含果的条件:断三结,及五下分,贪欲、嗔恨已断;
证阿罗汉果的条件:贪、嗔、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

善见律毘婆沙卷第十八:

佛告释摩男。断除三结。身见戒取及疑网等。断三结已。成须陀洹。更不复受三涂之身。于无上道。生决定信。人天七返。尽诸苦际入于涅盘。是名优婆塞得须陀洹。又问。云何而得斯陀含果。佛告摩诃男。断三结已,薄淫怒痴,名斯陀含。又问。云何而得阿那含果。佛告摩诃男。若能断三结,及五下分,成阿那含。

毘尼母经卷第八:

见谛中所应断者。有六。一身见。二疑。三戒取。四向恶道欲。五向恶道恚。六向恶道痴。修道所应断。一欲染。二恚。三色染。四无色染。五无明。六慢。七调。断如此七烦恼。便得证果。断三结得须陀洹。欲染恚薄故得斯陀含。欲染恚断故得阿那含。一切结尽故名阿罗汉。

放光般若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学五眼品第四:

以解脱慧度于三碍:有身碍、有狐疑碍、有邪信碍,度是三碍得须陀洹。便道得念,于淫、怒、痴薄,得斯陀含。精勤于道,却淫、怒、痴,得阿那含。便消五爱:一者色爱、二者无色爱、三者痴爱、四者恨戾爱、五者乱志爱,已度是者便得罗汉。

佛教中关于邪淫定义

《优婆塞戒经》:

若于非时、非处、非女、处女、他妇、若属自身,是名邪淫。唯三天下有邪淫罪,郁单曰无。若畜生,若破坏,若属僧,若系狱,若亡逃,若师妇,若出家人,近如是人,名为邪淫。出家之人,无所系属,从谁得罪?从其亲属、王所、得罪。恶时乱时虐王出时,怖畏之时,若令妇妾出家剃发,还近之者,是得淫罪。若到三道,是得淫罪。若自若他,在于道边、塔边、祠边、大会之处作非梵行,得邪淫罪。若为父母、兄弟、国王之所守护,或先与他期,或先许他,或先受财,或先受请,木泥、画像及以死尸,如是人边作非梵行,得邪淫罪。若属自身而作他想,属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淫。如是邪淫亦有轻重,从重烦恼则得重罪,从轻烦恼则得轻罪。

白话译文:

若在“非时”[戒律所规定的不应行淫的日期及时间],“非处”[戒律所规定的不应行淫的处所及“三道”],“非女”[除女性以外的,各种不同性征的人、畜之类],“处女”[未婚女],“他妇”[有夫之妇],“属自身”[在自身行淫]等情况下行淫的,均为邪淫。

邪淫罪,只有东,西,南三大洲有,北郁单越洲则无邪淫罪。

若对畜生{女},对已经坏烂的[女尸],对众多[女性],对狱中的[女犯],趁人之危,对逃亡的女性,对师长的妻子,对出家尼众等亲近,作非梵行的,名为邪淫。

已经出家的人,虽已无所系属,但对自己的亲属,王属等作非梵行的,得淫罪。

在恶世时,乱世时,暴君出世时,怖畏时刻,若强令自己的妻妾剃发出家,当出家后,仍同她作非梵行的,得淫罪。

若在“三道”[指:口道,小便道,及大便道]作非梵行的,得淫罪[有关“三道”,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况,得不同轻罪或重罪。此处从略]。

在道路边,塔庙边,祠寺边,大众集会之处,若自身,若与他人在上述等地作非梵行的,得邪淫罪。

若在父母,兄弟,国王死亡后“守灵”期内,或先与他人约会,或先应允他人,或先接受财礼,或先接受邀请[其目的是为了作非梵行的],得邪淫罪。

若在木,泥,画像旁(指圣贤像),以及死尸等人边,作非梵行的,得邪淫罪。

若在“自淫”时[因无实体对象]起妄心,產生了与他人作非梵行想(把他人想象为自己的配偶);又见到属他人之妻,不怀好意,產生了自己与之作非梵行想,这种单方面的“意淫”,也名邪淫。

以上所列举的邪淫罪,也有轻重,从“重烦恼”[如贪嗔痴比较强烈],则得重罪;从“轻烦恼”发生的,则得轻罪。

《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

若行不应行,名欲邪行。或于非支、非时、非处、非量、非理,如是一切皆欲邪行。若于母等母等所护,如经广说名不应行。一切男及不男,属自属他皆不应行。除产门外,所有余分,皆名非支。若秽下时、胎圆满时、饮儿乳时、受斋戒时,或有病时,谓所有病匪宜习欲,是名非时。若诸尊重所集会处,或灵庙中,或大众前,或坚硬地高下不平令不安隐,如是等处,说名非处。过量而行,名为非量。是中量者,极至于五,此外一切皆名过量。不依世礼,故名非理。若自行欲,若媒合他,此二皆名欲邪行摄。若有公显,或复隐窃,或因诳谄方便矫乱,或因委托而行邪行,如是皆名欲邪行罪。

《大智度论》卷十三

邪淫者,若女人为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儿子、世间法、王法守护,若犯者是名邪淫。若有虽不守护以法为守。云何法守?一切出家女人在家受一日戒,是名法守。若以力,若以财,若诱诳,若自有妻、受戒、有娠、乳儿、非道,如是犯者,名为邪淫。如是种种乃至以华鬘与淫女为要,如是犯者,名为邪淫。如是种种不作,名为不邪淫。问曰∶人守人嗔法守破法应名邪淫,人自有妻,何以为邪?答曰∶既听受一日戒,堕于法中,本虽是妇,今不自在。过受戒时,则非法守。有娠妇人,以其身重,厌本所习,又为伤娠。乳儿时,淫其母,乳则竭。又以心着淫欲,不复护儿。非道之处,则非女根,女心不乐,强以非理,故名邪淫。

《大乘造像功德经》:

弥勒!有四种业,能令丈夫受二形身,一切人中最为其下。何等为四?

一者、于尊敬所而有烝秽;(这个理解为乱伦。)
二者、于男子身非处染着;(这个理解为男-男性事。)
三者、即于自己而行欲事;(这个理解为手淫。)
四者、詃卖女色而与他人。(这个理解为组织妇女卖婬牟利。)

若有众生曾行此事,深自咎责,悔先所犯,起净信心,造佛形像,乃至成佛不受此身。

弥勒!复有四缘,令诸男子其心常生女人爱欲,乐他于己行丈夫事。(指男-男性事等性心理异位)

《菩提道次第广论》:

欲邪行。事者,略有四种,谓所不应行,非支,非处及以非时。此中初者,谓行不应行所有妇女及一切男,非男非女。此之初者,《摄分》中云:若于母等母等所护,如经广说名不应行,如马鸣阿阇黎说此义云:“言非应行者,他摄具法幢,种护至王护,他已娶娼妓,诸亲及系属,此是不应行。”他所摄者谓他妻妾,具法幢者谓出家女,种姓护者谓未适嫁,父母等亲,或大公姑,或守门者。或虽无此,自己守护。若王若敕而守护者,谓于其人制治罚律,于他已给价金娼妓,说为邪行,显自给价,非欲邪行。大依怙尊亦作是说。男者俱通自他。非支分者谓除产门所有余分,马鸣阿阇黎云:“云何名非支?口,便道,婴童,腿逼及手动。”大依怙云:“言非支者,谓口秽道及童男女前后孔户,并其自手。”此说亦同。非处所者,谓诸尊重所集会处,若塔庙处,若大众前,若于其境有妨害处,谓地高下及坚硬等。马鸣阿阇黎云:“此中处境者,在法塔像等,菩萨居处等,亲教及轨范,并在父母前,非境不应行。”大依怙师亦如是说。非其时者,谓秽下降胎满孕妇,若饮儿乳,若受斋戒,若有疾病,匪宜习故,若道量行量谓极至经于五返。马鸣阿阇黎云:“此中非时者,秽下及孕妇,有儿非欲解,及其苦忧等,住八支非时。”大依怙尊亦复同此,稍差别者,谓昼日时,亦名非时。非支等三,虽于自妻,尚成邪行,况于他所。意乐分三,想者《摄分》中说,于彼彼想,是须无误,《毗奈耶》中,于不净行他胜处时,说想若错不错皆同。《俱舍释》说:作自妻想而趣他妻,不成业道,若于他妻作余妻想而趣行者,有二家计,谓成不成,烦恼者三毒随一。等起者,谓乐欲行诸不净行。加行者,《摄分》中说,教他邪行,教者亦生欲邪行罪,《俱舍释》说,如此则无根本业道,前或意说非根本罪,然须观察。究竟者,谓两两交会。

(“于他已给价金娼妓,说为邪行,显自给价,非欲邪行”。译文:若与别人付钱蓄养的娼妓行淫,便是邪淫,自己付钱嫖妓,不属于邪淫。)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此经南传不承认,藏传甘珠尔里没有)

淫戒第三

原文:佛告诸比丘。优婆塞。不应生欲想欲觉。尚不应生心。何况起欲恚痴结缚根本不净恶业。是中犯邪淫有四处。男女黄门二根。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亦同于上类。

白话文翻译:佛告诉比丘们:优婆塞不应该生起欲想和欲觉,淫欲之心尚且不应该生起,何况发起贪欲、嗔恚、愚痴三毒齐具的烦恼根本不净恶业。这其中犯邪淫的情形有四种:男性、女性、被阉割者、两性兼有者。女性:女人、雌性非人、雌性动物。男性:男人、雄性非人、雄性动物。被阉割者、两性兼有者的情况也同于以上的分类。

原文:若优婆塞。与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处行邪淫。犯不可悔。若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二处行淫犯不可悔。若发心欲行淫。未和合者犯下可悔。若二身和合止不淫。犯中可悔。

白话文翻译:如果优婆塞,与女人、雌性非人、雌性动物,口、肛门、产道三处行邪淫的,犯不可悔罪。如果与男人、雄性非人、雄性动物,被阉割者,两性兼有者,于口、肛门两处行淫的,犯不可悔罪。如果发心想要行淫,没有和合的,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二身和合立即中止淫行,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若优婆塞。婢使已配嫁有主。于中行邪淫者犯不可悔。余轻犯如上说。三处者。口处大便小便处。除是三处。余处行欲皆可悔。

白话文翻译:如果优婆塞,女仆已经婚配有主,在此期间与之行邪淫的犯不可悔罪。其他轻犯的情况如上所说。所谓三处:口处、大便处(肛门)、小便处(产道)。除了这三处,其它地方行淫欲都是可悔罪。

原文:若优婆塞。婢使未配嫁。于中非道行淫者。犯可悔罪。后生受报罪重。

白话文翻译:如果优婆塞,女仆尚未婚配,在此期间与之三处以外行淫的,犯可悔罪,但来世将会受罪苦重报。

原文:若优婆塞有男子僮使人等。共彼行淫二处。犯不可悔罪。余轻犯罪同上说。

白话文翻译:如果优婆塞,有男性僮仆等,与其口、肛门二处行淫欲,犯不可悔罪,其他轻犯的情况如上所说。

原文:若优婆塞共淫女行淫。不与直者。犯邪淫不可悔。与直无犯。

白话文翻译:如果优婆塞同妓女行淫,不给钱的,犯邪淫不可悔罪;给了钱的不犯。

原文:若人死乃至畜生死者。身根未坏。共彼行邪淫。女者三处犯不可悔。轻犯同上说。

白话文翻译:如果人死乃至动物死后,身根没有坏,和这些尸体行邪淫,如果尸身是女性,在口、肛门、产道三处行淫,犯不可悔罪。其他轻犯的情况如上所说。

原文:若优婆塞自受八支。行淫者犯不可悔。八支无复邪正。一切皆犯。

白话文翻译:如果优婆塞在自己受八关斋戒期间,行淫欲的,犯不可悔罪。八关斋戒期间,不论邪淫还是正淫,都犯戒。

原文:若优婆塞。虽都不受戒。犯佛弟子净戒人者。虽无犯戒之罪。然后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

白话文翻译:如果优婆塞,即使根本没受戒,但是破坏了佛弟子具清净戒行之人梵行的,虽然没有犯邪淫戒之罪,但是这一生以后永远不许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戒。

原文:佛告诸比丘。吾有二身。生身戒身。若善男子。为吾生身起七宝塔至于梵天。若人亏之其罪尚有可悔。亏吾戒身其罪无量。受罪如伊罗龙王。

白话文翻译:佛对比丘们说:我有两种身,生身和戒身,如果善男子为我的生身造立多宝塔,高至梵天,若有人破损此塔,其罪过尚属可悔,但亏损我的戒身(坏失戒律)所犯的罪无量,所受罪报就像伊罗龙王一般。

緣德禪師:不知道

(图文均来自网络)

宋朝有一將軍曹翰,在討伐南方的賊寇之後,路經廬山的圓通寺,寺僧因知曹翰的軍隊風紀不好,大家就嚇得四散逃逸,只有住持緣德禪師端坐法堂不動。

曹翰叫他,他也不理不睬,甚至連瞧一眼都不肯,曹翰英雄式的自尊心受到傷害,非常生氣的說道:「我的軍隊路過此間,只想借宿貴寺,讓士兵們休息一下,為什麼你連一聲招呼都沒有?你竟敢如此無理,難道你不知道面前站著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將軍嗎?」
禪師聽後,平靜的睜開雙眼,回答道:「一個軍人站在佛前咆哮,如此無禮,難道你不怕因果報應嗎?」

曹翰更是大吼道:「什麼因果報應不報應,難道你不怕死嗎?」

緣德禪師也提高了聲音說道:「難道你不知道面前坐著一個不怕死的禪僧嗎?」

曹翰非常訝異於禪師膽量,同時也被禪師如此的定力折服,問道:「這麼大的一座寺廟只剩下你一個人,其它人呢?」

緣德禪師道:「只要一打鼓,他們就會聞聲回來。」

曹翰就猛力敲鼓,敲了好久,但卻沒有出現任何人。

曹翰不悅道:「已經打鼓了,怎麼還沒有人回來?」

緣德禪師從容道:「因為你打鼓的時候,殺氣太重,請念一句『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然後敲一下!」

因此,曹翰念佛打鼓,打鼓念佛,不久藏起來的寺僧都跑回來了。

曹翰此時非常有禮的合掌問道:「請問禪師上下?」

禪師平靜的回答道:「我是緣德。」

曹翰驚嘆不已,隨即跪下來祈求道:「原來是德高望重的緣德禪師!禪師,請指示我,如何才能在戰爭中致勝?」

緣德禪師漠然的應道:「不知道!」

自古以來,社會每有戰亂,總有一些大德護衛道場,願與寺廟共存亡,像緣德禪師,勇敢、慈悲、智能之人也。兵難不離是勇,叫人念佛是慈,隨興回話是智。尤以問戰爭取勝之道,回以「不知道」,真智仁勇之大德也,此豈非禪心之功用也歟。

言以泄败,事以密成。

我们平时做任何事的时候,实际上最好别一开始就拍胸脯说:“这件事我非常有把握,没有问题的”,等等。

当然自信是可以的,但是自信最好是放在里面,而不是放在嘴上,嘴上的自信相当于是显意识的自信,显意识这么自信,就是俗称的骄傲。当然我们可以用不着把“骄傲”这个词来戴到他的头上。我们只说他是一个显意识的自信行为。

你知道显意识只占整体意识的10%,它是海面上露出的一小个角,有90%的冰山在海面以下,也就是你的潜意识。

潜意识有个习惯非常奇特,当露出海面的那10%的显意识说:“没问题,肯定没问题”。你的潜意识一定会提出疑问:“真的吗?我不相信”。潜意识几乎会立刻否定你,否定你的显意识。

所以当你90%的内在潜意识,持一个否定态度的时候,你觉得你这件事还能成功吗?那就不会成功,它就会往有疏漏的方向发展,最后就会失败。

所以古人早就讲过“言以泄败,事以密成”,最好别说出口,最好是秘密的行动,这样比较容易成功。

因为秘密的行动,等于把你的自信,把你的这种决心没有放到嘴上,而是深深的潜入了你的心灵的深处,也就是你的潜意识。

如果你长久的保持住一个信念,而不要在嘴上天天宣扬的话,你的这个信念就会慢慢的沉入你心灵的深处,你的潜意识里面将充满这个信念,那么这个信念就一定会成功,因为潜意识是决定性的力量,这就是那个秘诀。

所以你在做任何事的时候,少说多做,坚定你的信念。

木心: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

诸位要是真心在听,就该知道我的解释过程,就是我的自我教育过程。

一个人衷心赞美别人,幸福最多——他是在调整自己,发现自己。你认识了一位智慧的、高尚的、真诚的人,自然会和原来的亲戚旧识作比,一作比,如梦初醒,这个初醒的过程,不就是自我教育吗?

所谓教育,是指自我教育。一切外在的教育,是为自我教育服务的。试想,自我教育失败,外在教育有什么用?

凡人没有自我教育。所谓超人,是指超越自己,不断不断超越自己。

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

“原来”两字,请不要忽略。

在座有人在爱,有人在被爱,很幸福,也很麻烦。

最后一句话:“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论信仰,耶稣是完成的;耶稣对人类的爱,是一场单恋。

Page 1 of 96
1 2 3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