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有一个禅师叫阿姜放,有一次美国的弟子请他到美国演讲,带领众人禅修。禅修期间弟子就请他去吃披萨,阿姜放带了其他的出家门徒一起去吃,南传是可以吃荤的。其他门徒大多是在泰国那一带长大的,从来都没有吃过披萨,他们觉得披萨太好吃了,吃了一块又一块,奇怪的是他们只看见阿姜放吃了一小块就没再吃了。有个门徒就问他:“难道您觉得披萨味道很一般吗?”阿姜放说:“没有啊,我觉得它很好吃”。“那你为什么只吃了一小块呢?”
对于一个圣者来说,所有的事物、所有事件在当下就会被画上句号。对于普通人来说美味是令人流连的,而那个流连紧接着会化作下一个行动,也就是吃第二块。当第二块吃完以后,你还是有流连,还是有点小贪心,然后就开始吃第三块。而对于一个圣者来说,当他吃完第一块的时候,那个事件就结束并且画上句号了。他没有流连,没有更多的接下来的渴望,所以也没有更多的接下来的行动。阿姜放回答门徒说:我已经吃完了,没有必要再两块、三块的吃下去,因为当我品尝第一块的时候,已经知道它是什么味道了,很好吃,然后就结束了。
铃木大拙讲到,禅者若能以百分之百的方式看一朵花,当他能够这样做就是真正的一个“真人”,就是一个达到很深内在的“真人”。这样的“真人”意味着他的内在是空空荡荡的、没有积累的。
当你看一朵花不那么彻底的时候,你的内在就会有积累。比如你现在把左手打开,用右手手指在左手手心画半个圆,不要画一个圆,画半个圆然后放开。你只画了半个圆,你会发现直到我们这节公开课结束,你的头脑里都会牵挂着另外没有完成的那半个圆,这就是头脑的功能。头脑总是希望把未完成的事完成它,头脑从你生下来的时候就是这样被设定的,所以当在左手画半个圆的时候你以为你忘了它,我可以保证当你听完这节课后,你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另外那半个圆,你希望把另外半个圆画满,然后才能把这件事彻底放下。当你看一朵花时也是这样,如果你看得不够充分,走过以后回到家都会想到这朵花。
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讲过一句话:我看夕阳西下和你看夕阳西下有一个巨大的差别,我看完夕阳西下就走了,不会渴望明天再看到同样的美景,我没有这种渴望,而你却不同,当你离开之后,心里还在渴望明天还要回来,再看一眼美丽的夕阳西下。
这就是你和“真人”的差别。“真人”看过一眼之后不会想再看第二眼,他没有这种渴望。阿姜放吃过第一块披萨之后,没有想过要再吃第二块,一个“真人”在那个片刻已经充分的享受完全了,并不是说他心里很想吃而克制自己不要吃第二块,他在吃第一块的时候已经充分的体验了那个滋味,以至于没有必要再体验了。
为什么你会来轮回投胎?因为你的这一辈子活得不充分。印度教讲你要像一根两头燃烧的稻草一样生活,两头向中间燃烧,不是一头燃烧。你为什么还会来投胎呢?因为你上辈子就有未完成的事、就有遗憾、活得不那么完全,所以还需要下辈子来完成上辈子的遗憾。“至人”不会再转世,因为他每一个片刻都活得都那么充分,他在吃一块披萨的时候都是那么的尽情、那么的充分,以至于吃完后就不会再想吃第二块了。
台湾的广钦老和尚曾经和他的门徒讲过一句话很经典,他说:“你对这个世界哪怕有一根针放不下,你都得回来”。像阿姜放这样的人,每一个片刻都放下了上一个片刻,他充分体验了,脑子里丝毫都不会再留下那块披萨的影子,他就不会再轮回了。
你的头脑里一定会有一块披萨,而且会有二块、三块,所以你一定会回来,因为还有十块披萨等着你再一次去体验。那十块披萨留在你头脑的记忆深处,留在了潜意识里面,你的潜意识在催促你。就好像你的左手另外半个圆没有画全,那半个圆一定会在一个小时之后催促你把它画完,我们这一个小时的公开课结束之后,你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左手的那半个圆,因为你没有画全它,它将成为拉你回到这个世界的一个锚,你头脑里的那些画面、憧憬、渴望都是让你再一次回到这个世界的锚。
为什么宗教里说一个临终的人身边最好不要有亲人,当家里有临终的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在他旁边哭泣。因为你会成为他的锚,会成为他回到这个世界的锚,会让他不是那么轻松的离开,而是在挣扎中离开。他想要离开而你却拽着他,你用哭泣、呼唤拉他再一次进入这个世界,因为这就是头脑的功能,头脑总是在担心有什么事情还没有完成,于是它就不放心。
印度教有个很著名的公案,有人对圣人说:你教我一个咒语,念了以后就立刻可以有神通,可以行走在水面上,可以点石为金。圣人说:好的,我可以教你,但是你念的时候千万不要想猴子,因为一想猴子咒语就不灵了。这个人说这个简单,我肯定不想,于是他每次想起这个咒语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就是猴子。这就是你的头脑,头脑子总是想甩掉的东西,也是你第一个会想起的东西。你越是想甩掉的东西,就越是会想起它,因为它是你未完成的。
摘自《庄子耳语》004 夕阳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