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领悟即是修行

102问:作为一个修行者,在当今的社会,是选择在家还是出家,更有利于修行?

答:修行这件事、这个词,似乎总是跟一些宗教传统或灵性生活相挂钩,所以你自然会觉得一个人一旦要修行,至少要皈依某个宗教,他必须要成为一个在家的居士或者出家的僧人,等等。但是修行这个词实际上太狭窄了,我并不觉得一个没有宗教信仰、没有打坐念佛的人,他就是一个丝毫没有修行的人,并不是这样。

只要你是一个人,一个普通的人,生活本身就在不断的磨砺你——你从小到大经历的各种各样的人间事,都在磨练一个人的性格、毅力、信念等等。这些东西实际上就是灵修里面讲的内容,只不过你没有给它冠以灵修的名称而已。而有没有这个名称实际上是无关紧要的——你有没有一个居士的头衔,有没有一个天主教徒的头衔,有没有一个这样那样的宗教的头衔,都是无关紧要的。你是否在生活中不断的领悟,而不是得过且过,比较重要。

也许一个错误你犯了第一次,再犯第二次,犯了第二次再犯第三次,你不停的在同一个地方摔倒,然后在第五、第六,甚至在第七次以后,你忽然想起要总结一下,为什么老是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为什么老是败给同一个人,或者你老是败给同一个类型的人?你也许能够战胜魔鬼,也许能够战胜那些彪悍的人,但是有一个弱女子来到你的面前,或者有某一个类型的人来到你的面前,你每次都败给他,而且败的顺理成章,败的心服口服的样子。如果你够聪明,如果你已经败给他许多次了,如果你在智商上没有问题,你一定会开始总结教训,一定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想为什么。为什么一碰见他,才几句话你就败倒了。这也是灵修,这也是修行。你的反思就是你的成长。

实际上没有必要非要说一个人必须眼睛闭起来、腿盘起来,再念一个咒语你才是修行;必须把头剃光,到寺院里过团体生活你才是修行。也许,有那么一小部分的人适合于进入这种禁欲或团体的生活方式。他如果在许多个往世里面经历了太多的风花雪月、太多的莺歌燕舞、太多的红尘的东西,那么他极有可能在这一世或者在未来的某一世渴望进入另一极,渴望进入青灯古佛的生活,这是灵魂的渴望。这也意味着你前面经历过的那些人与事、那些红尘的经历,也不是浪费的。你经历这一端,然后开始经历另一端。

所以你看《吠陀经》或者《薄伽梵歌》这些印度的经典、佛教的经典里提到往生的时候,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比如佛陀、克里希那、罗摩等等这些伟大的成就者,他们的往生里面都曾经做过王子。据说佛陀做王子的时候,他经历了当时的人类可能经历的最大的富有:无数的黄金、珍宝、侍女,从小到大围绕着他,他经历了可能的最大程度的享受。所以这些人是经历过这一端的。对于一个像佛陀这样的人他经历了这一端,经历了所有能享受的一切以后,他开始渴望出家。这就是为什么那些享受没有捆住他,一个人达到了享受的巅峰以后,他突然觉得没有意思了,他突然抛下美貌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罗睺罗,你可以想象一个父亲甚至能够抛下刚出生的孩子,那意味着他对于另一个世界的渴望已经强烈到什么程度了!非常强烈。所以佛陀半夜在他们母子熟睡的时候骑着马跃出了宫墙来到了雪山。他自己把头发剃下来,没有人帮他剃度,成为苦行僧。他在雪山苦行七年,日食一麻一麦。一个享尽人间美味的人,所有山珍海味他都尝遍的人,开始渴望过最极端的苦行生活,一麻一麦的生活。他并不觉得苦,曾经有人问他,这样的生活你觉得忍受得了吗,他说并不觉得苦,以至于骨瘦如柴。所以他体验了两极的生活,体验了最大富有的生活,也体验了最强苦行的生活。

所以当他成佛成道以后,他对弟子的教导,其中有一条是:反对极端苦行主义。因为他体验过了,他知道那种极端的苦行没有意义,当然他也反对极端的奢侈浪费。因为印度有那么一个派别,提倡极端的苦行来消除往世的业,但佛陀否定了这条道路,觉得这个没有必要,对于内在灵性的成长依然是一个极端的倾向,没有必要这样做。所以佛陀在成道以后他反而主张中道,走中间。

所以有这种类型的人,出于往世的经历,他这一世有可能倾向于完全的投入空门,成为一个出家人,这是一种心灵上的平衡。他需要经历清灯古佛的生活,他前面的经历已经够了,甚至让他感觉到太奢靡了,他希望在这一世经历一个清灯古佛的人生,这是可以的,有一小部分人是这样。也有一些人,多生以来的串习使他一世世的在这一条道路上越走越深,比如说,玄藏的师父——那烂陀寺的戒贤,他多世为僧,前面有很多很多世都一直为僧人。所以有些因缘促使你在这一世进入僧道,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也并不是必须进入僧道这条道路,你才是一个修行人,你才能更好地修行,不是这样的。

实际上,无论你扮演什么,你都是在扮演他——这是佘老跟我说的话,这也是禅宗曾经讲过的话。禅宗里有一个公案,庞蕴在马祖道一那里,“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他言下大悟。大悟以后马祖跟他讲了一句话,他说“你愿意扮演僧人也可以,愿意继续扮演一个居士也可以,随你便。”因为庞蕴在了悟以后问马祖道一,“我到底是不是应该出家”,马祖就这样回答他。所以庞蕴立刻就领会了,他就没有剃度,继续做他的俗人。这就是禅宗的态度。

摘自《夕阳问答036》夕阳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