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是《庄子》,我们从《庄子》的这一段开始。
子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请问何以至于此?”
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居,予语女。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夫得是而穷之者,物焉得而止焉!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一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郤,物奚自入焉!
“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慴。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是以天下平均。故无攻战之乱,无杀戮之刑者,由此道也。
“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不厌其天,不忽于人,民几乎以其真!”
今天要来讲这段,这段尤为重要!非常非常重要!
保养纯和之气
我们来看,列子问关尹,关尹是老子的门徒,他达到的境界已经非常非常深奥了。列子问他:“据说那些道德达到完美的人,他无论入水入火都没有妨碍,他也没有恐惧的心,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为什么他达到如此一个美妙的境界?”关尹几乎用了一句话就点中了要害,他说“因为他守住了纯和的气”。什么是纯和的气?他说:“你坐下来,我跟你讲。如果一个有形的事物而不显露形色,而留足于无所变化当中,那么他就能够持守这个纯和的气,他就能够保全他的元气,他就能够本性专一,他就能够德行相融,他就能够与自然相通。他的精神没有亏损,那么外物又从什么地方入侵他呢?”
这段几乎是整个道家的精华。这段如此如此得重要,太重要了!那么,为了能让大家渐渐地能够明白,渐渐地能够听懂,我们先要做一些铺垫。
从哪说起呢?头绪非常多。它几乎关系到你生命的方方面面。对于一个从来也没有灵修、灵性经验,对于一个从来也没有养生经验的人来说,可能不容易理解。我们可以从最通俗的角度先来诠释一下:如果当你的精神耗散,你将无法保持你的纯和之气,你将亏损。普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如果你讲了一整天的话,你就会觉得你有一种亏损。你讲了两个小时、三个小时的话,你就会觉得你有点吃力,你某种身体的能量似乎已经消耗了。如果你看了一整天的电脑,你没有说话,你只是用眼神,而眼神依然是一种消耗,你会觉得人很疲劳、很累。发出声音是消耗,用眼睛看也是消耗。
记得以前南怀瑾讲过一件事,他曾经去拜访一个道家修炼剑仙的人,希望他传授剑仙的诀窍。那个道长就笑了:“哈哈,剑仙的诀窍我是没有,但是我可以传授你‘看’的方法。”他说普通人看一朵花,他拼命地看,当他这样看的时候,他在把他的生命能量灌注到这朵花上去,他会因此而消耗,而那朵花会因此而获得能量。
大概在将近二十年前,那个时候我十六七岁,住在上海的一个亭子间里,只有六个平方,很小的一个小房间里。我窗户斜对面,大概将近二百到三百米远,是一个人家的阳台,阳台上种了很多花。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我每天都从我的窗台看出去,看他家阳台的花,大概会看半小时以上,四十五分钟、一个钟头。然而令人惊讶的是,那一年他们家阳台的花提前开放,非但提前开放,而且开了将近有四五十朵,每一朵都开得特别大。他们家人就很高兴,有一天我看到他们家人就拿出相机站在这个花丛当中拍照。很奇异的现象,一下子开了如此多的花,从来也没有过。如果你特别注意你家里养的那些花花草草的时候,它们就会长的很好,它们甚至很容易就开出非常美丽的花朵,因为它们吸收了你的注意力,所以注意力是一种营养。我记得前几天公开课有提到,一个人吸收了众人的注意力,他就会显得红光满面。如果一个明星、一个公众人物,他有许多的粉丝在注意他,这种注意也许是面对面的,也许只是通过媒体、照片、声音、视频等等,不一定非要面对面,即使通过媒体来注意他,他一样会获得注意力的能量,会显得红光满面,因为他获得了大量的外界投射给他的能量。所以当你注意一朵花,你在把你的能量投射出去,你在赋予这朵花一些能量——一些注意力的能量。
那个道长对南怀瑾讲:“人们啊,就是因为把自身能量过多地向外面投注了,所以他们的寿命受到了影响。如果你要学剑仙的话,你先要学一招。当你看这朵花的时候,不要把你的注意力投出去,去看它,你的看就好像似看非看地看。”对于这个道长来说,他只能用这样的词来描绘它“你的看就好像眼神回收一样地在看”。虽然他这样的形容已经是非常接近的一种形容了,但仍然不是很精确、不是很恰当。实际上他说的就是克里希那穆提讲的“全观”的状态,它是一个没有焦点的看。当你没有焦点的时候,你的能量就是回旋的。你发现没有?当你有焦点的时候,你的能量是线性的、向外放的。就好像在大街上,你走在一个人的身后,离他三五米远,你把你的注意力盯着他的后背或者后脑勺,一分钟以后,他就会感觉到后面有人注意他。即使一个特别迟钝的人,他也会感觉到后面好像有人注意他,他会自发地把头转过来看看后面是谁。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
眼神其实在某种情况下是一种暴力。所以现代人要懂得眼神管理,否则显得很没有礼貌,因为你的眼神在伸过去,虽然它不是手臂,但它依然会向外伸。你伸过去触犯了别人的界限,这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行为,依然是一种暴力。这是因为你的眼神是线性的,是聚焦的。你看某一个东西时,眼神就像发射弓箭一样射过去了。你看一朵花的时候,你眼神的注意力能量像弓箭一样射过去了。花不在乎,因为花是完全打开的,当你投射给它能量,它就把这个能量吸收了。但人不一样,人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保护的,所以他会感觉到后面有人盯着他,而这个能量他是反感的,不一定会吸收它。人和花的这个差别就在于此。所以当你盯着一朵花,它全然吸收了你的注意力能量,它拥有更多的能量,它会开得更好,而你会损失一部分能量——一些属于意识的或者属于精神的能量,确切地讲是“精能量”。
如果你是在全观地看,你是没有焦点地看,你会发现在这个状态下,你的能量是回旋的,它会回到你自身,它并不会向外漏。而“全观”这个词依然不太恰当,它似乎仍然没有把事情说得够清晰或者够充分。很难找出一个特别恰当的词,但是我想给一个比喻:就好像你站在窗前,这扇窗是关上的,但玻璃是透明的。你现在不是你的身体,你现在是这扇透明的窗户,听清楚,你作为这扇透明的窗户,你已经把你的身体放下了,你不再认同于你的身体,听懂吗?你是一扇内外透明的窗户。而当你是一扇内外透明的窗户的时候,你既能看到房间里面的全部,也能看到房间外面的全部,你对里外都有一个觉知。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这个比喻仍然是不恰当的。真实的情况是你是一个无限的觉知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你既知道里面,也就是说你的身体、你的脑海、你的思想,你也知道外面,但你却没有向外伸,你也没有向里退,都没有,你只是在一个超然的点上。这个点其实不是那扇窗户,它甚至超越了那扇窗户。这是能用语言讲到的最勉强的一种形容了。当然这个形容本身并不恰当。
好,除非你是一个无限的觉知状态,你才有可能不渗漏能量,对不对?你的能量没有向外漏,也没有向里漏。向外漏的弊病就是刚才说过的,你的能量在输送给别人,输送给外界一朵花、一个人等等,你在耗散。你在看电脑,你的能量在大量地融入电脑屏幕,是不是?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你盯着一张纸看,你盯得够久,这时如果你有精密的测温工具,你会发现这张纸的温度有极其微妙的升高。
注意力其实是一定的能量,这个能量可以以注意的方式投注到外界事物上去。你注意一杯水,这个水的温度会极其微妙地升高那么一点点。在瑜伽里面,在密宗里面,他们甚至用这样的方式让一杯水沸腾。他们以咒语的方式强烈地注意这杯水,这杯水会开始沸腾。它变得拥有能量,而你会丧失一些能量。
当你把你的注意力以焦点的方式投向你自身,你会出现什么现象?你很快会觉得无法忍受的压抑。你就会觉得你几乎要得抑郁症或者得狂躁症了,有一种火焰在里面焦灼。对!你把你的火焰向内转了。就好像一个人有愤怒,但他拼命压抑他的愤怒。压抑意味着他在强烈地注意着这个愤怒,使它不要往外发。他在注意它,注意这种情绪,他试图以他的右手压住他的左手,他的左手想要爆发,想要发火。而他右边的这个手想要把左边要爆发的火焰压住,他以右边这个沉默的手压住左边这个要发火的手,以至于他变得强烈的压抑,变得内在焦躁,长此以往,他甚至可能会得抑郁症,这是向内聚焦的一个后果。所以你要知道向外聚焦和向内聚焦其实都是不对的。
向外聚焦是能量的耗损,向内聚焦是能量的自我搏斗,它一样会耗损能量。当一个人拼命压抑自己的时候,他在用左边的手打右边的手,自我搏斗、自我斗争,他也会消耗,而且这个消耗其实一点都不比你向外看的消耗要小,甚至更大,你会觉得筋疲力尽。你强烈地压抑你的愤怒,事后你觉得真的很累,非常累,你更消耗了,甚至比你把愤怒发泄出来还要消耗,是不是?斗争,它是一种内在的斗争。
但观呼吸不一样。有人问:“观呼吸一样吗?”不一样。当你在观呼吸的时候,你不是跟你的呼吸做斗争,而是在培养它,你在培养你的呼吸,就好像培养你眼前看到的那朵花一样,所以你的呼吸会获得能量。以太冥想也一样,当你注意你的丹田的时候,丹田会获得能量,它会变得热。而你呼吸获得能量的时候会放缓,因为呼吸的能量越高,它的速度就越慢,最后呼吸会变得有光芒。呼吸有大量“普拉纳”的时候,呼吸会变得有光芒,因为你倾注了大量的能量,它不是对抗性的。但即使这样也不行。
古人或者在道家曾经讲过,生命的形式以千万种方式在帮助你保存能量,而人类偏偏以千万种方式在消耗自身的能量。人类太不懂事了,他们太懵懵懂懂了,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消耗能量,而生命却在以各种方式试图保存你的能量。你的头颅为什么要长成圆形的?你的头盖骨长成圆形是为了尽最大可能保存你的身体能量,不让你的身体能量向外散发。你为什么打坐的时候要盘腿?把腿盘起来,把左手放在右手上面,交叉着放在丹田的上面,所有这些姿势,都是为了让你形成一个向内的保护能量的金字塔的形态。当你的身体呈现为一个金字塔的形态的时候,能量的向外消耗是最少的,它在尽最大的可能保存身体能量。
无论是道家还是佛家都提到,一个人在开始入道的时候最好禁语三年。三年不要开口说话,因为语言是一个极大的耗散窗口。如果三年里面能够禁语,你身体将能够回收大量的能量,本来消耗在语言上的能量,会大量地回收过来。你如果能够站桩,大家知道站桩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桩姿,但实际上最好的还是抱球桩,也就是浑圆桩。它是一个环抱的姿势,在这个姿势里,能量是走的回路,它不往外散发,它会回过来。从左手腾空,在腾空的磁场里回到右边的手,再回到你身上,它是一个能量回旋的系统。
如果你在生活当中尽可能节省你的能量消耗,你在站桩当中甚至激发你的能量,并且使这些能量再次回到你的身上。你在静坐、打坐当中保存全身的能量,不让它向外耗散,那么渐渐的,据说一百天之后、三个月之后,你内在的能量将会达到一个饱和的点。也就是三个月以后,你会发现你坐在那,不再是冷的了;你坐在那,你会觉得全身像一个火炉一样,是烘烘热的,里面好像有炉火一样。
我们来看吕洞宾的百字碑: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吕洞宾讲“养气忘言守”,它是向内的,它是一个持守的这么一个行为。“降心为不为”,因为思想是一个巨大的能量消耗方式,如果你让思想开始平静下来,你将会节省大量能量。因为思想总是相互矛盾的,这种矛盾的思想其实就是在消耗,左边的思想在消耗右边的思想,正面的思想在否定负面的思想,负面的思想又在否定正面的思想,它们相互消耗。如果思想是统一的、平静的,你将会节省大量能量,你会觉得更轻松。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就像那个道长教南怀瑾一样,无论你在动还是静的情况下,你都是向回收的,而不是向外散的。但是这一点对于一个最初进入冥想或者禅定的人会有一些差异。
你知道一个最初进入的人,他由于长期对肉体的认同、对身体的认同,他二十年、三十年的经验都认为这个身体是“我”。而一旦他进入灵性的经验,他开始有一个意识状态在向上升的时候,他开始渐渐地发现好像身体不完全是“我”,好像里面有一个更加集中的东西,有一个意识状态更像是“我”,这个身体像是一个比较外围的东西了。而当他一产生这样的认知,身体就被放下了。对不对?有一种肉身被放下的感觉,有一种意识上升同时肉身的认同被放下的感觉。而一开始这种感觉会让你产生一个效应,肉身一旦被放下,它就放松了。是吗?这很正常。而放松,你就打开了。
一个人一开始进入冥想的时候,他会觉得他身体的敞开度提高了,他几乎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毛孔对外都是敞开的。尤其是一开始在意识上升、昆达里尼上升的时候,肉身的运动渐渐被放下以后,脊椎能量上升的时候,肉身会有一种向外敞开的倾向。一开始都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它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这种敞开倾向是对的,没有错。
但这种敞开有一些副作用,你变得敞开了,然后你变得对环境敏感了,是不是?一个非常物质的人,一个丝毫也没有灵性的人,环境很难影响他,因为他的肉身是关闭的,他肉身的每一个毛孔是关闭的,环境很难影响他,他吃得好、睡得好。而一个敞开的人,一个敏感的人,在一开始他变得吃不好、睡不好,环境只要稍微有点香烟,他就受不了了;外面的空气稍微有点不好或者稍微有点噪音,他就无法安睡了,因为他是敞开的,所有外界的磁场都可以轻易地侵入他的身体。他旁边出现一个焦躁的人,他突然间能够感应到对方的焦躁,并且感觉到自己都开始焦躁了,他受不了了。他非常轻松容易地感觉到周围的人和事物的磁场,并且毫无抵抗力地受到影响。一开始都是这样的,因为你敞开了,你向上了,你的昆达里尼向上升了,你肉身的每一个毛孔都变得敞开了,以至于你对外界变得敏感了。但这是第一步。
当你意识上升到顶峰,你的能量也随之上升到顶峰的时候,它就有一个能量的回潮。一旦能量的回潮出现,真正的事就开始了。你要知道昆达里尼上升本身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开始,能量的回潮才是真正的开始。
为什么说能量的回潮才是真正的开始?我们来看吕洞宾的这句话“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他说,你就要像那个道长一样,你在“应物”的时候,你要不迷啊!你要不被它迷惑,不被它吸引,你的能量没有被它吸过去。“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不迷”你就向内住了,你就回来了,你回到你自身了,气自回,“性住气自回”。你的能量开始向内走了,而向内走才是真正的开始。所以在这个吕洞宾的百字碑里面,向内走才是第一步而已,它是真正的开始,上升还不是开始,下降才是开始,这跟一般人理解的很不一样。“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坎是水,离是火,也就是水火既济。
那么注意啊!当一个人第一步变得毛孔敞开、变得敏感,接下来的这一步有可能自发地产生,也有可能人为地产生,也就是下降。下降的时候,你的每一个毛孔都会关闭,但这一步在有的人身上可能不是自发的,因为他的敞开变得习惯了,他的敞开变得受鼓励,变成一种敞开的惯性了。所以这个关闭在有些人身上,可能需要人为地去关闭。所以如果你觉得你特别容易受环境的打扰,证明你还没有关闭,证明你还一直处在一个向外渗漏的状态,你的能量在向外漏,并且跟外界的能量产生纠葛,或者外界的负面能量很轻易地就侵入了你的身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要人工地、人为地暗示你的身体、你的毛孔关闭,以使你成为一个封闭的回路,你听懂了吗?
你必须成为一个封闭的回路,就像一个金字塔一样,所有的能量都在里面,而不向外漏;就像你站桩的浑圆桩一样,所有的能量都在这个回路里面旋转,而不向外漏。你必须成为一个封闭的回路,就像太阳一样。你知道太阳放射的光芒,它是一个天然的核反应堆,但它却是一个封闭的回路。它不是向外爆炸,如果向外爆炸,我们这个太阳系早就没有了,是不是?它从来也没有向外爆炸过,因为它是一个封闭的回路。
在这一点上,有必要提醒每一个在冥想的人:你要注意,当你冥想达到敞开以后的下一步,你必须实现这个封闭的回路,再次关闭你的所有毛孔。而这个封闭的回路跟你原来没有冥想之前的这个关闭毛孔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你就好像是一个实体,你的肉身是一个实体。而现在你虽然关闭了,但你就好像是一个透明体,你透过这扇玻璃、透过这扇窗,依然能够看到外面,只不过现在你把窗关上了而已。一个物质的人,他不是窗,他是墙壁,他纯粹的是关闭,他是封闭性的。但你不是墙壁,你虽然是一个封闭的回路,但你却是透明玻璃。你可以从这扇玻璃看到里面的全部,也可以从这扇玻璃看到外面的全部,这就是不一样。所以如果你的意识进入无限的状态,你会发现这个无限和物理世界是隔开的,对不对?而它自身却是完整的。
意识一旦进入无限的经验,你的肉体在某些情况下也会进入同等级的经验。也就是意识进入了一个隔开同时又能够里外透明的状态,那么你的肉身也会进入一个隔开同时又是里外透明的状态。明白吗?你的意识和你身体实际上在某种情况下会自动对应,但是这种自动对应有的时候会滞后。如果你是滞后的,你就要人工地去暗示它一下,明白吗?如果你的这种肉身的滞后——它慢了半拍,你就要人工地暗示一下。因为它敞开的习惯可能太深了。这种半透明的肉身就是我们称作的“以太身”。大家还记得以太冥想吗?你的肉身是半透明的。所以这一点对一个站桩的人、一个冥想的人、一个打坐的人都是很重要的,否则你的冥想可能经过很久也没有效果。为什么?你的能量一直在漏。通过各种渠道,通过生活,通过工作,你的这个肉身都是有漏洞的。一旦能量一直在漏,你就无法做到百日筑基,能量达不到一个饱和的点。能量如果无法达到饱和的点,就无法发生第三件事。
我们来看第三件事“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这个能量不漏了,向回转了,向内并且运动了,开始水火既济了。然后才是“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什么意思?一百天以后,你突然发现非但你站桩的时候浑身会热,乃至于你坐下来的时候,莫名其妙身上都会热。大家一般坐下来之后会越坐越冷,但是这个时候不一样,由于你的气、你的能量完全是封闭回路里面的,它开始凝聚,它开始强化,它开始增多,你真的变成一个封闭的熔炉、火炉了。“普化一声雷”,这个能量达到一个饱和点的时候就会一声雷,有个爆发,有一种爆发。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所以我在课程里也讲过,人工的引导只是一种模拟,它让你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它是一种模拟。而只有当自然地发生,一百天以后,自然的“一声雷”——一种爆发,这时候的上升才是真实的。“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你的肉身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阳气充满的健康状态。大多数人无法达到这一点,就是因为他生活当中不断地在漏,所以你的打坐是无法坐好的,你的站桩是无法站好的,你天天都在漏能量。他们冥想了几十年、一辈子都没有获得特别显著的成果,然后又找不到到底问题出在哪,其实问题就出在这一个字——你在“漏”。你如果完全成为一个以太的封闭回路,你就不会再漏了。而你保持这个不漏的状态几个月以后,如果你身体没有重大的疾病的话,能量就会达到饱和点。所以实际上以太冥想是很重要的。以太冥想如果做得非常熟练,你就不太会向外漏能量。虽然它是一个如此初级的冥想方式,但它特别重要!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这个能量一旦达到饱和,后面那些玄妙的事情发生就都是自发的,完全不用管了。“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你如果做对了第一步,后面就会接踵而来。这是道家的方法。
我们再来看关尹讲的话,他说“如果你能够守住纯和之气,而不动用智巧”,你的气完全不漏,而且它对内没有矛盾和斗争,它自然就会是纯和的,而且这个纯和的气会累积,还会变得越来越饱和,然后你就会觉得你的精神没有亏损。前两天有人说他工作太累,累到后来就头疼。头疼是什么意思啊?阳气不足了,脑缺氧就会头疼。所以如果你纯和的气能够渐渐保全,能够饱和,能够守住不要漏掉,你自然就没有精神的亏损,阳气充满,就像一个婴儿一样。阳气充满,外面的邪气还怎么能够入侵呢?它就无法侵入你了。在中医里面讲,身体表面有一层卫气。一般都是卫气薄弱的时候,外邪才能入侵到身体里。阳气如果纯和,阳气如果饱满,整个人如果是元阳充满的话,外邪是不能够进入的。道家这些养生的道理讲得非常清楚。
他甚至举了一个例子。就像一个喝醉酒的人从车上掉下来,他都不太会摔伤,因为他的思想里完全是混沌的。他只要思想里完全处在这么一个饱和状态,他肉身就难以摔伤,更何况你如果肉身都处在一个能量饱和的状态,你就更不会受什么伤了。
庞蕴的铁牛
我们再来看,禅宗对这一点有非常精到的一个说明。大家知道马祖道一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徒弟叫庞蕴——庞居士。庞居士修为是非常非常高的,他在马祖的一句话下大悟。他有一次问马祖,“祖师西来意”到底是什么,马祖说“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你如果一口把西江水吸尽,我就跟你说。庞蕴言下大悟,言下就突然间大悟。他是当官的,而且官做得很大,大悟以后,他就告老还乡。在乘船过湘江的时候,把家里所有财产抛到江里,他甚至认为不必要把这些财产捐到庙里去,直接还给大自然更好,非常超脱的一个人。他把万贯家财还给老天爷,抛入湘江,然后跟妻子、儿子、女儿就在鹿门山下过农民的生活,就编一些竹篮子到市集上去卖,一个当过大官的人能过这样的生活非常不容易。
庞蕴将要入灭的时候,他身体非常好,他预言自己哪天要走了。他跟女儿说:“你去看看太阳,到了正午时,我就要走了。”他女儿就跑出去看,回来跟她爸说:“外面正好是日蚀诶。你要不要去看一看?”诶,庞蕴一听,日蚀奇观诶,就跑去外面一看,哪有啊?没有啊!回来一看,女儿坐在他的座椅上,已经圆寂了,他女儿也是一个开悟的人。庞蕴一家四口全部开悟,而且修证达到非常深奥的境界,他女儿说走就走,所以庞蕴就笑了。他女儿圆寂后,他就拍了拍女儿,“好啊,那我就延缓七天再入灭。”七天以后,当地的州牧来看庞蕴,庞蕴就把头靠在这个州牧的大腿上,说了一句话,他说:“你以后要记住: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然后靠在他的大腿上就圆寂了。这个人境界非常洒脱、自在,自在得不得了。
这句话后来被禅宗广泛地引用,“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注意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它并不是说让你把外面的一切都空掉,而是让你不要伸手。“但愿空诸所有”,就是没有一个东西是能够吸引你、迷惑你的,这就叫“空诸所有”了。“慎勿实诸所无”,如果一块蛋糕吸引你了,这块蛋糕就从无变有了,它迷惑了你,它把你的注意力吸出来了。你的注意力本来在里面,一朵花、一块蛋糕在你面前,你的注意力被它吸过去了,你就失败了。
禅宗有这样一个公案,这个公案很有意思,好像是沩山禅师的事。沩山开悟很早,十六岁就开悟,他开悟后住在庙里三十年。有一天,他的弟子下山的时候碰见一个老者,这个老者跟弟子拱了拱手,很恭敬,他说:“我不是凡人,我是这里的土地爷。”“啊!竟然土地爷都来了,那请问土地爷你有什么事吗?”这个土地爷说:“我在这三十年,久仰沩山大名,但从未曾睹其真容。他这个庙就建在我的土地上面,他三十年住在庙里,但是我从来没看见过他真容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没见过?沩山三十年来“空无人我”,他没有“人”、“我”的分别,所以土地爷看不到他肉身长什么样。而沩山禅师的这个徒弟也是个开悟者,他笑了,他说:“好啊,今天晚上你跟在我后面,我让你看见他。” “哦”,这个土地爷听了很高兴,他说“太好了!太好了!我可以一睹沩山大师的真容了。”这个徒弟就在山底下买了沩山很喜欢吃的一种松饼。过去的人没有这么多好吃好喝的,有一块松饼已经很好了。他晚上就上山来了,把这个松饼拿给沩山。沩山看到松饼也挺高兴,就那么一个瞬间,松饼在那一秒钟吸引了他的一点点注意力,晃了一下,并不是很长时间,这个土地爷一瞬间就看到了沩山的样子了,虽然时间很短。沩山到底有三十年的工夫,他并不会因为一个松饼长时间地被吸引,并不会,只是晃了一下。土地爷总算看到了,很高兴。
当你一个松饼一秒钟吸引了你的注意力,你就产生了“人”和“我”,你知道了吗?沩山三十年无“人”、“我”,而这一秒钟,有这么一秒钟的“漏”,就产生了松饼和我两者对立,土地爷就看到沩山的样子了,所以这也是一种“漏”。如果你能够完全无漏,那就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吸引你,能够诱惑你,你就真正的“空诸所有”了。
庞蕴在州牧的大腿上说了最后一句话以后,就安然入寂了,圆寂了,走得非常潇洒。庞蕴的妻子就跑去跟儿子说:“你的妹妹和老爸两个人他们都走了。”然后他的儿子一听,“哦,原来是这样!”他就放下锄头,立地往生。他儿子功夫也很深。庞婆就把他儿子也火化了以后,讲了一首偈,“坐卧立化未为奇,不及庞婆撒手归。双手拨开无缝石,不留踪迹与人知。”潇洒得不得了,太潇洒了。女儿坐着走的,庞蕴是卧着走的,儿子是立着走的,坐卧立化未为奇,这算不了什么,我庞婆还要厉害,“不及庞婆撒手归”。怎么撒手归呢?“双手拨开无缝石,不留踪迹与人知”。据说庞婆是走在岩缝里消失的,庞婆自己把三个人后事料理完,她走到深山岩缝里,就消失在石缝里,没了。
什么人才可以达到如此深的境界?他们并没有说我们要修一个秘法,我要念什么咒,打什么坐。他们一家人生活看上去平淡无奇,编编草帽啊、篮子啊,种种地啊,非常平常。是什么使他们达到如此深奥的修证境界?来,我告诉你是什么,就是这首诗:
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铁牛不怕狮子吼,恰似木人见花鸟。
木人本体自无情,花鸟逢人亦不惊。心境如如只个是,何虑菩提道不成。
这首诗是庞居士另外一首相当著名的诗。“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你如果无心于万物,你的心没有被万物吸引,没有被万物牵出去,“何妨万物常围绕”,旁边有再多的蛋糕、再多的松饼也没关系。
“铁牛不怕狮子吼, 恰似木人逢花鸟”,你就好像一个铁牛一样。禅宗里面叫“蚊子叮铁牛”,这就好像一个蚊子叮在铁牛身上,它是叮不进去的,它吸不到血的。禅宗把一个证道者就比喻成铁牛一样,就外面有个狮子对他吼,他也无所谓,你的声音没法穿透,因为他是完美的无漏境界,他不向外漏。你不向外漏,外面也无法穿透你,对不对?你只有打开,你可以出去,外面才可以进来。你如果关上了,外面进不来,里面出不去。“铁牛不怕狮子吼,恰似木人逢花鸟。”他就像一个木头人一样,有鸟在头上停着也没关系。
“木人本体自无情,花鸟逢人亦不惊”,他就好像一个无情的人一样,他从不被外界的这些悲欢离合所惊扰。
“心境如如只个是,何虑菩提道不成。”他们的菩提道就是这样成的。他变得如如不动了,他变得无漏了,这就是“无漏”,你知道吗?如果有一个东西能够把你吸引出去,你就是漏了。如果你完全无漏,你就可以达到像庞婆这样,“双手拨开无缝石,不留痕迹与人知”。所以这种铁牛和木人的状态并不是一个僵硬的、僵死的封闭状态,不是的,刚才我已经讲过了,他是一个如以太般通透的封闭。
透明的回路
事情总是这样的,据说圣人和傻瓜非常像,一个圆的起点和终点非常像。起点就是傻瓜,像石头、铁牛,像无情的东西一样,随着他灵魂的进化,智慧渐渐增长,增长到顶峰的时候,他看上去依然像个傻瓜。圣人的眼神很像一个傻瓜的眼神,他看似呆滞,他看似无情。你看见过圣人的眼神吗?如果你是一个不太了解的人,你甚至会觉得这个圣人怎么冷冰冰的,是不是?他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爱似的,冷冰冰的,很呆板一样。所以很奇怪,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像一个圆似的,它转到后来会转到那个极点,会转到开始。所以圣人和傻瓜会很像,他们从不思考过去和未来,他们活在当下。他们的唯一区别是:傻瓜以无意识的方式活在当下,而圣人以完全有意识的方式活在当下。傻瓜以无意识的方式完全的封闭,你骂一个傻瓜的话,他从不生气,他也听不懂,因为他是封闭性的。而圣人以有意识的方式关闭,他是通透的,同时他又是完全无漏的。
这就是那个关键,这就是所有冥想者或者灵修者会出现的一个问题:他们变得敞开了,但他们变得易受伤害;他们变得敞开了,但他们变得向外渗漏。所以今天这一讲其实是很重要的。你必须弥补你的渗漏,你必须变成一个透明的回路,你必须变得像你的意识无限那样,它是隔开的,同时它又是像玻璃一样,能够看清内外两者,它看清两个世界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