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混沌”

今天讲《庄子》的这段:“南海的大帝叫儵,北海的大帝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混沌。儵与忽相会于混沌处,混沌款待他们十分的丰盛。儵与忽在一起商量要报答,他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窍,用来视、听、吃东西、呼吸。唯独我们的朋友混沌没有,那么我们试着为祂凿开七窍吧!”他们每天凿开一个窍,七天过去了,混沌也死了”。

庄子的这则寓言,大家也许从小就听过,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寓言。但它蕴含着非常深奥的喻义,不能讲是哲理,它几乎是一个被人们已经遗忘的体验,一个亲身的体验。当人类开始拥有感官,他从娘胎里出来是一个巨大的痛苦。

你知道科学家们曾经研究过,人类的科技至今为止,无法创造出类似女性子宫这样舒适的地方。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在子宫的羊水里面泡着,被羊水包围是非常舒适的一个状态,人类至今为止无法模拟这么一个状态。十月怀胎,一旦羊水破裂,这个孩子就忽然进入了某种挣扎——他从产道被挤压出来的时候,是一个巨大的痛苦。

当他终于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当他的小眼睛微微的睁开一条缝的时候,每一个胎儿在第一个瞬间,都会微微的有那么一秒钟睁开他的眼睛,由于强烈的光线,他在娘胎里的时候是黑暗的,没有那么亮,在水里面,而当他出生以后,由于强烈光线,他受到了刺激,他的双眼会微弱的睁开一条缝,那对于他来说也是一个痛苦的经验——他看到的是强烈的刺眼的光线,他听到的是嘈杂的喧闹的声音。当他的感官面向这个世界敞开的时候,一开始总是不那么舒适的,一开始几乎是个煎熬。

然后,非常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的所有的教育,所有的培训,都在锻炼他——如何充分的打开他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他必须变得敏锐,他必须变得灵活,否则他无法活在人世间,他必须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才能拥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他所有的感官都是向外的,这点无可厚非,作为一个人类他必须这样。

但非常奇怪的是,随着他的成长,随着他一点点从一个婴儿变成一个小宝宝,变成一个少年,青年,壮年,老年,他用八十年的时间,来培养他的感官向外敞开。但在八十年当中,终其一生,当他处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当他处在一个没有威胁的环境里的时候,他就会情不自禁的试图再次回到那个混沌中,每一个人都在这样做。人们通过音乐,通过咖啡,通过美妙的接触,通过拥抱,通过聆听早晨远方的寂静,通过聆听树梢上小鸟的叫声…….通过千万种方式,他们试图再次回到那个混沌当中。因为只有回到混沌当中的时候,你才会感觉到某种安慰和舒适。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很喜欢听打击乐的原因。鼓点,那个规律的鼓点,一下就会吸引住你的听觉。每当你听到规律的鼓点的时候,你忽然就回忆起了,在母胎里的某种声音——心跳的声音。对于一个在羊水中的宝宝来说,最明显的声音,就是妈妈心跳的声音——咚!咚!咚!……二十四小时。而当他变成一个人类以后,当他从母胎里出来以后,他会一再一再的被类似这样的声音所吸引,那个声音意味着,它再次激发了你记忆最深处的海洋,那个混沌的海洋。那个混沌的海洋是如此的美妙,如此的美好,以至于无论任何能够让你回到那儿的场景,都会一下子迷住你。鼓点是一种,或者你在浴缸里放满一浴缸的水,当你整个人泡进去的时候,你也会觉得立刻的舒适和轻松,立刻的回到了某种难以表达的安慰当中,就好像你再次回到羊水里一样。当你拥抱,当对方能够深深的拥抱你的时候,你忽然感到,你被完美的包围了——每一个人都喜欢那种被完美包围的感觉。

据说有一类孩子他们非常喜欢那种狭小密闭的环境,因为那种狭小密闭的环境会给他再次回到子宫的感觉。他们害怕敞开的环境,害怕人类,他们要回到再次孤独的那种密闭环境里去,实际上意味着他渴望再次回到羊水里去。这类的孩子,一般来说是因为他没有在羊水里逗留足够的时间,他的十个月似乎是不圆满的。也许他并不是早产儿,当然早产儿更容易产生这样的倾向,但是有的胎儿甚至十个月对他来说似乎还差了一点,他需要更长一点的时间,他需要十一个月,如果他十个月就剖腹产生出来了,他就会渴望着再次回到这种密闭环境里去。所以成长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要去缺失它,一旦你缺失了一点点,你就必须以更大的倍数,更大的几率去还原它,这个没有任何办法。你即使给他一个密闭的环境,你即使给他一杯热咖啡,你即使给他一个如此令人满意的拥抱,依然不能弥补他心灵当中的这一份缺失。唯一能够弥补他的就是让他再一次能够找到回到混沌的方式。如果他能够通过音乐,他能够通过冥想,他能够通过内在的回归,回到那个混沌当中,那这个遗憾就会被弥补。

摘自《庄子耳语》025  夕阳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