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网络
“我羡慕他‘荒唐’但有章程的人生。”
有人看完冯唐迄今为止的经历与成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文能知姓名”。这些年大多数人对冯唐的了解是来自他的小说、诗歌和杂文写作,一句“春风十里不如你”更是在几代青春男女的岁月里留下烙印。
只不过,强烈的个人风格难免带来冲击,极高的赞誉和全然的不解是冯唐文字受众中鲜明对立的两个群体。争议、表达、不羁等等构成了一部分人眼中身为作者的冯唐之‘荒唐’。
但更多人不知道,这位高产且书籍长销的作者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有个繁重的全职工作。用业余时间写作,只是努力写得不业余。
简述冯唐的履历,他曾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妇科肿瘤专业的博士,后来又改行去了全球最大的咨询公司麦肯锡,每周工作80小时到100小时,5年多成为了全球合伙人。之后,他进入大型央企华润集团做战略部总经理,2011年作为创始CEO创建华润医疗,2015年后转赴中信,又成为了一名投资人……
在商业领域,不论是作为顶级战略管理专家、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还是投资人,冯唐都近乎无可争议。
极致丰富的人生经历也让他拥有对事物难得的观察视野,就像柴静在《杂种冯唐》中写的:“老外的套路,政治的套路,商业的套路,他都熟。”
问:“成功不可复制,但成事可以修炼”,从《成事》《冯唐成事心法》到最近的《了不起》,您的成事学系列已经出到了第三本书。
作为系列中聚焦人性的一本书,《了不起》的“画风”跟前两本有些区别,整体以一本书评的形式呈现给了读者。这一点也引发了部分争议,甚至有人说您是给自己的书评盖了个管理的“帽子”,对此您有什么想法?
冯唐:这个问题特别好,我从不同的角度来说一下。
第一个角度,怎么才能做一个好的管理者?或者按我的说法,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的成事者?
读书、行动、学徒、做事,瞄准方向踏实前进是一个方面,但还有句话叫“功夫在诗外”。
比如你特别想写诗,但如果整天就坐在那里疯狂写诗,不见得能写出好诗。可能看看大自然、谈谈恋爱、逛逛画展也是需要的。
管理也一样,一门心思全是当经理做CEO的不一定做得好,往往脑子里是干枯的,没什么想法,也不太理解某些人为什么会做某些事。说得直接一点,就是积淀不够,你的积淀不足以让你做你想做的事,吸引你想吸引的人。
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你自己智慧和见识的积累不够支撑你的理想和野心,这其实是挺麻烦的一件事。
因为我观察周围,“德不配位”的人活得最不舒服。他占的位置、权力、名声跟他的能力、见识、智慧差距太大,又累心又累身,最后基本都会身败名裂甚至进监狱。
什么造成了德不配位?说白了就是“成名要趁早”这个口号催的。大家没有去关注耕耘,只是想着怎么尽早收获,造成走捷径、钻空子的人很多,认真修行、提升自我的人变得少了。
绝大多数人去趁早成名、走捷径,还是绝大多数人都很本分地修行、本分地挣钱,你觉得哪个社会更可爱一点?
而读书是解决这个麻烦很好的途径。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第二个角度是,有些东西你直接做或者只做那些不一定效果好,特别是像管理这一类。
管理涉及很多软性的东西,尤其是跟人的接触,如果不去多积累一些各方面跟人相关的知识,对世界多一些理解,哪怕一个人的机会很好,他也走不远。
大家听说过“风口上的猪都能飞”,但飞一阵之后,猪还是猪,会掉下来。那翅膀是什么?多读书实际上就是翅膀的一部分。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体现人类智慧和人类文化不同侧面的经典中的经典,是管理者们了解人性非常好的媒介。
最后一个角度就是,大家如果认同管理者要多读书,要有点积累,那就存在一个读哪些书,从什么角度去看这些书的问题。
在《了不起》中我提供了我的视角,你可以跟着走一段,感兴趣或者感同身受了,再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读书和积累没有捷径,但我作为一个做过多年管理,年纪上了50岁,文笔在线的人,做这样一本书也是从自己的角度帮大家攀登了一下。
所以从帮助管理者精进的方面来看,《了不起》虽然是以书评的方式呈现,脉络跟成事学仍然是相通的。
至于成事学是什么,之前也跟大家说过,它不是成功学,不是走捷径,而是让你“结硬寨,打呆仗”,能够扎实地成为有修养、训练有素的成事者。
当一个人把战术和战略的方面打扎实了,成功的机会就大很多,这是成事学的一个总体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