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熄灭之时》阿姜放10

摘自《熄灭之时》阿姜放
幻像和征兆
1.通常,如果任何一位阿姜放的学生在打坐中看到他们自己身体的幻像,他会要他们在幻像中将之分解成四大——地、水、火、风——或分成三十二个基本部分,然后放火燃烧,直到成灰而空无一物。如果相同的幻像重现,他会请他们以相同的方式再次处理,直到他们精敏于中。

他的学生,一位比丘尼,每天都练习这种禅修,但只要她一分解身体成三十二个部分而准备放火燃烧之时,她身体的另一个形像就会紧接着第一个出现;只要她一准备好将第二个燃烧成灰之时,另一个又会接着出现,而后,另一个又另一个。当她看着它们,她对这继续不断的想像感到厌倦了;但当她对阿姜放提起这个时,他告诉她:“这样做的整个目的就是要去变成厌倦,但并不是要厌倦于做。”

2.对于处理一个人自己身体的形像,阿姜放教导的另一种方法是,去专注身体在子宫里的第一个星期看起来像什么,第二个星期、第三个星期……,乃至出生;然后,接着的第一个月、第二个月,第一年、第二年:……,直到老年,死亡。

一位妇女尝试这个方法,但对她来说这似乎太慢了,于是她代之以五和十年,间隔地来集中注意。当阿姜放知道了究竟之后,他告诉她说:“你跳过所有重要的部份了!”而后,作出一套新的规则:“想到你的头,然后一次拔出一根头发放在你的手掌上;看看你能拔出多少,然后一次植回一根。如果还没有完成,别离开你的禅坐,直到完成为止;如果你想一束束地拔,可以,但必须一次一根地植回去。如果你希望从中得到任何的好处,你必须如此这般地仔细去做。”

3.阿姜放的一位学生问他:“为什么我从定中进入而得到的直观只是那么短暂的一闪而现,无法让我捕捉到完整的轮廓呢?”他回答:“当人们放一张唱片到唱机上时,如果你要听整个的故事叙述的话,这唱针必须不断地保持接触。如果你不继续让它接触,你如何能指望知道任何事呢?”
4.有位学生正随阿姜放禅坐时,看到一个死人的影像在她的定中要求从她的修行里分得一些功德。这使她害怕,于是便告诉阿姜放:“师父!有一个鬼在我的面前。”

“那不是鬼,”他回答:”那是一个人!”

“不,那真的是一个鬼!”她坚持。

“如果那是一个鬼的话,”他说:“那么你也是一个鬼!如果你将它看作是一个人,那么,你也可说是一个人了。”

之后,他告诉她,如果再看到像那样的任何东西,去扩展慈悲之念吧!那么这影像就会离去;于是,从那时起,只要一看到死人的影像出现在她的禅修中,她立刻就要那样做。当阿姜放发现到这时,他教导她:”等一下,别那么匆忙地去摆脱他们。首先,看看他们正处在什么状态,然后问问他们到底做了什么业,以致变成那样。如果你这样做,你将开始得到一些对‘法’的洞察力。”

数周之后,她有了幻像,一个瘦弱的妇女抱了一个极小的孩子;这妇人除了破衣服,什么也没穿戴,而小孩正哭个不停。这位学生问幻像中的妇人,她到底做了什么以致变得如此凄惨;答案是她曾尝试着堕胎,结果她和孩子都死了。听到所述之事,这学生不禁为她们感到难过;然而不管她对她们扩展了多少慈悲之念,却似乎丝毫没有帮助,因为她们的业是那么地重啊!

这使得她很烦乱,于是便告诉阿姜放。他回答:“不管她们能不能接受到你的协助,那是她们的事,不是你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业,而目前,有些是无法帮忙的。你做你所能做的,但不需要回去看你所做事情的结果。尽你的责任,让它就那样;她们要求协助,你尽你所能给她们。她们出现给你看,好使你学习到更多有关业的后果。那样就够了;一旦终了,回归到呼吸上吧!”

她持续遵照阿姜放的教导去做,直到有一天她想到:“如果我继续施予、施予,无止无尽地施予,我还会为自己留下什么吗?”当她将她的疑虑告诉阿姜放时,他毫无表情地望了她片刻而后说:“哎呀!如果你愿意做心胸狭窄的人你可以做,是吧?”随后解释道:“慈悲并不是一件东西,像是金钱,你愈施予,你拥有的愈少;它较像是在你手中拥有的一根点燃了的蜡烛。这个人要求从你这儿点燃他的蜡烛,那个人要求点燃他的;你点燃的蜡烛愈多,对每个人来说亲它愈亮——包括你!”

时光流逝,有一天她有了个幻像,一位死了的男人要求她去告诉他的儿孙们要这样那样地做功德回向给他。当她离开打坐时,她要求允许去这通知这死者的孩子们,但阿姜放说:“为什么?你又不是邮差;即使是,他也没有钱付你的工资。你要拿怎么样的证据给他们去证明你所说的是真的?如果他们相信你,你会入迷而认为你是某一种特别的通灵之士,无论你去到哪儿,你都会洋洋得意,沾沾自喜;而如果他们不相信你,你知道他们将会说什么的,你知道吗?”

“师父!什么?”
“他们会说你疯了!”
5.有真的幻像和假的幻像。因此无论何时你看到,只要静静坐着注意它;别被拉了去跟随它。
6.你应看幻像如同看电视一般:只是注意看它,不被拉进电视机里面。
7.阿姜放的有些学生会有他们自己或他们朋友在前世的幻像,并对他们所见到的感到非常兴奋。当他们向阿姜放报告他们的幻像时,他会警告他们:“你们不要依然沉迷在过去里,你们是这样的吗?如果你们是,你们便是傻瓜。你们已经生生死死过无尽无数的世代了;如果你们将你们过去所有的尸骨堆叠起来,它们将高过须弥山。所有海洋的水,比你们流地的一切痛苦的泪水都还要少;大大和小小,你们都已经历。如果你们以真实的智慧来思考这些,你们将会对人道感到厌倦、失望而不再因出生而欢愉了;你们的心将直接地朝向涅盘。”
8.有天晚上,一位学校的老师正在家里打坐而开始回忆起她的前生,一直回溯到阿舍世王的时代。在幻境中她看到阿舍世王为了宫廷礼仪中一个无足经重的过犯残酷地责打她的父亲。次晨,她去告诉阿姜放有关她的幻像;很显然地,她仍因她见到的阿舍世王所做的事而狂怒。

阿姜放并没有确定或否定她幻像的真实性,却是针对她当前的愤怒说:“此刻,你正持续着超过两千年来的这个恨意,而它带给了你什么呢?在心中请求他的宽恕吧!这样就好了。”

9.还好大部份的人无法忆起他们的前世,否则事情将会比他们早已有的更加复杂许多。
10.一个妇人,在她还不是阿姜放的学生时,自个儿在家修习打坐;当时她有了一个句子的幻像——像巴利文什么的,但并不十分明显——出现在她的禅坐中。于是她将它照描下来,并一个寺接一个寺地去请教不同的比丘为她翻译说明。无人能为她解答,直到遇见一位比丘,告诉她那是阿罗汉里的语言,而且只有阿罗汉能了解它所说的。而后,他竟厚颜地去为她解说;事后还告诉她,她从幻像中所得的任何其他句子都可拿去给他,他一样会解说它们。

她并没有完全相信他所说的,并凑巧在她初逢阿姜放时对他提起。他的回答是:“什么?阿罗汉的语言?阿罗汉的心是超越习俗的,哪一种的语言能为那样的心所拥有呢?”

11.大部份的人不喜欢真理,他们反而比较喜欢虚假。
12.有些时候,阿姜放的一些学生会在他们的幻像中得到某种的理解而致沉迷其中;但他并没有责备他们。有一天,女裁缝师问他,为什么不警告这些人他们的修行已经脱了轨,而他告诉她:“你必须看看他们有多成熟。如果他们真的成熟,你可以直接告诉他们;如果他们的心仍然幼稚,你必须让他们玩上一会儿,就好像一个孩子得到一件新玩具般。如果你对他们太严厉,他们可能感到沮丧而致完全放弃。当他们开始成熟时,必然会开始为他们自己想到,什么是应当的而什么是不应当的。”
13.不管过去不管未来,只与现在同住——那就够了。纵使那是你该同住之处,你也不许抓取它;因此,为什么认为你应该抓取那甚至是你不许住留的东西呢?
14.你知道,即使是你自己的幻像你都不该相信,因此,为什么还去想念别人的呢?
15.如果你无法放下你的幻像,你将永远得不到解脱。
16.阿姜放的一位学生问他:“当你在幻像中看到一些什么,你如何能知道那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他回答:“即使那是真的,也只不过是以习俗的观点说是真的。你必须让你的心超越真和假两者。”

17.修行的目的是使心清净,所有其他这些事都只不过是游戏和娱乐罢了!

《熄灭之时》阿姜放09

摘自《熄灭之时》阿姜放
呼吸
1.当我的父亲前来达摩萨替特寺做访问时,我带他去和阿姜放禅坐,那时我充当翻译。开始之前,我的父亲询问,对于禅坐,他身为一个基督徒是否会是一种障碍。阿姜放向他保证并不会:“我们要去专注在呼吸上,这呼吸并不属于佛教或基督教或其他任何一种宗教;它是全世界共同的财产,每一个人都有权去观看着它。因此,试试注意看着这呼吸,直到你能见到你自己的心,并且知道你自己的心。而后,你属于什么宗教这问题将不再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可以不讨论宗教而谈论心。这样,我们便能互相了解。”
2.当你禅修时,无论用什么方法,使它和呼吸发生关系;因为那是我们正在开展的全部技巧的基础。
3.捕捉心就像捕捉鳗鱼一样。如果你只是跳入泥泞中而试着去抓住它们,他们将会到处滑溜。你必须找某样它们喜欢的东西——就好像人们拿了饵,将它放进一个大的陶裂粗口缸,然后将缸埋入泥泞中一样。不多时,鳗鱼会自动前来游进缸里以饵为食,之后,你所要做的就只是将手伸进这缸口,而那便是你要的了:你获得了你的鳗鱼!

心也是一样。你必须找心所喜爱的某样东西;因此,尽可能地使呼吸舒适,到达它感觉全身通体适意的境地。心,喜爱舒适;因而它会自动自发,于是便容易去抓住它了。

4.你必须在一切时中知晓这呼吸,而后快乐就会是你的;人界、天界以及涅盘全都在呼吸这里。如果你因其他的事物而失了神,快乐将从你的指间溜去;因此你必须练习如何在一切时中观察这出入息。注意它是如何进展的——别任它自行其事。当你了知它的生活方式时——行、住、坐、每件事——你便能从中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了:身体将会轻快,心舒适自在;一切时中都快乐!
5.你知道吧!这呼吸能一路带你到涅盘!
6.第一步是单纯地看着呼吸本然的样子;你无须理会它太多。只是随着入息想“哺”,随着出息想“哆”;“哺”入”哆”出。别强制呼吸,或迫使心进入恍惚之境;只是小心谨慎地保持心与每个呼吸在那儿的状态。
7.你如何利用你的观察力去熟悉呼吸?问问你自己:你知这呼吸吗?呼吸在那里吗?如果你无法见到这呼吸是否真实地存在,进一步地去看!直到它清楚地在那儿;它并没有那么神秘,它一直都是真实的,就在那儿。重要的事是,对于真实,是否“你是”,如果你是,便全然不要放弃;对它来说就只是那样。在你正做的什么当中,单纯地保持实在、真实,你的禅修便会进步;它将逐渐变得更强壮,而这颗心将变得安静、平稳。只要清楚你正在做什么,不要有任何的怀疑;如果你连自己的呼吸也会怀疑,那便没法子了:你将会怀疑每一件事!无论发生什么事,你都会不能确信它。因此,在你所作所为上,要正直、坦白且真实!因为你的真实与否,决定最后的结果。
8.一旦心和呼吸同住了,你便不须在心中重复“哺哆”。就好像呼叫你的水牛,一旦它来了,为什么还要继续喊她的名字呢?
9.让心和呼吸成一且同,勿使它们成为二。
10.别在泥泞中立柱子。你见过立于泥泞中的柱子吗?它前后摇摆,完全不能站得牢固。无论你做什么,坚定且专一,正如你专注呼吸时一样:使心与它合一;像柱子牢靠地立于坚硬的磐石上一般。
11.紧抓呼吸,就好像红蚂蚁咬你一样:纵使你拉它的身体使他和头分开,这头还是会继续咬着而不放下。紧抓不放,意味与它不分离,跟随它且确定你不想离开它。你不需要逼迫或强制或控制它;不管它像什么,只是保持看守着它。
12.达到那个程度,以使你真正地“了知”这呼吸,而不只是你单纯地觉察到它。
13.当书上说到,专注感觉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时,它意味了去专注早已在身体那儿的无论什么感觉。
14.呼吸能充当心的休息处,或是能作为活动的心所观想的对象。当这颗心不愿意安顿下来且静止之时,那表示它想动;因此,我们给它工作做。我们使它细察这身体,并且观想感觉在不同的部位,去看它们是如何地与出入息有关;去看在哪里能量平稳地流动,而在哪一点上它被阻碍了。但要确定你的心并没有游走到身体之外;保持它在里面绕着环行而别让它停歇,直到倦累才止。一旦它累了,你可以找一个地方让它休息;无须你对它强制,它将停留在那儿。
15.有位随阿姜放修习禅坐的比丘尼,打从孩提时身体便很差,经常不是这个病就是那个病。阿姜放告诉她:“每天清晨当你醒时,坐下来禅坐给你自己一个身体检查,看看哪里有疼痛?然后用你的呼吸来治疗它们;重的痛将会变轻,轻的痛将会消失。但无论它们有没有消失,别因之而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不管发生什么,继续检查这身体,处理好呼吸,因为重点是你正训练你的正念与身体同处,直到它强得足以超越疼痛的地步。
16.当呼吸充满身体时,就像水注满一只缸到达了边缘;即使你想试着灌进更多,那已是它所能容下的极限了。那样就正好,除此无他了。
17.禅坐需要极喜——在身、心上有充满的一种感觉——好像它的润滑油;否则它会太干。
18.当你打坐时,你必须阶段性地放下。就像他们进入外太空时一样:在太空舱能登陆月球之前,它必须逐一地放下火箭推进器。
19.当这颗心确实在正当位置时,你可以放掉呼吸而它并不会到处徘徊漫游。那就像灌水泥一般:如果这水泥还没凝固,你不能移动夹板模型;但是一旦凝固了,它便会固定在那儿而全然不需任何的模子了。
20.扩展呼吸直到身心都非常轻,以至全然没有身体的感觉——只有觉醒自身。心,将会澄净得如透明的清水;你可以望进水中看你自己的脸。你将能够看见,在你的心里,什么正在发生。
21.当这呼吸充满且静止时,你放下它。而后你细想身体里其他的每一个元素——火、水和地——逐一地。当它们全都清清楚楚时你将它们放在一起,也就是平衡它们,致使这身体不会太热、太冷、太重、太轻:各方面都恰到好处。这时,你放下那,与空元素同住——一种空的感觉。当你精熟于与空同住时,看看在说着“空”的是什么;这是你开始去看觉醒自身——识元素——的时候。像这样,一旦心变成了一,你便可以放掉这个单一,并看看放弃的是什么。

在你能这样做之后,你修练进行各种阶段的进和出,直到你精熟于它;而当你做它之时,你能注意到心的各种形态。那就是智慧将开始出现的时候了。

22.在观想你自己时,六大必然会先到。你将它们分开,又将它们放回一起,就好像你在练习你的ABC并如何将它们变成字时一样;不多久,你便能造出你想要的任何一个字来了。
23.花时间去确定这个基础是坚固的;一旦它是坚固的,那么不管你想盖多少层楼在上面,它们将很快地建上去且居于正当的位置。
24.如果你说那是容易的,的确,那是容易;如果你说那是困难的,那是困难。完全取决于你!
25.教本上说,呼吸禅修对任何人都是好的,但那并不真的如此;除非你非常小心、细心,你才可以从专注呼吸中得到成果。
26.有人问阿姜李:“你为何教导人们看呼吸呢?有什么好看的呢?就只有进和出而已。仅是看着那,他们如何去得到智慧呢?”他回答:“如果那就是他们看到的全部,那就是他们将得到的全部了。”这是来自不知道如何去看的一个问题。
27.有智慧之人可以完全捕捉到每样东西并将它拿去好好利用。

《熄灭之时》阿姜放08

摘自《熄灭之时》阿姜放
禅修
1.有许多次,当人们告诉阿姜放——在他们的生活中,由于一切的工作和责任——他们没有时间去禅坐;而有许多次,他都回答:“你想在你死后你会有时间吗?”
2.所有你必须学习的是禅修字语——哺哆;至于任何其他你可能学习的领域,它们永远没有结束,也不能带你超越痛苦。然而一量你达到了哺哆的目的,那时,你便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3.当这心不平静时——那就是它衰弱和承受困境之时;它会将鼹鼠丘变成山——小题大做。但当心是平静之时,便没有了痛苦;因为完全无一物,完全没有了山。当心不安静之时,自然地就有许多的杂染烦恼促使它痛苦。
4.对于你想做的任何什么,如果你是一心一意的话,你必然会成功。
5.当你正思维着“哺哆”时,你不需要知道你有没有做好你的禅坐;如果你将你的心安置好在上面,你必然是做得很好。前来扰乱你的事物纯粹是诱惑的力势,它们前来表演;无论什么表演,你全然必须做的是观照——你不需要和它们一起表演。
6.所谓真正重要的是你使你的见解和真理一致。一旦你的见解正确了,心马上便会安静;如果你的见解是错误的,一切事物即刻成错。对于修行,你所需要的一切事物——呼吸、心——都早已在那儿了。因此,尝试使你的见解与呼吸一致,那么你便不需要在你的禅坐上耗费很多力气了;这颗心将会立刻安静下来而静止。
7.心,就像一位国王;它的情绪,犹如他的大臣。别当一位容易被他的朝臣所左右的国王。
8.一群研读阿毗达摩的在家人一起去见阿姜放,要试试看他对心灵训练的说法。但当他指示他们坐下、合上双眼、专注呼吸之时,他们即刻地后退,说他们并不想修业,因恐会被禅那迷住,结果再生到大梵天界。他回答:“有什么好害怕的呢?即使不还者都再生到大梵天界。无论如何,再生在大梵天界比再生当一只狗是好多了呀!”
9.当阿姜放教导禅修之时,他不喜欢预先拟出计划来。只要他一说明这开始的步骤,他会让他的学生开始坐在他的面前,而后将这些步骤带回到家里练习;如果在修行的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他会说明如何处理,之后才继续到下一步。

曾有一位已经认识过很多禅修老师的在家人,前来与阿姜放讨论佛法,询问他许多高深一类的问题,以作为测验自己所达程度的一种方法。阿姜放回过来问:“在你自己的禅修上你有过这些经验没?”

“不,还没有!”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宁可不讨论它们;因为,当它们对你来说还不是实事之时如果我们讨论它们,它们只不过是理论,而不是真正的佛法。”

10.一位禅修者注意到他的修行在阿姜放的指导下进步神速,于是询问下一步会是如何。“我不会告诉你的,”阿姜放说:“否则你会变成令人惊讶的非凡之人——在碰到之前已经知道每件事、在尝试之前已能支配每件事物的人。只要持续地修行,你将在你自己身上寻出究竟。”
11.你无法预计你的修行会发展成怎样。心有它自己的步伐和阶段,你必须让这修行跟随着,和它们一致。那是你获得纯正结果的惟一的方法,否则你将转成半熟的、不完全的阿罗汉。
12.别记禅修经验的日记。如果你记,你将开始为了有这或那事发生而使你能在你的日记上记下而禅修;最后,除了你无中生有的事外,结果什么也没有。
13.有些人畏惧禅坐得太认真,因为害怕那样他们会发疯;但就如阿姜放曾说过的:“如果你想禅坐得好,你必须疯狂于禅坐;至于任何问题前来,总有方法去解决它们。‘真正’需要提心吊胆的是,如果你不打坐得够,首先问题便无法出来。”
I4.别人能教你的只是表皮,至于什么置于更深层里面,仅有你能为自己决定。你必须有所限制、有正念、注意到你一切时中所做的事。那就像拥有一位老师,随时随地跟着你;公开场合和私底下,都不断地在监视、保护你,告诉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确定你是在正途上。如果在你内心里,没有这样的老师,这颗心一定会走入邪途而玩起鬼把戏来,满街行窃。
15.坚持来自于信念,智慧来自于正念。
16.在修行中坚持是属于心的事,而非姿势;换句话说,无论你做什么,保持你的正念持续而别让它中断。不管你的活动是什么,确定这心坚持它的禅修工作。作为一位禅修者,并非只是闭起眼坐着的一回事,对于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你必须要机警、清楚明白。
17.当你开始禅坐时,得花上好长一段时间让心安顿下来;但只要这时间一过,你却马上站起身来将它丢了。那就好像一步一步慢慢地爬着一座梯子,到得第三楼,却跳出了窗外。
18.一位陆军女军官在马库特寺随阿姜放开始禅坐,直到她的心似乎格外的幸福和光亮;然而,当她回到家时,不但没有试着去保持心的状态,反而坐在那听取一位朋友的忧悲苦恼,直到她自己也开始感受到郁闷、沮丧。几天后,她回到马库特寺,告诉了阿姜放所发生的事。他回答道:“你拿黄金去抵债买了大便!”
19.有位学生好几个月不见,当她回来时她告诉阿姜放:“我没有出现是因为我的老板送我到夜校读了一个学期,所以完全没有时间来禅坐。但现在这课程已经结束,除了禅坐之外我不想做任何事——不工作、不读书,只是让这心静止。”

她想他会高兴听到她仍然那么地热心于禅坐,但她失望了。“所以你不想工作——那是一种杂染烦恼,不是吗?有谁说了人们不能工作和禅坐同时的?”

20.禅坐并非是使心空掉的一回事,你知道的;心必须有工作做,如果你使它空掉,那么任何事——好或坏——都可以突然进入心内。那就像听任你家大门开敞着,任何人都可以走进来一般。
21.一位年轻护士随阿姜放练习禅坐连续了好几天,有一天终于问他:“今天的时间里为什么没有像昨天的一样好呢?”

他回答:“禅坐就像穿衣服一样。今天你穿白色的,明天红色、黄色、蓝色,任何颜色;你必须不断地改变,你不能老是穿同套的衣服。因此,无论你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只要觉知它,别对它沮丧或兴奋。”

22.这同一位护士禅坐了数个月之后,当一种平静和澄澈的感觉在她内心变得非常强烈时,她觉得,将永不再有坏心情渗入心内了;但,果不其然,坏心情终又像以前一样回来了。当她对阿姜放提起这事时,他说:”照料心就像养育一个小孩子,必然会有坏日子连着好日子来;如果你只想要好的,你是在找麻烦。因此,你必须扮演中立:别赞同好或坏。”
23.当禅坐进行得好时,别兴奋;不好时,别沮丧。只是留心地去看为什么它好,为什么它坏。如果你能如此这般地观察,过不了多久,你的禅坐会变成一种技巧。
24.每件事物有赖于你的观察力。如果它们是粗糙且草率的,除了粗糙和草率的结果之外,你将得不到什么;而你的禅修将没有进步的希望。
25.有天,一位年轻的女士正随阿姜放禅坐,一切似乎进行得很好。她的心清明且自在;她能够一步一步地观想如他告诉她在她自身里的元素,丝毫没有问题。然而,到了第二天,一切却变得不对劲。禅坐期结束后,他询问她:“今天进行得如何?”

她回答:“昨天我感觉,仿佛我是聪敏的;今天我感觉,好像我是笨的。”

于是,他更进一步地问她:“这聪敏的人和这笨的人,是同一个人还是不同一个人?”

26.有位学生来对阿姜放抱怨说,她已经禅坐了好几年,却仍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他立即回答:“你别禅坐‘得到’什么东西,你禅坐去放下吧!”
27.女裁缝师在随阿姜放禅修好几个月之后告诉他,她的心似乎比开始禅修前更乱七八糟。“当然会,”他告诉她:“就好像你的屋子。如果你每天都将地板擦亮,你不可能忍受得了一点点小小的灰尘在上面;愈是干净的房子,你愈是容易看到肮脏。如果你不保持擦亮这颗心,你可以让它去睡在污泥上而完全不会有任何的不安;但是一旦你让它睡在擦亮了的地板上,那么,即使只有些微的灰尘,你都必然会将它扫除;你无法忍受得了这肮脏、杂乱的。”
28.如果你被他人禅坐的经验所兴奋,那就好像被他的财富兴奋了一般。而你从那儿得到了什么呢?还是花点心思在开发你自己的财富上面吧!
29.悲和慈,如果没有舍的支持,将导致你受苦。
30.你的定必须是“正定”:一切时中都正好、平稳。无论你做什么——行、住、坐、卧——别让它有任何的起伏。
31.定:你必须练习如何去做,如何去保持,并且如何去应用它。
32.一旦你抓住这颗心,它将住于现在,不会滑落到过去或未来;那就是你能够使它做你想要的任何什么的时候。
33.当你达到,以致了解了禅坐,那就像一只风筝,终于捕捉到了风;它将不愿降下来。
34.有天晚上,在达摩萨替特寺的一个工作集会之后,阿姜放带领他的在家学生往塔上去禅坐。这群人当中的一位妇女,在整个工作中已然精疲力竭,但为了顺从于他,还是参加了这个禅坐;当她坐在那儿时,她的知觉愈来愈微弱,愈来愈小,一直到她想她就要死了的地步。阿姜放正好走过,便说:“没有必要去害怕死亡,你与每一个进、出息一起死。”这给了她力量去驱除疲累而继续禅坐!
35.去禅坐就是去禅修死亡,那样你将能正确地做好它。

《熄灭之时》阿姜放07

摘自《熄灭之时》阿姜放
独身生活
1.有些人说,出家人没有做什么工作;但事宣上,弃绝杂染烦恼的工作是这世间最困难的工作。一般世间的工作有它休息的日子,但我们的工作却完全没有任何的休息时间;那是你必须一天做二十四小时的某件事。有时你会觉得你无法胜任,但你仍然必须去做;如果你不做,谁会为你做?那是你的职责,不是其他任何人的。如果你不做,为什么你要靠他人的布施而活呢?
2.无论你正在做什么工作,留意看好你的心。如果你看到就要偏离正路了,停止正在做的任何事,集中你所有的注意力到心上。照料你的心这个工作,应该经常跑第一。
3.佛陀的法是无时间性的。我们仍未触及它是因为我们心存许多的时间:为这个的时间、为那个的时间,工作的时间、休息的时间,吃的时间、睡觉的时间:……,我们整个的生命将换成了时间;结果,它们没有给我们一个机会去看清楚在我们自己内心里的真理。因此,我们必须使我们的修行无时间性,那就是真理将出现在我们心里的时候。
4.阿姜放对于保持事物的整齐和清洁非常地小心翼翼,并且教导他的学生也要小心翼翼;因为那是来自他的老师们的教导方式,而他知道他从中得到了利益。据他说:“如果你无法支配像这一样明显的事物,你如何去支配精细细微妙的事物?像是心!”
5.照顾他的比丘——打扫他的茅蓬、为他烧洗澡水、生病时照料他……等等——必须非常警觉;因为阿姜放利用师生关系作为一个机会去以身作则。不说明什么东西应放什么地方或什么时候应做什么事,他任由学生自己去观察。如果他了解,阿姜放不说什么;如果他不了解,阿姜放便会责骂他——但仍然不会解释错了什么。一切由学生为自己负责去理解出事情。就像阿姜放说:“如果我还必须告诉你的话,那表示我们仍然是陌生人。”
6.有天傍晚,在达摩萨替特寺里,一位比丘看到阿姜放正独自走着检拾散布在建塔地基上的废弃木片,并将它们整齐地放好。这比丘跑下去帮忙,过了一会儿他问道:“师父,这种的工作并不是你该独自做的工作,还有其他很多人啊!你为什么不叫他们来帮忙呢?”

“我“是”在叫其他人来帮忙啊!”阿姜放边继续捡起木片边回答。

“谁?”这比丘一边问一边四处看看,但并没有看到其他任何一个人。

“你!”
7.阿姜放对出家弟子最喜欢提醒的事之一是:“记住!没有人雇请你来出家;你并没有出家成任何人的仆人。”但如果有比丘抱怨寺院侍者没有照他们所说的去做,他会说:”你是出家来让别人侍候的吗?”
8.我们的生活依靠他人的支持;因此,别做任何会使他们成为负担或忧虑而至不乐的事!
9.吃人们供餐的食物却不修行的出家人,可以预期下辈子转生当水牛,去耕田来渐行消除他们所负的债。
10.别认为小小的规条不重要。诚如阿姜满曾说过的,木头从不会跑进人们的眼内,但细小的锯屑却可以——而且能致你于盲。
11.西方妇女在知悉比丘不被允许接触她们之时,往往会感到不舒服;她们常拿它当作是佛教歧视女性的证据。但按照阿姜放的解释:“佛陀不允许比丘接触妇女的理由并不是妇女有任何的错,而是缘于比丘有一些问题:他们仍然有心理的杂染烦恼,那就是为什么他们必须受到抑制的原因了。”
12.对于任何一位想要遵循独身生活的人来说,异性是放弃正道的最大诱惑。如果阿姜放教导比丘,他会说:“女人就像蔓藤。起先,她们看起来那么柔弱;但假使你让她们逐渐喜欢上你,她们会缠绕你,直到完全系牢你,终至伤害到你为止。”

教导比丘尼时,他会警告她们关于男人。曾有一位比丘尼想到要还俗回家,并且知道她的父亲将会为她安排一门婚事;她请求阿姜放给予忠告,他告诉她:“问问你自己!你想住在套索之内还是之外呢?”结果,她决定宁愿留在外。

13.他对他的比丘弟子说:“如果你发现你自己想到性,去摸摸你的头提醒你自己你是谁吧!”
14.对于与阿姜李在一起的时光,阿姜放有许多的故事可说。有次,阿姜李一大群曼谷的学生,.准备跟他去旅行,进入森林做禅修。他们协议好,在曼谷最大的车站华仁蓬集合,再搭火车往北到洛埔梨。但是,他们中许多人竟然都带了至少两大箱的“必需品”旅行;甚至从曼谷寺院来的许多比丘也都带了大大的行李。看到这种情形,阿姜李不说什么,只是延着铁轨路朝北步行出发;由于他是走路的,每个人必得走。虽然并没走多久,但这群人中有许多行李很重的人开始抱怨了:“师父!你为什么让我们走路呢?我们带了这么多重物啊!”

起先,阿姜李不发一语,但后来却一过继续走路一边告诉他们:“若是重,那么为什么还要让自己负担它呢?”过不久,了解到他所说的,很快地,群中各个人都停下步来打开他们的袋子,将不重要的东西掷进铁轨路两旁的莲花池里。当他们到达下一个火车站时,阿姜李见他们已挑好他们的携带物品,足使他能让他们搭乘下一班火车往北行了。

15.当你住在一座寺院时,佯装你正独自一人居住:这意思是说,你一结束与这团体的活动——餐食、诵经、杂务……等等,你便不需要去与任何人有所牵涉;回到你的茅蓬去打坐吧!当你单独地居住时,佯装你在一座寺院里:设立一个时间表,并且照着做。
16.当我为了第一次的雨期安居,前去阿奢卡让寺——一座非常大的寺院时,阿姜放告拆我:“如果他们用泰语问你问题,你就以英话回答;如果他们以英语问,你就以泰语答。不久之后,他们会懒得和你说话而不搅扰你打坐了。”
17.住在一个不是每个人都认真修行的寺院里是好的,因为它教导你去自我依靠。如果你只与认真的禅修者同住,你会变得不能在其他任何地方生存。
18.我们保存令人不快的人在这寺院各处,当作是一种测试,看看我们的杂染烦恼是不是真的完全消失的方法。
19.坚执苦行的目的是要逐渐克服你的杂染烦恼;如果你以得到他人良好印象的念头坚执它们,你最好完全不要坚执它们。
20.绝食作为对禅坐的一种助益:“对有些人来说它有效,对另外一些人正好相反——越绝食,他们的杂染烦恼越强。这状况并不是说,当你使身体饥饿时,也会使杂染烦恼“饥饿”,因为杂染烦恼并非来自身体,它们来自心。”
21.在一篇引文的一节中,佛陀问:“日和夜消逝了,消逝了,现在你正在做什么呢?”而你给了他什么答案?
22.如果你在你自己的修行到达某一个程度之前教导他人的话,你所做的会害多于利。
23.训练一位禅修者就像训练一位拳击家一般:你出拳时故意不用力,点到为止,别打击他到重过他所能承受的程度。但当他反击你时,他尽他所能地打出去。
24.当人们来看我时,我会请他们先坐下来禅修,以便他们知道如何使心平静;惟有到那时,我会让他们提出他们可能愿意谈论的任何问题。当他们的心还不平静的时候,如果你试着和他们讨论事情,他们会了解,那是不可能的事。
25.如果人们没有开悟却认为他们已经开悟,那时你不应浪费唇舌试着使他们就范。如果他们对你没有百分之百的信任,那么,你愈是要和他们讲理,他们愈是会固执己见。如果他们信任你,那么,只要听到一两句,他们便会醒悟过来。
26.有一次,与阿姜放同住的一位此丘的父亲写了一封信给他儿子,要求他还俗回家,继续学习,谋得一职,建立一个家庭,然后就像世间其他每个人一样,拥有一个正常、快乐的生活。这比丘对阿姜放提起此事,他说:“他说他的那种快乐是特别的某样东西,但看看它吧——它是哪一种快乐呢?真的吗?只不过是像当初你出家时所舍离的老、臭的废物一般罢了。难道没有什么快乐比那更好吗?”

《熄灭之时》阿姜放06

摘自《熄灭之时》阿姜放
住于世间
1.阿姜满曾说:“人们都相同,但并不完全相同,然而最终分析起来都是相同的。”在你能了解他意何所指之前,你必须好好地想上一阵子。
2.如果你想判断别人,就由他们的动机来判断吧!
3.当你想教导别人变好时,你必须看看他们的良善能到得了甚么程度。如果你试着要使他们做得比他们所能做到的更好,那么你就是傻瓜。
4.专注别人的错无益处,你更该做的是看好自己的过错。
5.他人是好是坏,那是他们自个儿的事,还是专注在你自己的事上吧!
6.有位阿姜放的学生向他报怨她在工作上所面对的一切问题。她想辞职,自己安静地生活;然而环境不许可,因为她必须供养母亲。阿姜放告诉她:“如果你必须与这些事物同处,那么就找寻出如何以一种超越它们的方法来生活;那是你能仍然存活的惟一方法。”
7.对一位因工作压力而沮丧的学生的忠告:“当你做(处置)一件工作时,别让这工作做(处置)了你。”
8.阿姜放的一位学生有着家庭和工作上的严重问题,因此他要她振奋起精神来:”任何一位有真实生命的人必须在生活上与真实生命的问题相面对。当你遇到障碍时,你必须起而对抗;假若你轻易地放弃,结果终你一生你都将会放弃。告诉你自己,你是由心木所造,不是由朽木而成。”
9.阿姜放的学生——一位年轻的护士——必须忍受工作上许多闲言闲语的冲击。起先,她试着不理会它,但是当它发生得越来越频繁时,她开始失去耐性。
有一天,当这闲话令她引发起强烈的感受时,她前去与阿姜放打坐。打坐的当儿,她看到她自己的影像不断地后退、后退,无尽无边地后退,仿佛她被拘在两面相同的镜子间。这想法使她想到,在她许多的前生里,她可能已经忍受过无数多相同的闲话;而这使她对她的情况更加难以忍受。因此,当她离座时,她告新阿姜放,她是多么厌倦于承受闲言闲语。他试着去安慰她,说道:“你知道吧!这种事情是这世间主要的部份;有赞美处,也会有批评和闲话。当你了解了这一点,为什么还要让自己卷入其中呢?”

然而她的情绪是那么地激动,便辩解道:“师父!我并没有卷入它们,是它们前来卷我进去!”他回答:”那么,为什么不问问你自己——是谁叫你一开始时介入且出生在这儿的呢?”

10.如果他们说你不好,提醒你自己,他们的话就仅及于他们的唇上,他们一点也不曾伸出来碰触到你。别人批评我们,而后便完全忘了,但我们却执持它且不断想到它;那犹如他们吐出一些食物,而我们却拾起来吃一样。若是那样,谁是傻瓜呢?假装你有两块石头压住你的耳朵,好使你不致被你所听到的事事物物吹走吧!
11.有天,仿佛完全出于不意地,阿姜放问:”如果你的衣服掉落到一个污水坑,你会将它拾回来吗?”

被他所问的这位妇女并不知他意指什么,但知如果没有小心地回答他的问题,结果会使她显得像个笨人;因此,她闪避她的答案:“看情况而定!如果它是我仅有的一套衣服,我必然将它检起;但如果还有一套,我可能就随它去了。师父,你这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你喜欢听有关别人的坏事情,那么纵使你在他们行为的恶业中没有份,你仍然拾起了一些的恶臭。”他说。

12.如果他的学生有任何人对某些事物有所怀恨,他会告新他们:“纵使像这么小的一些东西你也无法奉献吗?就当它是一份礼物来看吧!想想佛陀在毗轮安咀罗王子那生时,奉献了多少有价值的东西,而后问问你自己:‘我的这个愤怒全然没有价值,我为什么不也奉献出去呢?’”
13.在你行动之前先想想。别当那种先行动而后才在事后想的那种人!
14.小心“落井之仁”:这情形是你想去帮助别人,结果,不但你没有将他们拉上来,反而被他们拉了下去。
15.当人们说某个事物是好的时候,那是他们的意见、看法,但对你来说,那东西真的始终都是好的吗?
16.如果人们恨你,那就是你能脱离困境之时。你可以来去自如,不用去担心在你离开时,他们会想念你或变沮丧;而且,在你回来时,你也不必带任何礼物给他们。你可以自由的去做你喜欢做的事。
17.想要胜过别人,除了带来怨恨和恶业之外别无什么。最好是胜过自己。
18.无论你失去什么,就让它失去;但千万别失去了心。
19.如果他们拿走了你的东西,告诉自己,就当那是一件礼物吧!否则,仇恨将无止息。
20.他们拿走你的东西,好过你拿走他们的东西。
21.如果它真的是你的,不管怎样,它必然会随你留着;如果它真的不是你的,为什么还要拼命去获得它呢?
22.外在贫穷没有什么错,但要确定你并非内在贫穷。使你自己在心灵的珍宝——心量、道德和禅坐上丰富起来吧!
23.有位学生对阿姜放抱怨:“我看别人,他们似乎拥有非常舒适的生活;我的生活却为什么那么艰辛呢?”他回答:“你的‘艰辛生活’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十、二十倍的‘舒适生活’为什么不看看比你更困苦的人们呢?”
24.常常,当有任何一位学生在生活上面临困境时,阿姜放会教导他们提醒自己:“我能责备其他谁呢?不曾有人雇请我来出生,我是经由自愿来出生的。”
25.每件事物的出现都有它的寿命,它不会持续到永远;当它的寿命终了,将会自己离开。
26.在生命中拥有另一半是受苦。拥有一个好的另一半真的是受苦——由于全然地执着。
27.感官娱乐就像是麻醉药:人们一尝就会上瘾。他们说,食用海洛英的习性很难破除,但这更为糟糕;它会深陷,直入骨内。那就是使我们出生的首要原因;使我们在生死中,世世代代不断地轮回。除了佛陀的教导这个药,无药能用来打破这个习性,清洗你的身体。
28.有次,阿姜放的一位学生正遭到来自父母的压力,要她去找一位丈夫使能安定下来并拥有孩子。她问他:“他们说的是真的吗?一个女人拥有一个孩子会得到很多的功德,因为她给了其他某人出生的机会。”

“如果那是真的,”他回答:”那么狗会得到很多的功德,因为它们一次生一整窝的小狗。”

他也告诉她:“结婚是无法逃避痛苦的。事实上,你所做的只是为你自己堆积更多的痛苦。佛陀教导,“五蕴”是一个沉重的负荷,但如果你结婚,突然地,你有十个烦恼,而后十五,而后二十:……。”
29.你必须当你自己的依止。如果你是必顶以他人为依止的那类人,你将必须和他们一样地看待事物;那也就是说,你必得和他们一样地笨。因此,将你自己从这情况中脱离,并好好地看着你自己,直到事物在你心中清清楚楚。
30.你可能想:“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但真的是你的吗?身体也不真的是你的啊!
31.阿姜放的一位学生,当她正遭受严重肝疾之苦时,梦见自己死了,并且进入了天国;由于这样,她认为是个恶兆,便前往马库特寺告诉阿姜放这个梦。他试着去安慰她,说那实际上是假托的一个好预兆。如果她在病后仍然生存,她可能在工作上得到一个晋升;如果无法存活,她会转生在善道中。然而,当他一说到这儿时,她立刻便变得非常烦乱:“但我还不打算死啊!”

“看吧!”他告诉她:“当离开的时刻到时,你便必得欣然离去。生命并不是一条可以随你伸长或缩小的橡皮筋啊!”

32.如果有什么感官娱乐你非常地渴望,那表示在以前过去世中你曾享受过它们,那就是为什么在这辈子中你那么思念它们的缘故。如果你对这思考得够久的话,那必然足以使你厌倦和厌离的。

《熄灭之时》阿姜放05

摘自《熄灭之时》阿姜放
学生和老师
1.无论你做什么,总要想到你的老师。如果你忘记你的老师,你是在截断你自己的根。
2.一个经常换老师的人,事实上他全然没有任何一位老师。
3.有时人们会赠送护身符给阿姜放,而他会分发给他的学生——但很少给特别亲近他的那些学生。有一天,一位与他住了好几年的比丘,禁不住抱怨:“为何每次你得到好的护身符,从来就没有给我任何一个而总是给其他的每一个人呢?”

阿姜放回答:”我早已拾了你许多比那更好的东西,为什么你不接受它们呢?”

4.住离他们老师很近但却不了解他的禅修者们,就像咖哩壶里的一只匙:它将永不知道这咖哩有多甜、多酸、多咸、多丰富或多热。
5.对于在处理甚至日常生活的小问题上都经常需要请求他们的老师给予忠告的学生们,阿姜放比喻道:“他们就好像小狗狗,一排便就必须跑到他们母亲那兄去要求舔舐干净;他们将永远不会自己成长。”
6.粘着于他们老师的学生就像蚊子,不管你如何去驱赶他们,他们不断地回来而让你不得安宁。
7.如果你想学习,你必须像一个小偷的想法一样,知道如何去偷取学问。这意思是,你不能只等待老师为你解释每一件事;你必须自己留意,他做什么,以及为什么——因为他所做的每件事自有它的理由。

《熄灭之时》阿姜放04

摘自《熄灭之时》阿姜放
修习佛法的人
1.阿姜放的学生——一位女裁缝师,受到一位顾客的批评道:“你修习佛法,是吗?但为什么你那么贪心,索费那么地高呢?修习佛法的人应该只拿仅够推生的收益才是。”

纵使知道自己的价格是合理的,她却无法找到一个好的回答;于是,下一回见到阿姜放时,她告诉他这件事。他答复道:“下一次他们那样说时,告诉他们:“嘿,听着!我并不是修习佛法去当傻瓜的!”

2.当我首次住进达摩萨替特寺时,凌晨拂晓,有时可以听到B—52,从乌他保空军基地高高地经过头上飞行进入高棉进行轰炸任务。每次我听到,便开始想知道,当世界有那么多的不公正以致需要去战斗时,为什么我还在这里打坐呢?我向阿姜放提到这个,他说道:“如果你试着要去整顿这世界而不先真正地整顿好你自己,你内在的良善终将崩溃瓦解,而后,你将怎么办呢?对任何人——你自己或任何其他人,都将全然无益。”
3.我们一出生便被宣判了会死——只是不知道何时将轮到我们。因此,你别洋洋自得。就开始吧!在你仍然有机会之时,尽量地开展你所有的美德。
4.如果你想当一个好人,去确定自己知道真实的美善真正存在哪里。别仅只是动作上的行善。
5.我们都想要幸福快乐,但绝大部份的我们却对营造幸福快乐的原因不感兴趣;我们所要的只是结果。然而?如果我们不对原因感兴趣,这结果如何会来到我们跟前呢?
6.当我开始和阿姜放修习禅坐特,我问他,人们是否真的会在死后再生。他回答:“当你开始修行时,佛陀要求你只相信一件事:业。除了那之外的其他事情,不管你们相不相信,其实并不重要。”
7.在佛教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或许源自于“本生谈”——无论何时,你赠送一份礼物给宗教,或做一些其他有福报的行为,你都应该将这行为的功德回向给一个特别的目标。有时,阿姜放会告诉他的学生,在每次修禅时去做类似的回向;虽说他所推崇的回向要视特有的个人而定。有时他推崇阿育王在晚年所为:“在来生中,愿我能够统治整个的心。”
又有时他会说:“没有需要去做任何长的、拉长的回向。告诉你自己:如果我必得再生,愿我长逢佛陀的教示。”
但却不都总是会推崇如此的回向,曾有一位妇女告诉他,当她做功德时,无法想到任何的特殊目标去回向功德。他告诉她:“如果这颗心是充满的,若你不想,那就没有需要去做任何的回向。正如吃东西,不管你是否表达了一个吃饱的愿望,如果你继续不断地吃,你无法不饱。”
8.有一年,雨期安居前的不久——这时人们按照惯例下定决心去增进他们佛法的修习——有位阿姜放的学生趋近他说,雨期时她想要遵守八戒,但却恐怕不吃晚餐会使她饥饿。

他应道:“佛陀绝食,直到完全没有一点肉在身上——只有皮跟骨——致使他能发现到法来教导我们,然而看看我们,却连单单一餐不吃都受不了,那就是我们仍然沉浮在生死轮回中的原因了。”

结果,她决心自己在每个佛教的斋戒日——三个月雨期中的满月、新月、半月日——必得遵守八戒;她做到了。雨期终了,对于自己能够遵守决定她感到非常骄傲;但当下一次拜访阿姜放时,在她能够全然说出这个话题前,他评论道:“你知这吗?你很幸运,你的雨期安居只有十二天,其他每一个人的却是三个月。”

听到这,她感到非常不好意思,从此以后,每个雨期安居从头到尾她每天都遵守八戒。

9.有一位学生正在打坐,阿姜放在场;一个不留意中,她打了一只咬在她手臂上的蚊子。阿姜放评论道:“对于你的血,你索了一个高价,不是吗?这只蚊子只要了一小滴,而你却取了她的命作为交换。”
10.一位年轻人正与阿姜放讨论到第五条不饮酒的戒:“由于大多数人在喝酒时失去正念,所以佛陀禁酒,是吧?但是如果你留心地喝,那无妨,是不是呢?师父!”
“如果你真的留心,”他回答:“在一开始你就不会喝!”
11.对于破第五条戒,理由似乎多过于任何其他的戒。一天晚上,有位学生正与阿姜放谈话;那时,有一群人在他们周边打坐。“我无法遵守五戒,”他说:“因为我处在团体的诸多压力下。当我们在工作上有社交活动时,这群人中每个人都在喝酒;我必须和他们一起喝啊!”

阿姜放指着周边那些人说:“这个团体没有要求你去喝酒,你何不以接受他们的团体压力来作为替代呢?”

12.有位女裁缝师看到她的朋友在达摩萨替特寺守八戒。便也决定自己去试上一试。然而,在这午后,当她正穿过寺院时,经过了一棵番石榴树;这番石榴看起来好吸引人,于是她摘下一颗咬了一口。

阿姜放碰巧站在不远处,便说道:“嘿!我想你是在守八戒,那是什么在你吓里呀?”女裁缝师震惊地觉悟到她已然破戒,但阿姜放安慰她:“并不完全需要守八戒;但要确定你守这一条戒,好吗?你知这这一条戒是什么吗?”

“不知道,师父,是什么呢?”

“不做任何恶事。我希望你这一生都能坚守!”

13.有位妇女到达摩萨特寺去守八戒并打坐一个星期,但是第二天结束时,她却告拆阿姜放她必得回家,因为她惟恐她的家人没有她无法过活。他教她去除她所说的忧虑:“当你到这里时告诉你自己你已经死了。别无他法之下,你的家人必然会练习照料他们自己。”
14.有位中年人,在他第一次拜访达摩萨替特寺时很惊讶地看到一位美国比丘。他问阿姜放:“为什么西方人可以出家呢?”
阿姜放的回答是:“难道西方人没有“心”吗?”
15.有份曼谷的杂志曾经连载了一位用定力治疗疾病的在家禅修者的自传;有一次载及他如何地拜访阿姜放,被证明已经达到了禅那的境地。这听起来不像是阿姜放的作风;但在杂志刊出后不久,很多的人来到寺里,认为阿姜放就像这自传的作者一样,能透过打坐治疗疾病。有位妇人问他是否治疗肾脏病,他回答:“我只治疗一种病,心的病!”
16.一位学生请求允许保存一本《阿姜放的开示》笔记本;然而他拒绝了,说道:“你是那种人吗?为了害怕没有东西吃而经常带着食物在口袋里的人?”而后他解释:“如果你匆匆记下每件事,你会认为,忘记已记下来的并没有关系,因为一切都已在你的记事本里了。结果最后所有的法都将只在你的笔记本上而没有在你的心上!”
17.佛书里说,如果你好好地听,你将会获得智慧。好好地去聆听,你的心必然会宁静且静止;用心聆听,别只用耳朵。一旦听到了,必须好好地将你所听到的当下便放进修行里面;那就是你领受到利益的时候了。如果不将它放进修行里,你所听到的将水远不会变成你真正内在的东西。
18.从前,当达摩萨替特寺正在建塔时,在塔上工作的一些学生发生严重的争论,其中一人感到非常烦乱,便去告诉阿姜放;那时他正住在曼谷。当她结束了她的报告,他问道:“你知道碎石是什么吗?”

她吓了一跳,回答:“知道!”

“你知道钻石是什么吗?”

“知道!”

“那么你为什么不收集钻石呢?收集碎石对你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19.甚至在像泰国一样的一个佛教国家里,有些学佛的年轻人发觉他们的父母反对他们学佛,并且觉得他们应该花时间在更实际的方面。有一次,女裁缝师的父母想阻止她到马库特寺去参访,这使得她非常生气。但当她告诉阿姜放她的感觉时,他警告她:“你知这吗?你欠你的父母很大的情。如果你对他们生气,或是吼他们,便是对着你面前的地狱之火添加燃料;所以,小心。要提醒你自己:如果你冀盼父母能助长你的修行,为什么不选择由其他的人生下你呢?事实是,他们是你的父母,表示你同他们曾造过往昔的业;所以,当它们来临时,就面对你的旧业吧!没有必要经由争吵去造任何更多的业。”
20.长久来,通灵在泰国流行着;甚至有些修学佛法的人也喜欢参与巫者的降神会。但阿姜放有一次说道:“如果你想从你的修行中得到结果,你必须决定佛陀是你惟一的依止;别去取其他东西作为依止。”
21.如果你修习佛法,你不必要被任何其他人的力量或能力所震惊。无论你做、说或想什么,让你的心以理智作为根据来决定。
22.真理存在于你内心里面。如果你所做的都是真的、正确的,你将会遇到真理;否则,你将只会遇到伪造和模仿的事物。

《熄灭之时》阿姜放03

摘自《熄灭之时》阿姜放

留心你所吃的

1.我们人类拥有长的舌顽,这你是知道的。你坐在那儿,忽然间舌头就会伸弹出海:你想吃海产!而后,它伸出去瑕游世界:你想吃外国的烹饪!你必须训练你的舌头,让它缩回尺寸。
2.当你吃东西时,保持心在呼吸上,观想你为什么正在吃。如果你只是为食物的滋味在吃,那么,你吃的东西便能伤害到你。
3.他从美国旅行回来之后,有位学生问他,当他在那儿时是否尝到比萨。他说有,那比萨的味道非常好;这使随他去旅行的一位学生吃了一惊。
“你才吃了两小片啊!”他说:“我们想你并不喜欢它。”

“两小片已足够填饱我了,”他回答:”你为什么希望我吃更多呢?”

4.有一次,有位才随他研习很短一段期间的女士想调制些食物来供养他,为了确定他是否喜某些食物,她直接地问他:“师父,你喜歌吃怎么样的食物呢?”
他回答:“在取得到范围内的食物!”
5.那是一个周五的晚上,一群阿姜放的学生乘坐在一辆小型轻便的卡车后面,从曼谷到达摩萨特寺去。有其他的学生送了一篮的桔子请他们带着去供养寺里的僧侣们。上路不久,其中一位学生觉得这些桔子看起来好极了,于是提出了下面的理由作为借口:“我们都是师父的学生,是吧?而他不会希望我们饿肚子的,是吧?所以,任何人不拥有一颗桔子就不是师父的孩子!”

有些人遵守八戒,不可在午后用食,因此他们得以从中免过。纵使有一小部份人觉得去吃为僧侣们准备的食物不妥,但是,其他每一个人还是帮他或她自己拿了桔子。

当他们到达了寺里,他们告诉阿姜放所发生的事;他立刻申斥他们,说任何人取供养出家人的食物,在供养出家人之前吃食,都将会在下辈子转生为饿鬼。

其中有位妇女受到惊吓,她立即回应:“但是我仅只吃了一小瓣哪!”

阿姜放答道:“好,你就将要去当一个饿鬼了,在你还能之时,你最好还是让自己吃个够吧!”

6.一九七七年的雨期安居时,有一对夫妇几几乎每天晚上都从雷涌镇到寺里去练习禅坐。奇怪的是,他们在禅修的过程中无论发生什么,都会同时发生。

有一次,两人发觉他们都无法进食;因为他们有一种“食物是脏的”强烈感觉。虽然这种感觉持续了三、四天,却不会虚弱或饥饿,因此他们开始想知道,在禅坐中,他们到底到达了什么阶段。

当他们在下一次造访寺院时,对阿姜放提起这件事。他要他们禅坐,而后告新他们:“好,观想到食物上去看看它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元素,是吧?而你的身体是由什么组成的?也一样是元素。你身体的元素需要食物的元素才能推持,因此为什么要对食物的脏,感到如此激动呢?你的身体甚至更脏呢!佛陀教导我们观想食物的污秽不净的当下,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去克服对它的妄想——而不是为了我们不能去吃。”

那样便解决了他们不能进食的问题。

《熄灭之时》阿姜放02

摘自《熄灭之时》阿姜放
留心你所说的
1.通常,阿姜放(Fuang)是个在回答问题时话很少的人:如果有必要,他会说久些,详细地明说;否则的话,他只是说一、两句,有时甚至完全不说。他信守阿姜李(LEE)的格言:“如果你要教导人们佛法,但他们却没有专注聆听,或者对你所说的不准备听,那么,不管你要去教导的佛法有多美妙,那仍然只能看作是无益的闲谈,因为它并没有提供任何的效果。”
2.他的热心,经常使我惊讶——有时甚至在生病的当儿还在热忱地教导禅坐。有一次他对我解释:“如果人们真正地在惠心聆听,我发觉我会很专心地教导;不管说了多少,都不会使我精疲力竭。事实上,通常到结束时我会比刚开始时更有精神。但是如果他们没有专心聆听,那么在我说了头两、三句后,便已感到疲累了。”
3.在你说任何话之前,先问问你自己,是否必要;若是不必要,就别说。这是训练心的第一步——因为如果你无法对你的嘴巴有任何的控制,你又如何能期望对你的心有任何的控制呢?
4.有时他虽生气,却是以慈悲的方法来表现——他有他自己表现生气的方法。他从来没有提高过他的声音或使用严厉的措辞;但他的话语仍然能够令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有一次我谈论到这件事,问他:“为什么当您的话使人受伤时,还能直入人心呢?”

他回答:“那就是你们所要记得的,如果话语不切进听者的耳中,它们也不切进说话人的口中。”

5.在对学生生气时,他会从学生的认真程度上得到主意。愈是认真的,愈受到批评;因为他认为这种学生会利用他的话去得到最好的效果。

曾有一位在家学生——当他在曼谷生病时帮着照顾他的,并没有了解到这一点。纵使她试着尽力去照料他的所需,他还是不断地挑剔,致使她想到要离开他。不过,凑巧有另外一位在家学生来访,阿姜放顺便对她提到:“通常一位老师挑剔他的学生,那是基于两种理由之一:不是使他们留下就是让他们离开。”

前一位学生无意间听到这些话,刹时领悟;于是便决定留了下来。

6.阿姜放喜欢陈述一则——以自己所编的——本生谈里的乌龟和天鹅的故事。从前有两只天鹅,每天,他们喜欢停栖在某一个池塘边喝水。一段时间过后,它们结交到一只住在这池塘里的乌龟,便开始告诉它,当它们飞行在天空时所看到的种种事物。这乌龟被他们的叙述所吸引,但不久却开始感到十分地沮丧,因为它知道它永远也没有机会像天鹅们那般看到广大宽阔的世界。当它对它们提到这一点时,它们说:“嗨,那不成问题!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带你上去的方法。”于是他们取来一根树枝:雄天鹅衔着树枝的一端,雌天鹅衔着另一端,而它们叫乌龟用嘴巴衔住中间。一切准备就绪,它们便飞了起来。

当他们飞上天空时,乌龟看到了许许多多在地下连做梦都不曾梦见过的事物;它感受到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然而,当他们飞过一座村落时,有一些在下面游玩的孩子看到了,便开始大声叫喊:“看哪!天鹅带着一只乌龟啊!天鹅带着一只乌龟!”对于乌龟来说,这破坏了一切,于是他想到一个强烈的反驳:“不,是乌龟带着天鹅!”但,就在它张嘴说话的当儿,却立刻掉落到地上死了。

这故事的寓意是:“当你进入高位时,留意你的嘴巴!”

7.“垃圾”,是泰国俚语无益的闲谈之意,阿姜放曾利用这个措词去得到戏剧性的效果。

事情发生于一个晚上,他正在曼谷教授。三位年轻女人,她们都是老朋友,凑巧一起出现在他正做指导的屋子里;然而,她们非但没有加入早已开始禅坐的团体中,反而替自己找了一个偏僻的角落去收集最新的情报。当她们忙着谈话时,并没有注意到阿姜放已经起身、伸出腿,且手上拿了一盒火柴正走向她们。他停顿了一秒种,点燃一根火柴,而后将燃着的火柴投向她们群中。立即地,她们跳了起来,而其中一位说道:“师父!你为什么那样做呢?你差点没击中我呀!”“我看到一堆垃圾在那儿,”他回答:“于是觉得应该放火烧了它。”

8.有天,阿姜放无意间听到两位学生在说话。其中之一问一个问题,而另外一位以“哦,我觉得:……”开始他的回答。立即地,阿姜放切断他的话语:“如果你不是真正知道,就说你不知道,那样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到处传播你的无知呢?”
9.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两只耳朵和一张嘴巴,那显示了我们应该花较多的时间去听而少说些。
10.在你禅修的过程中,无论发生什么,除了你的老师,别去告诉任何人;如果你去告诉别人,那就是夸耀,而那难道不也是一种杂染烦恼吗?
11.当人们在宣传他们有多棒时,他们就正在宣传他们是多么的笨!
12.  如果真有什么很棒,你不必要宣传。
13.泰国有一些比丘杂志,有点像电影明星杂志;它们刊登有名及不怎么有名的比丘、比丘尼和居家禅修教师们的生活故事和教导。这些故事倾向于那么强烈地以超自然的和奇迹的事来加以修饰;不过,它们是很难让人认真的。从他过去和负责这些飞杂志的编辑、采访记者的偶然接触中,阿姜放感觉到,一般说来他们最主要的目的是图利。像他说明:“伟大的禅修教师们走进荒野,为了找寻到法将他们的生命觉于险地;当他们找到了它,在归来之后,他们免费地贡献出它。而这些人却坐在他们的冷气办公室里,记下进入他们脑袋里的所有东西,然后拿出去卖。”结果是,当他们试着要将他放进他们的杂志时,他压根儿就不和他们合作。

有一次,有一群来自“超越世间的人”杂志的记者前来拜访他;他们准备了照相机和录音机以便随时应用。在致意过后,他们要求他的prawat,或者个人的经历。正好泰文prawat也可以说是警察局记录的意思,于是阿姜放回答,他一个也没有,因为他从来也没有犯过罪。然而,这些记者并不轻易地打退堂鼓;他们说,如果他不想陈述他的生活故事的话,是否至少教导他们一些法吧!这是出家人所不能拒绝的一个请求,于是阿姜放要他们闭上眼睛,并且在“哺哆”——觉醒上做禅修。他们开了录音机,而后坐着禅修,等待一个法的开示;这就是他们所听到的:

“今天的法是:哺和哆两个字。现在如果你们无法在心中保持这两个字,还去教你们其他什么,那就是浪费时间。”

说法结束。当他们觉知到那就是所有的全部时,记者们——看起来非常泄气——收拾起他们的相机和录音机离去,不曾再来打扰他。

《熄灭之时》阿姜放01

摘自《熄灭之时》阿姜放

编辑者的话

这本书原来的名称是《AWARENESS ITSELF》,但是,因为名字不好翻成中文,因此我们决定将中译本称作《熄灭之时》。这书名来自书中内文的引句:“解脱了的心就像空气中的火元素。当火熄灭之时,它没有消失到任何地方;它仍然充满虚空,单纯地没有被任何的可燃物所抓,因此,它没有出现。

当这颗心从杂染烦恼中“熄灭”之时,它仍然存在;但当新的可燃物来临时,它并没有着火,没有执取——连自身都没。那就是所谓的解脱。”

原来的《AWARENESS ITSELF》,由一位美国比丘塔尼沙罗(Thanissaro)法师从三本较早时他用泰文书写,包括了他老师兼朋友阿姜放教示的出版物而来:《心的语言》、《出世间的智慧》、以及一本阿姜放过世后立即出版的纪念册。

《AWARENESS ITSELF》是由轶事、感想、以及一些吉光片羽组织而成;它们反映出一位有智慧和理解力的比丘,有能力让真理透过轻声笑语散发出来。塔尼沙罗法师赞许他的师父所拥有的这种教学特质而曾说到:“阿姜放的幽默感是吸引我的首要条件之一,而他许多令人难忘的格言之所以令人难忘,正是基于这个理由。”

我们必须感谢塔尼沙罗法师,由于他对他老师的挚爱和欣赏,使他决定将他老师的话写了下来。因为他了解,他老师的话深具价值,如果不写下,终有可能被遗忘、曲解或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全部消失;即便被记取,也只是够幸运认识他本人和随他学习的一个小圈圈的人。我们也要感谢塔尼沙罗法师慈悲答应我们自由应用他《AWARENESS ITSELF》一书的内容。还有也谢谢马来西亚的W.A.V.E.出版社先前送我们一本他们印来免费流通的《AWARENESS ITSELF》。

另外要说明的是,我们出版社/印经会在译成阿姜查所有著作之后,决定翻译此书,理由之一是发现到阿姜放和阿姜查有着相类似之处,都能够应用幽默,在轻声笑语间将佛法以单纯、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那种发自内心自然流露出来的智慧,使佛法不再是艰深、难懂、严肃的话题,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或许都是源自于森林修行的缘故吧!

序言

我的老师阿姜放•纠提可(Ajahn Fuang Jotiko),于一九一五年诞生在泰国东南边境靠近高棉禅塔布里省(Chanthaburii)的一个小农家。十一岁时父母双亡,他是在一个接一个的寺院里受养长大的;到二十岁时,受戒成了一位比丘。但是,当他开始去研读僧侣的戒条时,却发觉到他寺院里的比丘并没有真正认真修习佛陀的教法;而他渴望找到一位能给他一种较吻合他曾读过佛书里训练的老师。成为比丘的第二年,他的机会来了;那时阿姜李—阿姜满所建立森林苦行传统中的一员,前来一个老墓地创建一座禅修寺院,就在禅塔布里的外面。被阿姜李的教导所吸引,阿姜放成了他的弟子,并随同他在新寺院。

从那以后,除了几次例外,每个雨期安居他都接受阿姜李的指导,直到后者于一九六一年圆寂为止。其中的一次例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花了一个五年的时间独自在泰国北方的森林里打坐禅修;另外的一次是在五十几年代的一个六年时间,当时阿姜李委托阿姜放负责管理禅塔布里寺院,他自己则行脚到泰国许多区域,准备寻找一个靠近曼谷的地方安顿下来。一九五七年时,阿姜李找到了阿习卡让寺(Asokaram),他的新寺院靠近曼谷,阿姜放随他在那儿。

阿姜李圆寂后,众望所归地,阿姜放成了阿习卡让寺的住持。但是,那时这寺院已经变成如此一个大而难处理的团体,因此他并不想要这个职位。于是,一九六五年,当泰国僧皇住在任所的曼谷马库特卡萨杜立亚让寺(Makut Kasatriyaram),要求他的雨期安居到他寺里教他和寺中其他有兴趣的比丘们禅坐时,阿姜放欣然接受。

他总共花了三个安居期在马库特寺,于旱期间,游走于乡间找寻僻静独居之所。虽然他对僧皇个人有无限的尊敬,却开始厌倦于在较高教会阶层所见到的权力利用,因而开始等待一个出去的机会。一九六八年,机会终于来临,有位女居士捐赠土地给僧皇作一个小寺院,这寺离禅塔布里不远,在一个靠近雷涌省海岸的山区。阿姜放自愿花时间在这新寺院达摩萨替特寺(Dhammasathit)上,直至找到一位永久的住持为止。然而,这寺院是在一个非常贫穷的地区,当地居民对于有一座严格的禅修寺院在他们当中的主意并不热中,因此,无法找到任何人来承担这个住持之职;于是,在一九七一年,僧皇遭车祸过世前不久,阿姜放接受了他自己在达摩萨替特寺的住持职位。

在这之后的不久,一九七四年的四月,我首度遇见了他。不那么幸运地,达摩萨替特寺看起来像个野营区:三位比丘住在三个小茅蓬里,他们在只有一个斜面屋顶的屋子用餐;一间带有房间的厨房给两位比丘尼用;我住在座落于小山顶上的一个小木屋——往南看可见到海。这块土地是在一场大火烧光所有的植物不久之后被捐赠的,山坡上大半覆满了草。虽然这寺院上面的山区被浓密的、有虐蚊的森林所覆盖着,但每年的火仍横扫过这地区,阻碍了森林的生长。

尽管在恶劣的情况下,阿姜放似乎拥有明辨、实事求是的智慧,允许他去超越周遭的事物——有着令我羡慕、赞叹的内在平静、快乐和稳定。花了几个月时间在他的指导下修习禅坐之后,我返回美国,最后又于一九七六年的秋天回到泰国出家,成了一位比丘,并开始在他的指导下勤奋地学习。

在我不注意间,他开始发展了一个很小但很忠实、虔敬的在家禅修团体。一九七六年初,马库特寺的新任住持邀请他回去做定期的教导,终其下半生——直到一九八六年圆寂为止,他平均分配了他的时间在曼谷和雷涌之间。他的学生大多来自曼谷的职业阶层;面临现代泰国都市社会快速转变的压力,人们为了得到精神上的力量和慰藉,都求助于打坐。

在我回到雷涌的前几年间,只与少数几位比丘同住,而且几乎没有访客;这寺院是个极为安静且隔离的地方。防火路巷已经开始约制了火,一座新的森林被开发了出来。然而,一九七九年的秋天,当在小山顶修建一座塔的工程开始进行时,这平静的气氛便改变了;由于正在建筑的塔几乎全由自愿者来劳动,每个人都加入了——比丘、曼谷来的在家居士、以及当地的村民。

起先,我怨怼寺院里平静常规的被中断,但是,后来我开始去注意一些有趣的事:从来没有想到要打坐的人都欣然加入周末建筑队来帮忙;在工作休息中,当正规者要去随阿姜放修习打坐时,新来者都会加入,而且很快地,他们也都会变成正规的禅修者。在这期间,我开始学习重要的一课——如何在不理想的情况当中打坐。阿姜放告诉我,虽然他个人并不喜欢建筑工作,然而,有人需要他帮忙,而这是他能使他们有所感受的惟一方法。一九八二年,塔完成后不久,开始了一个在基部有说戒堂的大佛像工程;再次地,当工作进展到佛像时,越来越多前来帮忙的人,由于工作的关系都牵引来打坐了。

阿姜放的健康在他晚年时不断地恶化。当他住在马库特寺时,他轻微的皮肤病逐渐变成严重的癣疥病症,无药——西方的、泰国的、中国的——能提供治疗。而仍然地,他保持一种很耗精力的教学课程;虽然很少对大团体的人演说,但都喜欢进行一种个别性的教导。促使人们开始打坐,他最喜欢的方法是去与他们一起打坐;从最初粗糙的情况引导他们,而后使他们越来越多自己的打坐,那么,他又可以专心地教其他的初学者了。纵然在他的癣疥发作得最恶劣时,他还是有时间个别地教导人们。结果,他的随从——虽然和阿姜李和其他有名的禅坐老师们比较,相对地数量少——都非常地忠实。

一九八六年五月,数天之后佛像就将完成;但在这之前它基部的说戒堂已经完工,阿姜放飞到香港去看一位在那儿设有禅坐中心的学生。突然地,五月十四日的早上,当他正在禅坐时,心脏病发作。这学生一发觉到怎么一回事时立刻便叫了一辆救护车,然而,在抵达医院时,阿姜放被宣告了死亡。

由于较早几年前他要求身体不要火葬,他们马上计划为他建一座陵墓。我被分派去收集他的传记以及可以誊写并出版成一本纪念册的所有录音带教示。我惊讶地发现,有关他的生活,我比其他任何人知道得都多;在他还年轻时与他住过的人中,不是死就是年岁太老而致记忆力衰退。突然间,当我与他在一起的前几年,他曾告诉过我的一些轶事——他的青少年时代,以及和阿姜李在一起的岁月——变成了他传记的主要部份。我可能遗漏了一些,因为那时我的泰语能力和对泰国文化的了解仍有待加强;想到这便觉不安。

甚至更不安的是发现到,他的教导为后世所留下的是那么地少。通常,他拒绝让人们录下他的教说;因为他坚持他的教导是为听来当场立即便付诸修行的人而说,对于修行在别种层次的其他人或许会是错的。这少数的录音带是属于很简单、基础性的,是他给首次前来寺院供养大众的访客们,或者给正要开始学打坐的人们引导性、介绍性的开示;没有什么更高深一类的在录音带里了。

因此,在我们出版这本纪念册后,我开始了我自己的一个计划,写下我所能记忆的他的教导,并且为相类似的有关的资料、题材访问了他的其他学生。这访问花去了两年以上的时间,包含了相当数量的修改、剪接,以萃选出对一般之人有所助益的教导。成果是一本取名为《心灵的语言》的小书。而后,在我回到美国帮忙加利福尼亚州一座寺院的创始的不久前,另外的阿姜放录音带被发现到了;开示中他给了一位学生更高深的教导。我誊写下来,并将它印成一本名为《出世间的智慧》(Transcendent Discernment)的小册子。

你手上所拥有的书是从这三本书中抽出的;大部份的资料来自于《心灵的语言》。

集成这本书时,我有了机会去思考存在于泰国的师生关系,以及阿姜放与他出家、在家弟子的相待之道。他提供了一种亲切、温暖的气氛和尊重;那样他的学生便能和他讨论他们生活和内心的个别问题,不会感觉到像是病人或顾客,而单纯地同样是人类,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一种指南之人。

一群泰国人曾问我,在阿姜放那儿什么是我遇见过最令我惊异的事。我告诉他们,我发觉最令我惊异的是他的慈悲和人性:在我们同在一起的所有岁月里,他从来没有让我感到我是一个西方人或他是一位泰国人。我们的沟通永远是直接的,等同的个人对个人,越过文化的差异。我知道他的许多学生也有相同的感觉。

我呈上这本书,作为从阿姜放那儿学到一些东西的一种分享;谨以至深的敬意献出它来纪念他。有次他告诉我,如果没有了阿姜李,他将永远不知这生命的光辉;对于他,我欠了相同的债。

塔尼沙罗比丘
一九九三年三月

斷煩惱與證道果

无量的福流

摘自巴利圣典

有一次,佛陀开示施主供养给禅修比丘的福业:

“若有比丘,享用谁供养的袈裟…钵食…床椅…药品,他进入且安住于四无量心禅定,

该施主便会获得,无量的福流、善流、乐果、导向天界、福果、天界福报;以及获得所喜的、所欲的、可爱的、利益和快乐…
诸比丘!对于具备这五种福流、善流的圣弟子,很难衡量其福业说:‘其福流、善流、乐果…有这么多。’因为这巨大的福业,是不可计数的、无量的。
诸比丘!正如不容易衡量大海洋里的水,说:‘有这么多桶的水,或几千桶、或几万桶、或几十万桶水。’因为这巨量的水,是不可计数的、无量的。
同样的道理,诸比丘!对于具备这五种福流、善流的圣弟子,很难衡量其福业,说:‘其福流有这么多,其善流有这么多;
其乐果有这么多,导向天界的有这么多,福果、天界福报、所喜的、所欲的、可爱的、利益和快乐…有这么多。’
只能说,这巨大的福流,这巨大的福业,是不可计数的、是无量的。”
又有一次,憍萨罗国波斯匿王的妹妹善意公主,向佛陀问了一个问题。
她询问,如果有两个佛弟子,拥有同等的信、戒与慧;但其中一人曾经是施主,另一个则不曾布施。
那么,在他们死后都投生为天神时,他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佛陀回答:“善意,若他们都成为天神,他们之间的差别是:施主在五个方面超越非施主,即:天寿、美貌、快乐、尊崇、力量。”
接着,善意再问,如果他们都投生为人,他们之间是否有什么差别?
佛陀答道:“会有差别,善意。成为人时,施主在五个方面超越非施主,即:人寿、美貌、快乐、尊崇、力量。”
接着,善意再问,如果他们又都出家成为比丘,他们之间是否有什么差别?
佛陀答道:“会有差别,善意。他们都出家后,施主在五个方面超越非施主,即:
1.他时常被邀请享用袈裟:很少不被邀请。
2.他时常被邀请享用钵食:很少不被邀请。
3.他时常被邀请享用住所:很少不被邀请。
4.他时常被邀请享用药品:很少不被邀请。
5.过着梵行生活时,无论他和什么人住在一起,他们多数都会在身、语、意方面对他表现友善,很少会不友善。他们很友善地帮助他。”
接着,善意再问,如果他们都成为阿罗汉时,他们之间是否有什么差别?
佛陀回答:“这样的话,善意!我宣布,那是完全没有差别的,即是说把解脱和解脱拿来比较。”
对于这些,善意公主观察到:“真是神奇,尊者!真是奇妙,尊者!布施和行善,有着这么长远的影响。
因为,它们是成为天神时的一项支助、利益,它们是成为人时的一项支助、利益,甚至是出家后的一项支助、利益。”

《慈经》介绍

南传佛教的经典,属于巴利文大藏经《小部[慈经]》

佛陀有一次在舍卫城指导禅观,众多比丘接受佛陀个别指示禅观对象后,去森林中坐在树下修习。林中树灵以为比丘只静坐数日而不以为意,但得知他们要在三个月修满后才离开,就用尽各种方法,日夜不停地干扰,来吓走他们。比丘不堪其扰,回去禀报佛陀,希望另觅他处,好让他们专心修禅。佛陀教他们唱诵慈爱经,并吩咐他们沿路唱诵,回到原处,一方面用慈爱经保护自己,建立信心,一方面用慈爱经发挥爱心,回向众生,自利利他。比丘依教奉行,到了森林时,整个僧团的四周弥漫着慈爱吉祥的光辉,树灵见了深受感动,立刻消除敌意,全力来临拥护。比丘一心禅修,结夏期满,都证得阿罗汉果。

修持慈爱经可以获得十一种益处:

1、睡得安稳,2、醒后舒畅,3、杜绝恶梦,4、亲切待人,5、为非人所喜,6、神佛保佑,7、不受火毒武器所害,8、做事专心,9、面容安祥,10、临终不乱,11、不堕三恶道。

慈爱静坐的修持方法

佛陀开示了一种静坐法,称为慈爱静坐。此方法可以增进我们内心的安祥与快乐。即使到了今天,能依法修行的人也都有同样的经验,就是此法非常有效而且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慈爱,就像是一位好母亲,甘舍性命来保护她唯一的儿子一般。如果你也能培养这样的心,来对待所有的人(不分阶级、性别、种族、贫富、贵贱、亲疏……),这时你的慈爱心就培养出来了,心量就可以无限地延伸。

慈爱,最显着的特色就是没有憎恨、嗔心及恶念,所以一个人如果培养慈爱,内心会变得更好,而且整个个性也会随着转变。一个心量大的人,才容易成就清净、平等、自在、解脱等的自然流露。这样的修持才是当下受用,自利利他的菩萨行。菩萨成就种种境界的慈爱心,固然与其他过去生修习经验的累积有关,但是,此时此刻如果我们不发心(受持慈爱经及慈爱静坐法),请问要到何时才能长养慈悲心?才能修行得力?

虔敬受持慈爱静坐法,会让你这一生不会伤害众生,而且会帮助别人。如果你修习慈爱静坐稍稍有一点点受用,你会发现自己比以前更快乐,内心起了改变(贪、嗔、痴等习气显着减少了,面对顺、逆境缘,起心动念的幅度显着减小了。)以及别人对你的改变。所以建议你能够耐心地、有规律地在每天清醒的时刻,至少静坐几分钟。并奉劝诸位大德发心,在有生之年,受持本经以慈爱心对待一切众生。你将因而体会到多么的快乐和喜悦。

一、如何练习慈爱观

1、愿自己健康、快乐、安祥。
2、将这相同的愿望伸展到你亲爱的人。
3、伸展到没有关系的人。
4、伸展到你的敌人。
5、伸展到所有的人,没有任何的分别心。

二、慈爱的静坐

了解所有的人和我自己一样,都想得到快乐,并且应该按顺序地怀抱慈爱心,使之伸展到所有的人。

愿我快乐,没有任何苦难,也愿我的朋友、没有关系的人、怀有敌意的人都和我一样地快乐。

愿这个区域的人、这个国家的人、其他国家的人、以及这娑婆世界体系的人都永远快乐,乃至于伸展到整个宇宙。

愿所有人类(包括个体和全体,不论男女贵贱),以及娑婆世界所有众生,都永远快乐。

愿人天诸神,以及较低等世界的众生都快乐,愿法界所有众生都快乐。

愿我没有憎恨,愿我没有苦难;愿我没有烦恼,愿我快乐地生活。也愿我的父母、师长、教诫阿舍黎、朋友、没有关系的人、怀有敌意的人,都没有憎恨、苦难和烦恼,愿他们快乐地生活,愿他们免除受苦,愿他们的幸运没有被刮夺,能获取足够的所需。每个众生都拥有他自己的业。

愿所有众生,…所有活的东西…所有生物…所有的人…所有那些已形成个体状态的众生…,所有的女人…所有的男人…所有高贵的人…所有不高贵的人…所有的神,…所有的人,…所有的非人,…所有那些在地狱的,在寺庙的,…村落,…城市,…这个国家,…这个世界,…这个银河系,…愿他们都没有烦恼,愿他们快乐地生活,愿他们免除受苦,愿他们的幸运没有被刮夺,能获取足够的所需。每个众生都拥有他自己的业。

让我们谨记:愿一切众生,永远安乐。

附录2

南传巴利大藏《小部-[慈经]》(TheChantofMetta)

Ahamaverohomiabyapajjhohomianighahomisukhi-attanampariharami
愿我不受敌,无危险。愿我无精神的痛苦。愿我无身体的痛苦。愿我保持快乐。
Mamamatapituacariyacanatimittacasabrahma-carinoca
愿我的父母亲,我的导师、亲戚和朋友我的同修
averahontuabyapajjhahontuanighahontusukhi-attanampariharantu
不受敌,无危险。无精神的痛苦。无身体的痛苦。愿他们保持快乐。
Imasmimaramesabbeyoginoaverahontuabyapajjhahontu
愿在这寺庙的修行者,不受敌,无危险。无精神的痛苦。
anighahontusukhi-attanampariharantu
无身体的痛苦。愿他们保持快乐。
Imasmimaramesabbebhikkhusamaneracaupasaka-upasikayaca
愿在这寺庙的一切比丘沙弥,男教徒、女教徒,
averahontuabyapajjhahontuanighahontusukhi-attanampariharantu
不受敌,无危险。无精神的痛苦。无身体的痛苦。愿他们保持快乐。
Amhakamcatupaccaya-dayakaaverahontuabyapajjhahontu
愿我的四资具的布施主,不受敌,无危险。无精神的痛苦。
anighahontusukhi-attanampariharantu
无身体的痛苦。愿他们保持快乐。
AmhakamarakkhadevataIsmasmimvihareIsmasmimavaseIsmasmimarame
愿我的护法神在这寺庙的在这住所的在这范围的
arakkhadevataaverahontuabyapajjhahontu
所有的护法神,不受敌,无危险。无精神的痛苦。
anighahontusukhi-attanampariharantu
无身体的痛苦。愿他们保持快乐。
Sabbesattasabbepanasabbebhuttasabbepuggalasabbeattabhava-pariyapanna
愿一切有情众生一切活着的一切有形体的一切有名相的一切有身躯的
sabbeitthoyosabbepurisasabbeariyasabbeanariyasabbedeva
一切雌性的一切雄性的众生所有圣者未登圣者所有天神
sabbemanussasabbevinipatikaaverahontuabyapajjhahontu
所有人类所有苦道中的众生不受敌,无危险。无精神的痛苦。
anighahontusukhi-attanampariharantu
无身体的痛苦。愿他们保持快乐。
DukkhamuccantuYattha-laddha-sampattitomavigacchantuKammassaka
愿一切众生脱离痛苦。愿他们不失去正当途径所获得的一切,愿他们依据个人所造的因果而受生
(作自己命运的主宰)。
Purathimayadisayapacchimayadisayauttarayadisayadakkhinayadisaya
在东方的,在西方的,在北方的,在南方的,
purathimayaanudisayapacchimayaanudisayauttarayaanudisayadakkhinayaanudisaya
在东北方的,在西北方的,在东南方的,在西南方的,
hetthimayadisayauparimayadisayaSabbesattasabbepanasabbebhutta
在下方的,在上方的,愿一切有情众生:一切活着的、一切有形体的
sabbepuggalasabbeattabhava-pariyapannasabbeitthoyosabbepurisa
一切有名相的一切有身躯的一切雌性的一切雄性的众生
sabbeariyasabbeanariyasabbedevasabbemanussasabbevinipatika
所有圣者所有未登圣者所有天神所有人类所有苦道中的众生
averahontuabyapajjhahontuanighahontusukhi-attanampariharantu
不受敌,无危险。无精神的痛苦。无身体的痛苦。愿他们保持快乐。
DukkhamuccantuYattha-laddha-sampattitomavigacchantuKammassaka
愿一切众生脱离痛苦。愿他们不失去正当途径所获得的一切,愿他们依据个人所造的因果而受生
(作自己命运的主宰)。
Uddhamyavabhavaggacaadhoyavaaviccitosamantacakkavalesu
上至最高的天众,下至苦道众生;在三界的众生,
yesattapathavicaraabyapajjhaniveracanidukkhacanupaddava
所有在陆地上生存的众生,愿他们无精神的痛苦,不受敌。愿他们无身体的痛苦,无危险。
Uddhamyavabhavaggacaadhoyavaaviccitosamantacakkavalesu
上至最高的天众,下至苦道众生;在三界的众生,
yesattaudakecaraabyapajjhaniveracanidukkhacanupaddava
所有在水中生存的众生,愿他们无精神的痛苦,不受敌。愿他们无身体的痛苦,无危险。
Uddhamyavabhavaggacaadhoyavaaviccitosamantacakkavalesu
上至最高的天众,下至苦道众生;在三界的众生,
yesattaudakecaraabyapajjhaniveracanidukkhacanupaddava
所有在空中生存的众生,愿他们无精神的痛苦,不受敌。愿他们无身体的痛苦,无危险。

四果阿罗汉的进化和退转

图文均来自网络

无色界阿罗汉八万四千大劫后,从定而出,必回小向大,走向菩萨道。

【阿罗汉】Arhan,小乘极悟之位。一杀贼(杀烦恼贼),二应供(当受人天供养),三不生(永入涅槃 不再受生死果报)。

智度论曰:‘阿罗汉名破贼。一切烦恼破,是名阿罗汉。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复次,阿罗汉名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

又译曰 应真,真人。法华文句曰:‘阿颰经云应真,瑞应云真人。’四果之一。

1、佛明确印证阿罗汉,梵行已立,所作已办,长揖世间,不受后有,已经不退转回生死轮回。大乘有说阿罗汉入灭尽定八万大劫,从定而出,必然回小向大,走向菩萨道,而不是退回凡夫

《楞严经》第九卷说色界、无色界的天人。其中的无色界属于不回心的钝阿罗汉,但是他们已经舍离色身,因此不受分段生死,但是受变易生死。因为无色界阿罗汉过了八万四千大劫,定力减退,第八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会开始发芽成熟,从而使之再次回入因果世界,回小向大,走向菩萨道

但如果是回心大阿罗汉,他们超出色究竟天后,就直接进入菩萨道,虽在世间受所谓的“生死”,但不昧因果,虽然第八阿赖耶识的种子发芽了,他们受报了,也是在适合的地方受报,他们随时生、随时灭,依众生所求应世,慈悲渡生。

2、阿罗汉以出离心为主,其发心小,不及登地菩萨,甚至不及凡夫菩萨。大涅盘经有个屠夫广额,日杀千羊,后发心求佛道,佛印证他于贤劫成佛,早于大阿罗汉,所以发大菩提心很重要,但就不退转来说,七地以前菩萨还可能退转,所谓退转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有可能再入生死,但由于菩提种子大而深,即便又入生死也会迅速出离成就,就成佛讲,阿罗汉甚至要慢于初发心菩萨,但就不退转来说,跟八地菩萨没什么区别,都脱离了生死。

3,广义的阿罗汉称号通于三乘,佛也可以称作阿罗汉。这里的阿罗汉是指狭义上的证入涅槃的四果阿罗汉。

《大方便佛报恩经》:

问曰。二乘亦破三毒。何不名世尊耶。

答曰不尔。二乘有退。佛不退故。

退有三种。果退。不果退。所用退

果退者。声闻三果退。下果(初果)不退。中乘二种。若百劫习行。成辟支佛。果不退。若本是下乘三果作辟支佛。则果有退。佛果不退。

不果退者。若向三乘人。未得而退。若修比丘三业懈堕不进。凡有所修习。退而不勤。名不果退也。

所用退者。凡所得法。不现前用。如佛十力。小乘十智。用一余则不用。如诵十万言经。若不诵时。尽名所用退也。下乘不果退。中乘亦有不果退。佛无不果退。于一切行中无不勤故。二乘有所用退也。佛则不退。

瞿低迦尊者证四果阿罗汉后,六次退失,第七次证阿罗汉后怕再退失,以刀自杀取灭。

《杂阿含经》:

1.瞿底迦,時受意解脫身作證,數數退轉,一、二、三、四、五、六反,退還復得,……我今當以刀自殺,莫令第七退轉。

2.跋迦梨疾病困苦,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

3.求德比丘,是時解脫,自身作證,復還退失,第一、第二、第三、乃至第六亦還退失。比丘念言:我今獨處修行精進,六返退失,若更退失,以刀自割。

《杂阿含》1091: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毘婆罗山七叶树林石室中。时。有尊者瞿低迦。住王舍城仙人山侧黑石室中。独一思惟。不放逸行。修自饶益。时受意解脱身作证。数数退转。一.二.三.四.五.六反退。还复得。时受意解脱身作证。寻复退转。彼尊者瞿低迦作是念。我独一静处思惟。不放逸行。精勤修习。以自饶益。时受意解脱身作证。而复数数退转。乃至六反。犹复退转。我今当以刀自杀。莫令第七退转。

时。魔波旬作是念。沙门瞿昙住王舍城毘婆罗山侧七叶树林石窟中。有弟子瞿低迦住王舍城仙人山侧黑石室中。独一静处。专精思惟。得时受意解脱身作证。六反退转。而复还得。彼作是念。我已六反退。而复还得。莫令我第七退转。我宁以刀自杀。莫令第七退转。若彼比丘以刀自杀者。莫令自杀。出我境界去。我今当往告彼大师。尔时。波旬执琉璃柄琵琶。诣世尊所。鼓弦说偈
大智大方便  自在大神力
得炽然弟子  而今欲取死
大牟尼当制  勿令其自杀
何闻佛世尊  正法律声闻
学其所不得  而取于命终

时。魔说此偈已。世尊说偈答言
波旬放逸种  以自事故来
坚固具足士  常住妙禅定
昼夜勤精进  不顾于性命
见三有可畏  断除彼爱欲
已摧伏魔军  瞿低般涅盘
波旬心忧恼  琵琶落于地
内怀忧戚已  即没而不现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来。共至仙人山侧黑石室所。观瞿低迦比丘以刀自杀。尔时。世尊与众多比丘往至仙人山侧黑石室中。见瞿低迦比丘杀身在地。告诸比丘。汝等见此瞿低迦比丘杀身在地不。诸比丘白佛。唯然。已见。世尊。佛告比丘。汝等见瞿低迦比丘周匝遶身黑暗烟起。充满四方不。比丘白佛。已见。世尊。佛告比丘。此是恶魔波旬于瞿低迦善男子身侧。周匝求其识神。然比丘瞿低迦以不住心。执刀自杀。尔时。世尊为瞿低迦比丘受第一记。尔时。波旬而说偈言
上下及诸方  遍求彼识神
都不见其处  瞿低何所之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如是坚固士  一切无所求
拔恩爱根本  瞿低般涅盘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0616a10]

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二种福田人。云何为二。
一者学人。二者无学人。
学人有十八。无学人有九。

居士。云何十八学人。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家家.一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是谓十八学人。

居士。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

【六种阿罗汉】《 佛学大词典 》

声闻四果中之第四阿罗汉果,由其种性之优劣分为六种。即:
(一)退法阿罗汉,指遇疾病等恶缘即退失所得者,系最劣之种性。
(二)思法阿罗汉,指忧惧退失所得之证果,恒思自害而入无余涅槃者。
(三)护法阿罗汉,指能自己守护所得之证果者。
(四)安住法阿罗汉,指不退不进,安住其果位者。即若无殊胜之退缘则不退其所得,若无胜缘则不转为较优之种性。
(五)堪达法阿罗汉,指善修练根而达不动法者。
(六)不动法阿罗汉,指根性最为殊胜,不退动所得之法者。

此六种阿罗汉中,前五者皆属钝根,须待衣食、住处、师友等诸缘具足,方证入灭尽定等,故称时解脱,仅能证得尽智。
不动法阿罗汉则属利根,不待衣食等诸缘具足而能自解法理,随时得证阿罗汉果,故称不时解脱,能证得尽智、无生智。

此外,不动法阿罗汉又分为二:
其不动种性由修炼而得者,称为不动法;
本来生就不动种性者,称为不退法。
此两者合上记之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等五种阿罗汉,为七种阿罗汉,若加上慧解脱、俱解脱,即称九无学。

[杂阿毗昙心论卷五、大毗婆沙论卷六十二、俱舍论卷二十五](参阅‘九无学’147、‘阿罗汉’3692)

初果须陀洹、二果阿那含未断欲界贪、嗔等烦恼

(图文均来自网络)

贪求淫欲的须陀洹的故事

《出曜经卷》第十七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惟念品第十六

昔有淫逸之人,意专女色,不能去离;觉寤思女姿颜,欲与言语交通;眠寐梦想容貌,携手共游。时妇遇疾,骨消肉尽,形骸独立。尔时彼家,恒有知识道人往返。其妇白道人曰:“我今所患,日夜困羸,将其意故,欲陈我情,为可尔不?”时道人曰:“但说无苦。设有隐匿之事。我当覆藏,不使彰露。“妇人白言:“我夫禀性,淫欲偏多,昼夜役娆,不容食息,由是生疾,恐不自济。”时彼道人告妇人曰:“若汝夫主,近汝身者,便以此语其夫曰‘须陀洹法,礼应尔耶?’”后果如所言,夫主来近,妇寻语曰:“夫为须陀洹道,为应尔耶?”夫闻妇言,甚怀惭愧,内自思惟:“我将不审是须陀洹乎?”即便息意,在闲静处思惟校计,成斯陀含、阿那含果。自知已得道迹,便不复与女人从事。妇人问夫:“汝今何故永息欲心,不与吾从事?”夫告妇曰:“吾审见汝,已何由复共往反?”妇语其夫:“汝言审见我,我有何咎,我恒贞良不犯女礼,何以见骂?”乃至于斯妇人,即集五亲宗族,告语之曰:“今我夫主意见踈薄,永息亲情,不复交通;复见骂詈,称言见我,今于众前便可说之。”夫言:“且止,须我引证,乃得自明。”夫主还归,彩画好瓶,成满粪秽,牢盖其口,香华芬熏,还至彼众,告其妇曰:“审爱我不?若爱我者,可抱弄此瓶,如爱我身。”妇随其语,抱瓶翫弄,意不舍离。夫主见妇已爱着此瓶,即打瓶破,臭秽流溢,蛆虫现出。复语妇曰:“汝今故能抱此破瓶不耶?”妇答曰:“我宁取死,终不能近此破瓶;宁入火坑,投于深水,高山自投于下,头足异处,终不能近此瓶。”夫告其妇:“前言见汝,正见此事耳。我观汝身,剧于此瓶,从头至足,分别思惟:三十六物,有何可贪?”尔时复重说偈曰:

勇者入定观  身心所兴尘
见已生秽恶  如彼彩画瓶

白话译文:

曾经有一个淫佚放逸的人,非常喜欢女人的形容音声,不能够舍弃。白天的时候,他就想着女人的姿态和容颜,想着和女人交谈欢闹;晚上的时候,此梦想女人的容貌,想着和女人携手游玩。

有一次,他的老婆生病了,身体渐渐消瘦,最后骨瘦如柴。而正在此时,有一个出家人经常往返于他家门口,他的老婆就告诉出家人说:“我现在慢慢的消瘦,日夜困乏,是有原因的,我想告诉您这个原因,但是希望您替我保密,不知道可以不?”

出家人回答道:“你说你的苦楚就好了,不要担心,就算有什么不方便说的话,我也会替你覆藏的,不使其他人知道。”

他的妻子就说:“我的老公习气之中,淫欲偏多,不论白天黑夜的挑逗戏笑,连吃饭的空闲都这样,因为这样我生了病,恐怕自己支撑不了多久。”

道人听完后,对这女人说:“若是你的丈夫再接近你的身体,你便这样对他说:“须陀洹的行为,会像你这样子吗?””

后来,果然如出家人教的那样,丈夫再来亲近的时候,他的老婆就说:“您做为一个须陀洹,应该像你这样子吗?”

丈夫听完后,感到非常惭愧,返观自心,思惟:“我难道不一定是须陀洹吗?”如是观察,便息掉了淫意,在空闲之处思惟校计,依次而成斯陀洹,阿那含。自己知道自己已经获得正法,便不再和老婆戏笑玩闹。

他的老婆问他:“你现在因为什么原因息灭了自己的淫欲之念呢,不再和我过夫妻生活?”他就告诉老婆道:“我已经慎重仔细的看到了真实的你,为什么还要再和你过夫妻生活。”

他的老婆于是说:“你说慎重仔细的看见了我,那我有什么过错?我一直是贞良贤淑,不犯任何的女人该守的礼节,你为什么要骂我?”

他的老婆于是召集了五亲宗族,告诉大家说:“现在我的丈夫对我日见情薄,不再和我行夫妻之礼,还骂我说看到了真实的我,现在当着大家的面,便可把话说开了。”

丈夫于是说:“先等一等,让我拿出证据来,就会自然明白了。”于是他出去了一会,等回来以后,手里拿着一个美丽的彩瓶,事实上里面装着烘尿等秽物,因为口牢固的封着,瓶子还是香气四溢,芬芳郁然。

他把瓶子递给他老婆说:“你一定还爱我是不是?假如还爱我的话,你可以抱着这个瓶子,就像爱我的身体一般。”

他老婆听完这话,于是接过瓶子玩弄起来,来表达自己不舍不弃不离的意向。他看到老婆如此,就打破瓶子,臭秽之物四处流溢,蛆虫到处爬。于是他对老婆说:“你现在还能抱着这个破坏的瓶子吗?”

他老婆回答道:“我就算去死,我也不会再接近这个破瓶子,就算跳火坑,跳深水,跳深渊,把头足异处,也不会接近这个瓶子。”

于是他告诉自己的老婆:“我前面说的看见了真实的你,正是看到了这种事情。我入定观看你的身体,其臭秽的情形,比这个瓶子厉害千百倍,从头到脚仔细的分别思惟,骨血肉痰浓等三十六种物体,有什么可以值得再贪恋的呢?”于是他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再次说偈道:

勇猛精进的人进入定观之中,
照见了身心如同尘土和风火
真实的见到后才知是其秽恶
就像这个装着粪尿的彩画瓶。

初果、二果未断欲界贪、嗔等烦恼

大智度论:

“如夏月天雷電雨 陰雲覆曀不清淨
凡夫無智亦如是 種種煩惱常覆心
如冬天日時一出 常為昏氣雲蔭曀
雖得初果第二道 猶為欲染之所蔽 。。。。。。。”

初果二果还没有断尽欲界的烦恼,还有欲染。

须陀洹果,意译“预流”,又名“初果”。从预流向十五心后,无间隔地证得第十六心“道类智”——亲证色、无色界道谛的智慧。从此证须陀洹果,开始进入修道位。

须陀洹断身见、戒禁取见及疑(对佛法的疑惑)三结,欲界烦恼相当淡薄。

《治禅病秘要经》:“不贪世间,达解空法,豁然还得本心,破八十亿炯然之结,成须陀含。”

《楞伽经》卷四:“须陀洹断三结烦恼,离贪嗔痴”。

此位圣者得“位不退”、“信不退”,若寿命长,继续进修,可以即生直证阿罗汉果,即便来不及继续修证而再入轮回,也不会退失对佛法的信仰追求,不会犯戒造杀盗淫妄等恶业,不会堕入三恶道,至多只在人天二道往返七次,最后必定得涅槃。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九:

说初果人“虽复有欲等者,道共戒力,性离邪行,他境自妻,一切不犯。”,“虫常任运离刃四寸”,虽有事中与烦恼相关的独头意识生起,而了法本空不计其有实性,虽能润生于欲界而不生修罗、鬼、畜、地狱四道。

但此位圣者尚未断能引生人天果报的欲界贪、嗔等烦恼,淫根、情根未断,当遇到特别有吸引力的境缘时,虽然不会做出违反戒律及社会道德规范的事,但还可能生起贪爱嗔嫉慢等有漏心,可能见色起意,甚至堕入情网,因此未能免于转生于人天。

《修行道地经》:

“其修行者已得初果道迹,知诸五蕴皆归无常,不能尽除。……长夜修习离于爱欲,适见好色,淫意还动。

《大智度论》卷二八:

虽得初果第二道,犹为欲染之所蔽。”质言之,初果圣者在见地上是圣人,在本能性欲望上有时还是凡夫。

第三斯陀含向,又称“二果向”、“一来向”,以所见之道继续修持,断欲界共九品修惑(随思而起的贪嗔等烦恼)中的下三、四品,烦恼较初果更为淡薄。断三品修惑者还会于人天中来降生三次,称“三生家家”,断四品修惑者会于人天中降生两次,称“二生家家”,其中皆分来往于人中的“人家家”和来往于人、天二处的“天家家”。

四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证须陀洹果的条件:断三结,即断身见结,戒禁取结及疑网结。(“身见结”指执著五蕴身心有一个我,认为这个我是真实的,称为我见。 ”戒禁取结”是执著不正确的戒律来修行,比如牛戒、狗戒、羊戒等邪行。 ”疑结”是对三宝,戒律,过去未来的因果,以及对十二因缘产生怀疑,初果无此烦恼。初果得四不坏信:即佛不坏信;法不坏信;僧不坏信;戒不坏信。)
证斯陀含果的条件:三结尽,贪、嗔、痴三毒渐薄;
证阿那含果的条件:断三结,及五下分,贪欲、嗔恨已断;
证阿罗汉果的条件:贪、嗔、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

善见律毘婆沙卷第十八:

佛告释摩男。断除三结。身见戒取及疑网等。断三结已。成须陀洹。更不复受三涂之身。于无上道。生决定信。人天七返。尽诸苦际入于涅盘。是名优婆塞得须陀洹。又问。云何而得斯陀含果。佛告摩诃男。断三结已,薄淫怒痴,名斯陀含。又问。云何而得阿那含果。佛告摩诃男。若能断三结,及五下分,成阿那含。

毘尼母经卷第八:

见谛中所应断者。有六。一身见。二疑。三戒取。四向恶道欲。五向恶道恚。六向恶道痴。修道所应断。一欲染。二恚。三色染。四无色染。五无明。六慢。七调。断如此七烦恼。便得证果。断三结得须陀洹。欲染恚薄故得斯陀含。欲染恚断故得阿那含。一切结尽故名阿罗汉。

放光般若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学五眼品第四:

以解脱慧度于三碍:有身碍、有狐疑碍、有邪信碍,度是三碍得须陀洹。便道得念,于淫、怒、痴薄,得斯陀含。精勤于道,却淫、怒、痴,得阿那含。便消五爱:一者色爱、二者无色爱、三者痴爱、四者恨戾爱、五者乱志爱,已度是者便得罗汉。

崇迪·卓尊者 (Somdej Toh):旧业无法消除,但新的善业会帮助你。

崇迪·卓 (Somdej Toh) 尊者教导拉玛五世(朱拉隆功国王):

旧业无法消除,但新业会帮助你。

儿子,请记住,有意而为之的业,无论是好还是坏,都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他们的未来。

梵天或天神都无法帮助你消除这种恶业,你必须自己去做。

Suad Mon,Pawana(念诵,修心),慈悲,施展慈心,这种善行的果报将会帮助你。

人类知道如何每天沐浴几次身体,以清除身上的污垢。

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冥想一分钟来净化自己的心灵。

结果,他们的心仍然被贪、嗔、痴的烦恼所污染。

若知其利,持戒修心,贪嗔痴自然消失。

当我们使心走中道,不喜不怒,则与阿罗汉无异。

佛陀:不見愚人,不與共事。

摘自《 增壹阿含經.卷十三 》

過去,佛陀曾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弘法。

一天,佛陀領著弟子們進入羅閱城中乞食托缽,正巧惡比丘提婆達多也到羅閱城中乞食。就在佛陀將進入某個巷子的時候,從遠遠的地方看到提婆達多也將進入同個巷子,佛陀便自然地轉身,準備繞道而去。

這時,隨侍在一旁的阿難非常不解地請示佛陀:

「世尊啊!您為什麼要避開這個巷子呢?」

佛陀說:「阿難啊!提婆達多即將到達這個巷子,所以我要避開。」

阿難更疑惑了,問佛陀說:「世尊啊!您難道害怕提婆達多嗎?」

佛陀回答:「我不是害怕提婆達多,而是不應與作惡之人相見。」

阿難於是說:「好的,世尊!但我們是不是應該將提婆達多驅逐到其他地方呢?」

佛陀回答:「阿難啊!我從來沒有想過、也不需要特別將提婆達多驅逐至他處。他所做的一切惡行,因果都要由他自己來承擔。我們的因地不同,所以果報自然不同,既然果報不同,就等於是他已經在其他地方了。」

阿難又說:「但是提婆達多在世尊的僧團當中造諸惡業,我們應當如何對待呢?」

佛陀說:「他是愚癡之人啊!愚癡的人不應該和他見面,不要和他共事,也不需要和他談論,和愚癡的人往來只是在造惡業、生是非而已。」

阿難訝異地問:「世尊,愚癡之人為何有如此大的能耐和過失,使得和他往來的人,也有這麼大的過患呢?」

佛陀告訴阿難:「愚癡人的行為都是不如法的,他們總是違背正見、常規,讓邪見日益增長。所以,阿難,你要記得不要和惡知識共事。如果和愚癡人共事,不僅沒有信用、沒有戒行,無法聽聞正法,又沒有智慧;而與善知識共事,則能增益諸功德,成就戒行。阿難,當如是學!」

阿難聽聞開示,歡喜奉行。

九无学和六种阿罗汉

九无学

于声闻之第四阿罗汉果分为九种。有关九无学之名称及次第,诸经论所举不一,依中阿含之《福田经甘露味论》卷上:

(一)退法:谓得四果阿罗汉后,若遭疾病等缘,即起修惑,退失所得之果,而降为不还果(三果阿那含)、一来果(二果斯陀含)、或预流果(初果须陀洹)等。乃阿罗汉中最钝根者。

(二)思法:因害怕退失所得之法,乃欲自杀,希求早日结束生命,而入于无余涅槃,以保所得,名为思法阿罗汉。

(三)护法:于所得之阿罗汉果防护不退,但若怠于防护,仍有退失之忧。

(四)安住法:若无殊胜之退缘则不退,但若无殊胜之加行,亦不会上进至较优之次第。

(五)堪达法:堪能于修行之事,速达不动种姓。

(六)不动法:谓一旦证得阿罗汉果后,不再为烦恼所动,无论遭遇什么事情,也不会有所退转。

(七)不退法:不动法、不退法此二者,乃最利根,能断尽一切烦恼,得尽智及无生智;其中以修练为因而得者,称为不动,依本来种姓者,称为不退;亦即前者不坏所得三昧之种种因缘,后者不退失所得之功德。

(八)慧解脱:了断慧障之烦恼,于慧得自由。但于定力尚不足。

(九)俱解脱:了断定障、慧障,断染污无知,得灭尽定,于定、慧能自在。

其中,前七者,依根之利钝而分,后二者,依所离之障而分。

《成实论》卷一分别贤圣品:退相、死相、守相、住相、可进相、不坏相、不退相、慧解脱相、俱解脱相。

《俱舍论》卷二十五:思法乃至不退法之七种阿罗汉,再加上独觉、佛而成九无学。此乃依根之上中下,而分为下下乃至上上等九种。(《大毗婆沙论》卷六十二、《杂阿毗昙心论》卷五)p147

《大乘义章》卷七:九无学加有学位之十八种,称为二十七贤圣,乃南传圣者分类之一种。

时解脱阿罗汉

六种罗汉当中,前五种性,因恒时爱护自己所证得的果法,所以名为时爱。因心解脱一切的烦恼系缚,所以名为解脱。或简单的说为时解脱,因为要等待时机,方能入定得解脱。

所谓待时,略有六:一、得好食时,二、得好衣时,三、得好卧具时,四、得好处所时,五、得好说法时,六、得好同学时。

“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就是从这里来的。指时解脱阿罗汉于得好衣、好食、好卧具、好处所、好说法、好同学之时(六时),可入定得解脱,法喜充满。

为什么要待这些胜时?

因前五种阿罗汉,属于钝根性,若没有这些殊胜的时缘,不能证得阿罗汉妙果。

不时解脱阿罗汉

六种阿罗汉中,最后不动种性阿罗汉,因为属利根的关系,无需等待以上所说的好时机,随时随地都有解脱见修二惑的可能,所以名为不时解脱。又因为不为烦恼之所退动,及心解脱于烦恼系缚,所以,亦名不动心解脱。

阿姜曼:我们应该努力与圣贤、智者交往。

阿姜曼:

人们从过去继承下来的特质有好、坏和中立之分。

他们的潜力取决于他们的特质——即高于、低于或处于同等水平。

有些人已经发展出很高的向善潜力,但如果与愚人交往,他的潜力就会发展成愚人的潜力。

有的人潜力较弱,但与圣人交往,潜力就提高了,也成为圣人了。

有的人交往的朋友不善不恶,不高不低,所以他的潜力就处于平庸的水平。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与圣贤、智者交往,使我们的潜能水平一步一步地越来越高。

阿姜曼尊者:一個善良的人,比任何财富更有價值。

阿姜曼尊者的舍利

阿姜曼尊者:

寻找奇珍异宝要比寻找心里有法的人容易得多。

一个贤善的人,比世上所有的金钱更有价值。

再多的钱也无法带给世界和平与幸福,但善良的人可以。

这样的人能给世界带来长且持久的和平与幸福。 佛陀和阿羅漢便是很好的例子。

一個善良的人,比任何财富更有價值。

善良的人所累積的善業,其价值远過于金钱。

只要行善的人保持其道德的高尚,周围的人都会感到满足,而不會关注他是貧是福。

关于正念练习的一些常见误解

摘自《正念疗法》(意)法布里奇奥·迪唐纳(Fabrizio Didonna)主编

生活中我们经常心不在焉,我们会有很多东西消失。尽管这些发现会让我们不安,但是也有好消息,那就是正念是可以培养的。正如我们可以通过定期的体检来提高身体素质一样,我们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练习来培养正念。

正念练习都会涉及某种形式的冥想,但对冥想练习的误解比比皆是,特别是在西方。因此,我们有必要澄清一些常见的误解。

不是让大脑一片空白。虽然有些专注练习旨在使我们清空大脑里的想法,但这不是正念练习的目的。我们也不希望自己变得愚笨或失去分析能力。相反,正念练习是要训练大脑时刻觉察自己在干什么,包括当我们思考时觉察到我们在思考。

不是变得没有感情。许多人在内心深处希望正念练习能减轻他们在情绪方面的因扰,尤其是在陷人苦闷时,人们总是幻想着自己变得没有感情。事实上,正念练习往往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为我们练习关注心理活动的内容,所以我们会更充分、更真切地注意到我们的情绪。当我们放弃平时的防御(如通过娱乐或进食转移对不适感的注意)时,我们识别自己的感觉的能力变得更强了。

不是脱离生活。因为大多数冥想练习最初是由僧侣、尼姑和隐士提炼出来的,所以人们经常认为冥想练习意味着脱离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尽管在简单化的环境中练习正念确实有好处,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体也并未完全脱离生活。相反,生活的悲欢离合会更生动,因为我们在花时间关注我们每时每刻的体验。

不是追求极乐。大师在幸福地微笑,其他人都在为生存苦苦挣扎,这幅画面非常吸引人。在冥想初期,许多人在发现自己走神儿时会感到苦恼、焦虑或不安。特别愉快的心理状态确实会出现,在正念冥想中我们允许它们出现或消失—既不固守幸福的状态,也不拒绝不愉快的状态。

不是回避疼痛。正念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忍受疼痛的能力,而不是让我们逃避疼痛。我们会刻意不做旨在使我们感觉更好的自动化动作。例如,如果我们在冥想时感觉身体瘙痒,一个典型的指令是,观察瘙痒并注意可能出现的任何冲动(如抓挠的冲动)一但我们不把这一冲动付诸行动。因此,我们的确更生动地体验到了疼痛和不适,不只是瘙痒和身体疼痛,还包括所有情感上的不适。当我们探索并接受这些不愉快的体验时,我们承受它们的能力就会增强。我们还发现,疼痛的感觉与伴随着疼痛的痛苦是不同的。我们看到,当我们抵制、反抗或回避疼痛,而不是时刻接纳疼痛时,痛苦的感觉就会出现。

什么是正念疗法

图文均来自网络

正念疗法(Mindfulness),被归类在第三波认知行为疗法,正念是一种专注于当下,全然开放的自我觉察,不需要带有自我批判的心态,改以好奇心和接纳,迎接内心和脑海的每个念头,也就是强调正视当下和觉察。正念疗法是由马萨诸塞大学的荣誉教授 Jon Kabat-Zinn(台译名:卡巴金),在20世纪70年代所提出的心理治疗方法,经由长时间的反应和文献报告,正念疗法对于精神官能症、焦虑症、思觉失调症、恐慌症、忧郁症、强迫症、重大创伤后症候群和慢性疼痛,都有相当程度的改善作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麻省大学医学中心附属减压门诊的卡巴金Jon Kabat -Zinn博士亲身体验正念禅修,将正念带出宗教、引入身心医疗保健,创立正念减压疗法。卡巴金将正念定义为:是通过有目的地将注意力集中于此时此刻,不加评判的一种觉知力。Kabat-Zinn指出正念虽源于佛教徒的修习方式,但跟佛教本身或做佛教徒并没有必然关系。因此,无论文化背景和信仰如何,都不会妨碍正念的练习。

正念疗法是对以正念为核心的各种心理疗法的统称,较为成熟的正念疗法包括正念减压疗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al Therapy)和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正念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缓解焦虑、抑郁、强迫、冲动等情绪心理问题,在人格障碍、成瘾、饮食障碍、人际沟通、冲动控制等方面的治疗中也有大量应用。

以正念为核心的心理疗法,其疗效获得了从神经科学到临床心理方面的大量科学实证支持,相关研究获得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支持。不仅如此,医学研究还显示,坚持练习某些类型的正念练习在改善心血管系统问题、提升免疫力、缓解疼痛(如神经性头痛、腰痛等)等方面也有助益。

正念疗法的基本观念

漫不经心或是自我思考都是大脑和身心的自然状态,但是经常会产生纷乱或是极端的想法。对照于冥想或是宗教而言,正念是类似于上述的行为,但不刻意做出吐纳观想等宗教式的举动,也不压抑任何的思绪、念头或杂念,反而刻意专注于当下的内心观察,暂时不要对于内心的思绪做出评断,带着好奇心的本质,迎接每一个动作或是每一刻。

正念有七个主要的要素:

初心:保持好奇心,把面对每一次的事物接触,都当作是第一次面对,尝试保持新鲜的经验。

接纳:实际体察自己或是外在,对于面对事物的身心现象,接纳思绪或是环境的本来样貌。

不评断:尽可能采取不偏不倚的观察态度,对于现在不要急着做出好坏、对错的论断。 自我慈悲:接纳自己并珍惜自己,接受原原本本的模样,在当中发展出信任自己、相信自己,并且不要对于身心做自我伤害、人格批判。

平等心:对身心所有的经验,都以欢迎和温柔的方式面对,让注意力可以平均于身体的内外、自由自在的改变。

不刻意努力:当念头或思绪产生时,就让身心停留在当下的状态,不需要压抑或是逃避,在正念当中也不强求达成任何预设目标,或者希望在正念当中改变或得到什么。 顺其自然:平静地看着事物的本来面貌,接受他们的存在和发展,也顺应事物的变化或节奏,在这当中观察不断变化的过程,而身心不需要妄加施予压力。

正念疗法的执行方法

盲眼食物静观:在团体治疗当中,学习正念的学员暂时闭上眼睛,由主导正念疗法的医事人员,发给一个可以食用的食物(最典型的是给予葡萄干),正念学习的成员,透过手指的触感、鼻子的嗅觉、耳朵的听觉,试着感受这个食物的特性特色,最后放入口中时,由舌头和味觉的体察下,感受到放入口中的食物是什么。用这个方式来初步体会正念的基本观念。

身体扫描:学习的成员可以躺下或是坐着,让身体在最为放松自在的环境里,先从注意呼吸开始安静身心,将注意力集中在鼻尖,留意吸入时身体呼吸变化,接着主导正念的医事人员,由口语引导学员从头皮、脸部五官、肩颈、躯干、四肢等,把注意力感受放在身体各个部位,最后留意全身的体会。在这过程当中有可能会分心、产生杂念,都没有关系,学习者也不需要批判自己的分心,只要将念头再拉回来即可。

观息冥想:对自己呼吸的感觉当个纯粹的观察者,留意自己使用那些身体部分呼吸。当分心时把专注力带回呼吸。

正念聆听:保持正念呼吸的方式下,将注意力集中在听觉当中,聆听背景声音的发展,同时留心观察自己内心的状态。

四种正念疗法

斯蒂文·C.海斯(Steven C.Hayes)认为行为疗法的第一个时代是基于行为主义刺激反应理论而形成的行为训练法;行为疗法的第二个时代是认知行为疗法,在行为主义疗法的基础上引入了认知元素;第三个时代是一系列正念疗法,引入东方的精神训练元素。目前较为成熟的正念疗法包括:正念减压疗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和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等。

1.正念减压疗法(MBSR)

美国心理学家卡巴金创立了MBSR,包括八周的日常正念训练。正念训练包括:呼吸练习、身体扫描、哈他瑜伽和正念行走等。Grossman等人研究表明:正念减压疗法对临床和非临床患者的都有疗效。临床上正念训练对疼痛、癌症、心脏疾病、抑郁和焦虑有效果;非临床上正念训练对提高人们面对日常生活压力,有着持续、显著的效果。

正念训练方式是依靠求助者自己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施行治疗方式。正念训练是主动的自我指导,而非被动的接受治疗,是“非干预治疗”,强调自主疗愈和幸福健康观。最基本的内容是:关注呼吸,专注和觉知,不做任何判断的接受现实。

2. 正念认知疗法(MBCT)

MBCT是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的简称,也是一个为期8周的正念团体课程。

1994年,剑桥大学的John Teasdale、牛津大学的Mark Williams和多伦多大学的Zindel Segal三位心理学教授,为了能够帮助抑郁症患者预防复发,在正念减压MBSR(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整合了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简称为CBT)的一些视角,以及一些核心要素,针对导致抑郁情绪的心理机制设计出了这一套预防复发的维持治疗方案。并在2000年发表一篇关键论文,首次证明了MBCT可以把3次发作的抑郁症患者的再次发作可能性减少一半。英国的临床实践委员会也把MBCT列入他们针对多次发作的抑郁症患者的推荐疗法。

正念认知MBCT八周课推出二十多年来,获得了大量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的支持,推动了正念学术研究文献的指数化增长。在其有效性获得验证后,MBCT正被扩展到应对多种其他的身心疾病中,包括焦虑、失眠、情绪问题、慢性疼痛、注意力涣散等等。

WHO认为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二大威胁。每5个美国人里就有一个会在一生的时间里经历一次严重的抑郁。对首次发作的抑郁症而言,大约有50%的概率会再次发作。如果有3次抑郁经历以后,复发几率达到了80%。

临床上诊断一位患者是否患了抑郁症基本上的核心有两条,一个是情绪低落,一个是兴趣丧失。再加上其他的一系列的躯体或者心理症状,比如食欲下降、失眠,或者早上很早就醒然后无法再睡着,再比如明显的体重增加或者减少以及注意力无法集中,还有那种内心的枯竭感或者说无价值感……类似这样的躯体和心理的症状,如果有五条组合到了一起,在临床上就可以诊断为抑郁症了。

预防抑郁症复发的关键在于减弱对低落情绪的认知反应性,用一种新的应对想法和感受的方式,一种接纳的方式平和地面对。并不是去改变经验本身,而是去改变和经验的关系。正念恰恰可以在这个方面给到帮助,通过正念觉察的培育进入存在模式,进而避免惯性反应的恶性循环。

虽然MBCT是针对抑郁人群所设计的,但是实际上它对健康人群也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实际上这些把情绪障碍的患者困住的机制,我们每个人都有,也是阻碍我们每个人充分活出自己潜力的心理机制。对健康人群来说,MBCT可以提升我们的自我觉察、自我了解、培育存在模式,让我们更好地面对困难的情绪和情景,提升情绪平衡能力和主观的幸福感,保持内心的健康。

目前,英国卫生署将MBCT列为预防忧郁症复发的最佳疗愈方法。美国最新版的《心理障碍临床手册》也纳入了正念的基本理念。全球有60多个国家,包括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附属医院在内720多家医院及机构开设正念课程帮助患者及社会大众。

3. 辩证行为疗法(DBT)

DBT最初一种针对边缘人格障碍的疗法,后发现该疗法对饮食障碍和慢性抑郁有效果。它根植于正题-反题-整合的动态变化的辩证哲学基础。在治疗过程中的反力之间的紧张状态将导致治愈性的改变。DBT包含的正念技术:(1)观察、描述和参与三个行为;(2)如何观察、描述和参与:即不评判、一次只专注一件事、有效。

辩证的核心是彻底的接受改变的整合,全然的接受自己,全然的接受行为和环境的变化。全盘接受是个人不带任何成见地容纳当下“这一刻”和“这个现实世界”。换句话说,一个人既不选择现实世界某一部分予以接受,也不选择另一部分予以排斥,而是对“此时此刻的完全接受”。这意味着全盘接受不只是简单的认知态度或认知活动;它是一种整体行动。

4. 接纳与承诺疗法(ACT)

ACT认为痛苦是言语处理的结果,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言语重构了糟糕的体验。人们生活在他们的头脑中,而不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试图回避一些个体情感,想法或感受,把痛苦扩大化了。个人的经验性回避很难实现,它通常与记忆相关。人们越试图回避自己的经历,越可能导致记忆浮现。例如不要焦虑的念头恰恰提醒个体处于焦虑的状态。经验性回避使人无法在当下有效的解决问题。ACT是基于正念的疗法,它提升人们觉知和非评判性,降低了语言的控制,提升了对个人经历的接受度。ACT的首要目标就是增加心理的灵活性,对自己的经历接受性。在治疗抑郁、社交恐惧、工作压力、精神病、慢性疼痛等,一系列的文献研究证明ACT疗法有积极疗效。

基于正念疗法的独特之处在于:第一,主张治疗的目标是达到身心的全面健康,而不仅是消除疾病;第二,主张治疗的方式是主动的自我指导与自我疗愈,而不是被动接受式的治疗方式。西方各临床机构研究发现,正念训练可以有效缓解慢性疼痛,辅助治疗癌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纤维肌痛等疾病等身体疾病,而且对缓解抑郁、焦虑症状以及防止抑郁复发,提高个体的有效情绪调节能力、维持情绪稳定性、增强主观幸福感和提高生活质量等也有重要作用。最近,人们发现它对物质滥用、进食障碍和儿童多动症的治疗也有积极疗效。研究表明正念训练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例如静默练习。正念训练没有明确的目标,只要求个体进行规律性的练习,个体只是简单地不评判的观察此时此刻发生的一切,有时治疗师很难评估。

正念疗法:心智清晰度的四个阶段

摘自《正念疗法》(意)法布里奇奥·迪唐纳(Fabrizio Didonna)主编

佛教传统中的经典冥想文献描述了一个系统的(且可重复)过程,它包括四个阶段,通过这一过程,心智得以净化,干扰得到清除,同时心智变得越来越专注和强大。在心智至少暂时放弃上文谈到的五种障碍(五盖)之前,它不会有任何明显的变化。如果在意识流中出现任何有害或不道德的冲动,所有进展都会立即被抹杀。这不是一条禁令,而是对心智的自然品质的描述,只有当思想和意图在道德上保持健康时,心智才能达到专注的高级状态。

禅定的第一阶段伴随着强烈的身心愉悦感,它更多的是一种渗透到身体深处的幸福状态,而不是感官愉悦。这一阶段还包含心智的正常的概念功能或话语功能。个体在感到专注的同时,还保留着随意表达和指导思想的能力。

在第二阶段,话语功能停止,而专注力自然而然带来的天然的快乐持续存在。这并不是说大脑已停止运转,而是大脑的某些功能(即那些指导和维持审慎的概念思维的功能)停止了。按照佛教的逻辑,只有当语言表达和符号操纵这些干扰停止时,人才能达到以高水平的内在清晰度为特征的深层次心智水平。

在禅定的第三阶段,弥漫于前两个阶段的强烈的快乐感逐渐减弱,变成更加微妙的幸福感。

到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所有的快乐都被舍心(equanimity)取代,舍心是一种以完全客观的眼光看待现象的高度的平等心。妨碍我们看清事物的两种心智态度——趋向令人愉快的事物和逃避令人不快的事物——都被舍心克服了。此时,我们可以说,专注的心得到了净化,明亮又稳定。此外,就像在坩埚中提纯出的黄金一样,它变得具有可塑性,可以灵活地转变为许多非常规的功能模式。

附录:

正念疗法(Mindfulness),被归类在第三波认知行为疗法,正念是一种专注于当下,全然开放的自我觉察,不需要带有自我批判的心态,改以好奇心和接纳,迎接内心和脑海的每个念头,也就是强调正视当下和觉察。正念疗法是由马萨诸塞大学的荣誉教授 Jon Kabat-Zinn(译名:卡巴金),在20世纪70年代所提出的心理治疗方法,经由长时间的反应和文献报告,正念疗法对于精神官能症、焦虑症、思觉失调症、恐慌症、忧郁症、强迫症、重大创伤后症候群和慢性疼痛,都有相当程度的改善作用。

《正念疗法》一书从跨文化视角梳理了正念的起源和发展,从神经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现象学的角度剖析了正念的概念,以应用为背景,介绍了多种基于正念的干预方法及其在特定环境和特定人群中的应用,并对相关领域的重要议题及基于正念的解决方案进行了讨论。全书收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并依据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疾病进行了系统梳理,介绍了正念对人的身心的积极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本书结构清晰,内容翔实,深入浅出。总共有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概念和现象学;第二部分是临床应用;第三部分是针对特定疾病的正念干预;第四部分是针对特定给环境与人群的正念干预。这本书本身也很可能成为催化剂,进一步放大人们对正念的兴趣,因为它不仅使这一学术兴趣合法化,而且也鼓励学生、年轻的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思考。

正念疗法是对以正念为核心的各种心理疗法的统称,较为成熟的正念疗法包括正念减压疗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al Therapy)和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正念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缓解焦虑、抑郁、强迫、冲动等情绪心理问题,在人格障碍、成瘾、饮食障碍、人际沟通、冲动控制等方面的治疗中也有大量应用。

以正念为核心的心理疗法,其疗效获得了从神经科学到临床心理方面的大量科学实证支持,相关研究获得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支持。不仅如此,医学研究还显示,坚持练习某些类型的正念练习在改善心血管系统问题、提升免疫力、缓解疼痛(如神经性头痛、腰痛等)等方面也有助益。

阿姜查尊者對修出入息修法的詳細講解

修定時,集中注意力於呼吸,想象你獨自坐著,沒有任何事物會干擾到你。擴大這樣的想法,直到心完全放下外在的世界,只剩下呼吸的進與出。心一定要遠離外在世界,不要想到旁邊還有什麼人,不要讓心有擾動的機會,最好將它們完全拋開,空無一人——只有你獨自坐著。

擴大這樣的想法,直到一切人與事的記憶與思想完全褪盡,對外界絲毫不感興趣,只專注於入出息念。正常地呼吸,讓入息與出息自然進行,不要強制它變長或變短,變強或變弱。保持呼吸平順,看著它進出身體。心放下外在事物後,你將不再受到外面噪音的影響,不會被外界干擾。

無論是形色、聲音或其他外在事物,都不會成為影響你的因素,因為心不再注意它們,它只專注於呼吸。如果心受到擾動而無法集中,試著深呼吸。先把肺吸滿空氣,然後完全吐出,幾次之後,再回到原來的禪修上。調整一段時間後,正常的話,心會重新恢復平靜,不過,它一定會再度跑開。

當這樣的情況發生時,把心再拉回來,深深地吸氣,然後把肺部的空氣完全吐盡,再吸氣,重新回到入出息念上,再度專注於吸氣與吐氣。技巧純熟之前,一定要先下一番工夫。最後,心一定能摒除外緣,安定下來。當外緣進不了你的心,無法妨礙它時,你就能看見心。

心是覺察的對象之一,其他還包括呼吸與法,它們都將呈現在覺察的範圍內,集中在你的鼻尖,正念則專注於入出息上。如此修行,你將漸入佳境,不只心安定下來,原本粗糙的呼吸也變勻細。身與心都能放下外緣,感到輕安。此後,覺察由外在世界,轉而向內心集中。

心集中後,保持覺察於集中的點上,你將清楚地看見呼吸的進與出。正念將更敏銳,也將更清楚覺察內心的對象與活動。當你的心就能遠離一切擾動的形式。它會集中在一點上,這就是禪定。當你的焦點集中時——此處是集中於入出息念——你就能因為正念的力量,而獲得洞見與覺醒。

你持續清楚地看著呼吸,正念會增強,心在各方面也會變得更敏銳。外在世界逐漸脫離你的覺察,心也不再對外界做出反應。你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樣,一切感官機能都集中在一起。你感到自在,心已經解脫外在的束縛。覺察一直跟著呼吸進出,愈來愈深細,最後幾乎覺察不到呼吸。

你可以說,是對呼吸的知覺不見了,或者也可以說,是呼吸本身不見了。換言之,呼吸已經細到難以察覺。事實上,呼吸仍然還在,只是太細了,就像消失了一般。為什麼?因為心也變得太細了,只剩下純然的覺知,一種非常特殊的覺醒狀態。雖然呼吸不見了,心仍然清楚地覺知它不見了。

持續保持這樣的覺醒。此時,你可能會開始懷疑,因為會出現所謂的「瑞相」(或譯「定相」與「似相」,修禪定時出現的徵兆或心靈景象)。它可能有很多種,包括各種影象與聲音。在這個修行的階段,會發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如果真的出現瑞相——不是所有人都會——如實覺知即可,覺知它們也是無常的現象。不要懷疑,或讓自己陷入驚慌。這個時候,你應該保持內心安定不動,並且格外覺醒。有些人察覺呼吸不見後,會很震驚。當呼吸消失時,你會痛苦,甚至害怕自己是否會死掉。

因此,你必須瞭解,這是修行過程的自然現象。觀察呼吸消失的感受,並且繼續以此作為禪觀的對象。佛陀稱此為最堅固與不可動搖的禪定形式,它也只是心的一個堅固的對象。當你達到這樣的境界時,你將會察覺心中許多不尋常與微細的改變與轉化。

身體會變得很輕,甚至完全消失,你會覺得自己像是飄浮在空氣中,完全沒有重量。你會覺得自己好像位於太空中,並且對應不到自己的感官。當你繼續修行時,你應該瞭解,沒有什麼好擔心的,把心安立在輕鬆與安全無虞的狀態。

一旦制心一處後,就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影響它,你可以想坐多久,就坐多久。可以自在地維持禪定,沒有任何痛苦或不舒服的感覺。修習禪定到這個層次,你將可以隨心所欲地進入或離開。你是在輕鬆自在的狀態下離開,而非因為疲累或厭倦。

這就是禪定,放鬆而舒適,你可以毫無障礙地進入或離開。如果你真的擁有這樣的禪定,只要坐禪三十分鐘或一個小時,你就可以維持好幾天的平靜與祥和。達到這樣的禪定境界具有淨化心靈的效果,你所經驗到的一切事物,都會成為禪修的對象。

這才是真正修行的開始,它是禪定成熟的結果。禪定有安定內心的作用。一旦心靜下來,智慧與禪定便會彰顯出來,它就會更加自制與沈著。這種情況出現後,便能為淨化行為注入力量;行為愈淨化,禪定的力量也會更強與更深細,接著智慧也會更加成熟。

它們就像這樣彼此支持,每一種修行都是其餘二者的助緣。最後,它們都成了同義詞。你瞭解當心不安定時,你毋須執著於它;即使心是安定的,你也不應該執著。放下這種負擔,心將更加輕盈。無論你經驗到喜歡或討厭的情況,都可以保持自在。

心就是這樣的維持安定。修定不只在坐姿時,禪定的意思是指心穩固不動,當你活動時,讓心維持穩定,並且以正念正知,隨時保持心的穩定(這與六祖所說的無相定就非常相近了)。無論遇見喜歡或討厭的情況,都如實覺知它們是無常與不確定的,以這樣的方式,保持心的鎮定與平常。

有兩種平靜,一種是由禪定引發,另一種則是由智慧引發。禪定引發的平靜,仍有煩惱,這樣的平靜是藉由隔離心與境而來。當心沒有接觸外緣時,可以很安定,你可能因此而貪取禪定的喜悅;不過,當感官刺激生起時,心很快就動搖了。

它害怕樂或苦、稱贊或詆毀,害怕色、聲、香、味、觸。只透過禪定獲得平靜的人,害怕一切事物,不想牽涉任何人與事,因為他們害怕心受到干擾。這種人只想躲到安靜的地方,享受禪樂,不想離開。這種禪定隱含許多痛苦,人們發現自己很難脫離它。

與人相處,他們不想看或聽任何事,一點也不想接觸外界。他們只想選擇一個偏僻安靜的地方住下來,以避免與人交談,受到打擾。單靠這種平靜無法成事,如果你已經達到必要的安定,就應該先退出,以它作為觀想的基礎。觀想禪定本身的狀態,將心與不同的外境連接起來,並作反省。

由止起觀,觀察色、聲、香、味、觸與法,思惟無常、苦與無我等三項特質。當你充分觀察後,便可以再次入定。你可以透過坐禪,重新進入,然後再以新的定境,進行觀察。以禪定訓練與淨化內心,並挑戰它,當你正見增長後,再用它來對抗煩惱。

如果你只是入定並待在那裡,將得不到任何洞見,你只是讓心安定下來而已。不過,如果你由定起觀,從接觸外界的經驗開始,這個禪定將逐步深入內心,直到它體會到最深奧的涅槃為止。由智慧得到的平靜與禪定所得不同,因為當心出定時,智慧可以讓它不畏懼色、聲、香、味、觸、法。

也就是說,出現感官接觸時,心很快就覺知正在發生的事。接觸外境時,你可以很快就拋開與放下,因為正念夠敏銳的緣故。事實上,沒有比你們正在修行的內觀更高的法了。如果你們對它有清晰瞭解,它將為你們帶來平靜。讓心平靜即是所謂的「定」(samadhi)。

心是非常善變與不穩的,你們注意到了嗎?有時候,坐下來修禪時,心沒有一刻是安寧的;有時候,坐下來,用盡一切方法,心還是靜不下來,它一直想逃開。有時還不錯,有時則糟透了。心以各種面貌呈現在你的眼前。坐禪時,你們常被告知要閉上眼睛,如此才不會被外界繽紛的萬象所影響。

閉上眼睛時,你們的注意力自然會轉向內心。靜坐,眼光內斂,並專注於呼吸。覺知呼吸比什麼都重要,專注於入出息念,久而久之,你就會掌握覺察的焦點。當戒、定、慧一起運作時,當下你就能看見呼吸、感受、心與法。最後,達到止觀雙運的境界。

當你像這樣訓練心時,它比你只修定時更加微妙,心變得更強而有力,並且不再逃避。帶著這樣的能量,你將無所畏懼。過去,你害怕經驗事物,不過現在你瞭解它們的實相,因此不再害怕。你知道自己心的力量,因而可以不怕。無論眼睛見色,或耳朵聞聲,你都可以進行思惟。

你對於萬法的思惟,愈來愈嫻熟,並且對修行愈來愈有自信,因此可以勇敢面對任何情況。無論是形色、聲音或其他,你都可以在它們出現時,立刻就認出它們,並迅速放下。無論是什麼,你都可以放下。你清楚地看見快樂與痛苦,並任由它們離去,無論在哪裡看見,你當下就可以放手。

持續放下,當它們生起時便拋開,因此沒有事物可以停駐並左右你的內心。你放下它們,以維持內在平靜。一切現象此時已無立足之地,不能影響到你,這就是內觀(vipassana)的力量。當這種覺醒在你的內心生起時,這樣的修行就可以被稱為「內觀」,它是對事物清楚而如實的認識,這是最高層次的平靜。

隨時維持內在的止與觀,只是散步以及看見地上的落葉,都能提供我們思惟無常的機會。我們和葉子一樣,老了,就會凋零與死亡,其他人也和我們一樣。我們應該像這樣,無論行、住、坐、臥,都努力提升內心思惟與覺醒的層次。這才是正確的修禪,隨時隨地都仔細看顧當下的心念。

如果你清楚瞭解這點,你就會知道,內心的禪定不一定需要禪坐的形式。明白這點之後,你在任何時間、任何姿勢,都可以訓練覺察。正念分分秒秒不斷顯現,對內心萬法的覺醒也隨之而生。無論去到哪裡,你都持續在修行。如果你這樣修心,你的禪修可以進展快速,達到以圓滿。

這才是正確的修行之道。請努力維持一貫的修行,想想不連貫與不認真修行的弊病,並嘗試保持一貫的修行熱誠。如此,你才真的有可能斷除煩惱。對於禪定中可能會出現許多情況,什麼事都可能發生,但是你只需要知道,這樣就夠了。

什麼都可能發生,只是別太在意。當你具備這樣的見解時,這些經驗生起後便會消失,不會造成你的障礙。它們都是無常的內心活動,本身沒有實質的內涵。

阿姜查尊者:禪定的危險

「定」能給禪修者帶來許多的害處或益處,你不能說它只會帶來其中的一種。對於一位沒有智慧的人,它是有害的,但是,對一位有智慧的人,它能帶來真正的利益,它可以引導他到內觀。

對禪修者最大的傷害是禪那,也就是深而持續寧靜的定。這種定會帶來大的安詳。有安詳的地方,就會有快樂。一有快樂,對快樂的執著和執取就會生起。禪修者會不想審察任何其它的東西,他只想耽溺在那快樂的感覺中。

當我們已修行了一段長時間,也許就會熟練於很快進入這種定。只要我們開始注意我們的禪修對象,心就進入寧靜,並且我們不想出來觀察任何東西。我們只陷於那快樂之中。對一位練習禪修的人而言,這就是一個危險。

我們要利用「近行定」。於此,我們進入寧靜,而後,當心足夠寧靜時,我們出來觀察較外層的心理活動。以一顆寧靜的心來觀看外層會生起智慧。這點難以理解,因為它幾乎像一般的思考和想象。

當思考存在的時候,我們會認為心並不寧靜,但是,那個思考實際是在寧靜中生起的。有審察存在著,但它不會干擾寧靜。我們提起思考,以便審察。這兒,我們提起思考來檢查,不是毫無目標的思考或想象;它是從一顆安詳之心生起的東西。這叫做「在寧靜中覺知」和「在覺知中寧靜」。

如果它只是一般的思考和想象的話,心就不會安詳,它會受到干擾。可是,我不是在談一般的思考,而是一種從安詳的心所生起的感覺,它叫做「審察」。智慧是在這兒生起的。

因此,有正定和邪定。

邪定是指心進入寧靜,而完全沒有覺知。一個人可以坐二小時甚至整天,但是心卻不知道它在哪裡或發生了什麼,它什麼都不知道。只有寧靜,如此而已。就好像一把磨利了的刀,我們卻不使用一般。這是一種無知的寧靜,因為這裡沒有多少自我的覺知存在。禪修者也許會認為他已經到達了究竟,因而不再去尋求其它的東西。在這層次,「定」成為一個敵人,因為沒有對與錯的覺知,智慧就無法生起。

有了正定,不論達到什麼層次的寧靜,都會有覺知,會有完全的正念和正知。這就是能夠引生智慧的定,他不會迷失在其中。禪修者對這點要好好瞭解。沒有覺知,你不能前進;從頭到尾都必須要有它。這種定是沒有危險的。

你也許會想利益是從何處生起的,智慧是如何從定生起的?當正定已培養了,智慧在一切時候都有機會生起。當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碰到所觸或意經驗到法,在所有的姿勢中,心住於那些根塵實相的全然覺知中,而不去揀擇。在任何姿勢中,我們全然地覺知快樂與不快樂的生起。

我們將這兩者都放下而不去執著。這就叫做「正確的修行」,這存在於所有的姿勢中。「所有的姿勢」這幾個字並不僅指身體的姿勢,它們也指「心」,也就是它在一切時中都擁有對實相的正念和正知。當「定」已正確地培養,智慧就這樣生起。這叫作「內觀」,也就是對實相的認知。

安詳有兩種:粗的和細的。從「定」產生的安詳是粗的一種。這心安詳時,就有快樂。於是心就把這個快樂當作安詳。但是,快樂與不快樂都是「有」和「生」,在這兒是未脫離生死輪回的,因為我們仍執著於它們。因此,快樂不是安詳,安詳也不是快樂。

另一種的安詳是從「慧」而來的。在這兒我們不會將安詳與快樂混淆,我們知道能夠審察並了知快樂與不快樂的心才是安詳。從智慧中所生起的安詳並不是快樂,而是那看見快樂與不快樂實相的東西才是安詳,對這些狀態不起執著,心超越於它們之上,這才是所有佛法修行的真正目標。

蒂帕嬷的奇迹


摘自《佛陀的女儿:南传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Dipa Ma-TheLife and Legacy of A Buddhist Master”

1.蒂帕嬷修学神通的因缘 (摘自第二章 )

在1965年,蒂帕嬷被带进了一个新的禅修领域。因为穆恁德拉(蒂帕嬷的师傅)将要回印度,马哈希尊者对他这位弟子说,你既然要回到“ 神通的国度”,你应该对神通有所了解。他想让穆恁德拉修炼神通,但是穆恁德拉忙于教导弟子没有时间修炼。因此,穆恁德拉决定训练别人,也算一个实验,用来证明神通的真实性。为此,他选择了他的最优秀的一些学生,就是蒂帕嬷和她的一家,直接按照清净道论的方法进行训练。穆恁德拉知道神通不仅是不寻常的,而且可能让人走偏道路。如果一个弟子的德行不够,滥用神通的危险很大。蒂帕嬷被选中,不仅因为她的定力,也是因为她有无可挑剔的德行。

蒂帕嬷、西嬷(蒂帕嬷的妹妹)和他们的三个女儿都得到了传授,修炼隐身、一身变双身、无火煮食、他心通、游历天堂地狱、超越时间旅行、宿命通等等。蒂帕嬷是穆恁德拉最能干的弟子,也是最能玩神通的。据说她有时穿墙而过若无其事地来见穆恁德拉,或者突然就从毫无一物的空气中现身,还说她掌握了所有的五类神通。

2.禅定和神通的成就(摘自第九章)

蒂帕嬷在穆恁德拉指导下开发出了神通,但是没有他的要求她绝不会给别人表现这些神通。神通不是由内观获得,而是通过修定,这种修行心会进入称为禅那的深定。在修禅那时,她能如意地进入经典的八定之中任何一定,并且在定中停留她所希望的时间。在比较深的定中,身体的新陈代谢几乎停止,所以不需要喝水、吃饭、运动、以及上厕所。蒂帕嬷能够通过决意进入某一定并且在预先设定的时间“醒来”或者说出定。有一次,她决定进入第八定并且在定中停留3天20小时8分 3秒。她出定的时间就精确到她预先确定的秒数。

当她离开缅甸后,蒂帕嬷停止了修练神通。她坚持认为神通包含我相因此对解脱是一种障碍。穆恁德拉也同意这个观点,他说:“这些神通并不重要,悟道才是重要的。你需要智慧驾驭这些神通。你不要想带着我相运用这些神通,因为这不是你的。你不能运用神通并且认为正是你很了不起。
这不是智慧。”

杰克.英格勒尔曾经问蒂帕嬷她是否还拥有她多年前根穆恁德拉学习时获得的神通。

“没有,”她回答说。

“你可以把神通找回来吗?”

“可以,”她说,“但是要很长时间。”

“多长?”杰克问道,心想她可能会说几个月或几年。

“嗯,大约三天,”她回答说,“如果我很认真地用功的话。”

(五种神通,略)

按照穆恁德拉,蒂帕嬷向他表演了这些神通(五种神通)的每一种。下面内容是基于穆恁德拉的回忆。“你可能不相信,”他说,“但这是真的。”

有一次穆恁德拉正在他的房间,他注意到他窗外的天空有些不寻常。他向外看,看见蒂帕嬷在树梢上方的空中一边咧着嘴向他笑,一边在空中她变现的房屋里面玩。通过把风元素变为地元素,他可以在半空中造出一个建筑物。

把厚重的元素变成风元素,产生的震撼稍小一点但同样也是令人惊奇的事。有时蒂帕嬷和她的妹妹西嬷去见穆恁德拉会突然在他的房间现身,蒂帕嬷偶尔在离开时会穿过关着的门走出去。如果她感到很有玩兴,她可能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到最近的墙壁,直接穿墙
走过去。

蒂帕嬷学会了用她的手产生火元素来生火做饭。她还能把地元素变成水元素,她曾这样向穆恁德拉表演:象跳水那样她潜入一块地面之下然后从中钻出来,衣服头发都是湿的。如果她必须一个人走夜路,蒂帕嬷会复制一个身体,给她自己造一个同伴,这样就没人找她麻烦。

蒂帕嬷的这方面的神通曾由第三方测试过。穆恁德拉认识摩羯陀大学的一位印度古代史教授,这位教授怀疑神通的存在。穆恁德拉表明愿意向他证明神通的存在,于是他们俩就安排了一个实验。这个教授派了一个他信得过的研究生在蒂帕嬷禅坐的房间守着以确保她没有离开房间。在实验那天,那位研究生确认蒂帕嬷从没有从禅坐中起来,但是在同时,她却出现在十里之外的教授办公室和教授说话。

蒂帕嬷和西嬷曾联手用她们的神通力影响一辆公共汽车的运行。在仰光的一天下午,她们在公共汽车站等车。当车子终于到了的时候,已经晚点一个小时,她们意识到她们会错过约定的时间太多。由于按时到达很重要,她们开始入定并且让公共汽车正点到达。“在三摩地状态,”穆恁德拉解释说,“她们决意并且移动那辆她们坐的汽车。她们让时间和距离变短。这是可以做到的。佛陀曾经对秧倔摩罗运用这种神通。当秧倔摩罗想杀佛陀的时候,他不断追赶佛陀,但佛陀没有移动他也追不上。这是因为佛陀用他的神通使他们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当缅甸外交官吴丹(U Thant)就要就成为联合国新任秘书长时,穆恁德拉知道吴丹会作一个就职演说,就叫蒂帕嬷进入未来并且记住就职演说的内容。然后她念出就职演说,穆恁德拉把它录下来。据穆恁德拉说,一个月以后,吴丹作了完全一致的演说,和蒂帕嬷预先知道的一字不差。

佛陀在《噶拉瑪經》中說的话

佛陀在《噶拉瑪經》中說:

不可因為口口相傳,就輕易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流傳久遠,或是轟動一時,就輕易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合乎邏輯,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符合先入為主的觀念,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權威所說,而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是沙門、導師所說,就信以為真…

蒂帕嬷弟子的故事

摘自《佛陀的女儿》

🌸老妇人玛胡里.拉塔(Madhuri Lata)

Jack Engler 讲述

我在加尔各答做调研的时候,蒂帕嬷带了她的一位邻居来见我,是位名叫玛胡里.拉塔(Madhuri Lata)的六十五岁老妇人。她的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离开了家。和大多数印度家庭不一样的是,她只和她的丈夫住在一起,家里没有其他成员。她丈夫对她说:“你现在无事可干了,你不是有位‘姑妈’蒂帕嬷教禅修么?你为什么不去和她谈谈,也许有点事干。”

玛胡里智力上有点迟钝,但是她去见了蒂帕嬷,蒂帕嬷教了她基本的修习(将注意力放在腹部由于呼吸导致的起伏上),观照”升起,落下,升起,落下”。玛胡里说 “行”,便起身回家了,她要下四层楼梯,穿过一个巷子才能回到家。可是她才下了一半楼梯就想不起来蒂帕嬷的的指导了,她只好回去。

她问蒂帕嬷:“我该干什么来着?“

蒂帕嬷说“升起,落下”

“哦,对对”

一共四次,玛胡里忘了指导而不得不回去,蒂帕嬷对她很耐心。玛胡里用了几乎一年的时间才明白基本的教导。但是一旦她理解了,她就如同老虎一样(勇猛)。在她开始修行之前,玛胡里有关节炎,风湿病和肠病,她的腰几乎弯到九十度。但是在我遇到她时,那是在她证悟之后,她可以腰背挺直地走路,肠病也消失了。她是一位极其朴实和蔼的妇人。

在向我描述了她的证悟的经历后,她说“我一直以来想告诉别人这件发生在我身上的奇妙的事情,但是以前我无法和别人分享这个,这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

🌸只要两三天

Daw Than Myint 讲述

每天晚上我都带我母亲去寺院,有一天我遇到一位缅甸女士告诉我她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家里修行。白天她要干活,晚上孩子睡了后她就禅修。两个月内她就证到了初果。

所以我全职教书和同时进修硕士课程的时候就以此为榜样。我早晨四点起床,禅坐到五点半,去学校待到下午三点半,接着我带我母亲去寺院,然后做作业直到晚上九点。之后我带着我的狗做行禅一小时,再坐禅一小时直到十一点上床就寝。

同时,在坐公车时,在课堂上,无论何处,我都修习标名作观(心中对每一个感官经验都标识),两到三周之后,慕宁达(Munindra)让我休假去禅修。我告诉他根本不可能从学校请假,他说:“那好,两三天也行。”。于是我就在周四到周日去那儿。由于时间不多,我决定周四整晚不睡,一直禅坐到周五。

周五晚上一点左右,我发现有件事“不对劲”。早晨我告诉了母亲和蒂帕嬷所发生的奇怪事情。她们笑了起来,笑个不停。接着她们告诉我这就是初果,她们非常为我高兴。

译自 ”Mother ofLight: The Inspiring Story of Dipa Ma” by Amy Schmidt and Sara Jenkins

🌸你开悟了么?

匿名讲述

“蒂帕嬷到我的学校来教三周课。课程结束时,我们和她一起做一周的密集禅修。禅修开始前一天,她对我说:‘你将有个‘领悟经验’’,我迷惑地想:“这是什么意思?”。

那天晚上,我禅修了一会儿就起身了,因为我觉得瞌睡。回到自己房间里时,有点什么东西变了,我意识到我需要回去继续禅修。所以我就回去禅坐,我的注意力变得非常集中。我只是简单地观着我的呼吸。我注意到升起落下的每一个细微步骤,而且我能看到念头的升起。这就像一个水泡破裂一样,念头出现,然后消失,接着是宁静,然后有一个念头要升起,又像水泡一样破裂,这样循环往复。

这不像是我在做,因为我绝对没能力达到那种层次的定力。我觉得这是蒂帕嬷的恩典。在念头之间,什么都不发生时,有着无比的寂静和巨大的空间,然后在知觉上突然有个巨变,就像是我“出离”到某个注意力反转的地方。没有身体了,只有事物的升起和消逝。我完全被震住了。

第二天,蒂帕嬷问我:“怎么样,你昨天开悟了么?”

后来因为禅修对我是全新的东西,我对这个体验的背景和意涵毫无了解,我非常的恐惧。先是那个不可思议的内观体验,接着当我看到每一样东西都是时时刻刻消亡,我开始害怕。我心里非常迷惑,而我却没有能力去观这个迷惑。过了很久,这个体验才在我内心成熟。三年之后我才想再次禅修。”

开悟对于蒂帕嬷的印度弟子却是相当正常的。杰克英格勒(Jack Engler)回忆说他们多半在家里和日常生活中禅修。“当蒂帕嬷意识到他们有一定的修为后,她会说:‘把你的家事安排一下,来和我住一起,全身心投入修十天或十四天’。这就是他们证悟的时候。这是他们仅有的密集禅修。即时这样,有些人还是不得不中断,回去照料家事。”

译自 ”Mother ofLight: The Inspiring Story of Dipa Ma” by Amy Schmidt and Sara Jenkins

🌸越南比丘科帕帕诺(Khippa-Panno)

越南比丘科帕帕诺(Khippa-Panno)曾经遭遇严重的情绪上的困难,但是在蒂帕嬷的鼓励下最终能够在内观上有所成就。1969年,他在一次闭关禅修中,连续五天无法停止大笑大哭。他的老师认为他疯了,让他中止禅修回家去。蒂帕嬷听说后,请科帕帕诺来和她一起修。

“整整一个月,我在她家里修习。她建议我:‘你会克服这个障碍的,如果你能对每件事都标名作观(note),你所有的情绪困难会消失。当你感到高兴时,不要参与到快乐里去,感到悲伤时,也不要参与进去。不管什么出现,都不要担心,只是觉知它。’

后来在一次闭关中,我感到那种疯狂又要来了,我想起了她的话。当时我感到应对这情绪障碍是如此困难以至于我想退出闭关,但是我记起了她对我的信心,‘你的修行不错,只要觉知一切,你会克服困难的’。由于知道她对我有信心,我的定力加强了。

不 久我认识到所有的情绪来源于思想,并没有其他什么东西。我发觉一旦我能观察到引发情绪的念头,我就可以克服它们。接着我认识到所有的念头都是来源于过去或 未来,所以我开始活在当下,我的正念正知越来越强。。。我可以一段时间没有任何念头,只有正念,然后我所有的情绪问题都消失了。就那么简单!然后我经历了一个体验。我不能确认那是什么,它只是很短促的一刹那, 但是当时没人可以帮我确认。从此以后我的情绪问题再也没有出现。

后来在1984年,我在美国遇到蒂帕嬷,她把我叫到一边询问我禅修的情况。我告诉她发生的事,她告诉我那就是初果。她就像一个母亲和孩子讲话那样告诉了我。”

译自 ”Mother ofLight: The Inspiring Story of Dipa Ma” by Amy Schmidt and Sara Jenkins

🌸老虎来了

Jyotishmoyee Barua 讲述

我第一天见她的时候,蒂帕嬷给了我禅修指导,并告诉我:“你可以在家修习。” 我当天下午回到家,立刻开始了十二天的禅修。

在这十二天里,我感觉像在发高烧,好像有个烧红的铁条刺穿着我的身体。接着我看到四周都是蛇,接着老虎向我扑来。我把这些报告给蒂帕嬷,她说“别担心,不用吃药。你在发烧,但这不是病,会自己好的。只要正念于它就行。感受它,觉知它。当蛇和老虎出现时,不要担心,只是觉知:‘啊,一只老虎来了’,那就是你要做的。”
接下来,我开始看到非常清楚的的尸体的影象。我看到在一处不毛之地,有很多很多尸体,而且我不得不在尸体上行走。我吓坏了。蒂帕嬷说:“不要担心,只要在心里注意‘看见’。这些景像是从我们的前生来的的。我们在前世做的事禅修时常常会在心里出现。”。遵循她的教导,我只是标名作观(note),“看见一具尸体”, 或者“在死尸上行走”, 我也一直注意 “我心里看到了”。

不久就只有觉知,其他一切都停止了。我的心变得明晰和平静,接着证悟来到了。我的所有痛苦都消失了。我终于明白什么是我的身,什么是我的心,也知道了禅修之道是什么。再也不会退转了,十二天之后,我下座,走入了世界。

译自 ”Mother of Light: The Inspiring Story of Dipa Ma” by Amy Schmidt and Sara Jenkins

🌸如何安排时间,随时随地地修行

Bob Ray讲述

当蒂帕嬷问我修行的情况时,我告诉她我每天早晚都打坐,剩下的时间我要工作。她问道:“那你周末干什么?”

我不记得我是怎么回答的,但是她的反应是:“有两天的时间,你应该周六周日都全天修行。”然后她就如何优化安排时间给我严格地上了一课。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课:我应该时时刻刻都在修行。

🌸你有足够的时间

Pritimoyee Barua 讲述

“如果你是家庭主妇,那你有足够的时间,”蒂帕嬷曾告诉我,“早晨你可以安排两个小时来禅修,晚上你可以再打坐两个小时。学会只需要四小时睡眠。没有必要睡超过四个小时。”

从那天开始,我减少了我的睡眠时间。我有时一直禅修到半夜,或者凌晨两三点的时候就起身禅坐。嬷告诉我们必须身体健康才能继续修行。她说每天持五戒可以让我们保持健康。

译自 ”Mother of Light: The Inspiring Story of Dipa Ma” by Amy Schmidt and Sara Jenkins

Page 2 of 5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