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活生生的训练场

怎么出来?我们再来看庄子这段话,非常经典。他说,“修养至高、高尚的至人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你所有的努力,你的准备工作实际上就是为了先获得这面镜子,你现在能听懂吗?你所有的准备工作实际上就是为了先获得这面镜子——你有了一面无限的镜子,你有了一面无限的意识状态,你获得了一面镜子。祖师把这面镜子交到了你的手里,你拿到了而且拿稳了,你必须拿稳,首先拿稳,这是第二步要做的。你在里面必须悠游自在,拿的很稳,不会再脱落了,你这面镜子拿的特别稳,一旦拿稳以后你就有能力有资格开始从房间里往外走了!在这以前你是没有资格的,在你没有拿到这面镜子以前,你只能敲门往里走,而在你没有拿稳这面镜子以前你还不能走出房间,听懂了吗?在你拿稳以后你可以往外走了,往外走干什么呢?

“外物来者即照,去者不留,自然的反映外物而不因此损心劳神”。这是什么意思?你一旦有了无限意识的经验,有了这面镜子,你不能成天抱着镜子只是睡觉,你抱着镜子睡觉是没有用的,你没有拿它来产生作用。你达到了这个体,但你的体却没有起用,它没有产生作用;你获得了这个珍宝,你获得自心的这个最珍贵的珍宝,但你却没有把它向外放光,你没有让它产生任何作用!

要如何产生作用?记得克里希纳穆提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教堂是没有必要的,寺院是没有必要的,方法是没有必要的,唯一有必要的是你跟这个世界互动当中,你跟他人互动当中,你是否是觉知的”。他在讲的这个经验显然是针对第三个阶段的人,所以克里希纳穆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高不可攀的。第一阶段的人需要方法,第二阶段的人需要保任,唯独第三阶段的人需要与世界的互动。当你跟他人互动的时候,你的那面镜子,你的无限的意识,没有掉落。当你在无限中的时候,你既会看到对方,也会看到你自己的头脑,你自己的思想。你忽然发现你拥有了一个全观的经验、一个全知的经验,而这个全知的经验可以轻易的穿透你的思想。

你曾经面对思想的方式总是对立的、针锋相对的,用左边的手打右边的手,当你用自己的左手打右手的时候,你无法终结这个矛盾。只有当你的心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浩瀚的镜子,是一面无限的镜子的时候,你才有能力超越你的头脑。忽然,你会发现,来自关系中的挑战,远远比你一个人闭上眼睛坐在那儿来的更大,它是一个来自生活的、活生生的、巨大的训练场。

记得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以后,很多人追随他——追随他的心法,学习他的心法。王阳明跟他的弟子提到他说“你首先要有个心,你首先要经验到这个心”。然后他的弟子都是一些非常虔诚的人,他们就像信仰宗教那样信仰他。有一次王阳明从房间走出来的时候看到他很多弟子在课堂里面坐在地上,闭着眼睛在那儿禅思,找他们的心,而且有几个真的达到了一个类似迷醉的状态,非常的神醉(所以非但禅宗有禅定,儒家也是有禅定的)。王阳明走上去就把那几个已经经验到如此神醉经验的人推醒,唤醒他们。这几个学生就觉得很奇怪,他说:“师父,是你叫我们先进入心的,我现在真的感觉到这个心如此灿烂和美丽,我第一次经验到我的心居然是这样的,令人无法置信的美好,但是你为什么要摇醒我呢?你应该让我在里面呆的更久一些。”王阳明说:“如果你只是呆在里面,你就浪费了它。”非常明确!如果你只是呆在里面,那么你就是浪费了它,你应该融入它,然后出来。

所以实际上全世界的圣人他们给的方法都是同一个方法,也许他们的用词是不一样的,也许他们一开始入手的方便是不一样的。那个不一样,只限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几乎都一样了,到第三阶段,你不可能不一样。全世界所有的系统,一旦它真正达到第三个阶段,那么就不需要任何方法。它有这面镜子就够了,就会完全一样。那个一样,就是克里希纳穆提讲的那些话。所以克氏实际上一辈子都在讲第三个阶段的语言,他是金字塔的顶峰。

你能在无限的意识经验当中清晰的看到互动当中你的那些思想的运作吗?你能看穿思想的运作吗?

你能看到,就像顶果仁波切讲的那样,“所有的这些其实仅仅是一些念头而已”。你的愤怒,你的恐惧,你的压抑,你所有的思绪……它们仅仅是来自记忆的念头,它们仅仅是自我防卫的一些预设的思想,它们本身有极大的局限性,它们根本就不能反应真实的情况……你能够看到这些东西吗?如果你能够在无限当中看到你思想巨大的局限,它所代表的事物,仅仅是事物完整面向中的极小一部分,那你就不会再轻信于它。你现在所有思想一产生,你就会轻信于它,你就会相信它,你就会被它带着走,因为你没有看到完整的画面。一旦你看到完整的画面,你忽然发现,这些思想其实不准确、不精确、有漏洞,并不是真的,忽然你就能超越它。忽然你发现,你所有的这些应对的惯性,都是琐碎的、无知的。而当你没有跟着这些思想走的时候,无限本身有天然的行动力,祂们会给你新的觉醒,祂们会给你新的反应。你忽然发现,你面对这个物理世界的这种方式,有了一个进步,非常明显的进步。你如果没有从你的惯性开始行动,你产生了新行动,显然会进步。

所以庄子就说,他说,“如果你有这面镜子,那么外物来者即照,去者不留”。来的时候你就会看到,走的时候,你并不挽留它。这个外物不仅是你眼前这个人,或者事物。这个外物也包括,你看到这个人的时候,你思想里的运动。你看到他,你忽然觉得,你思想里产生了一个曾经对他的主观判断:他是一个坏人,他这个人很坏。这个思想来自于你的记忆,来自于你曾经的判断。你忽然看到你这个观念仅仅来自你的记忆,它并不能反应当下的现实的情况,所以这个思想局限性很大,它不是真实的,它对真实的一个评价,只占了一小部分,所以这个观念如果你在无限当中能看到,你就不必去理睬它。你忽然觉得,你不必完全相信它,你没有必要完全相信你来自头脑的这个思想,它显然局限性特别大。

摘自《庄子耳语》024 夕阳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