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的积极想象,与无意识对话。

图文来自网络

作者: 齐亚玲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 Jung)发明的“积极想像”(Active Imagination)技术,亦译作“主动想象”,是分析心理学流派最主要的治疗技术之一。这一技术的完善,受到道、禅的影响。大约在1935年,荣格开始正式使用“积极想象”这一术语,并且称之为“一种睁着眼睛做梦的过程”。

荣格对积极想象技术的阐述:

1935年,荣格在泰维斯托克演讲时,对积极想象技术做了详细的公开介绍,还用自己的童年经历来解释积极想象是怎样自然发生的。他回忆,在他的姑妈家里,有他爷爷的一幅像:作为主教的爷爷,配戴着徽章,走出房门,站在台阶上。荣格说,他常常跪在一把椅子上凝视着这幅画像,直到觉得爷爷走下了台阶。荣格在泰维斯托克演讲时,说:“我知道我看见他走了下来……那幅画像开始动起来了。而以同样的方法,当你全神贯注于头脑中的一幅图景的时候,它就会开始晃动起来,各种细节的涌现使意象不断丰富,它运动并不断展开自身……我们完全依赖于我们潜意识的慷慨合作……于是,当我们专注于一幅内心里的图画,并小心地不去扰乱事件的自然之流时,我们的潜意识将会产生出一系列的完整故事的意象。”

荣格总结说:“想象是积极的、有目的的创造……积极想象则意味着意象有自身固有的生命,各种象征性事件的发展按照其固有的逻辑而发展——当然,这即是说,如果你的自觉的理性不干预的话。” 通过积极想象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与这些有生命的意象进行直接的沟通,变化和治愈常常就在这种不干预的情况下悄悄发生。

除过在泰维斯托克演讲中讲了两个积极想象的例子之外,荣格在《超越性功能》一文中系统地论述了积极想象技术的风险、理论基础、发生的三个阶段等,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说:“这是一种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自由并找到自立勇气的方法。”(《心理结构与心理动力学》第65页,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关群德译,国际文化出版社,2011年)。此言不虚。

积极想象技术的核心:保持无为,充分体会、感受。

正因为意象有自身固有的生命和固有的发展逻辑,所以荣格认为:“我们从无意识中什么也不会被矫正。” 运用积极想象技术时,要放下“矫正、修改潜意识”的企图、期待,全然地拥抱当下发生的一切,相对被动地等待来访者的内心缓慢地发生变化。所以,这是一种看起来很被动、实则主动治疗的技术。

运用积极想象技术的过程中,当来访者允许内心的意象逐渐浮现出来、特别是面对内心深处的情结和阴影时,可能需要忍受非常强烈的羞耻感,罪恶感,愧疚感,愤怒感,空虚感,无价值感,绝望感,恐惧感,伤痛感,无力感……这种种强烈的情绪,可能会导致来访者无意识地逃避、抗拒所呈现的一切,各种防御和阻抗都有可能出现。此时,咨询师帮助来访者做到不逃避、不评判、不攻击,只是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共情当时的自己(包括共情心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客体),只是充分体验和感受。

这种对体验、感受采取全然接纳的态度,与佛、道的修行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佛教中的禅修讲究 “如实观照”、不需要通过任何解释的纯然体验,即:充分觉知当下的一切,如其所如,了了分明,即使有念头升起,也不迎、不拒、不追,只是安住于当下。这与道家所讲的“无为而无不为”、“涤除玄览”、“不将不迎”、“应而不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积极想象使来访者有机会与自己的潜意识做充分的接触和沟通,一般来说,坚持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不过,在积极想象结束前后,要注意让来访者回到意识层次上来,回到现实中来。无意识所呈现的所有内容,意识自我要借着与之充分面对、交流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比较充分的觉知、省悟,并把它统一、整合到人格当中去,最终让我们的家庭、生活、工作、社会等等变得更为美好一些。否则,若只有体会、感受深层无意识,而没有意识自我的深入觉知、参与,有可能会让个体迷恋和玩弄意象、沉浸在情结的自恋中不可自拔而自己浑然不觉,反而让自己的生活及周围的人变得更为糟糕;或者,被阴影吞噬、占据,而变得不可一世。

积极想象技术的不适宜人群:

荣格说:“我并不把积极想象技术作为‘包医百病’的万应灵药。这一方法是否适合于某一个体,必须有明确的指示。” 相比较而言,那些有一定的自我省察能力、勇于探索内心自我、能承受心理分析“阵痛”的来访者,从积极想象技术中的获益会更大些。

由于积极想象技术有可能会释放出潜意识中的巨大能量,我认为下列三种人群是不适宜于采用积极想象技术的:

1、精神病人
2、重度人格障碍者
3、内心没有做好深度探索自我的人

运用积极想象技术时注意两个极端:迷恋所谓“好”意象、排斥所谓“坏”意象。

如果无意识呈现或梦见了佛、菩萨、上帝、天使、金龙、凤凰、麒麟、大鹏、黄金、莲花、珍珠、宝石……种种美好的意象,或许是代表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或许是意味着自性成长有了阶段性的提升,或许是有其他象征、寓意……但是同时不要忘记,超我、自我同样也会参与潜意识的构建,这使无意识呈现的意象有时未必就是真实的心理世界。即使确实出现,也不必过分迷恋,过分执著,甚至还把出现或梦见这些意象当作达到某个境界、层次的标志,这很可能是幼稚浅薄的,只怕阻断了成长的道路,离真自性反而越来越远,因为哪怕是自性原型,也有其阴影面。

藏传佛教噶举派米拉日巴大师,经过长期异常艰苦的修行,一天晚上梦见了虎、狮、鹏、鹰分别雄据于天地的东、南、西、北的四个方位,他的老师玛尔巴上师据此认定他为噶举派传人。然而米拉日巴本人却对此类美梦保持清醒的头脑,说:“梦是幻影,凡夫尚且不执着,何况我们佛教徒!”

在索甲仁波切所著的《西藏生死之书》中,他回忆,“有一天,当我正在跟他学法和修行时,我有了最惊人的经验:过去我学到的一切教法,似乎都发生在我的身上,周遭的一切物质现象全消失了。我非常兴奋,喃喃地说:‘仁波切……仁波切……发生了!’他弯下身来,充满慈悲的脸庞令我终生难忘,他安慰我说:‘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不要太兴奋。它终究既不是好也不是坏……’惊奇和喜悦让我浑然忘我,但敦珠仁波切知道,虽然美好的经验是禅修过程中很有用的里程碑,但如果有任何执著,它们就会变成陷阱。你必须超越它们,进入比较深层而稳定的根基:他充满智慧的话语,就将我带到那个根基。”

另一个极端是非常排斥所谓“坏”意象,压抑、攻击、急于修改“糟糕”的意象,有些个体此时显得比接受积极想象治疗前心情更加痛苦、情绪更加剧烈,情况似乎更为糟糕。这些意象,往往与情结、阴影相关,只要继续真正尊重潜意识、同时保持觉察,坚持一段时间,自会发现,出现这种意象和现象,恰恰象征着潜意识开始有勇气、有能力面对真实自我,这些意象蕴藏着很多能量和机遇,是转化的正常现象。但是如果由于意识自我的不接受而排斥所谓“坏”意象,真正的问题就会被掩盖了,更可惜的是失去了面对真实自我、整合自我的宝贵机会。

以上所说的这两个极端实则是一体两面的分裂。说到底,意象本身并无好环之分,它只是反映出人的内心世界而已,一视同仁才是最客观的态度。

荣格派认为:当一个人忽视阴影的存在,对阴影产生误解之时,阴影就会变得充满敌意。套用过来可以说:当我们对潜意识充满善意时,潜意识也会对我们充满善意,并会给我们的成长送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厚礼。

不断提高修为和心灵的包容度,充分尊重人,充分尊重潜意识中呈现的意象,就更能理解和运用好积极想象技术;积极想象技术中潜意识所呈现的意象固然很重要,然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意象的深层沟通,修通、改善我们内心与重要亲人的关系及其他种种客体关系,不断整合意识和潜意识,走自性化之路,生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