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若轻

阳子居说:“如果有一个人,他办事敏捷果敢,对事物洞察精准,了解透彻,专心勤奋而不厌怠,像这样的人可以跟圣哲相比吗?”这样的人是我们现代社会的公司里面很受欣赏的一类人——做事很有能力,头脑反应快,洞察力也很准确,通达人情世故,会做人。

老子就不痛不痒地给了一个评价,他说:“这种人啊,怎么可以跟圣人相并列呢,这种人就是做事的小吏。”他的回答,如果是普通人听了会觉得是挺刻薄的,但幸亏听的人是一个诚心诚意的人。阳子居诚心来拜见老子,诚心要听他的教诲,所以老子就一句话戳到底了——这种人,小吏而已,就是属于一个办事的人,技工,就是属于那种跑跑腿的,技术人员,他甚至很勤奋、敏捷,待人处事非常精准,有洞察力等等。

但他一定为技能所拘系,一定劳苦其身躯,一定担惊受怕。因为他的技能无论多么的精巧,无论多么的娴熟,总有出错和纰漏的时候。所以他每时每刻都要谨小慎微,每时每刻都要冲上前,因为他不冲上前就没人做了,所以他是劳苦身心的,他是担惊受怕的,他不去做没人做,他去做了又怕做错,所以担惊受怕。“就好像虎豹因为毛色的美丽而被猎人围捕;猿猴因为动作敏捷、狗因为捕获猎物的时候迅猛,就被套起来,成为人类的工具”。

这些人在老子的眼里只是工具,技工、技术人员,他们怎么可以跟圣者相并列呢?所以老子这句话讲得其实挺刻薄的,很不中听。所以阳子居听了以后脸色顿改,因为这些人在阳子居心里面都是些很不错的人啊,都是些人才啊,结果在老子的眼里,这些人只是技术人员,跑腿的而已。

阳子居不安的问道:“冒昧的请问,圣哲是怎么样的?”那么你既然说这些勤奋的人、这些跑腿的人不能跟圣哲比,那么圣哲是怎么样的呢?老子说,“圣哲治理天下,功盖天下却好像什么也不曾努力过一样,教化世界万物却不觉得有所依赖,功德无量却无法称颂赞美,因为他使万事万物各居其所,欣然自得,立足于高深莫测而生活在不存在的世界里。”

听上去好像这个圣哲什么也没有做,他好像非常的无为,就好像前面的几段经文里面,无名人说“你应该保持本性无所修饰的心境,交合于清净无为的方域,顺应事物自然而然,没有半点儿偏私,天下就得到治理了。”就好像王倪,他说“伏羲氏醒的时候悠游自得,任人把他看作马,看作牛,他才思真实无伪,德行确实可信,从不涉入物我两分的困境。”如果看这些经文,你都会觉得好像一个圣哲是什么都不干的,他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干,顺其自然,任其发展,好像《庄子》这个经文里的意思是这种含义?!其实不是。

一个圣哲并不是什么都不干,他非常类似于举重若轻的干。一个技术人员、一个技工,就像阳子居问老子的“一个勤勤恳恳的人,一个办事敏捷,洞察力精准的这样一个人”,他干事是举轻若重的干——他注重细节,因为他的工种,因为他的作用就是在细节上,所以他注重细节。每一个细节他都非常小心的,非常谨慎的核对,举轻若重的在做。而一个圣哲是举重若轻的在做,他不是不做。

这篇文字里好像感觉这个圣哲什么都不做,其实不是这样,他是做的,但他做的方式不一样——他是提纲挈领的做,举重若轻的做。他会看到总的方向,一个最重要的、总的方向。也许整个事件在普通人眼里是一团乱麻,非常的乱,如果是一个技术人员,他的能力表现出来,他会一根一根的抽那些丝,要把这些乱麻的丝一根一根抽出来,理干净捋清楚,他这样做也许要做一百年,也许要做很久,因为他的能力是举轻若重——他的心智,他的智能就是举轻若重式的人,他看到细节、无法看到整体。所以当他看到细节很乱的时候,他必须以细节的方式来理干净它们,一点点儿捋,一根根丝往外抽,他也做得很认真,他做得也很对,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他这样的方式也可以成功。但问题是,事物总是在向前整体的运动,所以极有可能时间上是不允许的,没有东西会停在原地等你,所以极有可能你抽到一半的时候,别的事物就加进来了,你已经来不及了,机会已经错过了。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举重若轻的人,他在一团乱麻里面忽然看到了属于最核心的部分——他直接把手插进去,把最核心的部分拎起来,别的暂时不管,让它乱,让别的东西继续乱,他只要抓住最核心的要点,拎出来,其他的地方,该剪断的剪断,该厘清的厘清,厘不清的剪断。他是大刀阔斧的,所以禅宗把这种人叫做“大悟不拘小节”。他领悟了最要点的地方,小节就可以放掉了,他不需要把每个小节都厘干净,他小节可以不要注意,他小节甚至可以一刀剪掉,你既然厘不干净就剪掉。所以他看上去好像做的事情不多,他只抓了一把,就把那个最重要的抓出来了。

他好像做的事情不多,他不是什么都不做,他伸出手抓了一把,而且抓在了要害上,他用手指向前指了一个方向,而且指的那个方向正好是最关键的方向,然后所有的力量都朝那个方向去了。他有点类似于人体当中的这个腺体——脑垂体。他是一个总的司令部,他在发号施令,一旦腺体分泌出特定的信号,全身的器官就会全部跟上,按照这个信号,按部就班的操练、行进,他非常类似于你的脑垂体,你的最重要的身上的腺体,这就是圣哲。

摘自《庄子耳语》022夕阳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