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宗門四大尊宿之一
常州天寧寺的一代高僧–冶開清鎔
冶開禪師(1852-1922),法名清熔,俗姓許,江蘇揚州江都人,生於清文宗咸豐二年(1852)。他的父親名長華,母親徐氏,都是虔誠的佛門信徒,兩世長齋,所以冶開出世後就沒有沾染過葷腥酒肉。
他十一歲的時候,奉親命出家。十二歲依鎮江九華山明真和尚剃度。十七歲的時候,到江蘇泰縣祇樹寺,依隱聞老和尚受具足戒。此後他行腳參訪,歷經杭州、普陀、天台等處的名剎,向大德長老請教。
同治十年(1871)至常州天寧寺,參謁方丈定念和尚。定念門風峻肅、法席巍然,獨對冶開另眼看待。冶開隨侍定念和尚左右,讀經參禪。在天寧寺參訪的第二年,一次打七放香,冶開在浴室澡浴,聽聞兩位老僧互相交談七日間打坐的體會,冶開聞後愧憤交加,未及洗完澡,就上堂入座,發誓若不開悟即不下座。下座後隨眾經行,不知身在何處。維拿見冶開行不循規,便用香板打他。這一打,冶開突然感到身心自在,如在雲霧中忽聞霹靂,眼前黑暗頓化為大光明臧。定念和尚得知此事後,明白他佛眼已開,遂授紀莂。
定念和尚圓寂之後,冶開禪師亦離開天寧寺,到鎮江金山寺潛修多年,後又至終南山結茅潛修。冶開初到終南山時,他的茅蓬正當山隘。一日晚間,一頭老虎逡巡於茅蓬之外,他結跏趺坐,一念不起,良久之後,老虎屏息貼耳而去。以後老虎常由茅蓬前經過,來去均輕嘯三聲,好像和他打招呼似的。
後來他遷到一處名叫「喇嘛洞」的山洞中居住。洞中以往鬧過怪異,居者每為所崇,雖持咒禁制亦無效。山中道侶勸阻他,他說:「以前住在洞中被祟的,正是因為他持咒作法與之為敵。我心如太虛,無迎無拒,彼縱拒我,我不拒彼,作崇與否,聽其自然。」就這樣他遷到山洞中,一住三年,了無怪異。最後在他決定離開終南山,住在洞中最後的一個夜間,後洞中砰然如千鈞重物墜地。他持菜油燈往洞深處察看,只見一頭黑狐,毛色光可鑒物,一閃而逝。冶開以心如虛空,久離恐怖。他不以異類視黑狐,故在他離開之前,黑狐現形為他送行。
光緒二十二年(1896),冶開禪師回到了常州天寧寺。天寧寺在咸豐、同治年間洪楊之亂的時候,一部分建築物毀於兵燹,迄未修復。至此,冶開發願重修,以期恢復舊觀。於是他四出募化,並遠至關外,前後歷時十餘年,將募化所得的資財,先後重建了天王殿、文殊殿、普賢殿、地藏殿,及羅漢堂等,更廣造僧舍,修繕全寺,使修復後的天寧寺,殿宇嵯峨,僧舍連雲,較以前更為壯觀。由於他苦心經營,天寧寺的房舍達到六百餘間,寺田由原來的一千五百餘畝,增加到八千餘畝。由此天寧寺名聲大噪,號稱為江南四大叢林之一。
冶開任天寧方丈期間,「造殿修塔,應念而成,勤劬九秋,因病告退,而皈依日眾。」 復興後的天寧寺,自然也在廟產興學風潮衝擊之下,面臨危機。僧傳云,天寧能「卒保無事,神之佑也,鎔之誠也。」冶開之誠,之努力,之聲望,顯然是天寧立於不廢之地的佑護。
冶開日常隨意宣示一切平等之法,凡遇學者入學,必深錐痛刮,故獲其益者甚眾。冶開常言:「具大慈悲者方能以毒棒接人。」嘗有日本僧人自東瀛聞風而來,叩訪冶開,賦詩說偈,談經論典,下筆千萬言,不盡其意。冶開初似不聞,終因其喋喋不休,纏繞無盡,而突然發問,「離卻古人,何處是爾自己?試道一句。」日僧辭窮,悔悟流涕禮謝而去。
民國二年(1913)三月底,中華佛教總會開會,推舉冶開為會長,領導全國緇素。冶開一生熱心於佛教文化事業和社會救濟事業。他主持天寧寺期間,在弟子應慈、惟寬、行實等的贊助下,創設了「毗陵刻經處」-俗稱天寧寺刻經處。數十年中,刻印了大小乘經論七百七十餘部,二千四百六十多卷。這對近代佛教文化的振興,發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社會慈善事業方面,他曾捐資興建橫跨運河的大石橋——政和橋。他與常州著名的慈善人士錢振煌等,合辦「平價售米」,貼錢賠本售米給窮苦民眾,以減輕窮人的負擔。他在常州天寧寺外面種植大面積的樹林,所謂「前人植樹後人乘涼」,這樹林後來成為常州市紅梅公園的一部分。此外,他還興辦了天寧寺義務小學,收容常州東郊的貧困兒童入學讀書。
民國十一年壬戌(1922年)示寂,世壽七十一,僧臘六十。冶開清熔為清末宗門四大尊宿之一,以威儀第一著稱。冶開門下人才輩出,嗣法弟子明鏡、月霞、惟寬、應慈(顯親),都是對教理造詣較深的佛門龍象。惟寬撰有《冶開清鎔禪師語錄》3卷行世。
(图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