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禅修要诀》03客观、主观的觉照及禅宗三关

1.13 持续的坚持就是锻炼。

修行就是持续的安住在禅定中,坚持不懈。禅定也就是所谓的觉照,觉照有很多层面。首先要了解一件事,我们的意识分成七个层面,每一个层面都有特定的意识经验和意识状态,或者说每一个层面都有独特的意识视角,一直到第五个层面才可以算是真正的觉照。第五个层面的觉照可以称作“客观的觉照”,第六个层面的觉照可以称作“主观的觉照”,第七个层面是真正的与上帝合一,这是最终的、完美的觉照。这些名词听上去太术语化了,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来描述第五、六、七个层面的觉照到底是什么含义。

所谓第五个层面的“客观的觉照”,好比是你背对着源头,面向世界,看着整个世界的运动,整个世界在你面前流过去,你好像觉照到客观世界的实际情况。对这种“客观的觉照”描述得最多的是克里希那穆提,他把客观的觉照描述的非常详细。

“主观的觉照”是什么意思呢?它好像是你背对着世界,面对着源头。也就是现在客观世界对你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更能吸引你注意力的是那个明亮的、明灿的源头,但你仍然是看着这个源头,跟这个源头仍然是分开的。

一直到你达到第七个层面,你就不需要看着它了,你真正跟这个充满光明的、永恒的源头合一了,你变成这个觉照的本身,变成这个光明的本身。

以这样的方式描述可能还是显得太术语化了,如果我们再降低高度,讲得更加人性化一点,可以用禅宗的“三关”来描述它。禅宗发展到宋朝以后,渐渐发展出“三关”理论。所谓“三关”就是初关、重关和牢关。

初关实际上是意识一心的状态,也就是“一心观”。它对应于第五个层面“客观的觉照”。当你在初关的时候,你会有一个水平的觉知经验。这个觉知经验完全是水平的。什么意思呢?突然间你会感觉到你的整个意识涵盖了整个水平的世界,整个的地平线都在你的意识范围之内。对一个达到“一心观”或者第五个层面觉照的人来说,在他眼睛里,整个世界、整个浩渺的宇宙都在他的意识范围之内。但这个意识范围对于自身感觉来说,并不是立体的,而是水平的。就好像你张开双臂,双臂变得越来越长,也就是你张开意识的手臂,手臂越来越广、越来越大,以至于你觉得整个的地平线、整个的天空、整个的星辰都在你的意识范围之内。

这在禅宗叫做初关,也叫“一心观”。它是一个客观的觉照经验,你开始对整个客观世界都清晰、明了了。现在整个世界都在你的意识内,以至于远方的一个非常轻微的声音——鸟叫,或者自行车的铃声,都会像箭一样穿透到你的心中,打击到你的身体和心灵。这种客观的觉照经验并不需要经过特定的、长时间的训练才会有,有时候会冷不丁的在你不经意间产生出来。

禅宗在描述第五个层面的觉照时,有一个很形象化的比喻,叫做“河北驴吃草,河南马腹饱”。一条河的北面,驴吃了很多草;河的南面,那个马的胃里就好像已经饱了。这只是一个象征化的比喻,形容河北和河南两个分开的地方,中间还有一条河,但是对于一个达到客观觉照、“一心观”的人来说,没有空间的距离了。无论空间多么广大,整个山河大地都在他的意识范围之内。所以禅宗把初关、“一心观”叫做“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为什么呢?山和水现在都好像是他里面的一个影像、一个幻化。它们好像山也非山,水也非水。

历史上,在禅宗里面比较详尽描述“三关”的还是比较少的,除了近代的来果禅师和雍正以外。雍正皇帝对“三关”曾有清晰的描述。历史上的雍正皇帝跟我们在电视剧《戏说雍正》里看到的完全是两个人。雍正本人是个开悟的皇帝,他的开悟受到当时的国师章嘉活佛印证。他开悟以后,写过一篇关于“三关”的文章。网上有,我的博客里也有,大家可以搜一下。另外近代的来果禅师对“三关”的描述也非常详尽。

倒是禅宗对“三关”一直讳莫如深,讲得很少。之所以讲的少,是因为“三关”并不是必须的。也就是说,你并不必须非经过初关、重关,到最后才能进入牢关。有的人可能需要经过客观的觉照,然后上升到主观的觉照,最后彻底和源头合一。有的人并没有经过三关,直接入重关,或直接透牢关也有。这是历代的大禅师并不特别强调“三关”的一个原因。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当你的意识在初关达到一个无限扩张的同时,你会受到一个反作用力。为什么呢?之前我们已经提到了,宇宙的第二法则是平衡法则,当你的意识在无限扩张的时候,意味着你将不可避免的遭到平衡的作用。这种无限水平的扩张,实际上有一定的回应,微妙的回应。你在使你的意识扩大,无限的扩展,以至于把整个地平线都包围了,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也会受到平衡力量的反作用。

禅宗对这一点有非常隐晦的描述:一个达到初关经验的人,是不适合出来为人师的。因为越是达到这种扩张经验的人,越是会遭到平衡。这是必然的,你无法避免。这种平衡可能来自方方面面,你有可能会莫名其妙的遭受到各种各样的磨难。一个在寻求第五个层面经验的人,是受苦最多的人。整个生命、整个世界都在试图把你的意识再一次的压回去。通过各种方式,也许莫名其妙,就有人开始嫉妒你、陷害你;也许做的各种各样的事情都会遭到困难;也许你要乘车,但是车总是不来,等等。各种可能的压制你的方式都会在第五个层面的经验里显现。所以第五个层面在禅宗来说是个相当危险的层面。

第五个层面实际上也对应中脉的上升。也就是中脉的能量试图从脊椎骨上升到头顶的整个过程都属于第五个层面。当昆达里尼上升的时候,意味着你将遭受巨大的苦难。因为你在向上冲,必然有力量要把你向下压。而当你的能量沿着脊椎骨上冲的时候,也意味着你的能量同步的从身体向外面扩张,这一点几乎不需要你操作,只要你的内在能量从脊椎骨上升,它必然试图从整个身体向外扩张。当你的能量从脊椎骨上升到心轮,你就会第一次经验所谓的“一心观”的经验。这时你的整个意识已经包围地平线了。

所以有两种方法可以达到第五个层面。第一种,不通过昆达里尼,只是通过主动的扩张你的意识范围,你可以达到把地平线包围在内。这是水平的觉知状态。第二种是没有主动扩张你的意识,而是主动升起你脊椎骨的能量,当这个能量达到心轮的时候,你的意识会自动包围地平线,这两者是同步的。

但也有一些其他的方法,有意绕过了第五个层面。因为第五个层面带来的反作用力尤其强大,所以也可以跳过第五个层面,直接从第六个层面“主观的觉照”开始。这是有可能的。

第六个层面就好像是你背对着世界,面对着源头。如果你内在的昆达里尼能量从脊椎骨急速上升,如果速度够快,以至于在经过心轮的时候,只用了一瞬间,而没有散发到心轮里去,那么你将绕过第五个层面。

大家对中脉的了解可能不是很多,灵性、“新时代”里面对于“脉轮”的描述更多见一些。但脉轮和中脉实际上是两回事。现在的资讯里,有很多关于昆达里尼和脉轮的信息,而不是关于昆达里尼和中脉的。你可以使能量留驻在每一个脉轮上,使它们旋转,产生各种各样的光芒。你可以通过冥想,想象这些景象。但是你想象得再逼真,你的中脉里面仍然是干枯的,没有能量真正集中到里面去。实际情况跟大多数人想象的正好相反,你越是想象能量进入脉轮,意味着在中脉里,你越是没有能量。因为中脉的能量已经被抽到脉轮了。所以对于上升昆达里尼来说,是要避免脉轮的,这一点,你可能第一次听说。只有在下降昆达里尼里面,需要用到脉轮。

整个昆达里尼的流程,我先跳过去,稍后再详细的讲一讲。现在继续讲第六个层面。

天主教的十字架有很深的隐含意义。水平的延伸象征着第五个层面,它是一个水平的觉知状态,一个非常客观的、扩大的觉知经验。而那个垂直的延伸,象征着第六个层面“主观的觉照”。你有没有发现?十字架的两根木头,垂直的长度远远超过水平的长度。为什么会这样?它暗示:真正的深度是来自垂直的,不是水平的。水平的觉知经验,实际上深度并不深。即使它看上去无限广大,乃至整个世界都在你的意识范围圈之内,但它实际上是没有深度的,它的深度仍然非常浅。只有垂直的第六个层面的觉照才拥有深度,而且它的深度不是向下深,而是向上深。

在第六个层面的经验里,你开始有一种超越的觉知、超越的觉照。这种觉照丝毫没有使你的意识伸展出去,反而是完全的向内收的,它正好和第五个层面的经验是一个相反的体验。你的意识是完全的向内收,而且收到一个明灿的源头,你开始与这个物质世界有一个隔离的感觉,你好像是远远的看着它,你进入了一个比物质世界更高的、充满光的层面。你远远地看着这个在你下面的、这个低的世界,你自己的肉身也包括在这个世界里。也就是说,你把你的肉身完全放到这个物理世界里去了;而你的意识整个跟这个世界、这个身体完全分开了。所以它是一个主观的觉照。整个世界和整个你的身体对你来说,就好像是别人的,就好像是一个非常虚幻的梦。

《金刚经》里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最后一句“应作如是观”是说你应该经常处于第六个层面的觉照当中,因为这是你最后能够操作的方法,第七个层面是没有方法的。你实际能够操作的方法止于第六个层面。当你真正的安住于这种觉照当中,这种超越的觉知当中,有一天你的觉照会突然间彻底与那个源头吻合,你就达到第七个层面,真正的跟上帝、源头、涅槃……你愿意称作的任何名词,也就是与最终的那个源头合一。这是对1.13做的一个扩展性说明。

1.14 长久的坚持后就能打下坚固的基础。

修行就是持续地安住于这样的觉知中,达到精妙的时候,就有了一个稳固的根基。

1.15 无欲则是不执着于所见所听之物。

这句话它在描述哪个层面的觉知?是第六个层面的觉知,你不必非要经过第五个层面,你完全可以绕过它。当你在觉知当中不执着于任何事物,无论这些事物是我们主观感知到的内在思想、知识还是学习来的客观外界知识,你都不陷落于其中。这意味着无论内在和外在,你都和它们脱开了,这第六个层面的经验和第五个层面的经验正好相反。第五个层面的经验是:你和客观世界产生了一个彻底融合的经验,你无限扩大的意识和整个世界融合;而第六个层面是完全颠倒过来,它跟整个世界彻底脱离,完全分开。

当你在1.15讲的这个高度觉知的第六个层面,在这种隔离的、超越的觉知状态中长久的安住,就有了牢固的基础——也就是所有物质世界的纷扰都无法动摇你了。

而在第五个层面的觉知里这是不可能的。在第五个觉知里,在远处地平线上,哪怕有一个轻微的铃声,都会立刻穿透你的皮肤,你会有这样的经验。因为你在第五个层面的觉知里,你和地平线上的整个世界完全合一了,无论多远的地方,多轻微的声音你都能听到,而且每个声音都是冲你来的,因为你是水平世界意识的中心,那个声音会立刻被吸引到你身上,穿透你的皮肤,所以禅宗认为第五个层面的经验是非常痛苦的,而且很难跳出来。这种扩大的经验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实际上这种满足感意味着自我的膨胀,你无限的扩张,无限的膨胀,以至于你和地平线都合一了,你会彻底的满足于这个经验。第五个层面在禅宗里面反复受到棒喝,但它仍然是进步的象征,你进入后必须再跳出来,进入更高的层面。

我二十年前是从禅宗入门的,我的老师叫佘雷,佘老的师父叫程叔彪,程叔彪是在房间走路时突然证悟的,并不是在禅定当中。当时虚云老和尚还在,他就找去,虚云老和尚一见便印证了:你实现了。并亲手给他写了首张拙秀才的开悟偈: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

随顺世缘无罣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程叔彪当时开悟以后还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也就是说当你的意识达到一个高峰的时候,你很有可能在完全不知情的或者是没有操作的状态下突然间打开某些潜意识的大门。当时程叔彪在开悟的那一瞬间突然间回忆起他前世的很多事,他回忆起自己的前世是雍正,而且雍正皇帝当时写的几篇文章他都能够倒背如流,都能够回忆起来。而且他甚至还回忆起来自己在雍正那一世死了以后灵魂立刻上升到三十三天——兜率陀天的弥勒内院,他亲见了弥勒菩萨。弥勒菩萨跟他说:你还有业没有了,你需要再回去一次你才能再来。程叔彪当时立刻就回来了,他在兜率陀天呆的时间很短。回来以后再转世就是程叔彪。后来他把这件事记录在他写的一个《五师回忆录》里面,这段故事很传奇。他当时去见虚云老和尚也提到自己想起前世的事,当时虚云就跟他说:你的回忆是对的,你确实是雍正再来,但是你不要随便跟别人说。所以他后来就把这段传奇写了一个《五师回忆录》。

我在佘老那学习时,程叔彪老居士已经圆寂了,我跟佘老学禅有五、六年时间。达到第五个层面时是在看《楞严经》,当时的情形还记得很清楚,我正在看《楞严经》,佛陀跟阿难讲:“你从窗户看出去,窗户的外面是园林,再远处是树木、山林,再远处是山,还有远远的山丘,更远处就是天空……”我看到这里时,心就突然敞开了。这句话一步步把我的心打开,跟着这句话,从窗户看出去,然后到外面……我的心向天空敞开了,以至于莫名其妙就有了广大的经验,非常喜悦!

当天下午我就坐车到佘老家,佘老毕竟是真正彻悟的人,一看见我就说:“恭喜你,你破本参、破初关了。”当时那个敞开的经验非常稳定,我在里面一直持续了十几年,这个经验你一旦进入就很难舍弃它,但你最后还是要跳出它才行。当第一次经验到它时,非常狂喜,它太令人满意了,你很难有彻底打开的体验,以至于你觉得整个山川大地,整个的日月星辰都在你的意识范围里,这经验太棒了。我在这经验里大约有十几年的时间。我当时知道禅宗有三关,佘老当时印证我进入禅宗的第二关——重关。佘老五、六年后圆寂了,后来很久我都没能跳出来,直到十几年后才终于跳出来,实现最终的超越。

《瑜伽经》里的1.14提到有个牢固的基础,其实意味着你经验到第六个层面,只有经验到第六个层面才会是牢固的。在第五个层面,无论再渺小的声音都能打击到你;而到第六个层面,这时哪怕是再大的噪音也无法打扰你,你跟整个世界,整个身体都是分开的,你安住在源头里面,虽然你和源头还隔着一层薄薄的面纱,你和源头的合一还不是很彻底,但你现在主要的注意力是面对源头,不再是面对世界,整个世界在你看来是分开的。禅宗对第六个经验有句非常美妙的诗:无中有路隔尘埃。你安住在这个空和无里面,有一条路,这条路和红尘、和世界是隔开的,这就是在描述第六个层面的体验。

佘老圆寂前曾说,你只要沿着这个地方(第五个层面),继续深入下去,你就会成功。我听了他的话,继续向下深入,用了将近十年,终于从第五个层面跳脱出来。当你达到第六个层面,你真正安全了、稳固了,整个世界的喧闹都无法动摇你,因为世界的喧闹对你来说,就像一个隔开的梦。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包括你的肉身在你看来也是属于这个物质世界的,和物质世界是同一个层面,你的意识和肉身已经分开了,身体上的所有思想、感觉、情绪好像是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这个坐在这儿讲话的人身上。他看上去像是别人,而不是你。你彻底的安全了,彻底的稳定了。

1.16 认识到了那个源头,无欲无求的时候就是最终的追求。

它并不是一件你要追求的事,而是自发的显现出来的。当你和整个世界,当你和你的肉身完全脱开时,你就能自发的认识到那个源头,知道了自己的真我,那个自发显现出的清晰的光的源头,它成为一件自然发生的事。当你达到不执着的最后阶段,你就会清晰的认出那个源头,但你仍然是第六个层面,你只是能够认出那个源头,你并没有和那个源头合一。所以1.16就是讲的当你隔开,你就开始进入源头了。对于初学者,禅定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四类现象:对思维的分析更加明朗,洞察力提高,内心的喜乐增加,开始觉知到会有一个无处不在的我。当修行有了深度,就会出现所有思想感受渐渐终止,或者被超越。上述四类情况:思维变得清晰,洞察力提高,内心喜乐,以至于感觉到一个灵魂一个我就像全部消失。因为这四类现象,无非是一些残存记忆的幻影。

1.17 最高的冥想是与源头合一而产生的真理、明辨、喜悦的感觉。

1.18 另外一种冥想是从放弃世俗和长久的锻炼达到,可以消除那些旧的惯性。

当你在第六个层面的觉知时,这种超越的隔开的视觉下,你开始可以看到在你身上一直发生着的事。以前你一直没有观察到,只有当你是个旁观者时,你才清晰的看到一些事的发生,当你对于你的肉体是个旁观者以后,你会很自然的看到这些身体里的思想的流动。当你是旁观者以后,这个思想变得更加清晰。当你参与这个思考,你的思想会变得混浊,你变得想不清楚这件事情;而当你和你的思想拉开距离时,思想沉淀下来,变得清晰起来了。你不以为是你在思考,而是这个肉身在思考,是别人在思考。显然当你拥有清晰的思考能力,你的洞察能力自然的也会提高。而当你变得清晰,你内心的喜乐自然就增加了,你变得清晰明辨,这本身就是一种喜乐,你变得清澈了,没那么混浊了,这是一种自然的喜悦。所以这里说:最高的冥想是由真我与宇宙联合,产生真理、明辨、喜乐的知觉。

第五个层面的经验时,你开始经验到一个无处不在的我,你有可能使你的意识在你不知觉的情况下扩展,你的意识从身体里向外扩展,以至于你觉得你无限大,你是无限广大的灵魂。但即使是这样,《瑜伽经》告诉你,你即使是一个无处不在的灵魂,这个灵魂也将消失,因为它仅仅是你思想的幻觉,它仅仅是你创造出来的影像,一个幻觉。所以无论是你的思维变清晰,你的洞察力变强,甚至是你产生第五个层面的无限扩大的经验,都仅仅是你残存的记忆,都是你记忆的幻想,你应该超越它。而这些东西如果你没有超越他们,那么当身体消失死亡以后,他们将成为你新的本质,也就是你转世的种子,驱动你进入新的轮回当中。而当所有的思想渐渐终止,就可以消解那些旧的习性。

1.19 一旦超越,身体消失,并完全融入最终的源头。

你所有的记忆,随着你内心喜乐的程度,所有你内心灵魂结晶或扩展的程度都决定了你来世思想的深度和清晰度,灵魂的上升度,都将成为你灵魂转世的种子,成为你转世的本质因素。它告诉你,一旦你超越它,它对你的牵制就消失了。所以一个达到第六层面的人,他可能不再需要转世到这个世界上,但是他必须转世到更高的层面。只有一个达到第七个层面的人,他就不需要任何的转世了,他将解脱最后的轮回,完全溶入最高的自然。

1.20 其他人要通过信心、刻苦、正念、静思、智慧等阶段。

除了上面第六层面的觉照,用这个方法来超越,进入解脱以外,你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作为辅助工具,这些辅助的工具就是信心、发奋、正念、静虑、智能等,当你拥有强烈的信念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挡你。

1.21 一些人愿望很强烈,很快就能进入冥想。

这非常清楚,你像一个拉满弦的弓箭,你充满能量,紧盯着前方的目标,你内在储备的能量是满的,你的弦拉到了顶端,当你怀着如此大的信念,如此强烈的目标,你离你的目标还能远吗?箭一旦松手,会以最快的速度射到靶心上去。

1.22 从温和到强烈的锻炼,解脱的效果最好。

显然是这样,如果你的信念没那么强烈,是温和的、中等的,显然它不会快速的实现,它甚至会在半当中还没到达靶心时就掉下来。你必须重新射,也可能它会射到其他地方去,后续力量太弱。所以,一个人应该拥有从温和到强烈的锻炼,坚持他自己的正念。所谓正念,就是坚持他的方向,持续的在静虑里,在三摩地里,并且拥有智能和智慧。这意味着你的眼睛是张开的,你不是盲目的,你知道你的方向,如果你是盲目的,没有智慧,你就会绕更多的弯路。所以,智慧是很重要的。当你拥有信心、精进、正念,最后以你的正念修行,进入三摩地,并且在三摩地中打开你的智慧,那么你将以最快的速度达到解脱的目标。

这几个次第正好是递进的,先开始是信心,然后是发奋精进,也许你在探索中不知道具体的方法,但是只要你精进,探索学习,你迟早会把握正确的东西,也就是正念。正念是你已经掌握了正确的念头。什么是正念?就是超越的觉知,超越的观照的念头,当你拥有超越的观照,你将毫无疑问的进入三摩地。这个三摩地叫如幻三摩地,第六个层面实际上是进入一个如幻的境界,整个世界看上去像一个梦。《楞严经》上说:

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安静到极点时,突然间你就进入到某种源头的光明,你在光明中看着整个世界,甚至虚空。你在这种完全安静超然的觉照里,向下看,向下看时好像整个虚空世界都在你的观照里面。这时候,你看看这个人世间,就好像是一个梦一样。

这就是如幻三摩地。这时候,你有一个清晰旁观的智能,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迷惑你了,你变成一个真正的旁观者。当你是旁观者时,你就有了一份清晰,一份明澈,一份超然。当你在超然中,你必然是宁静的,喜悦的,你已经离那个最初的源头只剩最后一层薄薄的面纱了。

最后我们用十到十五分钟讲一下关于昆达里尼和中脉。瑜伽提供的方式是一个超然觉知的方式,前面我也提到过,你要达到这种方式实际上并不容易。但是,古人还是非常聪明,给了你很多工具,你如果有足够的悟性,你可以直接从观照开始,那么也许有一天你能够达到第五个层面这种扩大的水平的观照,但是你要从第五个层面跳出来就变得很难。即使你跳出来达到第六个层面的观照,这种观照也非常微妙非常困难,所以古人,包括印度教、密宗就提供了一些关于能量上升的冥想方式。因为当能量从脊椎骨上升的时候,一旦上升到心轮,这种扩大的观照会自动产生,你甚至都不能抵抗,是一个生理现象。你的意识你生理的能量沿着脊椎骨上升,会自动的引发意识的经验,它几乎是生理性的。所以为什么在脉轮的这些说法里说心轮是属于爱的。当你的能量达到心轮的高度,你的意识有一个自发的扩展,以至于跟整个世界合一了。在地平线整个宇宙都在你里面,你会自发的产生出某种爱,因为它跟你是合一的。你不认为现在别人是别人,别人和你是一体的,虽然这种一体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它跟第七个层面第六个层面的这种一体感和爱还是不一样的,所以属于心轮的爱实际上层次并不高。但是,一个人的能量从中脉达到心轮就会自动产生扩大的经验,当它达到第三只眼,第六个中心,它就会产生超越的觉知,也就是第六个层面的。所以昆达里尼中脉上升的话,可以说是一个捷径。你单凭直接的观照,直接的觉照,你很难实现第五个层面的经验,第六个层面就更难了,但通过昆达里尼,你也许可以非常轻易的实现。它是物理现象,你都不能避免。

当你的意识达到第六个脉轮,第七个脉轮,你就会自动产生某种超越的觉知。这种觉知的经验也许是你曾经在生活当中只有过短暂的一瞥,非常令人陶醉,非常美好。一旦你有超越的觉知,你将超越你所有的烦恼。没有任何烦恼能够触及到这种超越,这是不可能的,所有的烦恼都属于你的身体,你的思想,而那个超越已经彻底超越了那个世界,超越了身体,超越了头脑。所以昆达里尼冥想是一个解脱烦恼并且解脱整个身心世界的方式,这个意识内化向内深的冥想是从第六个层面开始的,它是绕过第五个层面的觉知的。扩大的觉知因为副作用太大,所以它是从第六个层面开始的。整个能量在昆达里尼的上升实际上还是有危险的,所以它必须有人教,它和脉轮冥想不一样,你可以想象你的脉轮旋转放光有咒语等等,它不会产生危险,但中脉不是那么舒服的,要手把手的教你怎样让能量从中脉里从脊椎骨里升上去,整个火焰上升甚至是非常强烈的,它需要真正的引导。这个是大概中脉冥想的一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