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能否活在这个世界而没有谴责?

所以,你的心是否能持戒,你的心能否活在这个红尘世界里而对任何人与事都没有谴责?这样你的心才真正的超越了暴力,超越了贪嗔痴,它才会变得真正的光明、美好。

《楞严经》安排得很好,优波离既不是通过无相定,也不是通过有相定,他纯粹通过戒律来达到圆通。

这又是一个方法。他不通过有相定,不通过无相定,他只通过戒律,以使你的身体纯粹的干净,达到“不逾矩”。这是孔子讲的。你的身体在戒律当中,不会再逾越这个界线,身得自在,身体完全纯净了。

接着你开始净化你的心,你的心有各种各样的杂念,各种各样的污染,各种各样的糟糕的想法、负面的想法。它们都得以一一的净化,纯粹以戒的方式来净化,然后心也变得纯粹,变得像一个婴儿一样干净。身心如此的干净,这点几乎常人很难达到。一个人很难通过戒律达到如此的身心纯粹,但是如果真的达到的话,你的身心会在某一个片刻,变得透明、通透。

当身心透明的时候,它就被放下了。这也就是庄子讲的,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了。你的身心不再吸引你,它如此纯净,以至于干净到你几乎把它给忘了。一旦把它给忘了,你的意识就回到了源头,就回到了那个无限当中、浩瀚当中。优波离以持戒身心,而得圆通。

有一类人是适合这样的,不多。如果你真的能够超越“身”,让“身”永远遵守戒律,这还不难,最难的是心的超越。有很多人持戒,持到后来就变得顽固不化。他走向了极端,走向了纯粹的形式主义,他不知道那个戒律在他的心里其实也是一个概念、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本身也要被超越,也要被戒掉。但他无法戒掉这个最终的念头,这个戒律的念头。

戒律的最高境界是无戒,没有戒,连持戒的这个心都被超越掉。这点很难做到。人们总是被有形的戒律框住,然后变得越来越执着,变得越来越多的谴责。他非但谴责自己,也谴责他人。一个善于持戒的人,你会发现他非常容易谴责。因为他在吃素,他不吃肉,他说这是戒律,他绝对不吃肉,绝对不杀生,然后他看见别人吃肉,他的眼神里都透露着某种蔑视、轻蔑的感觉。好像别人突然间比他低了一等,他是高贵的,他是纯洁的,而别人是肮脏的。

这样的持戒属于持身戒而没有持心戒,他的心充满了暴力,他的心对他人充满了暴力。当你吃素的时候,你没有权利要求别人也吃素,对不对?当你吃素的时候,你从心里都没有权利来蔑视别人的行为。但他产生了一个对比,以你的行为来对比他的行为,这种对比就是暴力,就是分裂。

优波离说,我非但身持戒,而且心持戒。那个心持戒是指,心里面不能有任何贪嗔痴。不能有贪,不能有嗔,不能有痴。来自心的这种暴力都必须被戒掉,否则你不是真的持戒,只是表面持戒。你必须消除你内心的这种暴力感,这很重要。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只是身持戒,而没有心持戒,他们的心对别人充满了谴责。他觉得自己坐在了莲花上,你们都站在淤泥里,他打从心眼里瞧不起你。你是一个身上有烂泥的人,你是一个不干净的人,而我这么干净,你不要靠近我,你是负能量。

当有这样的心,意味着你已经身有臭气了,你是一个心里面有臭气的人,你的身虽然看上去干净,但那个干净是假的,你心里面已经臭气熏天了,你的心甚至还没有一个吃肉的人来得善良。一个吃肉的人可能没有这么多判断、这么多谴责在里面,但一个吃素的人心里却充满了谴责,充满了对世界、对他人的谴责,甚至他的谴责会达到一个极端。

以前听说过吃素的人,甚至烧过荤菜的锅他都不能用,那个锅叫荤锅,烧过荤菜了,你用洗洁精洗都不行,他坚决不用,拒绝用,他认为只要烧过荤菜,那个炒菜锅就是荤锅。他的执着达到了这种程度,一个用荤锅烧出来的素菜也是荤的。他不但对人有谴责,对一个锅都有谴责,他的眼里几乎没有什么是正当的,即使一个锅,他都对它充满了谴责。

所以,你的心是否能持戒,你的心能否活在这个红尘世界里而对它没有任何谴责?对任何人和事都没有谴责?这样你的心才真正地超越了暴力,超越了贪嗔痴,它才会变得真正的光明、美好、纯净。用这样一颗纯真的心,才能够达到源头。所以这不是一个戒律的问题,是纯真的问题。你的心是否纯真?一个心纯真的人,即使身犯戒,他也没有犯戒。 真正的戒律是要用在心上,而不是用在身体上。这个修法对于现代人来说真是非常非常困难,它意味着你必须要回到童真,变得纯真。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好佛,号香山居士。仰慕鸟窠禅师,有一次,他去见鸟窠禅师。禅师住在树上,枝叶繁茂,盘屈如盖。

白 曰:“禅师住处甚危险。” 师曰:“太守危险尤甚!”

白 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 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

又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 曰:“三岁孩儿也解 恁么道。” 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作礼而退。

“薪火相交,识性不停” 才是真正的危险!你的各种善恶的思想在主导你的行为,你能超然之上,成为旁观者,不受思想左右吗?这就是心戒。一个心戒的人,自然善恶尽打却,菩提性宛然了。

摘自《楞严今释》011   夕阳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