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并不能离开世间,
佛陀也不能离开自心,
十六地是十六个弹指,
梦醒以后是大皋高照。
在“见道”的开初,惟有智者之笑才能敞开觉悟音韵之门,那就是基于“法印”的空性,使得智者了悟心念的无我之明;进而,他的任务就是在空明的过程中成长自己,这意味着“初地”的开始。
这将引发喜悦之笑。在进入“修道”,乞士之心爆发了现象之笑,他逐渐超越了内执“空明”的细微污染,转而将一切外景和内心的现象变成为活力——平等的活力;他以赤裸之心观事物之明性,而明性就是事物的本色,明从空中脱透而出,扩大和增长,这在“七地”时将达到圆满。
金刚比喻的禅定,就是猛烈的笑声,它不是造作,而是“力用”积累的最终突破——通过“八地”到“十地”的积累,它好似霹雳般出现,连“明”的污染也战栗地屈服于它。
于是从“十一地”到“十六地”,不是空的消退,而是“力用”的充满,这意味着佛陀三身事业的运作,一切在无畏者和无犹豫者的笑声中,一切“心”和“界”的娇柔均化为一道艳丽的彩虹!
大圆满十六地
显乘说菩萨地为十地,大圆满则说为十六地。依《广大明觉自现续》,所说如下:
一、於体证胜义谛时生喜悦,得初地成就。即“极喜地”。
二、了悟证悟乃根本觉之自觉,为第二地,即“离垢地”。
三、於道上能对证悟得觉受,为第三地,即“发光地”。
四、由观光明而得觉受,为第四地,即“焰慧地”。
五、由法尔清净诸烦恼,及由观本始智所得证量觉受而现证本始者,为第五地,即“难胜地”。
六、能见光蕴,为第六地,即“现前地”。
七、因圆满一切觉受而远离诸烦恼,为第七地,即“远行地”。
八、住远离烦恼之境界而不动,为第八地,即“不动地”。
九、圆满一切功德,为第九地,即“善慧地”。
十、行者将自识摄於所观之本始智中,令所观自然生起,随见诸相皆如虚空之云,为第十地,即“法云地”。
十一、行者於断一切虚妄显现之际,生起诸总集之所观境(总集诸佛自性之皈依境),为第十一地,即“普光地”。
十二、无任何执受,即对所观诸总集亦不执,不为内外诸法污染者,为第十二地,即“净莲地”。
十三、自行者心中本始智所生之金刚链,化为虚空光明五总集者,为十三地,即“咒蔓大集地”。
十四、住於所观之本始智,为十四地,即“大乐地”。
十五、於法尔境界得决定成就,为十五地,即“金刚持地”。
十六、於本净境界法尔生起本始智,为十六地,即“无上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