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的道路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我们今天从《楞严经》的这段开始: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这里面提到,在佛陀身边有那么几类人。
首先,它提到了初心,初心的意思是指初发心,也就是一个人刚开始发心,想要追求真理。初发心的人,他并没有特别深的修行的体验。但初心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就是指这个人已经证得了初心。什么叫证得了初心?也就是他证得了最初的菩提心。菩提心是一个在佛教里面经常用的词汇,它本质的含义,其实就是证得了最根本的意识源头。
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如果达到领悟、达到开悟,就万事大吉了,其实正好相反。一个人达到开悟,意味着达到了最初的初心,但只是打开大门而已,第一步而已。这就是为什么在《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见到文殊菩萨以后,文殊菩萨对他说:“汝已发菩提心”,你已经发了这个菩提心,你已经进入了初心的境界,那么,“汝已得根本智”,你已经证得了根本智,初心的意思就是证得了你的意识源头——根本智。虽然证得了根本智,但未得差别智——差别智还没有证得。所以“汝已得根本智,未得差别智,可以南巡”。可以向南巡游,去参访。接下来散财童子就向南参访,五十三参,拜访了五十三个神秘人物,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成就者。所以你可以说善财童子当时也是初心的境界,初发心。
初心有一个含义,就是初心而不疑,一个人一旦证得了初心,他就不会有任何怀疑。这是什么意思?这是禅宗讲到的,一个人一旦证悟了实相,证悟了你自己的意识源头,那么,即使整个世界都反对你,你也不会有任何怀疑了。因为你已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你已经尝到了那个甘泉的第一口,所以就算再有人跟你说,这个泉水不存在,这个泉水是苦的,都没有用了,因为你已经尝到了那个甜味,亲口尝到,这个叫初心。
禅宗非常非常重视证到初心的境界。因为在这以前,你极有可能会退转,你极有可能被某一个人说服了,然后退转了,你极有可能受到任何外界的影响——被一个人、被一个事件、被任何的外在情况,你都可能退失你的心。而一旦一个人达到了初心,哪怕山崩地裂,都无法再动摇他。这就好像他知道自己是人、自己是一个人类,他的这种知道,是出于亲身的体验,所以他不需要证明了,哪怕所有的人都指着他骂:“你不是人!你是猪头!”但是对他来说,这些谩骂是没有意义的,他非常清楚自己仍然是一个人、一个人类。所以初心的意思,就是他达到了意识的某种最初的瞥见,这个最初的瞥见极为重要。
现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你真正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达到这个初心。在这以前,你是危险的,在这以前,你有可能被任何事情打倒。所以对于一个灵性探索者来说,除非他达到了初心,那么他就开始真正地走上了这条道路,真正地安全了。用禅宗的话讲,他开始有眼睛了,他开始是一个睁开眼睛走路的人,而不是一个摸瞎的人。在初心以前,你还是一个瞎子,你还是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你有那么一点点的感觉,你知道一定有某个真理存在,但是你并没有见过它,你只是隐约当中感觉它一定存在,然后你开始探索,你开始摸索。
你在黑暗中,也许摸索了很多年,突然有一天,你终于摸到了那个门把手,然后你拧开了它,一道光线就进来了。你打开了那扇门,你看到了打开门后的那条道路,这就是初心。所以禅宗认为初心是最可贵的、最珍贵的。往往一个禅僧一旦达到最初的开悟,禅师会高兴地在禅院里挂牌——禅宗寺院有一个挂牌的制度,在禅堂的门口挂牌,一旦有人开悟了,禅师会高兴地在牌子上把这个人的名字写下来,昭示众人:这个人已经获得了初心。这是多么大的一个荣耀,非常大的一个荣耀,整个寺院五、六百人甚至上千人,每个人都知道,这个人终于证得了初心,而其他人还在黑暗中。
在这本经里面,阿难就是一个证得初心的人,这个我们待会儿慢慢会讲。那么,比初心更高一阶段的是什么人呢?是它提到的无学 ,叫无学位。初心和无学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初心的意思是指你打开了眼睛,你知道这条道路应该往哪儿走,但是你仍然处在道路的起点,你必须花很大的努力向前走,虽然现在你的努力都是用在了刀刃上,因为你已经看到了道路在哪儿,你再也不可能瞎摸了——摸黑走路了,你已经明确你的方向在哪儿,但是这条道路仍然很长。
长在哪儿呢?禅宗对这个“长”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描述,禅宗有一句诗,它说初心的人,虽然证得了本心,但习气未尽,他的各种各样的习气、烦恼仍然在,他虽然看到了道路,但是你仍然可以激怒他,他的各种烦恼还是在的,他对这个世界的贪恋还是在的,他的愤怒还是在的。如果刺激足够强大,他依然会迷惑,虽然他很快就会从迷惑里再次醒过来,但这种迷惑的惯性依然存在,这意味着他各种各样的惯性并没有消除掉。
只有当一个人达到了无学位,也就是四果,四果罗汉的位置,他才彻底净化了所有的烦恼。净化了所有的烦恼,就没有任何外在力量再能够诱惑他,再能够刺激他,这个叫无学位,他已经不需要再学了,他已经毕业了。所以佛陀称这类人、这类毕业生叫无学位。
而无学位仍然并不是最高的,比无学位更高的叫辟支佛 。那么,无学跟辟支佛之间的差别在哪儿?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据说,佛陀有一个弟子,这个弟子在佛陀在世的时候,已经证到了四果罗汉,他已经证到了无学位,他没有烦恼了,任何世间的打击将无法干扰他、无法影响他。但他有一个奇怪的毛病,就是他每次吃完食物以后,有反刍的习惯。大家知道反刍的习惯只有牛才有,如果在农村生活过,你会发现牛的嘴一直在不停地咀嚼,它并不是真的在吃新的草,而是在反刍。牛会把第一次吃到胃里的草吐出来,吐出来以后,在嘴里再咀嚼,再吞咽,这就是牛的反刍习惯。而这个四果罗汉也有反刍的习惯,他的嘴巴一直在动、一直在嚼东西,他可以把胃里吃进去的东西返到嘴里,再嚼。其他所有的弟子就开始笑话他,这人竟然有反刍的毛病,很让人看不惯。
佛陀就命令这个门徒,说:“如果你在世间的话,将受到众人的嘲笑,因为反刍是牛的习惯,不是人的习惯,所以你必须离开世间到天界居住。为什么?为了防止世间的人嘲笑你。如果世间的人嘲笑一个普通人,他的业报是很轻的,但是如果嘲笑你,他的业报将非常的严重,因为你是一个四果罗汉。所以一个普通人凡是嘲笑四果罗汉的话,他可能来世,在许多生里面,将受到恶报——贫穷的恶报、各种各样的报应。为了怜悯这些人,你不要在世间出现,你到天界去居住。这些人嘲笑也是情有可原的,他们只是普通人而已,看到你嘴巴一直在反刍,他们觉得无法理解。”
这个罗汉反刍的习惯,来自于他往生多生多世曾经转世做过牛,这种牛的习性还在,一直到这一生都在。虽然他是一个达到无学位的四果罗汉,但是这个牛的反刍习性依然在。他内心的烦恼是没有了,但是外在的惯性还在。
这个就是无学位与辟支佛的差别。佛陀讲过一个比喻:四果罗汉就好像把一个瓶子里的脏水倒干净的人。虽然倒干净了,烦恼完全断尽了,没有了,但是瓶子里的臭味还是会留一段时间,这个就是那个臭味、惯性,来自往生的惯性。这个惯性对他本人来说,已经不成为任何打扰了,可是别人看到会觉得很怪。而一个辟支佛是连这个瓶子里的臭味都已经晒干挥发殆尽的人,他是更干净的那一类的人,他连剩余的臭味都已经晒干了、都已经挥发掉了,这个叫辟支佛。他非常像一个佛陀,但是跟佛陀还是有差别的。
辟支佛有另外一种含义,是指这类人可以在无佛世界成道,而一个罗汉往往是必须进入有佛世界才能成道,辟支佛没有这个需要。往往在佛陀成道以前,或者佛陀涅槃以后,依然会有个别的辟支佛成道。宗教里把辟支佛叫“独觉”,他可以单独地觉悟,他不需要别人教导就可以觉悟。
这里提到有无量的辟支佛,还有四果罗汉——无学位,还有初果——也就是初心的初果罗汉,一同来到了佛国,来到了佛的周围。属诸比丘,休夏自恣 。当时正好处于解夏安居的时间。佛制比丘,每年有三个月的时间叫解夏安居。那个时候,佛陀制定戒律,夏天最热的时候,僧人不允许在那三个月里面四处云游。因为第一,那个时候最热,对印度来说,超过四十几度,云游是不太方便的。第二,夏天的时候,地上的虫子、小动物也是最多的,这个时候云游,将会难以避免地出现杀生的情况,你会踩到那些虫子。所以佛制比丘有修夏安居三个月的戒律,在三个月里面,他们会呆在精舍里面,由在家居士提供饮食。
这里还提到,十方菩萨咨决心疑 。除了佛陀身边的这些可见的众生——罗汉、弟子、辟支佛,还有十方菩萨。十方菩萨对于有物理身体的人类来说,是不可见的。但是经典里记载,依然有十方菩萨存在。
南传有一个伟大的圣者龙普,曾经有人问他:“这些天人到底在哪里?”龙普说:“其实,一个细胞里就可以呆下至少七个天人,一个极其微小的空间里就可以呆下至少七个天人。”这就是为什么经典里记载,佛陀的身边有无量的菩萨。这句话听上去好像不合逻辑,如果有无量的菩萨,应该地方不太够。你如果去过印度佛陀讲经的道场(现在还在,祗园精舍也在,灵鹫山也在),到灵鹫山,你会发现佛陀讲经的地方并不大,一个讲经台,如果是人类的身体呆在那里的话,能够站满一两百个人已经很好了,地方很小。但经典里却记载有无量的菩萨在佛陀的周围。如果你有禅定的经验,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事实,它不仅仅是一个神话或者比喻,它的确是一个事实。
密宗米拉日巴的一个大弟子叫冈波巴,他的成就非常大,后来也带领了很多的门徒。他身边有个侍者发现一件怪事:每天晚上,夜深人静、众人都睡了以后,冈波巴的房间里灯总是亮着,房间里面总是传出来悦耳的欢笑声。侍者觉得很怪,众人都睡了,而且是子夜时分,冈波巴的房间里竟然传出悦耳的欢笑声,而且那声音非常清脆,很诱惑人,并且不止一个人,好像有很多人,好像在开一场大的party(聚会)一样,非常多的人。
这个侍者觉得太匪夷所思了。他想,我一定要看看,到底是什么人在他的房间里。他就半夜里爬起来,仔细地听,冈波巴房间里又有好多人在讲话,而且一边讲一边欢笑,好像聊得非常投机。他就趁这个时候,推门进去,佯装给冈波巴送茶水。可他进门后,发现只有冈波巴一个人坐在床上,很安详。他纳闷极了。好几天晚上,他尝试了进去,但都是这样。而他一出房间,门一关,过一会,那笑声就又回来了。
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问冈波巴:“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每天晚上我都听到里面有很多人在笑、在讲话?”冈波巴说:每天晚上都有天众到他的房间里,祈求他开示,他是在给天众开示。他说:“天众的数量非常多,成千上万,多到你无法想象。”冈波巴提到,其实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就可以聚集无量的天众。
这跟龙普提到的一样,在一粒细胞内就至少可以非常宽松地待七个天人。他的原话讲,在一个原子里面,可以非常宽松地(而不是很紧张地)待七个天人,在很小的地方就可以容纳相当大量的天众。
龙普是近代人,并不是佛陀那个年代的人,他之所以说在一个原子里能够非常宽松地待七个天人,是出于他的个人经验,实际经验。为什么?他是一个禅定功夫很好的人,可以入深定,他是在定中看到这一点的。
禅定的迷思·提高你的像素
讲到这件事,我觉得有必要给大家澄清一个迷思,这个迷思几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许一两百年,也许更久,在宗教的范围内,这个迷思已经很久很久了,也就是人们总是认为,你必须进入禅定,然后关闭对物理世界的觉知——你变得无法看到物理世界、无法听到物理世界,然后另一个微妙世界才有可能向你打开大门,你开始在闭着眼睛的情况下,看到了一个非物质的物理世界。所有宗教(不只是佛教)里的人都有这样的迷思存在,他们认为你必须关闭对物理世界的觉知,你才能看到非物理世界。而当你有真的禅定经验,当你有类似龙普这样的禅定经验,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大家注意啊,这真的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为什么这么说?你会发现龙普用了原子这个词,而原子属于物理世界。
阿姜曼的弟子曾经问过阿姜曼:“你在给我们讲法的时候,这些天人是不是也在听?”阿姜曼说:“在,他们也在。而且他们的数量非常大,远远超过在场所有门徒数量总和的N倍。”他的弟子就问他:“那这些天人现在在哪里呢?”阿姜曼回答:“这些天人,其实他们的觉知度比人类要高得多,他们比人类更加文明,他们的文明程度、礼貌程度远远超越于人类,人类对他们来说几乎是野蛮的、不讲礼仪的,而这些天人非常讲礼仪。这就是为什么我告诉你,你在听我演讲的时候,你不要轻易挪动你的位置,因为这些天人,他们就在你们两个人打坐中间的那个空当里,你们如果是两个人并排坐着,中间的空当就是天人待的位置。而那个空当里面,他说其实有非常多的天人,一个小小的空当里面可以坐非常多的天人,甚至成百上千个。而当你们挪动位置的时候,这些天人将不得不避开你。因为他们很有礼貌,他们将不得不主动避开你,他们看得见你,但是你看不见他们,所以他们会有意避开你,而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打扰。”
阿姜曼提到,这些天人非常讲礼貌,每次天人在听完讲法以后,都会围绕着阿姜曼尊者做右转三匝。这也是佛陀在世的时候曾经提到过的——这些天人会围绕着佛陀右转三圈,并且嘴里面开始赞叹——“萨埵 !萨埵! 萨埵!”“萨埵”是天人的语言,意思是赞叹,非常赞叹。所以他们每次听完讲课,听完阿姜曼开示,他们会围绕阿姜曼转三圈,并且空气里充满了天人的“萨埵!”的赞叹声。这就是绕塔的起源。为什么宗教里说,你要绕佛塔,绕佛,绕着那些讲经的人、开示的人走,这个传统实际上来自天人。
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就可以容纳相当多的天人。而阿姜曼讲这句话,龙普讲这句话,他们都是亲眼看见的。那么你将会知道一件事,他们并没有屏蔽这个物理世界,然后去看另外一个非物理世界,没有,他们就在这个物理世界,就在眼前,看到了你肩膀旁边有成千上万的天人,看到了一个原子里面待了七个天人。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这意味着,你的像素跟他的像素差别那么大呀!相对于阿姜曼、相对于龙普来说,你的眼睛几乎是两千度近视,甚至是三千度近视,你看到的东西都是一个模糊的轮廓。而对于一个修习禅定的人来说,他的觉知如此的升高,就好像他的像素变高了,他从三十万像素变成了三千万像素,所以当他拍一张照片的时候,在他的照片里甚至能够看到最精微的线条。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在2500年前就提到:一杯水里有八万四千虫。2500年以后,科学才开始发现,一杯水里面有无数的活体——有各种各样的虫;你躺着的床上有成千上万的虫螨,它们每天晚上都跟你一起睡觉,它们是活的,它们以吃皮肤的死皮为生;而你喝的一杯茶里面,即使是烧开的水,都有活的虫子在里面。佛陀在2500年以前就已经说了,一杯水里有八万四千虫。所以完全的吃素是不可能的,你不得不吃荤,即使你喝的水里面都有很多虫。佛陀的眼睛就好像三千万像素的眼睛,他并不需要屏蔽掉这个世界才能看到那个世界,他只是以他的高像素看到了更加精微完整的物理世界而已,这就是禅定的意思。
你在近代的尼古拉•特斯拉身上也能发现这一点。尼古拉•特斯拉曾经提到,他的觉知灵敏度远远超越了常人,他必须在他房间的床底下垫非常厚的软垫,在四个床脚垫非常厚的软垫,因为如果不垫这个垫子,他晚上根本没法睡觉。为什么?普通人晚上觉得很安静,什么声音都没有。但是对于尼古拉•特斯拉来说,每天晚上声音吵得他无法忍受——他可以听到几公里以外的火车经过的声音,那声音对于常人来说根本听不见,而对于特斯拉来说几乎像地震一样响。
特斯拉还提到,太阳的光线,对于他来说几乎是致命的伤害。我们普通人,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是一个黑暗的房间,打开一条缝,门缝外面的光线射进来,射到你的脸上,对于你来说,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刺激。而你知道吗,尼古拉•特斯拉如果用手在头顶上遮挡住太阳,然后用两个手指轻轻地分开,让太阳光从两个手指间射到他头上的话,他会立刻昏倒。那个太阳的光线,从两个手指缝之间射到他的头上,他就昏倒了,他如此脆弱,即使光线都能够变得像钝器一样打击到他。他变得异常敏感,这是他的觉知力达到一定程度以后的负面效应。他不像佛陀、不像龙普那样,有一个平衡的心理状态,他不够平衡,但他又变得很高像素,就好像孔子的门徒颜回一样。
孔子有一次带所有的门徒春游,他看到另一座山上有一个白点飘过,孔子的眼睛很好,他人高马大,非常魁梧,到六十岁的时候,仍然可以拎起一百斤的粮食,他身体很好,精神矍铄。孔子看到对面山上有一个白点飘过,就想试试他的门徒,他问:你们能看到那个白点吗,你们能看清那个白点是什么吗?
其他人都看不清。孔子说:“其实是有一个人骑着一匹白马,从山的那边骑过去了。”
颜回说:“何止是一匹白马,这个人头顶上还扎了一个什么什么颜色的一个头巾,我都看见了。”孔子听了以后,摇摇头,叹了一口气。
如果你的觉知达到能够看见白马的程度,那是很好的,没问题;但如果你的觉知,甚至能够看到那个人头顶上扎的一个小头巾的颜色,那么似乎有点太过头了,你的精神就太耗散了,你连最细微的都看到了,这意味着你将付出更多的能量、更多的精神。所以孔子曾经预言:颜回活不太长。因为他的视觉太好了,他不那么平衡。
这是双刃剑。如果你变成三千万像素的相机,而你不能像佛陀那样达到平衡,那么能量就沿着你的高像素全部被消耗掉了。一个佛陀这样的人,他虽然拥有高像素,但他的能量却不向外延伸的。
刚才有人问:这是不是扩张呢?如果你像颜回那样,像特斯拉那样,你就有扩张倾向。他的像素是对外的,然后看到最最精微处,也就是《易经》讲的“察见渊鱼者不祥”。别人看这个深潭只有水,看不见水底的鱼;但是如果这个人还能够看见深潭的水底有一条鱼在游,那么他就不太吉祥了。因为他的精神太耗散了,像颜回那样太耗散了、太向外了,精力全部被用掉了,他就活不长了。
除非你能够像佛陀那样,既有三千万像素,但你的能量又能够完全控制在中央,不让它沿着你的镜头向外聚焦,那你就是平衡的,不会有问题。所以这是双刃剑。你能够做到不聚焦吗?你能够做到不让你的能量向外伸出去吗?这是很有难度的一件事。
《楞严经》这里提到,有十方的菩萨在佛陀的周围。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在垂听佛陀的开示。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当时在《楞严经》的会场上不止一两个菩萨,是恒沙的菩萨。恒沙意味着无量无边,那个菩萨的数量超出了数学能够计算的程度。
当多数人类还在扳着手指头从一数到十的时候,印度人已经在计算恒河沙、计算阿僧袛了。印度人当时的时间和空间概念远远超出了那个时代,他们是用阿僧袛来计算时间的。所以你看,阿僧袛这个概念并不是来自佛教,而是来自更古老的印度宗教。
阿僧袛劫分为小劫、中劫和大劫。一个小劫是什么呢?据说人类最早的寿命是八万四千岁,最古老的人类是八万四千岁,这个在凯西的通灵里面记载过。我们古老的人类,他们的寿命是上万岁,而且他们几乎没有死亡,除非愿意离开肉身。他们可以主动离开,如果不愿意离开,他们几乎是一直活着。所以人类的寿命从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减少一岁,一直减到人类寿命只有十岁为止。
我们现在的人类,实际上是处于减劫当中,也就是一百年减一岁的这个周期里。但是你会发现,从佛陀到现在,人类的寿命并没有减少,而是增加了,这是一个减劫当中的小增劫,它并不是完全的一减到底,中间有小的增劫。它就像阿尔法曲线一样有增有减。但是总体上,按照佛教的说法,人类现在处于减劫当中,一直减到人类寿命只有十岁。
到人类寿命只有十岁的时候,这个世界非常非常的残忍。只有十岁寿命的人类是充满杀戮的,见人就杀,所以那时候人们都躲在深山老林里生活,已经没有正常社会了。于是人类开始反省,反省残酷的文明,渐渐地开始改掉这个恶的倾向。所以寿命开始再慢慢地增长,每一百年又增加一岁,从十岁一直再增加到八万四千岁,也就是再增加到弥勒菩萨降生成佛的年代。弥勒成佛的时候,这个世界的人类寿命是八万四千岁。地球,不一定是这个地球,可能是另一个地球,当时的地球地平如掌。在《弥勒下生经》里面提到,食物跟各种各样的东西都不是种出来的,而是树上长出来的,当然这个你可以当神话来听。
当人类寿命从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再从十岁增到八万四千岁,这是一个周期。这个周期仅仅是一个小劫而已。二十个小劫,就是一个中劫,差不多要一千万年左右。再经过四个中劫,才是一个大劫,一个大劫就是一个娑婆世界的完整生命,也就是整个娑婆世界成住坏空成为一个大劫。八十个小劫是一个大劫,所以差不多要将近十二到十三亿年。而这仅仅是一个大劫。
阿僧袛劫的意思是无量大劫,它几乎无法用数字来计算了,无量的大劫才是一个阿僧袛劫,有人大致算过,差不多两百六十九亿是一个阿僧袛劫。三个阿僧袛劫是一个人成佛的周期,这是佛教里讲的。一个佛要经过三大阿僧袛劫,才能最终成佛,可见这个周期是如此的长。
当时的印度人,他们的时间概念就是用阿僧袛劫来计算的,而他们的空间概念是用恒河沙来计算的。他们并不认为这个世界是唯一的世界,所有古老的经典都告诉印度人,有恒河沙的世界——那个世界多到像恒河的沙子一样数不清。当蛮荒的文明还认为地球是平的时候,印度人已经知道有恒河沙世界存在了。所以可见当时的印度几乎是整个世界的中心、科技的中心、思想的中心、灵魂的中心,就好像现在的西方是整个世界科技的中心、灵魂的中心、思想的中心。这世界基本上是六十年风水轮流转,中心从印度、从东方再一次移到了西方,也许再过若干年,这个中心会再一次移回到东方。
智慧从哪里来
有这么多的菩萨——恒沙的菩萨,来到道场。而所有的菩萨,以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文殊师利在佛教里面是以智慧为先导的一个伟大的菩萨。就像观音菩萨是以慈悲为先导,弥勒菩萨是以慈心为先导,普贤菩萨是以行动为先导,地藏菩萨是以愿力为先导,而文殊菩萨是以智慧为先导。当文殊菩萨为上首的时候,意味着这部经典——《楞严经》是以智慧为先导的。讲到这儿,我想要插一个话题。刚才提到禅定,以及提高像素的问题,提到几百年来人们一个错误的迷思,就是认为禅定是要屏蔽这个世界,人们从来没有想到禅定实际上是提高像素的一个功能。而几百年来,长久以来,另外一个迷思就是,人们认为禅定更倾向于一种安止的状态,而不倾向于是一个分辨的状态,也就是说它止的成分要远远大于观的成分。但是,如果你正确理解禅定,以我们刚才的比喻——三千万像素的比喻,来理解禅定的话,你忽然会发现所谓的禅定,其实是一个最精确的观照——那个观照的精度达到了三千万像素。当你有三千万像素的观照的时候,你将不得不拥有智慧。
当一个人是近视眼的时候,他的智能将会受到一定的障碍——他连看都看不清,更谈不上分辨。而一个人一旦有了高度的分辨率,他的智能是不求自得的。你看到了更多的色彩,你听到了更多的声音,而所有的这些信息将会自动地进入你的大脑。你的大脑实际上是一个过滤器,是一个筛选器,一旦它吸收的资讯足够的多,它将自动辨认出其中最重要的,因为大脑本身具有这种辨别的功能。这就是智慧的来源。
所以一个人为什么要打开智慧?为什么要用“打开”这两个字?他必须打开窗户、打开门,他必须走出去,他必须看得更多、听得更多、学得更多。学习本身并不能使他变得更智慧,只能使他变得更加丰富,而当他变得丰富,智慧将随之而来。智慧是一个无形的东西,它不是知识,并不是说你知道得越多你越有智慧,但是当你知道得越多,你的智慧将会渐渐地生发。当你了解这两件事,你把这两件事串起来的时候,你将正确地了解什么是禅定。
禅定并不完全是一个静止的训练,禅定必须是一个提高灵感度的训练。这一点,克里希那穆提有非常好的比喻,他说人们总是渴望静止、渴望某种宁静,他们通过咒语、通过关闭对外的感官——眼睛、耳朵、鼻子关掉,不要看,不要听,不要闻,通过这些压制的方式来获得内在的宁静。但是克里希那穆提说,这样的宁静有价值吗?它几乎是一潭死水,一潭毫不流动的水,它迟早会发臭的。克氏提到真正的宁静是什么?
当你把所有的感官都在一瞬间完全打开——你此刻就可以尝试这样做,你能够做到在一瞬间把你的眼睛、鼻子、耳朵、身上的触觉,所有的觉知、所有的感官在一瞬间彻底地、全然地打开吗?你可以试一试。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会忽然发现,在全然打开所有感官的时候,你处于一个自发的、敞开的专注当中。而这个专注里没有任何思想。因为你如此地全神贯注,如此全神贯注地打开,你不抗拒任何周围的声音、周围的气味,你全然地敞开,而此刻,你将经验到真正的、来自全然打开的那种全神贯注的宁静!这种宁静是强而有力的,是毫不抗拒的,是一个拥有巨大活力的宁静,它意味着在你的这个宁静里面有极高的分辨率,你的分辨率在你全神贯注地全然打开的同时忽然提高了!
你知道吗?我来告诉你一件让人惊讶的事,我刚才告诉你的这个方法你知道叫什么名字吗?我刚才告诉你的这个方法,就是密宗的大手印。
大手印的禅观就是这样做的。密宗大手印禅定的时候,有一个要求:你必须睁眼,睁开你的双眼,因为大手印意味着全然地敞开,你不能闭眼。当你在做密宗大手印的时候你只能睁眼,你要睁开你的眼睛,打开你的耳朵,敞开你所有的感官,此刻,你将进入大手印,你将进入一个逐渐提高的分辨率。
当然,一开始你的分辨率还不会被从三十万像素提高到三千万像素,它需要时间,它需要一个时间的跨度。所以密宗讲,你在大手印禅定里面要安住三年三个月零三天。经过三年,你内在的分辨率,你内在的那个镜头的像素,会被渐渐地提高,你开始能够像达摩一样,坐在山顶的洞中就能听到山底蚂蚁在搬家,而且那个搬家的声音像打雷一样隆隆地响。你知道,达摩面壁的时候,也是不闭眼的,他是睁眼的。所以你从来没有看到过闭眼的达摩画像,达摩的眼睛睁得很大,又圆又大,他禅坐的画像都是睁眼的,叫达摩壁观,他睁着眼睛看着墙壁,这就是一个大手印。密宗甚至有这样一个传闻,达摩离开少林寺,只履西归以后,没有立刻回印度,他去了西藏。据说密宗的大手印也是达摩传给他们的,所以密宗大手印也要求人们睁眼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