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身实践
——关于禪那境界(回忆阿姜放)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我最初开始跟我的老师阿姜放学习时,他递给我一本禅修小册子,便让我去寺院后山上坐禅了。这本小册子是他的老师阿姜李写的,开头讲呼吸禅定方法,结束时谈到怎样用这个方法达到前四禅。
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哪里、把哪些东西放下、改变什么、保留什么。接下来,他教学生怎样对这个境界作一些实验——怎样使它更稳定,更寂止——以及怎样判断这些实验的结果。如果学生要把个人进展与书里的禅那描述作对比,那是他们的事,与他无关。阿姜放从未这般多言地讲过,但是以他的教法,这个意思是很明显的。
必须亲自尝试,了解教导中哪些必须照字面意义去做、哪些必须当成比喻;
你得自己判断做得怎样; 你必须有创意、愿意实验、愿意冒险,去解决禅修中出现的问题。
“对,你已经达到第三禅那,” 或者 “不对,那只是第二禅那”,便绕过了他要你培养的那些素质。那样他便代替了你,来决定你心里发生的事;
而你就卸除了正确分析自身经验的责任。正如他有一次告诉我,“我要是解释一切,你们就习惯于等著东西放在盘子里送上来。以后修行中发生问题,你却没有一点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怎么办?
”
给自己作个方便的记号,以后熟悉了自己境界的版图时,可以揭下来,粘到别处。这堂课学得很有价值,自己一直应用于禅修的各方面。
你在其中可以发挥创意,精确判断实验结果。他对那些方法的推崇是很明确的。以下是他强调的要点:
时间却过得飞快,两个钟头快如两分钟。我还可以“编程序”,让自己在某个特定时间出定。
我答,不喜欢,因为自己第一次出定时有点昏沉。“很好”,他说:
“只要不喜欢,你就安全了。有的人实在喜欢,以为那就是涅槃寂止。实际上那是无想天
(asanna-bhava)。它连正定都不是,因为你根本不能在那里作观,获得任何明辩。但是它确有其它用处。
”接著他告诉我,有一次他做肾脏手术,因为不信任那位麻醉师,便让自己在手术期间进入了这个定境。
然而从那以后,我曾注意到,有些人可以藉著高度专注,熟练地屏蔽大片的觉知领域,这样的人在心理上也惯常有分离(dissociation)与否认(denial)心态。
这就是为什么阿姜放以阿姜李为榜样,所教的呼吸禅定,要求对于呼吸能量贯通全身有著全方位意识(all-around
awareness),对这个意识作实验、对它把握自如、然后令其寂止,不干扰对于心智微妙起伏的清晰禅观。这种全方位意识有助于消除那些盲点,无明常常潜伏于其中。
)与非苦。一旦你能在这个状态里定驻下来,阿姜放会建议把注意力从专注目标上“拿开”,不过要离得不太远,不至于破坏禅定。从那个角度,你可以判断禅定中哪个层次还存在张力,然后释放它。初始阶段通常包括检查自己与呼吸的关系,探索体内呼吸能量的微妙层次,以便于达到更深的静止层次。一旦呼吸完全静止下来,对色身的觉受开始分解,成为无形的雾体,随之探测到的,是对“空间”(space)、
“觉知”(knowing)、
“合一”(oneness)等等觉受,这些便替代了色身觉受,如洋葱般一层层剥除。无论初始或者高级阶段,基本模式是一样的:
探察导致不必要张力的感知层次,或者说心理造作,然后放下,找到更精细的感知层次或造作,一直到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放下。这就是为什么,只要你能保持稳定的觉知与全面的清醒,你在第一还是第几禅那,是无关紧要的,因为你处理禅定的方式是一样的。阿姜放要人们把注意力放在张力与放下张力的问题上,以此向人们指出了一条道路,自己鉴定自己的境界,无需问外界权威。而且看起来,这个自我鉴定的过程——张力(苦)、它的原因、它的止息、与止息之道——正是四圣谛所阐述的主题。如佛陀所说,你以这些原理观察诸法,便能够走向彻底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