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养圣者的因果
这一段可以说是整部《楞严经》发起的重要因缘,没有阿难的这个事件,就没有楞严咒了。这个事件大致的情况这样的,当时波斯匿王因为父王的祭日,迎请佛陀到王宫里吃饭,广设珍羞无上妙味,非常丰盛,也迎请了诸大菩萨,佛陀的很多弟子都参加了。波斯匿王请客,包括他下面的一些居士、长老、大臣同时斋僧。早在佛陀以前,印度就有这样的传统——供养出家人。这出家人不单指比丘、佛教徒,而是通指所有的弃世修行的寻道者,包括印度教、婆罗门、耆那教的修行者等等。古印度很早以前就有这样的传统,认为一个人如果供养僧人、供养这些修道者,将累积来世的福报,这就是印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乞丐、这么多的在世间游荡的瑜伽士。如果你现在去印度,你也可以发现,马路上随处可见这些寻道者,甚至经常会有人拿着自己做的饭菜供养他们。这些瑜伽士在接受供养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示,有的供养者非但供养食物,而且还要亲手喂他们,在印度有这样的传统。
美赫巴巴在印度的时候,也经常叫他的门徒去寻找这些瑜伽行者,美赫巴巴也亲手喂他们饭。当然,对于一个圣者,他在供养这些瑜伽行者的时候,他的目的或者他的起因跟普通人的供养是有很大差别的。像《楞严经》里提到这些王公贵族供养僧众,那么他们将真的会累积以后的、包括来世的福报。
我曾经讲过很多次这个公案,佛陀有次在路边碰见一个小女孩,她看到佛陀三十二相长得非常庄严,很高兴,就捡起地上的一块石头供养给佛陀。佛陀很和善的把他的钵盂伸出去,让小女孩把这块石头放到了钵里。阿难事后问:“你为什么要让这个小女孩把石头放到你的碗里?多不好啊。”佛陀说:“因为供养佛陀的缘故,她未来将会在震旦(也就是现在的中国)成为女王,同时,她将会非常的支持佛法。”这个人就是武则天。
一个人供养佛陀、供养圣者,将会积累下极大的善因,它在未来将会变成一个善果,的确是这样。尤其是当你供养的是真正的圣人,而不仅仅是一个瑜伽士的时候,这个善因将会非常的可观。
近代二次大战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美国飞行员,他的战机被敌机击落、坠毁在泰国的原始丛林里。结果他人没死,跳伞了。因为没有很好的着陆点,他先掉在了树上、又从树上掉到地上,一条腿断了,他的战机撞到了山上。但飞行员受的伤并不是很重,还能站起来走路,他忍着伤痛,打算走出这片原始森林。
没走多远,他发现在战机坠毁的不远处躺着一个人,竟然是个泰国的僧人。他就很奇怪,战机坠毁的地方是原始森林,应该是荒无人烟的,结果看到了一个比丘。这个僧人很倒霉,战机坠毁爆炸时,弹片打到了他的腿,他的一条腿也断了。好心的美国大兵因为懂得急救的方法(他受过训练),在给自己的腿包扎以后,马上就用随身携带的急救包里的药物给这位僧人包扎,后来甚至还照顾了这个僧人好几天,因为他当时走不出这片原始森林,一直到这个僧人身体状况基本上看上去差不多恢复了。
僧人用手势比划着(大兵听不懂泰语),再加上很勉强的英语词汇(这个僧人稍微会一点点的英语),告诉美国大兵如何走出原始森林。这个僧人还说:“我为了报答你治伤的善行,当你临终的时候,请你务必要想起我,我不是普通的僧人,我是一个圣者。”
当然,这个美国大兵并不知道圣者到底意味着什么,他根本就没有任何宗教的知识,但他觉得僧人看上去的确跟一般人有所不同,因为即使断了腿以后,他的整个神态依然非常安祥,一点不显得焦躁。大兵跟他相处的几天内,始终觉得这个僧人身上散发着某种祥和的味道,让人很舒服,他很愿意跟那个僧人相处,而且跟他在一起心非常舒服、安祥。
大兵临走的时候,僧人告诉他:“我不是普通的僧人,我是在这个山里隐居多年的一个圣者。”他说:“你临终的时候一定要记起我。”这个美国大兵后来走出了原始森林,被他当时的部队找到,后来退役回了美国。当时,僧人还跟他讲了很奇怪的话:“为了报答你,你临终一定要记起我,我赐你不死之身。”而且僧人告诉他:“我赐你三次不死之身。”三次,并不是永远,而是三次。
这个美国大兵后来回国以后,具体几岁他面临了一次生命的危机我忘了,反正后来他有一次在重病以后,的确呼吸停止了,他的妻子很伤心。但他事先跟妻子讲过关于泰国僧人这件事,他说:“不知道为什么,我这几天一直会想起这位泰国僧人,而且一直想起他跟我讲的话。”即使在病重危险的时候,他脑海中仍几乎充满了泰国僧人的那张脸,他对他的印象突然间变得清晰了,很神秘。然后他告诉妻子:“如果我死了,你暂时不要把我安葬,看看会不会真的发生奇迹。”妻子也同意了。结果在他断气以后,大概过了一天,他又苏醒了,苏醒以后渐渐开始康复。
他跟妻子说:“我在那一天的时间里,处在一个漆黑的没有边际的空间里面,然后我忽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呼唤我,我立刻认出就是那个泰国的僧人——那个圣者,渐渐地渐渐地,那个声音变得越来越清晰,我开始恢复了觉知。”在那个境界当中,泰国僧人告诉他:“这是我赐你的第一次复生,你回去吧。”他就醒过来了,这是第一次。
接着这个美国大兵又活了许多年,又有第二次,然后又有第三次,那个泰国的圣者履行了他的诺言,他给了大兵三次复生,这件事后来被新闻报道过。
所以即使在二次大战时,在泰国仍然存在着一些真正的圣者,刚才那位丛林里的僧人就是一个隐居的圣者。你知道缅甸、泰国那一带,在60年代仍然有类似阿迦曼尊者这样的四果罗汉,真正的四果罗汉,包括近代都有像孙伦、蒂帕嬤这样的三果、四果的圣人,但是现代基本上已经没有了,现代即使要到泰国、缅甸寻找估计也没有了,很难再碰到这样的人。
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供养一个圣者会产生相当强烈的回应,这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印度会有这样的传统,人们渴望种下这样难得的因,这个因非常宝贵,你很难会碰到一个真正的圣人。所以印度人对于修行者的热情程度超出了常人,他并不管你是不是圣人,只要你是一个修行者,他就希望全方位地服务你。而那些瑜伽士几乎没有表任何感谢的词汇,因为在印度一个接受供养的人并不需要感谢对方,当一个瑜伽士接受在家居士供养的时候,意味着他反而在恩惠他们、施舍他们,施舍他们种下福田。
而类似像美赫巴巴这样的圣者,他寻找那些瑜伽士并且给他们喂饭,他的用意就又不一样了。美赫巴巴曾经提到过,他说:“这是一个存在贫富差距的世界,当世界的一头有人在奢侈、在享受、在过多的占有资源的时候,那就意味着世界的另一头,注定有那么一群人将会承受贫穷、承受煎熬、承受折磨。而所有的玛司特,所有的圣者,所有的瑜伽士,他们主动承担了世界的另一极,他们主动承担需要维持的平衡、主动承担那些煎熬、那些痛苦,他们其实是在为人类付出。如果他们不承担,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他们不愿意主动承担,那么将会有别人填补这个空缺。而这个空缺如果被一些不修行的常人填补了,那意味着那个人将很难在进化的道路上顺利的前进,那个痛苦、那个折磨将会深深的拖住他的腿。”
这就是为什么瑜伽士和那些圣人情愿成为乞丐,因为对他们来说,承受痛苦并不会打倒他们,他们内心坚强,他们对于真理的追求足够强烈,不会被这些外在的贫困所影响,所以他们主动承担着这些贫困,以平衡世界的另一极,以帮助那些还没有那么强大信心的人,让他们在一个相对压力小的情况下顺利的成长。所以美赫巴巴每到一个地方都寻找当地的瑜伽士、玛司特,而且亲手给他们喂饭,并且向他们顶礼。美赫巴巴会把额头碰触到他们的脚背上,他说,他在向主动承担世界另一极的这些伟大的人顶礼,他们在承担世界的另一极,所以他要感谢他们。
在《楞严经》的这一段,波斯匿王宴请佛陀和这些佛陀的大弟子们共斋,当时只有阿难尊者正好远游,还没有回来。阿难是一个从小就跟随佛陀出家的佛陀的堂兄,他跟佛陀有亲戚关系。阿难的父亲叫白饭王,阿难的亲哥哥叫提婆达多,也就是一直要害死佛陀的那个人,他们俩兄弟都跟佛陀出家。
当时佛陀在刚开悟成道以后,曾经到阿难的父王白饭王的国家,白饭王虽然很尊敬佛陀,但非常害怕自己的儿子跟佛陀走,所以他有意把阿难遣到另一个城市去。巧的是,佛陀又到了那个城市,白饭王就很着急的想赶快把阿难招回来。等他刚把阿难招回到自己身边,佛陀又从那个城市云游到了白饭王的城市,这一下总算躲不过去了。佛陀有意住在阿难房间的旁边,阿难当时一见佛陀就非常的喜欢,恭敬的顶礼,没多久,阿难和其他的一些小王子就跟佛陀剃度出家了。
在佛经里你会看到,阿难几乎是僧团里面长得最最俊美的一个僧人,他长得实在是太美了,如果你看到过阿难的雕塑,你会发现他是如此的美。他非但人长得俊美,而且有非常温柔的性格,异常温和。阿难一生都被无数的人羡慕,尤其是被那些女性的居士和比丘尼,阿难总是碰到这样的事。
有一次,阿难在行乞的时候,觉得口渴了,就走到一口井边。正好有一个女孩在井边打水,阿难非常温和地跟那个女孩说:“能不能布施我一瓢水?”那个女孩立刻被阿难的容貌和他如此温和的语调所震慑了,她几乎愣在那儿。阿难再说了一遍请求,那个女孩马上舀了一瓢水给他。从此那个女孩就得了相思病,她幻想着一定要嫁给阿难。她生病了,她妈妈非常的担心。她跟她妈妈说:“我一定要嫁给阿难!”这个女孩不是别人,就是《楞严经》提到的这个摩登伽。
摩登伽女跟阿难,其实曾经多生多世做过夫妻,这也是为什么摩登伽一见阿难就想嫁给他的原因。他们往世有这样的因缘,有这样的种子,所以这一世阿难仍然会再次碰到她。摩登伽的妈妈因为心疼女儿,而且她是一个会咒术的人,会当时那种婆罗门教的先天梵咒的人,所以这次在阿难经过她们房门口的时候,她妈妈就开始念诵这个先天的梵咒,摩登伽女则在门口招手,阿难就迷迷糊糊的随着摩登伽女招手的方向,走进了她们的家。
经文里提到,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摩登伽女已经情不自禁的拥抱他了,而阿难当时几乎也无法抵抗那个来自前世的如此深的某种熟悉感。有时候你遇见一个人,突然会觉得有某种熟悉的感觉,即使你们不熟悉,即使你们从来没有开过口,但是你看到他的眼神的时候,你都会感觉到有某种熟悉的感觉,那是来自前世的某种力量,你忽然发现你找到了、你碰到了一个能量与你如此匹配的人。你并不知道什么是能量,但你感觉到某种磁效应、磁场。
你有时候会有这样的经验,你一遇见某个人,就觉得好像跟他是排斥的,你就是不喜欢这个人,莫名其妙的不喜欢这个人;而遇见另一个人,你忽然觉得你跟他很匹配,无论是女朋友、男朋友都是这样,那个匹配度是那么的高,某种S极跟N极的吸引力突然就来了。阿难当时一定感受到同样的吸引力、某种完全契合的默契,这个默契已经持续了五百年,甚至比五百年更多,他们曾经是多生多世的夫妻,他们曾经共同修道,共同追求过真理。所以那个默契度是来自灵魂深处的。
就在他们越来越靠近的时候,远方的如来已经感知到了,所以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 如来这一次,佛陀吃完了就马上走人,本来吃完了应该给皇帝讲一些开示啊,说说话之类的,结果没有,他吃完了立刻就走,走得特别快,皇帝和大臣都觉得很奇怪,就马上也跟着他回去,因为觉得一定是有什么事。所以,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马上跟佛陀一起回到精舍,愿闻法要 , 他们想看看佛陀这次为什么这么着急就回来了。
浩瀚中的祈祷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佛陀在他头顶化现出了光芒,并且化现出了一个化身的佛,这个化身佛就说出了楞严咒。佛陀派文殊师利将楞严咒带往摩登伽的家里,并且把阿难和摩登伽一起提回来了。
但我要告诉你的是,这是比喻,这段经文它有一个很深的象征。为什么佛陀是头顶放光,而且光中出现了化佛,这个化佛说出了楞严咒呢?这里面有一个原因。
南美的印加文明里提到,人的身上有七个脉轮,但是在七个脉轮之外,在你的头顶上方有个更重要的脉轮,这个脉轮在印加文明里提到,它是你灵魂的中心,它意味着某种意识的浩瀚,某种意识的彻底的觉醒,完全清醒。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一定要在头顶放光的原因,那是一个意识彻底达到高峰经验、达到彻底清醒的状态。而当你产生淫欲,你的意识在哪里?你的意识至少在丹田以下、肚脐以下,你的能量、你的意识状态在向下走而不是向上升。
这就是佛陀为什么要在头顶放光,而且光中化出一个化身佛,宣说楞严神咒。如果你懂梵文,你会发现楞严神咒一共是五方佛的咒语,五方——东西南北中,这五方佛的咒语意味着整个宇宙的神圣力量,前后左右,也就是十方所有的每一个方位的神圣力量。它象征什么?为什么说楞严咒是咒中之王?因为楞严咒象征着整个宇宙的神圣力量的凝聚、总和。而那个总和在哪儿?不在别的地方,不在宇宙深处,那个总和就在你头顶上方的光中!它一直存在,它从未消失,在你头顶上方灵魂的中心,在那个浩瀚里,有十方的佛。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在跟我们意识内化的学员讲,如果你念咒,你一定要在头顶的无限里面念,只有这个地方,是最正确的、该念咒的地方。你不要在你的心轮里面念,更不要在你的丹田里面念——你的心轮象征人道,而丹田象征畜生道。你应该在你的头顶上方念,那里象征佛道,象征所有神圣的力量的源头,你应该在那儿念,每一个人都应该在那儿念!像佛陀一样,在头顶念诵所有神圣的名号,这些名号意味着彻底地清醒。
所以当文殊拿着这些神秘的名号,来到摩登伽的家的时候,阿难就立刻清醒了。为什么立刻清醒?那个向下的移动,现在被立刻拎起来了,本来他的意识被那个先天梵咒的力量迷惑,在被向下拉,而当佛陀的楞严咒一来,他的意识状态再次被拎回到头顶,他就清醒了,回到清醒了。
为什么宗教里讲,当你念楞严咒、当你念大悲咒的时候,会消除淫欲?并不是说这些咒语里面有什么密码,可以让你消除淫欲,不是的,而是这些咒语,它有一个最本质的象征。这个象征你现在一定要记住,所有的大悲咒、楞严咒,哪怕是六字大明咒,任何的咒语,它们都有一个象征——就是你头顶的意识浩瀚。咒语就象征着意识源头!而这个源头不可能在任何别的地方,它只能在头顶,因为头顶是你的终极!是你灵魂的终极!是宇宙的终极!并不只是楞严咒、大悲咒会消除淫欲,实际上任何一个咒语都会消除淫欲。如果你理解了这一点,理解了咒语都象征着灵魂的顶峰,当你念任何咒语的时候,你都会促使你的意识状态向上升起。而只要你的意识升起,那个向下的冲动就消失了。
所以,非但阿难向下的冲动消失了,连摩登伽女向下的冲动也消失了,他们两个人都恢复理智、恢复清醒了。这段经文你如果看得仔细,你会发现,是连摩登伽女都一块拎回来了,这证明摩登伽女也恢复清醒了。而我要告诉你的是,摩登伽女来到佛陀那儿以后,她比阿难更早证果。阿难是在佛陀涅槃以后,在迦叶的激将下才证到四果,而摩登伽女在佛陀在世的时候,没多久就证到了四果。摩登伽女实际上根基比阿难要深,她比阿难证四果罗汉要早许多年,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个摩登伽女,她跟阿难前世是一起修行的。作为一个女性,她在心灵深处比一个男性更加的全身靠倒,她对佛陀的信赖更加的深,这就是为什么她更快的证到了四果罗汉。
坦陀罗的核心
讲到这个问题,我想起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这也是近几年国内外一直在提起的问题,叫坦陀罗。无论是新时代,还是古老的道家,或是古老的印度教,以及密宗里的这个坦陀罗的修法,你知道人们始终都对性这个东西痴迷,但所有人都发现,性迟早让你觉得沮丧、懊悔,每一个有性经验的人都会有这个体验。人们开始不甘心,开始寻找古人的智慧,看看古人会说什么,然后这些东西就都被挖掘出来——道家的房中术、密宗的双身法、印度教的坦陀罗。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罗摩克里希那关于坦陀罗的论述,在他的《罗摩克里希那言谈录》这本书的篇末,附录里有关于坦陀罗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里讲述的相对比较接近原始印度坦陀罗的风貌。
那么当你了解《楞严经》的这一段,佛陀提到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宣说神咒的时候,如果你足够敏锐,也许你能够仅仅从这句话就经验到真正的坦陀罗精华是什么。大家有没有看过《优婆塞戒经》?这本经文是专门给在家居士读的,经文里面提到,在家居士分为很多等级、很多级别。因为在家人是有夫妻生活、有房事的,那么一个比较高级的居士,他即使在夫妻生活当中,也会觉得味如嚼蜡,完全没有味道,只是例行公事而已。也许你觉得这话讲得很没有人情味,好像夫妻生活、性生活完全是机械的。但我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有其他的问题,这里面仍然透露了一点点的关键内容。至于什么是关键部分,请大家耐心地听我讲下去。
如果你真的了解坦陀罗,如果你真的了解为什么意识的中心会在你头顶的浩瀚当中,而且你对这个了解不是出于理论, 是出于亲身的经验,你真实的经验到了意识的某种浩瀚体验,当你亲身经验,你突然发现那个浩瀚是令人神醉的,而那个神醉是完全忘我的,它是一种彻底忘我的经验。
我记得程叔彪的根本上师——圣露活佛,他有一次乔装打扮成普通人的样子,把活佛的僧衣脱掉,借了普通人穿的中山装,他神秘的在不懂汉语的情况下乘车,神秘的出现在了程叔彪家门口、敲了他的门。程叔彪当时很惊讶,一个活佛竟然莫名其妙的上门了,而且根本搞不清楚他是怎么来的,是乘什么车来的,都不知道,非常奇怪。圣露活佛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把毕生重要的密法全部给他灌顶,全部灌了一遍。程叔彪曾经详细记录过这些密法,其中包括最最顶级的坦陀罗法。因为坦陀罗法在密宗里面是非常秘密的,不轻易传,到现在为止,都几乎没有人公开传过这个坦陀罗,而圣露在秘密的情况下传给他了,并且跟他说:你修坦陀罗的时候,必须到我面前来,你不能私自修,你要在我面前修。因为在我面前修的时候,你将不会有任何淫欲,当你没有任何淫欲的时候,坦陀罗法本身会让一个人快速的上升,急速的上升。
好!我现在给了你许多的点,而且这些点是零散的、分开的,程叔彪的这些故事,《优婆塞戒经》里的只言片语,《楞严经》的这几句话,那么最后,我要做的是把这些点、把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当我把它串起来的时候,你忽然会发现那个要点是什么,也许你现在仍然看不清那个面貌,你仍然无法猜到我要讲的到底是什么,但是当我把它串起来,你也许可以略窥一二。
当你没有淫欲,当你像《优婆塞戒经》里讲的那样味如嚼蜡,当你处在这个状态中的时候,意味着你的意识丝毫没有被性的力量向下吸引。这就是印度教坦陀罗为什么说,当你还有性欲的时候,你是不适合进入坦陀罗的,那不是一个恰当的时间。当你丝毫也没有性欲的时候,才是适合进入坦陀罗的。而此刻的进入,纯粹的一个性的过程将不会把你向下拉,你的意识将会自动的被头顶的浩瀚所吸引,而这才是真正的重点。
这就是为什么罗摩克里希那在那篇文章里提到,坦陀罗的精神是一个战士的精神、一个勇士的精神,它里面丝毫也不存在情爱的成分,丝毫也不存在沉溺的成分。在古老坦陀罗的传统里,认为做为一个勇士,进入坦陀罗一辈子一次就够了,因为只要一次,你的意识就将会达到顶峰,而当你达到顶峰,你就再也不需要形式,形式是多余的,形式是一种浪费。你可以安住在那个浩瀚,现在不需要另外一个人,现在甚至不需要咖啡、不需要音乐、不需要一个身体,没有这些外在的条件,你依然可以完整的安住在那个浩瀚里面!这就是坦陀罗的秘密,这就是一个勇士的道路。
这条道路极其危险。为什么罗摩说它是勇士的道路?因为对于99.9%的人来说,你注定会在进入坦陀罗的时候下坠,而不是上升。性的力量、性的惯性、向下的惯性远远大于向上的。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建议你走这条道路,几乎可以肯定,这条道路你进去你就会往下掉,你不是那个少数的人,你不是那个零点零一的勇士类型的人,你不适合这样。只有一个感觉到味如嚼蜡的人,也许可以尝试,但也并不是绝对必要。
所以我在这里要警告大家,即使像阿难这样的人,他都没有资格走进这条道路,这绝对是一条极少数人才能走的路。像阿难这样的人,你要知道阿难遇到摩登伽的时候,他已经是初果罗汉了,他不是凡夫,而是一个初果圣者。但一个初果圣者都会被那个磁场吸引,向下吸引,何况是你?你的力量有一个初果圣者那样稳定吗?显然没有。而一个初果圣者的力量都无法抵抗那个来自五百年的磁场。如果是这样,请你三思,请你不要轻易的走进这条道路,因为下坠是极其容易的,上升却是那么难。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楞严经》,下次要讲阿难在回到佛陀那里以后,提出了整个《楞严经》最重要的核心。这个核心也是所有的寻道者都曾经问过千百万遍的问题,也就是奢摩他跟三摩禅那的问题。奢摩他是指止,三摩禅那是指观。下次的《楞严经》非常重要,因为将会讲到一个止观的问题,你怎样修止、怎样修观,核心的问题在《楞严经》的一开始就被这场事件带出来了。
当你懂得看《楞严经》,你会发现它几乎就像一个很好的剧本——编辑得很好的剧本,它的每一场戏剧、每一场剧情,都是一环扣一环,每一环都带着自身的重点。我们下节课的重点将会讲到最重要的禅定的止观双运的问题。卖个关子,且听下回分解,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