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私密之作《红书》(the red book)

图文来自网络

《红书》是荣格的私密之作,又称《新书》(Liber Novus),被视为精神分析学史上最重要的未出版著作,由荣格本人亲笔书写及绘图于二百余页手稿之上。尽管原为受众而写,但荣格最终还是决定将其束之高阁,不再出版。荣格于1961去世,此后长达40年的时间里,其后代坚拒荣学家们靠近此书,绝不许他人染目。直到2009年9月,全世界仅有荣格的家人及弟子共二十余人见过荣氏《红书》。此前,荣学家索努·沙姆达萨尼耗时两年才终于劝服掌管家族文产的荣格外孙乌尔里希·赫尔尼同意出版此书。

荣格并非认为此书过于私密或吊诡而无法出版,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从中获取了其日后写作的主要灵感,并由此发展出包括原型、集体无意识个性化在内的一整套分析心理学理论。

荣格曾经与弗洛伊德关系密切,但1913年两人决裂,荣格心理受创,退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一度备受幻觉折磨而濒于崩溃。此时,荣格身陷“中年危机”而不得不重新审视生活以从内心探索最深处的自我。为此,他记录了其中的一些梦和幻象并随后将其整理为《黑书》《Black Books》(当今只个别人手中有此书稿)。同时,在托妮·沃尔夫的精神支持下,荣格也着手开始一项重要幻象的内容写作,并配以其亲手绘制的抽象插图,最终完成了《红书》。因此,《红书》正是荣格“积极想象”之所得。

依他所述,曾有两灵造访,一跛脚老人,一美貌姑娘,自称以利亚和莎乐美,携一条大黑蛇,老头再进化为腓利门,姑娘成为阿尼玛,分别代表其理论中的自性(来自意体无意识的自我审视,也是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和男人无意识中的女性。在此经历中,魔、圣、妖、灵纷至沓来,他欲拒还迎,视之为心理分析的实验,一种自愿与无意识的近身肉搏。依其传记作者芭芭拉·汉纳的记述,此时荣格下定决心,无论何方神圣在梦中显灵,他必不会任其凭空消失,直到他们向他彰显所为何来。“那些年……我追寻内在图像的那些年,是我此生最重要的时光。其他一切皆由此出发。”

在这个强调生物系统科学的21世纪,对于幻象的重新认识而言,《红书》的出版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理解荣格著作的窗口。而且,对于其他相关心理学理论的建立而言,这也是一扇不寻常的窗口。

该书高46厘米,宽31厘米,与报纸幅面相当,厚416页,重达4公斤,定价195美元,也是一本记录作者个人梦境、灵魔与精神追寻历程的作品。直到2009年9月,全世界仅有20余人见过荣氏《红书》。2009年岁末在美国出版,此书通体赤红、价格不菲,其销量虽不至于红得发紫,却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2009年12月25日曾一度神奇地排到精装非小说榜的第18位,出人意料地成了2009年美国岁末购物月的畅销商品。加上纽约时报网站的10页书评,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的原件展览,威斯敏斯特学院兰斯·欧文斯博士的《红书》专题演讲会等等,都将这股“红流”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出版此书的诺顿总编辑迈尔斯自陈初见《红书》30页副本时说:“我魂飞魄散,我实在不是荣学家,我只把它当成东西,可它美得令我无法释手。”

(中文版《红书》可于各大购物平台网购。)

好书推荐:金花的秘密:中国生命之书(荣格)

图文来自网络

内容簡介:

中國人的生命之書!心理學大師榮格與德國漢學大家衛禮賢品評中國文化,此書風靡西方,成為西方人了解中國的經典之作!

本書是分析心理學宗師榮格評論中國文化的著作。在榮格的理解中,金花的秘密也就是人類心靈的秘密,是人的真正内在生命的秘密。榮格在其評論的結語中說:“我的評論,目的是要建立一種在東方和西方之間進行心理學理解的橋梁。”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中國文化、比較中西差異,除了榮格這樣的如此熱愛中國文化同時又是大師級别者,再難見如此功力深厚而又簡潔精辟的論著了,所以這本書至今無法被取代。如榮格所說,中國用朴素的語言揭示出深刻的真理,帶來了金花的優雅芬芳,使西方人對于生命和道有了新的感受。

作者簡介:

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對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道教有極深的熱愛和发展,曾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中國文化的特質、比較中西心理差異,本書為此方面代表作。同時,榮格還是精神分析領域的代表,主要著作《無意識心理學》《集體無意識原型》《心理學與文學》《心理學型态》等。其中,集體無意識與原型理論是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泛性論傾向的糾正。

衛禮賢(Richard Wilhelm,1873-1930),德國著名漢學家,曾翻譯《易經》、《老子》、《列子》等大量中國道家經典,他對東方文化有極深的理解和創造性地发展,很多思想至今仍為具有代表性的經典譯介。

目  錄:

譯者前言

英文初版譯者序

英文新修正版譯者序

德文第二版榮格序

德文第五版序

關于《太乙金華宗旨》/衛禮資

一、本書的來源

二、本書的心理和宇宙論背景

《太乙金華宗旨》的分析心理學評述/榮格

引言

一、一個試圖了解東方的歐洲人所面對的困難

二、現代心理學為我們提供了理解的可能

基本概念

一、道

二、回光和中心

關于道的現象

一、意識的蛻變

二、阿妮瑪斯和阿妮瑪

意識與外物的分離

成就

結論

歐洲曼陀羅的例子

悼念衛禮賢/榮格

《太乙金華宗旨》《慧命經》原文及其英譯

太乙金華宗旨

天心第一

元神識神第二

回光守中第三

回光調息第四

回光差謬第五

回光臉證第六

回光活法第七

逍遙訣第八

慧命經

漏盡圖第一

法輪六候圖第二

任督二脈圖第三

道胎圖第四

出胎圖第五

化身圖第六

面壁圖第七

好书推荐:与内在对话:梦境、积极想象、自我转化(罗伯特、强森)

图文来自网络

(购书请自行搜索淘宝、博客来等各大平台)

內容簡介

我們以為無意識只是虛空,

但其實無意識對我們的影響無所不在。

唯有懂得和無意識對話,

自我轉化和自我療癒才有可能。

無意識,是心靈的內在之地。

當我們做夢,或是驚呼「這不像我!」、「我怎麼辦到的?」、「有個無法掌控的自己席捲了我」,或生活不斷遭遇類似困境時——可能就是無意識來打照面了。

心理學家榮格指出,無意識是創意的泉源,從中發展出意識心智及整體人格。榮格更認為,你我生來注定要成為的完整人類,這過程稱為「個體化」。唯有意識與無意識攜手合作,才能打通個體化的任督二脈,使意識心智成熟,並實現自我內在的潛質。

我們該怎麼主動伸手與無意識合作呢?

本書作者強森為榮格分析師,他認為有兩種「內在工作」可以深入無意識:一是夢境工作,二是積極想像,兩種都是透過象徵、意象與原型來解鎖無意識的大門。

強森在書中提出務實的「夢境工作」的四步驟:聯想、將夢境意象與內在動力連結、解讀、以儀式讓夢境具體化;以及「積極想像」的四步驟:邀請無意識、與無意識對話、加入道德價值、將積極想像透過儀式具體實現。透過淺顯的說明,讀者可以逐步探索無意識,進而更認識並了解深層的自己。

內在工作是進入無意識的直接且強大的方式。透過內在工作,我們可以獲得內在深層意識的覺知,邁向自性的整合,懂得自己內在的富有,不需要成為他人。

「學習與無意識工作的目的,並非只在於解決衝突或是處理精神官能症狀,而是發現更新、成長、力量及智慧的深刻泉源,得以與發展中的特質根源建立連結,與帶出整體自性的歷程相互合作,學習接觸到在內在等著我們的豐沛能量及智慧。」——羅伯特‧強森

本書特色

★ 夢境工作與積極想像步驟具體、容易理解,並附有詳細的例子解說。

★ 認識自我深層的無意識,邁向內外意識整合之旅。

作者簡介

羅伯特.強森 Robert A. Johnson(1921-2018)

美國榮格分析師、作家。生於奧勒岡州的波特蘭市。畢業於奧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與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他曾求印度籍精神導師克里希那穆提與日本禪師鈴木大拙。1947年接受榮格分析師弗里茨·肯克爾(Fritz Künkel)的分析治療,而後前往瑞士蘇黎世榮格學院,榮格的太太艾瑪‧榮格(Emma Jung)是他的主要分析師。在肯克爾(Künkel)、托尼‧薩斯曼(Tony Sussman)的協助下,他完成分析師訓練,並於五○年代初期與海倫‧盧克(Helen Luke)在洛杉磯開業。六○年代初期結束執業,至密西根州聖格雷戈里修道院的三河修道院(St. Gregory’s Abbey, Three Rivers)待了四年,1976年返回加州重啟心理治療工作。

強森擅長以神話故事演繹人類心理,1974年一場以神話解析男性心理的演講,被謄錄編輯成《他:理解男性的男性心理學》(暫譯,He: Understanding Masculine Psychology)一書,出版後廣受歡迎。強森陸續出版了《她:理解女性的女性心理學》(暫譯,She: Understanding Feminine Psychology)、《戀愛中的人:榮格觀點的愛情心理學》(We: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y of Romantic Love)、《與內在對話:夢境‧積極想像‧自我轉化》(Inner Work: Using Dreams and Active Imagination for Personal Growth)、《擁抱自身陰影:理解心靈的黑暗面》(暫譯,Owning Your Own Shadow: Understanding the Dark Side of the Psyche)等十餘冊書,暢銷百萬冊。

譯者簡介

徐碧貞 Pi-Chen Hsu, Psy. D.

臺灣諮商心理師、美國加州臨床心理師(PSY29148)、榮格分析師。曾任高中輔導教師,獲取美國加州整合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臨床心理學博士、美國紐約巿復旦大學(Fordham University)諮商心理學碩士及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士。譯有《與內在對話:夢境.積極想像.自我轉化》、《永恆少年:以榮格觀點探討拒絕長大》、《童話中的陰影與邪惡: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解讀童話: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我的榮格人生路:一位心理分析師的生命敘說》。

目錄

I導論:無意識及其語言

│第一章│無意識的覺醒

進入無意識:無論是自願或是非自願

榮格對無意識的觀點

意識的發展

處在無意識當中的自我

無意識與內在生命

個體化的歷程

│第二章│內在工作:探尋無意識

分析與回家作業

在沒有分析師的情況下工作

│第三章│另類真實:夢的世界與想像國度

想像與象徵

積極想像:有意識地使用想像力

│第四章│原型與無意識

│第五章│衝突與合一:我相信獨一(Credo in Unum)

II夢境工作

│第六章│進入夢境工作

│第七章│四步驟模式

│第八章│步驟一:聯想

直接聯想

對於俚語的敏銳度

運用「恍然大悟」法

夢境工作實例:修道院

運用原型擴大法(Archetypal Amplification)

運用個人聯想

│第九章│步驟二:動力

將夢境帶向內在

將意象與具體的特徵連結

看待信念、態度及價值

定位內在人格

確認其他內在真實

夢境工作案例說明:有著閃亮雙眼的女孩

│第十章│步驟三:解讀

在各式選項中選擇

決定能量的深度

依循小線索

從對立面爭辯

驗證解讀的四項原則

│第十一章│步驟四:儀式

帶著意識的行動向夢境致敬

使用身體

再次發現儀式的力量

花朵的儀典

當你想不出任和可為之事時

運用常識

夢境工作實例:四個惡棍

步驟一:聯想

步驟二:將夢境意象套用在自己的特定部分及內在生命的動力中

夢境解讀

結語

III積極想像

│第十二章│定義及進入積極想像

區分積極想像與被動幻想

積極想像的實例:和內在藝術家說話

當你認為自己是在虛構故事時

│第十三章│猶如神祕旅程的積極想像

│第十四章│積極想像的四步驟模式

選擇一個具體的方法記錄你的想像

如何書寫

記錄積極想像的其他方法

具體設置

│第十五章│步驟一:邀請

保持警覺的等待

如何開始

積極想像範例

│第十六章│步驟二:對話

與意象交談

帶著情感參與其中

學習聆聽

學習回應

不操控

│第十七章│步驟三:價值

│第十八章│步驟四:儀式

│第十九章│運用層次

討價還價

懷抱無意識

活出從未好好活過的生命

經驗靈性維度

參考文獻

關於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