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禅观》夕阳讲解14-无为的回应·回向的奥秘·爱的语言

无为的回应

《老子》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在第四十八章里面,老子讲到了一个对我们现代人来说难以理解的概念,就是无为,而当你无为,老子说你就无不为了。这对于现代人来说,几乎是完全不能容忍的,整个西方的教育都主张你必须做。你不做,你就糟糕了,你不做,你就会失去一切。而老子在这里提到的无为,实际上跟做不做没有关系。这个无为的含义,完全是心灵化的,你可以做事,但是仍然保持无为。就好像我们大多数人即使躺在床上,什么也没做,他也是有为的,他的脑子里一直在做,他的手和脚是没有做,一动不动,但他的脑子在拼命的动,在拼命的做。

老子这里面的无为,是指你内在最深处达到了一个放松,而你可以做外在,它丝毫不妨碍你外在继续做你的事。曾经有人问我,如果达到无念、达到一个空性的状态,那么还能念书吗?你当然可以念书,甚至可以背单词,可以把需要念的这些功课全部完整的学下来,没有任何妨碍。而且如果你有经验的话,你会发现当心灵处于一个极度放松的状态,你的头脑灵敏度不是降低了,而是升高了。

我可以举一个例子。那些小孩子,还抱在手里的小孩子,大概两三岁或者三四岁,他刚刚学会说一点点话的时候,刚刚学会勉强用些语言表达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小孩子有一个习惯,他一直在动,他的注意力几乎是分散的,他要么咬手指,要么在抓这个看那个,他的注意力没有一刻是集中在一个点上。一个小孩子的注意力天生就是分散的,分散这个词不恰当,我们应该用更准确的词,一个四岁以前的小孩子,他的意识状态、他的注意力状态,天生就是360度打开的。

如果你曾经跟跟这么小的一个孩子,有那么几天的接触,或者你曾经是父母,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你看这个孩子好像从来没有注意过任何事,他从来没有专注过任何人、任何点,从来都没有。但是有的时候他突然会告诉爸爸妈妈,突然会告诉身边的人,刚才一个所有人都没有注意到的事。尤其是做过父母的人,那个孩子会告诉你,你把钥匙放到哪了(连你自己都忘了)。他从来都没有注意过任何你的一举一动,但他的注意力却是打开的,以至于他自然的、被动的就注意到了所有的一切,即使他没有抬起眼睛,即使他没有真的睁眼去看,他也意识到了周围发生的所有一切。小孩子似乎天生就有这个功能,他的觉知是完全敏锐的,而且是不需要用力的,不需要专注的,不需要有焦点的。他坐在那玩,玩他的玩具,坐在那啃手指、看电视,周围发生的一切他全部注意了,他甚至没有侧耳去听,没有转过脸去看,他也全部注意到了,他可以告诉爸爸妈妈刚才有谁从旁边走过去了。

老子讲,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你能够像一个婴儿一样吗?完全放松下来,把你的心灵,你的头脑完全放松下来。当你完全放松的时候,一个副产品就产生了,也就是你的觉知、意识突然就变得敞开了,而敞开会携带着敏锐,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你看一个孩子好像是无为的,他在啃着手指,啃着脚趾,他的眼睛在东看西看,根本没有看任何东西。但他似乎都看到了一切,都听到了一切,他听到了你甚至没有注意到的那些声音。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小孩子看天气预报的时候,他可以把所有天气预报里讲到的城市都倒背如流,他知道上海后面的那个城市是哪一个,再后面的城市是哪一个。他从来没有背过书,甚至都不识字,只因为父母在看天气预报,他在旁边玩耍,但几天以后,他却可以开始告诉你,这个城市后面是哪个城市,他完全熟了,二三十个城市完全熟了,他根本没有经过背诵,就自然记住了。一个小孩子为什么其实不需要学习文字化的母语?因为所有的语言,对于他来说都是天然的。只要爸爸妈妈在旁边说话,他渐渐的就能听懂,渐渐地就会说了。他没有经过记忆,没有经过背诵,他唯一做的就是敞开。

而当你敞开,当你完全放松的敞开,你突然发现你听到了所有的声音,你有这样的记忆吗?我相信你一定有。

你来到农田旁边,夏天的傍晚,在月光下,你喝了一口茶,静静的坐在那摇着蒲扇,躺在躺椅上,你什么也没有听,你只是躺在那。突然你发现你听到了周围所有的鸟鸣和虫叫,所有的声音,几千个声音,成千上万的虫叫,你同时听到了,而这个声音是你平时从未曾注意过的。它天天都在,但是你只注意到了电视机,你从来没有注意到窗外有这么美妙的天籁。当你把电视关掉,当你放松的躺在躺椅上,突然间整个世界似乎倾泻而下,所有的声音,像潮水般涌入你的耳膜!

你什么都不需要做,甚至敞开都不需要做,因为敞开自动发生,只要你放松,只要你无为,那个敞开就来了!而当你打开门,所有的东西都涌进来了,因为它并不在远处,那些声音、那些鸟鸣和蛙叫,就在你的门口。是你关上了门,所以你听不到。而当你敞开,它们全部蜂拥而入,几千个声音一拥而入!

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这个经验你一定会有,这个经验人人都曾经有过。而伴随着这个经验,另外的一个副产品就是你会发现一个孩子总是很快乐,一个敞开的人总是很快乐。如果你拥有四岁童真般的敞开,你将会保持快乐,你现在就可以尝试这一点。

此刻,窗外是安详的,窗外闪烁着星光,如果你保持敞开,保持心灵的放松,保持没有任何的思想,你面对着星空,忽然就敞开了!你会发现有一种不是高兴的高兴,一种不是兴奋的愉悦,一种无法言说的甜蜜感和美感。当你此刻仰望星空的时候,整个世界充满了难以言喻的至美!

那个美丽是无声的,那个美丽从来没有缺席过,它一直在。只是你没有敞开,你没有去看它,你没有去听它,所以你错过了。而现在,只需要现在,你放松,再次敞开、再次仰望星空的时候,那个美就来了,那个美再一次倾泻而下!

为什么一个孩子总是很开心?因为他随时随地都是敞开的,他随时都有一种心灵的无为存在着。而当你拥有这份心灵的无为,你就能够做到取天下常以无事

新闻里曾经报道过,唐山地震的时候,最不容易被砸死的,最不容易被地震废墟掩埋的是那些婴儿,往往婴儿的存活率比较高,成年人死的比较多。那些婴儿的手脚都被包在蜡烛包里,也许父母都死了,但是婴儿却活下来了。这一点曾经被应用在禅宗,尤其是日本的禅宗里。在日本的禅史里记载了这样的公案,一个当地的士绅去到寺庙里,访问一位悟道的长老。日本是地震多发带,地震很频繁。这个士绅和长老一边喝茶一边聊天,正开心的时候,突然间来了一阵大地震,震得蛮厉害。这个士绅撒腿就往外跑,扔下茶杯就往外跑。几分钟以后,地震过去了,他刚刚想起来,诶,这个老和尚还没出来。他再颤颤巍巍的回到禅房里一看,老和尚仍然在那喝茶,很镇定自若,而且姿势都没有改变过。他仍然坐在那,仍然端着他的茶杯,神情非常自如。

在禅的意境里面,如果你内心安住于无为,外界将没有什么能够触动你,外界将没有什么能够打扰你,外界将没有什么能够侵犯你。这听上去有点玄妙,这就是为什么唐山大地震当中,蜡烛包里的小孩,往往存活率很高,因为他不知道大地震已经来了,他仍然在安睡当中,他的心灵仍然在一个完全放松的、自如的状态里面。所以即使墙壁倒下了也仍然伤不了他。这非常奇怪——你的心和你的外界似乎有某种神秘的对应。当你心中无事的时候,你的外界一定是没有事的,即使外界山崩地裂,也不会丝毫地妨碍到你,所以取天下常以无事

听上去有点玄,但这正是禅宗的理念。美赫巴巴一生都在给麻风病患者洗脚。你知道麻风病是高传染性的疾病,碰到麻风病人的伤口,碰到他流出来的脓水,你就会被传染,而且是百分之一百。美赫巴巴一辈子都在找这些麻风病人,给他们洗脚、洗澡、洗脸,事后甚至不洗手。他有一次给麻风病人洗完脚后,立刻就吃东西。他的弟子很紧张,说你至少应该洗一下手,再拿那个甜饼吃。他说:你不用担心,我不会被传染到的。因为他的心里是无为的,当你的内心是完整的,你的外在一定会完整,将不受破坏,这就是美赫巴巴达到的境界,一个禅者的境界,他可以应用在生活里面。

人们总是在面对危机的时候就慌张失措。有两种面对危机的方式:一种是急中生智,从你的心里,从你的潜意识里。从你所有的知识记忆里面,找到一条捷径,解决当前的困难。换句话说,为了救急,为了活命。而另一种方式就是禅者的方式,彻底的无为。

当你安住无为,这个世界就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伤害你,当然达到这一步需要很高的境界。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可以达到这个境界:第一种是圣人,一个已经证悟安住无为的人;第二种是白痴,一个没有智商的人,或者说一个婴儿。他的智力水平还没有达到让他紧张的程度,他完全不紧张,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所以他仍然是放松的,他的放松拯救了他。美赫巴巴曾经提到过,一个白痴和一个圣人很像,唯一的差别,白痴是无意识的,圣人是有意识的。而他们在心理的状态上几乎是一样的,都是无为的,都是空的,他们内心深处都是放松的,没有任何担忧的。

所以当你不担忧,就没有什么担忧能够落到你的身上。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开始不求自得,你不追求,它也来了;你越追求,它越来不了。老子在这里讲为学日益,你学东西是越来越往里填充,就越来越多。为道日损,学道要越来越扔出去,越来越减少。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把你内心的这些担忧扔掉,把你内心的这些恐惧放下,你成为一个完全无忧的圣者。

永嘉玄觉在《证道歌》里的第一句话就叫“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你有没有看见一个绝学无为的闲道人,一个放弃学问,一个完全无为的道人,安闲的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他既不排除他的妄想,也不追求佛啊、仙啊,也不追求真理,他只是安闲的。所以,“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他达到了彻底无为的境界。

你的心里有一丝的念头和事,这个事哪怕是最小的事,就不足以取天下。你哪怕有一丝的念头,就有一丝的紧张,这一丝的紧张,就会创造一丝的障碍。你有多少紧张,你就有多少障碍,它们是对等的关系。在生活里,你时时处处可以看到这种对等性,你越是在乎什么,就失去得越快。古人有句话叫“情深不寿”。你对某一件东西的执着越是深,也就是“情深不寿”,那个东西寿命就长不了。你对那个东西执着的感情越来越深,它就长不了了。“情深不寿”,这是古人讲过的一句很美的话,你太执着于它了,那个执着是强烈的紧张,高度的紧张,你的紧张使你把它推远,越推越远,用你的紧张,用你的抓,你在拼命抓住它,追求它,它反而越来越远。“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乾隆送陈家洛佩玉上的刻字)。”像一块玉一样,无所求。

至德至善

《老子》第49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就是要让你们变成一个无知无识的孩子,把你的耳朵眼睛蒙起来,不让你看得太多、听得太多。你看得太多、听得太多,你就复杂了,你的思想就不得已会复杂化,所以他让你变得单纯。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让你的心变得不是那么敏锐,变得浑厚,所以一个人浑厚一点,命运就好了。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很精明的人命运多舛,你看你生活里的那些同事亲戚眷属,你会发现那些亲戚眷属越是斤斤计较,他的命运往往越多舛,不太会很顺利的。傻人有傻福,想的不太多的人,他福气很好,什么事情想都不想就来了。所以圣人为天下浑其心,你要傻一点,要浑其心,不要太精明,处处好像不能吃一点亏,统统要占便宜,那你就吃大亏了。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所以你傻一点,你不要分这个是好人,这个是坏人,对于圣人来说,他并不分这个人很好,这个人很坏,他看上去,你们都是孩子,德善,平等的看待。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因为在他的心里,当你德信、德善的时候,你是最自然、最轻松的。你发现你在区别对待的时候,你也很累,是不是?你在区别对待这个人、那个人……你发现你也很累,没有必要这样做。

你完全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的背景,如果你看得够深。有两种方式,如果你看不深,你根本看不深,你就做一个白痴,也很好,每一个人在你面前都是好人。一个白痴是淳朴的,善良的,是有德的。他可能没有道,但他一定会有德。如果你够智慧,你看得够深,你看到每一个人的背景深处,都不是坏人,因为没有一个人的背景深处是坏人。他即使自私自利、即使唯利是图,他也是为了生存的本能,他并不是真的为了伤害别人。出于这个本能是能够理解的,所以这个本能本质上是善的,出于维护你身体和维护你生命的存在。他在照顾他自己,他只不过照顾的面小了一点,照顾他自己是对的。因为他的能力只有这么大,他的心量只有这么大,他的心量只够他照顾自己一个人。他的这种照顾仍然是出于对生命的爱,对自身的爱,所以本质上是对的。

如果你看的够深,你就会德善,你就能够理解他,能够原谅他。真正的问题是你真的能够原谅他?也许你能够理解一个像范跑跑这样的一个人,他胆小、怕死,也许你在他的位置上,你也一样怕死。他也许不能照顾所有的孩子、同学,但他至少照顾了他本人的身体。如果你看的够深,甚至这样的一个人,你都能原谅他,为什么不呢?

我以前看过一个新闻,据说一个杀人犯,连着杀死了看管仓库(这个仓库是装高级野山参的仓库)他连着杀死了三道门的门卫、守护者,包括狗,全部毒死。他偷了最名贵的几万块的野山参回家,回家以后,他把野山参给他太太,让她立刻煮了吃,然后他自己就跑了。可见他不是没有一点善良的人啊,他立刻把这个野山参煮成汤给他妈妈、太太吃,他自己跑掉了,连夜就逃走了。即使这么一个连着杀了好几个人的杀人犯,他偷出了野山参是给老娘吃,是给老婆吃,他心里深处仍然有那么一分是柔软的。没有任何一个人,他的内心深处是没有柔软点的,所以一个圣人看到了这一点,他看到了你甚至都没有意识到的本质。你认为自己很刚强,很无情,很野蛮,很自私,但在一个圣人眼里,你还是个孩子,而一个孩子是可以原谅的,他不懂事,但一个孩子内心深处仍然有柔软点,所以他会原谅你。

在苏菲教里提到过这么一个圣人,因为他的成道,讲了一些超出《古兰经》的文字。一个成道者总是会讲一些超出经典的文字,而这触犯了循规蹈矩的毛拉们、圣教士们。他们把这个圣人抓起来,砍坏他的双手。在砍断他的双手之后游街,游到那个十字架,要把他处死。而他一路游街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朝这个圣人丢石头、扔石头,这个圣人被砸得满头是血。因为那个时候的人很野蛮,他们认为一个罪犯应该被活活用石头打死。就好像现在的伊斯兰教,一些犯罪的人要被施以石刑。那个圣人用他断的手,用他浑身是血的手,把自己身上的血撩起来喝进去。

然后发生一件令人震惊的事。在扔石头的队伍里面,有一个他最亲爱的门徒,这个门徒也是一个开悟者,但是他迫不得已,必须向他的师父扔石头。如果不扔,他也会被抓住,也会被砍坏双手,也会被送上十字架,所以他不得不扔。但他不忍心用石头打他的师父,他扔了一朵玫瑰花。而这个时候他的师父突然哭了,所有的人用石头打他师父、打这个老圣人的时候,这个老圣人完全没有哭,丝毫没有任何伤心的感觉,没有绝望的感觉,一点都没有,他还用受伤的手撩起他本人的血喝进去,他知道他的血是有净化作用的。他用他的血抹他的身体,他说,我在净化我自己,我在临终以前,净化我的身体,用我自己的血。

但是他这个开悟的门徒用一朵玫瑰花扔他的时候,他突然间哭了!为什么?他跟所有人痛哭说,你们打我,都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你们不知道你们在做什么,你们是无知的,你们用石头打我的时候,你们完全是孩子,你们是无知的。而当我这个门徒在用一朵玫瑰花打我的时候,他是有知的,他知道他不应该这样做,即使他用一朵玫瑰花砸向我,那也比用石头砸向我更令人伤心。因为他知道,他这样做有罪,即使用一朵玫瑰花砸向一个圣人,也有罪!

所以他哭了。在一个圣人的眼里,那些无知者是可以原谅的,他们犯再大的罪都可以原谅。而一个有知者,哪怕犯最小的罪,他都会为他痛哭,因为他的这个行为一定会引来回应,引来回报。你在有意识地这样做,你这样做仅仅出于胆怯和懦弱,即使你扔的是一朵玫瑰花,你不得不扔点东西,因为你不扔你就会被抓起来。

所以在圣人眼里,他看的更加透彻和清晰。他看到一切的人,背后都是善良的,本质都是善良的。当你能够看到这一点,你的德里面将蕴含着道,他不仅仅是纯粹的德,不仅仅是一个憨厚者的德,一个无智者的德;他变得有智,有智慧,他的德里面开始生出道来。

当一个圣人发现,周围的人无法生出这样敏锐的觉知力,敏锐的智能的时候,他就会为天下浑其心,他干脆让你们成为浑其心的人、纯朴的人、无知的人、憨厚的人。注其耳目,皆孩之,让你们成为像孩子一样纯真的人,不要给予你们太多的知识,否则你们会变得复杂、狡诈,会失去你的童真、失去你的天真。而当一个人失去他的天真的时候,他会怎么样呢?

回向的奥秘·爱的语言

《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如果你变得狡诈、变得有分别心了,你开始不那么纯朴了、不那么善良了,你开始变得所谓的小聪明了,会怎么样?他告诉你,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有十分之三的人明明可以活下去,却死了。他把他自己挪动到那个死地的地方去了。有十分之三的人活下来。有十分之三的人由于先天的原因,他活不下来(先天的疾病等等),他必死。但是还有十分之三的人,他明明可以活下来,却也死了。这部分人就是动小脑筋的人,他的小脑筋害了他,而不是帮了他。为什么说害了他?

夫何故?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真正善于养生的人,他走到深山老林里,不会碰到猛虎野兽;走到两军交战的战场上,都不会有兵刃伤到他。这就是刚开始老子讲的,你心中没有恐惧,恐惧就伤不到你,你心中自然放松,就没有任何外来的事物能够伤到你。所以,虎无所用其爪,兕无所投其角,兵无所容其刃,他没有地方可以伤你。看上去好像是傻人有傻福一样,聪明人都被砍死了,而那个傻乎乎的人倒回来了。不那么灵敏的人,反而一箭都没有伤着,没有中到,而那些灵敏的人反而被刺死了。

生命就是这样,你如果觉得自己非常聪明,自视甚高,可你的聪明还没有达到绝顶,你的聪明是半吊子,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往往这个时候你是最危险的。如果你是完全愚昧的,或者你聪明绝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会知道自己是无知的,他的聪明达到百分百以后,他看上去像一个没有知识的人。一个善于演讲的人,他在生活里面是绝对沉默的,非常沉默;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他几乎不怎么开口。而越是小聪明的人,越是喜欢开口,他的话非常多,他恨不得显示出他的聪明伶俐。但往往一个这样的人,而处在十分之三的死地当中的人,很容易死,这种人死得快。

据说老子出关的时候,被迫写下这本《道德经》,那个逼迫他写的人叫关尹子,关尹子后来看到这本经之后,他也得道了。得道以后,他离开这个边关,到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村。很奇怪的是,他走到哪儿,那儿就开始五谷丰登;他走到哪儿,那儿粮食就种得特别好,风和日丽,民风就变得很纯朴。当地老百姓觉得这个人来了,我们福气就好像突然变大了,老百姓就开始崇拜他,经常送东西到他家里。他很烦,你们不要来看我,他住在小山包上,老百姓会把家里的小孩送到他那去上学,他往往把那些聪明伶俐的小孩都遣送回来,留下一些很笨的小孩。他说我就喜欢笨的,笨的我要,很适合我,聪明的我不要,你们统统回去。

最后他甚至不堪其扰,因为村民觉得他是个大圣人,逢年过节就要来参拜他。关尹子就带着几个很笨的童仆,离开那个地方,到更没有人烟、更荒凉的地方。但他往往去了那个地方,一年以后,那个地方就又开始变得五谷丰登了。所以一个无为的人无论走到哪,那个地方就会莫名地繁盛起来,所有凶险的事都会自动的远离。

讲到这,我想起一件事,无论我认识一些佛教徒、天主教徒、或者学习灵性的人,你会发现,我会遇到很多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往往几乎会有一个共同的诉求,几乎是一模一样,他们都会问我,我有某某愿望,现在实现不了,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教我吗?教我一个法门,教我一个咒语,教我一个念诵的方式,一个打坐的方式,一个冥想的方式,一个祈祷的方式,让我祈求以后,愿望可以实现。能够找到男朋友、女朋友,让我事业顺利,能够疾病消除,能够消灾免难,等等。

他们所有这些诉求都指向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有为的愿望。你有具体化的有为的愿望。你如果强烈的祈祷,你如果发自内心的、迫切的、带有极大强度地祈祷,你的这个愿望的确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但那个实现用一个比喻——你几乎是在拼命的大力敲上帝的门,你给我你给我你给我!那么,如果你敲的够大声,会给你扔出一点东西来,暂时满足你一下,这个的确会,然后门就关上了,后面是重点,然后门就关上了。除非你再一次拼命敲拼命敲拼命敲,门缝会又打开一点,再扔出一点,就又关上了。

上帝似乎对你很吝啬,每次只给一点点,而且也只是你要求的那一点点。那为什么一个像关尹子这样的人,他根本什么都不要求,甚至你给他他都嫌烦,而一个这样嫌烦的人,把人们都遣散的人,老天爷却拼命的给他,他走到哪儿给到哪儿。他走到一个荒凉的山包上,那儿就开始变得繁荣,变得花开,变得所有的作物丰收,所有周围的老百姓都变得富足。非但他富足,他周围的人都开始富足,整个生命似乎对他极度慷慨,恨不得塞给他,为什么会这样?

这个是我们真正要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学会的一个东西。

如果你像一个乞丐一样,你只能要到一块钱;而一个像关尹子这样的人,他连手都不往外伸,所有的礼物却倾泻而下。

也许你会说,因为他无为了。因为他什么也没有做,这样说的确没有错。但是在这个说法里似乎缺少了一个种子,一个因地,而这个因地很重要。

大家看,老子在第四十九章里,讲到了德,德善跟德信。你知道佛陀在整个教义里是非常注重因果这两个字的,佛陀提到有两种圣人,他们都达到了无为,但其中的一种圣人却往往会“罗汉托空钵”。他达到了无为,他内心是完全无为的,但他却依然贫乏,甚至要乞讨到东西、要讨口饭吃都很困难。而另一种圣人,他达到了无为,他的一生却像关尹子一样,充满了丰盛。

佛陀曾经非常明确的讲到过这两种同样达到无为的圣人之间的区别,也就是罗汉跟菩萨之间的区别。这个区别就是,那个菩萨,祂在祂的无为里面,向外展现了,也就是向外展现的时候,他种下了一颗种子,“德”的种子。无为也许仅仅是道、空、涅槃,但你如果这个道不向外展现,那么还缺少另外一个翅膀——“德”。这个“德”是真正的物质化的种子。除非你种下了你的“德”,否则不会有任何来自“德”的回应,来自爱的回应。

仅有“空”是不够的,如果没有爱的话,你的空似乎缺少了另一个翅膀,你完全是无为,完全是涅槃,完全是“空”,你会很快融入这个“空”。你会很快像美赫巴巴在印度四十年寻找的那些玛司特一样,他们融入了上帝,融入了“空”,但是彻底忘记了世界,他们甚至忘记了吃,忘记了喝,忘记了周遭的存在。而玛司特终其一生都是很贫困的,他们甚至在无人可及的荒山上吃石头,他们吃石头、吃树叶也能活,这很奇怪。因为他们的“空”无法向世界展示,他们的爱无法向世界展示,世界在他们面前已经消失了。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在神圣、上帝本人身上,这是一种失衡。

美赫巴巴用四十年的时间唤醒他们,让他们从那个空里回到世界。这就是菩萨!

而当你回到世界,你的“空”突然间有了一个质变!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你也许可以在音乐的高潮融入那个甜美,你是闭上眼的。此时请你模仿这一刻,可以吗?大家能做到吗?

你仰起头,模仿在音乐高潮的那个片刻,即使没有音乐,你也可以模仿在音乐高潮融入顶峰的那个片刻,能做到吗?而这个融入顶峰的片刻你是闭上眼的,你似乎甚至陶醉在其中,很神醉,对不对?而我要求你在神醉的那个片刻,缓慢的睁开双眼。你的神醉突然间洒向世界!在你神醉的眼中,世界是不是突然间充满了至美,你眼中的一切突然间都变美了,你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无与伦比的美!那个美甚至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它太美了!

当你凝视夜空的时候,当你把凝视夜空的眼睛转到旁边楼层的灯光上,请大家实验下,你也许从没来注意过,那个楼层的灯光突然间变得五彩斑斓!

你的爱洒向了世界!你的爱不仅仅投向上帝本身,投向那个高峰经验,你也把那个高峰经验的爱投向了世界!

这就是什么?这就是你把你内心的美,洒向了世界!这就是一种“德”!你不需要布施金钱,你也可以给世界增加一份甜美,增加一份爱意!

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我告诉你两个字,这就是佛陀讲的“回向”。

你现在终于知道什么叫回向了,把你的爱洒向世界,这就叫回向。

所以佛陀讲,回向是有功德的。为什么?因为你种下了“德”的种子。而那个“德”会回来。没有任何一个爱不会回来,爱迟早会回来。

所以为什么佛教里说:你要天天回向,要把你每天念的咒语,做的好事,每天哪怕心里产生的一丝善念,你都要回向给世界,回向给每一个人,回向给你的父母、你的亲人、爱人,甚至小狗,甚至回向给你桌上的茶杯,回向给天空,回向给大地,回向给每一寸的空气,你回向的范围越大,你种下的“德”的种子就越广!

所以佛陀主张你的回向不要吝啬,佛陀一直告诉你,你要回向一切众生,甚至要回向十方三世。十方,这范围就更大了。三世是什么?过去、现在、未来,甚至要跨越时间的界限,你的回向应该要如此的广大,你在给你自己种下“德”的种子,你在积德!

而我们回到刚才最初的起因。为什么一个像关尹子这样的人,上帝会拼命的给他?你要知道生命里没有什么事情是无缘无故的,因为他在上帝给他以前,他已经在他的生活当中,每一秒钟,他都在回向给世界!在每一个片刻每一秒钟,关尹子以他的爱在洒向这个世界,所以上帝不得不还给他!

你明白吗?你付出的就必须还给你,没有什么是白来的。你表面看上去,关尹子走到哪儿,哪儿的人就开始喜欢他,敬爱他,甚至把家里的小孩都送给他,好像他都是白得的,那你就错了。他从未曾白得一点点,甚至他洒出去的,远远大于他获得的。所以整个生命拼命的还给他还不够,因为他每一秒钟又在洒向世界,他以他的爱,以他的空性,以他的无为,在洒向世界!

新加坡有一个活了一百零四岁的老人,叫许哲,前几年刚圆寂,她好像是一百岁还可以做瑜伽操,把脚拗到头上。她办了一个养老院,照顾很多老人,许哲从来没有要求过大家要捐款、帮助,但她从来没有贫乏过,没有贫困过。因为她以她的爱心在做事,她不仅仅只是回向爱了,她的爱已经物化成行动了,她在实际地照顾这些老人。所以当你的爱物化为行动,宇宙都知道。你不要害怕没有人知道,宇宙全知道,宇宙一定会还给你,一定会回给你,甚至全世界都会知道你。

特蕾莎嬷嬷也是这样。特蕾莎嬷嬷开始办孤儿院的时候,她身上一毛钱都没有,她的第一家孤儿院是在印度大街上,街边的一棵树下。她在街边树下铺了块毯子,收留了几个没有人要的孤儿,坐在这个毯子上开始照顾他们。特蕾莎嬷嬷的基金会到现在为止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而且是财力最雄厚的。

所以当你洒下爱,当你向世界洒出你的爱,而这个洒出你的爱不能只是口头禅,不能只是吹牛,你必须物化它,像许哲老人一样,像特蕾莎嬷嬷一样。如果你能够在街边铺一块毯子开始照顾别人,你不要担心你会失败,你一定会成功。我们意识内化的学员里面,有人在广州长年累月的施粥,每个礼拜,自己掏钱。而他的组织,据我所知,已经越来越庞大了,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他施粥的对象都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所以你要用你的爱物化成行动,你不要担心没有人会理解你,上帝一定会理解你,而且上帝比你实际,你明白吗?上帝从来都不是一个虚的人,祂会以实际的方式理解你,祂会把各种各样的人推向你,祂会以各种各样的物质资源人脉推向你。只要你的爱是纯粹的,只要你的爱真的化作了行动,这一切都会来的。所以这就是老子这几章的真正含义。

你能够懂得什么叫真正的养生吗?真正的养生就是这样,不要自私,洒出你的爱,这就是真正的养生。越自私的人死得越快,他的自私使他更加的封闭,更加的恐惧,更加的狭隘,他就会成为那个十分之三的人,动之于死地的人。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这一课,关于爱的语言的一课,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比爱更能够让一个人成长。我非常高兴,觉得今天这一课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