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莲花中的珍宝—阿姜查·须跋多传
●出外参学
阿姜查通过了第一级佛学考试之后,隆波决定离开常住寺院外出参学。
一九四一年,他离开廓村寺,到乌汶府披汶挽莎限县(Piboon-mangsaharn)的天堂园寺(Wat Suan Sawan)去。经过一年参学,了解到仅有对经典的学习并不能满足他的需求后,隆波在一九四二年离开,前往乌汶府万三十县(Muang-samsip)老勃区(Laobok)的农腊村寺(Wat Ban Nonglak)。阿噶达摩维察腊法师(Phra-khru Agga Dhamma
Vicara)是那里的住持。
他抵达时刚巧是旱季,碰上那里粮食不足,一同出来参学的比丘受不了,要他一起离去。阿姜查与住持相处得很好,也很喜欢他。可是为了避免拂逆同伴的意愿,只好勉为其难地离开。
之后他们去了当时乌汶府的安纳乍能县(Amnartcharoen)大坑村寺(Wat Ban Keng
Yai),在那里学习第二级佛学和巴利语。年终时,他被告知通过第二级佛学考试。阿姜查觉得在那儿已住得够久了,便回到农腊村寺,去与阿噶达摩维察腊法师共住。
●改变修学方向
在一九四七年的雨安居期间,阿姜查翻译了部分《法句经》。这时他开始反省自己的修行,并拿来与佛陀时代的比丘相比较。经过仔细的研究,他发现两者相差太远。这使他厌恶单纯的佛学研究,因为这和解脱完全扯不上关系。况且,佛陀并不要比丘为了研究文字而出家。
阿姜查开始发心找出真正的修行方法。在这方面,他看不出有哪些老师可以协助他,于是他决定先回廓村寺再说。一九四八年旱季,隆波听说迭乌冬县(Det-udom)有些老师指导禅修,他因此去丕勒寺(Wat
Pi-ler)住了一阵子,结果发现那里教授的法门与自己根机不相应,只好再回最初出家受戒的廓村寺安居。
除了教学,隆波自己也通过了第三级佛学考试。安居结束后,他就如之前计划的,准备四处参学访道,修习头陀行了。
●开始头陀生涯
一九四九年伊始,阿姜查邀请塔挽(Thawan)比丘一起外出修头陀行。两人行脚穿过东帕帕岩森林到达泰国中部北标府(Sarburi)仰库区的仰库村。待了一阵子之后,他们觉得漫无目地地行脚已足够,是时候参访能够让两人依止的名师了。他们决定投向华富里府(Lopburi)寇翁高寺(Wat Khao Wongkot)的隆波保(Luangpor Pao)。
他们抵达寇翁高寺时,隆波保已经去世了。他的弟子阿姜湾(Ajahn
Wan)接任教席,阿姜查他们便留下来学习隆波保立下的寺院规矩和戒律。那里还可以看到隆波保生前钉在树上、洞口前和住处的法语板。他们也有机会更深入地学习出家戒律。
在这里的雨安居期间,阿姜查学习传统经典《清净道论》及《古学处注释》(Pupphasikkhavannana)。《古学处注释》是一八六零年由寇德法师(Amaro
Koed)所著,是泰国法宗派第一部完整的毗奈耶注释书,特别受森林禅僧所重视。
除此之外,阿姜查还得到一位精通理论与修行,前来核对泰文三藏的柬埔寨比丘的指导。这位比丘对戒律的记忆力真是不可思议,并且对经典也了若指掌,但他却是一位住在深山里的修行僧!
●超越言语
“隆波,只有几个西方弟子会说泰语,您又不会说他们的语言。请问您是怎样教导他们的呢?”这是七十年代初期,当西方的弟子急遽增加之后,隆波最常面对的问题。他会尝试解释,他的佛法教导不是某种哲学,重点是得到解脱。直接指出苦的经验,还有它们的原因,这比运用语言文字来得重要。
偶尔,为了澄清这点,隆波会把热水瓶里的水倒进杯子里,说:“我们泰国人叫它‘热水’,寮语叫‘南火’,英语则叫‘hot
water’。这些只是名字。如果你把手指放进去,没有语言可以真正表达你的感受。可是,任何国家的人都知道这是什么感受。
上世纪最伟大的禅师之一的阿姜曼尊者的教导,这一段话一直在指引着阿姜查,阿姜曼尊者说:“虽然佛陀留下来的教导无所不包,但论到它们的核心实际上却非常简单,有了念住(觉知)的建立,如果见到了内心当中生起的每一个事物,当下便是修行的真实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