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释义》夕阳讲解01-六祖的故事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讲解《六祖坛经》,让我们一起重新来经验一下差不多六、七百年前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那非常令人钦佩的一生。这本《六祖坛经》里面,从他最初的开悟、出家,一直到最后圆寂,整个的内容都在里面。另外,《六祖坛经》可以算是禅宗里面唯一的一本被称作“经”的书。佛教里面除了佛陀以外,其他人所著作的书都被称作论、藏,唯独只有《六祖坛经》被称作经,可见它的分量是多么大。因为禅可以说是佛陀的长子,整个佛教的最中心、最核心、最最珍贵的钻石就是禅宗。

有人问惠能是谁的化身。那么先给大家讲这样一个公案,说在六祖惠能出生以前,大概在两三百年之前的时候,印度有一个僧人,这是一个已经成道的僧人。这个僧人云游到福建的时候,正好到了广州法性寺,也就是后来六祖剃度的寺院。这个寺院周围的山山水水非常好,当时他就预言到,他说这里的山水跟印度他住的地方的山水非常像,几百年后将会有两个菩萨降生在此地,一个在家,一个出家。那个出家的菩萨就是指六祖惠能,那个在家的菩萨就是指马祖道一,同样是六祖惠能后代当中一个非常有名的禅师。马祖道一甚至在印度天竺的祖师传记里,很早就有人就预言过他了,说在后代的禅宗里必定出现这样一个人。后来这个印度的圣人,当时还在法性寺亲手栽下了一棵菩提树,并且预言将来那个出家的菩萨将会在这棵菩提树下开演无上妙义。结果几百年后,六祖惠能的确在那个寺院剃度出家,而且的确在那棵菩提树下第一次开讲法义。

这些事情听上去非常神奇,在几百年前就已经有印度的圣人预言了他的出世,在预言里面还提到六祖惠能是八地菩萨再来。对于圣人,楞严经里面把这个层次分成四十二个次第,其中最接近佛的是十个位置,从初地到二地、三地,一直到十地,第十一地就是佛位。据说超过八地以上,他的内在的成就已经达到彻底的如如不动了。预言里提到,六祖惠能是八地菩萨再来,起码是八地以上。

小心你的行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我们在讲《六祖坛经》的前面,还要再插入一个小的插曲。大家知道六祖惠能的师父,叫五祖弘忍。禅宗自西天十八代以后,到了东土以达摩为初祖,达摩东渡到了中国,当时的中国在印度被叫做震旦国,开始先见的是梁武帝,梁武帝非常欢迎他,总算有一个印度的大师来到了我们的国家,梁武帝也是一个相当虔诚的佛教徒,几度出家,再被当时的朝臣们劝回来。梁武帝一生大兴寺院,建了很多的寺院,而且还劝度很多的人出家为僧,他认为做那些事功德是非常大的。所以他见了达摩以后,他首先问达摩的就是,我造了这么多的寺院,渡了这么多的人出家为僧,那么我的功德是不是特别大?达摩当时的回答非常干脆,达摩回答他,实无功德,没有功德!梁武帝非常失望,后来又问他,那么现在面对我的这个人,站在我面前的这个人,也就是达摩,是不是一个圣人呢,达摩回答他,阔然无圣,在我的眼里连圣人都没有。梁武帝听了他的话非常茫然,也确实没有听懂,不明白达摩是什么意思。达摩也看出来梁武帝根本听不懂他的意思,看看梁武帝的根器比较低,比较差,也用不着对他再多说什么,就走了,离开了梁武帝。之后,他来到了嵩山少林寺,但他并没有在寺院里呆很长时间,而是来到了少林寺后山的一个山洞里面,这个山洞现在叫达摩洞。他每天就坐在山洞里面面壁,心如墙壁。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就到寺院里赶一下斋,平常时间就完全一个人在山洞里。九年,整整九年的时间,达摩一直是在山洞里静静的坐着,没有见很多的人。而他在九年的时间里,仅仅是为了等待那个真正有缘的人,也就是后来来找他的二祖慧可。其实对于师徒之间的缘分,我们很多人的理解是有误差的,例如我们现在学习灵性或者信仰宗教的人,都在满心的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师父、找到一个真正的成就者。其实正如你们以迫切的心情在渴望找到一个大师一样,那些成道者也在找那个真正有缘的人。而在更多的时候,你要碰到一个真正有缘的人需要很多年,所以实际上,你们真的是在相互的等待,而这个“许多年”有时候会非常长。达摩用了九年来等待二祖慧可其实还是短的,在很多的古老的故事里面,包括禅宗的故事当中,在西天祖师的故事里面,有好几个祖师等他们的传人等了将近六、七十年,一直到他七十几岁、八十几岁的时候,他那个真正的传人才来,而那个传人也许只有十几岁大,只是一个小孩子,但是他一眼就认出,一眼就确认就是他。

而这一切,都意味着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我想告诉大家一个真正的秘密,非常重要的一个秘密。也就是说,今生或者未来,你会碰见谁,你会进入怎样的一个灵性上升的通道,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你过去生以及现在强烈的愿望,那个强烈的追求的心,这是一个主动的因素。第二个因素,也就是你在往世,你在过去世,有没有真的出于你的善良,出于你的真诚,或者出于你的探索,真正跟某一个圣者结下了因缘,而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这是像一颗种子一样重要的因素,没有这样的种子,所有的成长都不可能发生。

相传佛陀在世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很老的比丘尼,一直到七十几岁的时候,才来到佛陀那儿出家,出家以后也只是干一些杂务,扫扫地啊,烧烧水啊什么的,而且她还经常受到比她早出家的年轻比丘尼的欺负。相对一个出家人常规的年龄,她的年纪确实已经非常老了,但那些比丘尼仍然要她去扫地,收拾房间,要她去烧开水,烧洗澡水,让她干很多的活。有一次,因为年纪大了,手脚也确实比较慢,她在拎一大桶水的时候突然间滑倒,整个水都洒在了地上,而她整个人也就直接摔下去了,摔得很疼。但是,这个老比丘尼在摔下去非常疼痛的那个片刻,突然间进入了觉知的状态,突然间升起了一种强烈的觉知,她在那一刻清晰的觉知她身体的疼痛,而就在那一瞬间,她立刻证入了初果。在她证入初果的那个片刻,她感觉到非常的欣慰。而更神奇的是,她马上再接再厉,在那个片刻当中继续深入,继续更清晰的保持这份疼痛的觉知,以至于在她爬起来、站起身的时候,她已经证到了四果。这个听上去简直太传奇了,她摔下去以后,强烈的疼痛让她产生了觉知,她在那个觉知当中实现了足够的深入,而到她爬起来的时候,她已经证到了四果罗汉。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当某个疼痛也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是被这个疼痛的感觉牵着走,还是也像这个老比丘尼一样,能够对这个疼痛产生出某种可以让我们的意识同样清晰、上升的觉知。这位老比丘尼证到四果以后,她也没有再理会那个掉在地下的水桶,因为摔倒的缘故,所以她的身上有很多尘土,她到浴室里面准备冲洗一下。这个时候那些年轻的比丘尼回来了,看到水还没有烧,地上全是水,还都是湿的,就非常生气,找到浴室里责骂她,说你怎么还不烧开水。然后她就说,好的,我现在就烧。结果因为她已经是四果罗汉了,所以她立刻进入了禅定,然后使整个浴室里面的水全部沸腾。所有的比丘尼都惊呆了,有的人简直无法相信,他们觉得这个老比丘尼简直就是妖怪,就跑到佛陀那儿去问怎么回事。佛陀说,这个老比丘尼在那一瞬间已经证入圣位了,已经证到了四果。结果那些人觉得很诧异,说为什么会这样。佛陀说,除了这个老比丘尼坚定的信心和坚定的觉知以外,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在很久远的年代以前,她的往世里曾经是一只鸟,而这只鸟曾在一位佛陀的面前撒下过花朵。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因,非常单纯的善良的因,这只鸟当时出于对佛陀的爱,用嘴衔着一只花朵撒在了佛陀的面前。就是因为这个因,所以促成现在她迅速的证入四果阿罗汉。

所以一个人,你在往世种了什么因,非常重要。你种下的善的因,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个片刻开花结果,无论那个善的因是多么的微小,哪怕是像一只鸟撒下一朵花这样的微小。如果是一个恶的因,它也一定会结果,你也一定会因之而受累。所以这个启示就告诉大家,所有的人都要尽可能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在未来的某一个片刻结出令你想也想不到的硕果。

美赫巴巴曾经提到过一个公案,这个公案是他当时活着的时候碰到的。说有两个老夫妻,这对老夫妻对于圣者、对于灵性非常的虔诚,只要他们听说什么地方有圣人就一定要去见,一定要去参拜。但非常奇怪的是,无论他们到哪一个圣人那里去参拜,那个圣人必定轰走他们,把他们赶得远远的。有一次他们又去见一个第六层面的圣人,这个圣人一见了他们就拿个扫把打他们,立刻要把他们轰走。但这两个老夫妻即使挨打挨骂,也依然虔诚的跪拜,非常的虔诚。旁边的那些门徒就觉得非常奇怪,在他们被轰走以后,门徒就问这个第六层面的圣人,这两个人到底犯了什么罪,他们看上去很好,而且非常的诚心诚意。那个圣人讲,并不是我要这么做,因为在上一世,他们曾经遇到过一个真正的成道大师,但是他们却在心里面诅咒了这个大师。由于这样的因缘,这一世无论他们见到哪一个圣人,那个圣人注定要赶走他们,那是一个回应。他说我也不得不这样做,除非有另外一个真正的成道大师愿意解除他们身上的诅咒,他们才可能真的跟灵性相连。他们的这一生都是受到诅咒的,他们无法靠近一个真的神圣的东西。

所以要非常小心你的行为,它也许会成为你这一生或下一世的诅咒,即使再小的恶念,尤其是面对一个圣者的时候,都不可以发出来,要立刻把它熄灭。因为一个圣者的回应可能是很强烈的,一个圣者意味着他已经融入了整个宇宙,整个存在,你对他的哪怕是心里边的一个谩骂,意味着整个宇宙将回应你,那个回应可能是成百上亿倍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佛教和其他宗教一直强调的种善因,要禁止所有哪怕微小的恶因的一个原因,因为你不知道未来那个结果会多么的大。

这里我们还要提到一件事,就是六祖惠能的师父五祖弘忍的事。从达摩开始,达摩是中土的初祖,达摩的门徒是二祖慧可,二祖的门徒是三祖僧璨。二祖慧可传位给三祖僧璨的故事大家可能听到过,当时僧璨有很严重的皮肤病,身上都是疮,他到慧可那的初衷只是想求求老和尚有什么办法,治好他身上的病,因为他已经感觉他的病无药可医了。但是,慧可告诉他,其实你身上并没有病,你完全是超越它的,三祖僧璨仅仅就在这一句话中突然顿悟。二祖慧可把法位传给僧璨以后,就立刻离开了寺院,到最热闹的市集里云游。记载里提到,二祖慧可经常到卖肉的肉摊旁边看,看人家切肉,当时的人们就觉得很奇怪,也不理解,就感觉你这么一个僧人,跑到卖肉的肉摊看人家切肉不太能够理解,所以人家就很责难他。而当时慧可的回答就是,吾自调心,关汝何事。我自己在调心,跟你有什么关系。而这其实是他以各种刺激性的方式,来考验他内心的禅定。

三祖僧璨的门徒叫做四祖道信。道信禅师有一次在山中的时候,在破头山,现在叫双峰山,在湖北省孝感市东北部,这个破头上的栽松道人远程来见四祖道信。这个栽松道人当时年纪已经很老了,八九十岁了。他就问道信禅师,他说,那个最终的道法能讲给我听吗?四祖就回答他,你已经太老了,你如果换一个身体再来,我可以等你。这个栽松道人当时就离开了四祖。离开四祖的栽松道人一路走到了一个河边,碰到一个少女蹲在河边那洗衣服。栽松道人就上前问她,他说我能够在你这儿留宿吗?这个少女说,我还有父亲和兄弟,你可以去问他们。然后栽松道人说,你先答应我,我再去问他们。然后这个少女说,好吧。然后这个栽松道人转身就走了。这个少女姓周,她是周家的四女儿,还未婚嫁。奇怪的是,自那次洗衣服回家以后,这个少女就怀孕了。那个时候少女未婚先孕简直是一件奇耻大辱,少女的家里面无法容忍她,就把她赶出了家门。

这个少女只能四处流浪,白天做佣人纺线,晚上就到人家店铺的屋檐下面去过夜,十个月以后她就把这个小孩生下来了。生下来以后,她自己觉得这个小孩很晦气、很不好,偷偷的把这个小孩扔到一个脏水沟里。但是毕竟是自己生的,心里有牵挂,所以第二天她再去看那个脏水沟。而看到的情景令她大吃一惊,那个小孩子在水沟上面飘着,身体显得非常的洁白鲜嫩,而且看上去身体非常强健。看看孩子这样,她感觉又很不忍心,就把孩子抱在怀里,暗自下了决心,今后无论受多大的屈辱,一定要把这个小孩抚养成人。这样她就每天沿着村子乞讨,艰难的抚养孩子,年复一年,一直到七岁。有一次在路上乞讨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出家人,这个出家人正好就是四祖道信。道信一看这个孩子,骨相清奇,就说这个孩子不是普通的小孩,佛陀一共有三十二大丈夫相,这个小孩只缺其中的七相,其他的二十五相他都有,如果将来出家修道,二十年后,必定能做大佛事,承佛慧命。然后道信就问这个小孩子,“你姓什么呢?”小孩子说,“姓是有的,但我没有常姓”,“那到底是姓什么呢?”“我姓佛。”“难道你没有姓吗?”“我姓空。”听到此处,道信禅师暗自高兴,晓得这个小孩子心里面一定有很深的根器和种子。他就命旁边的侍者到这个母亲身边,请求让这个小孩出家。因为从这个小孩出生以来就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事,周母也认为这个小孩子并不是普通人,就很爽快的答应了。这个小孩出家以后,四祖道信给他起的法名叫弘忍。弘忍出家以后,性格非常内向,少言寡语,而且人非常柔和,其他的僧人经常会欺负他,他也从不争辩,泰然处之。而且他还专门做那些脏活累活。白天就混迹于大众当中,做一些杂活,每天晚上就通宵达旦的打坐,非常的精进。经年累月以后,弘忍的精进和人品逐渐成为同道当中的楷模。渐渐的四面八方的人都慕名而来,都要来亲近弘忍禅师,来的人越来越多,到后来成百上千。最后终于开悟成道,道信禅师就把他的祖位传给了弘忍。

这个是六祖惠能的师父弘忍禅师的一个典故。弘忍禅师一生都非常的谨慎,沉默寡言。从《六祖坛经》里记载他送六祖过江对六祖的预言可以看出,实际上他的心中早就有数了。知道他的传人将会是谁,知道他的传人将要来,他心里完全有数。但是他害怕事情过早的透露出来对六祖惠能将是一个伤害,所以他一直是以一个沉默寡言的方式传道。六祖惠能到他的寺院之前,他的寺院有还其他的很多门徒,也是非常出名的,五祖弘忍的另一个非常有名的门徒神秀,还当过武则天的国师。

坚定信心,追求真理

自序品第一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二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

客曰:‘金刚经。’

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

客云:‘我从崭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我们现在来讲一讲六祖惠能,惠能出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38年。圆寂于唐玄宗先天二年,也就是公元713年,世寿76岁。惠能的父亲姓卢,原在范阳,也就是现在的河北涿县做官,后来被贬迁流放到岭南新州,也就是现在的广东新兴县,在此地落户成为新州的百姓,惠能后来也出生在这里。惠能刚出生的时候家里来了两个奇异的出家人,这两个出家人很神奇的来到惠能的家里,说我们要看一看刚出生的这个孩子。这个听上去也非常神奇,这两个僧人看见惠能以后就说,我们给他起个名字,他叫惠能,惠是惠施众生,能是能作佛事,这相对当于已经对他的未来有一个预言。这点真的是非常神奇,有点像是耶稣在马厩里出生以后,据传也来了东方的三个圣人,而且这三个东方的圣人也给当时刚出生的耶稣起了名字,这两个故事听上去有点像。

惠能的母亲姓李,在惠能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所以从小就是孤儿寡母两个人一直在岭南生活,生活还是很艰辛的,家里非常贫困,根本没有钱去念书。惠能因为没念过书,是文盲,所以每天就以打柴为生,也就是到山上去捡一些干的柴,拿到市场上去卖,然后再换一点米回家烧饭。有一天。惠能砍柴路过一个客栈,听到里面有一个客人在念诵《金刚经》,他就在窗外面听,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听着听着就心有感悟,一听到《金刚经》里面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等等,心里面有一种豁然而悟的感觉。遂问,客诵何经?他就问这个客人,你念的是什么经?客人回答他说《金刚经》。从何所来,持此经典,那么是跟谁学的呢,从哪来的呢?我从崭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客人说我是从黄梅县东禅寺五祖弘忍大师那里听来的,他的门人有一千多。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弘忍大师常劝僧俗持诵《金刚经》,持诵《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禅宗在达摩东来的时,其实印心的经典并不是《金刚经》,而是《楞伽经》,当时达摩传祖位给二祖慧可以后,除了把衣钵传给他以外,就传给他一本《楞伽经》。《楞伽经》也是非常深奥难懂的一本经,而且经文也比较长。到了弘忍这一代以后,就以《金刚经》为主了,因为《金刚经》言简意赅,看起来比较方便,《楞伽经》则太长。

六祖惠能听客栈的客人讲了这些之后,就很想到黄梅那里也去参见五祖。但是因为家里穷,路费都没有,非但要路费,而且走了以后老母亲谁来养活呢?所以他必须还要一笔钱给他老母,作为她以后的生活费。我们从这些故事里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心有多纯朴,当惠能有了这个心愿以后,立刻有一个客人愿意出十两银子,给惠能充当老母的生活费。可见唐朝那个时候的人还是非常善良淳朴的。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惠能有了这个钱以后立刻回家,安置了母亲的生活,然后就马上启程赶往黄梅。人有的时候真的是有一些因缘的,当那个时间到了的时候,你自然就会义无反顾的做一些事,这个真的是非常奇怪。六祖惠能因为听了客栈的客人念《金刚经》,感觉到心有所悟,就立刻要到黄梅县。而这次出行路途很远,需要一个月多的时间,他也没有出过门,路也不会很熟。加上他本身又没有钱,他母亲也没有人可以帮他来照顾。可以想象,他当时下这个决心应该有多么艰难,而这个决心对他来讲的确是非常大的。他把母亲一个人抛下来,而且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一定要赶到黄梅。这个我们需要身临其境的去理解一下,事实并不像《六祖坛经》里面讲的,这是如此轻巧的一件事,他必须下一个真正的决心。换一个场景,如果让你现在把你家里唯一的亲人抛下,而且身无分文,要赶几个月的路,去黄梅县见五祖,见了五祖会发生什么你也不知道,那么你会像六祖这样去下决心、做决定吗。所以这件事并不是那么轻松的,六祖所做的其实是真正的为法忘躯。他其实是抛下一切的,一个人如果为了真理能够抛下一切,他应该来说已经成功了一半。大多数人没有这么大的决心,大多数人都思前想后。如果你一点安全感都没有,你会抛下所有的这一切吗?而且去黄梅的前途完全是未知的,你不知道到了黄梅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而并不是去了黄梅,五祖一定会把衣钵传给我,我未来一定是个大师,他脑子从来都没有这样的想法,那个未来对他来说完全是未知的。一个人完全处于对真正真理的追求,宁愿抛下现在的所有,因为他对内在,他要什么,真正要去追求什么,极为清晰。如果一个人真的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那个目标在哪里,那么他就敢坚定的这样去做。

所以对于那些灵性探索的人,对于那些对真理有向往的人,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比找到你的师父,找到一个大师,更重要的一个前提,是首先你要知道,你要找的那个到底是什么,这决定了最重要的一个方向。

有的人听说学习冥想,学习灵性会出现五眼六通,会出现各种神通,有的人认为修炼可以让自己的身体更好,也有的人是为了自己能够长寿,或者能够使自己变得更加的睿智,能够变得更加的聪明等等,而这些方向就是别的方向。大多数信仰宗教的人,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为了生活的顺利,实事求是的讲,真实的情况就是这样,百分之八十信仰宗教的人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更加顺利,少一点障碍,是为了求得一点保佑,求得一个平安。出于这样的一个目的,你绝对不可能像六祖惠能一样把家抛在后面,只身前往黄梅。

而一个真正追求灵性的人,追求真理的人,他的内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他突然发现他的生活各方面都很好,但是还是感觉缺了一点什么。你有稳定的工作,你有非常幸福的家庭,你并不缺少任何东西,但是你的内心仍然有某种不满足。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王子、一个像佛陀这样的王子,什么都不缺的人,适合于进入灵性。因为灵性的追求是有次第的,你的生活还没有保障的情况下,要你追求灵性是很不现实的。他首先追求的肯定是吃饱穿暖,肯定是各个方面都能够没有忧虑。当一个人所有外在的条件都被满足了以后,他仍然发现他的内心有某种焦虑,然后他开始思考,到底还缺什么。真正的灵性应该从这儿开始,当你所有的外在都开始满足以后,从这个地方一扇灵性的大门渐渐的向你敞开。你开始发现你内心深处还有一个深深的空洞,深深的空虚,他没有办法被那些物质的东西填满。即使你吃的再好,即使你天天都游览全世界,但回到房间,你还是发现有某种无聊,某种空虚,你内在的空虚似乎没有办法用外在的事物填满。一个人这时候就开始向内探索了,他开始发现,那些宗教能告诉他的东西,是有价值的。

而一个象六祖惠能这样的人,一定是在前世已经完成了外在的满足这个阶段,虽然他这一世贫穷,但是他的前一世一定曾经非常非常的满足。一定在物质方面达到了一个极其丰沛的阶段,以至于他的灵魂在那一世就已经开始了向内的探索。所以他从八地菩萨再转世到这个世界来,就没有必要再一次进入物质的丰沛了,他可以直接从灵性的大门向内走了。像六祖惠能这样八地以上的菩萨甚至意味着,他一定在净土当中,上一世并不完全是在这个物理世界的,他的上一世绝大多数的可能是在净土世界,也就是他有极其圆满的物质环境,那个净土世界就好像天主教形容的天堂一样,什么都有,他生活在绝对的充沛当中,从那个时候他的灵性就已经开始成长了。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水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利?”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看槽厂去。”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

惠能用了十两银子把母亲安置好以后,就立刻上路了,一路上风餐露宿,他整整走了三十多天,走了一个月,走到黄梅,可见当时古人求道的心是多么坚决。他到了黄梅以后礼拜五祖,五祖就问他,汝何方人,欲求何物?你是哪里人?你想求什么?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水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六祖就回答,弟子是岭南新洲百姓,不远万里来礼拜师父,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可见他的心是多么清晰明确,他走了三十多天,把老母亲都抛下,他的目标是非常清晰的,他从来没有其他的杂念在里面。只有一个清清楚楚的念头,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如果一个人的心能达到像他这样的清晰明确,像箭一样向目标射去的话,你离你的成道,你离你的开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几乎可以说,开悟是不能避免的了。

但是五祖弘忍还是揶揄了他一下,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你是岭南人,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你是乡下人,你是蛮獠,你怎么能作佛呢。惠能的回答也很厉害,他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利?人有南有北,佛性又没有南北,我乡下野蛮人的身体跟大和尚是有区别的,但是我内在的佛性和您是没有区别的。五祖更欲与语,噢!五祖一听这个话,立刻就掂到分量了。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他看看左右门徒都在旁边,就感觉不能再跟你说下去了,再说下去你的锋芒显示出来,让旁边的人看出来就不好了。他就让六祖到后院随众作务,做一些杂活。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他的意思是说,我的心啊,经常生出智慧,没有离开自己的本性,就是真正的福田。也就是说你不需要向外追求,你只要安住在你的光明本性里面,就是真正的福田。这个话几乎只有开悟的人才说的出来,竟然从惠能的嘴里说出来了。他说,未审和尚教作何务?师父现在让我做什么事情呢?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看槽厂去。这个獦獠根性实在是太利了,你不要再说了,你再说让别人都看出来了,快到舂槽厂去。当时那个寺院很大,住了上百个僧人,要吃粮食,这个米还要脱壳,专门用那个脚踩的东西向下踩,脱这个米糠。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从那天开始,惠能就天天砍柴,舂米。因为六祖的人很矮,他现在的肉身还在南华寺,那个舂米石是个大石头连着,他踩不动,他就在他自己的腰上捆了一个很重的石头,保证自己能够把那个舂米石踩下去,每天就用这样的状态去干活。这块惠能舂米石现在还保存在南华寺,大家以后到南华寺可以看到。就这样踩了八个月。

禅宗为什么在唐宋时期非常的兴盛,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因为唐宋时期的禅者全部都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他们并不是拿本书在那看看公案,参参话头,悠闲悠闲,没有的。唐宋时期还没有参话头,参话头是宋朝末期以后才创出来的,唐宋以前的禅者完全是一些独立自主的僧人。几乎没有哪个僧人是长期住在寺院里,全部都是四处行脚,都是风餐露宿的。可见当时的那些僧人多么的有生存能力,多么的有独立精神。只有一个人真正的拥有了独立的精神,才有可能走进禅——禅是最终的独立。你的心如果是柔弱的,你的心如果还有一丝依赖,你绝对不可能开悟。因为开悟意味着回到真正的自己,去除所有的依赖和捆绑。

这一讲《六祖坛经》的讲解先讲到这里,这里也想了解一下,今天第一次看到讲解的《六祖坛经》以后的感受怎么样。可以有机会交流交流。我也补充说明一下,为什么选择《六祖坛经》。我这次选择《六祖坛经》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因为禅宗在唐宋以后基本上就没落了,禅在清代以后就几乎只剩下一个空壳了,只剩下纯粹的文字了,没有人真正领会禅的真义。二次大战的时候,日本的铃木大拙是真正开悟的禅师,铃木大拙的那些书推荐大家去看一下,那里面讲的禅非常接近于唐宋时期的真正禅意。而真正的禅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彻底的独立,这是禅绝对不能够去除的一个条件。但是这个条件在后代完全被忽略了,后代的禅几乎就是纯粹依赖性的。这就是为什么唐宋以后,少有真正开悟的人的一个原因,就是禅的一个根本的精神被抛弃了,一个完全独立的精神彻底的被遗忘了。

所以这次我们来讲解《六祖坛经》有一个很深的寓意,就是希望能够再一次真正的把禅的精神传递出来,而不是那种所谓的公案禅,参话头禅,那种花里胡哨的禅。宋代以后禅宗就变得越来越花哨,因为公案非常迷人,非常吸引人。那些文人墨客都喜欢相互讲公案,相互拼公案,相互斗公案,但这个其实是没有用的,实际上那个只是一件花外衣。而禅应有的真正独立的精神,完全丧失掉了。我们从唐宋历代开悟的大师身上可以看到,所有的这些大师无一例外的都是经历过磨难的,而且他们终身都是坚守着非常坚毅的性格,从不低头。只有这样一个人才有可能打开禅的大门。

另外一个原因是,禅宗是没有宗教的,禅是整个佛教金字塔的顶端,但它又超越了整个的金字塔,禅是真正超越宗教的一个东西,彻底的融入生活。在禅里面你甚至不需要任何的偶像,甚至根本就不需要佛陀这两个字,禅可以做到彻底的独立,只有禅本身。

如果你领悟到了禅最深的精髓,它将能够再一次活过来,他从来没死掉过。到现在为止,禅宗那个真正的精髓不可能真正的死去,因为即使人类灭亡,即使宇宙毁坏,禅也永远存在,它是最终的真理。我们希望通过对六祖《六祖坛经》的讲解,渐渐的能够使那个核心的珍宝再一次的发出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