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禅观》夕阳讲解07-如果创造命运.谦卑就下的妙用.君子持重.

如何创造命运

《老子》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我们今天讲的内容实际上涉及了一个非常神秘的领域,如果你真正理解《老子》第二十三章的话,你将理解整个命运、整个生命。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递进式的看下一章: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好,我们来看这两章的内容。

首先在二十三章的时候,老子给了一个总的提纲,那个提纲非常简明扼要。他说,天地尚不能持久,何况是一个人呢?天地间所有的事物都是循环的,无论刮风下雨,它不可能这样一直刮下去。而天地的另一个效应就是: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也就是说,你是怎样的,世界就会给你一个怎样的回应。

那个回应是跟你完全对等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无论你是正面的、负面的,好的、坏的,那个回应总是与你对等的。这是一个总纲,老子在二十三章只给了一个总纲,他没有细讲,而二十四章他却给了一个非常形象化的比喻。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那个踮起脚的人啊,他站不长,只能踮一会儿;跨者不行,总是迈大步的人却走不远。你会发现在竞技比赛里面,长跑的人、马拉松的人、竞走的人,他们往往一开始是跟跑,跟在别人后面跑的。越是跟跑,这意味着他越是储存了更多的能量没有被消耗掉。他只有在冲刺的时候才会运用储备的那个能量。而“跨者”——一开始就领跑的人,往往到后来要被人甩在后面。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都意味着一个人一旦在开始的时候就冲在最前面,你的自我使你感觉非常骄傲,使你非常愿意突出于常人,而无论你以怎样的方式突出,都意味着你将在后半段将失败——“自是、自伐、自矜”都会失败。为什么都将失败?从道的观点看,这就好像一个人自高自大所以不能长久。因为整个生命都厌恶这样的东西,物或恶之。所以,有道的人并不会这样做。

这是老子在二十三章和二十四章给出的一个最梗概的画面。这个画面到现在为止,你也许还并不清晰它到底描述的是什么,那么让我们来慢慢的深入它。

这两章讲的东西其实极为重要,非常神秘,它关乎每一个人实际的命运和生活,意味着生命最基本的规则:所有的一切都一定会以你的方式来回应给你。你也许无法看到足够长远的时间跨度,甚至那个时间的跨度跨越了生死,那个跨度甚至跨越了这一生和上一生,甚至更久,以至于你无法看到那个因果的连接,但是有些小的事情却可以让你看出这些潜在的因素。哪些小的事情?

大家也许听说过,在中国古代的算命里有一种说法,叫“这个人命很硬”,我们每个人也许都曾经听到过。什么叫“命很硬”?也就是这个人在生活当中会碰到很多挫折、打击、冲击,但他每一次都扛过来了,他每一次都死里逃生了。而一个拥有这样命运的人,被称作“命很硬”。而“命很硬”有另外一个含义,这个大家也许都知道,一个命很硬的人往往意味着他的命很苦,福报比较小。

所以当算命先生告诉你,你命很硬,你也许会不太乐意听,因为它的同义词就是命很苦。那为什么你的命会很硬呢?难道你的命运是真的来自前世吗?真的是前世决定了你这一世一定会命很硬吗?有一个极肯定的答案是:不完全是这样。而“命很硬”这样的说法其实应该倒过来:并不是因为你能够扛得住所有的冲击和灾难,所以称你的命很硬,而是:你非常坚硬,以至于你能扛住它们,所以称作“命很硬”。应该倒过来,大家要领会这件事。

真正的命运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命运应该倒过来:是因为你很硬,所以命运里面才会出现这么多的冲击。那个反复的冲击无非在做一件事,就是:要让你变得柔软。所以如果算命先生告诉你,你命很硬,你应该怎么做?难道你的命运就不能改变了吗?难道你所谓很硬的命就一生都这样了吗?不是的。

如果你再一次碰到生命当中的冲击,婚姻的冲击,工作的冲击,来自家人朋友的冲击,来自健康的冲击,来自方方面面的冲击……这一次,如果你想改变命运,你该怎么做?如果你真的理解这些冲击是为了让你柔软,你忽然就会在面临这些冲击的时候,变得不那么硬了。因为你越是硬,来的冲击就越是多。它是为了提示你,是为了把你的“硬”冲击下去。

所以当你再次面临这样的冲击时,请你变得柔软,请你不要再抱怨,请你完全的接受。而当你这样做的时候,意味着你第一次真正的消化了这些冲击。你扛住,并不意味着你消化了它。你扛住,只是意味着你表面上抵抗了它的冲击,而另一半——你的内在仍然是坚硬的。你内在的坚硬在为你的下一次冲击埋下种子。所以,并不是别人把这些冲击吸引来的,正是你内在的坚硬吸引它们来的。所以你该怎么做?当你面临这些冲击的时候,请你完全的放松,并且心甘情愿的承受。这就意味着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就终结了,同类型的事就没有必要第二次再来。

所以,当领导让你去扫厕所,你就应该认认真真的去扫厕所,心里没有任何怨言的去扫厕所。当有人在侮辱你,你也应该完全心领神会的接受它。并不是说你要忍耐,要扛住,不是的。如果你扛住,它下一次还会来。如果你扛住,意味着你的内在是抵抗它的,它下次还会来。这是有很大差别的。不是叫你扛住、忍住、顶住,不是的,而是叫你出于理解。也许理论太干枯,我给大家讲一个实际的、真实发生的一件事情。

大家知道王凤仪吗?东北的那个圣人。王凤仪是一个真正的成道者、开悟者。他在东北很有名以后,有一次很多人欢送他到火车站,陪他上火车,阵仗特别大,上百来号人敲锣打鼓的送他上车。火车站上有很多人围着看热闹,到底什么人?大官儿来了?这时,突然间挤进来一个老农民,说:“王凤仪啊,你还认得我吗?”王凤仪一看:“啊,原来是你啊。”他是谁呢?他是王凤仪三十年前在地主家里做长工的时候,另外一个做长工的工头,他是在这个工头下面干活的。这个老工头,因为年纪大了,现在做不了工头了,就到处混饭吃,几乎沦落到要做乞丐的样子,很穷困。

这个老工头就抱住王先生哭诉自己的命运多么悲惨,王凤仪当时回答他一句话,他说,我在三十年前就已经为现在种下了种子,而你在30年前也为你的现在种下了种子。他说:“你还记得吗?三十年前,东家让我们去农地里播种的时候,给了我们200斤的稻谷。我一块田,你一块田。结果你在每一个种子坑里就拼命撒谷子,为了快点消耗掉这200斤稻谷;而我在每个坑里只撒十几粒谷子,因为多撒是浪费的,而且如果小范围长了太多的稻子,它是要死的。

我诚心诚意的为东家做事,没有任何怨言,宁愿自己多干点儿活,多花点儿时间,多种两亩田,把这两百斤的稻谷安安稳稳的种到田里去,种的好好的。而你却图一个偷懒,每个坑里撒很多谷子。你当时是懒了,我干两天的活儿,你半天全干完,因为你每个坑撒的谷子多,消耗的量大。所以东家实际上是受你蒙骗,而且你自己又偷了大半天的懒。当时虽然看上去是你占了便宜,但是这为你三十年后的命运埋下了种子。你在给你自己的命运埋下种子。”

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讲,吃亏就是占便宜。你看上去吃亏的事情,虽然没人看得见你埋种子,但是你诚心诚意做,你就在为你的未来种下很好的种子。你诚心诚意做,这也意味着你在为现在的你消耗大量的业。如果你偷懒,如果你很不情愿,如果你投机取巧,意味着这些事情将会再一次过来,你曾经逃避掉的东西会再一次来,所以你其实不可能真的逃避掉。

这个长工工头,每一次无论做什么事,他都想要逃避掉,偷偷懒。而每一次的偷懒就意味着他在向后拖延——他把他的命运、把他的苦难在向后拖延,以至于他无法一次性了结它们。他拖延了三十年,他真的拖延了三十年,可想而知,到最后是恶性循环。

你的命运并不是前生注定的,你的命运是来自于你每一个细小的行为,所以当你每次面对这样的事,你能不能种下种子,你能不能在此时此刻就了结那个需要被了结的业?如果有人让你扫厕所,你能不能心甘情愿的去扫,而且扫得很干净,心里没有任何怨言?如果你心里还有怨言,说明有一部分的业你仍然是抵抗的,那么下次这样的事还会再来,直到你没有任何不情愿,那么这件事就了结了。你是情愿这种事在你老了以后再来了结,还是在你年轻的时候就把它了结掉呢?你选择哪一个?显然,选择现在就了结是更聪明的做法,你愿意了结它吗?

王凤仪的团队里面曾经有这样一个很老实巴交的人,这个人很老实,没有念过书,跟随王先生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他虽然是王凤仪的老门徒、老学员了,但是他无论走到哪儿都会见活儿就干,而且干的活儿都是别人不愿意干的。挑水啊,这种体力活,没人愿意做的他都去做,而且不论别人说什么,他都说:“好好好”。后来有一次在结业大会上,王凤仪提到这个老学员,他说,你们不要看他只字不吭,他已经是一个“赞成佛”了。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事情他都赞成,都说好好好。他是一个说赞成的佛,他内心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而他这个赞成佛在临终的时候很令人惊讶,一个没有念过书、没有任何文化的人,他在临终以前竟然是“预知时至”,提前一个礼拜告诉所有人:“我要走了。”而且走的时候很自在,往床上一坐就走了,他是坐着走的。

所以,很显然,一个人的功夫来自平常。你并不需要成天闭着眼睛禅定冥想,当然这适合某一类型的人,真正的功夫来自心灵。你能像这个赞成佛一样,面对每一个人的挑剔都说“好好好”吗?而且他的“好”是发自内心的,不仅是嘴上讲“好”,而且心里面都说“好”,没有怀疑,没有怨言。他随时随地都在了结来到他面前的业,来到他面前的事物。无论哪一个人,哪一件事来到你面前,如果你都说“好好好”,并且心甘情愿的去完成它,这件事会马上就此终结了。这是很深的功夫,非常深的功夫,它真的是一个极其深奥的功夫,很少有人能够达到如此随顺。

在佛教里有一个词叫“恒顺众生”,如果你的心能敞开到随顺众生和万物的程度,就一定会开悟、一定会成道,甚至你不需要追求它都会来。你的心如果能随顺万物,它就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了结你命运当中的业力。这是了结业力最好的方式。今天正好有一个人问我,能有什么最快的方式了结一个人的业吗?这就是最快的方式。

禅宗里面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禅师叫赵州禅师。有一次,有一个老婆婆跑到寺庙里烧了香拜了佛之后,就跑到赵州禅师那里一跪,跪下来就开始哭,为什么呢?她说,“我还是个姑娘的时候啊,嫁到这家人家,结果婆婆虐待了我30年,等到婆婆死了,我觉得我可以出头了吧?媳妇娶进门了,我已经老了,我必须听媳妇的话,现在媳妇对我也不好”。她说,“师父啊,我的命怎么这么苦”?赵州禅师回答她,“是吗?如果是这样的,那就是这样的”。这是赵州回答她的一句话:如果是这样的,那就是这样的。当然,这个老婆婆并没有完全领会赵州的这句回答,如果这个老婆婆在三十年前,在她的婆婆虐待她的时候,能够心无怨言,她早就能够化解她命运中的这些业了。

这不只是嘴上讲,另外有个小故事,曾经有一个年轻的媳妇,她嫁进那家人的门后,她的丈夫很快就死了。所以,那家人认为这个媳妇是克丈夫的人,对她很不好。公公婆婆认为“你是把我儿子克死的人”,天天虐待她,而且虐待的很厉害,饭都吃不饱。村里所有人都劝她,你赶快逃吧,再这样下去,一条小命都要没了。因为他们虐待的手段基本上是要往死里整——既然我儿子被你克死了,你也别想活!虐待的手段是有目的性的——往死里整。

王凤仪当时正好路过这个村庄,她去听讲,王凤仪正好讲的是媳妇道:怎样做一个好媳妇,等等……她听了以后觉得很有理。这个媳妇本质极其善良,她听了媳妇道以后,非但没有对老人怨恨,回去以后反而更加恭敬、谦卑。吃不饱穿不暖无所谓,住牛棚也可以。由于她这样的心,忽然感动了上天。她的一个亲眷——娘舅,给了她一笔钱,说我看你实在可怜,我给你这笔钱,你先去王凤仪那儿上他的学好了,暂时躲一躲。你这样下去,你这条命迟早也会没有了。

她就到王凤仪那儿去学了三年,专门学怎么样做一个真正善良的人,并没有学别的。三年后她甚至成为了王凤仪社区里面的一个讲师,讲得特别好。她一个没有文化的乡下妇女,最后成为一个演讲者。成为演讲者之后,她觉得自己欠公公婆婆的仍然没有还清,便主动提出要回去——没有任何人愿意回去的地方,她再次主动提出要回去。回去再一次孝顺她的公公婆婆,最后终于感化了他们,公公婆婆最后把自己的房子让出来做了演讲社的学习班,感化了整个村庄。所以,如果一个人的心能随顺万物到这种程度,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一定可以改变。如果没有改变的话,也只是你的心没有柔顺到这种程度而已。不是外界的原因,而是你的原因。

所以,老子在这里讲: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你里面有道,外面就一定有道;你里面有德,外面就一定有德。你丝毫也不要担心你是吃亏了。人们总是担心,我吃了这么多年的亏,一直谦卑就下,好像还是没有好运过来嘛。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只能说明你的谦卑就下,有一部分还是假装的,它还没有达到一个真实的“德”的分量。你的“谦卑就下”——做最低贱的人,做最卑微、最低调的人,你这样做的时候,能不能做到心灵的深处?当你做到了心灵的深处,它就变成了一种“德”和“道”——真正的“德”和“道。

即使是那些常年累月打坐的人都达不到如此深的“德”和“道”。真正的道德要来自行动,它不是嘴上讲,也不是心里想,要来自行为。当你的身心都在这样的“道”和“德”当中,你以如此发自内心的善,来随顺万物的话,万物不得不回应你,它要不回应你是绝对不可能的。

很多信佛的人说,看见那些作恶的人好像还是很有钱,而看见那些善良的人总是受欺负,难道宗教里面说的因果报应是假的吗?不是假的,这一切千真万确是真的,只是你无法看到那个时间的跨度而已;只是一个人在受苦的时候,他的心还达不到如此的善和纯粹。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你在受苦受罪的时候不要有任何的抵抗,让你的心更加的纯粹,这样你的业就会以最快的速度消化掉。否则,你的苦只受了一半,而你抵抗的那一半迟早有一天还会再来。所以老子紧接着讲:

谦卑就下的妙用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讲,所有的这一切都在这个“道”的里面,你并不需要担心天地间没有公平,因为所有的这一切都很公平,极其公平,没有丝毫差池。那个“道”是那么强,那么大,那么远,甚至经过几生几世,多生多世你都无法脱离它的影响。而它是那么的“反”(注:返,以下均用“返”),返是什么?返的意思是它一定会回来,所有的力量最终一定会回来,没有一件事情是白费的。

你不要以为你做的事情是白费的,你三十年前在那个坑里种下的种子不会白费。一定是这样,一定是像王先生讲的那样。你三十年前在心里对一个人埋下的怨恨也不会白费,它也一定会回来。不一定是在同一个人身上回来,但是生命会以同质的方式回来。也许是从另一个人、另一件事上回来,但那个回应的打击效应是一样的。

域中四大,人居其一。天、地、道、人,这里面以人的回应最迅速,最快。所以,当你是一个人类,你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将会比物质世界的回应更迅速,因为你的能量是高于物质世界能量的。你的频率越高,因果的速度就越快,这就是道法自然。所以要谨慎你的言行,因为你是你命运的创造者,而你显然也有能力改变你的命运。命运不是既定的,不是宿命论,你绝对有能力浓缩它。所以我们在这里教大家的一个方法是浓缩你的命运。因为也许你前世做的某件事情,某一个业,必须体偿,那怎么办?那个方式就是以浓缩它的方式去体偿。

密勒日巴到他的上师玛尔巴那儿去的时候,玛尔巴拒绝给密勒日巴传法,一个法都不传。连续两年的时间让密勒日巴做苦力,而且做的苦力是很令人费解的苦力。他叫密勒日巴到一座山上去,背上扛一百多斤的石头,扛到山顶,用大石头垒一个房子。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总算用石头垒成了一个房子。垒完以后,玛马尔巴说,你现在把房子拆掉,把这座山上建房子用的石头背到另一座山头上,造一座金字塔形的房子。

密勒日巴没有任何怀疑、怨言,再一次把那座石头房子拆掉,把石头背下来,再扛到另一座山上去,造一座尖形的房子。一共造了好几座,造完就拆,拆完又造。两年以后,他的整个背已经没法看了,全是水泡、溃烂。当时密勒日巴的师母看了以后,忍不住要哭,因为这孩子太可怜了。她就跪在玛尔巴面前拼命的哭,求玛尔巴说,你别让他再这样做了,你看在我的面子上,给他哪怕传一个最小的法也可以。

玛尔巴最后没有办法,说,你们这些妇人啊,事情就坏在你们的手里!他说,算啦,给他传法吧。本来如果他再造一座石头房子的话,密勒日巴这一生就能够即身成佛,因为你的劝阻,他必须再转一生才能成佛。我叫他做这些事就是为了让他在两到三年内浓缩他整个一生的苦报,以浓缩的方式受掉它,而且不会有生命危险。虽然吃苦,但是有玛尔巴在旁边,他并不会真的有生命危险,所以他的生命是有保障的,而他受的这些苦是以浓缩的方式来受的。

你愿意在三年内把几生的痛苦都浓缩掉,还是愿意把它们拉长,在两百年内持续的受苦呢?而当你在两百年内持续受苦的时候,这意味着你并不可能单纯的受苦,你还会造新的业。所以,玛尔巴选择了让他在两年内浓缩式的受苦,这样更好。玛尔巴看出了这个孩子——也就是密勒日巴,对上师的信心是没有丝毫怀疑的,他在内心深处对玛尔巴让他做的事情没有任何怀疑。所以,他在受罪的时候一点抵抗都没有,意味着他每走一步,每爬一个台阶,都百分之百的消融了应该受的罪业。

如果你因为前世曾经做过的事需要受一些罪的话,你也可以以这样的方式——以浓缩的方式承受它们。心中没有任何怨言,你知道你是在为未来种下种子——种下光明的种子、美丽的种子。所以,当你在承受的时候,你的内心并不完全是痛苦的。你的内心甚至已经看到了希望,因为你现在已经知道了,一切都是道法自然的。一切都在这个整体的运作当中。没有人能真的超出这个因果的规律,所以老子讲:

君子持重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在任何的情况下,你要知道你要处在哪一端。当你在痛苦的情况下,你要处在完全接受的那一端,这是最快的消融苦报的方式。而当你在荣华富贵的环境下,你仍然要处在最持重的那一端。如果你在享乐的时候开始变得轻飘飘了,那意味着另一极很快就要来了,你的灾难很快就要来了,你的打击很快就要来了。

无论你处在怎样的环境里,你都要学会 王先生讲到的“就下”。你要处在下面,这才符合天之道。如果你高高在上,很快就会摔下来;如果你浮躁,很快就会摔下来。所以,你要处在下面,处在“重”的那一端,处在“静”的那一端。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你并没有飘上去。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一个皇帝,如果他在高位的时候开始飘飘然,他就会很快失去他的国家。为什么古代的皇帝都会自谦的称作“寡人”——寡德之人,一个孤独的人,他有三千后宫,却自称是孤独的人。因为古人了解这种“就下”的智慧,他知道,我不能自称我是王,如果我自称是王,很快这个王就会失去。所以他宁可自称是“寡人”。所以,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如果你飘起来了,你很快就会失去。所以,老子的经文讲的都是非常根本的人生智慧,你怎么样在人生当中走的更稳,以最短的时间了结你的苦报,以最稳的方式持续你命运的上升台阶。古人讲,一个人年轻的时候要吃点苦,趁你年轻,趁你的身体还能够承受得住那些磨难,你要吃苦。这相当于把你一生的磨难浓缩在你年轻的时候了结掉。这种智慧实际是很占便宜的,所以,为什么说吃亏就是占便宜。就是在你年轻的时候浓缩那些未来将来要受的苦。而你同时又要告诉那些年轻人,当你在吃苦的时候不能有怨言,否则苦只吃了一半,另一半还会再来。而当你三十岁、四十岁的开始成功的时候,你同样告诉这些人要持重——“君子持重”,不要轻飘飘的。有一点小的成功、小的成就,就开始骄傲,就开始炫富,就开始向同学、向家人炫耀,如果你炫耀,就一定会掉下来。

一个人应该在三十岁以后学习“君子持重”,在三十岁以前学习“就下谦卑”、“随顺谦卑”。这些都是一个人本应在小学中学里就已经接受到的知识,但是我们的教育可能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漏洞和缺失。你在小学、中学,没有人告诉你要有这样的心态。以至于你已经四十岁、五十岁了,你才开始真正懂得怎么样生活,怎么样面对人生;以至于现在感觉似乎有点晚——但也不太晚。如果你从现在开始还来得及,还有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给你重整旗鼓。

虚云老和尚有一个门徒,就是那个念佛虹化的门徒——具行和尚。他是三十几岁的时候才到虚云门下出家,这个人是个文盲,不识字,而且他有严重的耳背,听不见声音,跟他讲话几乎要用喊的,所以他干脆就很少开口说话,不跟人说话了。但他一心念佛,他在虚云的庙里面整整念了十几年的佛。一个人在后院天天种地、念佛。他也念不来经,因为不识字,所以从不上殿,只在后院种地。整个寺院的菜基本上都是他种的,寺院厕所里的粪都是他掏的。他做的事情几乎是没有人愿意做的最苦最累的事,一直做的是扫厕所、掏大粪、种菜地的事情,很少来虚云老和尚门前。

大概十五六年后,他来到了虚云老和尚门前,对虚云老和尚说,我来告辞,我要走了。虚云当时一看就知道他这个“走”不是一般的,知道他要往生了,就点了点头。半夜里就有人大喊,着火啦!就看见后山突然间有火光。虚云老和尚当时在打坐中,他已经感觉到具行已经圆寂了,而且身上自己发出了三昧真火。他马上到后山去看,就看到具行和尚自己弄了点柴坐在火上面,火已经把他整个人烧成灰了。

很奇怪的是,他手里拿的引罄木棒全部成灰了,但他整个人看上去还是个人的样子,没有变成灰,很完整。这时候,虚云老和尚就命令所有的人安静,不要碰他。他就对具行和尚讲了一句话说:“具行啊,你已经证入罗汉果位了,我不如你。但是为了大众的利益,希望你现在保持住,明天我请佛教界的人给你拍照以后,你再走。”

第二天一大早,很多新闻界、佛教界的人扛着相机来了,就把具行和尚在火里已经化成灰,但还是人形的样子全部拍下来。拍下来以后,虚云老和尚再次敲引罄说现在可以了,说:“具行啊,最后我给你送别。”引罄一敲,他整个人就像塔灰一样崩散了。

具行和尚是三十几岁以后才开始念的佛,他老老实实做最卑微的事,最低下的事,因为耳背又几乎十几年没有跟人讲过话。结果十几年当中就成就了如此深的道业,虚云说他已经证入罗汉位了。一个没有文化的人,而且具行和尚并不是童身出家,在出家以前是有老婆孩子的。在他出家以后他的老婆孩子也全部剃发出家。

所以,即使你到了三十岁、四十岁,你从现在开始,放下你的身段,做一个谦卑的人,做一个卑微的人,做一个愿意让人嘲笑的人——并不是说有意让你去被人嘲笑,而是说有人嘲笑你的时候,你愿意被人嘲笑,没有任何怨言,那你真的是积下大福德了。可以肯定的说,这样的人在他临终的时候将不会有大的病痛,为什么一个人临终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大的病痛,缘于他一生要受的罪,他不愿意受,他抵抗,直到他身体将要死亡,他没有抵抗的力气了,那些病痛就全来了。为什么那些修道的人往往没有什么病,因为在他青壮年的时候,他就没有抵抗,面对那些痛苦,他愿意承担掉。如果你从现在开始,能够像王先生一样,做一个谦卑就下的人,你就在为你的未来种下非常好的种子。你的临终也许就象具行那样没有任何病苦,寿终正寝。你的来世,你的下一生,甚至都会种下很深的福德,用不着转世到一个悲苦的地方。以前在西藏住着一位藏民妇女,三十年的时间,就一直为住在山上的一位活佛背水,这位妇女转世后成汉族的一位在家居士,成为了一位相当成功的商人,身家上亿。有一次,她请西藏的圆光师给她看前世,圆光师通过镜子看到她的前世就是那位曾经在山中背水的藏族妇女。其实你做的事情并不会白费,你每做一件事都会成为一个种子。因为老子讲到“其事好还”。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天道好还的世界,每件事都会回来。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这里老子就跟你讲,真正聪明的人啊,他能够看到长远。他做的事情表面上看上去是吃亏的,但实际一点都不吃亏。表面看上去好像并没有怎么样,就像你无法看到一个背水的妇人在转生以后的命运一样,她的善行在背水的那一世并没有展现出明显的福报。你看不出真正的善行未来的跨度,这一切内在的因果是如此的深奥,而只有一个圣者能看到更长远的时间跨度。所以一个圣者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这才叫做真正的明智。他并没有说,我救你,是为了图一个回报。我做这件事情——背水,是为了图一个回报。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回报就不会来。

而一个圣人,他知道他做的每一件事一定有回报,根本不需要去忧虑,也根本不需要选择。所以故无弃人,故无弃物,哪怕你救的是一个坏人,一个糟糕的人,多么糟糕也没有关系,它一定有相应的回报。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每件事,哪怕是坏的事、坏的人,都成为了你的资源,都成为了你种下种子的一个良田,这个时候就没有必要选择了。

当来到你面前的是什么,你都用发自内心的善去行动就可以了,这个时候是虽智,大迷。而这个“迷”是真正的要妙。一个无选择的行动,一个不需要选择的行动,看上去好像很迷惑,很傻——这个人很呆,这个人好像很吃亏,其实不是,这个人是大智慧。这个人是真正领悟了生命的要妙、秘密。

王凤仪说“我在30年前就种下了今天的种子,而你在30年前也种下了今天的种子。”然后他那个长工朋友就问王先生:“那你看我还有救吗?” 王凤仪告诉他:“还有!”一个60岁的人,他还有救!所以,即使你60岁了,你还是可以。大家参考一下王先生告诉他的方法。王凤仪告诉这个长工,你从现在开始,去背一个背篓,拿一个捡垃圾的叉子,看见地上有牛粪、羊粪,你就叉起来放在背篓里,每当你捡到一箩筐羊粪、牛粪的时候,你就把这个羊粪、牛粪倒到人家需要肥料的田里面,不要问人家收一分钱——无偿的倒给人家。他说,你这样做,自然就有你的活路。

这个长工很信他——这个时候他总算信了。虽然他知道做这件事是没有回报的,白给人家捡牛粪,捡羊粪,但他信,就去做了。一个60岁的老人,连个屋子都没有,睡在外面,天天捡羊粪,靠乞讨度日,把捡到的羊粪无偿的丢到人家田里,帮人家肥田。他这样做了一年以后,终于有一家地主看到他天天这样做,被他感动了,就说:“你来吧,不要在外面到处流浪了,你到我这儿来,你只要帮我看着仓库就可以了。你什么也不用做,你就帮我看看仓库。”结果,这个长工就在地主家的仓库里终老,一直到他死。

王凤仪讲的话是对的,你只要这样去做,不要管回报,自然就有一条路出现。所以,如果人们能去掉心中的狡诈,去掉心中的计较、忧虑和恐惧,你全身心的去做那些不会有任何回报的事——捡羊粪、捡牛粪这样的事,如果你真的去做,回报会来的。因为这是生命的法则,没有人能阻挡那个回报来到你的面前。

这些道理应该在三十年前就告诉你,但是现在还不晚,如果你现在开始这样做,还来得及。你未来至少还有三到五十年的时间,足够了。即使你像这个老长工一样做一年,它就会有回应,何况你坚持做十年。真正承受那些来到你生命中的打击,真正帮助那些来到你生活当中需要帮助的人和事,默默无闻的去做,不求回报的去做,那个回应就一定会来,即使你只这样做一年,你就会看到那个效应是在哪里。

好,这就是今天的读书会。接下来是以太冥想或者站桩,大家可以在半个小时之内,认真的以打坐的方式或者以站桩的方式做以太冥想。站桩也是一个很好的消业方式,你在站桩的时候很苦啊,你站在那儿是很苦很累的苦差事。你能坚持吗?如果你能坚持,你就会消业,这是真的。而且站桩对身体非常好,一开始站的时候,浑身是汗,超过一个礼拜,你的汗会越来越少,到后来几乎只有微汗。如果有微汗的时候,你可以站得稍微低一点。所以站桩也是一个极好的消业方式,大家千万不要错过这么好的一个一举两得的功课。

好,今天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