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火经验》摘录
普遍能源座落於人類身體中相當於肛門範圍。這是沿著身體軸線散布的七個主要中心或能源位置的第一個。這些中心或「脈輪」(cakras)--通常被描繪成和每個中心不同能量形式相對應的不同數目花瓣的蓮花。這些中心點現在是,過去也是能源的器官或四肢。它們是侷限住的生物能量漩渦。
在肛門的中心海底輪有一個技術性的名字--「根底中心」(muladhara-cakra),它在傳統上被視為和土元素、嗅覺、腳,和在身體內生命能量的散布有關。
上升一些即是第二個中心,所謂的svadhishthana-cakra,座落於生殖器範圍。這名字,一如許多祕教梵文詞語,很難翻譯。它大概的意義是「自立中心」,意指生殖器是人類身體最明顯的特徵。這能源的焦點被認為和傳統水元素、味覺、手和性相關(譯按:生殖輪)。
第三個中心稱為manipura-cakra或「珠寶品質的中心」(center of
the gem city),位於肚臍附近。在某些傳統中,肚臍被視為是沈睡的拙火另一個停留的地方。這中心一般被認為和傳統火元素、消化、肛門以及視覺相關(譯按:臍輪)。
第四個中心在心窩,通常被稱為「心蓮」和anahata-cakra。「安那哈塔」(anahata)這字義是「鬆開」,也是外在聲音「唵」(om)的祕教名字。這聲音並非經平常機制而得,乃是有經驗的瑜伽士,藉著集中注意力在心蓮上而看到的。這中心是和傳統水元素、觸覺、感覺、生殖器官,和生命力的刺激有關(譯按:心輪)。
第五個中心位於喉部,被稱為vishuddki-cakra或「純淨的中心」。據說和傳統以太元素、聽覺、口和皮膚有關(譯按)喉輪)。
第六個中心,被描繪成位於兩眉中心的兩瓣蓮花,是ajna-cakra或「命令中心」。它也是「第三眼」。通常被視為和心智相關。在這中心,據說老師可以和門徒心電感應(譯按:眉間輪)。
第七個,也是最後一個,是sahasrara-cakra。sahasrara這個字是由sahasra(一千)和ara(輪輻)所組成。位於頭頂這中心的千個輪輻或能量通路,代表當拙火從最低中心到達頭頂時,產生的豐沛光明和幸福感的經驗。在梵文經典中,這中心被形容為「有光輝的」、「比滿月還白」、「分泌豐沛和穩定的甘露之泉」(譯按:頂輪)。
果畢.克里希那證實:
「每當我把心智之眼轉向自己時,我總是看見在我頭內和外面有一股光明恆常的震動著,好像一股異常微細和光輝的物質,自脊柱不斷湧上來,在頭顱部分散布開來,以無法形容的燦爛光輝充滿和環繞它。」
光亮,如我們所明白,是拙火覺醒的重要層面之一。這是心理心靈的普遍經驗之一,所有宗教傳統的神祕主義者也報告過這樣的覺受。
隨著拙火進入頂輪時,強烈覺受到幸福、光明,和異乎尋常的清澈明白。這不是羊癲症,而是狂喜或三摩地(nirvikalpa-samadhi)的經驗。
一開始,拙火力量完全上升只能停留一會兒,數秒到數分鐘。之後,拙火移回較低的中心。盡可能重複這種高峰經驗,直到拙火恆久地停駐在頂輪,是密宗瑜伽的目標。瑜伽士通常被指導要有意識地引導下沈的拙火,使它不要停留在低於心輪的中心。在下三個中心的拙火活動,通常被認為是十分危險的,包括自我膨脹和活躍的性欲。
雖然克里希那小時候有過通靈的經驗,長大成人後卻抱持不可知論,不能確定神是否存在。即使如此,他依然有規律地靜坐了好幾年。
他沒有任何神祕經驗,一直到1937年,他34歲時,事情才有了轉變。那時他經驗到拙火自發性升起的力量,而劇烈改變了他的生命。
從那時起,他經常覺察到他的意識如一個發光的領域,神祕地如月亮般有圓缺的變化。1943年,一次強而有力的拙火經驗,使他達到狂喜的統一,或三摩地。他如此描寫這次經驗:
「我清楚地感到無可比擬的喜悅之感白手指、腳趾、軀體和四肢的未端神經向脊椎移動,在這兒集中強化後,以更細膩愉悅的感受向上躍進,往頭上半部區域傾注狂喜、興奮之流,這是由罕見的發光神經分泌物所造成的。在找不到更適當的稱呼之下,我稱它為甘露(nectar)……」
當他特別留意時,這喜悅圓滿的感受就會消失。只要他一不注意,它就以更大強度的感受向上流動。突然,隨著如瀑布般的吼聲,他感到一道液態光流,經由脊髓進入他的大腦。他的身體開始搖動,而他被包圍在一道光環內。他和他的周遭合一,而且被至上的喜悅所淹沒。
緊接著卻是害怕、衰弱的感受,對人漠不關心。他的嘴巴有苦味,喉嚨有焦灼感,而且經常感到全身有如無數燙紅的大頭針穿刺,而他得了失眠症。在黑暗中,他注意到自己四周有紅色的光輝。有時,他還感到嚴重的背痛。他覺得拙火以一種錯誤方式在運作,而他可能會死。
一旦拙火在他體內覺醒,克里希那就只能任它擺布。他花了許多年的時間,才達到身體平衡和寧靜。但是一旦活躍的拙火穩定之後,它就成為逐漸開發非凡的心智才能、創造力和寧靜力量的基礎。它也會產生所有的神祕經驗。早期,他經驗到他身體感覺戲劇化的擴張。
「我覺得我好像以一個比從前更高角度的水平來看這世界。」他也可以從各個角度如實地看到他的環境。這經驗是所謂的「大身」(great body)或「單眼」(single eye)。
一個美國人的例子
一位電腦程式設計師渥爾夫(W. Thomas Wolfe),回憶起他十二歲時經驗到的奇特現象,回顧起來,算是他第一次拙火的覺醒。那時,他正參加一項速算比賽。當老師讀第一道問題時,渥爾夫感到異常興奮,而他的身體正以某種內在能量震動著。然後,「我注意到有光亮穿越和圍繞著我--一道從未如此明亮的光。這是種好的感覺,『活』的感覺,而非生病的感受」。
老師一講完數學問題,他馬上脫口說出答案。而在此之前,他從未顯示過速算的特別性向。所以當老師要求他解釋如何迅速得出答案時,他無法回答。但他繼續說出正確的答案,而贏得了那次的比賽和以後幾年的數次比賽。
在十七歲時,這神祕的能力消失了。到1974年.當渥爾夫開始靜坐,拙火才再度活躍起來。透過規律性地使用自律控制,這活動更加強了。然後,1975年三月初,他發生了以下強烈的拙火經驗
「在我剛剛躺下來,等著入睡時,我卻開始在心眼中看到一道微弱震動的光……沒多久,在我體內深處有了內在的疑問。這是有關這經驗是否應該繼續下去的問題……這疑問在近乎潛意識方式下,幾乎馬上被回答了。決定是加油--加強--而非切斷這經驗。這一切都在沒有文字的情形下發生。光馬上增強到令我無法忍受。我不怎麼了
解這經驗。
這強化的過程伴隨著許多奇怪的響聲--不和諧,卻又不難聽。這也是我所不能理解的。
同時,我感到在我頭中央和前額有強大的氣流流過,而在我右眉停止。這感覺很愉快--幾乎是性感的……經過初期混亂之後,光有了劇烈的改變。從一個無固定模式快速轉變成可理解、固定,如親筆畫出大而發亮的球形……我一輩子所熟悉的身體感已變成「發亮球體感」,發光範圍的新環境是我的新身體。」
拙火覺醒之後,緊跟著是許多原型式的夢和通靈經驗,包括「傳達」的能力或渥爾夫所稱的「切桑效果」(satsang effect)。「切桑」這印度字是從梵文「切--桑加」(sat -sanga)而來的,字義是「真理之友」或「和真實相連」。它通常指的是在一位已覺醒或覺悟大師面前(或現身)靜坐的傳統練習。如此貼近覺悟的修行者靜坐,已被公認是靈性覺醒的方法。
這「切桑效果」或心靈感染作用,在一般的情況下也說得通:彼此互相影響彼此的心靈狀況。這很容易證實的,例如當我們和生病或沮喪的人在一起時,我們的能量較易低落;同樣地,在一個快樂的人面前,我們也會受到正面的影響。而拙火覺醒的人,其影響力更是不同凡響。
渥爾夫的拙火症狀逐漸增多。接著,在四月初,他經歷了更多的拙火傳統徵兆。他寫道:
「我被下背部強力的擠壓推撞所驚嚇。當這動作開始時,有一個有趣的想法冒出來--這好像是一隻松鼠,四處碰擊要撞出來。我好像坐在有生命的東西上。很快地,我的胃變得很燙,而我開始流汗。」
接下來的幾天,他下背部的活動仍持續著。而在月底時,「肆虐的熱--大火般地--開始慢慢移過我整個頭的表皮」。他聽到巨大的聲響在他的頭顱之內,壓力逐漸升高。他繼續看到光,包括穆克達難陀所強調的藍點(bindu)。接下來,拙火引發了各式各樣自發性的身體動作。一年後,渥爾夫入院接受治療。後來他回憶道:「1976年中,我有嚇人的瑜伽症狀,使我在冠狀動脈治療中心躺了三天。這經驗和瓊斯(Franklin Jones)--又稱達愛.阿難塔--的假性狹心症一樣。」後來他的消化系統有了毛病。
1977年前期,渥爾夫減少靜坐和自律控制的次數,幾個月以後,拙火活動的副作用消失。當他恢復靜坐練習時,他已以不同的心態來面對:他不再渴求通靈經驗或靈性洞見,他已了解到,沒有任何經驗能給與終極的滿足。他發現了自我超越的真理。
「小我必須溶解--離開。這不是可以強求或努力而得的。當人單單放下,和把自己交托給未來的時候,自然就達到了。
慢慢地,現在,我開始明白了這光。當白晝的光開始穿透窗戶而入時,我的追尋慢慢趨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