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
人的磁場很重要,
你感恩,就順利;
你付出,就得到;
你有愛心,就有人愛你;
一切美好皆源於,一顆善良感恩的心。
楊絳:
人的磁場很重要,
你感恩,就順利;
你付出,就得到;
你有愛心,就有人愛你;
一切美好皆源於,一顆善良感恩的心。
“其進銳者,其退速。”進步得太快,退下來一定也很快。就教育而言,有些父母,如果自己的子女聰明過度,不能再把他當作聰明去培養,不能使他做超越年齡的進步;寧可培養他的厚重,讓他在知識上的進步慢一點,向下紮根基深厚一點,培養健壯的身體。否則的話,把他當“天才”去教育,到最後會把孩子弄到岔路上,這就是進步得太快,退步得更快。
做事業如此,做學問如此,做工夫談修養也是如此,不要求急進,太快了不是好事。急進容易落於僥倖,僥倖得來的,就不能長遠保存,一定要工夫到了才行。凡事要慢慢來,這就要記住孟子這兩句名言“其進銳者,其退速”。
現代青年,往往犯了“喜歡快速成就”的毛病,結果基礎不穩固。就像寫毛筆書法,只求快意,草書不像草書,簡直是鬼畫桃符,他自己卻說是創新的書法。假如古代有草聖之譽的米南宮(米芾)見到,恐怕也要跪下來投降了。
——《孟子與盡心篇》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一個人太懂得有所作為,反而會失敗。為什麼呢?孟子也講過“揠苗助長”的故事,說宋國有一個人種田,種下以後,天天去看,感覺不到禾苗在長,心裡很急,乾脆幫忙把禾苗拔高一點。被他這樣一拔,結果稻子都死掉了,這是說有所作為反而失敗的道理。
必須要慢慢地等待,成功不是偶然的,有時要分秒必爭,有時則是分秒不可爭。必爭者是我們人自己分秒都要努力;不可爭者,因為時光是有隧道的,要分秒都到了才可以。不要早晨起來就希望天黑,這是不可能的,太陽的躔度是一點一滴慢慢來的。
我經常以自己的經驗以及年輕時的感受,替青年們著想,所以勸青年人凡事慢慢來,大概要等十年以後再看如何。當我二十歲左右的時候,有人告訴我:你這樣子大概三十歲或許會有成功的希望。聽了這話很灰心,好洩氣,以為還要十年的時間,哪能等那麼久!誰知道一回頭,現在都已過了幾十年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只有自己去體會,急是急不來的。
孟子也說過:“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時空兩個因素是無法忽略的,儘管急切,卻一點辦法也沒有。如果忽略時間與空間的因素,非要立刻做到某種程度不可,結果只有“失之”了。這是因為有為而失敗,不是“為無為”,所以是“執者失之”。
——《老子他說(初續合集)》
儒、釋、道三大家歸納起來,儒家標榜“存心養性”,佛家主張“明心見性”,道家提倡“修心煉性”,都是“心”啊、“性”啊,在“心”、“性”兩個字上面換來換去,雖然表達方法不同,實際上目的是一個,都是養心的工夫。
總之,要怎麼樣去修?只有“養”,這是急不來的事,急進不行,用功太多也不行,會成為揠苗助長的結果。無論儒家、佛家、道家,入世、出世,心性之學也好,氣脈之學也好,都是如此。
即使是個人的學問、事業,也是如此,都需要慢慢地培養,那是急不來的。
——《孟子與公孫醜》
莖草集(二)黃念祖居士漫談篇
漫談篇二 (1989年北京蓮舍開示)
念佛功德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念佛有四十里光明,這都是初步的說,實際你持咒、結印這些功德是遍滿虛空,遍滿法界,是不可窮盡的,不是在因地的菩薩所能夠推測,所能猜得到,所能了解的。這些功德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只有佛跟佛才能徹底了解。不要說我們凡夫不能,就是在因地的菩薩(還沒成佛,稱為因地),也不能徹知,也不能徹底。十地菩薩尚且須要用咒來保護,十地菩薩也不離念佛,這都說明這些功德。所以淨土宗是密教顯說,都是一樣的。
憨山大師說禪宗開悟了都持咒,為什麼不說呢?怕別人執著所以不講。那麼講的有俱胝,俱胝只念三行咒,不是念個長咒,只有三行,古大木板字,三行這很短啊,「便能功超一切人」,就超過一切了。俱胝是開悟的祖師,他就念三行咒。這是公開的人知道,實際憨山大師說,都是這樣,都持咒,所以悟後你要不就持咒,要不就念佛是最好了,可以免魔障。
大家讀《楞嚴》就知道,有種種的魔。尤其是破五蘊,在每破一蘊裏頭都有好多好多魔障,當然我們都在五蘊之中,還談不到破蘊,所以有時進步之後,常常還遭遇魔。有的人修得好好的後來著了魔,他覺得是很進步了很什麼的,實際有的是入魔了。這些地方就是說,有許多法門很險哪。淨土法門也是這樣,跟密宗一樣,密宗唸真言免得魔擾,念佛也是如此。你要念佛的話,阿彌陀佛派極樂世界的二十五個菩薩隨時隨地來護持你,你們記住這個事。
所以那些看風水什麼的,不理他,這不是他們所能了解的,他們做夢也想不到。要請他們看,他說的他們所看的那個境界,比實際的情形要低得不知多少。他看不到。我一個郵電學院的學生,現在也做教授了,他家傳的氣功是從強盜那兒學的,他的祖父在兒孫中就只傳他一個人。這個人前兩天來找我,他知道我有點病,他說黃老師我給你看看病好不好?我說用不著了。後來就談,談完後他跟我說,我雖然沒有約請他,他還是要試一試。他說剛才我試了試。他們試著用他們的光、氣到我的身體來,替我排除什麼東西。他說我沒辦法,我們的進不來。哈哈哈…。他能進來之後,他就把你的氣趕出來,有時候會覺得兩條腿都是冷的。我是很明顯的,從氣功入門的概不接待,你就不是一張白紙了。
【 消除自然災害咒輪 】
為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所取藏。
此 ཐ(念ta)字咒輪所在地, 可消除一切水災、火災、風災、 地震等自然災害!
心的真相
心将经验分为主体和客体。心先认同主体“我”,然后认同“我的”这个概念,然后开始执着“我的身体”、“我的心”,以及“我的名字”。当我们对这三种概念的执着愈来愈强烈,我们愈来愈只会全心关注自己的福祗。我们对于舒适的追寻,我们无法忍受生命中令人厌烦的状况,我们全神贯注在享乐和痛苦、财富和贫困、名气和平凡、称赞和指责,全部都是因为“我”这个概念。
我们执着于自己的程度,让我们几乎从来不去想他人的福祗――事实上,我们对他人的兴趣不比老虎对吃草的兴趣大。这和菩萨的观点完全相反。自我事实上不过是一个意念的塑造,当我们了解到,所执着的对象,以及能执着的心,都是空的,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他人和我们自己没有什么两样。我们通常照顾自己所费的心思,就是菩萨照顾他人所费的心思。菩萨如果认为投身地狱的火海可以帮助众生,他就会毫无犹豫的这么去做,就像是天鹅飞入凉爽的湖泊一样。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一而再地为所有众生的利益,许下广大的愿望。
当我们睡觉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达到究竟之境。”
当我们醒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醒觉于证悟之境。”
当我们起床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均得佛身。”
当我们穿衣服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都知耻而谦虚。”
当我们点火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所有众生烧尽妄念之薪柴。”
当我们吃饭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食用禅定之粮。”
当我们开一扇门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打开通往解脱城之门。”
当我们关一扇门的时候。让我们想:“愿一切众生关上通往下三道之门。”
当我们走到外面的时候,让我们想:“愿我们能步上让一切众生解脱之道路。”
当我们上坡的时候,让我们想:“愿我能带领众生走向上三道。”
当我们下坡的时候,让我们想:“愿我能去下三道解放众生。”
当我们看到快乐的时候,让我们想:“愿一切众生达到成佛至乐。”
当我们看到痛苦的时候,让我们想:“愿所有众生之痛苦平息。”
摘自《歷代淨土聖賢傳》智圓法師 譯白
晉朝慧遠大師(蓮宗初祖),雁門樓煩人,小時候非常好學,對儒家六經都有廣博的通達,尤其擅長《莊子》《老子》。當時的高僧道安法師在太行恒山建立寶刹,慧遠就去歸投他。當他聽到道安法師講述《般若經》時,豁然開悟。因此出家依止道安法師學習。求學時,對佛法非常精心地思維諷誦,從早到晚不間斷。道安法師感歎地說:“使道法流傳東土的人就在慧遠了!”
晉朝太元六年,慧遠大師經過九江,見廬山空曠安閒,可以安居,就在那裡建立精舍,稱為“龍泉寺”。當時慧遠大師的同門師弟慧永已經在廬山建立西林寺,想邀慧遠大師一起共住。但慧遠大師學生很多,西林寺地方小,刺史桓伊就為大師在廬山東邊再建一座寺院,稱為“東林寺”。 慧遠大師於是率領大眾行道,開鑿水池,種上蓮花,水上立了十二葉蓮花,隨水波旋轉,分刻晝夜,作為行道的時節。後來四方的清信之士聞風而來,共有123人。慧遠大師說:“諸君來此地,能對淨土不用心嗎?”因此造立西方三聖像,建立淨業社,讓劉遺民寫發願文,刻在石碑上。
慧遠大師住在廬山30年,從未入過世俗紅塵。居山時,專心淨土,靜心觀想,曾三次見到西方聖相,但他沉默不說。義熙十二年七月底的夜晚,在般若台東龕,正從定中起來,見阿彌陀佛的色身遍滿虛空,佛身所放的圓光中有無數化佛,觀音、勢至菩薩侍立在佛的左右;又見到淨土水流光明,分成十四支,淨土的水是旋轉流注,水能往上、往下流,水中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的法音。佛對慧遠說:“我以本願力的緣故,來安慰你。你七天之後,當生我的國土。” 又見到蓮社中以前往生的人,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諸賢,都在佛身邊。見到慧遠大師,都向前作揖說:“師父早就發心,怎麼來得這麼晚呢?”
慧遠對弟子法淨、惠寶說:“我從住山之後,十一年中,三次目睹聖相,今天是再次見到,我決定往生淨土。”之後留下遺囑。到八月初六,端坐入於涅槃,時年83歲。當時有位慧持法師,是慧遠同母的弟弟,和慧遠一起承事道安法師。慧持也是遍學諸經,有很高的修行。隆安年間,他辭別兄長到了四川。平生也以西方為歸,住在郫縣龍淵寺,大弘佛法。義熙八年圓寂,當時76歲。在他圓寂時,囑咐諸弟子務必嚴持戒律、專心淨業。
克里希那穆提:
如果你能开始了解自己,
不刻意去改变而只是照着自己的本质活,
那么你就会开始蜕变。
我认为一个人可以默默无闻地活在世界上,
完全不被人知道,没有名气、野心和残酷。
如果一个人不认为自己有多么重要,
他可以活得非常快乐。
不生,不灭——第二世顶果钦哲仁波切对心性的教导
缘起
十一世纪,伟大的印度瑜伽士帕当巴•桑杰三到西藏传法,在西藏的厅日村庄,他为村民讲述了“忠告百偈”。对于这些偈语,法国僧人和翻译家,马修•李查德启请他的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解说这些深邃的偈子,于是1987年,在西钦寺,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作了注释。马修翻译了这些顶果钦哲仁波切的注释。我们摘录这些偈子的51到59,它们都是为了详细说明无限的心性的。
A
在空性之中,旋转明觉之矛;
厅日人啊,“见地”就是:
究竟的解脱于“从任何事物中所获取的知见”。
顶果钦哲仁波切:我们的认识,我们的见地,应如天空般宽广,一旦发觉明觉在空性的中心生起,纷扰的情绪不再昏暗,反而成为其美妙的装饰。
不变的定见,是没有生、住、灭的,它伴随着觉智,这觉智观察着思想的起伏,犹如一个安详的老人,看孩子玩耍。困惑的思想无法影响明觉,不过是挥舞刀剑去刺天空而已。
帕达儿朋女士问米拉日巴:
当我安禅于海洋,
我心舒适真徜徉,
当我安禅于波浪,
我心动乱真悲伤,
教我吧,如何安住于波浪?
伟大的瑜伽士回答:
波浪本是海起伏,
任彼自安于广阔!
顶果钦哲仁波切:思想乃是明觉的游戏,生于明觉,返回于明觉。认识明觉是思想的根源,就等于是认识了思想根本就不存在生、住、灭。尔时,思想再也无法侵扰我们的心灵。
一旦我们追逐心念,我们就好象狗咬木棍,每次我们丢木棍出去,狗就穷追。假如我们替之以觉悟之智而观察,心之根源,我们会看到每个念头生起和消融在本觉的空间之中,从而不引发后续的念头,就好象狮子,他不追逐棍子,而是面向投棍子的人,对着狮子,你只能投一次棍子。
征服心性的本基,我们必须回到和认识念头的根源,否则,一个念头变成两个,然后三个,等等等等,我们不懈的猛击过去的记忆、预测未来,然后丢失了明觉和当下。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修行人正在将供养在佛坛上的大米分发给鸽子吃,此刻他突然回忆起在他修行前的众多敌人,这时他产生了一个邪念:“如果我拥有像门前这么多鸽子数量的士兵,我会轻而易举的战胜我的敌人。”这个思想困扰了他以至于他无法自拔,于是就离开寺院招募了一队人马去攻打他的敌人,然后造下了无比的罪恶。而这一切,仅仅肇始乎一念之差!
假如你认识我们思想之敌而不是强化他们,那么每个思想的起伏则均为明晰,且助益于我们怔悟空性。
B
在无念的状态,也不曾因散乱而抛弃观察,
厅日人啊,“禅修”超越于无记以及散掉。
顶果钦哲仁波切:倘若我们的心安住于明觉,不思考过去、未来,不攀缘外物,不陷于心思,安住于本然的安逸,在此状态,不需要铁腕或力防来停止我们的思想,“菩提”是指——心灵单纯的本然。一旦认识这“纯然”,我们应不费力的心之当下来维护它,然后我们会了解内在的解脱——无需阻念或畏惧念头破坏我们的禅修。
C
安住于本然天成,“修持”解脱一切执取,
厅日人啊,“行为”上不排斥,也不拒绝。
顶果钦哲仁波切:任运这单纯的当下,倘若你获得喜悦、成功、富裕、赞赏,观彼为如梦似幻吧。不要执着它们;假如我们被疾病、谣言、压迫、囚禁、审问所攻击,警醒而无须气馁,点燃你的大悲,愿为一切有情承担并消解苦痛!既无所得意,也不作悲哀,无论外境如何,安住解脱于安详自在。
每日的大圆满修持
作者:顶果亲哲仁波切
翻译:隐身乞丐图巴嘉措邓珠
一、大圆满的每日修持,不过就是发展一种完全“无忧”的“安忍”,一种对一切景况没有“局限”的“开放”。
我们应该把“开放”当成是我们情绪的运动场,同时没有任何矫柔造作与谋划地去待人处世。
我们应该全然的体验生命中的每一件事情,不要把自己封闭成一只地洞中的土鼠。这种修持将释放极大的能量,一种通常因束缚在某个“参考点”而被压制的能量。在某刻也许会触发恐惧,但是用完全的“开放”来欢迎恐惧感,我们就会切断日常习气带来的此种障碍。
当我们从事于“探索空界”的修持时,我们应该发展对全宇宙的“开放感”。我们应用绝对的质朴和赤裸之心来开放我们自己。这就是强大却又平凡的“修持”——剥下自我保护的面具。
注释:“参考点”:
蒋扬宗萨亲哲仁波切也经常会提到这个单词——“参考点”。当我们专著并被束缚在某个“参考点”,或是某个“见”之上,我们和我们所专注的东西之间,自然展现了一种主客对立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明觉之心中是不存在的,在隆钦大圆满中,吉美林巴也用看山的比喻来解释这一点。
二、我们应把“禅修”与“感知及其感知区域”区分开来,我们不应变成死盯耗子的猫,我们应该了解禅修的目的不是“深深进入我们内边”或“从世界超脱”,修持应该是“自由”和“没有概念”,不为“专注”和“反省”所束缚。
巨大无遮的“自明智慧界”是一切事物的本基,是混乱的先初与终结。本初状态的明觉是对“开悟”与“不开悟”均无所偏党。众所周知的本净原始心,即一切之本基,她是一切现象产生的根源。她就是伟大之母,是一切事物初生与消融于“自然完美”与“根本俱生”的——大能之胎宫。
所有的显现都是完全的明亮与清晰,整个宇宙是开放和无阻,任何事物互即互入。
三、把任何事物都看成是赤裸的,明晰的,超脱于无明的,没有什么要达到或是被证悟。现象的本质自然的显现,自然的安住于超越三时之智的当下,每件事物均自然的完美——正如同它们自是。
一切现象显现于它们不断迁流变化的同一模式之中,此模式是意味着刹那变异的律动;然而,去超越诸法自身的刹那变异,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是五大元素之舞蹈,于此,一切“事物”不过是“能量”的表征,“能量”不过是“空”的表征,而我们是自己觉悟之心的表征。无论如何也没有勤修,解脱与证悟早已经在这里了。
注释:超越三时之智的当下隆钦巴在著作中说这是超越过去、现在、未来的秘密第四种时间。是安住于明觉智而超越时间的一种分位,被叫做当下,即所谓的俱四非三之智慧。
四、每日的大圆满修持不过是每天的生活本身而已,因为未成熟的状态并不存在,无需特殊的方式的行为,或试图达成一些超越真实的你的一些事情,不需要奋斗感去达到某些“奇妙的目标”或“高等的状态”。去为这样的“状态”去奋斗,不过是一种神经病,它局限我们,并且阻碍思想之流的自由。我们应该避免把自己当成是一无是处的人——我们是自然解脱的和无局限的。我们本来就明悟并且无所缺乏。
《沉思录》
马可·奥勒留
人与人之间,既相互鄙视,又相互奉承;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高人一等,又匍匐在别人面前。
一个人的感情越接近于平静,就越接近于力量。
内心的痛苦是一个人软弱的特征,而易怒之情绪也是。
因为,容易被愤怒控制的人与容易陷入内心痛苦的人一样,
都会受到自身的伤害,
并都是屈服的一种表现。
@shihlunglam
易中天:一毛不拔错了吗?
先秦诸子中,杨朱最受误解。
已经没人知道杨朱的生平,我们只能推测他应该生活在墨子之后、孟子之前,影响力则跟墨子一样大。 当时的思想界,不是赞成杨朱,就是赞同墨子,完全没孔子什么事。这可真是好生了得!
那么,杨朱的主张又是什么?
一毛不拔。
什么叫“一毛不拔”?就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一毛不拔的成语,就从这里来。
这确实一语惊人,更难让墨家接受。
是啊!墨子是为了天下,恨不得把腿上的粗毛细毛都磨光的; 杨朱却即便有利于天下,也不肯拔一根毫毛。 墨子一毛不留,杨朱一毛不拔;墨子毫不利己,杨朱毫不利人,当然针锋相对,百家争鸣也就由此而起。
挑战杨朱的,是墨子的学生禽滑釐。
这位学生,我们在上一章已经认识了。他就是带领三百个同学驻守在宋城的墨家大弟子。
禽滑釐问:拔先生一根毫毛,来拯救天下,干吗?
杨朱说:世道不是一根毫毛就能拯救的。
禽滑釐说:如果能,愿意吗?
杨朱不理睬他。
禽滑釐出门,把这事告诉了杨朱的学生孟孙阳。
孟孙阳说:你们是不懂先生的用心啊!还是让我来替先生说吧!请问,如果有人提出,痛打你一顿,给你一笔巨款,你干吗?
禽滑釐说:干!
孟孙阳又问:砍你一条腿,给你一个国家,干吗?
禽滑釐不说话。
于是孟孙阳说:与肌肤相比,毫毛微不足道;与肢体相比,肌肤又微不足道。这道理谁都懂。但,没有毫毛就没有肌肤,没有肌肤就没有肢体。那么请问,难道因为毫毛微小,就可以不当回事吗?
禽滑釐表示无话可说。
事实上,当孟孙阳问他拿一条腿换一个国家愿不愿意时,禽滑釐就已经清楚,后面等着他的问题必定是:砍掉你的脑袋,给你整个天下,干不干?
那也能同意吗?
好嘛!脑袋不能砍,腿就能剁吗?腿不能剁,肉就能挖吗?肉不能挖,皮就能撕吗?皮不能撕,毛就能拔吗?要能就都能,不能都不能。
这就是逻辑。
墨家是讲逻辑的,所以禽滑釐无话可说。
孟孙阳的话,却意义重大。
没错,整体利益确实大于局部利益。就连孟孙阳,也说“一毛微于肌肤,肌肤微于一节”。但这绝不意味着局部就是可以随便牺牲的,因为整体不过是局部之和。你不把局部利益当回事,今天牺牲一个,明天牺牲一个,请问那整体利益最后还有吗?
所以,不要说什么“大河不满小河干”。事实是:大江大河都由涓涓细流汇集而成。如果所有的泉水、溪流、小河都干了,还会有长江、黄河吗?
同样,如果所有的个人利益都牺牲了,请问,还有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天下大利吗?
因此,别把小民不当人。
或者说,不要动不动就以国家天下的名义,任意侵犯和剥夺个人的权利。
没错,相对于国家和天下,个人或许有如毫毛。然而毫毛也是命,小民也是人。谁要把我等小民不当回事,随随便便就拔了,对不起,不干!
这就是一毛不拔的意义。
但,如果拔一根毫毛就能拯救天下,也不干吗?
当然干。
只不过,得问清楚三个问题。
首先,拔一毛真能救天下吗?好像不能,因为“世固非一毛之所济”。既然不能,为什么要拔?
其次,谁来拔?如果是自己,那叫自我牺牲,无私奉献,应该尊敬。如果是别人,是集体,是国家,是公权力部门,那就要问他们凭什么?
这个问题不能不问。要知道,国家权力是全体公民让渡的。公民让渡权利之总和,即国家权力。那么请问,我们让渡了生命权吗?没有。除去法定必须缴纳的税款,让渡了其他财产权吗?也没有。
那么请问,凭什么拔我们的毛?
当然,军人、刑警、消防队员等等,是让渡了生命权的。参军入伍,即是签订让渡协议。但他们没有让渡财产权。他们的生命,也不是用来挥霍的。
这就必须问第三个问题:拔下毫毛干什么?
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只能用于满足大小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这是一种剥削,甚至掠夺。只不过,这种剥削和掠夺打着“大公无私,利国利民”的旗号。所谓“拔一毛而利天下”,则不过圈套和陷阱:先哄骗我们献出毫毛,再哄骗我们献出肢体,最后哄骗我们献出生命。
因此,对付的办法,就是干脆把话说到底:别说要我的命,就算只要一根毫毛,也不给!
也许,这就是杨朱他们寥寥数语背后的思想逻辑。
这样看,一毛不拔有错吗?
没错。
于是杨朱的思想,便成了中国历史上,甚至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份人权宣言。
(图文均来自网络)
《六祖坛经》: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駢集山中聽法,於是陞座,告眾曰:「來,諸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從遠來,一會於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懺悔。」眾胡跪。
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善知識!此香各自內熏,莫向外覓。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銷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憍誑染,從前所有惡業憍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銷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銷滅,永不復起。』
善知識!以上是為無相懺悔。云何名懺?云何名悔?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愆不滅,後過又生。前愆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善知識!既懺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各須用心正聽:
『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盡誓願斷,自性法門無量誓願學,自性佛道無上誓願成。』
●譯文
那個時候,惠能大師看到廣州、韶州以及四方的學者、庶民都雲集到山中來聽聞佛法,於是登上法座,告訴大眾說:「來,各位善知識!有關修行成佛的大事,必須要從自性的覺悟中做起。在任何時候,念念都能清淨自心,修正自己的身行;見到自己的法身、佛性,自己救度,自己持戒,這樣才算不虛來此曹溪一回。大家既然都是遠道而來,能夠共同在此聚會,都是大家有緣。現在請各位就地胡跪,我要先為你們傳授『自性五分法身香』,接著再傳授『無相懺悔』。」大眾依言,各自胡跪。
惠能大師說:「第一是戒香,就是自己心中沒有過失、罪惡,沒有嫉賢妒能的心理,沒有慳貪瞋忿的念頭,沒有劫掠殺害的意圖,這就叫做戒香。第二是定香,就是看到一切善惡境相的時候,自心不會散亂,這就叫做定香。第三是慧香,就是自心沒有障礙,時常以智慧觀照自己的真如自性,不造作惡業,雖是修行種種善事,但心中不執著所做的善行。尊敬長上,體念下人,憐憫孤苦,救濟貧窮,這就叫做慧香。第四是解脫香,就是心不攀緣外境,不去思量分別善惡,身心自在,無所掛礙,這就叫做解脫香。第五是解脫知見香,就是自心既於善惡都無所攀緣,但也不可以死守空寂,而應多方參學,聽經聞法,以認識自心,通達佛法義理;待人要謙虛和善,不妄自分別人我,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菩提時,真如自性毫不變易,這就叫做解脫知見香。
善知識!這『自性五分法身香』,主要是用來薰修自心,千萬不能離心而向外尋求。現在我再為你們傳授『無相懺悔』,滅除三世罪業,使身口意三業得到究竟清淨。善知識!大家一起隨我念道:『弟子等,從前念、現念,一直到後念,念念都不被愚迷所汙染,以前所造作的一切惡業以及愚迷等罪,現在完全以至誠的心懺悔,誓願都能同時消除滅盡,今後永遠不再生起。弟子等,從前念、現念,一直到後念,念念都不被憍狂所汙染,以前所造作的一切惡業以及憍狂等罪,現在完全以至誠的心懺悔,誓願都能同時消除滅盡,今後永遠不再生起。弟子等,從前念、現念,一直到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所汙染,以前所造作的一切惡業以及嫉妒等罪,現在完全以至誠的心懺悔,誓願都能同時消除滅盡,今後永遠不再生起。』
善知識!以上所宣說的就叫做無相懺悔。什麼叫做懺?什麼叫做悔?所謂懺,就是懺除以前所犯的過失,從前所造的一切惡業、愚迷、憍狂、嫉妒等罪,完全懺除盡淨,今後永不再起,這就叫做懺。所謂悔,就是悔改自己以後再犯的過失,從今以後,所有的一切惡業、愚迷、憍狂、嫉妒等罪,現在已經覺悟,完全永遠斷除,更不再造作,這就叫做悔。所以稱為懺悔。
凡夫愚迷,只知道懺除自己以前所犯的罪業,而不知道悔改以後的過失。因為不知悔改的原故,所以從前的罪業未能滅除,往後的過失又頻頻生起。既然以前的罪業不能滅除,後來的過失又再生起,如何能稱為懺悔呢?
善知識!現在已經懺悔清淨,再與大家一起發四弘誓願,大家都應用心諦聽:
自心的眾生無邊,我誓願度盡;自心的煩惱無邊,我誓願斷盡;自性裡的法門無量,我誓願修學;自性的佛道無上,我誓願成就。
摘自《大圆满教示集》顶果钦哲仁波切
阿底瑜伽的核心教导我们:应该揭露心的本质,心的本质是流动的自然。认识心的本质就是认识唯一的佛,除此之外一切都意义不大。
阿底瑜伽认为凡夫心就好象一个在海边堆沙子的孩子,他不断的堆沙子,但不断的被大海冲垮。大海比喻无常,而我们的心总是不断的在抓取,一旦我们抓取的被摧毁,我们立即换下一个,但是还是被摧毁,虽然我们会有短暂的娱乐,但是它们会被冲垮,最终我们会感到很累,很痛苦。
就好象水遇到一个坎,然后在那里发生旋涡,但是绝对不能将那个旋涡认为是整条溪流的本质,那个旋涡不过是一个纠结,不是所有的水。
同样,我们心的本质是自然的流动,但是一遇到内在和外在的事物,它就开始抓取,然后发生旋涡,它认为自己是那个旋涡,忘记自己是整条小溪流。
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就纠结在那里,不肯出来,我们认为自己是轮回中的一员,是问题中的一分子,但我们不懂得在问题中放松我们的心,这样我们永远被我们是旋涡的假象给迷惑。
紧张的心就好象遇到冬天的水,它因为寒冷而结冰,同样,我们的心因为遇到某些问题而开始凝结,开始抓取,本来自然流动的心被冻结成一个点,是恐惧,是焦虑,是谋划,总之它离开了当下,它被冻结在一个孤独的地方,也就是说,整个心的活力无法释放,但是,你可以释放它。
当我们遇到任何问题时,或是没有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用思维很多,不必企图改造什么,而是简单的放松在问题,或是非问题上,我们只要放松,一切就会淡化,退却,然后我们的概念会模糊,我们会开始发现自己无法承认和思考某些事情,在放松之中,一切思维和计划都自然的消失,但这是自然的过程,而不是逻辑推理。当一切都不知去向,你在没有边际和中央的,没有立足点和参考点的空间,这时的心仅仅是明晰的一种力量,这种充满力量的空间宁静的流动,没有任何事物能凝结它,那就是本觉,心的本质。旋涡的本质是溪流,冰的本质是水。只要你释放冻结,就没有轮回的冰,或是旋涡,然后只有广大的空间,和清新的光明。
阿底瑜伽的“见”是认识“本觉”。我们制造了轮回,因为我们把水制造成冰,然后把冰当成唯一的本质,但是我们一旦释放冰,水的本质就出现了,我们释放抓取、释放问题、释放我们的造作,我们的心就回到了本觉。本觉对任何事物都不留痕迹,它不停留在某个事物上,不为其而冻结,它好象广大的空间,但空间是死寂的,它却充满自觉的光明。
低层次的阿底瑜伽,他们分析一切都是心的影象,然后寻找心,心无法找到,于是在空之中,他们认识明朗的觉察,觉性在空间中感受自由的喜悦。但这种基于推理分析的“见”,被称为是比较造作的低等“见”。
中等层次的阿底瑜伽,他们停止思维,直接感受事物的鲜明,将一切视为明光,一切都本来解脱而无所谓造作。但是他们停止思维,还是一种造作的
“见”。
最高层次的阿底瑜伽,他们超越任何努力,在自然的放松之中,心性自然的显露,这是最直接的车却修持,属于最高的部。
但这三种最终都会达到一个效果,就是空与明的不二。
先从加行中试图发现心的根源,也就是观察每个念头的生、灭、住,但是,你将一无斩获,一切都消失了,只有明晰于空无。通过这个加行,你和念头的本质越来越熟识,你发现念头如幻,认识到他们空明的根源,同时经常安住在空明的当下,这是修止,很多人在这里开悟,但大多数人用它来熟悉自心,然后修空明之止,却不一定是大圆满的境界。
放松自己的身心,不要用思维来改变和扭曲自己,在放松之中,一切会自然的发生,一切“见”都会消失,你的“自性”会现量的体会到这一切——先是粗的,然后是细微的分别,它们都消失了,这不是意味着你在心里嘀咕,哦,他们消失了——不是这样,而是逐渐你放松了那个“冻结”的心,它不在抓取任何事物来作参考,它的本性就是“空”,然后却不失明晰,但只有你作,你就会日益的体验到这一切,由粗到细,有一段故事进入每个闪念,你将发现其背后无与伦比的巨大光明空间。从开始,你就应该坚持这样的修持,直到某次你留泪或是微笑,你见到如此美丽的心灵本质,它光辉的超越了任何轮回和生死的局限。
莖草集(二)
漫談篇二 (1989年北京蓮舍開示)
13. 談佛像
雍和宮裏面有一尊會說話的釋迦牟尼佛像,只有這麼高。有兩個,一個是假的,一個是真的,很難辨別。乾隆皇帝聽說西藏有,派個使者去,就把這個會說話的佛像請來,結果請到北京後,是個假的,乾隆皇帝就把這個使者殺了。又派了個人去,說你請不回來,還是要殺你。去了之後別人就告訴他:「我也沒法子給你說哪個是,總之傳你一個咒,你就是徹夜的在這個地方念這個咒,圍著這些佛像轉(有一百多個佛像)。你就是轉著,等聽見了哪尊佛像有聲音,就抱住它不要動,等天亮。」這個使者因為請不回來就要殺頭的嘛,那麼就照這個話做了,徹夜誠懇極了,期望能請到,繞繞繞…,念念念…,後來果然他聽見一個在說話,就抱住它,就請回來,就真的了。現供在雍和宮。兩個擺在一塊兒還是能看得出分別,一模一樣,但它神采不一樣,但好像就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翻砂翻出來的,大小、形狀、面貌都一樣,都是鎏金的佛像。那個小像雖然小,但跟大的宗喀巴像擺在一起,一點也不嫌小。
但是請來之後就沒有再說話,它確實是會說話的。這是雍和宮一個特殊有的,供過,現在是不是在供,不知道,這是它一個特別的。
還有,就是有一個佛像,它老是熱的,你要用手去摸。它是一種玉做的。有人說這個沒有什麼奇怪,因為摸的人多了。他們給蓋了一點棉花什麼的,因此它的溫度會高一些。我跟我妹都去摸過,是有一定的溫度,那究竟是什麼原因,現在不能做結論。
摘自《達摩大師血脈論》
問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答曰:只言見性不言淫欲。只為不見性;但得見性,淫欲本來空寂,自爾斷除,亦不樂著,縱有餘習,不能為害。
何以故?
性本清淨故。雖處在五蘊色身中,其性本來清淨,染污不得。
法身本來無受,無飢渴,無寒熱,無病,無恩爰,無眷屬,無苦樂,無好惡,無短長,無強弱,本來無有一物可得,只緣執有此色身,因即有飢渴寒熱瘴病等相,若不執,即一任作。
若於生死中得自在,轉一切法,與聖人神通自在無礙,無處不安。
若心有疑,決定透一切境界不過。
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輪迴生死。若見性,旃陀羅亦得成佛。
天涯神贴~高敏感人格的究极形态
原作:九哥
洞察力是高敏人群独有的强大天赋,但在未建立本自具足的内在系统和正确认之前,只会导致讨好型人格或过度感知危险,而特别缺乏安全感。但如果通过修炼开发了此天赋,高敏人不仅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还能高度觉知他人情绪,且不受影响并引导他人情绪。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将敏感视为一个缺点。你这个人啊什么都好,就是太敏感了,甚至会把敏感和玻璃心混为一谈。其实那些成大事的人大多都是敏感和极端的。平和与随和,其实是一种凡人的情绪共识,而我们的传统校园教育,就是要把大多数人都培养成平凡人,易管理的人。
因为很多看似与共识价值观相反的事物,反而是正确的。比如很多人信奉读书无用论,因为他们看到很多人即便读完了硕士和博士,依然找不到好的工作,依然赚的不多。而那些达官显贵,是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不读书的,因为他们知道一些只有他们自己家族认可,大多数人不认可的东西。
不知发现了没,很多官员和企业家,骨子里都是高敏之人。他们会比常人更容易发现一些细节,更容易听懂一些弦外之声。跟他们相处是非常心累的,你能说他们小心眼玻璃心吗?显然不是,因为小肚鸡肠之人,往往是不可能做到非富即贵的。
讲到这里,相信你就明白了,高敏感和小心眼是两码事。高敏感之人不一定会因敏感之事而生气,但他们拥有这样一份天赋,可以比常人,更迅速地察觉到一些常人不懂的事情。这样就很容易先人一步,发现机会,抓住机会,发现危机,避开危机。
这个世界上只有20%左右的人,带有与生俱来的高敏感。这些人拥有一种特殊的神经处理系统,他们的耳朵可以听到更广的频率,他们的味蕾可以尝出更丰富的味道,他们的鼻子可以更细致的辨别香水的成分。他们也有更强的共情力,在一个大电影院里,情节动人处,有些人一边吃着爆米花,一边面无表情,而有些人哭得稀里哗啦,一包纸巾都不够用。见你流泪,我一悲伤,这真不是矫情,这是高敏感。
但自小我们所接受的教育里,就是教我们压抑这种天赋,扔掉这种天赋,然后变成一个普通人。这个时代流行了一个新词叫钝感力,很多人会将其视为正面褒义的性格词汇。经常有人说,不要太敏感,不要想太多,不要玻璃心,要控制,要宽容,要忍耐。然后敏感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
你看过漫画《龙珠》吗?你看过电影《触不可及》吗?里面的主角都是钝感力十足的人。这类人已经成为主流价值观、主流审美里受人欢迎的性格。高敏感不是一种病,更不是一种性格缺陷。高敏和身弱往往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是外形是否强壮,而是内在力,要么气血弱,要么精神弱,敏感而已疲劳。
所以觉醒的高敏人往往都是气血管理的高手。敏感不代表冲动,能瞬间接收到一些信息,不一定瞬间就会反映出来。他们似乎更懂得“智者耻,与善者不言,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嘛。但其实大多数人或者信奉钝感力的人,通常没有这种敏锐的观察力。
现实生活中,不知你是否听过一种声音,长辈们,他们告诉你,“太敏感,太注重细节,成不了大事”。你听到过类似的话吗?如果听到过,你可以回想一下,说这话的人是一个成功的人吗?是一个成了大事的人吗?大概率不是。真正成了大事的人,往往是不喜欢说教的,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成功秘籍,你拿钱都买不走,他们本身也不缺钱,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交给你。
好为人师是人类的本性,但高明之人通常是人群中最沉默的那个人。他们善于观察,但不愿意表达。当然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表达能力,相反它们通常具有超人的表达能力,因为他们的大脑所接收的信息要多于钝感力强的人。
因此看到这里你要明白以后,不管别人怎么说,你就坚信“没心没肺”不是褒义词。能够破局的高明者,就是从修罗炼狱杀出来的神灵。不同于身强者天生的性格与身体催生的意志,高敏人由于会在前期大量感受不同的痛苦,被动进行脱敏训练,这将赐予高明者一种纯粹的意志力。这种强大的心理是不需要他物支撑而存在的,又称“黑色生命力”。
“黑色生命力”这个词,源自美国心理学家艾美维尔纳的研究。他在数10年的走访中,见过数以千计的问题家庭。他专门寻找那些处在糟糕的处境中,看起来有很大概率成为问题少年,但实际却成长的异常优秀的孩子。他想知道是什么力量,让这些孩子走出原生环境的束缚,变得光芒四射。
艾美维尔纳在上世纪80年代,对夏威夷某小岛上的698个孩子,进行追踪研究。那个贫穷的小岛上面,许多参与调查的孩子们的身后,或因此染上精神疾病的父母。按照大众的认知,在这种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人生基本算完了。然而出乎维尔纳意料,有2/3的孩子确实重蹈覆辙了,附带的悲剧。可还有1/3的孩子成长为自信能干,关怀他人的优秀成年人,在学业、家庭和事业上都获得了成功。
维尔纳认为,这1/3的孩子有能力摆脱糟糕环境影响,他把这种能力称为修复力,后来也被称之为“黑色生命力”。生活远比小说要精彩,每个人的人生寒暑都不可能是一根直线,而是一条不断震荡的曲线。真正强大的人都曾独自穿越过一片黑暗森林,如同种子在土壤里独自扎根。在这段至暗时光,需要忍受各种委屈、辛苦不被认可、隐忍不被理解、真心不被接纳、付出没有结果。
凡是最终穿过这片黑暗沼泽地的人,才能真正看穿人形,看透人间冷暖,才能百炼成钢。几乎每一个人都无可避免的有过,至少一段剧烈滑落的低谷期。那就是每个人都必然会经历的至暗时光,强大的人就诞生于此。因为在这段剧烈滑落的波谷中,有人爬了上来,有人却再也没有他的自信与勇气。在被至暗时光彻底击碎后,就再也没能回来。
在这里他需要经历的远比他尚未成熟的心灵想象的更多,比如世界观的重构、三观的崩坏、不公平的碾压、自我怀疑的低谷。但如果熬过去了,就会得到一种全新的力量。黑色生命力就像是从地狱回来的人。因此各位至暗时刻低谷期不要焦虑,不要绝望,甚至不要祈祷他快点结束。好好利用他们反思人生,马上就会迎来命运的转机。
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没有机会,而是站在机会前面,没看见或者没准备好。而大多数人推崇的钝感力,大概率会让你错过机会的。我们这个社会从来都是歌颂平庸,排斥不凡的。因为优秀的人注定是孤独的,注定是与众不同的。高明之人,因为从幼年开始就比同龄人接受更多的信息,因此他们往往比普通人更有耐心,更有专注力。
你真的以为人与人的差别不大?其实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差别巨大。你想过没有,为什么有的人有耐心看完一本书、一篇超长的文章,并且乐此不疲,而有的人超过100字看着就头晕?他们只喜欢看类似于微博那样的一句话,概括一个新闻、一个话题、一个故事。短期内,这两种习惯,只因天赋的相差所产生的差距并不大。但久而久之,极有可能会塑造出完全不同的两类人。
人与人的智商差距确实不大,但这里少了一个时间状语,那就是刚出生或小时候成年后的人生。天赋的惯性会促使你走向不同的人生,且越走越远。你有耐心看长的内容吗?高敏感人群通常具有三个层面的能力:第一是情绪管理能力;第二是对复杂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第三是一种应对世事变迁的人生哲学,又被心理学家称为智慧。他们对风险的忍受能力会变得很高,人往往经历过逆境和重大遭遇后,对人性有了更深层的理解,破三观树新生,创立新的认知系统,学会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学会正式接纳,用不一样的方法得到不同解。
也正因为如此,相较而言,在这些拥有高敏感性格的人生中,也有更多机会可能发生一些不寻常的事。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守住自己的高敏感天赋,或者培养出一种高敏感的性格?
一、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深刻地了解和评估自己的思维方式、情绪方式和行为方式,不过度在意自己的过错,提高对内心真实想法的在意程度,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明确和了解自己和自己的目标。
二、接纳自己的一切,包括负面情绪。越抗拒越浓烈,正如海灵格在诗中所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缘和合而来,一切的发生都是必然。若我觉得应该是另外一种可能,伤害的只有我自己。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许”。
三、不害怕孤独,学会做减法,看淡一切的别离和变迁,学会在逆境中自我救赎和提升,关注自己有限的精力,不急于可以胡乱所为的事和人,注意力不在无意义的事上过度消耗自己。
四、为自己的生活设定界限,区分什么让你舒适,什么让你不适,然后勇敢做出选择。呜呜呜,如果有完美主义倾向,那就适当降低自我要求,不要害怕别人的否定。
五、打破非黑即白的世界观。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而是存在大量的灰色地带。没必要让自己绷得太紧,有意识地给生活留白,放松注意力,阻断信息输入,整理一天的情绪,帮助自己恢复能量。
最后让我们记住一点,低敏感度的人往往精力充沛,爱好广泛,人生更有广度;而高敏感的人,因为内心世界更丰富,人生往往更有深度。最后一定要记住,高敏感是一种天赋,如果你具备了这种能力,那么请好好珍惜他。
阿企佛母心咒&祈請文(藏传念誦版)
ཨོཾ་མ་མ་ཙཀྲ་སྭཱཧཱ།ཡར་འདུས་སརྦ་འདུས་ར་ཛ་ར་ཛ་འདུས།མ་མ་འདུས་ཧཱུྃ་ཕཊ་སྭཱ་ཧཱ།
攝服三界救護諸眾生,守護賢劫千佛之教法;
༄༅ ། །སྲིད་གསུམ་དབང་བསྡུད་འགྲོ་བ་མ་ལུས་སྐྱོང་། ། །སངས་རྒྱས་སྟོང་གི་བསྟན་པ་བསྲུང་བར་མཛད།
眾生意樂如法得成就,如意成就阿企恭敬禮。
༄༅ །།འགྲོ་བའི་བསམ་པ་ཇི་བཞིན་བསྒྲུབ་མཛད་མ། ། ཡིད་བཞིན་བསམ་འགྲུབ་ཨ་ཕྱིར་ཕྱག་འཚལ་བསྟོད། །
阿企佛母心咒
Om Mama Chakra Svaha
om 妈妈 查克ra 梭哈
om 我的 轮 圆满
阿企佛母心咒
ཨོཾ་མ་མ་ཙཀྲ་སྭཱཧཱ།ཡར་འདུས་སརྦ་འདུས་ར་ཛ་ར་ཛ་འདུས།མ་མ་འདུས་ཧཱུྃ་ཕཊ་སྭཱ་ཧཱ།
Om Mama Chakra Svaha Yar Duu Sarva Du raja raja Du Mama Du Hum Phat Svaha
om 妈妈 查克ra 梭哈 雅儿 度 萨儿瓦 度 ra加 ra加 度 妈妈 度 吽 啪 梭哈
om 我的 轮 圆满 和平 行动 一切 行动 王 王 行动 于我 行动 消除障碍 圆满
阿企佛母心咒
om dharma tare svaha
om 达尔马 达rei 梭哈
om 法 度母 圆满
阿企佛母心咒
om sarva buddha dakini hri mama chakra svaha
om 萨儿瓦 布达 达ki尼 赫ri 妈妈 查克ra 梭哈
om 一切 佛 空行母 我的 轮 圆满
直貢噶舉不共護法——阿企佛母傳
阿企秋吉卓瑪是佛陀教法的大護法。她是金剛瑜珈女,亦即諸佛智慧和事業的化現。她是諸佛之聖母,五方佛部空行們的慈悲身顯現。為利益一切輪迴中的眾生,她在不同時間和不同次元的空間無量地示現。
阿企佛母也是藥神女,如有健康的問題也非常適合修持。阿企佛母也是出世間的本尊護法,過往直貢派的攝政法王第6世赤札仁波切曾親見阿企佛母,取出以阿企為本尊的伏藏法,阿企佛母占卜法,也包含圓光鏡卜之事業法。
在金刚乘的源出圣地乌金剎土,金刚瑜珈女以金刚空行的形相示现,并誓言保护佛陀的教法。她也让五部智慧空行们同持此誓。
后来,当第八世纪上师莲花生大士应邀到西藏去传扬佛法时,莲师加持了西藏的许多地方,并且在许多洞穴中禅修过,其中一处名叫“提卓”(Ti-Dor)。这个位于止贡地区的洞穴,莲师曾在那禅修七年。是他在西藏任何一个地方中,所待最久的。
在这段期间,金刚瑜珈女以事业空行之首的身形化现,并且誓言保护金刚乘教法。
藉这些智慧身(Jnanakaya)的化现,她利益了珍贵的教法和一切有情众生。
依据《上乐金刚本续》的预言中所说,事业空行母之首将会来到止贡的提卓洞穴地区。并以金刚瑜珈女的化身来示现。
大约十一世纪的索托(Shotoe)——中部西藏的止贡地区,有个无法得子的家庭。为了求子,他们到尼泊尔的苏威普(Swayambhu)做了一次朝圣之旅。他们热切地祈求得子,并在某一晚上,妈妈得瑞莎·德任(Driza Darzam)得了一梦,梦见一个明亮闪耀的太阳在东方现出,放光照射十方,然后太阳融入她的子宫中,放光充满整个宇宙,特别是照耀着她的出生地。同一个晚上,她的先生——那南秋巴(Nanam Chowopal),则梦见从东方佛土化现出一条有着清晰白光的念珠,并且进入了他太太的子宫。早上他俩讨论着梦境,丈夫说:“我们将生出一个特别的儿子,所以应该多加小心直到这个小孩出生为止。”他们举行了一个荟供,强烈地祈求满愿后,便返回了在止贡的故土。
出生的时间终于来到,一个不凡的女儿生在一处称为“奇渣塘”(Kyetrag Thang)的地方。当时有许多殊胜的征兆,而小女婴的身体则是纯白而且放射出光芒。当她还是小女婴时,她便总是持着度母咒,三岁时便会把咒语教给别人。她很快长大并且难以形容的美。她的双亲在她相当年青时就过世了,因此她和叔叔住在一起。有许多人都想娶她,但都被她一概拒绝,她说:“我将到东部西藏的康地去,那儿住有一位库拉(Kyura)种姓的贵族后裔之伟大瑜珈士。我将嫁给这位瑜珈士,而我们的儿孙和后代都将是极为杰出的人,他们将藉由传扬佛陀教法之精髓,而利益一切有情众生。”后来她果与一位商人结伴而旅行到西藏。她们到了一个叫做电托措诺(Dentod Tso-ngur)的地方时,她告诉同伴说:“这是我必须待下的地方。”和同伴分手后,她去面见了伟大的圣者——安楚群嘉索(Ame Tsultrim Gyatso),并告诉他:“虽然我对世俗的生活毫无执着,但如果我们结合在一起,我们的后代将有许多人证悟,他们将对佛陀的教法做出大的利益。”
在他们结婚的当天,安楚群嘉索没有任何财产可以为婚礼安排什么。卓玛说:“不要担心,我会处理。”说的同时,她奇迹似地从右边的皮包中得到一个手鼓,并从她的左边得到了一个颅器。然后敲打着手鼓并将噶巴拉拿在手上,跳了一支神奇的舞蹈,凝视天空。剎那间房子便充斥着上好的食物和饮料,并以最豪华的衣服穿在他们身上,如此地给予所有的宾客极大的满足和快乐。
他们住在一起,不久她便生了四个儿子:南可旺秋(Narmkhe Wangchuk)、北卡旺就(Pekar Wangyul)、索南巴(Sonam Pal)和噶当楚西(Kathung Trushi)。这几个儿子都聪明绝顶,并成为世出世法双全的大学者。后来,卓玛说:“我已知道,在轮回中转世是为了要圆满我护持佛陀教法的愿望,以及造福一切有情众生。因此,我将赐予我的追随者共与不共的成就。”于是她带着她的追随者到一个叫做“听仁”(Ting-ring)的巨大洞窟去。那个洞窟十分神圣,在洞窟内部的岩石上,内含许多珍贵的岩藏,以及众多自生的佛、菩萨、本尊、空行和护法像。有一个人的尸首被带去,并由她转化那个尸体成为大荟供品。凡是能够吃到那荟供品的人,都获得了共与不共诸成就。接着她作了一个有她自己的成就法的仪轨,并且誓言看护一般的佛陀教法,及保护将来未来出现的伟大精髓佛陀教法。
她在誓言后说道:“我藉此人身的事业已尽”,随即骑上她的蓝马,與她的馬和小狗一起離開這個世界,不舍肉身前往空行淨土,並沒留下肉身。
阿企佛母已證得虹光身,她、馬及小狗在岩石上留下腳印,就在西藏康區的「久惹札」,至今仍然可見。許多年老的上師皆知道虹光身洞,那是阿企佛母最終離開的洞穴。
她的四个儿子里,北卡旺就亦有四子,分别是:堪布达玛(Khenpo Darma),恭秋仁钦(Konchok Rinchen),春帕巴(Tsunpa Bar)以及那就多杰(Naljor Dorje),在这四子中,那就多杰是龙树菩萨的转世再来人——伟大的止页巴——拉那师利吉天颂恭之父。
有一次当吉天颂恭待在止贡德(Drikung-thel),强秋林正觉寺(Chang chu bling)一地时,听到了一阵伴随着美好天乐的手鼓声。而竹托康巴格嘎瓦(格嘎瓦一地之瑜珈士康巴,Khambagyagarwa——一位伟大瑜珈士的弟子亦正在那里,故请示吉天颂恭有关那美好音乐之事。吉天颂恭答说:“这无与伦比的声音是来自阿企秋吉卓玛——我的曾祖母,她是一位智慧空行母。”
接着,卓梭康巴立刻请求他,给予一个如何修持阿企秋吉卓玛的方法,吉天颂恭亦因此而写作了一部内容十页的成就法,该法被含于《阿企佩邦》(Achi Pe-bum)之中。
在《密千巴瓦密续》中佛陀说:“在无量劫后的一个名为贝玛千(Pema-chan)的世界中,她将成为圆满的正觉如来。”
这是伟大阿企秋吉卓玛的生平,她是无匹的慈悲护法,她自己誓愿为佛陀教法和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而努力。她向伟大的止贡巴——吉天颂恭拉那师利保证,必护卫由他所光大并且由止贡噶举传承所承传之佛陀精髓教法。因止誓愿,只要能以十足的虔信心修持阿企秋吉卓玛的成就法,必将自一切此生不理想的环境与障碍,以及修法上的障碍中解脱。凡是能以完全的信心和虔敬持续地修持此法者,必终将能成就圆满地觉悟境界佛果。
统领三界护众尽无余,
守护贤劫千佛之法教,
随众生愿悉赐予丰足,
藉汝大力圆满诸愿求,
阿企秋吉卓玛我祈请,
赐降汝之加持之荣耀。
願我迅速以此善,成就阿企法度母;
盡諸眾生一無餘,悉皆安置彼之地。
註:藏文“阿企”即曾祖母之意。
(图文均来自网络)
临终时的三种隐没次第
所谓死相,就是人在接近死亡时所出现的相,也叫隐没次第。本来隐没次第多种多样,但从浅显易懂的角度来讲,包括五根、四大、明增得这三种隐没次第。这些隐没次第是一定要知道的。否则,缺乏了解的话,到时候或许就来不及了。当然,如果是横死,就不会出现这种次第,神识在瞬间就要离开,那时候最好用刹那往生法。还有种情况是,有些老人发觉不到死相,因为他是在睡梦中死的,或是边念经,边吃饭,人就死了……我家乡的居士林就有这样的。这种死法,虽说没有任何死亡的痛苦,也算吉祥,但有一个问题是,他可能没有观想的准备,就在和平常一样当中死去了。而如果是生了病,倒是一种提醒,人也会考虑这个,甚至常常留意是否有死相,这样的话,反倒容易把握了。
五根隐没次第
五根隐没次第:按藏地的习惯,人如果实在不行了,就可以请僧人来念经了。当有人在枕边念经时,只是听到一片嗡嗡的声音,而听不清字字句句;或者,虽然没有那样,但别人的交谈等对他来说,也好像是从远处传来的声音一样,仅仅能听到声音,却听不清楚说的是什么,这时表明耳识已经灭尽了(如果只是病得久了,一时听不清楚,这还不一定是死相,别搞错了)。同样,眼睛看色法时,也只是模模糊糊,看不清究竟为何物,说明此时眼识已经灭尽了。以此类推,鼻根嗅香气、舌根品味道、身体接触到所触时,没有丝毫的感觉,那这就是最后的隐没次第了(如果是感冒或有其他疾病,感觉不敏锐,这个不必担心,应该不是。明显的隐没,像这里讲的这种,自己会发现的)。
这时候,旁边有善知识的话,可以请求为自己做个千佛灌顶。或者,如果得过大圆满灌顶,也修持过,甚至对本来清净有一些认识,只是此时自己观不起来,可以请上师或誓言清净的道友,为自己直指心性的本来面目。就像《上师心滴》讲的那样:就在你现在所认识的光明当中,不要退转,受持坚地。这样再三直指以后,我们就一定会记住的。好比国王吩咐下人,下人一定会聚精会神地聆听,并记住国王的话,同样,要离开世间的这个人,对旁边上师或道友为他提醒的观想次第,会仔细听受,并清晰记忆。即使不能做这些,旁边的人也可以看看,这个人的外气接近要断了,人也动不了了,这时就可以为他念颇瓦或助念,因为这也是超度的最佳时刻。
以上是五根隐没次第。在座的不妨想想,现在各位执著的根识受用,终有一天也会如此隐没的。
四大隐没次第
四大隐没次第:在五根隐没之后,首先是肉界融入地大。按《俱舍论》,人身上的肉、骨等坚硬部分称地大。当融入之时,身体会出现如堕坑中或被山所压一样的沉重感,在这种下堕、下滑的感觉中,有些临终的人口里就会喊“向上拽我”、“把我的枕头垫高”等等。普通人这时会害怕的,但修行人不同,因为他提前有准备。如米拉日巴曾在道歌中唱道:当初我因为畏惧死亡而入山修行,反反复复观修无常及死期不定,而现在我已获得无死坚地,早已远离死的畏惧。
尊者的确是我们修行人的典范。你们中的有些人也很不错,虽然很年轻,在家时工作、待遇也很优越,但一学佛法,心就被点醒了:待遇再好、容貌再美,终究抵不过死亡阎罗卒,与其在平淡琐碎中过一生,不如趁现在身心还健康时,到寂静地方修无常、求解脱,这样当我离开的时候,一定会自由自在、逍遥洒脱。我想很多人的修行、出家,的确是基于这样的思索。有了这样的思索,再加上精进的修行,到了那个时候,一定是不害怕,也不痛苦的。
肉界融入地大之后,是血界融入水大。融入时,会无法控制地流出口水或鼻涕等。接着是暖界融入火大。此时,口鼻全然干燥,体温从边缘向内收,这时有些人从头顶突突地冒出蒸气。最后是气界融入风大。按密宗的教言,人的身上有这五种风:上行风住于上身,起到呼吸的作用;下行风住于下身,起到排泄等作用;平住风住于中间,起到受持体温、分辨饮食等作用;遍行风主运动,身体上上下下的活动,全部由遍行风操作;持命风,就是执持生命的风,这些就是通常讲的外五风。还有内五风、密五风等很多风,《心性休息》、《句义宝藏论》等都有宣说。那么,当气界融入风大中时,上行风、下行风、平住风、遍行风全部收在持命风当中,以至于吸气困难,气息从肺部经过黑白咽喉而剧烈地向外呼出。
此时体内的所有血液收集在命脉中,心间依次流出三滴血,于是长长地呼出三口气,“哈、哈、哈”(有些只有一口气。有些病人病得很严重,长时间死不了,最后呼吸一次就死了),外气骤然中断。
到此为止,人就死了。在一般的医学里,不论中医、西医,他们对死亡也有描述,不过都是局限在身体方面,并认为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如此。但佛教不仅讲到了这些,而且对此后神识如何离开、如何经过中阴,乃至如何投胎或往生等,更有细致的分析。这种分析是不共的,也可以说,是世间的文学作品、乃至其他宗教教义中所罕见的。因此,我们遇到佛教,不说别的,能有机缘对这种知识获得准确的了解,已经是非常庆幸了。
明增得隐没次第
外气中断时,出现明、增、得隐没次第。
明相:在当时,从顶部来自于父亲的白明点快速下降(时间很短),外相就好似月光普照朗朗晴空一般出现白光,也如同白色的闪电;内相出现明、乐、无念中明的觉受,并且灭尽了三十三种嗔心分别念,这就是所谓的明相。此时,五根识融入意识。
增相:明相结束以后,从脐部来自于母亲的红明点快速上升,外相如同日光普照朗朗晴空一般出现红光,也如同红色的闪电;内相产生了大乐觉受,灭尽了四十种贪心分别念,这是所谓的增相。此时,意识融入于染污意识(第七识)。
得相:接着,白红二种明点在心间相遇(刚才是白明点向下来,现白光,具明受;红明点向上来,现红光,具乐受,此时二者于心间相合),神识进入到它们的中间,外相犹如黑暗遍布清净虚空一般出现黑光;内相生起无分别念的觉受,灭尽了七种痴心分别念,然后漆黑一片,突然间昏迷过去,这是所谓的得相。此时,染污意识融入阿赖耶识。其实这是每个众生都有的,只不过我们没学过,不知道而已。
后来稍微苏醒过来,出现了犹如远离云、雾、尘三垢的清净虚空般的基位光明,按《上师心滴》等教言,这叫近得(共有四相:明、增、得、近得)。此时,阿赖耶融入法界光明。这个地方很重要。刚才说,在心识入于两个明点之间时,人会昏厥一会儿。这个时间很短。之后就醒过来了,但此时的醒和平时不同,平时昏厥后醒过来,你可以站起来,但现在你的四大等已经融入,站不起来了,不过出现了基光明。就在这个时候,按照大圆满的说法,如果你以前修得非常好,就可以认识自性本面而入定,于法身位解脱;或者于报身位解脱;或者将心识观成“德”、“吽”等种子字,于化身界自由幻化,度化众生。这些都是不经中阴,直接成佛或往生。
如果是一个造了五无间罪、业力深重的人,虽然这个光明也会出现,但你不认识的话,以五无间罪业力的牵引,就会直接堕入无间地狱。或者,此时也会出现极乐世界的相。这种阿弥陀佛的接引,在隐没次第开始到昏厥之间,是有一些,但一般来讲,就在这个时候——你昏厥后醒过来了,以你善愿力的感召,阿弥陀佛会现前。如果不能在法身、报身中解脱,此时可以直接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以前上师如意宝讲《空行心滴》时说过的。其实上师如意宝讲过很多窍诀,都是特别殊胜的窍诀。不过,也是自己业力深重,说好听一点是法务繁忙,说难听一点是琐事缠绕,因此一直没有修行。依止、亲近了如佛般的善知识,却不好好修行,这是我一生最遗憾的地方。虽然我也不是像恶人一样,无恶不作,但没有修行的人生,确实令人懊悔。
刚才基位光明过后,会依次出现法性中阴与转世中阴,这些是正行的支分,所以华智仁波切没有讲。稍微说一点对我们应该是有利的,可能尊者舍不得吧,说这是正行,就不讲了。不过,《六中阴》已经讲了五、六年了,不知道你们修了没有?有些知识还是要了解:临死中阴出现时怎么做,法性中阴出现时怎么做,转世中阴出现时怎么做……修行人在这方面有些准备,是有必要的。除了《六中阴》,在《上师心滴》、《杰珍大圆满》中,也都对中阴或闻解脱法要讲得特别细致。
以上讲述了五根、四大、明增得三种隐没次第。
(图文均来自网络)
在藏传佛教寺院的墙壁壁画上有幅《修定图》描述修行者净化心灵成长之图。图用象来比喻学习佛法的几个阶段,意思是说人刚学佛时就像那不羁不驯的黑象一样,思想不开悟,障碍重重,必须加以强制。猴子和火焰是象征佛教哲理中所说的“心”。当魔障和心灵得到了净化,由强制达到了自觉自愿,就和那象的颜色由黑逐渐变白、脾气由暴躁变驯服一样,彻底开悟了。再看看那背景,山脚下水浪翻滚,沿途风光枯燥;而山顶上却是花红柳绿、白云缭绕。
出家人表用功修定的行者,他的钩索表正念,棍表正知,这些是他驯心的工具。大象表心,它的黑色表沉没。猴子表掉举。兔表细微的沉。在路上,有5种修定的进程上令我们分心的东西(色声香味触觉的外竟,对应眼耳鼻舌身):一面镜子,表色和色的诱惑。一对乐器,表声和其诱惑。一个装了香水的海螺,表香和其诱惑。水果,表味和其诱惑。一块布,表触和其诱惑。路上有一些火,这些火表四作意。在初修时火比较猛,越往上走,火越小,这指开始修的时候必须用功力度大和很刻意,到后来不必太力度大和很刻意了。
这幅图正是喻示佛教徒修习禅定必经的九个阶段,称为“九住心”。“九住心”亦可称为“九住定”是修习禅定的九个阶次,是初学行者勘验禅定修学进度,最具体、实际的准则。犹如宁玛巴的九乘次第,就像楼梯的台阶。上一个台阶,就会有不同的发现与收获。在玛哈瑜珈阶段,还会注重外在的坛城和供品;到了阿努瑜珈,就根本不强调外在坛城,而仅仅强调自身坛城了;到了阿底瑜伽(大圆满)的时候,心本来就是佛的坛城了,身体只是心的投影与幻像,最关键的还是内心。以下参考《成佛之道》所说,说明如下:
1、内住心—一般人都习惯将心外放,眼睛看到好看的就一直看,耳朵听到好听的就一直听,舌头尝到好吃的就多吃一点,原本清净的心,透过六根一直向外追求,于是本来清净的心就变成染污心、贪欲心、嗔恨心‥‥‥。习定,即是将散乱心收摄,让心意住在预设的“所缘对象”上,这是习定的第一步,称为“内住”。(行者手拿工具在追象但追不到,这时象被猴拉着跑,二者都为黑色。路上火很猛烈。这是说明在开始的时候,心完全不受控,必须很用力修,而且很用力修也不太见成绩。)
2、续住心—初习定者,虽然将心收摄于所缘对象,但无始来的虚妄心念,会习惯性的想到平日所做的一些事情,所看的一些景物,此时心就跑到所想的人事物上去。经过一段时间后,若忽而“正知”升起,又把心拉回置于所缘对象,可是一会儿又忘记,又想到别的事情,于是心又再次跑掉,经觉照又再拉回,像这样断续不定的来回于所缘对象,是修定的第二步,称为“续住”。(行者手拿工具在追象但还是追不到,象还是被猴拉着跑,但二者黑色少了一点点。这是说明在第二阶段的时候,心能在很短的时段里停驻在所缘上。)
3、安住心—此时,心已较习惯安住于所缘对象,妄念一起,即能发觉,并立刻把心拉回,心较安定,不会常常往外跑,这样的心境,称为“安住”。(行者的钩索绑到象了,象已不再被猴拉着跑,但还是跟着猴子。二者黑色又少了一点点,这时兔出现了,但注意看,在这时,象猴兔开始看向和尚了(前2阶段,象是看着追着猴的!)。这部分图表示在这阶段我们能摄心,心开始有一点点受控了,但一在外界干扰时就心散了)。
4、近住心— 心已能安住于所缘对象,对所观之对象虽然还不是很清晰明显,但只要有一念向外攀缘,便能立刻警觉。随时观照于所缘对象,称为“近住”。(和3差不多,但3者白的程度多了。这是说明在这阶段我们能摄心,但一在外界干扰时仍然心散。)
5、调伏心—从摄心向内,而至“近住”,皆是把心扣住在所缘对象上;到调顺的阶段,就会知道修定很好,体验到修禅定的殊胜。例如:看书时理解力慢慢增强,办事时精神较能集中,身也有了变化,心也能常处平静当中。所以身心之情绪变化皆能得到具体的改善。降服烦恼的力量也增强了,对于五欲、三毒、男女相之诱惑等,亦能以静制动,不容易为外境所惑。(现在行者不止钩索绑到象,连棍也出动的很好了,而且是行者拉象而猴子乖乖地拉着象尾巴了,象猴兔半白了。此时仍然有兔。这是说明在这阶段我们基本上已对粗的沉掉有控制了,但细微的还有。)
6、寂静心—调顺”是克服外境的诱惑,到了“寂静”,是降伏发自内心的杂念。如:曾经看过的录影带、电影、杂志图片、或思念乡里、国家等寻思。五盖──贪欲、嗔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对这些,也能以内心的安定功德克制它了,不易再受它的扰乱。至此,内心是寂静了。寂静,如深夜的寂然无声一般,并非是涅槃的寂静,行者应知!(兔不见了,表细微的沉也受控了,但仍然有细微的掉举。这时象猴的白的程度已过一半了。注意这时火很小了,表示这时候只间歇用力保持定就足够了。)
7、最极寂静心—上面的寂静,还是以静定来制伏寻、伺等烦恼的,如以石头暂时把草压住,但被压住的草还蠢动著,并非烦恼心念全不现起了。现在已进步到,寻伺等一起,即立刻遣除。前四住心,是安住所缘的过程。但修止成定,主要是为了离欲恶不善法,所以定力一强,从五住到七住,就是降伏烦恼的过程。必静而又净,才能向正定迈进。(注意这时行者不必再用比较粗暴的工具了,只是轻轻地盯着象就足够了,猴子也投降了。这表示在这阶段,粗的沉掉早没了,细的沉也受控了,细微的掉举也几乎没了。)
8、一趣心—心已安住,不受内外不良因素所动乱,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阶段。就此努力使心专注一境,力求自然的、不断的、相续的任运而住。(注意这时和以上都不见有火了,猴子不见了,大象变得很白。这说明在此阶段时,能长期在定中了,心已完全受控。)
9、等持住心—这是专注一趣的更进步,工夫纯熟,不加功用,无作任运自在、自然的相续而住。习定至此阶段,就是要得定了。修定的方法不同,成就的时间,亦因人而异。但从最初摄心,到成就正定,叙述这一完整的学程,依圣者所说:修止的方便过程,不会超越“九住心”。所以基础定法之养成,应依此修习,要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进程,才不会生增上慢,而贻误了自己,伤害他人。习禅的最高目标,固然在转迷成悟,如果一开始便高谈迷悟的问题,除了少数根机深厚明利的人之外,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不切实际的。行者坐着修定,象很乖乖地躺在他旁边,驯的不得了。在第9部分的行者的心有彩虹延伸出来,这是说随等持住心后的境界和修持。彩虹路上的飞天和尚表身的轻安,行者骑象表心的轻安。最后,行者骑白象,而且有火和剑,这是表止观双运。这火和下面表四作意的火意思不同,这是指智慧火。剑是表能断轮回的无我智慧正见。
附:佛经典故(驯象调自心)佛本生如意树——具光王的故事
这幅唐卡是说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最初发菩提心的故事。象奴禀王说:“大王!我不是早已向王禀过,这象身已得调,心未调驯吗?我只能调它的身,但却不能调它的心。”国王问道:“那你听过有能调心的吗?”这时候调象师获得十方诸佛的神力加持,以此答道:“大王!身心二者都能调伏者只有佛陀世尊啊。”于是具光王当下生起极大信仰,生起了大悲利众的菩提心。
我们可以看到这幅唐卡中释迦佛的前方,有一位调象师正在拿着烧红的铁钩在对一头白色大象做驯服,那象看起来极其驯服乖巧,正如故事中所说那样调驯。在释迦佛左边画有一人骑在白象上,那象似乎在狂奔,象上的人手臂挥舞,眼见跌倒,也正是代表故事中释迦佛的前身具光王坐骑其上险些遇难的情形。
谁能调伏众生的心(典故摘自:《贤愚经.卷三》
一天,四众弟子、诸大国王、臣民在舍卫城给孤独园中,恭敬围绕释迦牟尼佛,聆听开示。此时大众心中不禁兴起疑问:“世尊过去生是何因缘,能发起如此广大道心,救度一切众生,而成就无上佛道?”阿难尊者知道大家心中的疑问,于是上前恭请世尊开示过去生发无上菩提心的因缘。世尊演说的当下,大众皆屏气凝神,百鸟走兽也寂然无声,专注地聆听这段殊胜的因缘:
久远以前,有一位勇健聪明、福德具足的国王,名叫大光明。大光明王和邻国友好,彼此和睦相处,对于邻国所欠缺的物资都不吝惜给予,而邻国的国王也能知恩图报,只要获得珍奇的宝物,都不忘致赠给大光明王。
一天,邻国国王打猎时,捕捉到珍奇的大白象,雄壮威武,见者欢喜,于是派人为白象装饰种种璎珞宝物,将其送给大光明王。大光明王收到这份稀世礼物,非常欢喜,召来负责驯服大象的象师散阇,嘱咐他说:“这是一只稀世罕见的白象,你要好好调顺它。”散阇奉命,每天尽心尽力地教导大白象,不久即将它调教圆满。完成任务后,散阇前往禀报大光明王:“大王!臣下已将大白象调教好了,您可以择一良辰吉时,试乘白象。”大光明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命人击鼓召集王公大臣。
在众人殷殷瞩目下,仪表堂皇、高大威武的大光明王端坐在身披璎珞的大白象背上,仿佛日出光明照耀大地,令人目不暂舍,大众不禁发出衷心的赞叹!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前往城外试乘,途中,经过一处大莲花池,池中有许多大象正在食用莲花根。这时年轻气盛的大白象见到象群,忽然野性大作,狂奔追逐母象,在漫天黄沙、天摇地动中,众象直往森林里奔去。象师散阇的调象功夫,此时完全发挥不了作用,在象背上几乎被震落的大光明王惊慌恐怖,不仅皇冠掉了,头发散落肩上,华丽的衣服也被树枝割破,遍体鳞伤,国王心想:“这次难逃一死了!”在千钧一发之际,骑坐在另一只象背上的象师散阇提议:“大王!快!抓住树枝。”大光明王奋力一跃,紧紧地抓住眼前的树枝,狂象奔离后,国王从树上狼狈地滚落地面,胸口仍砰砰地跳着,茫然地走出森林。
随后也抓住树枝、得以逃命的象师散阇匆匆赶来,见到大光明王,连连叩头请罪:“大王!请不用烦恼,等大白象欲心息灭,自会回到宫中,因为它已习惯了宫中丰美的饮食,再也吃不惯野外粗秽的食物了。”大光明王此时余悸犹存,生气地回答:“我再也不想见到你跟大白象了!这只象几乎害我丧失性命!”这时,急急忙忙追赶而来的群臣,一路担忧着大光明王是否已为狂象所害,沿途看到散落的皇冠、破碎的衣服及血迹,不禁心惊胆颤,等到看到面容惨绿的大光明王坐在树下,终于放下心中的大石头,即刻将国王迎请回宫。城中百姓,看到历劫归来、狼狈不堪的国王,也都心疼忧恼不已!
闯下大祸的大白象,此时正如象师所言,对野外粗秽的杂草及污浊的臭水再也吃不习惯,因想念王宫中清美甘甜的饮食,而乖乖地走回王宫。象师见了,立即前往禀报国王:“大王!大白象回来了,您要不要去看一看……”“哼!你还敢来见我!我再也不需要你及大白象了!”大光明王生气地说。象师知道国王气愤难消,大白象闯下这样的大祸终将难逃一死,象师心中怀着最后一丝希望,禀报大光明王:“大王!如果你不再需要我及大白象了,恳请大王给予最后一次机会,前往观看我如何调御大白象?”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大光明王同意了。
城中百姓风闻象师散阇将当众表演调伏大白象的方法,也都群集围观,一时人山人海,挤满了会场。散阇命人制作七颗铁丸,烧得赤红,带着大白象来到会场,象师心想:“吞下这热铁丸,大白象一定命终,大王或许会后悔,我再为大白象作最后一次的请命吧!”散阇上前,忐忑不安地禀告:“大王!这大白象乃稀世珍宝,只有具大福报的转轮圣王才能获得,今日它犯下了过错,理当处死,但是赐死了,就再也难得这样的宝物了。”大光明王余怒未消地说:“大象若尚未调教好,就不应该让我骑乘,若已经调顺了,为何又会发生这样的意外?我不再需要你及大白象了。”象师仍不放弃最后一丝希望:“可是,会不会太可惜了……”“别再说了,下去吧,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们了!”大光明王犹盛怒未消地回答。
象师知道国王心意已坚,大白象终将难逃一死,与其让大白象痛苦地让铁钩碎裂大脑而死,不如吞下热铁丸快速地结束它短暂的一生。象师含着眼泪来到大白象身边,低声告诉它:“吞下这热铁丸吧!否则你将被铁钩碎裂大脑漫长而痛苦地死去。”深具灵性的大白象听了象师的话,眼中含着泪水跪下,看着大光明王,希望他改变心意,然而大光明王转过头去,视若无睹。大白象环顾会场四周,没有一个人可以救拔它的性命,于是用象鼻卷起赤热的大铁丸吞了下去!火红的铁丸一下子将白象腹中烧得焦烂,大白象在痛苦中死去了!砰地一声,铁丸从白象身中滚出来,依然火红赤热!大众看了莫不低声哭泣。这时,亲眼看着大白象痛苦死去的大光明王,在错愕惊讶中也忘了自己差点丧命在象群中的愤怒,心中开始后悔了!
大光明王于是再次召来象师,说出心中的疑问:“如果你已将大白象调伏好了,为何在树林中不能制止它呢?”这时在净居天的天帝知道大光明王发无上菩提心的时机到了,于是运用神通力,令象师跪下回答:“大王!我只能调伏大象的身体,却无法调伏它的心。”国王问道:“那普天之下,有谁可以调伏身体,又能调御心理?”象师回答:“普天之下,只有三觉圆满的佛陀,能够善调众生的身心!”宿有善根的大光明王听到“佛陀”二字,身上汗毛竖立,继续问道:“你所说的佛陀,具有何种性德,为何具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力量?”象师说道:“大慈大悲的佛陀,具有二种殊胜性德,一是广大无边的智慧,二是深切悯念众生的慈悲心,广行六度万行,圆满一切功德。他既能调伏自己,也能调伏一切众生身心,皆令安乐!”此时善根萌发的大光明王一听,即刻从座位上起身,回到宫中,沐浴香洁,换上新衣,在王宫的高台上,虔诚向四方顶礼,焚香立下誓愿:“愿我所有功德,皆回向佛道,成佛之后,我誓愿调御自己及一切众生身心,如果有一人在地狱道中受苦,我亦不舍弃,誓当入此地狱,救拔他!”这时大地六种震动,天上乐音飘飘,歌咏赞叹大光明王的大悲愿心!天人们也由衷地请求:“愿大王成佛后,不忘度脱我们远离六道轮回之苦,愿在初转法轮的清净会上,也有我们的参与。”
世尊说完这段宿世因缘,告诉与会大众,当年的大白象就是难陀,象师则是现在的舍利弗,大光明王也就是我的前身,当时看到大白象身调而心不调的因缘,因此立下广大誓愿,调御一切众生身心,皆令发无上菩提心。
省思 《佛遗教经》云:“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众生之苦皆因心中的贪、瞋、痴、慢、疑炽盛,而纠结缠绕。佛法的智慧正是为了解开众生此一无明烦恼,令得清凉安乐,解脱自在。一段驯象的意外,开启了大光明王过去生的善根,发起无上菩提心,誓愿成就佛果,调御一切众生身心。因此佛陀十号,其一即为调御丈夫,让我们学习佛陀的智慧及慈悲,在佛法的滋润下,善调身心,广利有情。
(图文均来自网络)
藏传佛教中非常殊胜的能改变风水的宝贝,都是极具加持力的伏藏品祥瑞,并是由诸多成道活佛精心制作的咒轮。
莲花生大师转运除障咒轮
下面这两个咒轮都是由四川大藏寺法台——祁竹活佛亲传,加持殊胜。
资财丰足咒轮
怀摄咒轮
怀摄属于四小悉地--息、增、怀、伏中之怀摄,可以使人人缘旺盛。
这是祈竹活佛常给人用的能令诸事愿顺利圆满的怀摄咒轮,尤其是增加人緣、增强人脉的最佳版本。祈愿大家生意兴隆,拥有更多的人脉,才会拥有更强大的力量。
文殊九宫八卦咒轮
此咒轮聚集梵,藏,汉,三地破除各种凶煞之镇宅安居妙宝而成可悬挂于大门上或屋内或带身上,可防范因人、事、物、风水、地理所生的任何凶煞。度母除障修法圆满后要将坛城送至三叉路口焚化时就必须有一位具福德的长者高举此轮行前以除障祈吉祥!
文殊九宫八卦是由西藏密宗开山祖师─莲花生大士,为慈悲一切众生于世间因受时空、方位不吉祥所生障难,特聚集梵、藏、汉三地破除各种凶煞之镇宅安居妙宝而成。
文殊九宫八卦咒轮
正中分为三圈,外圈是十二生肖,是代表十二地支以纪年的十二种动物,配合天干演化成六十甲子。我们每人都有一个属相。接人待物,往往遇到其它属相之人,相生或克。
上方中央是佛教密乘主掌智慧、慈悲、力量的智、仁、勇三族姓尊–文殊、观音、金刚手等三大菩萨。其右方为时轮金刚,令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下等十方与年、月、日、时等时辰所组合的时空宇宙世界一切自在。
其左方是防护一切凶煞、障碍、驱不祥的回遮咒轮。正中分为三圈,外圈是十二生肖,表十二地支,配合天干演化成六十甲子。中圈是八卦为离、坤、兑、干、坎、艮、震、巽,代表火、地、泽、天、水、山、雷、风等八种事物。内圈是按龟背的九宫,分为九宫。第一宫为白色,象征叶物;第二宫黑色,色征魔,第三宫蓝色,象征水;第四宫绿色,象征龙;第五宫黄色,象征战神;第六宫白色,象征君王;第七宫赤色,象征妖;第八宫白色,象征地祗;第九宫红色,象征火。五行相配,三白图金,黑舆蓝属水,绿色属木,黄色属土,赤紫属火。
此图总括一切时间、方位、风水、地理。圈外有一怒目、獠牙、卷舌的四手凶神,就是掌理日月星宿年月日时的罗喉,俗称之太岁星君。右下方的咒轮是一切音声的韵母及缘起咒。作为增长善缘、福德,吸收日月天地间的精华。左下方的咒轮是回遮一切违缘,作依阴阳五行成九宫的遮止咒轮。将此咒牌悬挂于大门上或屋内,可防范因人、事、物、风水、地理所生的任何凶煞。阻挡一切奇灾异祸,趋吉避凶,转祸为福,百无禁忌。
佩戴文殊九宫八卦的好处
将此咒牌悬挂于公司门口或办公座位之后方、住家大门上或屋内佛堂,可防范因人、事、物、门向、地理、时空、之冲克所生凶煞、阻挡一切不祥灾祸,无禁无忌。于宅内安居者,不论钱财、婚姻、子嗣、人缘、名位、皆能随时日渐增咒力渐强,得诸佛、菩萨之加庇而善缘生生不息,灭恶缘而无灾祸,息疾病而添福寿、家安宅吉。
藏傳風水輪 ( 時輪九宮八卦圖 )
遣除道障的圣品——安巴根特
摘自《如是》乌金祖古仁波切 著
在康区,另外有一个天杰(Tenje)喇嘛,他是一个成就者,染上了严重的疾病,所有的肠子都挂在身体外面。
人们问他:“你今天觉得怎么样?”他说:“我很好,一点毛病也没有。”他们说:“但是,仁波切!请往下看,你有这些烂疮和伤口。”天杰喇嘛回答:“是的,那里看起来是有些不对劲,但是我很好,我一点也没有病。”
人们问:“我们认为您很快就会死了,所以请您告诉我们,你将会在哪里转世,这样我们才能寻找祖古?”他说:“是的,我可以处理这件事,叫我的弟子天达(Tendar)过来。”然后天杰喇嘛告诉他的弟子天达:“背着我往西走七步。”
当天达背着他的上师走那七步时,天杰喇嘛弹指说:“愿我的了证出生在你的心续之中。”之后,他指着天达说:“这是我的祖古,甚至在我过世之前,他就是我的祖古。他可以带领这个寺院吗?明天黎明之际,我将上演死亡的戏码,我将要回到我在密严净土的法界净土的家。”
隔天早晨,天杰喇嘛在太阳升起之际圆寂……
他的弟子天达后来说,从天杰喇嘛弹指的那一刻开始,他的心完全不散乱,他从未偏离本觉的状态。这位弟子后来成为众所周知的天达祖古,他具有和他的上师一样的了证状态,毫无差别。
附录:
关于正邪两种加持化身(活佛)的开示/晋美彭措法王
摘自《窍诀宝藏海》晋美彭措法王
有一种是加持者的活佛。比如在前世,他对自己后世做加持,本来不是他转世的活佛,但他以授记或者是通过梦兆的方式来作加持,这就会出现一些假名的活佛。但这并非前世那位高僧大德的转世,真正意义上就不是活佛。所以有些人本不是活佛,但为了众生的利益或某种甚深的密意,就以某种方式承认了一个活佛。还有在世间中阴转为道用的一些活佛。
另外有一些也可能是着魔的一种活佛。比如前世杀害上师的那个魔,就伪装成上师的形象,然后直接变成某人或是加持某人说是那位上师转世的活佛。因此希望不是活佛的,就不要以为自己是活佛。若真正有功德,那天人等谁也轻视不了你,但如果一点功德都没有,而你认为把自己的形象装得庄严一点,好像就变成活佛的话,那就太过分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克里希那穆提:
如果你开始认识自我,
但并不试图改变自我,
那么,你正在经历脱胎换骨。
顶果仁波切闭关教言
南无格热字达玛呢耶!
顶礼上师长寿佛!
这次修贝玛长寿心要的同修们,我向你们开示:
初、从地狱到轮回之顶,最大的恐怖就是死亡,没有比死亡更大的恐怖了。修长寿佛就能在轮回最大的痛苦里保护众生得到解脱,初始的动机是发愿菩提心,这样来修长寿佛是最殊胜的。修得不共成就就可以和布玛莫扎、不生不死莲花生大士一样即身成佛。
二、全知无畏芽如来说:在一般生活上希望吃饱、住得好、施主多,为了名气来闭关,获得众生的顶礼、恭敬和供养,这样的欲望千万不要有。
密勒日巴说:吃穿是修行的一个条件,如果闭关修行是为了得到吃和穿是不如法的。要多想多念这句话,否则多少年的大闭关人会变成象老虎一样。仅仅住在和外人不接触的地方,门封上封条,在这样的屋子里躲着一个身体,没有什么作用。
大译师仁千松波闭关时是这样做的:
外闭:不与外人接触;
内闭:写字、画图、裁剪等等都不做;
密闭:普通的妄想(东想西想)都舍去。
这样发誓后闭关了12年,以无余虹光身飞往空行刹土。我们应当象他这样做。
三、在幽静山修法,每一座的时间越长、越精进,今生的贪爱就减少的越快,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也会越来越增长,这就是修行的心要。
如果不是这样,接受世间众多人的供养、顶礼,喜欢为人打卦、赶经忏等等,这样的事越来越多,连一分钱也想捞,守财奴的习气越来越重,越来越喜欢求财,出现这样的事情就是魔来诱惑障碍你了。障碍并不是妖魔给你一些恶梦,不是这样的,如果发现自己和佛法的距离越来越远,这就是障碍。
殊胜的修长寿佛就是明了自己的身口意与上师无量寿的金刚三处本来无别;自身观神,语念咒,意不离三摩地;重复的念、祈祷上师无量的功德;重复来契入三门神、咒、法身。
你们已经蒙上师的摄受,也得到了深奥殊胜的窍诀,有了一个修行人的名字。通过这样严格的闭关得到修证的把握,看到轮回的生活令人作呕,没有对世间八风的欲望,彻底消除八风的影响,需要自己的发誓。闭关的结果是观出离心、寿命无常的催促。平时要觉察自己的念头,破除自心以外没有一个在外面的神,破除神以外也没有一个心,神的境界和心无二无别中见到本性的面目,言语道断,这是无法指给你们看的。轻松、自由的认识到无言的境界,这样的认识修行打坐就是初始的、真正的入门。
继续得到定解的话,今生的贪爱慢慢消除了,对上师的恭敬、对众生的悲心、对修行的欢喜逐渐增加,是修神的验相。
在这个时代,于幽静山上,前行五加行的数量达到之后,就说:我修好了,自以为是老修行。不要这样想!
闭关几年后,身体壮一点,肚子大了一点,四座瑜伽没有真正的发誓,说自己是弟子们的福田,建大经堂,自己的妄想就更多了,事情也越多,以为此时需要找一个明妃,自己还俗了也不知道,还以为自己是大瑜伽士,产生比沙门、比丘好的贡高我慢,在很多人面前吹嘘展现自己建造了多少经堂、白塔、佛像。
不要追求名利之事!
真得到四句窍诀就要用心来修,这一年里,主要修生起次第长寿法,外、内、密总集的生起长寿法,很方便也很殊胜!
总的来说,证入修行时,前行皈依、发心、出离心、信心和精进种种不是不需要,但是和前行的皈依、发心、供曼扎、百字明、莲师心咒数量很多相比,前行窍诀里所说的–呕吐轮回的出离心、看破今生的信心、誓愿利他的发心、认识寿命无常而对未来的计划越来越短,这就是真正的前行,应该放在心中,这就是窍诀的精华!不要仅仅停留在文字上,而应融入自相续。
《沉思录》
马可·奥勒留
有思考力的人生才是真正光明的人生。
我们学会反躬自问,
学会与人为友,学会与世和谐,
更学会与自己和谐。
关于阿底瑜伽的教授
直指本面无碍当下无造作,自心不离原始法身始自知,
如水凝冰内执外着即轮回,直然放下超越意度即自性。
深广海水映现日月无损益,内外显现游舞其中自无碍,
明性不灭自然观察中安住,妄念云雾消融无执晴空里。
光明大圆满即智慧上师心,见溶解处直观显现即解脱,
无始佛陀稳坐希奇轮回里,不离觉性解系均无在汝心!
阿底瑜伽的核心教导我们:应该揭露心的本质,心的本质是流动的自然。认识心的本质就是认识唯一的佛,除此之外一切都意义不大。
阿底瑜伽认为凡夫心就好象一个在海边堆沙子的孩子,他不断的堆沙子,但不断的被大海冲垮。大海比喻无常,而我们的心总是不断的在抓取,一旦我们抓取的被摧毁,我们立即换下一个,但是还是被摧毁,虽然我们会有短暂的娱乐,但是它们会被冲垮,最终我们会感到很累,很痛苦。
就好象水遇到一个坎,然后在那里发生旋涡,但是绝对不能将那个旋涡认为是整条溪流的本质,那个旋涡不过是一个纠结,不是所有的水。
同样,我们心的本质是自然的流动,但是一遇到内在和外在的事物,它就开始抓取,然后发生旋涡,它认为自己是那个旋涡,忘记自己是整条小溪流。
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就纠结在那里,不肯出来,我们认为自己是轮回中的一员,是问题中的一分子,但我们不懂得在问题中放松我们的心,这样我们永远被我们是旋涡的假象给迷惑。
紧张的心就好象遇到冬天的水,它因为寒冷而结冰,同样,我们的心因为遇到某些问题而开始凝结,开始抓取,本来自然流动的心被冻结成一个点,是恐惧,是焦虑,是谋划,总之它离开了当下,它被冻结在一个孤独的地方,也就是说,整个心的活力无法释放,但是,你可以释放它。
当我们遇到任何问题时,或是没有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用思维很多,不必企图改造什么,而是简单的放松在问题,或是非问题上,我们只要放松,一切就会淡化,退却,然后我们的概念会模糊,我们会开始发现自己无法承认和思考某些事情,在放松之中,一切思维和计划都自然的消失,但这是自然的过程,而不是逻辑推理。当一切都不知去向,你在没有边际和中央的,没有立足点和参考点的空间,这时的心仅仅是明晰的一种力量,这种充满力量的空间宁静的流动,没有任何事物能凝结它,那就是本觉,心的本质。旋涡的本质是溪流,冰的本质是水。只要你释放冻结,就没有轮回的冰,或是旋涡,然后只有广大的空间,和清新的光明。
阿底瑜伽的“见”是认识“本觉”。我们制造了轮回,因为我们把水制造成冰,然后把冰当成唯一的本质,但是我们一旦释放冰,水的本质就出现了,我们释放抓取、释放问题、释放我们的造作,我们的心就回到了本觉。本觉对任何事物都不留痕迹,它不停留在某个事物上,不为其而冻结,它好象广大的空间,但空间是死寂的,它却充满自觉的光明。
低层次的阿底瑜伽,他们分析一切都是心的影象,然后寻找心,心无法找到,于是在空之中,他们认识明朗的觉察,觉性在空间中感受自由的喜悦。但这种基于推理分析的“见”,被称为是比较造作的低等“见”。
中等层次的阿底瑜伽,他们停止思维,直接感受事物的鲜明,将一切视为明光,一切都本来解脱而无所谓造作。但是他们停止思维,还是一种造作的
“见”。
最高层次的阿底瑜伽,他们超越任何努力,在自然的放松之中,心性自然的显露,这是最直接的车却修持,属于最高的部。
但这三种最终都会达到一个效果,就是空与明的不二。
先从加行中试图发现心的根源,也就是观察每个念头的生、灭、住,但是,你将一无斩获,一切都消失了,只有明晰于空无。通过这个加行,你和念头的本质越来越熟识,你发现念头如幻,认识到他们空明的根源,同时经常安住在空明的当下,这是修止,很多人在这里开悟,但大多数人用它来熟悉自心,然后修空明之止,却不一定是大圆满的境界。
放松自己的身心,不要用思维来改变和扭曲自己,在放松之中,一切会自然的发生,一切“见”都会消失,你的“自性”会现量的体会到这一切——先是粗的,然后是细微的分别,它们都消失了,这不是意味着你在心里嘀咕,哦,他们消失了——不是这样,而是逐渐你放松了那个“冻结”的心,它不在抓取任何事物来作参考,它的本性就是“空”,然后却不失明晰,但只有你作,你就会日益的体验到这一切,由粗到细,有一段故事进入每个闪念,你将发现其背后无与伦比的巨大光明空间。从开始,你就应该坚持这样的修持,直到某次你留泪或是微笑,你见到如此美丽的心灵本质,它光辉的超越了任何轮回和生死的局限。
心是一个玩耍的孩子,而本觉是一个睿智的老人,你不需要关闭眼睛和耳朵,不需要进入深深的禅定,一切都在你广大的空间中出现,却不流下冻结的痕迹,这就是本觉,永远不改变,但是我们不认识它,这就是无明,当本觉自己体验自己,这就是明觉,明觉是无明的敌人,两者不会同时存在。
本觉超越了任何参考,它绝对的空无,所以超越了“常”,但它又自发的明晰,它也不是“断灭”。它的空,就是法身,它的明,就是报身,这二者结合自然的流动,就是化身,假如执着流动凝结成自我的一个个小结,那就是凡夫心,这是一根、二道。
“修”是“无修也无散”,假如你认识本觉,那么它就是唯一的明点和本尊,就好象阿底峡大师说的那样:你一生修一个本尊,成就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你在本觉之“见”中,持续在其中,也就是说你的心不被冻结,自然的流淌,那么你就是修佛陀功德无二的禅修——在见中就是禅修,此外不需要任何的努力,不需要观想和持咒,修生圆次第。
《沉思录》
马可·奥勒留
绝不要去猜测别人心里在想什么,
琢磨别人心思的人从来都不是幸福的人。
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
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是很可悲可叹的。
佛法的核心
佛陀开示的全部重点就是要让我们主宰自己的心。如果我们能够主宰自己的心,就能够主宰我们的身体和语言,如此我们和他人的痛苦就得以结束。但是如果我们的心充满负面情绪,就算我们身体的行为和我们所说出来的话语多么完美,我们都已经远离了正道。
要主宰自己的心,需要随时意识到自己所有的意念和行为,不断反覆地检查自己的心,负面意念一旦生起,即用适当的方式来对治。当正面的意念生起,则以回向来加强所带来的利益,希望所有众生都能够达到究竟证悟。如果我们能够在平静和内省的修行中,保持恒常的觉察,渐渐地,就算是在一般活动和干扰之中,我们也能保持对智慧的认识。所以说觉察心是脱离轮回中一切烦恼的基础和解药。
佛法修行应该可以引领我们,不论是在禅定中,或者禅定之外,同样保持恒常的觉性。这是所有心灵开示的精要;没有这个,不论我们念诵多少咒语和祈请文,不论我们做多少的大礼拜和绕塔,只要我们的心是散乱的,那一切对去除难解的情绪丝毫没有帮助。永远不要忘记这最重要的一点。
修行的真谛
(法王顶果钦哲)
心犹如相续的河流,假如你无法运用你的修持来把握它的每个当下,你做的持咒,观想,念诵,禅修,乃至谈吐高超的见地,显现高超的行为,这些都是在浪费时间。
修行的本质并没有任何奇特的地方,它的实质就是反复的深入我们的心相续,并且改变它,否则,这个宝贵的人身会被浪费,你用一生的时间追逐自己的念头,执着它所创造的轮回,实际上,就是在梦幻中迷失自己而不自觉。
每天从细微的小处着手,不要奢望神奇的辉煌,看穿这些虚荣的把戏,仔细观察自己的心吧。
即使在今生,你无法彻底转化你的心,你无法在证悟上取得多大的进展,只要你很小心的守护自己的三业,照顾自己的每一个念头,虽然你无法达到甚至是在睡眠中清醒,或是在重病还能控制自己的心,但是只要你努力的修自己每个念头,努力而虔诚的对待自己彻底的内在,而不是做外表的样子,那么,就好象曲吉旺波在《大圆满三要释吉祥王》中所唱的那样:”即使此生不成就,也内心安详真愉快。”为什么呢?从内在的层次,你已经转化了你的心,从而转化了你的生命,安详、慈悲、放下,已经展示出最大的成就。
成就分为外在的,内在的,秘密的,极其秘密的。
就外在的成就层面,先是心智的成就,但是你虽然掌握了伟大的知识,了解了高深的见地,但是很不幸,它们就好象是在衣服上的补丁,终究会要脱落。例如,我们在健康的时候会感到很自在,而且我们拥有佛法的知识,这一切以一种良好的自我感来暗示:似乎我们是不凡的圣哲,但是,当你遇到重病的时候,你浑身火烧而陷入昏迷,仔细看你的心吧,它根本不受到你的控制,种种接近死亡的业相在梦中显示,即使你厌恶他们而不敢堕入昏睡,但昏迷会迅速将你击垮,哪个时候,你的任何才智,学问,都帮助不了你,于是,修行人应该知道,在重病中出现世俗乃至恐怖的持续梦境,这是修行的耻辱,甚至,这是闻思的耻辱,没有投入修行,或是表面的修行,这是镜子上的雾气,维持不了多久。
其次是验修的成就,当喜悦和光明产生,巨大的宁静伴随深沉的陶醉,甚至可以看到各色奇异的景象,并且能预先知道事情的发生,这些体验就好象对山谷大声叫喊一样,你努力的叫喊,它给你很大的回音,但是随即就消失了。假如你努力的修持,各种奇特的经验发生了,但是记住,这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免无常,假如你想拥有这些体验,永恒的占有它们,那么,你就会经受好似捕捉水中的月亮一样的痛苦,它们根本就是无常,所以从验修的种种幻想中解脱吧,不企图占有它们,平等的看待它们,而不扰乱内在的心相续,哪怕是在广大的平等定见中,一切显现为不实际的五色烟雾或虹光,而能自在的穿越墙壁或是在岩石上按下手印,但将这些视为开悟的标志并产生我慢,这是着魔的开始,并因为我执而流浪轮回。
最后是广大的明智成就,这预示着我们平等的对待生活,安然的安住在广大的心性中,一切都成为庄严的自然解脱,于自心的智慧中,消除了执着和烦恼,慈悲并心胸宽广,生活之中任何的事物都无法搅乱这内在的明智,超越喜悦和悲哀,安然的任运于当下。
经由心的修持,我们经历各个不同的阶段,最终,我们的心成为空与光明的一味,任何恐惧或是希冀,都无法占据我们的心灵,这就是佛陀之道。
克里希那穆提:
世上最难的事之一,就是单纯地去看一件事。
我们的心智太过于复杂,
早已失去了单纯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