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專家: 短视频短而密集的影片會刺激大腦不斷分泌多巴胺,导致专注力下降,有害身心。

图文来自网络

短视频上癮,尤其是抖音上癮的學生說:「短视频会上癮,看久了,唸不下書。」

《拯救儿童大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一文中,哈佛大學腦科學家給出重要的說明。書中探討皮質醇和分心的问题,推論出多工處理對孩子的潛在影響:

導致「抖音腦」:

資料指出,TikTok 短而密集的影片會刺激大腦不斷分泌多巴胺,讓學生習慣於這種「精神糖果」的刺激。這會導致學生在面對傳統課堂時,難以集中注意力,因為課堂內容相對來說不那麼刺激。

養成「半注意力」的坏習慣:

習慣於 TikTok 快速變化的內容會讓大腦難以適應步調較慢的非數位活動。學生習慣於在 TikTok 上每隔幾秒就切換一次任務,這導致他們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在一項學習任務上。

研究發現,即使是心智較為成熟的大學生,在上網時平均每 19 秒就會切換一次任務。

長時間處於這種「半注意力」狀態會讓大腦重新連線,降低衝動控制能力,最終難以專注。

多工處理與皮質醇:

當人們同時處理多項任務時,大腦會不斷在不同任務之間切換,這種頻繁的切換會導致大腦釋放皮質醇,也就是壓力荷爾蒙。

長期處於多工處理的狀態下,過高的皮質醇會對孩子的學習、記憶、情緒和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加劇了分心的問題。孩子們可能一邊寫作業,一邊回覆訊息、瀏覽社群媒體或觀看影片,這種頻繁的注意力分散會導致學習效率降低、資訊處理能力下降。

不利於深度學習:

TikTok 短暫、快速變化的影像與需要注意力、深思熟慮和專注力的學習方式背道而馳。

雖然有些人認為學生只是在「多工處理」,但研究顯示,「多工處理」只是一個迷思,人類大腦並不能真正同時處理多項任務。

當我們嘗試多工處理時,其實是在快速地切換注意力,而不是同時進行。 這種切換會消耗大腦的能量,導致效率下降和錯誤率上升。頻繁使用手機實際上會導致分心、錯誤增加、壓力增加、認知能力下降和生產力降低。

专注力和社交能力下降

研究顯示,即使只是讓手機處於視線範圍內,學生的學習表現也會下降 20%。 長時間使用手機的學生,無論性別或原本的學習成績如何,成績都會下降。

疫情期間,學生花在電子產品上的時間大幅增加,這加劇了注意力下降的問題。 學生在疫情後回到學校時,社交能力下降,許多人難以集中注意力、遵循指示,甚至難以與他人相處。

解決方法

1.限制 TikTok 與手機使用時間:

過度使用 TikTok 和手機是導致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原因之一,限制使用時間或頻率是改善的第一步。

2.鼓勵參與非數位活動:

長時間接觸數位內容讓大腦難以適應非數位活動。

鼓勵學生參與閱讀、運動、戶外活動等,能訓練注意力並從數位環境中抽離。

3.重建社交能力與心理健康:

疫情讓學生的注意力問題加劇,線上學習和隔離影響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

應重視學生的心理輔導,並促進面對面互動以建立健康的社交關係。

4.培養媒體素養:

TikTok 上有許多未經證實的資訊,容易产生誤導。培養媒體素養,辨別資訊真偽和批判性思考,至關重要。

我该孝顺父母,还是该追求我的理想?(一)

摘自《夕阳问答》024 夕阳 著

问:我和我妈的关系一直不是很好,我们互不理解,她不支持我追求灵性和宗教道路,她希望我找一个稳定到死的工作,相亲生孩子,守在她身边过一辈子。这样对我来说和死了没什么区别!我到底是应该实现心里真正的渴望,还是牺牲自己,顺随她的意思呢?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孝?我感觉我不管怎么样,都会有人受伤害。

答: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如果你看过克里希那穆提的书也许就能找到答案了。记得一个男孩问过克里希那穆提类似的问题,他说我喜欢画画,家境很好,爸爸是大官,他希望我成为一个律师,这样我一辈子就衣食无忧了。因为律师很有钱,而且他已经为我安排了以后所有要走的道路。那我到底是去画画,还是听从他的意见去做一个律师呢?显然,他父母给他安排的是非常稳妥的道路,没有任何痛苦的、很保险的、衣食无忧的一条道路,而他喜欢画画,你知道画画可能养不活你自己和家人。

克里希那穆提回答他说:你现在家境很好,你的家人并不需要你养活。如果你家境不好,你的父母甚至还需要你来养活他们,那你应该怎么追求?这就是个更加现实的问题了,如果你的父母都需要你来照顾他们,你应该怎么办?你是丢掉他们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志愿,还是为了照顾他们放弃你的渴望?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也就是:你活着是为了什么?你是为了你父母活着,还是为了自己活着,亦或是为了你的孩子活着?如果在这一点儿上你的头脑清醒,立刻会获得答案。

没有人是为了别人活着的。如果你的父母这一辈子是为了你活着,那么他们的选择是错的。你将来成为父母,希望你不要为了你的孩子活着,这种选择是一种人生的误会。你之所以会为了孩子活着,是因为你没有实现人生的愿望,所以你希望从孩子身上来实现它。你没有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所以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以弥补你的遗憾,这其实是一种错位。本来成功是应该由你本人去完成的,而不是别人,所以你的错位变成了恶性循环。你错位了,然后这个错位就延伸到了你孩子的身上,你的孩子将来会延续到他的孩子身上,会一直错位下去。所以根本问题是你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谁?任何一个来到这个世界的人都是为了成为他自己,没有第二个原因。

克里希那穆提回答他,如果你的父母需要你养活他们,在这么紧迫的前提下,你应该做怎样的选择?你身边有人需要你养活他们,他们没有工作能力,甚至一天三顿饭都要依靠你的收入,你应该怎么选择?克里希那穆提给了他一个更尖锐的假设,那个男孩就迷茫了。如果没有人需要我养活,我当然可以叛逆,可以学画画,可以对我爸爸说:我要学画画,我不需要照顾别人。但是克里希那穆提说,假如你现在需要照顾别人,你的父母没有钱,你应该如何选择?那个男孩就更茫然了:如果我不照顾他们,他们会挨饿;如果我照顾他们,就得放弃我的理想。如何选择?这几乎是无解的两难。但是这么一个两难的题目,在克里希那穆提看来,是没有选择的,它甚至不存在选择的余地,他告诉那个男孩:你活着不是为了别人,你活着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你自己,哪怕你的母亲在挨饿,你也必须完成你自己。你可以打工挣钱,但是你必须追求你要追求的东西。

这就是近代很多西方人正在做的事。克里希那穆提也举了这个例子,他说西方的教育显然优于东方。为什么?因为它培养了一个独立人格。东方的整个系统都会把你压得喘不过气来,但西方没有,西方培养了你独立的人格。那些西方的孩子会在大学毕业或者技校毕业以后就开始打工。他打工的唯一目的就是赚钱,不是为了别的。并不是说他打一份工要养活自己,要养活老婆孩子,要买房子还贷,不是为了这些琐碎的事,他仅仅是为了给自己准备资本。所以你会发现,他们在打工一年、两年以后就会辞职,开始环游世界,那是他灵魂的需要。

曾经有人问一个环游世界的女孩——这个女孩只有二十多岁,他问:你为什么把这么好的华尔街的工作辞掉,去环游世界一两年?那个女孩的回答非常纯真:这是为了我灵魂的需要。她并没有说是为了玩,为了放松,她没有这么俗,她觉得环游世界是为了灵魂的需要,她在寻找一些灵魂想要的东西。

如果你有家庭成员需要你负担,如果暂时无法追求你的理想,没问题。你是个独立的人,为什么不可以像西方人那样去工作,打工一两年攒钱,直到攒够一定的资本。他们并没有用那个资本来首付买房,或者用它们来做其他的事情,他们用这些攒的钱作为追求内心志向的一个起步资金,这个很重要。记得马云好像说过,他说,当人们都在买房子的时候,他没有买,他用买房的钱投资他的淘宝网站,他的这种理念很西方化。

作为一个传统中国人,可能最重要的是先买房子,先把房子稳定下来,把家人安顿好等等。克里希那穆提给出的选择是,如果真的有人要照顾,他们没有你无法存活,没有饭吃,要挨饿,你也可以照顾他们,可以去打工,但是你可以用打工挣的钱攒下第一笔原始资金,去追求个人想要追求的东西,这是可行的,不是一个童话,这是那么多西方青年人都在走的一条路,但是东方人似乎很畏手畏脚,很恐惧,非常害怕。

我们回到这个问题,你是该听从你的妈妈,还是该追求你的理想?这点已经非常清楚了。她不能代替你生活,代替你过完剩下的五六十年,你也不能代替她过完她剩下的岁月,你们是两个分开的、独立的个体,你应该做你自己,应该完成你的志向,免得留下遗憾,再把这个遗憾甩到你孩子的身上。你应该做自己真正要做的事,而且你应该像西方青年那样具备完全独立的人格。除非一个人独立,否则他不可能做任何事,这点非常重要,除非一个人有了独立的能力,否则他不可能做任何事。他的独立使他有勇气努力前进,即使道路是艰难的,充满风雨,但他的努力和才华,终会使他成功。

如果你的妈妈伤心了,她伤心的只是你没有按照她的选择来做,她伤心的仅仅是没有让你成为她塑造当中的那个人,而你却塑造了你自己。当你塑造自己变得成功的时候,她就不会那么伤心了。所以让她现在去伤心,没有关系。当你真正把自己塑造成功的时候,相信不但她不会再伤心了,而且全世界都会为此而感到庆幸,所有的人都会为此而感到庆幸。你成为了你自己,而且你完成了你真正的样子。在这一点儿上,现代西方教育是非常好的,它培养了青少年的独立人格。东方教育应该大力再向前跨一步,培养孩子产生真正独立的人格,这是教育真正要做的事。

高敏感人格的究极形态

天涯神贴~高敏感人格的究极形态

原作:九哥

洞察力是高敏人群独有的强大天赋,但在未建立本自具足的内在系统和正确认之前,只会导致讨好型人格或过度感知危险,而特别缺乏安全感。但如果通过修炼开发了此天赋,高敏人不仅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还能高度觉知他人情绪,且不受影响并引导他人情绪。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将敏感视为一个缺点。你这个人啊什么都好,就是太敏感了,甚至会把敏感和玻璃心混为一谈。其实那些成大事的人大多都是敏感和极端的。平和与随和,其实是一种凡人的情绪共识,而我们的传统校园教育,就是要把大多数人都培养成平凡人,易管理的人。

因为很多看似与共识价值观相反的事物,反而是正确的。比如很多人信奉读书无用论,因为他们看到很多人即便读完了硕士和博士,依然找不到好的工作,依然赚的不多。而那些达官显贵,是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不读书的,因为他们知道一些只有他们自己家族认可,大多数人不认可的东西。

不知发现了没,很多官员和企业家,骨子里都是高敏之人。他们会比常人更容易发现一些细节,更容易听懂一些弦外之声。跟他们相处是非常心累的,你能说他们小心眼玻璃心吗?显然不是,因为小肚鸡肠之人,往往是不可能做到非富即贵的。

讲到这里,相信你就明白了,高敏感和小心眼是两码事。高敏感之人不一定会因敏感之事而生气,但他们拥有这样一份天赋,可以比常人,更迅速地察觉到一些常人不懂的事情。这样就很容易先人一步,发现机会,抓住机会,发现危机,避开危机。

这个世界上只有20%左右的人,带有与生俱来的高敏感。这些人拥有一种特殊的神经处理系统,他们的耳朵可以听到更广的频率,他们的味蕾可以尝出更丰富的味道,他们的鼻子可以更细致的辨别香水的成分。他们也有更强的共情力,在一个大电影院里,情节动人处,有些人一边吃着爆米花,一边面无表情,而有些人哭得稀里哗啦,一包纸巾都不够用。见你流泪,我一悲伤,这真不是矫情,这是高敏感。

但自小我们所接受的教育里,就是教我们压抑这种天赋,扔掉这种天赋,然后变成一个普通人。这个时代流行了一个新词叫钝感力,很多人会将其视为正面褒义的性格词汇。经常有人说,不要太敏感,不要想太多,不要玻璃心,要控制,要宽容,要忍耐。然后敏感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

你看过漫画《龙珠》吗?你看过电影《触不可及》吗?里面的主角都是钝感力十足的人。这类人已经成为主流价值观、主流审美里受人欢迎的性格。高敏感不是一种病,更不是一种性格缺陷。高敏和身弱往往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是外形是否强壮,而是内在力,要么气血弱,要么精神弱,敏感而已疲劳。

所以觉醒的高敏人往往都是气血管理的高手。敏感不代表冲动,能瞬间接收到一些信息,不一定瞬间就会反映出来。他们似乎更懂得“智者耻,与善者不言,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嘛。但其实大多数人或者信奉钝感力的人,通常没有这种敏锐的观察力。

现实生活中,不知你是否听过一种声音,长辈们,他们告诉你,“太敏感,太注重细节,成不了大事”。你听到过类似的话吗?如果听到过,你可以回想一下,说这话的人是一个成功的人吗?是一个成了大事的人吗?大概率不是。真正成了大事的人,往往是不喜欢说教的,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成功秘籍,你拿钱都买不走,他们本身也不缺钱,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交给你。

好为人师是人类的本性,但高明之人通常是人群中最沉默的那个人。他们善于观察,但不愿意表达。当然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表达能力,相反它们通常具有超人的表达能力,因为他们的大脑所接收的信息要多于钝感力强的人。

因此看到这里你要明白以后,不管别人怎么说,你就坚信“没心没肺”不是褒义词。能够破局的高明者,就是从修罗炼狱杀出来的神灵。不同于身强者天生的性格与身体催生的意志,高敏人由于会在前期大量感受不同的痛苦,被动进行脱敏训练,这将赐予高明者一种纯粹的意志力。这种强大的心理是不需要他物支撑而存在的,又称“黑色生命力”。

“黑色生命力”这个词,源自美国心理学家艾美维尔纳的研究。他在数10年的走访中,见过数以千计的问题家庭。他专门寻找那些处在糟糕的处境中,看起来有很大概率成为问题少年,但实际却成长的异常优秀的孩子。他想知道是什么力量,让这些孩子走出原生环境的束缚,变得光芒四射。

艾美维尔纳在上世纪80年代,对夏威夷某小岛上的698个孩子,进行追踪研究。那个贫穷的小岛上面,许多参与调查的孩子们的身后,或因此染上精神疾病的父母。按照大众的认知,在这种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人生基本算完了。然而出乎维尔纳意料,有2/3的孩子确实重蹈覆辙了,附带的悲剧。可还有1/3的孩子成长为自信能干,关怀他人的优秀成年人,在学业、家庭和事业上都获得了成功。

维尔纳认为,这1/3的孩子有能力摆脱糟糕环境影响,他把这种能力称为修复力,后来也被称之为“黑色生命力”。生活远比小说要精彩,每个人的人生寒暑都不可能是一根直线,而是一条不断震荡的曲线。真正强大的人都曾独自穿越过一片黑暗森林,如同种子在土壤里独自扎根。在这段至暗时光,需要忍受各种委屈、辛苦不被认可、隐忍不被理解、真心不被接纳、付出没有结果。

凡是最终穿过这片黑暗沼泽地的人,才能真正看穿人形,看透人间冷暖,才能百炼成钢。几乎每一个人都无可避免的有过,至少一段剧烈滑落的低谷期。那就是每个人都必然会经历的至暗时光,强大的人就诞生于此。因为在这段剧烈滑落的波谷中,有人爬了上来,有人却再也没有他的自信与勇气。在被至暗时光彻底击碎后,就再也没能回来。

在这里他需要经历的远比他尚未成熟的心灵想象的更多,比如世界观的重构、三观的崩坏、不公平的碾压、自我怀疑的低谷。但如果熬过去了,就会得到一种全新的力量。黑色生命力就像是从地狱回来的人。因此各位至暗时刻低谷期不要焦虑,不要绝望,甚至不要祈祷他快点结束。好好利用他们反思人生,马上就会迎来命运的转机。

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没有机会,而是站在机会前面,没看见或者没准备好。而大多数人推崇的钝感力,大概率会让你错过机会的。我们这个社会从来都是歌颂平庸,排斥不凡的。因为优秀的人注定是孤独的,注定是与众不同的。高明之人,因为从幼年开始就比同龄人接受更多的信息,因此他们往往比普通人更有耐心,更有专注力。

你真的以为人与人的差别不大?其实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差别巨大。你想过没有,为什么有的人有耐心看完一本书、一篇超长的文章,并且乐此不疲,而有的人超过100字看着就头晕?他们只喜欢看类似于微博那样的一句话,概括一个新闻、一个话题、一个故事。短期内,这两种习惯,只因天赋的相差所产生的差距并不大。但久而久之,极有可能会塑造出完全不同的两类人。

人与人的智商差距确实不大,但这里少了一个时间状语,那就是刚出生或小时候成年后的人生。天赋的惯性会促使你走向不同的人生,且越走越远。你有耐心看长的内容吗?高敏感人群通常具有三个层面的能力:第一是情绪管理能力;第二是对复杂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第三是一种应对世事变迁的人生哲学,又被心理学家称为智慧。他们对风险的忍受能力会变得很高,人往往经历过逆境和重大遭遇后,对人性有了更深层的理解,破三观树新生,创立新的认知系统,学会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学会正式接纳,用不一样的方法得到不同解。

也正因为如此,相较而言,在这些拥有高敏感性格的人生中,也有更多机会可能发生一些不寻常的事。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守住自己的高敏感天赋,或者培养出一种高敏感的性格?

一、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深刻地了解和评估自己的思维方式、情绪方式和行为方式,不过度在意自己的过错,提高对内心真实想法的在意程度,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明确和了解自己和自己的目标。

二、接纳自己的一切,包括负面情绪。越抗拒越浓烈,正如海灵格在诗中所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缘和合而来,一切的发生都是必然。若我觉得应该是另外一种可能,伤害的只有我自己。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许”。

三、不害怕孤独,学会做减法,看淡一切的别离和变迁,学会在逆境中自我救赎和提升,关注自己有限的精力,不急于可以胡乱所为的事和人,注意力不在无意义的事上过度消耗自己。

四、为自己的生活设定界限,区分什么让你舒适,什么让你不适,然后勇敢做出选择。呜呜呜,如果有完美主义倾向,那就适当降低自我要求,不要害怕别人的否定。

五、打破非黑即白的世界观。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而是存在大量的灰色地带。没必要让自己绷得太紧,有意识地给生活留白,放松注意力,阻断信息输入,整理一天的情绪,帮助自己恢复能量。

最后让我们记住一点,低敏感度的人往往精力充沛,爱好广泛,人生更有广度;而高敏感的人,因为内心世界更丰富,人生往往更有深度。最后一定要记住,高敏感是一种天赋,如果你具备了这种能力,那么请好好珍惜他。

冯唐:三十岁,如何做到自立。

冯唐:

挣点钱

有人问 30 岁如何自立?

30 要自立,我觉得第一要挣点钱,挣点自己够花的钱。

当然钱有可能不多,那你就少花点。我给各位讲过我哥的故事,我哥很早就退休了,我就说那钱不够怎么办?那我哥说少花点喽。

就像我见过一个专业做红酒的,他请我去吃个饭,门口就有一个牌子说:菜不好,那就喝点喽;酒不好,那就多喝点喽,你最后总能相对开心。

认点师傅

第二,我觉得你应该有所谓的导师,你要认点儿师傅。

也就是说你心里有一些非常具体的活人和死人,你说,唉,他身上一些特点,他这辈子这种过法有意思,我愿意拿它当标杆。

我这辈子到现在,心目中当标杆的活人有三四个导师,死人有三四个导师,我觉得这是重要的,给我以目标感。

比如说死人有司马迁,有曾国藩。活人有我的医学导师郎景和,还有俩人,一个是在麦肯锡,一个是在华润集团。

我觉得导师无论活人、死人,无论人家认不认你,都没关系,你自己认自己就行。我觉得心中有标杆能够让自己慢慢立起来,借着别人的力量立起来。

不要停止学习

第三,我觉得不要停止学习,还是要多养成一些学习的习惯。

你想,如果你自己能养活自己,又有导师的力量支撑,而你又一直不停止学习;那很有可能你过一段时间就会比前一段时间对很多事情更明白,更能够站得住。

说到底,学习,特别是通过念书、做事儿来学习,那是你能立得住的基础。你书读得越多——不见得上学,你可以就是念书,包括咱们推荐的《资治通鉴》,包括《冯唐讲经典》中的那些经典,你多去看一看,包括《金线原理》,你多了解一下,这种学习其实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不瞒各位说,我如果一看一个人停止学习了,我脑里出现的反应往往就是这个人慢慢会有麻烦,而且麻烦会加速而来。多学习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冯唐:结婚唯一要衡量的是人。

冯唐:

很多读者都说,对于父母亲朋的催婚感到非常痛苦,尤其到了春节前后。今天,我就来聊聊我的观点。

01

减少依赖是幸福的第一步

经常听到恋爱中的男女说,觉得如果对方哪天突然离开了,自己就活不下去了。这话听上去很深情,但是你细想起来,会觉得好恐怖。

你会发现很多人,是长在别人身上的。总是希望别人能为他做什么事,总把自己的快乐或痛苦建在别人身上。

长此以往,你可能会失去自我,你的价值、你的喜怒哀乐会寄托在别人身上,你将再也无法把控自己的生活。

我觉得无论男人、女人或是孩子,都不要这样。还是得在自己能照顾好自己的基础上,再彼此能互相帮助。

我要先能让自己过得好,之后咱们一起能过得更好,是这么一个顺序。

你那时候可能会觉得,失去了某人或某物,人生就完蛋了。但其实人的心理弹性是非常强大的,你总是会低估自己。

你以为不可能跨过去的坎儿,其实过段时间你再回头看下,也会感叹:不过如此嘛。
所以你要相信无论失去谁,你都能很好地活下去。我知道这个过程也许会痛苦,但结果一定是好的!

02

给女生关于恋爱的九个建议

所以,很多女生来问我关于恋爱的问题,我的几点建议仍然是基于你首先要独立和自强。

一、不要为了嫁人而嫁人,也不要为了钱财、名利、所谓的安全感而嫁人。因为如果那么做,总有一天会后悔的。

二、年龄,不是结婚的必要条件。唯一衡量结婚的条件,是那一个人。

三、年轻时,觉得错过、没得到是那样地不甘心,那样地痛苦。但是隔一段时间来看,老天那样的安排,有可能是最好的安排。

四、任何激情,都不可能持续很久,如果能持续很久,就不是真正的激情了。爱情和婚姻基本上是两件不相干的事儿,如果你和那个人最初有爱情,哪怕之后爱情消失得一干二净,留下的痕迹也是婚姻稳固的最好基石。

五、每个姑娘都渴望爱情,尽管每个姑娘都不知道爱情是什么。每个姑娘都觉得自己独一无二。更可怕的是,每个姑娘都希望爱情能永恒。

六、人性难易,人生无常。这些,悟性再好的女生,不结个不愉快的婚、不精神崩溃一两次,是不会想明白的。

七、问自己几个特别简单的问题:他能不能让你笑、能不能让你快乐、能不能让你爱不释手、能不能让你朝思暮想。

八、没有真正仔细谈过恋爱的女生,反而能写出最美好的爱情。因为在女生真的谈过恋爱之后,她们就出现了严重的希望幻灭。
图片

九、好多女性问我如何选个靠谱的男朋友。有些是年轻漂亮的女生,我的基因编码告诉我,任何男生都是配不上她们的。
有些是风情万种的小姐姐,我的常识告诉我,在这个议题上试图给她们任何建设性的意见都是徒劳的。

最后一个建议,就是多谈恋爱。在结婚之前,只要婚姻制度还是现在人类一个通用的制度,那在结婚之前多谈恋爱。先恋爱,再结婚,不要先结婚再恋爱,不要很少恋爱之前就结婚,这样大大地降低了婚后的不幸。

風靡全球的长寿运动「超慢跑」,高效燃脂、降三高、降血糖。

(图文均来自网络)

什麼是超慢跑?

顧名思義,超慢跑比慢跑的速度來得更慢。

「超慢跑」的跑步速度以「輕鬆」為原則,當你可以輕鬆地與旁邊的人聊天、保持微笑就是正確的速度,約時速4~6公里左右,相当于每分钟180步的频率,是一種低強度的跑步運動。手机可以下载节拍器app来控制步速。

超慢跑由來

超慢跑源自於日本的慢跑專家「梅方久仁子」,他擁有多年的醫藥背景,也對跑步這塊領域有獨特的研究,他發現超慢跑「跟走路一樣輕鬆、但運動效果卻是走路的2.5 倍」!

這種慢速的跑步方式也被稱作「龜速跑」,因其低門檻、是款幾乎人人都適合的國民運動而迅速爆紅!後來,也有人與節拍器、節奏音樂搭配,來輔助維持跑步速度、增加運動樂趣。

超慢跑的好處

「超慢跑」不僅適合減肥、鍛鍊肌肉和增強心肺耐力,還以高效低強度聞名,非常適合膝蓋不舒服、年長的人。

超慢跑也經常被醫師推薦,可以改善血糖問題、保持肌肉量、強化心肺功能、輕鬆減重,以下是「超慢跑」的几大優點:

穩定血糖,減緩糖尿病前期,降低胰岛素阻抗。
加強心肺功能,提升免疫力。
鍛鍊各部位肌肉,預防肌少症。
增進身體血液循環。
簡化跑步動作,更不傷膝蓋。
時間空間不受限,年龄不受限。
能迅速燃燒卡路里,有助於體重控制。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图文均来自网络

背后爱八卦,是什么心理?

有两种心理:

一、背后说人闲话是一种变相的给自己找平衡的心理,潜意识中觉得自己过得不如别人,不希望别人过得比自己好,就在背后八卦,希望别人倒霉,以寻找优越感。这是一种潜在的嫉妒心理,他们往往80%说的人,都是比自己强的人。

二、日本科学家研究显示,议论他人、说人闲话,是人类一种非常重要的需求,排序仅次于吃饭、喝水,高居性欲之前。

有些人倾向于第一种,有些人倾向于第二种。

闲来无事,道人短长,说多了说惯了说溜了嘴,过于热衷,甚至痴迷于道听途说、飞短流长,很难抑制那些消极的负面的东西的生长。心理学有所谓“干涉癖”一说,指热爱打听、传播、干预他人隐私的倾向。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消息源,还是小道消息源,以消息灵通为荣,以窥人私隐为快,成天窃窃私语,交换情报,作欲言又止,神神秘秘状,说些似是而非,以“有人说”、“你别管是谁说的”、“千万别说出去”之类作前缀或后缀的话,传人闲话不仅是她们日常的、习惯性的、自觉自愿的劳动,简直还成了她们的第一需求,主动、义务、坚持不懈、不求回报,只要有闲话传就兴奋,没有闲话创作闲话也要传,就从闲话变异为了八卦。

比如,看见别人夫妻恩爱,一种是“出于嫉妒”。或者第二种“纯粹因为八卦”。就开始有意无意的进入八卦模式了,而且总是从”我听说“开始的:

“我听说,是他身边的朋友告诉我的,其实他们马上要离婚了,他们的关系其实早就不好了,恩爱都是假的……”

你看,这些小道消息往往都是从二手三手,甚至七八手的地方”听说的“,没有一句是靠谱的。

甚至有些八卦谣言仅仅来自于遐想,而且是来自于对蛛丝马迹、甚至完全不相关的事情的遐想。可以无中生有、自由发挥,她们传播的事情,永远是经过改编,加入想象剪辑,二度创作的。

比如,朋友圈发了一首悲情诗,因其欣赏诗词的文采和深度,八卦达人们就会立刻解读成:”你看!要离婚了“。

发了一则警世格言,感叹哲人的智慧,达人们就解读成:”你看!思想已经悲观成这样了,估计是因为婚姻很不快乐“。

总之,全部都是捕风捉影、添油加醋的遐想和狗血剧情。

她们无法理解,一个生活幸福的诗人,为什么要写那些伤春悲秋的文字。

哲学家苏格拉底常常针砭时弊,揭露人性和爱情虚伪的一面,但他和妻子的生活很美满亲密。

她们无法理解一个诗人和哲人的思考深度。他们根本就不在一个维度上!

对于那些喜欢说闲话的人,敬而远之就好了。

那些闲话,聪明人一听就知道不靠谱,听信这些闲话,等于拉低了自己的智商。

曾经有个叫茜茜的女孩说自己特别反感家里的亲戚。

只要逢上有她在的场合,都免不了对她的现状品头论足。

不光是在有茜茜的场合说,平日里只要捕风捉影到了茜茜的消息,她也会添油加醋大肆渲染一番。

茜茜说,有次她去相亲,和男方聊不来,回家没多久,就听见二姨到处散播闲话,说她眼光高,说她满身傲气,说她瞧不起那家人。

茜茜在市里工作很忙,在公司附近整租了一套房子,这位二姨又开始了,非说她在外面不务正业,靠抱男人大腿养活自己。

总之,只要是茜茜的事传到了这位二姨耳朵里,都会被添油加醋渲染一番,讲给周围人听。

就这样,闲话说了一箩筐,别人倒是过得越来越好,反倒是这位二姨,日子不光没起色,还越来越招人烦。

平日里家里的聚会,能避开她就避开她,实在避不开,只要逢上有她在的场合,一家人就默契的谁也不说话。

想来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图的就是一个舒服。

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只能尽量远离。

因为她今天跟你讲别人的闲话,明天,她也会将你的事情添油加醋讲给其他人听。

我们常说: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做人要理性诚实,捕风捉影的话不要说,免得给人留下此人不靠谱的印象。

这不光是一个人的修养,也是为人处事的重要素质之一。

你说什么话,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也决定了你的身边有什么样的人相伴。

一个人的素质,往往藏于她的唇齿之间。

没人会信任一个满嘴跑火车的人,人们总是喜欢和诚实守信的人来往。

心理学认为,传闲话、议论人的原始动力,是一种补偿式需求,是无意识下所欲求的,满足自己不能被满足的愿望。

喜欢推测谁谁被重用升职的,其实是渴望轮到自己;特爱拿人家男女关系说事儿的,是潜意识里很想有这种关系,却偏生没这机会;非发掘别人生活有多苦闷的,可能恰恰心存艳羡……

人生有那么多不能满足的遗憾,八卦一下可以理解。推荐口号:适度八卦,力戒遐想。

路西法效应

文章来自网络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是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2007 年出版的作品。

路西法是圣经中堕落的天使。在古希臘神話中,路西法名為晨曦之星福斯福洛斯,即晨星,是黎明前除了月亮之外,在天空中最亮的星体。根據《失樂園》,路西法在未墮落前,由於過度驕傲,而忘記祂是一個天使,意圖等同與神。率領天界三分之一的天使叛變,路西法極端驕傲和自信,认为祂可以取代上帝。不過,路西法和祂的軍隊都失敗了,因而被放逐,失去了所擁有的榮耀,被逐出天堂,直接墮入地狱。路西法在地獄里成為了魔王撒但,而追隨祂的墮落天使們則成為惡魔。

所谓路西法效应,是指一些平凡人或社会团体,在特定情形下,人格、思维和行为方式会忽然堕落,将人性中最邪恶一面释放出来,集体作出有违道德的行为,甚至反人类的罪行。

197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监狱实验”,引发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于人性的天真看法。实验中,通过专门测试,挑选了征募来的受试者,即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这些人被随机分为狱卒和犯人两组,接着被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中。

实验一开始,受试者便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努力去扮演既定的角色。到了第六天,情况演变得过度逼真,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经变成极为残暴不仁的狱卒和身心饱受虐待而崩溃的犯人,一套制服一个身份,就轻易让一个人性情大变,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宣告终止。

2007年,津巴多教授首度撰书详述其事,并结合从该实验到伊拉克监狱虐囚案三十多年来发现的社会现象,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彻解释“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为什么优秀的美国女兵会对伊拉克战俘做出虐囚的性游戏?为什么护士明知医生处方超剂量,却仍遵从指示开药?为什么上司只是暗示和默许,属下就惟命是从,甚至变本加厉?

在日常生活中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下,我们是否会像天使路西法一样,不知不觉的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之事,从而堕落成魔鬼撒旦。善恶的界限在哪里,人性的脆弱超乎你的想象!

为何平凡人会出现这种心理异常剧烈的转变,从而作出恶行?菲利浦教授认为成因如下:

1.盲目服从权威与纪律,使人渐渐的放弃独立意识,失去自我决断力,从而不经批判的接受上司或权威人士的不人道命令。例:红色高棉大屠杀,军人盲目服从独裁政权命令,血腥屠杀异见人士。

2.被下令去集体作恶,分散与推诿个人的责任。例:二战时日军占领区认可的抢劫和大屠杀。

3.将其他人或个体去人性化,减低对其作恶的罪疚感。例:纳粹德国在政治宣传中将犹太人比喻为“老鼠、寄生虫”;卢旺达大屠杀时,胡图族人称图西族人为“蟑螂”。

4.将自己去识别化。透过匿名、变装或使其他人无法见到自己的相貌等方式,避免为自己的恶行承担责任。例:三K党戴头套匿藏身份,屠杀黑人。

5.群体情绪化,互相加强彼此共同作恶的认同感,不再容易接受外来的意见,在有意无意中跨越自己的道德底线。例:斯大林命令内务部及红军,集体执行批斗异见份子,将其视为敌人,进行的杀人大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