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问答》夕阳讲解 027 智能和爱的方法·虚空不是空性·善恶业的消耗·达到极限的尴尬.智能和爱的方法

智能和爱的方法

280.问:让气脉张开,除了发菩提心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答:首先,“让气脉张开”这个表达是不太正确的。气脉本身不存在张不张开的问题,你的所有的脉轮都是各个气脉的相互交叉,所以本质上不存在“轮”这个东西。所谓的“轮”实际上是三角形的,而不是圆的;它也不存在张不张开的问题,它只是一个能量的交叉点,一个能量因为交叉产生的共振点,它并不存在莲花,也不存在轮,也不存在是否张开、好像有个东西包住、好像要张开,不存在这样的事,这只是描述上的一种比喻。

那么有另一种说法,这种说法更接近于事实,在密宗或印度教里有一种说法,叫气入中脉,也就是能量有融入中脉的这么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是客观的。气入中脉有一个表征,就是呼吸会变得缓慢,但是你倒过来,它是不一定会发生的,也就是你有意降低呼吸,认为这样能量可以进入中脉,这个是不一定的。但是能量进入中脉,呼吸一定程度的变慢,这是有可能的,因为能量进入中脉,意味着身体内在的能量升高。当你内在充满能量的时候,身体就不必要再吸收过多的外界能量,所以你的呼吸、心跳都会相应的缓慢,不是终止,而只是缓慢。

所以运动员的心跳比平常人要低很多。因为他身体经过运动以后,特别的有活力和健康,以至于心脏不必要1分钟七十跳,运动员的心跳往往是1分钟五六十跳,比正常人低很多。因为他身体强壮,内在充满能量,所以你的器官就自动放缓了吸收能量的频率。当能量融入中脉,身体变得充实的时候,你的呼吸、心跳都会自动的延缓,而这个延缓也不必是在禅定当中,可以是像运动员一样,在普通生活当中。

有一个夸张的说法,不一定是事实,但是可以参考。据说密宗有一位祖师,他每天的呼吸一整天下来只有3次,当然这可能不一定是真的,但只是表明,如果你达到了内在能量的高凝聚的程度、高饱和的程度,的确呼吸和心跳会像运动员那样减缓。这是一个气脉的物理现象,这个物理现象并不是一个特异功能的类似情况,它不是很特异的,它还是属于生理范围的一个正常反应、正常现象。

当气入中脉,你内在能量更加凝聚、更加强盛的时候,首先产生的一个现象是自我变得集中了。昆达里尼第一个现象并不是无我的,而是自我的,这就是为什么瑜伽和印度教里提到,昆达里尼一开始是危险的,因为能量的凝聚意味着自我的结晶。这跟一般人想象的不一样,它是倒过来的,能量的凝聚意味着自我的结晶,能量越是向脊椎凝聚,你的自我中心感就越强,而不是越弱。当你的自我或者当你的能量达到顶峰的时候——达到头顶,那个自我就达到了顶峰,自我随着能量的上升也达到了顶峰。

所以昆达里尼的现象,在一开始是自我不断的增强。随着自我的增强,你生活当中的冲克也会越来越多,因为生命不希望有任何一个人是集中的,生命希望平等融入,如果有一个人特别突出,他一定会遭克,这是自然的一个平衡法则的效应,并不是有人在惩罚你,并不是上帝、某一个神在惩罚你,而是自然的。当你太突出,当你的自我太膨胀,当你鹤立鸡群的时候,你就会遭克,所以不要骄傲。“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是对的。

当自我来到了顶峰,也就是禅宗提到的“百尺竿头”,你达到了顶峰,“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只有一个成熟的苹果才会掉下来,如果你想消融你的自我,你必须先让它成熟,先让它达到顶峰,先让它结晶。

这也是第四道葛吉夫一直讲的理论,葛吉夫提到,一个没有结晶的自我是不能被消灭的。这个理论对于一开始听到的人可能觉得很新颖,好像宗教里没有提到这样的话,其实宗教里早就提到过,瑜伽里面、昆达里尼里面对这一点早已非常的熟悉。一个没有熟透的自我,是不能被消灭的,它没有熟透。你如果消灭了一个没有熟透的自我的话,那个自我将不得不再一次发育,你可以消灭它,但它不会死透,还会回到土壤里再次发育,就是这样。所以你会发现,你可以一次一次的消灭你的杂念,因为你的杂念都属于自我,你可以压制它们,你可以消灭它们,但是第二天或者十分钟以后,它们又回来了,它们以新的形式回来,以新的念头回来,以新的方式回来。除非你的自我结晶了,达到成熟了,变成一个熟透的苹果,一个熟透的苹果才会自动掉下来,甚至不需要去摘它,它就会掉下来,你的自我也是一样。

这个理论极其重要,应该被很好的理解。人们总是通过各种修炼想压制你的自我感,所有的压制到后来都会失败,因为它并不成熟,你压制的是一个不成熟的自我,一个不成熟的自我所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情绪、念头等等,你可以压制它们,你也可以暂时成功,但它们第二天就回来了。但是当一个自我达到顶峰的时候,它彻底结晶了,它变得强大,它变得富有魅力,只有这样的自我会在某一个片刻不满足。因为自我的本性就是不满足,它不会满足任何东西,它在那个百尺竿头,它依然觉得不满足。

所以会出现一个自发的现象,叫“百尺竿头重进步”,它仍然希望获得更高的一个什么东西。它觉得现在虽然很美丽、很自恋,虽然觉得明显的感觉高出常人了,鹤立鸡群了,但是仍然会觉得不够。那么会有那么一个片刻,你的自我会自发的跳跃,向上跳跃,而不是向下跳跃,它会自发的向上跳跃。而当它向上跳跃的时候,就是禅宗提到的:你肯悬崖撒手吗?它在悬崖上,它向前跳,叫悬崖撒手,他没有任何把柄可抓,没有可抓的东西,它跳出去了。一个敢跳出去的,自我将会消融!当自我消融的时候,你将会经验到爱。英国有一句谚语说:我爱你爱得要死了。我要死在你里面,这就是一个自我消融,因为爱而消融的那个片刻。

爱在宗教里有一个名词叫菩提心,因为宗教可能觉得爱这个词太过于人间了,太容易理解成情绪化的爱——男女之爱,所以宗教用了一个专业的术语——菩提心。当你拥有爱,而且是没有对象的爱,没有客体的爱,是一个纯然的爱,你的自我将会在爱之中消融,你跳入了虚空,因为你爱上它了,你跳入了那个无限的空间,因为你爱上它。当你爱上它的时候,自我就已经被甩在了后面,它甚至悄无声息的就消失了,你融入了一个浩瀚,这就是爱。所以为什么密宗里面提到,那个空性不仅仅是空性,那个空性也是无限的爱,因为这是事实。

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存在两大类型的宗教——智慧的宗教和爱的宗教。你可以通过智慧的宗教来实现能量的向内收缩,也就是气入中脉,逐步的达到顶端,再跳入爱的海洋,这是智慧的宗教。你也可以通过爱的宗教——天主教或者别的奉爱瑜伽,直接产生对一个有形对象的爱。一开始你不可能爱上无限,不可能爱上一个空,对人类来说,那个对象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你看不到、摸不着,所以你必须先爱一个有形的,爱耶稣,爱上帝,爱佛陀等等,他是一个有形的对象——奉爱瑜伽。通过有形的对象,渐渐的,你的爱将融入无形,那个对象迟早会消失,你眼前的耶稣、眼前的佛陀迟早会消失,而只剩下爱。

当然,要达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这两个方法并没有哪个方法更加容易,都不容易。对于智慧的方法来说,最后的一跃是不容易的,因为自我有时候会害怕,它不敢跳,它害怕跳出去后他就死亡了,它的确死亡了,它一旦跳出去,自我就死亡了。而爱的宗教的难度是,很难把一个有形的对象最终消融成无形的,这是奉爱里面的一个困难,也许会越来强越化那个对象,那个对象甚至会变得活灵活现。当你爱耶稣的时候,耶稣甚至会在你面前显现、显灵,在你面前出现,但是你很难消融它,很难把它变成一个彻底的空、一个彻底的无。

大体上讲,有这两种方式让一个人融入最终的空性。在这两种方式的下面,那么就有更多的方式。比如说,在爱的方式的里面,可以分出更多的类别、更多的种类。在智能的方式的下面,也可以分出更多的类别,瑜伽是一个类别,形体瑜伽也是一个类别,昆达里尼是一个类别,也有禅定的方式,不一定通过昆达里尼,可以通过其它禅定的方式,也有那种使自我结晶的效果。所以方法特别的多,方法几乎是千千万万。人类自创生以来到现在,也许已经有过上千种甚至上万种宗教,那么就意味着有上万种方法。

而你的问题给人感觉是,好像只有一个方法能够达到它。如果只有一种花儿的话,这个世界将非常的荒芜,哪怕这种花儿一天到晚、一年四季都开花,世界也会显得很荒芜。如果达到永恒的方法、方式只有一种的话,恐怕99%的人都会感到失望,每一种方法只适合一部分人,甚至是一小部分人,很难有一种方法适合绝大多数人,也很难有一种方法适合一个时期或者一个朝代。你会发现每过一百年,人类的心智就有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说,就会有不一样的方法。

禅宗的方式实际上已经偏向于更高的中心点——头部,禅宗用的是疑情。你会发现,你在疑情的时候,你很难用更低的中心,你必须用高一点的中心——头部或者至少在胸部以上。你在参,你在疑问,你在追究,那是一个极大的能量凝聚,极大的一个追索——能量追索的现象,它中心点就已经比古人要高得多。古人更倾向于向下凝聚——向丹田凝聚、收缩。但是禅宗的方式,已经不是这样了。

你要知道刚刚去世的张至顺——米晶子,有人问他说,道家一直主张意守丹田?张至顺说:我举双手反对。张至顺是一个真正有禅定功夫的人,他能够入定很深,入定好几天。他说:如果你真的会禅定,我劝你还是不要意守丹田。但他没有讲更详细的理由,因为他不是一个头脑倾向的人,不是一个能言善说的人,他只是说:没有必要这样。

我也觉得是这样。对于近代人来说,你真的没有必要集中在过低的中心,那对你没有帮助,那对你几乎是一个绕远路的过程。可以这么说,人类经过两千五百年的自然进化,它的中心点已经比两千五百年前的人类要升高了很多。所以,有意降低你现在的中心的位置,实际上是在倒退,没有必要这样做了。

这个话题我们讲到这里为止,我们以后也许可以花更多的时间来讨论。

以太冥想不是守丹田的,我从来没讲过以太冥想要你守丹田。你会发现,以太冥想整个身体都是中空的,它并不是要你守住你的丹田,不是这样的,它几乎整个人都呈中空的状态。当你整个人都呈中空的状态的时候,它的中心点就不在丹田上,它是整体性的,可以说你是在守住以太身而不是在守住丹田。守住以太身,它就是一个整体性的,它的位置就要比丹田高得多了。

281.问:请老师给我们普及一下佛学里的基础知识,“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些称谓。比如“佛”与“世尊”,比如释迦牟尼佛,有时就被称作“世尊”。“如来佛”又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对“如来”的尊称吗?释迦牟尼佛有时又被称为“佛陀”,怎么他的弟子“阿难”有时也成为“阿难陀”,“陀”是对成道者的称呼吗?

答:“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十个名号是佛陀最重要的十个代表称号。

“如来”的意思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是《金刚经》里的话。“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他没有来和去,叫如来。

“应供”是指他应当受到三界的供养,他是一个真正的智者、解脱者,他应该被供养。

“正遍知”是指他无所不知,你可以认为他是智能的顶峰。

“明行足”,他是践行者,他不是一个坐在那里的人,他是一个践行者,他无所不在。

“善逝”,他融入了涅槃。

“世间解”,他几乎了知所有的这些世间的知识。

“无上士”,没有比他更高的了,叫无上。

“调御丈夫”,他是能够战胜自己的一个人。一切众生佛皆能调伏、教化,令至于善道。

“天人师”,他是天人师父,他不仅是人类的师父,实为一切众生的师父。

“佛”,他是一个佛,他是世间的佛。

“世尊”,为一切世间之所尊奉、景仰的人。

这是佛陀的十个名号。民间把所有的佛叫“如来佛”,是民间的称号,不太规范。他应该来说是“如来”,并不需要把佛这个字加在后面。在南传的尊称应该是佛陀。

阿难的名字叫阿难达,是梵文的名字,跟“陀”没有什么关系的,这只是音译。

虚空不是空性

282.问:禅师说禅定中,识观到的虚空是自性本源,如果你承认下来这个虚空是你的自性,就是明心见性。

答:首先,你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如果这个虚空是被看到的,那么它就是一个客体。如果是一个客体,意味着它注定要毁灭。任何的客体都是无常的,都注定要毁灭,你看到的任何客体,客体就不可能是你本人,客体是你的对立面,是被你看到的那个东西。所以,禅宗曾经提到过一种危险:你在禅定当中,可能经验到某种空虚的境界——什么也没有了,身体都没有了的空虚境界。一旦认这个空虚境界为自性,你就错了。这个空虚境界在禅定里叫空无边处定——无边无际的空间,你看着这个空间,你并没有跟它合一,你只是看着这个空间。这个空间对你来说,是一个客观存在,浩浩荡荡的一个空间。如果是这样的,你并没有见性,你来到的只是一个空的禅定而已,这跟见性是不一样的。

283.进入禅定后感觉不到身体,感觉和虚空融为一体,有时是有个识看着这个虚空;我这边有个禅师说这个虚空就是自性、本源。夕阳老师说这是禅定状态的初禅,如果是初禅到了虚空状态,应该怎么继续深入进去?

答:我从来没有说过,初禅是虚空的。初禅跟虚不虚空没有任何关系,初禅也不必要经验到虚空的境界,没有这个必要。初禅只是一种宁静的状态——不被破坏的宁静状态。

我根本就没有说过,它会经验到一个虚空。要注意:你经验到的这个虚空也不是自性。如果有人说,你经验到一个虚空,那是自性,他一定是错了。你在禅定当中经验到虚空,当你睁开眼这个虚空就消失了,所以它怎么可能是自性呢?自性意味着你无论是否禅定,它一直存在,而且自性不可能被当成是一个客体存在,它不可能被看见,不可能被听见,不可能被摸到。你闭上眼睛也无法看见自性这么一个东西,它根本就不是一个感官能够经验到的事。你在禅定里经验到一个空空荡荡的一个现象,它不是自性,它跟自性没有关系。这个不要走错路,这是很容易走错路的一个地方。

284.问:瑜伽经中平衡法则说,涅槃也不能永远保持,属于椭圆能量循环极点,但恩典法则可以制约椭圆法则,到达那个光明极点,是否能用法则永远不让光明再次黑暗?

答:这个是对涅槃的误解。涅槃并没有光明,也没有黑暗,涅槃超越这一切。如果有光明,它迟早有一天会黑暗;如果有黑暗,它迟早有一天会光明;涅槃本身里面不存在光明和黑暗,它超越两极、超越对立面。但是能量是二元的,能量一定会有一个循环,有光明的那一面,有黑暗的那一面,它一定会循环。然而能量不是涅槃,涅槃超越能量,涅槃超越光明、黑暗。涅槃有真正的恩典法则,因为它不是光明与黑暗,所以,它可以消融光明跟黑暗两者,它可以消融他们。但这个消融也不是真正的消融,这个消融其实只是重新再分配。就好像黑洞一样,光明和黑暗都被吸收进了黑洞,而在黑洞的另一端,它们被重新组合,再一次喷涌而出,它们只是重新被再分配而已。

所以你会发现,一些圣者的确可以恩典你,永恒或者说源头的确可以恩典你。但恩典你的那个部分并没有消失掉,只是被挪移了,被再分配了,甚至是那个圣者本人替你代受了,他把你身上需要承受的那一部分能量,挪移到了他自己的身上。本质上讲,能量不存在正、负两极,只存在变化,就像太极图一样,它在不断的转,黑暗在渐渐的变成光明,而光明又在渐渐的变成黑暗,因为它是一个双鱼形状的太极图,它在不断的转化。那个转化是椭圆形的,不是圆的。太极图画成圆的其实还不太恰当,应该是椭圆的。

能量的八度音阶:Do-Re-Mi-Fa-Sol-La–Si-Do,由于中间有两个断层,所以,它不可能是一个圆,它只能是一个椭圆,因为这是能量断层的关系。大家可以去看葛吉夫的《第四道》,能量中间有一个小断层、一个大断层,这两个断层造成了能量的转弯。那个大断层就是能量在椭圆形的两极——那个顶点,有一个大的断层,它一断,能量的弯曲度就陡然增高,在椭圆的两极转一个很大的弯;而中间一个断层,转一个小的弯,所以在中间它又打了一个小的弯,这就形成一个椭圆形状。

这些法则都会在你的生活当中被实际的观察到,你每做一件事,都会有一个小的困难跟一个大的困难,这就是那句成语叫“黎明前的黑暗”。每当你要达到第八个音阶——高八度的“Do”的时候,前面的过程正好是要度过一个大的断层,这就是黎明前最黑暗的那个点——黎明前的黑暗。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都遵循这八度音阶的法则,这个八度音阶、黄金分割点,你都会在里面发现能量的断层现象,这是很神奇、很神秘的。

善恶业的消耗

285.问:火烧功德林,嗔恚会使功德消失,那么善念会不会使业障消失呢?不是说不能抵消业障吗?嗔恚让功德消失的原理又是什么呢?对应的某个善念是否可以烧业障林呢?功德也是阿赖耶识里面的业,怎么让嗔恚说烧就没了呢?

 答:你吸收了太多的佛教专有名词的概念,而并不了解这些名词背后的实质意味着什么。如果你看《六祖坛经》,你会发现六祖讲过一句话,他说:即使你现在造善业,但它不能抵消你的恶业。你的善业会增加,你的恶业还在那,它们并不会相互抵消,只是相互的作用持平了。所以当你做善业的时候,你的善业的确会增加,而你曾经的那个恶业,比如说,你前世有很大的善业,以至于你转世投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吃的非常好,住的非常好,好吃好喝,人很胖,但是你前世有一个恶业,需要饿一顿,或者饿两顿、饿三顿,这个恶业依然会来,所以你的这一世,你忽然出去春游了,然后春游当中有两三天没有饭吃,但是你丝毫不会觉得这两三天没有饭吃是什么太受罪的事,你反而会觉得那是一种减肥,因为你太胖了,你平日吃得太好了。

出于这样的原因,同样的恶业在一个有巨大福报的人身上,他受的时候不会太痛苦。但是同样的一件事,如果发生在一个穷孩子身上,他饿了三天,他本身就已经天天在挨饿,吃很少的食物,人很瘦,然后,这个恶业跟那个富二代的孩子同样大小的恶业,如果在一个穷孩子身上,三天挨饿是很受罪的,他是饿上加饿,所以很受罪。因此你的善恶其实不会消失,但是当你的善功德比较大的时候,你的恶承受起来就不那么痛苦了,只是这样而已。而当你的恶业很大的时候,你的善的这些东西体验起来可能也会减份。

只有一种情况,它们真的会消失。什么情况?死后或者梦中。因为你的这些善恶的印记、印象全部储存在你的潜意识当中,你的潜意识会在梦中释放它们,也会在死后释放它们。所以在你梦中跟死后释放的时候,这两种善恶的业都会同时释放。它们同时在梦中释放的时候,你会同时经验两者,以至于它们完全被消耗掉了。

所以美赫巴巴曾经提到过,一个人如果能够使他的善恶业百分之一百相互对等,那么在死后,它们就会抵消,并且在那一秒钟之内成道。但是这种可能几乎为零,因为没有人正好善业跟恶业是百分之一百相互对等的,要么善大一点,要么恶大一点,要百分之一百相互对等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理论上讲,如果你的善恶业在死后的那个片刻,百分之一百对等,你就会成道,因为你在那一秒钟,潜意识忽然间释放了所有的善跟所有的恶,它们完全被消耗了,你就没有业了,你的心里面就干净了,你的心唯一的污染就是被善恶这两种业填充在里面。如果这两种业在死后这一秒钟全部释放掉,你的心就彻底干净了,一个干净的心,就会立刻成道。但这个几乎不可能,这个没有可能。

所以本质上不存在善可以烧毁恶,也不存在恶可以烧毁善这两件事,只存在死后的释放跟生前的释放、生前的体验,或者我们这样讲,是生前的体验跟死后的释放,只存在这种可能,不存在相互抵消这样的说法。

286.问:那个带业往生极乐世界的生命,是不是不会受到以往恶业影响?或者说像释迦牟尼佛那样,释迦族被灭时只头疼三天?成佛以后有没有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可以储存微小心念,它的具体性质是什么?

答:那些往生高级层面的存在,他们一样要受到业力的牵引,只不过他业力牵引比较低而已。就好像他是一个富贵人家的孩子,他虽然会饿三天,但是那个饿三天不会造成很大的痛苦。而在更高级的层面,它们释放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他一样会以各种方式来消耗这些善恶业。他不必要像释迦牟尼佛这样,以肉体的方式来头痛三天,没这个必要,因为更高级的层面类似于梦中的层面,他们是非物质的,他们没有身体,所以他们消耗业的方式跟我们人类是不一样的。在有些非物质层面也有梦境,他们也做梦,当然他们也有睡眠,所以他们一样会在梦境当中消耗这些业。他们在清醒的时候,也会以某些方式消耗这些未完成的业。

所以善恶业其实不会莫名其妙的消失。宇宙里有一个法则叫因果法则,这个法则没有任何力量可以破坏它,你做过的善、你做过的恶,没有任何力量可以让它们一笔勾销,不可能,即使佛陀都没法这样做,所以善恶业永远是随身的,你做过的一切它们都在,只是它们消耗的方式很可能不一样,而且千差万别。

如果你在肉体里面,你是一个人类,那么它们注定要以人类的方式来消耗,你会受苦,你会受罪等等。如果你不是肉体的人类,你是高级别的高层面的天人,他们消耗的方式又不一样。只是消耗方式不一样而已,但它必须要消耗。所有的这一切,也就是阿卡西记录里面所有过往的记录,它们都储存在宇宙的智能里面。你可以把它称作阿赖耶,你也可以把它称作空性,也可以把它称作无限的意识源头。你的意识里面存在所有这一切东西,不仅存在你个人的印记,而且是存在整个宇宙的印记。也就是说,在无限意识里面保存着整个宇宙的历史,小到每一个个人的细节,都在里面。所以,业是不可能凭空消失的,但业可以被消耗,可以被许多方式消耗。

佛陀在《涅槃经》里提到:如果业是没有头的,那么注定它将是没有尾的。如果业是没有尾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成佛。因为你的业是还不干净的,你有无始的业——无穷无尽的业,你根本就没有哪一天可以还干净,你即使转生无数次的人类,依然还不干净你曾经的业,它们太多了。这样的话,就没有人可以成佛,没有人可以解脱,这一天永远到不了。

但是业不一定要以物质的方式来还,业的印象可以以梦境的方式来还、来消耗,可以以其他层面的方式来消耗,非常非常多的方式。在天人的层面,他们甚至可以通过观想的方式,如梦一般的让负面的心境化作符号,从你的头顶消耗掉,他们专门有这样的观想方式,这也是一种消耗的方式。因为这些负面的思想就是业,它们储存在你的大脑里,它们是你的往世的记忆——你曾经的印象,这些印象可以被当做符号来消耗掉,这都是可以的。所以有很多种方式来消耗掉你的业,这样,一个人就有可能在某一天变得真正的干净而成道。这是有可能的。

287.问:在凝视佛陀或大师的照片时,细节是凝视他们的双眼还是整体呢?

答:双眼,而不是凝视整体。因为双眼意味着他的意识状态,当你凝视一个大师的双眼的时候,你将连接他的意识中心。一旦你连接了他的意识中心,你会发现,这个大师的脸开始变了。那个大师的脸,那个佛陀的脸,那个耶稣的脸,他们并不一定非要是那张照片上的脸。当你凝视他的双眼,他的脸就开始变了,他也许变得更美,也许变成另外一张脸,也许变成你没有见过的一个人的脸。但这都不是关键,无论他怎么变,真正的关键是,你要凝视他的双眼。一旦你凝视他的双眼,你就将和他的灵魂合一,将和他那个无限的意识合一。

所以当你凝视一个圣者照片的时候,只需要凝视他的双眼,就够了,他的力量就可以传递。如果你错过了双眼,只凝视脸庞,那个力量还不一定能顺利的传递,但是如果你凝视双眼,它就会传递。

达到极限的尴尬

288.问:常言说“观心可得道”,但文中所言观自己并不完整,不过是反省或聚焦而已,那么此句是否矛盾呢?

答:观心,不是指观自己,这完全是两码事。观心,比较类似于禅宗的方式。这两个方式根本就是事物的两极,它们太不一样了,它们就好像一个天、一个地一样,离得特别远。

观心,你心在哪里?心一定不在心口里面,不在你的胸口,他观的是那个浩瀚的心,他融入的是那个空性,所以他一定会得道。

但观自己却不一样,你可以观你自己,你的肉身的存在,你肉身里面的思想的存在,你思想携带的情绪的存在,你可以观这些,你可以观十年二十年,也不会有尽头。当你观你的肉身、观你的思想、观你的情绪,不意味着你就会达到观心的程度,这不是一个必然。有许多人观了一辈子,他都达不到那个心。

这里面有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也就是人们习惯于看着客体的运动,比如说身体、思想、感觉等等,这都是客体。你可以看着客体的运动十年、二十年,或者更久,或者一辈子,你可以对它的观察越来越精细,你的观察可以达到量子级的、显微镜级的,那也不意味着你能够达到你的心,这就是那个困难。一种方法你可以把它做到极致,但不代表你能够产生跳跃。你可以达到最极致,甚至看到一秒钟之内你有多少个思想流过去,但也不代表你能够产生跳跃。你有可能在那个极致里一辈子,你甚至可以看到两个思想当中的空当,但那个空当不是心,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那个空当根本就不是心,那个空当只不过是无记的空而已。禅宗提到它类似于一个发呆的空间,一个呆滞的空间,那也不是心。所以即使你做这样的训练达到极致,你依然达不到心。

所以禅宗有一句话,叫“难难难,十斤芝麻树上摊”。有些事情变得特别难,你再怎么努力,你都达不到。你再怎么达到它的极致,你依然无法实现,因为它不是一个有门可入的地方。就像克里希那穆提讲的“真理是无路之国”,是无门可入的。真理是没有门的,你试图通过一个既定的方法来打开那扇门,根本办不到。真理没有门,它只是一个悟,而当你悟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在里面了,也没有门,你根本找不到有一扇走进来的门。这件事,难就难在这,它没有门,它忽然降临了,就降临了。克氏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你唯一能做的,只是打扫干净你的房间而已,至于它什么时候来,没有人知道。你只是打扫好房间,把窗户打开,门打开,它什么时候会来,是一个神秘,没人知道。

如果你认为,达到极致,那扇大门就会展现,但这是一个错觉。所有达到极致的,无非都是自我,他忽略了这一点。那个能达到极致的不是别人,正是你的自我。那个能看到思想间歇,能看到一秒钟有几个思想流过去,能看到思想中间的空当——那个呆滞的空当、那个没有思想的空当的,不是别人,正是你的自我,也就是说,正是你的自我意识——一个看的人。

所以克讲:当观察者还存在的时候,你永远也达不到真理。你有一个观察者存在。只有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合一的时候,这两者都消失的时候,真理才会显现。所以,即使你看到你思想当中的一个空当,这个空当也不是真理。我在第一个问题就讲过,你看到的这个空间或者一个完全的空当,那个空当不是空性,它只是客体,它依然是客体,是被你看到的东西而已。这就是现在的困境。你可以走到极致,但是你依然达不到。了悟不是经过方法,如果有方法,你一定不会了悟,了悟只在一瞬间而已。它不是一个反省,它也不是一个聚焦,这两者都不是。它只是一个证得——忽然的证得。

而另外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刚才提到,向下观照身体的方式不怎么适合,因为向下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压制。即便你认为你没有压制,但看的动作本身就有压制性,聚焦就会压制。无论你的焦点是巨大的扩张的,还是极小的。你看着你的思想,你看着你的身体,你看着你的情绪,或者你扩张的,统一的看着所有的事物、周遭的环境以及你自己。你的这个看本身就有抑制作用,这种看本身有抑制性在里面。当有抑制性存在的时候,你的意识的中心就很难升高,非常难升高,所以这种方式本身会让你变得封闭和降低,而不是升高。

你会发现,一个学习这种自我观照的人,变得越来越封闭或者越来越僵化,他的中心在降低,而不是在升高。你不会发现,这样一个人很阳光,他总是显得有些压抑,不那么阳光,一个阳光的人他是意识中心点升高的人,你越升高,你会越阳光灿烂。但是如果你这样训练,你如果真的很认真,你会发现,你开始降低了,你开始沉默了,你开始变得收缩坚硬了,你的中心似乎在自发的向下降低。

还有第三个更重要的问题,什么问题?两千五百年前有类似像佛陀、迦叶这样的人,在你达到收缩极点的时候,给你一瞥,给你一个恩典(可以这样说,这也是一种恩典),使你从这个最终的极限里面能够跳跃出来——开悟。但是近代已经没有这样的人了,所以近代你可以做到极限,但是你很难开悟,这种来自于一个成道者的点化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无论你怎么做,你都在极限里面,你自己很难跳出这个圈。

当然有例外,有例外的人,可以跳出这个圈,但是很难。你无论怎么做,你都是主体跟客体的关系,你主体是观察者,你的客体要么是思想,要么是那个空当,你做到最极限无非就是空当而已,做到最极限也只可能是那个空当,而那个空当也不会维持太久,0.1秒以后思想又回来了,你再次看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各种各样的念头,空当永远是昙花一现。你还能怎么做呢?你做到了极限,无非就是一个空当,但这个空当不是空性。所以需要类似像佛陀这样的人的点化,他的点化往往不是在禅定当中。所以你看佛经里很多开悟的人,他们不是在禅定里开悟的,他是听佛陀讲话开悟的,他甚至是扫地的时候开悟的,他都在平常,他根本就不在禅定里。

而那个力量只要有一个活着的悟道者存在,他甚至不需要亲身来点化你,你只要在他周围,你只要跟他有一些关系,你甚至在深山里,而你的师父、你的佛陀在别的地方化缘行乞,你们之间的联系依然存在。也许你在深山里,某一天从山洞里出来的时候,你就了悟了,就好像某位禅师一样,“踏破铁靴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在某一个片刻,忽然间就了悟了,那个了悟其实跟他在远方的上师、远方的佛陀是有关系的,他们那种连接随时在等待着那个片刻来临,那个佛陀的恩典其实一直在他周围,只是等待着这个触发点来临。无论这个触发点是半夜里,是白天走在马路上,或者师父有没有在他身边,都一样,那个恩典一直在等着他。

所以克里希那穆提说得对,你要做的只是打扫干净你的房间,打开你的窗和门,不要关闭,不要封闭。至于那个恩典什么时候来,没有人知道。它一定会来,你准备好了吗?

这也就是我最后要提到的,我认为需要新的方法,因为人类已经改变了,你的中心点已经改变了,它更加的向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