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禅观》夕阳讲解06-无央的浩瀚.命运的反向定律.神秘的聆听状态

无央的浩瀚

《老子》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二十章实际上是承接着第十九章的。

第十九章老子提到,要让百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要让百姓回到一种无为的状态。而在这种无为的民风纯朴的状态下,会有一个怎么样的表现呢?那就是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应诺和呵斥,相去多远?美之与恶,美好与丑陋,相去多远?一旦人的心,变得淳朴,他忽然发现,美跟恶,或者沉默与呵斥,这两件事,似乎都带有某种极端的倾向。人类在迷惑的时候,才会被感官的极端所吸引。你的思想在迷惑当中的时候,你突然会有一种冲动,这种冲动驱使你去体尝某种极端的倾向。你会想尝一尝非常兴奋的状态,然后紧接着而来的,你会想尝一尝相对单独与平静的状态。这两种状态几乎是呈钟摆式的运动,你要么来到一个很兴奋的状态,要么来到了一个相对单独宁静的状态,但是你不可能单独得太久。你坐了一个下午,你的心就开始蠢蠢欲动了。它开始又渴望到外面去,又渴望到外面去野。人的心总是在这两种极端的状态下来回的振荡。因为它没有找到中心点,它没有尝过中心点的甜蜜。一旦你体尝了中心点的甜蜜,你忽然就会发现,老子讲的这句话是对的。美之与恶,相去若何?这两种极端的现象,又有什么好的呢?一个人往往要经过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的时间,才开始发现人生当中的起落,其实没有什么;才开始发现年少的时候追求的那些刺激,其实并没有什么;才开始发现,你曾经经历到的所有的HAPPY,和所有的伤痛,其实都没有什么。

你忽然会发现老子讲的这句话,是完全正确的。它们相去几何?它们并没有离得太远。它们看上去好像是一个极端的体验,但当你来到那个超然的中心点的时候,这两极的体验,都显得那么的无谓,没有太大的意义,他们仅仅是一个极端化的体验。这个时候,你将会对所有感官的刺激,产生天然的超越。人类最大的束缚,就是感官刺激。一个令你口爽的食物,一个令你神醉的音乐,所有能令你感觉到兴奋的东西,这些东西,它们既可以让你扬升,也可以让你堕落,它们是双刃剑。

曾经有一个人,他在禅定当中,来到了天界。佛教里有这么一个传说。他听到天界空气中飘散着悠扬的音乐,那个音乐几乎令人神迷。他问旁边的天人,我是否能够记住这个音乐?让我回去的时候不要忘记,让我从禅定出来的时候,能够把这个旋律背诵下来,让这个旋律传递到人间。但是,天人拒绝了。天人说,你们人类的心灵还无法承受如此神醉的音乐。如果这个音乐超越了人类心灵的承受,那么它就将会变成一种毒药,它就将会变成一种像麻醉品一样的,像毒品一样的毒药。不仅仅是一个毒品是毒药,一个音乐都有可能。但是我们在冥想的时候,又经常用到轻音乐、悠扬的音乐、阿尔法音乐,这些音乐的强度还不足以让你彻底的迷失掉,所以它们还是可用的。如果这段音乐太神醉了,你将会迷失在里面,这是一个危险,这就是一个来到感官极端的一个危险。所以任何事物,如果过头了,都将变成一个伤害。如果任何事物,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它也许对你是有推动力的,是有推动性的。比如音乐,它把你推动到哪儿(因为人们总是在一个沮丧的心情下,人们总是背负着过去的记忆,很沉重的负担),这个时候,一首音乐可以让你扬升起来。它扬升的程度,不能够超过你的负担。也就是说,它扬升的程度正好可以抵消你心灵的那些重担,那个重压。当正负力量正好抵消的时候,你就会来到一个超越的、宁静的点,这个点,是恰当的。如果你听了这个神醉的音乐超过了你的负担,它太令人向往了,以至于扬升的力量过于强大了,然后,你会觉得晕眩,你会觉得超出了你的胃口,你会觉得你又偏离了那个刚刚路过的中间点。所以为什么那些美食家,经常会得失味症,他们品尝的美食太多了,他们的舌苔上的味觉神经,受到了过分的刺激,以至于忽然有一天,那些神经崩溃了,他开始得失味症,尝不出任何味道。即使你放再多的盐再多的糖,都没有用。

如果一件事过头了,就会来到了它的反面,所以我们手边的工具,你必须要学会怎么使用,而不要在那个工具里变得过头。当你使用音乐,当你使用一杯咖啡,当你使用这一切令你感觉到放松与舒适的东西的时候,你要随着那个音乐,随着那杯咖啡香的弥漫,达到一个超越的点。一旦你超越了正负两极,你就不需要那个音乐了,你也不需要那个咖啡了。如果你沉迷在那个工具里面,那将是一种中毒的效应,那将是另一种形式的感官刺激,中毒了。

我们上意识内化课程的人也提到,意识内化课里面第七八、节,从第六节开始会融入一个意识浩瀚的经验。但是,我会提醒学员,你不能彻底百分之百的以封闭的方式融进去。如果你封闭在那个无限里面、那个神醉里面,你将无法回到现实。这个是失衡的,这是一种失去平衡的行为。

美赫巴巴也提到,印度有很多失衡的圣人——Master(玛司特)。他们由于太陶醉于那个永恒的境界,以至于彻底无法回来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几乎丧失了。他们吃饭都要门徒来喂他们。我记得罗摩克里希那有一次进入神醉以后,连续三天三夜,他的门徒为了给他吃饭,就把牛奶装在瓶子里用吸管塞到他的嘴里,给他喂牛奶。但他甚至无法吸那个牛奶,他没感觉,必须往里倒。一直到几天以后,当他再一次回到现实,他才开始能够自主的吃饭。

印度有很多失衡的人,美赫巴巴用了四十年的时间,跑遍了印度,去寻找这些失去平衡的人,把他们拉回来。如果你失衡太久了,你将会找死,因为身体意味着没有意义了,身体的存活意味着没有任何意义了。有一位很著名的修行者不到五十岁就死了,死得特别早。他经常神醉得掉到河里去,他掉到河里自己没感觉,他的门徒必须看着他,看到他掉到河里,赶快把他从河里拽上来,他仍然一点感觉都没有。所以,他们的神醉属于失衡的状态。

美赫巴巴曾经提到,即使你进入了神醉的体验,也不是最高的,那并不是一个最高的体验。最高的体验是老子这里讲到的: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你超越了两级,你才是最高的,你甚至超越了那个神醉的点,所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古人就告诉你,什么地方是需要你注意的。古老的知识,古老的文化,古老的宗教,都清晰的告诉了你这些陷阱的存在。所以,古人的这些话,不可不畏。你要注意它,你不要落入另一个陷阱。你从痛苦的陷阱,一口气跳入了蜜糖的陷阱,甜蜜的陷阱,那也是一个陷阱。这个陷阱甚至比你痛苦的陷阱,更难以自拔,因为它很快乐。但是迟早有一天,你还是会从那个陷阱里出来,因为你不能在那个蜜糖里呆得太久,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你要了解这些智慧的存在。

荒兮,其未央哉!当你了解了两极的现象,你开始超越两极的时候,你经验到的才是真正的东西。什么东西?荒兮,其未央哉!那是一个真正的浩瀚,未央——没有边界,荒兮——就好象荒凉、宽广的一个现象,没有边界。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你一旦达到了那个浩瀚的经验,那个未央的经验,突然,你的状态跟众人不一样了。众人好像熙熙攘攘,好像载歌载舞,但是,一个达到浩瀚的人,却显得孤独。他并不是孤独,他神醉在那个浩瀚里。他对其它的东西没有太多的吸引力了,旁边的事物已经无法迷惑他,无法诱惑他,他显得更加的单独。我独泊兮,他好象很单独,其未兆,你无法知道他在那个单独里到底体验什么,旁边人是看不出来的。他没有征兆,旁人根本无法理解他一个人单独坐在那里,是在干些什么?

据说拉玛那•马哈希(RamanaMaharshi)成道以后,离开家庭,凭着直觉来到一座圣山的脚下。那座圣山的脚下有一个寺庙,他呆在庙门口蹲在那,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傻瓜、白痴,这个人很怪,一天到晚蹲在那里,也不说话,沉默。有人施舍给他一点饭,他就吃一点;没有人施舍,他就饿着,动也不动的蹲在那里。当地的孩子开始嘲弄他,拿石头打他,说他是个痴呆症。然后,他开始躲避那些孩子,躲进附近的一个地下室。但是那些孩子很快发现他躲在地下室里面,又追到地下室里面砸他。最后没办法了,他逃到了圣山上的一个山洞里。所以,当在这个经验的时候,你是那么的单独,你不愿意受打扰,别人无法知道你在干什么,无法理解,看上去太怪了。沌沌兮,好像很混沌的样子。如婴儿之未孩,像一个不会张嘴笑的婴儿一样。一个婴儿刚生出来连张嘴笑都没有能力,混混沌沌的。累累兮,若无所归,他也不知道要去哪儿,好像非常的迟钝。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很多人都好像很聪明,非常聪明,但我像丢了东西一样,像愚蠢的人一样。一个初次进入浩瀚经验的人,会有这种混沌的现象。他要在这个安静的化性的环境里呆几天。渐渐的沉淀一下渐渐的消化一下他领悟到的那个浩瀚经验。因为那个经验对于他来说,是初次的,也是一个异化的经验,是一个突然的,没有准备的经验。所以他需要沉淀一下,安静地沉淀一下,不要去打扰他。

拉玛那•马哈希当时也处在这样一个经验里,他躲到山洞里去了,终于摆脱了那些追逐他的孩子。他在山洞里,整整一两个月的时间,沉默,完全的沉默。所以当一个人,第一次进入那个无央(同未央)的状态、那个浩瀚内在的无央、内在的混沌,他显得像个愚人,他需要绝对的单独跟安静。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他显得很闷,众人好像很聪明,唯独他显得很笨。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显得很闭塞,显得很封闭的样子。其实他不是封闭,他在消化那个未无央的经验。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他最后一句话讲到重点了,他为什么异于常人?在这个片刻,他达到无央的这个片刻,为什么异于常人?因为他在贵食母。什么叫贵食母?他在他的单独里面消化那个无央,他在这个片刻,他需要化性,他需要纯粹的安静。他如果受到了骚扰,有可能会被负面力量找到空挡,钻进来。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护好一个在这种状态中的人,维护他的宁静与详和,让他的心灵充分消化那个第一次经验到的浩瀚的体验。

老子就已经讲过类似的话,古人对这样的经验其实是非常有经验的,非常懂行的。他马上告诉你,你是在贵食母的阶段,这个阶段你就要保持单独,保持愚钝。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二十一章,老子开始具体形容这个未央是什么状态,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个时候,你唯一要做的是什么?就好像你通过一个墙壁当中的一个孔,在往墙壁的另外那一端看,你第一次看到对面的未央,对面的浩瀚,对面的混沌。你全神贯注的看着它,就好像你从一个洞口在看着它,以至于把你视线旁边的所有事物都给忘了。惟道是从,你完全专注在那个未央上,那个浩瀚的体验上。道之为物,是什么样的呢?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它好像恍恍惚惚,似乎有事物,又似乎抓不到任何事物。老子用古人的文句在形容这个无央,这个什么也没有的无限的体验。他只用恍惚来形容它,只能用似乎有一个物又似乎没有物来形容它。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你说它是物,它并不是物,它好象不是物但是有一个精神,有一个飘渺的精神状态。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那个精神状态会让你感觉到具足的信念,你对它毫无怀疑。你并不会因为它是摸不到、看不见、抓不着的一个经验就产生怀疑。它现在是你亲身经验到的。虽然别人看不见,但是你却亲身经验到了。所以你对这个经验是百分之百信任的。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从古至今,它就存在。以阅众甫,你从那个无限开始认识万物了。惟独一个人,要达到这个未央的状态,他才能开始真的认识万物的本来。所以,禅宗讲这是本来面目。一个人除非达到本来面目,在这以前,你对物理世界,对精神世界的所有认知,都是片面的,主观的,狭隘的。因为你的精神,还没有达到无限的状态,你是从一个有限的状态在认识眼前的事物,所以你的认识,仍然是有限的状态。除非你达到无限状态,你对事物的认知才可以无限化。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老子讲,我怎么可以开始知道万物的状态呢?因为我首先达到了一个精神的万物化,一个精神的未央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宗教、道家、禅宗、印度教、密宗都在讲,你必须首先悟到这个源头、这个未央。在这以前,你是瞎子,你的眼睛没有睁开。直到你达到了未央,你才是双眼睁开的一个人。你开始长眼睛了,你开始有眼光了,你开始能够认知事物的最本来的状态、面貌,开始再没有任何人能够迷惑你了。

命运的反向定律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衿,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这二十二章跟二十一章好像没有任何的连接,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但是我告诉你,它有绝对的连接。二十一章,老子就讲,我为什么知道众甫之状?为什么我能够知道万物的本来面目呢?因为我达到了这个无限的视角。你一旦达到无限的视角,你会认出一个什么状态呢?二十二章开始告诉你,一旦你从无限的视角认识物理世界,你忽然发现一个神奇的法则开始显现了。什么法则?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他认识到了事物的本来,那个本来并不是你说看到一块石头,你认识到这个石头本来是怎么样的,不是的。认识石头并不那么难,即使科学家也能够可以客观的认识一块石头。老子在二十二章讲的比这个要深刻得多。他认识的是什么?你有看出来吗?他讲的是什么?什么叫曲则全,枉则直?他讲的不是一块石头,他讲的是人生,他讲的是命运。曲则全,枉则直,不是单单对一块石头。对一个物理世界来讲是这样的,你变得低洼了,水就流进来了。他是用一个物理的比喻来比喻人生的现象。

你要在命运当中,求得富贵,求得快乐,这个无可厚非,这是每一个人灵魂的愿望。没有人在灵魂当中希望自找苦吃,每一个人都希望追求真正的幸福和快乐,这可以理解,没有错,完全正确。但是错是错在哪儿呢?错在你不知道以怎样的方式来找到这个快乐。真正找到快乐的方式是曲则全。你若能低就,自然能生贵。也就是,你不要往高里走,你反而要往低里走,要把自己的位置降低,要往低里走。你越是肯往低里走,你越是能够达到原来的愿望,越是能够身贵。贵重的贵,身体的身。你原来追求的那种富贵的生活,反而就来了。

生命的运作方式其实是这样的:你能否先低下去?古人曾经讲过,一个会做生意的人,在他做生意以前,先要学会施舍。在你想要赚钱以前,先要把钱拿出去施舍,这也是老子讲到的这个曲则全,枉则直的内在道理。所以,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对生命的理解,很令人匪夷所思。你要达到高的,你不能直接往高里去,你先要进入低的,你想要变得直,你必须先变得弯。佛陀在《阿含经》里提到,所有人类的福址,都来自于布施——这是佛陀的话。你想要有福报吗?你的福报来自哪里?来自你的布施。你越是愿意向外给,就越是有自动的东西向里灌,这就是洼则盈。你变得掏空你自己,上帝的礼物就开始灌满你。

大家也许不止一次地听到过禅宗的这个比喻,你要倒空你的茶杯,然后新的水才能倒得进来,灌得进来,禅宗一直在这么讲。也许你仅仅把它理解成一个知识的灌溉,要把过去的知识主观去掉,然后你可以吸收新的知识,这样的理解也对,但是太肤浅了。你如果能够走得更深一步开始理解佛陀的布施,那么,你就能对生命的这个理解,变得更深一步了。

当一个人,在无央的状态,他开始理解生命的运作规律是怎样的。如果你向整个永恒许一个愿望,你说,上帝啊,我希望有一个怎样怎样的工作,或者我希望有一个怎样怎样的太太,或者怎样的孩子,我可以百分之百的保证,上帝不会按你的愿望来给你。你会发现,生命的给予方式很不一样的,生命总是会绕开你的预期,永远都是这样。你越是预期什么事情,它越是不会来,而来的总是超出你预期范围的。你预期它会在东面来,它就会在西面来;你预期它会在南面来,它就在北面来。泰戈尔曾经说过,上帝喜欢捉迷藏,这是真的。上帝真的喜欢捉迷藏,因为它是完全被动的。你的预期、你的愿望,是一种暴力,是一种主动外伸的行为。而当你外伸的时候,意味着它已经无法给予你了。上帝如此慈悲,永恒如此慈悲,它一定会给予。它只能从你没有预期的地方给进来,它只能从洼的地方,还在空档的地方给予你。

在佛教和印度教里面,曾经有这样一个说法,它说,你可以祈祷,但你不要试图改变上帝的头脑。你不要说,上帝啊,你要给我一个什么样、什么样的……太具体,没有必要,不要太具体化。也不要指望你的祈祷,会以你特定的方式回应你。你可以祈祷,而且永恒一定会回应你,但是,它不会以你的方式来回应你。你也不要指望你能够改变上帝的头脑。它总是比你知道的更巧妙,它会以更巧妙、更完美的方式来回应你。

佛教里有这么一个祈祷,说,菩萨啊,我有这么一个愿望,你觉得可以,那就可以;你觉得不可以,也没有关系,那就不可以。当然,这个祈祷也不是很高明。

更高明的祈祷,应该怎么样?更高明的祈祷,在你的祈祷当中,你其实不必列任何具体的条件。那个条件几乎就是对那个回应的限制。没有你的条件,回应可以以更自由的范围、更快的速度来回应你。所以,你可以把你所有具体的条件全部去掉。真正祈祷的秘诀。那个秘诀就是,你只要去做,至于回应,不需要你操心。。你只要去做,你做你真正该做的事,你朝那个能把你的潜力贡献给他人,贡献给世界的方向去做。你只要这样去做,回应一定会来。而且那个回应一定会与你匹配。一定!上帝、永恒比你聪明的多,他知道什么匹配你。

我们上节课,礼拜一的时候,正好我们的意识内化课程里面教大家,有一个简短的小插曲,这个小插曲就是教大家,怎么样迅速的获得神秘力量的回应。结果大家学会了以后,第二天就做梦,很多人在讨论组里就回应了,我昨天晚上的确做梦了,而且的确梦到了回应。但是那个回应很令我意外。为什么意外?他明明祈祷的是观世音菩萨,或者祈祷的是其它的,结果他在他的梦里却来了一个他祈祷范围之外的一个人。所以,整个生命知道与你感应的那个力量到底是谁。它会以你最感应最对应的那个点那个人,来回应你。即使你念的是观音,即使你念的是别人,你从来也没有想到那个人会来。但是,其实就是那个人跟你感应,他会来。生命比你想象的更聪明,你根本没有必要强求让生命来跟随你的想法,这样做其实很愚昧,生命知道什么对你更好。所以你只要祈祷,而那个力量会以最匹配你的方式来回应你。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老子前面一句话说多则惑,当你思想里面有过多的要求,过多的杂念,你反而迷惑了。所以我们要教大家怎么祈祷。你的祈祷里面不要有多,你明白吗?最有效的祈祷是少,而不是多。当你的祈祷附加条件越来越少,它的感应速度就越来越快,他回应的力量,回应的自由度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快。你要明白你的祈祷里面不应该多,而应该少。

神秘的聆听状态

在天主教里面,有一个非常伟大的神父,他在一开始信教的时候天天在念天主教的主祷文。“我们天上的父啊,愿你的灵显扬啊,愿你的旨降临啊,愿你的国降临……”等念一遍。念完之后,他开始祈祷私人的愿望,他说,希望天父啊、满足这个愿望、这个愿望……一条一条。一个月以后,他开始发现这很愚蠢,他发现每一个人都在给上帝开条件、提条件,似乎上帝必须要满足他的条件才是一个好的上帝。不满足他的条件说明上帝没听到,没理他,上帝不好。因为人们是以做生意的方式在跟上帝打交道,他们并不把上帝真的放在眼里,他们在跟上帝讨价还价,所以,他说这样不对。他开始祈祷的时候,他就放弃了所有私人的条件,他开始只念开头的主祷文,念一遍主祷文。又过了一个月,他发现几乎只念一遍祈祷文也是多余的。他说,我为什么要念一遍主祷文呢?我为什么还要以这样的方式来祈祷上帝呢?其实永恒全都知道,甚至你自己不知道的,他都知道,他比你更了解你的深处。所以,唯一要做的仅仅是倾听。最后,他来到教堂祈祷上帝的方式就是倾听。因为你不需要提问、不需要提要求,永恒全都知道。你需要什么、你真正的追求、真正适合你的、真正与你匹配的,那个永恒比你更知道。你唯一要做的,只是坐在那里倾听它的回应。最后,这个神父什么祷文都不念了。他每次来到教堂,会静静地倾听。当他这样做的时候,他发现,那个力量变得无比的强大。当你变得倾听的时候,那个力量反而变得强大了。

当你在祈祷的时候,你多多少少有一点暴力,有一种做生意的情怀,做生意的情结。当你彻底的倾听,你是完全臣服,被动的,你是完全敞开的。只有当一个人完全敞开的时候,那个力量才进得来,才能够真正穿透你。

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说,最开始祈祷的时候,我总是跟上帝谈很多,渐渐地明白我多么愚蠢。我在谈论,谈论怎么是祈祷。祈祷主要是深深地聆听,你必须十分宁静,然后上帝寂静的话语才能够穿透你,宁静中神性显现。祈祷不是谈论,是聆听,警觉的、被动的、开放的、有准备的、敞开的聆听。他发现,只有这样的时候,那个回应来得更快。

老子讲,多则惑,你太多了,你跟上帝讲的话太多了。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只是抱一,他只是聆听,只是安住在他的无限里面。不自见,故明。他并不自见,并不骄傲,你成天跟上帝讨价还价,你是骄傲的,你是暴力的。而一个聆听的人,他是谦卑的,他是无我的。所以他反而变得明亮了,反而变得明晰了。不自是,故彰。他反而变得在上帝面前更加的显眼,永恒反而更会照顾这样一个人。一个聆听的人,在永恒面前是更加显眼的。不自伐,故有功。他并不自夸,反而更加有功绩,他沉入了深深的内在。不自矜,故长。他内在的东西,在聆听当中、在寂静当中成长,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甚至不需要咒语。你如果保持完全的敞开,连咒语都不需要。咒语的意思是对神圣的呼唤。你为什么要呼唤呢?如果你彻底敞开的话,它比什么咒语、什么样的呼唤都要好。你彻底敞开的话,你的内在就真正的成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当你处在一个完全被动、敞开的状态,天下就莫能与之争了,没有人能够跟你竞争了,没有人能够比得过你了。一个天天跟上帝唠叨、讨价还价的人,是低劣的;而一个纯真的、聆听的人,是高尚的。没有人能够打败一个在聆听的人。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老子要告诉你诚全而归之,你要全身心地融入这个敞开的、聆听的状态。他告诉你,岂虚言哉,这是真的,这才是货真价实的一个状态。其它的状态,都是三流、四流、九流的状态,而这个状态,才是一流的状态。你要完全敞开的、抱一的、安住在无央的状态,深深的倾听着无限的回应。

克里希那穆提曾经有一句话,他说所谓冥想,就是与无限神交。这只讲了前半句,后半句更加妙了,神交以后呢?他说神交以后,去除所有私人的愿望,倾听永恒的召唤——这是每一个悟道者共通的心得。

一旦与无限神交,神交以后你发现,你开始无法发出私人愿望了。一个在无央当中的人,在无央当中的人,你怎么还可能唠叨?你唠叨意味着你已经从那个无限里掉落了。大家有没有发现,尤其是我们意识内化课程的会员,一旦进入内无限,你还能唠叨吗?不可能了。你一旦唠叨,你发现,你已经被屏蔽在无限以外了,你把你自己弹出来了。

一旦深入无限当中,你的意识融入浩瀚里,那个唠叨自动停止,你头脑的噪音自动停止,所有私人的愿望,自动停止。这个时候,你就处于一个聆听的状态、聆听无限的状态,而无限会有回应的,也许一开始没有。如果你看《当下的力量》,作者叫埃克哈特托利。他在那张墨尔本公园里的长椅上,坐了整整两年。两年以后,他终于感觉到一个强烈的直觉油然而生。他两年以内,深深地安住在这个无限里面。他并没有很着急说,你为什么没有给我回应?已经一个月了,太慢了。

生命有一个时间段来考验你,它不会你第一天安住在无限、第二天就给你回应。第二天给你回应就太便宜你了,你不够格,它要深深地让你沉进去,沉得够深。如果一个月不够,那就三个月。三个月不够,也许你会像埃克哈特托利一样,两年。他花了两年的时间,深深地沉入,仅仅是倾听,没有要求,没有着急为什么还不来?他一点着急也没有。两年以后,他那个直觉终于来了,他忽然发现,他要到某一个地方去写一本书出来。他在朋友家里的厨房间,拿着笔记本在厨房的台子上,写下了他的那本书《当下的力量》,风靡全世界的那本书。那本书,来自于上帝的灵感,上帝的直觉。

所以,上帝给你的回应,是根据你而来的。你适合写一本书,那么也许那个回应就是一本书;你适合激发某种力量,那个回应也许就是一个力量。而它总是会激发到你最最恰当的点上,也就是它总是会激发你最恰当的那个潜力。很神奇,甚至不需要要求,你甚至用不着问我的潜力是什么?它永远会激发到你最敏锐的潜力当中。我们也跟中脉课的学员提过这样的要求——也就是在今后的两年之内,你必须深深地沉浸在无限当中。

我们有的同学做得好,有的同学做得还不够好。但是,今天的公开课,你将会理解,我当时为什么要讲这句话。为什么说你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来沉浸在这个无央里。你要足够的有耐心,你不要说我在里面一个月了、三个月了,好象没什么发生。那说明你程度不够,说明你太浮躁了,你能够像埃克哈特托利那样,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坐两年吗?没有任何疑问,他从来没有问过上帝说为什么让我坐在这,什么也不让我干?一天一天要坐下去,两年,可想而知,如果普通人,他一定会心慌。让你坐一个礼拜公园的长椅你都会觉得无聊了,很心慌。但他两年,很耐心。你需要用同样的耐心来沉静在那个永恒里。

永恒有无限的时间,无限的耐心。它需要你达到一个沉静的、水开的点。它在等待你,并不是在考验你,而是在等待你。你也许要花两年,甚至更久,你的内在才真的能够沉淀干净,他在等待你的净化。你的身体就好像一个混浊的缸,里面有泥、沙、水,混在一起,很浑浊,而那个灵感的力量无法在浑浊的水里面显现。所以,它必须等待,等待你坐在那沉静沉静……一直到你的泥沙完全沉静到缸底。你的水能够清澈到映现出上帝的直觉,那个力量开始能够穿透你。其实也没有什么奥妙在里面,如果我告诉你这些,你会发现,其实也就是这样。很好理解,因为你不够干净,你的水还太浑浊,你需要沉静下来。

拉玛那•马哈希在那个山洞里,沉静了整整半年,半年以后他发现,他开始能够说话了,他无论讲出什么,都富有神秘的哲理,深奥的哲理,令人信服。那些话几乎来自一个永恒的源头。他竟然能够讲出如此深奥的东西,显然是因为他在半年当中,他足够的沉静,以致他的水干净了。而来自永恒源头的知识跟力量,开始可以映现出来了。

所以,你需要了解这些古人的智慧。当你了解,你就不会错过这些珍贵的片刻。因为有的人,在没有老师的引导下,他真的会错过。在他需要沉静的片刻,他又开始心慌了,又开始着急了。我们有学员甚至说,怎么这个里面好像也没什么,没意思。里面什么也没有,没有意思。没有能怎样呢?里面空空如也。虽然很浩瀚,但一点意思也没有。这说明,你还不知道。今天,你总算知道了一点点,知道了那个原理,来自老子的,来自拉玛那•马哈希。

当你知道了,你就要做到老子最后的一句话——诚全而归之,全身心地融入,全身心地靠倒,不要问为什么,做一个真正的聆听者,这就是真正的灵修,这就是真正的内心的修养,你的内在会自动地成长,当你成为聆听者。

你现在就可以尝试,待会我们的以太冥想你就可以尝试,做一个完全的、开放的、带有深度的聆听者。你不要渴望有什么声音突然在你里面出来,不会的。你不要渴望有任何东西在你的聆听里面出来。你不要有任何追求,任何欲望,仅仅是一个聆听,看看你能不能做到。没有任何个人的欲望,没有任何急噪,完全的、放松的、享受般的聆听。无论你聆听了多久,都是一个空,是一个无声的回应,都可以,没有关系,你仍然保持你的聆听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