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登上舞台,那个说的人就不是我了

近代西方有几位非常伟大的演讲家,而他们童年时无一例外都有严重的口吃。有位演讲家一旦从讲台上下来后口吃就回来了,他会变得沉默寡言。这很奇怪,他登上舞台的时候,就能讲出动人的话,从来也不会口吃,但是从舞台上一下来口吃就回来了。曾经有记者采访他,问他的口吃毛病到现在都没好,为什么一上舞台就没有了呢?记得他回答的大概意思是:一旦我登上舞台,那个说的人就不是我了——有某种内在的豪情来自心灵的抒发,它在自动的语言。

每当他从舞台上下来,再次成为个人的时候,所有属于个人的毛病又回来了。但人们不太在乎,人们记住的是他在台上的样子,丝毫不在乎他在台下还是一个口吃的患者。因为在台上的那个人表达出来的,是真正属于每一个人灵魂高处的诗意,所以人们记住了,至于他下了舞台再回到个人的时候是怎样的并不重要。

人们总是记住真正重要的东西,它们很难被掩盖,也很难被遗忘。如果一个人愚昧到遗忘了真正重要的东西,那么他就是真的遗忘了,他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只看到人的表相。如果你是个短视的人,是个愚者,是老子《道德经》里提到的下士,一定会嘲笑那位演讲家。可以想象,这个世界上依然会有一些小人存在,一些无知者的存在,他们一定会嘲笑:这个人口吃这么严重还去演讲,他在台上讲的那些是假的。他们倒过来看,认为台上讲的那些是假的,现实里口吃才是真的。真理就毁在他们的手里。

印度的耆那教圣人罗摩如此的受人崇拜,所有的门徒都围绕他。有一次,一个外乡的崇拜者来听罗摩讲经,听得如痴如醉,他太崇拜罗摩了。听完经以后看到罗摩开始吃东西,他有点奇怪,后来觉得这也正常,是人必须要吃;但是当他发现罗摩去上厕所后就完全崩溃了,他认为罗摩应当彻底的完美,不应当有大小便。然后他就离开了,带着决然的失望离开了,他觉得这样的圣人肯定是假的。

类似的事件在近代也发生过。近代印度有位大师在印度巡游的时候,很多人来听他演讲。其中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耆那教老修士,觉得大师讲得实在太棒了,九十多年来没有听到过比大师讲得更好的,于是老修士要求晚上留下来陪大师过一夜,他想看看大师晚上是怎样冥想打坐的。

到了晚上十一二点,他发现大师走进了厨房找吃的,大师半夜里饿了。这位老者立刻改变了态度,他想:我原来以为你可以教我,但是你居然是个在晚上还要吃东西的人,可见你没有什么修为,虽然你讲得很好,领悟非常深奥。后来大师讲,在印度做一个圣人将不得不扭曲自己,因为身边所有的人是有框架的,他们认为一个圣人应该这样那样:一个圣人晚上睡觉的时候应该盘起腿来睡觉,而不是躺下来;一个圣人天黑以后就不应该再吃东西再喝水,他应该闭目冥思;一个圣人甚至应该完全的吃素,不应该吃荤……这些东西属于传统,属于宗教的习俗,但根本就不属于真理。

世上有许许多多的圣者,每一个圣者都会展现出自己的那一面,就像济公是吃肉的,他毫不在乎这一点,他喝酒吃肉。对于圣者来说这个世界是一个非常扭曲的世界,他必须适应你,为了能够引导你,必须自我降低。也许那个样子并不真的属于他,但为了能够引导你,他不得不降低。晚上他本来可以自由的进食,但为了适应你,他不得不忍耐,因为你还没有到可以全然接受一个圣者的地步,你看不到他的心,只看到他的外在行为,还把他跟你内在的观念做比较,如果他不符你的标准,就认为他一定不是真的,所以他并不是真的在符合真理的标准,只是你在要求他符合你的标准——你对真理的要求、你对一个圣人的要求。

摘自《庄子耳语》011  夕阳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