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果阿罗汉的进化和退转

图文均来自网络

无色界阿罗汉八万四千大劫后,从定而出,必回小向大,走向菩萨道。

【阿罗汉】Arhan,小乘极悟之位。一杀贼(杀烦恼贼),二应供(当受人天供养),三不生(永入涅槃 不再受生死果报)。

智度论曰:‘阿罗汉名破贼。一切烦恼破,是名阿罗汉。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复次,阿罗汉名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

又译曰 应真,真人。法华文句曰:‘阿颰经云应真,瑞应云真人。’四果之一。

1、佛明确印证阿罗汉,梵行已立,所作已办,长揖世间,不受后有,已经不退转回生死轮回。大乘有说阿罗汉入灭尽定八万大劫,从定而出,必然回小向大,走向菩萨道,而不是退回凡夫

《楞严经》第九卷说色界、无色界的天人。其中的无色界属于不回心的钝阿罗汉,但是他们已经舍离色身,因此不受分段生死,但是受变易生死。因为无色界阿罗汉过了八万四千大劫,定力减退,第八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会开始发芽成熟,从而使之再次回入因果世界,回小向大,走向菩萨道

但如果是回心大阿罗汉,他们超出色究竟天后,就直接进入菩萨道,虽在世间受所谓的“生死”,但不昧因果,虽然第八阿赖耶识的种子发芽了,他们受报了,也是在适合的地方受报,他们随时生、随时灭,依众生所求应世,慈悲渡生。

2、阿罗汉以出离心为主,其发心小,不及登地菩萨,甚至不及凡夫菩萨。大涅盘经有个屠夫广额,日杀千羊,后发心求佛道,佛印证他于贤劫成佛,早于大阿罗汉,所以发大菩提心很重要,但就不退转来说,七地以前菩萨还可能退转,所谓退转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有可能再入生死,但由于菩提种子大而深,即便又入生死也会迅速出离成就,就成佛讲,阿罗汉甚至要慢于初发心菩萨,但就不退转来说,跟八地菩萨没什么区别,都脱离了生死。

3,广义的阿罗汉称号通于三乘,佛也可以称作阿罗汉。这里的阿罗汉是指狭义上的证入涅槃的四果阿罗汉。

《大方便佛报恩经》:

问曰。二乘亦破三毒。何不名世尊耶。

答曰不尔。二乘有退。佛不退故。

退有三种。果退。不果退。所用退

果退者。声闻三果退。下果(初果)不退。中乘二种。若百劫习行。成辟支佛。果不退。若本是下乘三果作辟支佛。则果有退。佛果不退。

不果退者。若向三乘人。未得而退。若修比丘三业懈堕不进。凡有所修习。退而不勤。名不果退也。

所用退者。凡所得法。不现前用。如佛十力。小乘十智。用一余则不用。如诵十万言经。若不诵时。尽名所用退也。下乘不果退。中乘亦有不果退。佛无不果退。于一切行中无不勤故。二乘有所用退也。佛则不退。

瞿低迦尊者证四果阿罗汉后,六次退失,第七次证阿罗汉后怕再退失,以刀自杀取灭。

《杂阿含经》:

1.瞿底迦,時受意解脫身作證,數數退轉,一、二、三、四、五、六反,退還復得,……我今當以刀自殺,莫令第七退轉。

2.跋迦梨疾病困苦,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

3.求德比丘,是時解脫,自身作證,復還退失,第一、第二、第三、乃至第六亦還退失。比丘念言:我今獨處修行精進,六返退失,若更退失,以刀自割。

《杂阿含》1091: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毘婆罗山七叶树林石室中。时。有尊者瞿低迦。住王舍城仙人山侧黑石室中。独一思惟。不放逸行。修自饶益。时受意解脱身作证。数数退转。一.二.三.四.五.六反退。还复得。时受意解脱身作证。寻复退转。彼尊者瞿低迦作是念。我独一静处思惟。不放逸行。精勤修习。以自饶益。时受意解脱身作证。而复数数退转。乃至六反。犹复退转。我今当以刀自杀。莫令第七退转。

时。魔波旬作是念。沙门瞿昙住王舍城毘婆罗山侧七叶树林石窟中。有弟子瞿低迦住王舍城仙人山侧黑石室中。独一静处。专精思惟。得时受意解脱身作证。六反退转。而复还得。彼作是念。我已六反退。而复还得。莫令我第七退转。我宁以刀自杀。莫令第七退转。若彼比丘以刀自杀者。莫令自杀。出我境界去。我今当往告彼大师。尔时。波旬执琉璃柄琵琶。诣世尊所。鼓弦说偈
大智大方便  自在大神力
得炽然弟子  而今欲取死
大牟尼当制  勿令其自杀
何闻佛世尊  正法律声闻
学其所不得  而取于命终

时。魔说此偈已。世尊说偈答言
波旬放逸种  以自事故来
坚固具足士  常住妙禅定
昼夜勤精进  不顾于性命
见三有可畏  断除彼爱欲
已摧伏魔军  瞿低般涅盘
波旬心忧恼  琵琶落于地
内怀忧戚已  即没而不现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来。共至仙人山侧黑石室所。观瞿低迦比丘以刀自杀。尔时。世尊与众多比丘往至仙人山侧黑石室中。见瞿低迦比丘杀身在地。告诸比丘。汝等见此瞿低迦比丘杀身在地不。诸比丘白佛。唯然。已见。世尊。佛告比丘。汝等见瞿低迦比丘周匝遶身黑暗烟起。充满四方不。比丘白佛。已见。世尊。佛告比丘。此是恶魔波旬于瞿低迦善男子身侧。周匝求其识神。然比丘瞿低迦以不住心。执刀自杀。尔时。世尊为瞿低迦比丘受第一记。尔时。波旬而说偈言
上下及诸方  遍求彼识神
都不见其处  瞿低何所之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如是坚固士  一切无所求
拔恩爱根本  瞿低般涅盘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0616a10]

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二种福田人。云何为二。
一者学人。二者无学人。
学人有十八。无学人有九。

居士。云何十八学人。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家家.一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是谓十八学人。

居士。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

【六种阿罗汉】《 佛学大词典 》

声闻四果中之第四阿罗汉果,由其种性之优劣分为六种。即:
(一)退法阿罗汉,指遇疾病等恶缘即退失所得者,系最劣之种性。
(二)思法阿罗汉,指忧惧退失所得之证果,恒思自害而入无余涅槃者。
(三)护法阿罗汉,指能自己守护所得之证果者。
(四)安住法阿罗汉,指不退不进,安住其果位者。即若无殊胜之退缘则不退其所得,若无胜缘则不转为较优之种性。
(五)堪达法阿罗汉,指善修练根而达不动法者。
(六)不动法阿罗汉,指根性最为殊胜,不退动所得之法者。

此六种阿罗汉中,前五者皆属钝根,须待衣食、住处、师友等诸缘具足,方证入灭尽定等,故称时解脱,仅能证得尽智。
不动法阿罗汉则属利根,不待衣食等诸缘具足而能自解法理,随时得证阿罗汉果,故称不时解脱,能证得尽智、无生智。

此外,不动法阿罗汉又分为二:
其不动种性由修炼而得者,称为不动法;
本来生就不动种性者,称为不退法。
此两者合上记之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等五种阿罗汉,为七种阿罗汉,若加上慧解脱、俱解脱,即称九无学。

[杂阿毗昙心论卷五、大毗婆沙论卷六十二、俱舍论卷二十五](参阅‘九无学’147、‘阿罗汉’3692)

初果须陀洹、二果阿那含未断欲界贪、嗔等烦恼

(图文均来自网络)

贪求淫欲的须陀洹的故事

《出曜经卷》第十七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惟念品第十六

昔有淫逸之人,意专女色,不能去离;觉寤思女姿颜,欲与言语交通;眠寐梦想容貌,携手共游。时妇遇疾,骨消肉尽,形骸独立。尔时彼家,恒有知识道人往返。其妇白道人曰:“我今所患,日夜困羸,将其意故,欲陈我情,为可尔不?”时道人曰:“但说无苦。设有隐匿之事。我当覆藏,不使彰露。“妇人白言:“我夫禀性,淫欲偏多,昼夜役娆,不容食息,由是生疾,恐不自济。”时彼道人告妇人曰:“若汝夫主,近汝身者,便以此语其夫曰‘须陀洹法,礼应尔耶?’”后果如所言,夫主来近,妇寻语曰:“夫为须陀洹道,为应尔耶?”夫闻妇言,甚怀惭愧,内自思惟:“我将不审是须陀洹乎?”即便息意,在闲静处思惟校计,成斯陀含、阿那含果。自知已得道迹,便不复与女人从事。妇人问夫:“汝今何故永息欲心,不与吾从事?”夫告妇曰:“吾审见汝,已何由复共往反?”妇语其夫:“汝言审见我,我有何咎,我恒贞良不犯女礼,何以见骂?”乃至于斯妇人,即集五亲宗族,告语之曰:“今我夫主意见踈薄,永息亲情,不复交通;复见骂詈,称言见我,今于众前便可说之。”夫言:“且止,须我引证,乃得自明。”夫主还归,彩画好瓶,成满粪秽,牢盖其口,香华芬熏,还至彼众,告其妇曰:“审爱我不?若爱我者,可抱弄此瓶,如爱我身。”妇随其语,抱瓶翫弄,意不舍离。夫主见妇已爱着此瓶,即打瓶破,臭秽流溢,蛆虫现出。复语妇曰:“汝今故能抱此破瓶不耶?”妇答曰:“我宁取死,终不能近此破瓶;宁入火坑,投于深水,高山自投于下,头足异处,终不能近此瓶。”夫告其妇:“前言见汝,正见此事耳。我观汝身,剧于此瓶,从头至足,分别思惟:三十六物,有何可贪?”尔时复重说偈曰:

勇者入定观  身心所兴尘
见已生秽恶  如彼彩画瓶

白话译文:

曾经有一个淫佚放逸的人,非常喜欢女人的形容音声,不能够舍弃。白天的时候,他就想着女人的姿态和容颜,想着和女人交谈欢闹;晚上的时候,此梦想女人的容貌,想着和女人携手游玩。

有一次,他的老婆生病了,身体渐渐消瘦,最后骨瘦如柴。而正在此时,有一个出家人经常往返于他家门口,他的老婆就告诉出家人说:“我现在慢慢的消瘦,日夜困乏,是有原因的,我想告诉您这个原因,但是希望您替我保密,不知道可以不?”

出家人回答道:“你说你的苦楚就好了,不要担心,就算有什么不方便说的话,我也会替你覆藏的,不使其他人知道。”

他的妻子就说:“我的老公习气之中,淫欲偏多,不论白天黑夜的挑逗戏笑,连吃饭的空闲都这样,因为这样我生了病,恐怕自己支撑不了多久。”

道人听完后,对这女人说:“若是你的丈夫再接近你的身体,你便这样对他说:“须陀洹的行为,会像你这样子吗?””

后来,果然如出家人教的那样,丈夫再来亲近的时候,他的老婆就说:“您做为一个须陀洹,应该像你这样子吗?”

丈夫听完后,感到非常惭愧,返观自心,思惟:“我难道不一定是须陀洹吗?”如是观察,便息掉了淫意,在空闲之处思惟校计,依次而成斯陀洹,阿那含。自己知道自己已经获得正法,便不再和老婆戏笑玩闹。

他的老婆问他:“你现在因为什么原因息灭了自己的淫欲之念呢,不再和我过夫妻生活?”他就告诉老婆道:“我已经慎重仔细的看到了真实的你,为什么还要再和你过夫妻生活。”

他的老婆于是说:“你说慎重仔细的看见了我,那我有什么过错?我一直是贞良贤淑,不犯任何的女人该守的礼节,你为什么要骂我?”

他的老婆于是召集了五亲宗族,告诉大家说:“现在我的丈夫对我日见情薄,不再和我行夫妻之礼,还骂我说看到了真实的我,现在当着大家的面,便可把话说开了。”

丈夫于是说:“先等一等,让我拿出证据来,就会自然明白了。”于是他出去了一会,等回来以后,手里拿着一个美丽的彩瓶,事实上里面装着烘尿等秽物,因为口牢固的封着,瓶子还是香气四溢,芬芳郁然。

他把瓶子递给他老婆说:“你一定还爱我是不是?假如还爱我的话,你可以抱着这个瓶子,就像爱我的身体一般。”

他老婆听完这话,于是接过瓶子玩弄起来,来表达自己不舍不弃不离的意向。他看到老婆如此,就打破瓶子,臭秽之物四处流溢,蛆虫到处爬。于是他对老婆说:“你现在还能抱着这个破坏的瓶子吗?”

他老婆回答道:“我就算去死,我也不会再接近这个破瓶子,就算跳火坑,跳深水,跳深渊,把头足异处,也不会接近这个瓶子。”

于是他告诉自己的老婆:“我前面说的看见了真实的你,正是看到了这种事情。我入定观看你的身体,其臭秽的情形,比这个瓶子厉害千百倍,从头到脚仔细的分别思惟,骨血肉痰浓等三十六种物体,有什么可以值得再贪恋的呢?”于是他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再次说偈道:

勇猛精进的人进入定观之中,
照见了身心如同尘土和风火
真实的见到后才知是其秽恶
就像这个装着粪尿的彩画瓶。

初果、二果未断欲界贪、嗔等烦恼

大智度论:

“如夏月天雷電雨 陰雲覆曀不清淨
凡夫無智亦如是 種種煩惱常覆心
如冬天日時一出 常為昏氣雲蔭曀
雖得初果第二道 猶為欲染之所蔽 。。。。。。。”

初果二果还没有断尽欲界的烦恼,还有欲染。

须陀洹果,意译“预流”,又名“初果”。从预流向十五心后,无间隔地证得第十六心“道类智”——亲证色、无色界道谛的智慧。从此证须陀洹果,开始进入修道位。

须陀洹断身见、戒禁取见及疑(对佛法的疑惑)三结,欲界烦恼相当淡薄。

《治禅病秘要经》:“不贪世间,达解空法,豁然还得本心,破八十亿炯然之结,成须陀含。”

《楞伽经》卷四:“须陀洹断三结烦恼,离贪嗔痴”。

此位圣者得“位不退”、“信不退”,若寿命长,继续进修,可以即生直证阿罗汉果,即便来不及继续修证而再入轮回,也不会退失对佛法的信仰追求,不会犯戒造杀盗淫妄等恶业,不会堕入三恶道,至多只在人天二道往返七次,最后必定得涅槃。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九:

说初果人“虽复有欲等者,道共戒力,性离邪行,他境自妻,一切不犯。”,“虫常任运离刃四寸”,虽有事中与烦恼相关的独头意识生起,而了法本空不计其有实性,虽能润生于欲界而不生修罗、鬼、畜、地狱四道。

但此位圣者尚未断能引生人天果报的欲界贪、嗔等烦恼,淫根、情根未断,当遇到特别有吸引力的境缘时,虽然不会做出违反戒律及社会道德规范的事,但还可能生起贪爱嗔嫉慢等有漏心,可能见色起意,甚至堕入情网,因此未能免于转生于人天。

《修行道地经》:

“其修行者已得初果道迹,知诸五蕴皆归无常,不能尽除。……长夜修习离于爱欲,适见好色,淫意还动。

《大智度论》卷二八:

虽得初果第二道,犹为欲染之所蔽。”质言之,初果圣者在见地上是圣人,在本能性欲望上有时还是凡夫。

第三斯陀含向,又称“二果向”、“一来向”,以所见之道继续修持,断欲界共九品修惑(随思而起的贪嗔等烦恼)中的下三、四品,烦恼较初果更为淡薄。断三品修惑者还会于人天中来降生三次,称“三生家家”,断四品修惑者会于人天中降生两次,称“二生家家”,其中皆分来往于人中的“人家家”和来往于人、天二处的“天家家”。

四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证须陀洹果的条件:断三结,即断身见结,戒禁取结及疑网结。(“身见结”指执著五蕴身心有一个我,认为这个我是真实的,称为我见。 ”戒禁取结”是执著不正确的戒律来修行,比如牛戒、狗戒、羊戒等邪行。 ”疑结”是对三宝,戒律,过去未来的因果,以及对十二因缘产生怀疑,初果无此烦恼。初果得四不坏信:即佛不坏信;法不坏信;僧不坏信;戒不坏信。)
证斯陀含果的条件:三结尽,贪、嗔、痴三毒渐薄;
证阿那含果的条件:断三结,及五下分,贪欲、嗔恨已断;
证阿罗汉果的条件:贪、嗔、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

善见律毘婆沙卷第十八:

佛告释摩男。断除三结。身见戒取及疑网等。断三结已。成须陀洹。更不复受三涂之身。于无上道。生决定信。人天七返。尽诸苦际入于涅盘。是名优婆塞得须陀洹。又问。云何而得斯陀含果。佛告摩诃男。断三结已,薄淫怒痴,名斯陀含。又问。云何而得阿那含果。佛告摩诃男。若能断三结,及五下分,成阿那含。

毘尼母经卷第八:

见谛中所应断者。有六。一身见。二疑。三戒取。四向恶道欲。五向恶道恚。六向恶道痴。修道所应断。一欲染。二恚。三色染。四无色染。五无明。六慢。七调。断如此七烦恼。便得证果。断三结得须陀洹。欲染恚薄故得斯陀含。欲染恚断故得阿那含。一切结尽故名阿罗汉。

放光般若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学五眼品第四:

以解脱慧度于三碍:有身碍、有狐疑碍、有邪信碍,度是三碍得须陀洹。便道得念,于淫、怒、痴薄,得斯陀含。精勤于道,却淫、怒、痴,得阿那含。便消五爱:一者色爱、二者无色爱、三者痴爱、四者恨戾爱、五者乱志爱,已度是者便得罗汉。

崇迪·卓尊者 (Somdej Toh):旧业无法消除,但新的善业会帮助你。

崇迪·卓 (Somdej Toh) 尊者教导拉玛五世(朱拉隆功国王):

旧业无法消除,但新业会帮助你。

儿子,请记住,有意而为之的业,无论是好还是坏,都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他们的未来。

梵天或天神都无法帮助你消除这种恶业,你必须自己去做。

Suad Mon,Pawana(念诵,修心),慈悲,施展慈心,这种善行的果报将会帮助你。

人类知道如何每天沐浴几次身体,以清除身上的污垢。

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冥想一分钟来净化自己的心灵。

结果,他们的心仍然被贪、嗔、痴的烦恼所污染。

若知其利,持戒修心,贪嗔痴自然消失。

当我们使心走中道,不喜不怒,则与阿罗汉无异。

佛陀:不見愚人,不與共事。

摘自《 增壹阿含經.卷十三 》

過去,佛陀曾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弘法。

一天,佛陀領著弟子們進入羅閱城中乞食托缽,正巧惡比丘提婆達多也到羅閱城中乞食。就在佛陀將進入某個巷子的時候,從遠遠的地方看到提婆達多也將進入同個巷子,佛陀便自然地轉身,準備繞道而去。

這時,隨侍在一旁的阿難非常不解地請示佛陀:

「世尊啊!您為什麼要避開這個巷子呢?」

佛陀說:「阿難啊!提婆達多即將到達這個巷子,所以我要避開。」

阿難更疑惑了,問佛陀說:「世尊啊!您難道害怕提婆達多嗎?」

佛陀回答:「我不是害怕提婆達多,而是不應與作惡之人相見。」

阿難於是說:「好的,世尊!但我們是不是應該將提婆達多驅逐到其他地方呢?」

佛陀回答:「阿難啊!我從來沒有想過、也不需要特別將提婆達多驅逐至他處。他所做的一切惡行,因果都要由他自己來承擔。我們的因地不同,所以果報自然不同,既然果報不同,就等於是他已經在其他地方了。」

阿難又說:「但是提婆達多在世尊的僧團當中造諸惡業,我們應當如何對待呢?」

佛陀說:「他是愚癡之人啊!愚癡的人不應該和他見面,不要和他共事,也不需要和他談論,和愚癡的人往來只是在造惡業、生是非而已。」

阿難訝異地問:「世尊,愚癡之人為何有如此大的能耐和過失,使得和他往來的人,也有這麼大的過患呢?」

佛陀告訴阿難:「愚癡人的行為都是不如法的,他們總是違背正見、常規,讓邪見日益增長。所以,阿難,你要記得不要和惡知識共事。如果和愚癡人共事,不僅沒有信用、沒有戒行,無法聽聞正法,又沒有智慧;而與善知識共事,則能增益諸功德,成就戒行。阿難,當如是學!」

阿難聽聞開示,歡喜奉行。

九无学和六种阿罗汉

九无学

于声闻之第四阿罗汉果分为九种。有关九无学之名称及次第,诸经论所举不一,依中阿含之《福田经甘露味论》卷上:

(一)退法:谓得四果阿罗汉后,若遭疾病等缘,即起修惑,退失所得之果,而降为不还果(三果阿那含)、一来果(二果斯陀含)、或预流果(初果须陀洹)等。乃阿罗汉中最钝根者。

(二)思法:因害怕退失所得之法,乃欲自杀,希求早日结束生命,而入于无余涅槃,以保所得,名为思法阿罗汉。

(三)护法:于所得之阿罗汉果防护不退,但若怠于防护,仍有退失之忧。

(四)安住法:若无殊胜之退缘则不退,但若无殊胜之加行,亦不会上进至较优之次第。

(五)堪达法:堪能于修行之事,速达不动种姓。

(六)不动法:谓一旦证得阿罗汉果后,不再为烦恼所动,无论遭遇什么事情,也不会有所退转。

(七)不退法:不动法、不退法此二者,乃最利根,能断尽一切烦恼,得尽智及无生智;其中以修练为因而得者,称为不动,依本来种姓者,称为不退;亦即前者不坏所得三昧之种种因缘,后者不退失所得之功德。

(八)慧解脱:了断慧障之烦恼,于慧得自由。但于定力尚不足。

(九)俱解脱:了断定障、慧障,断染污无知,得灭尽定,于定、慧能自在。

其中,前七者,依根之利钝而分,后二者,依所离之障而分。

《成实论》卷一分别贤圣品:退相、死相、守相、住相、可进相、不坏相、不退相、慧解脱相、俱解脱相。

《俱舍论》卷二十五:思法乃至不退法之七种阿罗汉,再加上独觉、佛而成九无学。此乃依根之上中下,而分为下下乃至上上等九种。(《大毗婆沙论》卷六十二、《杂阿毗昙心论》卷五)p147

《大乘义章》卷七:九无学加有学位之十八种,称为二十七贤圣,乃南传圣者分类之一种。

时解脱阿罗汉

六种罗汉当中,前五种性,因恒时爱护自己所证得的果法,所以名为时爱。因心解脱一切的烦恼系缚,所以名为解脱。或简单的说为时解脱,因为要等待时机,方能入定得解脱。

所谓待时,略有六:一、得好食时,二、得好衣时,三、得好卧具时,四、得好处所时,五、得好说法时,六、得好同学时。

“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就是从这里来的。指时解脱阿罗汉于得好衣、好食、好卧具、好处所、好说法、好同学之时(六时),可入定得解脱,法喜充满。

为什么要待这些胜时?

因前五种阿罗汉,属于钝根性,若没有这些殊胜的时缘,不能证得阿罗汉妙果。

不时解脱阿罗汉

六种阿罗汉中,最后不动种性阿罗汉,因为属利根的关系,无需等待以上所说的好时机,随时随地都有解脱见修二惑的可能,所以名为不时解脱。又因为不为烦恼之所退动,及心解脱于烦恼系缚,所以,亦名不动心解脱。

阿姜曼:我们应该努力与圣贤、智者交往。

阿姜曼:

人们从过去继承下来的特质有好、坏和中立之分。

他们的潜力取决于他们的特质——即高于、低于或处于同等水平。

有些人已经发展出很高的向善潜力,但如果与愚人交往,他的潜力就会发展成愚人的潜力。

有的人潜力较弱,但与圣人交往,潜力就提高了,也成为圣人了。

有的人交往的朋友不善不恶,不高不低,所以他的潜力就处于平庸的水平。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与圣贤、智者交往,使我们的潜能水平一步一步地越来越高。

阿姜曼尊者:一個善良的人,比任何财富更有價值。

阿姜曼尊者的舍利

阿姜曼尊者:

寻找奇珍异宝要比寻找心里有法的人容易得多。

一个贤善的人,比世上所有的金钱更有价值。

再多的钱也无法带给世界和平与幸福,但善良的人可以。

这样的人能给世界带来长且持久的和平与幸福。 佛陀和阿羅漢便是很好的例子。

一個善良的人,比任何财富更有價值。

善良的人所累積的善業,其价值远過于金钱。

只要行善的人保持其道德的高尚,周围的人都会感到满足,而不會关注他是貧是福。

关于正念练习的一些常见误解

摘自《正念疗法》(意)法布里奇奥·迪唐纳(Fabrizio Didonna)主编

生活中我们经常心不在焉,我们会有很多东西消失。尽管这些发现会让我们不安,但是也有好消息,那就是正念是可以培养的。正如我们可以通过定期的体检来提高身体素质一样,我们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练习来培养正念。

正念练习都会涉及某种形式的冥想,但对冥想练习的误解比比皆是,特别是在西方。因此,我们有必要澄清一些常见的误解。

不是让大脑一片空白。虽然有些专注练习旨在使我们清空大脑里的想法,但这不是正念练习的目的。我们也不希望自己变得愚笨或失去分析能力。相反,正念练习是要训练大脑时刻觉察自己在干什么,包括当我们思考时觉察到我们在思考。

不是变得没有感情。许多人在内心深处希望正念练习能减轻他们在情绪方面的因扰,尤其是在陷人苦闷时,人们总是幻想着自己变得没有感情。事实上,正念练习往往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为我们练习关注心理活动的内容,所以我们会更充分、更真切地注意到我们的情绪。当我们放弃平时的防御(如通过娱乐或进食转移对不适感的注意)时,我们识别自己的感觉的能力变得更强了。

不是脱离生活。因为大多数冥想练习最初是由僧侣、尼姑和隐士提炼出来的,所以人们经常认为冥想练习意味着脱离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尽管在简单化的环境中练习正念确实有好处,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体也并未完全脱离生活。相反,生活的悲欢离合会更生动,因为我们在花时间关注我们每时每刻的体验。

不是追求极乐。大师在幸福地微笑,其他人都在为生存苦苦挣扎,这幅画面非常吸引人。在冥想初期,许多人在发现自己走神儿时会感到苦恼、焦虑或不安。特别愉快的心理状态确实会出现,在正念冥想中我们允许它们出现或消失—既不固守幸福的状态,也不拒绝不愉快的状态。

不是回避疼痛。正念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忍受疼痛的能力,而不是让我们逃避疼痛。我们会刻意不做旨在使我们感觉更好的自动化动作。例如,如果我们在冥想时感觉身体瘙痒,一个典型的指令是,观察瘙痒并注意可能出现的任何冲动(如抓挠的冲动)一但我们不把这一冲动付诸行动。因此,我们的确更生动地体验到了疼痛和不适,不只是瘙痒和身体疼痛,还包括所有情感上的不适。当我们探索并接受这些不愉快的体验时,我们承受它们的能力就会增强。我们还发现,疼痛的感觉与伴随着疼痛的痛苦是不同的。我们看到,当我们抵制、反抗或回避疼痛,而不是时刻接纳疼痛时,痛苦的感觉就会出现。

什么是正念疗法

图文均来自网络

正念疗法(Mindfulness),被归类在第三波认知行为疗法,正念是一种专注于当下,全然开放的自我觉察,不需要带有自我批判的心态,改以好奇心和接纳,迎接内心和脑海的每个念头,也就是强调正视当下和觉察。正念疗法是由马萨诸塞大学的荣誉教授 Jon Kabat-Zinn(台译名:卡巴金),在20世纪70年代所提出的心理治疗方法,经由长时间的反应和文献报告,正念疗法对于精神官能症、焦虑症、思觉失调症、恐慌症、忧郁症、强迫症、重大创伤后症候群和慢性疼痛,都有相当程度的改善作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麻省大学医学中心附属减压门诊的卡巴金Jon Kabat -Zinn博士亲身体验正念禅修,将正念带出宗教、引入身心医疗保健,创立正念减压疗法。卡巴金将正念定义为:是通过有目的地将注意力集中于此时此刻,不加评判的一种觉知力。Kabat-Zinn指出正念虽源于佛教徒的修习方式,但跟佛教本身或做佛教徒并没有必然关系。因此,无论文化背景和信仰如何,都不会妨碍正念的练习。

正念疗法是对以正念为核心的各种心理疗法的统称,较为成熟的正念疗法包括正念减压疗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al Therapy)和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正念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缓解焦虑、抑郁、强迫、冲动等情绪心理问题,在人格障碍、成瘾、饮食障碍、人际沟通、冲动控制等方面的治疗中也有大量应用。

以正念为核心的心理疗法,其疗效获得了从神经科学到临床心理方面的大量科学实证支持,相关研究获得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支持。不仅如此,医学研究还显示,坚持练习某些类型的正念练习在改善心血管系统问题、提升免疫力、缓解疼痛(如神经性头痛、腰痛等)等方面也有助益。

正念疗法的基本观念

漫不经心或是自我思考都是大脑和身心的自然状态,但是经常会产生纷乱或是极端的想法。对照于冥想或是宗教而言,正念是类似于上述的行为,但不刻意做出吐纳观想等宗教式的举动,也不压抑任何的思绪、念头或杂念,反而刻意专注于当下的内心观察,暂时不要对于内心的思绪做出评断,带着好奇心的本质,迎接每一个动作或是每一刻。

正念有七个主要的要素:

初心:保持好奇心,把面对每一次的事物接触,都当作是第一次面对,尝试保持新鲜的经验。

接纳:实际体察自己或是外在,对于面对事物的身心现象,接纳思绪或是环境的本来样貌。

不评断:尽可能采取不偏不倚的观察态度,对于现在不要急着做出好坏、对错的论断。 自我慈悲:接纳自己并珍惜自己,接受原原本本的模样,在当中发展出信任自己、相信自己,并且不要对于身心做自我伤害、人格批判。

平等心:对身心所有的经验,都以欢迎和温柔的方式面对,让注意力可以平均于身体的内外、自由自在的改变。

不刻意努力:当念头或思绪产生时,就让身心停留在当下的状态,不需要压抑或是逃避,在正念当中也不强求达成任何预设目标,或者希望在正念当中改变或得到什么。 顺其自然:平静地看着事物的本来面貌,接受他们的存在和发展,也顺应事物的变化或节奏,在这当中观察不断变化的过程,而身心不需要妄加施予压力。

正念疗法的执行方法

盲眼食物静观:在团体治疗当中,学习正念的学员暂时闭上眼睛,由主导正念疗法的医事人员,发给一个可以食用的食物(最典型的是给予葡萄干),正念学习的成员,透过手指的触感、鼻子的嗅觉、耳朵的听觉,试着感受这个食物的特性特色,最后放入口中时,由舌头和味觉的体察下,感受到放入口中的食物是什么。用这个方式来初步体会正念的基本观念。

身体扫描:学习的成员可以躺下或是坐着,让身体在最为放松自在的环境里,先从注意呼吸开始安静身心,将注意力集中在鼻尖,留意吸入时身体呼吸变化,接着主导正念的医事人员,由口语引导学员从头皮、脸部五官、肩颈、躯干、四肢等,把注意力感受放在身体各个部位,最后留意全身的体会。在这过程当中有可能会分心、产生杂念,都没有关系,学习者也不需要批判自己的分心,只要将念头再拉回来即可。

观息冥想:对自己呼吸的感觉当个纯粹的观察者,留意自己使用那些身体部分呼吸。当分心时把专注力带回呼吸。

正念聆听:保持正念呼吸的方式下,将注意力集中在听觉当中,聆听背景声音的发展,同时留心观察自己内心的状态。

四种正念疗法

斯蒂文·C.海斯(Steven C.Hayes)认为行为疗法的第一个时代是基于行为主义刺激反应理论而形成的行为训练法;行为疗法的第二个时代是认知行为疗法,在行为主义疗法的基础上引入了认知元素;第三个时代是一系列正念疗法,引入东方的精神训练元素。目前较为成熟的正念疗法包括:正念减压疗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和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等。

1.正念减压疗法(MBSR)

美国心理学家卡巴金创立了MBSR,包括八周的日常正念训练。正念训练包括:呼吸练习、身体扫描、哈他瑜伽和正念行走等。Grossman等人研究表明:正念减压疗法对临床和非临床患者的都有疗效。临床上正念训练对疼痛、癌症、心脏疾病、抑郁和焦虑有效果;非临床上正念训练对提高人们面对日常生活压力,有着持续、显著的效果。

正念训练方式是依靠求助者自己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施行治疗方式。正念训练是主动的自我指导,而非被动的接受治疗,是“非干预治疗”,强调自主疗愈和幸福健康观。最基本的内容是:关注呼吸,专注和觉知,不做任何判断的接受现实。

2. 正念认知疗法(MBCT)

MBCT是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的简称,也是一个为期8周的正念团体课程。

1994年,剑桥大学的John Teasdale、牛津大学的Mark Williams和多伦多大学的Zindel Segal三位心理学教授,为了能够帮助抑郁症患者预防复发,在正念减压MBSR(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整合了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简称为CBT)的一些视角,以及一些核心要素,针对导致抑郁情绪的心理机制设计出了这一套预防复发的维持治疗方案。并在2000年发表一篇关键论文,首次证明了MBCT可以把3次发作的抑郁症患者的再次发作可能性减少一半。英国的临床实践委员会也把MBCT列入他们针对多次发作的抑郁症患者的推荐疗法。

正念认知MBCT八周课推出二十多年来,获得了大量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的支持,推动了正念学术研究文献的指数化增长。在其有效性获得验证后,MBCT正被扩展到应对多种其他的身心疾病中,包括焦虑、失眠、情绪问题、慢性疼痛、注意力涣散等等。

WHO认为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二大威胁。每5个美国人里就有一个会在一生的时间里经历一次严重的抑郁。对首次发作的抑郁症而言,大约有50%的概率会再次发作。如果有3次抑郁经历以后,复发几率达到了80%。

临床上诊断一位患者是否患了抑郁症基本上的核心有两条,一个是情绪低落,一个是兴趣丧失。再加上其他的一系列的躯体或者心理症状,比如食欲下降、失眠,或者早上很早就醒然后无法再睡着,再比如明显的体重增加或者减少以及注意力无法集中,还有那种内心的枯竭感或者说无价值感……类似这样的躯体和心理的症状,如果有五条组合到了一起,在临床上就可以诊断为抑郁症了。

预防抑郁症复发的关键在于减弱对低落情绪的认知反应性,用一种新的应对想法和感受的方式,一种接纳的方式平和地面对。并不是去改变经验本身,而是去改变和经验的关系。正念恰恰可以在这个方面给到帮助,通过正念觉察的培育进入存在模式,进而避免惯性反应的恶性循环。

虽然MBCT是针对抑郁人群所设计的,但是实际上它对健康人群也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实际上这些把情绪障碍的患者困住的机制,我们每个人都有,也是阻碍我们每个人充分活出自己潜力的心理机制。对健康人群来说,MBCT可以提升我们的自我觉察、自我了解、培育存在模式,让我们更好地面对困难的情绪和情景,提升情绪平衡能力和主观的幸福感,保持内心的健康。

目前,英国卫生署将MBCT列为预防忧郁症复发的最佳疗愈方法。美国最新版的《心理障碍临床手册》也纳入了正念的基本理念。全球有60多个国家,包括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附属医院在内720多家医院及机构开设正念课程帮助患者及社会大众。

3. 辩证行为疗法(DBT)

DBT最初一种针对边缘人格障碍的疗法,后发现该疗法对饮食障碍和慢性抑郁有效果。它根植于正题-反题-整合的动态变化的辩证哲学基础。在治疗过程中的反力之间的紧张状态将导致治愈性的改变。DBT包含的正念技术:(1)观察、描述和参与三个行为;(2)如何观察、描述和参与:即不评判、一次只专注一件事、有效。

辩证的核心是彻底的接受改变的整合,全然的接受自己,全然的接受行为和环境的变化。全盘接受是个人不带任何成见地容纳当下“这一刻”和“这个现实世界”。换句话说,一个人既不选择现实世界某一部分予以接受,也不选择另一部分予以排斥,而是对“此时此刻的完全接受”。这意味着全盘接受不只是简单的认知态度或认知活动;它是一种整体行动。

4. 接纳与承诺疗法(ACT)

ACT认为痛苦是言语处理的结果,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言语重构了糟糕的体验。人们生活在他们的头脑中,而不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试图回避一些个体情感,想法或感受,把痛苦扩大化了。个人的经验性回避很难实现,它通常与记忆相关。人们越试图回避自己的经历,越可能导致记忆浮现。例如不要焦虑的念头恰恰提醒个体处于焦虑的状态。经验性回避使人无法在当下有效的解决问题。ACT是基于正念的疗法,它提升人们觉知和非评判性,降低了语言的控制,提升了对个人经历的接受度。ACT的首要目标就是增加心理的灵活性,对自己的经历接受性。在治疗抑郁、社交恐惧、工作压力、精神病、慢性疼痛等,一系列的文献研究证明ACT疗法有积极疗效。

基于正念疗法的独特之处在于:第一,主张治疗的目标是达到身心的全面健康,而不仅是消除疾病;第二,主张治疗的方式是主动的自我指导与自我疗愈,而不是被动接受式的治疗方式。西方各临床机构研究发现,正念训练可以有效缓解慢性疼痛,辅助治疗癌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纤维肌痛等疾病等身体疾病,而且对缓解抑郁、焦虑症状以及防止抑郁复发,提高个体的有效情绪调节能力、维持情绪稳定性、增强主观幸福感和提高生活质量等也有重要作用。最近,人们发现它对物质滥用、进食障碍和儿童多动症的治疗也有积极疗效。研究表明正念训练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例如静默练习。正念训练没有明确的目标,只要求个体进行规律性的练习,个体只是简单地不评判的观察此时此刻发生的一切,有时治疗师很难评估。

正念疗法:心智清晰度的四个阶段

摘自《正念疗法》(意)法布里奇奥·迪唐纳(Fabrizio Didonna)主编

佛教传统中的经典冥想文献描述了一个系统的(且可重复)过程,它包括四个阶段,通过这一过程,心智得以净化,干扰得到清除,同时心智变得越来越专注和强大。在心智至少暂时放弃上文谈到的五种障碍(五盖)之前,它不会有任何明显的变化。如果在意识流中出现任何有害或不道德的冲动,所有进展都会立即被抹杀。这不是一条禁令,而是对心智的自然品质的描述,只有当思想和意图在道德上保持健康时,心智才能达到专注的高级状态。

禅定的第一阶段伴随着强烈的身心愉悦感,它更多的是一种渗透到身体深处的幸福状态,而不是感官愉悦。这一阶段还包含心智的正常的概念功能或话语功能。个体在感到专注的同时,还保留着随意表达和指导思想的能力。

在第二阶段,话语功能停止,而专注力自然而然带来的天然的快乐持续存在。这并不是说大脑已停止运转,而是大脑的某些功能(即那些指导和维持审慎的概念思维的功能)停止了。按照佛教的逻辑,只有当语言表达和符号操纵这些干扰停止时,人才能达到以高水平的内在清晰度为特征的深层次心智水平。

在禅定的第三阶段,弥漫于前两个阶段的强烈的快乐感逐渐减弱,变成更加微妙的幸福感。

到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所有的快乐都被舍心(equanimity)取代,舍心是一种以完全客观的眼光看待现象的高度的平等心。妨碍我们看清事物的两种心智态度——趋向令人愉快的事物和逃避令人不快的事物——都被舍心克服了。此时,我们可以说,专注的心得到了净化,明亮又稳定。此外,就像在坩埚中提纯出的黄金一样,它变得具有可塑性,可以灵活地转变为许多非常规的功能模式。

附录:

正念疗法(Mindfulness),被归类在第三波认知行为疗法,正念是一种专注于当下,全然开放的自我觉察,不需要带有自我批判的心态,改以好奇心和接纳,迎接内心和脑海的每个念头,也就是强调正视当下和觉察。正念疗法是由马萨诸塞大学的荣誉教授 Jon Kabat-Zinn(译名:卡巴金),在20世纪70年代所提出的心理治疗方法,经由长时间的反应和文献报告,正念疗法对于精神官能症、焦虑症、思觉失调症、恐慌症、忧郁症、强迫症、重大创伤后症候群和慢性疼痛,都有相当程度的改善作用。

《正念疗法》一书从跨文化视角梳理了正念的起源和发展,从神经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现象学的角度剖析了正念的概念,以应用为背景,介绍了多种基于正念的干预方法及其在特定环境和特定人群中的应用,并对相关领域的重要议题及基于正念的解决方案进行了讨论。全书收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并依据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疾病进行了系统梳理,介绍了正念对人的身心的积极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本书结构清晰,内容翔实,深入浅出。总共有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概念和现象学;第二部分是临床应用;第三部分是针对特定疾病的正念干预;第四部分是针对特定给环境与人群的正念干预。这本书本身也很可能成为催化剂,进一步放大人们对正念的兴趣,因为它不仅使这一学术兴趣合法化,而且也鼓励学生、年轻的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思考。

正念疗法是对以正念为核心的各种心理疗法的统称,较为成熟的正念疗法包括正念减压疗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al Therapy)和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正念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缓解焦虑、抑郁、强迫、冲动等情绪心理问题,在人格障碍、成瘾、饮食障碍、人际沟通、冲动控制等方面的治疗中也有大量应用。

以正念为核心的心理疗法,其疗效获得了从神经科学到临床心理方面的大量科学实证支持,相关研究获得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支持。不仅如此,医学研究还显示,坚持练习某些类型的正念练习在改善心血管系统问题、提升免疫力、缓解疼痛(如神经性头痛、腰痛等)等方面也有助益。

阿姜查尊者對修出入息修法的詳細講解

修定時,集中注意力於呼吸,想象你獨自坐著,沒有任何事物會干擾到你。擴大這樣的想法,直到心完全放下外在的世界,只剩下呼吸的進與出。心一定要遠離外在世界,不要想到旁邊還有什麼人,不要讓心有擾動的機會,最好將它們完全拋開,空無一人——只有你獨自坐著。

擴大這樣的想法,直到一切人與事的記憶與思想完全褪盡,對外界絲毫不感興趣,只專注於入出息念。正常地呼吸,讓入息與出息自然進行,不要強制它變長或變短,變強或變弱。保持呼吸平順,看著它進出身體。心放下外在事物後,你將不再受到外面噪音的影響,不會被外界干擾。

無論是形色、聲音或其他外在事物,都不會成為影響你的因素,因為心不再注意它們,它只專注於呼吸。如果心受到擾動而無法集中,試著深呼吸。先把肺吸滿空氣,然後完全吐出,幾次之後,再回到原來的禪修上。調整一段時間後,正常的話,心會重新恢復平靜,不過,它一定會再度跑開。

當這樣的情況發生時,把心再拉回來,深深地吸氣,然後把肺部的空氣完全吐盡,再吸氣,重新回到入出息念上,再度專注於吸氣與吐氣。技巧純熟之前,一定要先下一番工夫。最後,心一定能摒除外緣,安定下來。當外緣進不了你的心,無法妨礙它時,你就能看見心。

心是覺察的對象之一,其他還包括呼吸與法,它們都將呈現在覺察的範圍內,集中在你的鼻尖,正念則專注於入出息上。如此修行,你將漸入佳境,不只心安定下來,原本粗糙的呼吸也變勻細。身與心都能放下外緣,感到輕安。此後,覺察由外在世界,轉而向內心集中。

心集中後,保持覺察於集中的點上,你將清楚地看見呼吸的進與出。正念將更敏銳,也將更清楚覺察內心的對象與活動。當你的心就能遠離一切擾動的形式。它會集中在一點上,這就是禪定。當你的焦點集中時——此處是集中於入出息念——你就能因為正念的力量,而獲得洞見與覺醒。

你持續清楚地看著呼吸,正念會增強,心在各方面也會變得更敏銳。外在世界逐漸脫離你的覺察,心也不再對外界做出反應。你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樣,一切感官機能都集中在一起。你感到自在,心已經解脫外在的束縛。覺察一直跟著呼吸進出,愈來愈深細,最後幾乎覺察不到呼吸。

你可以說,是對呼吸的知覺不見了,或者也可以說,是呼吸本身不見了。換言之,呼吸已經細到難以察覺。事實上,呼吸仍然還在,只是太細了,就像消失了一般。為什麼?因為心也變得太細了,只剩下純然的覺知,一種非常特殊的覺醒狀態。雖然呼吸不見了,心仍然清楚地覺知它不見了。

持續保持這樣的覺醒。此時,你可能會開始懷疑,因為會出現所謂的「瑞相」(或譯「定相」與「似相」,修禪定時出現的徵兆或心靈景象)。它可能有很多種,包括各種影象與聲音。在這個修行的階段,會發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如果真的出現瑞相——不是所有人都會——如實覺知即可,覺知它們也是無常的現象。不要懷疑,或讓自己陷入驚慌。這個時候,你應該保持內心安定不動,並且格外覺醒。有些人察覺呼吸不見後,會很震驚。當呼吸消失時,你會痛苦,甚至害怕自己是否會死掉。

因此,你必須瞭解,這是修行過程的自然現象。觀察呼吸消失的感受,並且繼續以此作為禪觀的對象。佛陀稱此為最堅固與不可動搖的禪定形式,它也只是心的一個堅固的對象。當你達到這樣的境界時,你將會察覺心中許多不尋常與微細的改變與轉化。

身體會變得很輕,甚至完全消失,你會覺得自己像是飄浮在空氣中,完全沒有重量。你會覺得自己好像位於太空中,並且對應不到自己的感官。當你繼續修行時,你應該瞭解,沒有什麼好擔心的,把心安立在輕鬆與安全無虞的狀態。

一旦制心一處後,就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影響它,你可以想坐多久,就坐多久。可以自在地維持禪定,沒有任何痛苦或不舒服的感覺。修習禪定到這個層次,你將可以隨心所欲地進入或離開。你是在輕鬆自在的狀態下離開,而非因為疲累或厭倦。

這就是禪定,放鬆而舒適,你可以毫無障礙地進入或離開。如果你真的擁有這樣的禪定,只要坐禪三十分鐘或一個小時,你就可以維持好幾天的平靜與祥和。達到這樣的禪定境界具有淨化心靈的效果,你所經驗到的一切事物,都會成為禪修的對象。

這才是真正修行的開始,它是禪定成熟的結果。禪定有安定內心的作用。一旦心靜下來,智慧與禪定便會彰顯出來,它就會更加自制與沈著。這種情況出現後,便能為淨化行為注入力量;行為愈淨化,禪定的力量也會更強與更深細,接著智慧也會更加成熟。

它們就像這樣彼此支持,每一種修行都是其餘二者的助緣。最後,它們都成了同義詞。你瞭解當心不安定時,你毋須執著於它;即使心是安定的,你也不應該執著。放下這種負擔,心將更加輕盈。無論你經驗到喜歡或討厭的情況,都可以保持自在。

心就是這樣的維持安定。修定不只在坐姿時,禪定的意思是指心穩固不動,當你活動時,讓心維持穩定,並且以正念正知,隨時保持心的穩定(這與六祖所說的無相定就非常相近了)。無論遇見喜歡或討厭的情況,都如實覺知它們是無常與不確定的,以這樣的方式,保持心的鎮定與平常。

有兩種平靜,一種是由禪定引發,另一種則是由智慧引發。禪定引發的平靜,仍有煩惱,這樣的平靜是藉由隔離心與境而來。當心沒有接觸外緣時,可以很安定,你可能因此而貪取禪定的喜悅;不過,當感官刺激生起時,心很快就動搖了。

它害怕樂或苦、稱贊或詆毀,害怕色、聲、香、味、觸。只透過禪定獲得平靜的人,害怕一切事物,不想牽涉任何人與事,因為他們害怕心受到干擾。這種人只想躲到安靜的地方,享受禪樂,不想離開。這種禪定隱含許多痛苦,人們發現自己很難脫離它。

與人相處,他們不想看或聽任何事,一點也不想接觸外界。他們只想選擇一個偏僻安靜的地方住下來,以避免與人交談,受到打擾。單靠這種平靜無法成事,如果你已經達到必要的安定,就應該先退出,以它作為觀想的基礎。觀想禪定本身的狀態,將心與不同的外境連接起來,並作反省。

由止起觀,觀察色、聲、香、味、觸與法,思惟無常、苦與無我等三項特質。當你充分觀察後,便可以再次入定。你可以透過坐禪,重新進入,然後再以新的定境,進行觀察。以禪定訓練與淨化內心,並挑戰它,當你正見增長後,再用它來對抗煩惱。

如果你只是入定並待在那裡,將得不到任何洞見,你只是讓心安定下來而已。不過,如果你由定起觀,從接觸外界的經驗開始,這個禪定將逐步深入內心,直到它體會到最深奧的涅槃為止。由智慧得到的平靜與禪定所得不同,因為當心出定時,智慧可以讓它不畏懼色、聲、香、味、觸、法。

也就是說,出現感官接觸時,心很快就覺知正在發生的事。接觸外境時,你可以很快就拋開與放下,因為正念夠敏銳的緣故。事實上,沒有比你們正在修行的內觀更高的法了。如果你們對它有清晰瞭解,它將為你們帶來平靜。讓心平靜即是所謂的「定」(samadhi)。

心是非常善變與不穩的,你們注意到了嗎?有時候,坐下來修禪時,心沒有一刻是安寧的;有時候,坐下來,用盡一切方法,心還是靜不下來,它一直想逃開。有時還不錯,有時則糟透了。心以各種面貌呈現在你的眼前。坐禪時,你們常被告知要閉上眼睛,如此才不會被外界繽紛的萬象所影響。

閉上眼睛時,你們的注意力自然會轉向內心。靜坐,眼光內斂,並專注於呼吸。覺知呼吸比什麼都重要,專注於入出息念,久而久之,你就會掌握覺察的焦點。當戒、定、慧一起運作時,當下你就能看見呼吸、感受、心與法。最後,達到止觀雙運的境界。

當你像這樣訓練心時,它比你只修定時更加微妙,心變得更強而有力,並且不再逃避。帶著這樣的能量,你將無所畏懼。過去,你害怕經驗事物,不過現在你瞭解它們的實相,因此不再害怕。你知道自己心的力量,因而可以不怕。無論眼睛見色,或耳朵聞聲,你都可以進行思惟。

你對於萬法的思惟,愈來愈嫻熟,並且對修行愈來愈有自信,因此可以勇敢面對任何情況。無論是形色、聲音或其他,你都可以在它們出現時,立刻就認出它們,並迅速放下。無論是什麼,你都可以放下。你清楚地看見快樂與痛苦,並任由它們離去,無論在哪裡看見,你當下就可以放手。

持續放下,當它們生起時便拋開,因此沒有事物可以停駐並左右你的內心。你放下它們,以維持內在平靜。一切現象此時已無立足之地,不能影響到你,這就是內觀(vipassana)的力量。當這種覺醒在你的內心生起時,這樣的修行就可以被稱為「內觀」,它是對事物清楚而如實的認識,這是最高層次的平靜。

隨時維持內在的止與觀,只是散步以及看見地上的落葉,都能提供我們思惟無常的機會。我們和葉子一樣,老了,就會凋零與死亡,其他人也和我們一樣。我們應該像這樣,無論行、住、坐、臥,都努力提升內心思惟與覺醒的層次。這才是正確的修禪,隨時隨地都仔細看顧當下的心念。

如果你清楚瞭解這點,你就會知道,內心的禪定不一定需要禪坐的形式。明白這點之後,你在任何時間、任何姿勢,都可以訓練覺察。正念分分秒秒不斷顯現,對內心萬法的覺醒也隨之而生。無論去到哪裡,你都持續在修行。如果你這樣修心,你的禪修可以進展快速,達到以圓滿。

這才是正確的修行之道。請努力維持一貫的修行,想想不連貫與不認真修行的弊病,並嘗試保持一貫的修行熱誠。如此,你才真的有可能斷除煩惱。對於禪定中可能會出現許多情況,什麼事都可能發生,但是你只需要知道,這樣就夠了。

什麼都可能發生,只是別太在意。當你具備這樣的見解時,這些經驗生起後便會消失,不會造成你的障礙。它們都是無常的內心活動,本身沒有實質的內涵。

阿姜查尊者:禪定的危險

「定」能給禪修者帶來許多的害處或益處,你不能說它只會帶來其中的一種。對於一位沒有智慧的人,它是有害的,但是,對一位有智慧的人,它能帶來真正的利益,它可以引導他到內觀。

對禪修者最大的傷害是禪那,也就是深而持續寧靜的定。這種定會帶來大的安詳。有安詳的地方,就會有快樂。一有快樂,對快樂的執著和執取就會生起。禪修者會不想審察任何其它的東西,他只想耽溺在那快樂的感覺中。

當我們已修行了一段長時間,也許就會熟練於很快進入這種定。只要我們開始注意我們的禪修對象,心就進入寧靜,並且我們不想出來觀察任何東西。我們只陷於那快樂之中。對一位練習禪修的人而言,這就是一個危險。

我們要利用「近行定」。於此,我們進入寧靜,而後,當心足夠寧靜時,我們出來觀察較外層的心理活動。以一顆寧靜的心來觀看外層會生起智慧。這點難以理解,因為它幾乎像一般的思考和想象。

當思考存在的時候,我們會認為心並不寧靜,但是,那個思考實際是在寧靜中生起的。有審察存在著,但它不會干擾寧靜。我們提起思考,以便審察。這兒,我們提起思考來檢查,不是毫無目標的思考或想象;它是從一顆安詳之心生起的東西。這叫做「在寧靜中覺知」和「在覺知中寧靜」。

如果它只是一般的思考和想象的話,心就不會安詳,它會受到干擾。可是,我不是在談一般的思考,而是一種從安詳的心所生起的感覺,它叫做「審察」。智慧是在這兒生起的。

因此,有正定和邪定。

邪定是指心進入寧靜,而完全沒有覺知。一個人可以坐二小時甚至整天,但是心卻不知道它在哪裡或發生了什麼,它什麼都不知道。只有寧靜,如此而已。就好像一把磨利了的刀,我們卻不使用一般。這是一種無知的寧靜,因為這裡沒有多少自我的覺知存在。禪修者也許會認為他已經到達了究竟,因而不再去尋求其它的東西。在這層次,「定」成為一個敵人,因為沒有對與錯的覺知,智慧就無法生起。

有了正定,不論達到什麼層次的寧靜,都會有覺知,會有完全的正念和正知。這就是能夠引生智慧的定,他不會迷失在其中。禪修者對這點要好好瞭解。沒有覺知,你不能前進;從頭到尾都必須要有它。這種定是沒有危險的。

你也許會想利益是從何處生起的,智慧是如何從定生起的?當正定已培養了,智慧在一切時候都有機會生起。當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碰到所觸或意經驗到法,在所有的姿勢中,心住於那些根塵實相的全然覺知中,而不去揀擇。在任何姿勢中,我們全然地覺知快樂與不快樂的生起。

我們將這兩者都放下而不去執著。這就叫做「正確的修行」,這存在於所有的姿勢中。「所有的姿勢」這幾個字並不僅指身體的姿勢,它們也指「心」,也就是它在一切時中都擁有對實相的正念和正知。當「定」已正確地培養,智慧就這樣生起。這叫作「內觀」,也就是對實相的認知。

安詳有兩種:粗的和細的。從「定」產生的安詳是粗的一種。這心安詳時,就有快樂。於是心就把這個快樂當作安詳。但是,快樂與不快樂都是「有」和「生」,在這兒是未脫離生死輪回的,因為我們仍執著於它們。因此,快樂不是安詳,安詳也不是快樂。

另一種的安詳是從「慧」而來的。在這兒我們不會將安詳與快樂混淆,我們知道能夠審察並了知快樂與不快樂的心才是安詳。從智慧中所生起的安詳並不是快樂,而是那看見快樂與不快樂實相的東西才是安詳,對這些狀態不起執著,心超越於它們之上,這才是所有佛法修行的真正目標。

蒂帕嬷的奇迹


摘自《佛陀的女儿:南传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Dipa Ma-TheLife and Legacy of A Buddhist Master”

1.蒂帕嬷修学神通的因缘 (摘自第二章 )

在1965年,蒂帕嬷被带进了一个新的禅修领域。因为穆恁德拉(蒂帕嬷的师傅)将要回印度,马哈希尊者对他这位弟子说,你既然要回到“ 神通的国度”,你应该对神通有所了解。他想让穆恁德拉修炼神通,但是穆恁德拉忙于教导弟子没有时间修炼。因此,穆恁德拉决定训练别人,也算一个实验,用来证明神通的真实性。为此,他选择了他的最优秀的一些学生,就是蒂帕嬷和她的一家,直接按照清净道论的方法进行训练。穆恁德拉知道神通不仅是不寻常的,而且可能让人走偏道路。如果一个弟子的德行不够,滥用神通的危险很大。蒂帕嬷被选中,不仅因为她的定力,也是因为她有无可挑剔的德行。

蒂帕嬷、西嬷(蒂帕嬷的妹妹)和他们的三个女儿都得到了传授,修炼隐身、一身变双身、无火煮食、他心通、游历天堂地狱、超越时间旅行、宿命通等等。蒂帕嬷是穆恁德拉最能干的弟子,也是最能玩神通的。据说她有时穿墙而过若无其事地来见穆恁德拉,或者突然就从毫无一物的空气中现身,还说她掌握了所有的五类神通。

2.禅定和神通的成就(摘自第九章)

蒂帕嬷在穆恁德拉指导下开发出了神通,但是没有他的要求她绝不会给别人表现这些神通。神通不是由内观获得,而是通过修定,这种修行心会进入称为禅那的深定。在修禅那时,她能如意地进入经典的八定之中任何一定,并且在定中停留她所希望的时间。在比较深的定中,身体的新陈代谢几乎停止,所以不需要喝水、吃饭、运动、以及上厕所。蒂帕嬷能够通过决意进入某一定并且在预先设定的时间“醒来”或者说出定。有一次,她决定进入第八定并且在定中停留3天20小时8分 3秒。她出定的时间就精确到她预先确定的秒数。

当她离开缅甸后,蒂帕嬷停止了修练神通。她坚持认为神通包含我相因此对解脱是一种障碍。穆恁德拉也同意这个观点,他说:“这些神通并不重要,悟道才是重要的。你需要智慧驾驭这些神通。你不要想带着我相运用这些神通,因为这不是你的。你不能运用神通并且认为正是你很了不起。
这不是智慧。”

杰克.英格勒尔曾经问蒂帕嬷她是否还拥有她多年前根穆恁德拉学习时获得的神通。

“没有,”她回答说。

“你可以把神通找回来吗?”

“可以,”她说,“但是要很长时间。”

“多长?”杰克问道,心想她可能会说几个月或几年。

“嗯,大约三天,”她回答说,“如果我很认真地用功的话。”

(五种神通,略)

按照穆恁德拉,蒂帕嬷向他表演了这些神通(五种神通)的每一种。下面内容是基于穆恁德拉的回忆。“你可能不相信,”他说,“但这是真的。”

有一次穆恁德拉正在他的房间,他注意到他窗外的天空有些不寻常。他向外看,看见蒂帕嬷在树梢上方的空中一边咧着嘴向他笑,一边在空中她变现的房屋里面玩。通过把风元素变为地元素,他可以在半空中造出一个建筑物。

把厚重的元素变成风元素,产生的震撼稍小一点但同样也是令人惊奇的事。有时蒂帕嬷和她的妹妹西嬷去见穆恁德拉会突然在他的房间现身,蒂帕嬷偶尔在离开时会穿过关着的门走出去。如果她感到很有玩兴,她可能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到最近的墙壁,直接穿墙
走过去。

蒂帕嬷学会了用她的手产生火元素来生火做饭。她还能把地元素变成水元素,她曾这样向穆恁德拉表演:象跳水那样她潜入一块地面之下然后从中钻出来,衣服头发都是湿的。如果她必须一个人走夜路,蒂帕嬷会复制一个身体,给她自己造一个同伴,这样就没人找她麻烦。

蒂帕嬷的这方面的神通曾由第三方测试过。穆恁德拉认识摩羯陀大学的一位印度古代史教授,这位教授怀疑神通的存在。穆恁德拉表明愿意向他证明神通的存在,于是他们俩就安排了一个实验。这个教授派了一个他信得过的研究生在蒂帕嬷禅坐的房间守着以确保她没有离开房间。在实验那天,那位研究生确认蒂帕嬷从没有从禅坐中起来,但是在同时,她却出现在十里之外的教授办公室和教授说话。

蒂帕嬷和西嬷曾联手用她们的神通力影响一辆公共汽车的运行。在仰光的一天下午,她们在公共汽车站等车。当车子终于到了的时候,已经晚点一个小时,她们意识到她们会错过约定的时间太多。由于按时到达很重要,她们开始入定并且让公共汽车正点到达。“在三摩地状态,”穆恁德拉解释说,“她们决意并且移动那辆她们坐的汽车。她们让时间和距离变短。这是可以做到的。佛陀曾经对秧倔摩罗运用这种神通。当秧倔摩罗想杀佛陀的时候,他不断追赶佛陀,但佛陀没有移动他也追不上。这是因为佛陀用他的神通使他们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当缅甸外交官吴丹(U Thant)就要就成为联合国新任秘书长时,穆恁德拉知道吴丹会作一个就职演说,就叫蒂帕嬷进入未来并且记住就职演说的内容。然后她念出就职演说,穆恁德拉把它录下来。据穆恁德拉说,一个月以后,吴丹作了完全一致的演说,和蒂帕嬷预先知道的一字不差。

佛陀在《噶拉瑪經》中說的话

佛陀在《噶拉瑪經》中說:

不可因為口口相傳,就輕易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流傳久遠,或是轟動一時,就輕易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合乎邏輯,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符合先入為主的觀念,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權威所說,而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是沙門、導師所說,就信以為真…

蒂帕嬷弟子的故事

摘自《佛陀的女儿》

🌸老妇人玛胡里.拉塔(Madhuri Lata)

Jack Engler 讲述

我在加尔各答做调研的时候,蒂帕嬷带了她的一位邻居来见我,是位名叫玛胡里.拉塔(Madhuri Lata)的六十五岁老妇人。她的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离开了家。和大多数印度家庭不一样的是,她只和她的丈夫住在一起,家里没有其他成员。她丈夫对她说:“你现在无事可干了,你不是有位‘姑妈’蒂帕嬷教禅修么?你为什么不去和她谈谈,也许有点事干。”

玛胡里智力上有点迟钝,但是她去见了蒂帕嬷,蒂帕嬷教了她基本的修习(将注意力放在腹部由于呼吸导致的起伏上),观照”升起,落下,升起,落下”。玛胡里说 “行”,便起身回家了,她要下四层楼梯,穿过一个巷子才能回到家。可是她才下了一半楼梯就想不起来蒂帕嬷的的指导了,她只好回去。

她问蒂帕嬷:“我该干什么来着?“

蒂帕嬷说“升起,落下”

“哦,对对”

一共四次,玛胡里忘了指导而不得不回去,蒂帕嬷对她很耐心。玛胡里用了几乎一年的时间才明白基本的教导。但是一旦她理解了,她就如同老虎一样(勇猛)。在她开始修行之前,玛胡里有关节炎,风湿病和肠病,她的腰几乎弯到九十度。但是在我遇到她时,那是在她证悟之后,她可以腰背挺直地走路,肠病也消失了。她是一位极其朴实和蔼的妇人。

在向我描述了她的证悟的经历后,她说“我一直以来想告诉别人这件发生在我身上的奇妙的事情,但是以前我无法和别人分享这个,这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

🌸只要两三天

Daw Than Myint 讲述

每天晚上我都带我母亲去寺院,有一天我遇到一位缅甸女士告诉我她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家里修行。白天她要干活,晚上孩子睡了后她就禅修。两个月内她就证到了初果。

所以我全职教书和同时进修硕士课程的时候就以此为榜样。我早晨四点起床,禅坐到五点半,去学校待到下午三点半,接着我带我母亲去寺院,然后做作业直到晚上九点。之后我带着我的狗做行禅一小时,再坐禅一小时直到十一点上床就寝。

同时,在坐公车时,在课堂上,无论何处,我都修习标名作观(心中对每一个感官经验都标识),两到三周之后,慕宁达(Munindra)让我休假去禅修。我告诉他根本不可能从学校请假,他说:“那好,两三天也行。”。于是我就在周四到周日去那儿。由于时间不多,我决定周四整晚不睡,一直禅坐到周五。

周五晚上一点左右,我发现有件事“不对劲”。早晨我告诉了母亲和蒂帕嬷所发生的奇怪事情。她们笑了起来,笑个不停。接着她们告诉我这就是初果,她们非常为我高兴。

译自 ”Mother ofLight: The Inspiring Story of Dipa Ma” by Amy Schmidt and Sara Jenkins

🌸你开悟了么?

匿名讲述

“蒂帕嬷到我的学校来教三周课。课程结束时,我们和她一起做一周的密集禅修。禅修开始前一天,她对我说:‘你将有个‘领悟经验’’,我迷惑地想:“这是什么意思?”。

那天晚上,我禅修了一会儿就起身了,因为我觉得瞌睡。回到自己房间里时,有点什么东西变了,我意识到我需要回去继续禅修。所以我就回去禅坐,我的注意力变得非常集中。我只是简单地观着我的呼吸。我注意到升起落下的每一个细微步骤,而且我能看到念头的升起。这就像一个水泡破裂一样,念头出现,然后消失,接着是宁静,然后有一个念头要升起,又像水泡一样破裂,这样循环往复。

这不像是我在做,因为我绝对没能力达到那种层次的定力。我觉得这是蒂帕嬷的恩典。在念头之间,什么都不发生时,有着无比的寂静和巨大的空间,然后在知觉上突然有个巨变,就像是我“出离”到某个注意力反转的地方。没有身体了,只有事物的升起和消逝。我完全被震住了。

第二天,蒂帕嬷问我:“怎么样,你昨天开悟了么?”

后来因为禅修对我是全新的东西,我对这个体验的背景和意涵毫无了解,我非常的恐惧。先是那个不可思议的内观体验,接着当我看到每一样东西都是时时刻刻消亡,我开始害怕。我心里非常迷惑,而我却没有能力去观这个迷惑。过了很久,这个体验才在我内心成熟。三年之后我才想再次禅修。”

开悟对于蒂帕嬷的印度弟子却是相当正常的。杰克英格勒(Jack Engler)回忆说他们多半在家里和日常生活中禅修。“当蒂帕嬷意识到他们有一定的修为后,她会说:‘把你的家事安排一下,来和我住一起,全身心投入修十天或十四天’。这就是他们证悟的时候。这是他们仅有的密集禅修。即时这样,有些人还是不得不中断,回去照料家事。”

译自 ”Mother ofLight: The Inspiring Story of Dipa Ma” by Amy Schmidt and Sara Jenkins

🌸越南比丘科帕帕诺(Khippa-Panno)

越南比丘科帕帕诺(Khippa-Panno)曾经遭遇严重的情绪上的困难,但是在蒂帕嬷的鼓励下最终能够在内观上有所成就。1969年,他在一次闭关禅修中,连续五天无法停止大笑大哭。他的老师认为他疯了,让他中止禅修回家去。蒂帕嬷听说后,请科帕帕诺来和她一起修。

“整整一个月,我在她家里修习。她建议我:‘你会克服这个障碍的,如果你能对每件事都标名作观(note),你所有的情绪困难会消失。当你感到高兴时,不要参与到快乐里去,感到悲伤时,也不要参与进去。不管什么出现,都不要担心,只是觉知它。’

后来在一次闭关中,我感到那种疯狂又要来了,我想起了她的话。当时我感到应对这情绪障碍是如此困难以至于我想退出闭关,但是我记起了她对我的信心,‘你的修行不错,只要觉知一切,你会克服困难的’。由于知道她对我有信心,我的定力加强了。

不 久我认识到所有的情绪来源于思想,并没有其他什么东西。我发觉一旦我能观察到引发情绪的念头,我就可以克服它们。接着我认识到所有的念头都是来源于过去或 未来,所以我开始活在当下,我的正念正知越来越强。。。我可以一段时间没有任何念头,只有正念,然后我所有的情绪问题都消失了。就那么简单!然后我经历了一个体验。我不能确认那是什么,它只是很短促的一刹那, 但是当时没人可以帮我确认。从此以后我的情绪问题再也没有出现。

后来在1984年,我在美国遇到蒂帕嬷,她把我叫到一边询问我禅修的情况。我告诉她发生的事,她告诉我那就是初果。她就像一个母亲和孩子讲话那样告诉了我。”

译自 ”Mother ofLight: The Inspiring Story of Dipa Ma” by Amy Schmidt and Sara Jenkins

🌸老虎来了

Jyotishmoyee Barua 讲述

我第一天见她的时候,蒂帕嬷给了我禅修指导,并告诉我:“你可以在家修习。” 我当天下午回到家,立刻开始了十二天的禅修。

在这十二天里,我感觉像在发高烧,好像有个烧红的铁条刺穿着我的身体。接着我看到四周都是蛇,接着老虎向我扑来。我把这些报告给蒂帕嬷,她说“别担心,不用吃药。你在发烧,但这不是病,会自己好的。只要正念于它就行。感受它,觉知它。当蛇和老虎出现时,不要担心,只是觉知:‘啊,一只老虎来了’,那就是你要做的。”
接下来,我开始看到非常清楚的的尸体的影象。我看到在一处不毛之地,有很多很多尸体,而且我不得不在尸体上行走。我吓坏了。蒂帕嬷说:“不要担心,只要在心里注意‘看见’。这些景像是从我们的前生来的的。我们在前世做的事禅修时常常会在心里出现。”。遵循她的教导,我只是标名作观(note),“看见一具尸体”, 或者“在死尸上行走”, 我也一直注意 “我心里看到了”。

不久就只有觉知,其他一切都停止了。我的心变得明晰和平静,接着证悟来到了。我的所有痛苦都消失了。我终于明白什么是我的身,什么是我的心,也知道了禅修之道是什么。再也不会退转了,十二天之后,我下座,走入了世界。

译自 ”Mother of Light: The Inspiring Story of Dipa Ma” by Amy Schmidt and Sara Jenkins

🌸如何安排时间,随时随地地修行

Bob Ray讲述

当蒂帕嬷问我修行的情况时,我告诉她我每天早晚都打坐,剩下的时间我要工作。她问道:“那你周末干什么?”

我不记得我是怎么回答的,但是她的反应是:“有两天的时间,你应该周六周日都全天修行。”然后她就如何优化安排时间给我严格地上了一课。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课:我应该时时刻刻都在修行。

🌸你有足够的时间

Pritimoyee Barua 讲述

“如果你是家庭主妇,那你有足够的时间,”蒂帕嬷曾告诉我,“早晨你可以安排两个小时来禅修,晚上你可以再打坐两个小时。学会只需要四小时睡眠。没有必要睡超过四个小时。”

从那天开始,我减少了我的睡眠时间。我有时一直禅修到半夜,或者凌晨两三点的时候就起身禅坐。嬷告诉我们必须身体健康才能继续修行。她说每天持五戒可以让我们保持健康。

译自 ”Mother of Light: The Inspiring Story of Dipa Ma” by Amy Schmidt and Sara Jenkins

佛陀身边二十多年的侍者—善星比丘的故事

文章来自网络

善星比丘是一个确实存在的人,有些经论说是佛陀的兄弟。有的说是佛陀的儿子。《法华玄赞》中说,是佛陀为太子时所生之子,云:“佛有三子:一善星,二优婆摩耶,三罗睺。”

据《大方广三戒经》、《大般涅槃经》等记载,善星曾在佛陀身边随侍二十四年,(他死之后,阿難尊者才接替他当了佛陀的侍者。)得佛陀耳提面命,亲自教诲,可是最后仍一步步走向堕落,无疑是令人惋惜的。

善星作为佛陀之子,出家之初,修行精进,获得四禅,自以为有了炫耀的资本,甚至目空一切,不把佛放在眼里。如此一来,他越来越放逸自己,不再努力,加上他虽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但却不理解其中“一偈、一句、一字之义”,加上又亲近苦得等外道恶友,以致退失四禅。人一旦堕落,往往会变本加厉,一发不可收拾,善星不但满嘴谎言,试图让佛出丑,并且恶心相向,断然拒绝佛陀的挽救,自以为无佛、无法、无因果、无有涅槃,其罪过越来越大,终至于堕入地狱。

一次佛陀前往城中,照例善星跟在身边,许多人虔诚瞻仰佛陀,即使是脚印,也顶礼膜拜。不料,善星跟在后面,故意抹去足迹。可是这足迹根本抹不掉,大家对善星的行为极为反感。

进城之后看见一个异教徒,满口胡言乱语。善星听了之后非常敬佩,很高兴的跟佛说:“世尊,如果世上有阿罗汉,此人可以说是阿罗汉中的阿罗汉。为什么呢?因为他说:没人善恶因果的存在。”佛陀摇头道:“你不是常听我说法吗?阿罗汉是不会诽谤佛法,说善恶因果不存在的。而这个人无恶不作,怎能算是阿罗汉呢?”善星听后不服气,也不相信佛的说法。不予理会。

还有一次,有个异教徒不承认因果,常对人宣扬:“烦恼是无因无缘产生的,解脱也是无因无缘产生的。”善星听了又非常赞成,立刻禀告佛说:“世尊,世上如有阿罗汉,那这个阿罗汉是最殊胜的。”佛陀回答:“他连什么是阿罗汉都不知道,有何殊胜?”善星问:“您不是佛陀吗?怎么连个阿罗汉也嫉妒?”佛陀说:“我不是生嫉妒心,只有你才有这种邪见。这个阿罗汉再过七天会腹痛而死,死后投生为食吐鬼,尸体被同学抬到尸陀林中,落到这种下场,很明显他不是阿罗汉。”

听了佛的预言之后,善星赶紧去告知异教徒,希望他不要应了佛陀的预言,从而让佛陀落个妄语罪。异教徒听后想尽了办法在六天中不饮不食,结果到了第七天忍不住吃了黑蜜,喝了点水之后,腹痛至死。善星听说这个消息后,又匆匆赶到尸陀林云,也见到他的同学将尸体送了过来,此时尸体旁边真的有一个食吐鬼。食吐鬼对善星说:“善星,你不要对佛陀起邪见,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假如世上有人不信,将来也会落得我这样的下场的。善星听到这些话,也没有改变他对佛陀的邪见。

善星做佛的侍者二十多年,对十二部了如指掌,倒背如流,可是他总是看不到佛陀的功德,并将佛陀的行为看成欺诳的行为,并且认为:“我除了没有佛的一寻光外,我们二人完全相同,而且我在智慧方面远远超胜,不应该给佛当侍者。”说完扬长而去。

阿难问佛陀:“善星将来会转生到何处?”佛陀说:“善星只有七天的寿命,死后将于花园中投生为饿鬼。”阿难将这些话告诉了善星,善星心想:“这样的谎言怎么可能成真,这七天我一定得小心,等第七天过后我再好好羞辱他。”于是他就一直没有进食,终于感觉有些口干舌燥,喝了一口水而已,没想到即刻身亡,死后在花园中投生为一个具有九种丑相的饿鬼。

善星比丘堕落饿鬼道后,仍然认为佛的告诫是在诅咒他,一直怨恨佛陀,一见佛来度他,他就闭目塞耳、拒绝被佛度化。以致后来,他又下了更深的地狱。

佛陀屡次教诲善星,他根本听不进去,面对他一步步地走向堕落,佛陀的心情无疑是沉痛的,但又非常无奈,他曾多次说过善星等人:

“亲对我前,闻我说法,见我经行,见我端坐,见我神足游处虚空,见我降伏多千外道,于大众中,摧彼邪法。如是等人,尚于我所,不生信乐,于步步间,恒欲毁我;由是步步,渐增其恶。”

在佛教看来,每个人乃至一切众生,都“各无定性,但随心变,唯逐业生”;关键在于每个人对自己要有期许,并为实现这种期许付诸行动,不懈努力!

当身边有持邪见的人,在说些邪见之语时,具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和他们“同流合污”的,以免对自己种下不利的因果。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智为导,坚守善良。

佛陀探病

摘自‧《法句经‧故事集》达摩难陀法师 著

普提珈塔提舍比丘得到佛陀给他的观想题目后,努力禅修,但却生起病来。身上首先长满小疔,然后变成大的伤口,后来这些伤口破裂开,他的袈裟受到脓血的玷污,而变得黏腻腻的,身体也开始发臭,因此获得普提珈塔提舍的称呼,意思就是发臭的提舍比丘,其它的比丘因此弃他于不顾。

佛陀知道他悲惨的状况,也预知他马上就要证得阿罗汉果了,就到他停留的火边去,并且亲自烧了一些热水,然后到他躺着的地方,抓住床沿。这时候,其他比丘才聚集过来,佛陀就叫他们把他抬到外面去洗涤身体,同时也一并洗涤、晒干袈裟。这时候,他的身心焕然一新,就系念在前。佛陀站在床头,告诫他说,生命消失时,身体就像木头一样,一无是处,而被放在地上。

佛陀说法后,他就证得阿罗汉果,不久之后,也入灭了。佛陀要其它比丘将他火化,将骨灰纳入浮图(塔)中。

有人请问佛陀,普提珈塔提舍比丘的身体为何会发臭,佛陀说普提珈塔提舍比丘的某一前世是个残酷的捕禽人,经常设陷阱捕捉鸟类。抓到之后,就折断鸟的翅膀和脚,防止它们飞走。由于这些恶业,所以今生身体发臭。

佛陀最后说:「比丘们!你们出家为比丘,父母无法照顾你们,若不彼此照顾,谁会照顾你们?请记住,谁看护比丘,就等于看护佛陀!」

佛陀的三个儿子:两个大阿罗汉,一个入地狱!

本文来自网络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还没有出家时,本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曾娶天臂城耶输陀罗公主为妃,生有一子,名罗睺罗(又译“罗云”)。

然而,不太为人所知的是,据《十二游经》、《五梦经》等记载,释迦牟尼在出家前,曾有过三位妃子:瞿夷、耶输陀罗和鹿野。

据《修行本起经》、《瑞应本起经》等所说,悉达多太子十七岁开始娶妻,二十九岁出家。十二年间育有三子,不要说他的王子身份与地位,即便是一般平民男子也是极为普通的事情,何况他还有三位夫人、六万彩女。若以人间佛陀而论,三夫人、三子之说,更与事实相符。

正因如此,净饭王才为太子立“三时殿”——“暖殿以拟隆冬,凉殿以拟夏暑,中殿以拟春秋”。

她们一共生育了三个孩子,罗睺罗是长子,也是嫡子(由太子正妃耶输陀罗所生);

另外两个儿子是善星(又译为“须那刹多罗”等)和优波摩那(又译为“优婆摩耶”等)。不过他俩谁是老二、谁是老三,佛经中却没有说明。

这些情况,在我国南北朝以来至唐宋时期的佛教界,并不是什么秘密。

比如:僧祐的《释迦谱》、智俨的《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法藏的《华严经探玄记》、澄观的《华严经疏》等著述中,都或多或少地提到过。

隋末唐初僧人、三论宗创始人吉藏,在他的《法华义疏》中还引“经云:佛有三子,一善星,二优婆摩那,三罗睺罗”。

佛陀的三个儿子中,罗睺罗最有出息,修行成就最高,广为人们所知。

尽管他在做沙弥时,也有过种种不如法的行为,为此还受到佛陀的训诫;但他后来严守戒制,精进修道,得阿罗汉果,位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第一”著称。

所谓密行,就是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罗睺罗都能了知,都能奉行。

关于优波摩那的事迹,佛经中记载不多。他亦随佛出家修行,后来成为得道的阿罗汉。曾为阿提目多比丘解答过有关方便修习“七觉分”的问题。

在阿难(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也是佛陀的堂弟)之前,优波摩那也做过佛陀的侍者,后又与阿难一起照料佛陀晚年的生活(罗睺罗在佛陀之前入灭)。

据《大般涅槃经》所说,佛陀涅槃前三个月,在毗舍离视优波摩那为“顾命比丘”,可见佛陀对其的重视程度。

与其两个兄弟相比,佛陀的第三个儿子善星,则是佛教中的反面人物。

《大般涅槃经》中将他与背叛、谋害佛陀的提婆达多(阿难的兄长)并列;《楞严经》中甚至将他与诛灭释迦族的恶王——毗琉璃王并列。

其实,在出家之初,善星修行精进,断除了欲界的烦恼,从而引发获得第四禅定。

但后来,善星却开始逐渐懈怠,不再精进努力,又亲近外道恶友,渐次变坏,还自甘堕落,与佛陀唱对台戏,不仅退失了四禅,最后还堕入地狱。

佛经中载有善星的劣迹很多,例如:

一次佛为帝释天说法,不觉时间很久。按照当时僧团的规矩,弟子应当在师父之后入睡。善星等得不耐烦了,于是心生恶念,吓唬佛说:快回来吧,薄拘罗鬼来抓你啦!因此受到佛陀的斥责。

还有一次,一个名叫苦得的外道否定因果,却被善星赞为“世间若有阿罗汉者,苦得为上”。佛陀告诉他,此人并非阿罗汉,也不懂罗汉之道。可善星却认为,佛陀这么说,是出于嫉妒。

佛陀继续耐心开导他,并预言苦得七日后会因腹胀而死,且被其同修拉至寒林中。为了使佛陀的预言落空,善星提前将此事告知苦得。即便如此,七日后,佛陀的预言依然应验了。

善星接受外道之说,不仅否定因果,而且认为无佛、无法、无有涅槃。为了挽救善星,佛陀与大迦叶一起来到善星的住处。远远望见佛陀前来,善星竟生恶邪之心,由此生身堕入地狱,无法救拔。

因为按照佛教的因果之说,谁作谁受,自作自受,别人是代替不了的。善星“自妄所招,还自来受”,即便是贵为天人师的佛陀,也改变不了。

据《大方广三戒经》、《大般涅槃经》等记载,善星曾在佛陀身边随侍二十年,得佛陀耳提面命,亲自教诲,可是最后仍一步步走向堕落,无疑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根据佛经所说,善星堕地狱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出于释迦族出身的优越感,从而放逸自己,不再精进,以致退失道行,走向堕落。

在佛陀的僧团中,这种以出身释种为自豪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说,长老难陀(Nanda),佛陀同父异母的亲弟弟,平时即“著鲜净衣,执持好钵,意气骄慢,陵蔑余人,自贡高言:‘我是佛弟,姨母之子。’”

佛陀没少批评他。而佛陀的姑姑之子窒师比丘,也是贡高我慢,嗔恨心重。作为六群比丘之一的阐那(?Chandaka?,亦译为车匿,或阐陀),曾是太子出家时的御马者,后随佛出家为比丘。当别人批评他时,也是傲慢地反诘:

大德!汝等不应教我,我应教汝!何以故?圣师法王,是我之主。法出于我,无豫大德。譬如大风,吹诸草秽,并聚一处。诸大德等种种姓、种种家、种种国,亦复如是,云何而欲教诫于我?

阐那自恃出于释迦族,拒绝别人的教诫,认为佛陀是释种,法是佛陀说的,理应由释迦比丘来教育他们。他们本来不过是一些“草秽”、被大风吹到一起而已,有什么资格来教育我们呢?

十二众比丘尼的首领偷兰难陀(亦称吐罗难陀)也以自己出身释种、种姓高贵而生骄慢。在她看来,大迦叶、舍利弗和目犍连等婆罗门种人,是“小小比丘”、乌鸦,至多不过是“小象”,唯有出身释种的提婆达多、阿难、阐那、俱伽离、骞陀达多、三文达多、迦留卢提舍等大德,才是“大龙比丘”、“大象”或者“孔雀”。

正因为如此,善星作为佛陀之子,出家之初,修行精进,获得四禅,自以为有了炫耀的资本,是符合事实的。甚至目空一切,不把佛放在眼里。如此一来,他越来越放逸自己,不再努力,加上他虽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但却不理解其中“一偈、一句、一字之义”,加上又亲近苦得等外道恶友,以致退失四禅。人一旦堕落,往往会变本加厉,一发不可收拾,善星不但满嘴谎言,试图让佛出丑,并且恶心相向,断然拒绝佛陀的挽救,自以为无佛、无法、无因果、无有涅槃,其罪过越来越大,终至于堕入地狱。对此,《涅槃经》有非常精到的推论,其中说道:

于同行中,自谓为胜,是故亲近同己恶友。既亲近已,复得更闻不具足法。闻已心喜,其心染著。起於骄慢,多行放逸。因放逸故,亲近在家。亦乐闻说,在家之事,远离清净出家之法。以是因緣,增长恶法。增恶法故,身口意等,起不净业,三业不净故,增长地狱、畜生、饿鬼。由此之故,佛门里有句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无论这个师父是谁,都是一样的。

对此,唐代高僧、中国律宗开山祖师道宣,在《广弘明集》中曾评价说:“阿难、调达(提婆达多),并为世尊(佛陀)之弟;罗睺、善星,同为如来之胤(后嗣)。而阿难常亲给侍,调达每与害逆;罗睺则护珠莫犯,善星则破器难收。”

事实上,佛陀之所以让善星出家,是有着不得已的苦衷。这个苦衷是佛陀在《大般涅槃经》里回答大迦叶的疑问时流露出来的:

善男子!我于往昔初出家时,吾弟难陀、从弟阿难、调婆达多、子罗睺罗,如是等辈,皆悉随我出家修道。我若不听善星出家,其人次当得绍王位,其力自在,当坏佛法。以是因缘,我便听其出家修道。

善男子!善星比丘若不出家,亦断善根,于无量世,都无利益。今出家已,虽断善根,能受持戒,供养恭敬,耆旧长宿,有德之人,修习初禅,乃至四禅,是名善因。如是善因,能生善法;善法既生,能修习道;既修习道,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我听善星出家。

善男子!若我不听善星比丘出家受戒,则不得称我为如来具足十力。

由此可见,佛陀是在预见到无论出家与否,善星都将确定无疑要断善根的前提下,出于维护佛法的需要,防止他将来继承王位,毁坏佛法。同时,也为了便于拯救他,使他有机会为自己种下持戒、供养和修禅的善因,所以允许他出家,尽管明知无多大作用,但还是做到了仁至义尽。佛陀将他留在身边长达20年,加以教诲,不放过任何一个拯救的机会,却始终未能如愿。如果远离自己左右,善星将会教唆无量众生造作恶业。这是佛陀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将他放在身边的真实原因。

佛陀屡次教诲善星,他根本听不进去,面对他一步步地走向堕落,佛陀的心情无疑非常沉痛,但又非常无奈,他曾多次说过善星等人:

“亲对我前,闻我说法,见我经行,见我端坐,见我神足游处虚空,见我降伏多千外道,于大众中,摧彼邪法。如是等人,尚于我所,不生信乐,于步步间,恒欲毁我;由是步步,渐增其恶。”

在佛教看来,每个人乃至一切众生,都“各无定性,但随心变,唯逐业生”;关键在于每个人对自己要有期许,并为实现这种期许付诸行动,不懈努力!

根据佛教的轮回理论,善星经地狱之苦后,将在未来之世,改恶从善,勤修梵行,最终还会证得阿罗汉果。

Page 1 of 4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