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什麼是“赤子之心”。

摘自《孟子與離婁》南怀瑾

什麼是“赤子之心”?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大人不一定是皇帝,也不一定是大臣;大人可以當皇帝,可以做大臣,也可以做一個最平凡的老百姓,大人是超然的。

唯大人可以入聖境,當皇帝則是入聖境為聖王,做宰相則為良相,做老百姓則是一個規規矩矩的聖人。

所謂“赤子”,在前面已經解說過,就是嬰兒,“赤子之心”,一般人說是童心,但不是幼稚,是形容人的天真、天良之心。

曾子著《大學》,就是所謂的大人之學,最後才“止於至善”,首在“明德”、“親民”,然後“止於至善”。

而普通一個人,能夠永遠保持他的天真童心,沒有機心,就是至善,就是“赤子之心”。明人洪自誠的《菜根譚》中說:“涉世淺,點染亦淺;曆世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朴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他這幾句話很有道理,一個人對人情世故知道得少,自己心理上的污染也比較淺。所以年輕人做事,看來是個冒失鬼,但他心理染汙少,不知道別人可能心存不正。

年紀大了,經歷的事情也太多了,看人就不同,辦法也多了。因此他主張“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朴魯”,似乎一個人深通人情世故,面面圓融,處處通達;倒不如老實一點,笨一點,保持那分天真比較好。人純厚,則能保持天真。

《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最不願看的一副對聯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雖然賈寶玉走的路子不同,也不一定對,但在這一點上,他還是保持了赤子之心。

如果以現代的觀念來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似乎講這個人永遠長不大,什麼事都不懂,等於半個白癡,像這樣的人還有什麼用?

事實上,所謂“赤子之心”並不是指長得大或長不大,而是指永遠保持乾淨、純潔、誠懇、少愛憎、少恩怨、仁慈、愛物的心理。

真正修養的境界,如學佛學道,明心見性,初步都是為了恢復赤子之心。古代有一位女神仙曹文逸,她的兩句話說得很好:“無心心即是真心,動靜兩忘為離欲”,這就是赤子之心的境界。孟子說,只有這樣的人,才夠得上中國文化所標榜的“大人”,可以做聖君、賢相。

「赤子之心要“自得”」

孟子說,人的修養,是要恢復到“赤子之心”的境界,要怎樣才能達到呢?不能以填鴨式的教育硬塞,要以啟發式的教育使其自得,這和後世禪宗的教育相同。我們知道,禪宗祖師的教育方法、所走的路線都是這樣,也就是“深造之以道”,才能達到“道”的境界。

要他“自得”,也就是自悟。假使不是“自得”而是被教的,就不能活用。例如現在有許多人學修道,學打坐,一開口就說:老師教我這樣打坐的,好像是為老師而修道、打坐的。

老師教了重點,教了方法,自己就要能夠活用;自己不去體會,不去活用,這就是不能夠自得,而是拿到雞毛當令箭了。

禪宗有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方蘇欺君不得”,意思就是學問修養要自得,自己啟發自己的靈智,就是道的境界;不是從老師那裡填塞進來的,也不是接受的。否則就變成了宗教的教條式信仰,那並不是道。

只有自得的,則能“居之安”;而“居之安”並不是指房子住得好,是指平常都在自己所得的本位中。“居之安則資之深”,這個“資之深”,不是現代語老資格的意思,“資”是資用,也就是說,平常處世可以應用你的道。因此出世、入世都在道中行,則“取之左右逢其原”,出家也好,隱居也好,不出家也好,為官也好,都處在道中。所以學問之道要“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