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禅观》夕阳讲解05-暴风中心的远见.菩萨畏因.种下善的种子

暴风中心的远见

《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为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这一段里,老子提到了两个现象:一个是外在的现象,一个是内在的现象。他用宠辱两件对立的事情来描述你所有经验到的外在事件。你经验到的生活当中所有的外在事件,都可以归纳为宠和辱,要么是令你高兴的,要么是令你感到不太高兴的,都可以归纳为这两个方面。宠辱若惊,这两件事有没有都让你感觉到吃惊?无论一件高兴的事让你感觉到振奋、吃惊,还是一件令你不太高兴的事让你感觉到压抑、吃惊,也就是你被外在的环境左右了,叫宠辱若惊。外在一个小小的刺激就左右了你的心情,更进一步左右了你的思想,再更进一步左右了你的能量。所以,当外界发生一个正面或负面事情的时候,它以这样的三个次第在渗透着你。

首先,外在的事情一旦发生在你的眼前,你接受了那个刺激,正面的或负面的,你立刻在你最明显的感觉上产生了反应:高兴或者排斥。紧接着这个感觉向内渗透,你开始产生了相应的思想,开始在你的思想内盘算应该怎么样对待它:高兴的事情你立刻想要伸手抓住它,而不高兴的事情你立刻想办法逃离或者是抗拒它。而那个思想,最终的目的地是能量,你会忽然发现在你身体的最深处有了反应,即身体能量的反应。你不高兴时突然间浑身开始颤抖,身体开始发热,有股愤怒要爆发出来,它是一个能量的反应;或者你高兴时,突然间整个身体变得轻盈了,好像充满了光一样,几乎要飘起来了,太开心了。这是来自外界能量的三级逐步渗透。

而当你了解了这个渗透路线以后,你可以懂得怎么样倒过来做,这就是瑜伽所做的事情。瑜伽告诉你:当你面临最强的刺激时,你最外在的反应是呼吸变得急促,无论那个刺激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高兴的或是悲伤的,你的呼吸都会发生相当明显的改变。然后瑜伽告诉你:如果你在同样的场景里能够控制呼吸不改变,那个随着呼吸而来的更深处的情绪与思想将无法改变;如果你能够控制呼吸不变,你会发现那个愤怒就无法出来,或者那个兴奋的感觉就无法出来。你仍然保持呼吸平衡、平静,没有兴奋,即使你面对同样刺激的事情。而当你没有兴奋,那个能量也起不来,那个兴奋的能量也就没了。瑜伽用这样的方式在控制你的情绪、你的能量。我刚才讲的瑜伽是哈达瑜伽(Hatha Yoga),它从形体上、呼吸上控制你的内在情绪与内在能量。

也有别的瑜伽,业瑜伽(Karma Yoga),业瑜伽不从呼吸控制,而是直接从能量控制、从意识的层面控制。业瑜伽告诉你:当你无论看见什么,正向的、负向的场景,保持你的意识高度,你将不受任何影响。即使一个人扇你耳光的时候,你的意识没有掉落、没有滑下来,即使那个耳光扇得你很疼,你仍然保持意识在一个高度上不降落,你会忽然发现,被打的是身体而不是你。你的意识在一个高点上,它似乎没有被打,被打的仍然是身体,你几乎是个旁观者。这一切你都是以旁观的方式看到的,好像发生在别人身上一样。这就是业瑜伽做的,它让你保持一个意识的高度,然后你的能量跟情绪将无法运动,它无法跟随一个耳光变得愤怒,它没有后续的运动了,终止了。

印度瑜伽里面有各式各样从不同层面切进去的方式,有的从呼吸切进去,有的从意识切进去,也有的从能量切进去。如果你熟悉昆达里尼瑜伽(Kundalini Yoga)的话,就会明白它直接从能量切进去。你只要保持能量收入中脉,将没有任何人能够刺激你发怒。因为发怒意味着这个能量已经从脊椎骨散开进入全身了。而如果你对脊锥收入能量的操练是如此熟练,那个散发的过程将会被很大程度的遏制住,你将无法愤怒起来。这就是瑜伽的智慧,古人的智慧。

这一点也告诉你另外一件事,这就是老子在后半句讲的事,贵大患若身。因为外在的刺激是宠、是辱,仍然是外在的,它们真正刺激到的是什么地方?是你的身,你的身心。外界的刺激真正能够使你感觉到有忧患的,仍然发自你的身体。如果你身体不反应,即使外界砍断你的手都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你身体会反应。所以,老子讲:何谓贵大患若身?真正的忧患在哪里?在身上。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存在,我有思想存在,我有感觉存在。如果我没有身体了、没有思想了、没有感觉了,吾有何患呢?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激到我。所以,他这里提到如果一个人能够成功的掌握自己的身体,你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一个能够重视身体、掌握身体的人,一个对身体有自由度的人,你才能放心把天下托付给他,因为他能够自由的掌握身体的情绪和思想。一个自我情绪都无法掌控的人,他能做什么事呢?任何外界的事都能够挑动他,都能够很轻松的让他发怒,让他悲哀,让他怨恨,让他变得沮丧。即使一个小小的打击,他就变得低落了,这样一个人你能够把天下托付给他吗?他能够担的起来吗?显然不行!老子讲,只有一个能够掌握身体的人,你才能把天下托给他,他是稳定的。外界的刺激无法顺利的打击到他,外界的刺激无法挑动他的神经。

《老子》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那怎么做能够让你达到对自我的这种掌控呢?老子讲了,他先告诉你,你要站在什么高点上才能做成这件事。他先告诉你了一个高点,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他告诉你有这么一个地方,看,似乎是看不见的;听,似乎也是听不见的;你去捞、你去把握它,似乎也是无法把握住的,这三者不可致诘,无法形容,所以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那是什么呢?它不可名,但它似乎又好像是个东西,又似乎好像并没有东西的形状,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你抓不住它,你看不着它。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你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它是恍恍惚惚的,它却能够知道自古以来的创始,它是道纪,是最终大道的源头。所以,他告诉了你一个标杆,你要怎么样能够掌握你的自我,你先要找到最深处的那个道纪,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个道。你只有站在这个基点上,你才有能力掌握你的思想、情绪、感觉。一个没有站在制高点上的人,是没有可能战胜其他东西的。你必须高于那些东西、高于你的情感、高于你的思维、高于你所有身心的东西。当你高于这一切的时候,你就站在道纪(大道)上了。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他告诉你站在大道上的人是什么样的呢?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啊!他深不可测的样子,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所以,我现在勉强形容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那些达到道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豫兮,若冬涉川。一个达到大道的人并不是骄傲的,他反而是犹豫的,并不是真的犹豫,而是看上去是犹豫的。若冬涉川,就好像冬天,走到冰面上一样,很谨慎。犹兮,若畏四邻,他很谨慎,就好像害怕邻居一样,很谨慎小心的样子。俨兮,其若客,好像很严肃,好像很客气,像客人一样。涣兮,其若凌释,有的时候又好像很放松,就好像冰化开了一样,很放松很松弛。敦兮,其若朴,有的时候又看上去好像又很朴实,像老农民一样很朴实。旷兮,其若谷,但有的时候又好像很粗犷,像山谷一样容量很大。混兮,其若浊,有的时候这个人又好像很浑浊,你看不透他。澹兮,其若海,而有的时候又好像很宽广,像海洋一样。混兮,若无止,这个人好像没有停止,一直在运动当中。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谁能够在面对浑浊的时候安静下来,如如不动,不为所动?如果面对外界的浑浊,你能够完全不为所动吗?这样的人可以。外界再浑浊,即使他处在暴风眼的中心,他完全不为所动,渐渐的外界的浑浊就清下来了。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当一个人能够安住内在,外在却渐渐的运动起来,自然的运动而不是人为的运动。保此道者,不欲盈。真正在这个道上的人,他并不会希望自己盈满,变得很饱满。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因为他总是除旧迎新,所以他并不愿意把自己填满,他反而愿意把自己掏空,让新的能够进来。

这里他用了许多的形容词,来形容那个来到道上的一个人。也许大家听了有点模模糊糊的感觉,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他好像很犹豫,又好像很放松,又好像很敦厚,又好像很豁达。他总能够安以久动之徐生,浊以静之徐清。他并不着急,他总能够看到时机,他静静的等待,等待那个水自己变得澄清。他似乎能够看到未来的先机,他一点都没有着急的情绪。而他总能够把自己旧的东西掏空,以迎接新的东西。

似乎这些形容他的词都太美妙了,你有没有感觉这些形容词太美妙了?几乎是一个如此完美的画面,几乎是一个独占两头的画面,阴阳的两边都让他给占了。而这样一个人,在外面看起来似乎每一个方面他都占有。你说他聪明,他也是聪明的;你说他憨厚,他也是憨厚的;你说他浑浊、懵懵懂懂的,他也是懵懵懂懂的。有的时候你突然发现他其实很睿智,他几乎可以看到未来,而他的确是这样。但外在看起来你根本猜不透这个人到底是怎么样,他似乎占有了两极的所有倾向。而内在他是怎么一个人呢?他的内在是怎么做的?他的内在达到了怎样一个观照、觉醒的程度,以至于他的外在能够表现出这样两极都拥有的倾向呢?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下面就告诉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他为什么能够达到如此美妙的境界?他凭借着什么?他凭借着一件事:致虚极,守静笃,他来到了虚的极端,来到了静的顶点,安守在这个道的源头上。然后,他从这个源头上仅仅是观复,他看到万物在他身边围绕、运转。万物并作,万物都在运动,他只是看着。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万物芸芸,各种品类各种性别,各种性格,各复归其根,他们各归各的道路,各归各的根,各归各的方向。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他开始变得只是静静的看着围绕在他身边经过的这一切,而他静静的看着这一切的时候产生的一个效果,他开始能够分辨每一件事情是如何归根的。这就是他能够预知的一个来源,他能够看清事物往哪一个方向走的一个来源,因为他是静静的旁观着的。我们古人讲“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如果你跳脱开这个事情,变成旁观者,你忽然能够理清头绪了,忽然能够看见里面所有的角色他们最终的根点在哪里,他们最终的去向在哪里,他们运动的方向是朝哪个方向走的。一个来到道上的人,突然发现他能够自然的看到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他看到他们运动的方向了,以至于那个方向能够判断出他将来运动回到的那个根是在哪里。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他开始发现每一件东西都有他们归根的运动规律存在,他能够掌握这个规律了,即使他还没有达到这个根,但是他已经可以判断出,他多久以怎样的方向可回到那个方向上、那个根上去,这就是常。它是一个规律性的东西,他掌握了它的规律了。知常曰明,如果你掌握了事物运动的规律,你开始变得明智了,开始变得聪明了,开始变得能有判断力了,能有预知力了。并不是你有神通,而是你知道它就会往那个方向走,你预知了它一定会往那个方向去。在别人眼里你几乎是神人,但对于你自己来说,这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你看到了它的规律而已。不知常,妄作凶。没有掌握事物运动规律的人,他妄动、妄作,一定会倒霉,一定会凶险,一定会碰壁。所以,知常的人,容,知常的人就很从容。一个看到事物规律的人,他变得很从容。李嘉诚提前半年就把大陆所有的物业全抛掉了,半年以后,真的很多物业开始有下跌的倾向。但是半年以前没有人预言过,半年以前所有人都在预言楼市还会再涨上去。但是李嘉诚看见,他看到了那个规律,他有这样知常的智能,很多人没有,他就变得从容了,他提前半年就抛掉了,他多么的从容,他几乎在最高点抛掉了。

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一个人真正掌握了规律,看到了事物运动的方向,他自然能够变得容而公,从容而公平。他变得能够全知,变得能够掌握全局,这就是天道。你掌握了天道,自然能够持久。没身不殆,你不会使自己深陷于危险当中,因为你掌握了那个道的运动法则,道的规律。所以老子讲,其实很简单,你只要站在暴风眼的中心,变成一个旁观者。先不要做出判断,先不要急着妄动、急着判断事物,先看,静静的观看,直到你观看到所有万物的这些运动,而看到它们的规律,你渐渐能够发现那个规律了。你不可能靠看一天两天就发现这个规律,你一定会看很久。李嘉诚也并不是一天练成的,他在商场上那么多年。一个在商海里五六十年的人,甚至更久的人,他一定看到了里面运动的规律。如果你在商海里五六十年,你开始渐渐的掌握这个规律,你像李嘉诚一样,像巴菲特一样,你甚至能够开始判断股市的方向。这仅仅是因为你掌握了那个商业的规律,还不是道的规律,所以他并不是开悟者,并不知道“道”。如果你能够退而来到道上,来到大道上,最中心的道上,那么,被你看清的将不仅仅是商场的规律,被你看清的将是整个人生的规律。

在梁武帝时代有一个叫陆法和的人,这个人在寺院常住,但他并不是僧人,他是一个真正的开悟者,而且他的开悟达到极深的程度。他是一个居士,他身边常有一个女士伴随着他,但不是夫妻。他常年在寺院居住,看了很多的书,而且已经完全证悟,修行非常好。这么一个人后来居然出来领兵打仗,他出兵非常奇特与众不同,兵至必胜。一个居住在寺院、以看佛经为生的人,居然用兵很奇。后来他帮助一个很穷的乡造一座寺庙,造寺庙的时候,工匠说这个寺庙梁柱要做得跟普通寺庙一样高,陆法和当时就说,不行!梁柱必须做得很矮,矮过通常的寺庙,越矮越好。结果他造的那个寺庙出奇的矮,这让当地人无法理解,好好花钱造一座寺庙,造得这么矮,跟民居一样,好像很不像样。结果陆法和告诉他们,你们并不知道,这个地方几十年以后佛法将遭遇劫难,而这座寺庙将会是唯一幸存的寺庙。当地乡民觉得这简直是笑话,但陆法和已经看出来了,他甚至连几十年以后会发生的事情都已经预料到了,尤其把那个寺庙造得像民居一样。结果他判断很准,多年以后佛法真的发生劫难,很多寺院都被毁灭,这个矮庙因为抵触偏僻而且造得矮,所以没有引起注意,幸存下来。

如果一个人像陆法和这样,达到了道的源头,他几乎可以成为面面通。他不仅在修行上变得很通达,在做官上也很通达。陆法和后来官至太尉,他后来领兵打仗完了以后,主动辞官回到乡里。回到乡里以后他又收了很多门徒,变成一个很好的教师。他既会打仗又会教书,对未来预见又那么准确,这都出自于他来到了道的源头。

这就是为什么古人有很多奇才。如果你看过古代很多典籍的话,你会发现古人并没有读过数学、物理、化学等,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些科目。他们仅仅读一些纯文学、纯文字的东西,但是奇才却很多,智者却很多,他们几乎是一通百通类型的人。而且越是古人的智慧,你会发现他不仅仅限于一方面,这点跟我们现代西方科学很不一样。如果我们学习西方科学的话,学数学你就仅仅精通数学这一门课。你不太可能会精通化学、建筑等等其他科目。但古人不一样,古人他们并没有专门学数学、化学这些东西,但是往往一个学有所成的人,几乎是个通家,这点非常奇怪。他们既通医术,又通周易,又通建筑,几乎什么都通,领兵打仗他们都通。因为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哲学跟西方文化有一个很大的差别,西方文化是一个分门别类的文化,它分得越来越细。而中国的文化,自古以来就是把所有的门类都融合在一起。

当你读《易经》的时候,里面有医学,也有做人的道理,有哲学,也有宗教。光是《易经》这一门科目里面,就包涵了天地所有知识,这就是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中国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古人已经能够用各种简易的方式测量不规则的土地面积,有一本古代专门写如何测量土地面积的书。由于土地形状是不规则的,有的地方圆,有的地方方,有的地方多出一个角,但是古人竟然可以极为精确的测算出每一块土地的面积。而西方要在一千年以后,西方数学才发展到用数学的方式开始测量这些土地的面积,但中国的古人两千年以前就会了,但是他们并没有数学。因为中国古人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同一个背景,同一个源头,那就是道。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老子讲,当你站在道上的时候,只要你安静的观察,你就会掌握你前面芸芸万物的规律。这个芸芸万物不仅包括医学、也包括建筑、也包括商业……芸芸万物都在你面前流过,你开始渐渐的、自然的就能够摸到它们的规律。当你静静的坐在中心点的时候,你开始对你眼前走过的每一件事物都变得有经验,这是古人的智慧所在,他们的学习方式跟西方很不一样。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 “我自然” 。

当一个来到“道”上的人担负天下的时候,他是怎么样的人呢?太上,不知有之。一个真正站在道上的人成为皇帝的时候,老百姓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其次,亲而誉之。差一点的皇帝,老百姓会赞誉这个皇帝很好,政策发布得很及时,对老百姓帮助很大。其次,畏之。再差一点的皇帝,老百姓会怕他。其次,侮之。再差一点的皇帝,老百姓说他很差,这个皇帝人品有问题,太坏了,专门欺负老百姓,苛扣老百姓。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越到后来对他的信任就越来越少,到后来,百姓对统治者的信任都没了。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 “我自然” 。真正的、一级的领导者是什么样的?忠诚事遂,而百姓却说: “我自然” 。好像跟领导没有什么关系,跟皇帝没有什么关系,事情好像自然而然的就成功了。如果你站在源头上,成为一个站在源头的皇帝,你会在事物一开始的时候就轻轻的推一下。你只需要轻轻的推一下,那个事物就会改变它最初的方向,往更好的方向去。而以后,你就只需要做观察者了,甚至不需要你主动的推动,它就会往更好的方向去。这就是最高明的统治者,他在事物发展开端、在起因的时候,就给予它正确的引导。而差的统治者,往往是在事物马上要进入灾难的时候才开始弥补它、补救它,但是悔之晚矣,来不及了。真正站在道上的人,一个道上的皇帝,由于他能够看到事物的整个发展方向与规律,他一开始就只需要轻轻的推一下,把你的方向纠正一点点,你就在正确的方向上了。

密宗有一个公案,这个公案是刚刚在西藏圆寂的一个叫丹贝旺旭仁波切。他有一个常随的侍者,已经跟随他二十多年。有一次,他跟侍者一起去外面云游,一路朝圣,路过拉萨旁边的圣湖,据说这个圣湖可以预知人的未来,来到这里的每个人都会到圣湖去看一眼,看看湖面有没有出现一些画面。他也让他身边的两个侍者都去看。其中一个侍者看到一座被雪覆盖着的高山,旁边有旭日初升。丹贝讲这个画面很好,证明你的修行在成长。另外一个侍者去看了以后,看到另一幅场景。他跟丹贝讲了看到的场景,这个场景听了好像并没有什么,就是集市中的一个画面,有男男女女,丹贝一听就觉得苗头不对。虽然这个画面并没有特别详细的预知一个具体的未来事物,但是丹贝仁波切当时在心里面似乎突然感觉到一些什么。然后他们回到寺院以后,有一次丹贝仁波切要再次单独外出,他嘱咐这两个侍者留在寺院里面,并且还特地嘱咐那个看到画面结果很好的侍者要把另一个侍者看住。他说,你一定不能让他离开寺院半步,如果他离开了,他这一辈子就完了。这个侍者想,不太可能吧?我们在这个寺院里已经一二十年了,就算出个门、买个东西离开寺院,也没什么关系呀。比如说离开寺院到市场去上买个牙膏啊、买点吃的用的,应该没什么关系。但是丹贝拒绝,说不能离开半步,必须让另一个侍者立刻闭关,直到他回到寺院为止。另一个侍者觉得很好笑,心想:你出去顶多一个月,要我闭一个月的关不让我出门,好像没有任何理由。但是他也答应了,闭关就闭关,然后闭关一个月。一个月当中,这个侍者在房间里呆得实在有点闷,有一次半夜里就从窗户跳了出去,反正没人看见。他跳出去后离开了寺院的范围,当他回来后当然被人发现了,但是也并没有出什么事,他只不过是离开了一晚上出去玩了一下。结果丹贝仁波切回来知道这个事情以后就痛哭流涕,别人都觉得很不可思议,他只不过是一晚上偷跑出去,有什么可痛哭的?他现在人已经回来了,很正常的一件事,年纪轻、贪玩,好像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后来丹贝就跟旁边的人讲,他那天在圣湖看到的场景预言他有可能会还俗,虽然他跟了我一二十年,但那个预言他有可能会还俗、离开寺院。所以尤其是在我离开寺院的这个期间,如果他能够被看住,他的这一生将保持做个喇嘛,保持纯净。如果在我离开寺院一个月当中,他哪怕离开了寺院半步,即使回来了,他未来注定很快将真的还俗,他看到了这一点。他已经看到了,这小小的起因引发未来的一个后果。两件事的因果连接被他看到了,旁人根本无法看到这两件事有什么必然的连接,但是丹贝看到了。结果不出他所料,半年以后,这个侍者真的还俗了,跟一个藏族女孩结婚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所以,如果一个人站得够高,他真的能够看到时间线上这些连接的因素。也许常人无法看到如此长的连接线,它们的跨度太远。常人看不到这两件事当中的因果会是怎么样的,但对一个来到道上的人、来到事物中心的人,他会清楚的看见那些因,在未来的半年、一年以后会产生怎么样的果。在旁人看来这几乎像是一个神通,但并不是神通。就好比你现在站在水平的高度上看见一百米外有一个人骑着车向你骑过来,你可以预料他两分钟以后、五分钟以后将骑到你的位置。但是你无法看到一个在一公里外向你骑车过来的人,你没有看到他的人影,就无法预料这个人在一个小时以后是否会骑到你所在的位置。但如果你现在把自己的位置升高,站在了山顶上。你正好由于站得高,可以看到一公里外,有个渺小的身影在向你骑车过来,你显然可以预料他在一个小时以后将会到达你的位置。

一个人一旦站得高就自然看得远了,并不是因为有什么神通、什么感应,仅仅是因为他站得高了,他站在了高的、道的至高点上,只是静静的看。他的视野变得宽广了,以至于他能看到你看不到的场景,显然,他就能够预知你无法预知的这些连接。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当一个人无法看到如此高、如此远的情况下,他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因此,他就变得只能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他只能看到眼前的,眼前的仁义、智慧、孝慈、忠诚,这都是眼前能看得到的一些人和事物。你只能开始教别人要变得仁义、要变得有智慧、要变得慈爱、孝敬父母、忠诚,这都是眼前看得到的。你无法教人回到这个大道上。如果你从来都不教人仁义、慈爱,你只教人变得纯朴、变得回到他的源头,他就自然会变得富有一种天然的爱,不是仁义的爱。天然的爱,他甚至不知道他这个就是爱。一个在道中的人,他的爱像花的芬芳一样,是自然的性质,他并没有有意要爱任何一个人。他只是变得温和了,变得喜悦了,变得自动的善于分享。他并没有说我一定要爱你,他并没有说我很聪明。他自动位置站得高、看得远了,并且几乎都是自己来的。当一个明君无法教他的臣民回到最终的源头的时候,他就只能退而求其次,要他们做一些表面的功夫,变得仁义起来,变得智慧起来,变得慈爱起来,变得要忠于君主起来。

菩萨畏因.种下善的种子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禅宗里面有个非常伟大的禅师叫永嘉玄觉,当六祖在世的时候,永嘉玄觉在自己的故乡就已经开悟了。有人说你的开悟需要人印证,他问:那我到哪去印证呢?别人说你可以去六祖那儿印证一下,他就去找六祖。到了六祖面前以后,振锡而立,他把锡杖在地面上“嘡”振了一下,什么话都没有说。六祖一看,哟,这个人好像来头不一般啊,大德怎么如此傲慢,看上去还很傲慢的样子,把锡杖往地上一振,沉默,什么话也都没有。永嘉回答六祖,说:体即无生……等等等等,他说我的本体就是无生,没有生。他跟六祖有那么两三句的对话,讲得也非常泼辣。六祖最后印证他:你真的是开悟了。印证完了以后,永嘉拔腿就跑。六祖说慢点慢点,稍留一宿,留一晚上再走。永嘉后来被人称为“一宿觉”,就好像留了一晚上就开悟了,其实并非如此,他早开悟了。

永嘉离开六祖后就做了一个叫《永嘉玄觉证道歌》,描述他自己证道的那些体会。第一句话就叫,“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他说我已经是一个绝学无为的闲道人了,我不学任何东西。一旦你达到了源头,你用不着再看书了。你只要看生活就可以了,何必要看文字呢?生活比文字来得精彩的多、智慧的多。绝学无为,没有忧虑,闲道人,好像很悠闲的样子。“不除妄想不求真”,他并没有说我有意要把妄想去除,也没有说我要求真、求实相、求真理,都不求了。他的状态正好是少思寡欲、见素抱朴的状态。这一句话跟永嘉玄觉描述证悟状态的文字几乎都是吻合的。“绝学无为闲道人”,思想里什么欲望都没有了。而一个没有欲望的人,一个站在源头只是在观察的人,他并不是站在源头变得闭起双眼晒太阳,而是站在源头,产生了真正的高度与真正的觉察力,所以他就自动会绝圣弃智,不需要智慧和善巧了,什么都不用。他只是朴实的看着,自然就会绝仁弃义,不需要再仁爱谁,再对谁有义。他自然的看到万物运动的规律,他会在源头推动、帮助你,而他对那个帮助也不认为是仁义,是自发的,很自在、很轻松。绝巧弃利,只有当事物发展到末端的时候,才会有巧与利,事物在初期、开头的时候,总是那么笨拙。那个侍者在开头的时候,他一点都没有意识到逃出去一个晚上,会造成未来怎样的因果。事物在开头的时候总是觉得没什么,小事一桩。但仅仅是这么小的事情,就决定了你未来整个一生的命运。所以当一个人能够来到道的源头,他反而会重视小的事情。一旦重视了小的事情,大的事情就不会来了。如果那个侍者重视了那一个晚上的闭关,他以后的整个命运就完全不一样了。没有那么多的灾难,灾难无形当中就没了,命运的方向就完全改了。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一直在劝导人们“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禅宗讲,“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三岁小孩都晓得你要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但是到八十你都没做到。而八十岁还是小事情,问题是如果你三岁没按这个去做,你极有可能根本活不到八十岁,你的命运就改了。佛经里面有一句话叫: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一个有智慧的人,他非常害怕、非常谨慎因地,哪怕因地只是一个茶杯掉在地上那么小的一件事,他也很重视。因为他知道这个因地有可能像蝴蝶效应一样能够引发太平洋的旋风,能够引发十年、二十年以后你整个命运的方向。所以,这是一个智者对生活的态度,他很重视因地。

你现在比如说,我们现在加了很多QQ群,你在QQ群里大放厥词等等这样,你觉得你很爽快,你觉得你爽了一把,发泄了一把,但是你这样的因地造成了什么,你并没有感觉到。也许因为你的话,有一个人错过了真正能够利益他的某些东西,以至于他要多走五年十年的弯路,而这个因果将会落在你的身上,因为是你造成的,你的一句话,造成了他多走十年的弯路。他本来可以在这个老师那里提前十年就能够学到更珍贵的东西,但是你说这老师不好,然后让他耽误了十年,也许二十年、三十年他都不会再碰到同样好的人。你耽误了他十年,乃至三十年的时间,这个因果会自动落到你的身上。你会产生什么效果?这是很大的因果,虽然是无形当中形成的,你未来整个命运可能会因此大大的降级,这是极有可能的。

我给大家讲一个公案。有一次,美赫巴巴跟他的门徒一起到远方去行脚。火车上美赫巴巴在一节车厢里,他的几个门徒在另一节车厢里。其中有一个门徒想试验一下(他对美赫巴巴有所怀疑),既然美赫巴巴是伟大的大师,我念他的名字可以产生神奇的效果,如果我现在拼命的念,要火车停下来,那火车能不能停下来呢?他就拼命念美赫巴巴的名字。咦!火车真的停了,整整停了十分钟。由于美赫巴巴是与神圣力量完全合一的人,任何人念他的名字的确会有神圣感应回来,所以那个火车真的停了十分钟。当时,美赫巴巴突然感觉到这个停车是非同寻常的,不是人工的,是老天爷在做。他立刻召集门徒问你们是不是有人发愿了?结果这个门徒最终承认了,说我仅仅想试一下念美赫巴巴的名字会产生怎样的效果,他说,我现在真的是心服口服了。美赫巴巴当时给了他一记耳光,他说,我必须打你,因为你不知道这列火车上那么多的人被耽误了十分钟,这个业力将会给你未来的命运造成多重的负担。你耽误了上千个人的时间,每一个人十分钟,上千个人要多长时间?而且不仅仅是时间问题,也许他们提前十分钟回到家,也许能够挽救一条生命,这是很有可能的。每个人,他生活当中各种奇奇怪怪的事情、错综复杂的事情,掺杂在一起的话,很难说这十分钟会不会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所以他说,你人为的耽误了这一车几千人的十分钟,你也许耽误的不仅仅是十分钟,也许是非常严重的事,而这些事将会在你未来的命运当中由你个人承担,你未来的命运有可能因此变得很悲惨,仅仅由于你好玩、想试验一下。那个人一听就觉得很惭愧,跪在美赫巴巴面前。美赫巴巴说,你要真诚的忏悔,如果你忏悔,这十分钟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我将替你受苦,我将替你承担,你只需承担一小份,你不能完全卸掉责任,有一份你还要承担,九份我来承担。因为如果十份都由你承担,也许对你灵性的成长将造成太重的负担。你未来也许应该富贵的,但是你无法富贵了,你变得很灾难、很贫穷,而贫穷将使你无法再产生对灵性的追求。因为一个人的追求是分等级的,一个没有吃饱饭的人让他再去念佛、再去追求灵性,这是不太可能的,他必须先吃饱饭。美赫巴巴说我可以承担九份的业力,让你肩膀不要承担得太重,影响你灵魂的成长。

佛经讲: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只有灾难到了面前的时候,他才开始怕了,他才开始念佛了,他开始求上帝了,他开始临时抱佛脚了。但是往往一件事在开头的时候,他从来都没在乎。要谨慎你的行为,因为它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你并不知道那个跨度二十年意味着什么?所以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在每一个言行当中,都谨慎你的行为。因为它有可能创造恶,而你的一个善你有可能在未来二十年当中,给别人创造巨大的福德。所以为什么那些有钱人非常希望捐助希望小学,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积累功德的方式。你改造了一个人的学历,意味着你改造了他一生的命运。如果一个人本身是文盲,他的一生是可想而知的,多么悲惨。如果一个人因为你的助学、你的帮助,大学毕业了,他的整个一生因此就获得了非常彻底的改变。你帮助了人一生的命运,这也为你自己积累下极大的福德。并不是说我们在追求福德、追求功德,不是!因果会回来,要理解这个因果、这种循环的规律。并不是说你有意去追求它,而是你理解它。它一定会回来,无论是善、是恶,都会回来!希望大家从今以后能够更加谨慎你们的言行,而且能够更加积累你们的善,无论它是什么,无论它多么微小,也许你看不到它的未来,但它有可能会很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