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和“观”的平衡

如果你的意识是像两千五百年前的古人那样,大脑在丹田的时候,当你意守丹田,进入的这个境界是以止为主、以定为主的。因为丹田的性质,就是宁静、停止,所以古代的人很容易进入定境,他一坐就可以坐几个钟头、一两天,甚至更久,因为那是属于丹田的性质,它的属性就是这样。就好像你睡着了以后,你的意识中心会向下移动,移动到丹田,就好像你在吃饭以后,会觉得很困。

你知道为什么吃饭以后会感觉困吗?因为吃饭以后,你的胃要开始运作、消化,所以这个时候,身体的能量就会向胃部集中。在胃部的集中,那正好是一个接近于丹田的位置,而丹田的性质是宁静,所以吃了饭以后,你就很想睡,有一种困意就出来了。因为能量开始向胃部、向丹田输送,所以你就会进入一种宁静的困意当中。在睡眠的时候,你的能量、你的意识中心也会向下滑动,所以你就理解了丹田的性质是宁静的。

两千五百年前的人,他们意守丹田的时候,很容易达到一个宁静的状态,一个“定”的状态、“止”的状态。但这个状态里面,止占的成分要多得多,因为它符合丹田的性质,而观的成分要少得多。观的成分属于什么中心呢?属于第三只眼的中心。所以两千五百年以后,当现在的你,意识融入无限以后,你达到的更多成分是观,而不是止,止只占了一小部分——百分之一二十、百分之二三十,其余百分之七八十的成分是观。

你的意识在无限当中的时候,最主要的百分之七八十的成分实际上是观。所以克里希那穆提给它的名字叫“全观”,因为它偏向于观,只有百分之二三十是止,是不是这样?这个是人类经过两千五百年文明的进化以后,出现的一个新的现象,你明白吗?所以你完全无法用古老的佛经来定义你自己现在的状态,因为你已经不一样了。就好像古代中医的那些配方,到了现代,也需要经过一些调整,因为现代人身体的寒湿、燥热程度也已经和古人不一样了,如果完全用古人的方子,有点不太匹配了,明白吗?所以你必须了解这里面更客观的现实性问题。

我们讲到这儿为止,已经把古人和今人“止”和“观”的这种偏重的差别已经讲清楚了,但这只是一个铺垫。讲清楚以后,我们再来看段话孔子的话。孔子这段话里面,他说,一个非常善于养生的人就好像放羊,要是有羊落在后面,他就拿鞭子要打一打、抽一抽。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你的止和观实际上需要一个平衡。你不能让一只脚向前,一只脚完全拖在后面,你必须两条腿来交替走,才能前进,是不是?你如果只有一条腿走,是无法前进的,你会摔倒的。

未完待续

摘自《庄子耳语》029   夕阳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