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经文藏译中:林生茂
夕阳讲解
揭露头脑的因明学
诸善逝安住智慧心续的情况:基之真谛无别故,不住于任何一边,超脱一与异而安住。如是现证故,究竟之果位佛陀遍智之密义无二无别之本智,不住着于任何边,超越同一与相异地安住。
此外,普贤王如来之功德差别分中:「显现二十五果位之法故离于“一”;虽显现二十五果法,却含摄于普贤王如来自生本智之心中,因此离于“多”。而且,在所度化有情众生的眼前,显现三身佛陀,因此离于“一”,这些显现本身不具真实性,同样是空、无实故,离于“多”。同一密义故真实,转成妄念成虚妄。如果住些是真实的话,一佛就不能显现诸多之应化身。因此超脱一与异而安住。
这段话很有藏传佛教的因明的色彩。你知道藏传佛教有五明: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因明是指逻辑,它是一种接近于我们知道的逻辑学。它跟哲学还不一样,它是一种逻辑因明。它不完全是哲学思考,它更接近于一种用一根钉子拔出另一根钉子的方式,这个叫因明学。它本质上并不建立任何东西,所以它跟哲学不一样。哲学它会建立一个中心的思想,有一套哲学的思想,会围绕这个中心思想来建立一整套的系统化的概念。但因明不一样,因明它可以把所有的东西都拆散,它可以用左边的手打右边的手,然后,反过来再用右边的手打左边的手。
所以藏传佛教里有因明学、有中观学,汉传佛教里有唯识学。这三个好像看上去不太一样,因为中观是龙树的传承。大家有没有看过龙树的《中观论》?也许看过的人极少极少,因为《中观论》极为枯燥,一般人根本看不下去,你的头都会炸了。《中观论》在驳斥所有的东西,它把左边的驳斥倒,再把右边的驳斥倒,然后它从来都不告诉你中间的是什么。因为中观的一个观点是:当你把左边、右边都打倒以后,你将自动在中间,而中间是无法言说的。
因明也有这么一个特点,它辩驳所有的东西。你会在藏传寺院里看到辩经,大家有没有看到过辩经的录像或者照片?一个答辩的喇嘛,显得非常的放松,坐在树底下,他若无其事的、有意做出一种无所谓的表情。而挑战者是站在那,有四、五个喇嘛同时挑战那个人。他们开始击掌辩经,用拍手掌。他们每拍一次手掌就提出一个问题,让坐在那里的喇嘛给出明确的回答。整个辩经的基础都是站在因明学上的。
因明学本身并不建立一个中心思想,它没有中心思想。因明学是一个教你怎么样从左边把右边打倒,或者从右边把左边打倒的方式。因明学里告诉你,那个黑的可以被指认为是白的,因为它并不在乎最终的真理是什么,它不在乎这个,它只在乎头脑的辩论的能力。所以当你了解因明学,你会发现它如此的狡诈,它可以把黑的说成是白的,它也可以把白的说成是黑的,因明学就是这样的。当你了解因明,你会非常惊讶:一个密宗的传统,一个如此讲求客观真理的传统里面,却有一个类似于因明这样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其实在暗示你一件事。暗示什么?它在暗示你其实逻辑或者头脑,就是一个婊子或者就是一个律师,你只要付他钱,他可以把黑的说成是白的;他也可以把白的说成是黑的。所以它在告诉你,它用复杂的理论最终在告诉你一件事——你的脑子,你愿意让它往哪个方向,它就可以往哪个方向,而且它可以理所当然、充满理由的往那个方向。
所以因明学其实很有趣,你在整个的因明系统里面,可以学到所有辩论的技巧。它都在告诉你怎么辩论,它甚至告诉你把错的辩成对的,通过辩论的方式、通过语言的逻辑,把一个明摆着错误的事情,辩驳成对的。然后你将会理解:头脑是不可信的,头脑非常不可信。即看似非常有逻辑的一套言论,其实都有可能是错的。它表面看上去找不出任何的空当,找不出任何的差错,但它实际上极有可能仍然是错的,因为这就是因明,这就是头脑的本性,这就是逻辑。
你知道逻辑是多么的狡诈,你的脑子是多么的狡诈。你知道当你学会了一整套的新时代的逻辑、一整套的灵性的逻辑、一整套的南传阿毗达摩的逻辑,你将能够为你所做的一切作出辩护,哪怕你做的是错的。你的脑子就有这么大的能力。
你会发现那些学习灵性的人、学习新时代的人,他们会为自己的缺点,给出极其有利的理由。我曾经听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学习新时代灵性很久的人,他在与朋友相处上显然有一些问题,他不太容易与人相处。而每次当别人受不了他的时候,他都会理直气壮的说:你为什么不看看你的心,你为什么会受不了我,为什么会觉得我很讨厌?你觉得别人讨厌,是你的心产生了偏差,是你的心心量太小,容量太低。他从不会说他自己容量太低,但他立刻会抓到别人的把柄,他会讲得你憋回去,讲得你哑口无言。因为他有一整套的灵性的逻辑,他有一整套的知识,这就是逻辑的类型。
如果这个人的逻辑,只是针对于个人的话,他的危险还不是很大,他伤害的仅仅是他本人和跟他面对的人。但是你要知道,世界上有比这个危险得多的事。你知道佛陀在临终以前曾经讲过,他说我讲过的话,你们不要做任何的增减。因为任何的增减都意味着将很快扭曲真正的含义。然而佛陀又说,我的话即使在我死后,没有做任何的增减,但是它也不会超过五百年。五百年以后正法将消失,像法时代将会到来。像法时代意味着人们开始有能力阐述这些语言了,哲学家们开始阐述这些语言背后的含义。
这些语言经过佛陀弟子的努力,第一次集结经藏被忠实的记录下来,阿难是一个记忆力超群的人,他像计算机一样把佛陀生前讲过的话,一字不差的背诵出来,所以你没法歪曲它。但是五百年以后,逻辑学家来了、哲学家来了,他们开始论述这些经典,他们开始注解这些经典。所以佛陀说我的正法只有五百年,因为五百年以后是像法时代。像法的意思就是,已经不完全是纯正的了,它只是接近纯正。所以有些东西已经被渐渐的、渐渐的扭曲了。
随着像法时代的推移,那个扭曲程度会越来越高,人们开始解释这些经典,而你会发现他解释的方式,是非常令人可信的、权威的!因为他用佛陀本人的这段话来解释佛陀讲过的那段话,也就是看上去他并没有用他自己的语言来诠释,他仍然说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因为佛陀讲过另一段话,另一段话把它引申过来诠释这段话,可以对这段话有一个充分的延展性的说明,然后他们开始解释这些佛陀曾经讲过的话,他们是有根有据的。
他们所有的引述都来自圣教量。什么叫圣教量?圣就是神圣的圣,教就是教法的教,量就是比量、限量的量,也就是说他们所有的引证,都引证了佛陀本人的话,他并没有引证他自己的话,他用的是佛陀本人的话,所以你没法反驳他。因为这是佛陀讲过的,佛陀在另一个经典里讲过这样的话,然后他把它抽出来,来证明佛陀在这本经典里讲过类似的一些话,把这两段话做对比、作比较、做引申等等等等,然后来解释这些经典要表达的含义,你会觉得他的解释应该是可靠的,他的解释是用权威来解释权威,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如果你这样想,就说明你完全不知道因明是什么。
所以藏传密宗、藏传佛教高明就高明在这儿——它要你学习圣教量的同时还要你学习因明,因为光是圣教量是不够的,光是佛陀讲过的话,你把它背诵下来理解是不够的。你要学习因明学、辩论的哲学,当你精通因明学以后,你会开始怀疑那些论著,即使那些论著用那段佛陀的话来解释这段佛陀的话,你也会开始怀疑它。因为这正好是因明的伎俩,因明的辩论,都必须引用圣教。密宗的辩经有个前提:那个击掌提问的喇嘛,他要提问也必须基于经典,他不能够随便想一段自己讲的话,不行的。而那个辩经的时候回答的喇嘛,他的回答也必须举出足够的圣教量,足够的经文的原文,他的记忆力要够好,要举出这段经文出自哪一部经典,佛陀讲过的原话是什么。
所以一般参加辩经的人,都必须大段大段的熟练背诵这些经典,以便他们在答辩的时候,能够轻松的引用原文。辩经的时候,双方都是引用圣典的原话,但是即使如此,如果你熟悉掌握因明,你将知道你能够用圣典的这段话来反驳圣典的另一段话,你也可以用佛陀的这段话来反对佛陀曾经讲过的另一段话。换句话说,你可以用佛陀本人讲的一句话来反驳他另一句话,你也可以用同一个人讲的那句话来支持他的另外一句曾经反对过的话,这就是因明。
因明是头脑的逻辑。头脑的逻辑就意味着,他想把黑说成白,他就有能力办到,而且他可以举出足够的圣教量。而他在明天的辩经里面,他又可以做到把昨天辩倒的那个白,再把它辩回是黑,并且他又可以举出足够的圣教量。所以,当你知道因明原来是这样的,你也许会感叹,这不是闹着玩吗?这真的不是闹着玩,这真的足以给你足够的提醒和警觉,它告诉你这些文字是不可靠的,这些逻辑是不可靠的,即使它的逻辑看上去铁证如山,仍然是不可靠的,这就是因明,它彻底打倒了你的头脑。你用你的左边的大脑打倒了右边的大脑,然后第二天,你再用右边的大脑打倒左边的大脑。你将会发现这个把戏,在两千五百年以来,对后代的人不知道用了已经多少次了。
于是就出现了这么一些人,他们精通于经藏、精通于论藏、精通于阿毗达摩、精通于所有这些经教,然后他们从这些经教里举出原话,支持他们本人的观点。他们支持的,其实是他们本人的观点,因为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你如果学会因明,做到这一点丝毫也不难,哪怕你的观点是错的,你一样可以找到恰当的论据,恰当的圣典原文,来支持你的观点,这就是因明!
所以我觉得密宗极其伟大、非常伟大,它相当了解人类的头脑是怎样的狡猾,因此它干脆把头脑可能的狡猾都教会你,当面教会你,让你用那个狡猾,来面对面的驳倒你自己,这就是因明。在这段话里面,你可以看到因明的引子、因明的逻辑。因为本初智慧心的基本状态是“一”,但普贤王如来又显现了二十五果法,显现了各种果位、各种教化众生的方式,所以它看上去又是多。它的本质是一,但它表现出来又是多,等等,你如果足够聪明,你可以完全反驳他的这些话,即使这些话是莲花生本人讲的,你也可以找到同样的圣教量来反驳它们。可以说这个轻而易举。整个这段话的色彩,都是因明的色彩,它在告诉你那个本质是一,但它表达出来的又是多,而那个多其实仍然是一,你也可以反驳它,你完全可以反驳它。
禅宗里面有个公案,曾经有一个已经开悟的禅僧,去见马祖道一,马祖正坐在一棵树底下,马祖是一个很有眼睛的人,他甚至不等你走近,就能够知道你的水平有多深。当这个禅僧走近的时候,他给马祖恭恭敬敬的礼拜,礼拜完了以后,他像一个初学者一样,问马祖:“请问大师,到底什么是最深的佛性的原始面貌,最深的本来的面貌?”
马祖其实在他走进来以前,在他靠近以前,就已经认出他是一个了悟的人,已经开悟了,知道他问这句话仅仅是一个试探。所以马祖回答他,“难道你不知道吗?你想骗谁啊,你不是已经悟了吗?”这个人马上做出一副很无辜的样子,“我真的不知道啊!”
“你不知道?”马祖立刻一把抓住他的衣领说,“你真的不知道吗?”然后立刻松开,把他向后推了一步,那个意思是说:我已经看出来,你用不着再瞒我。
那个游方僧于是承认道:“大师说的没错,我虽然知道,但是要如何面对后代的众生呢?”也就是说,他这句话不是为他本人而问的,而是为了后代那些还没开悟的人,问的这个问题。马祖立刻回答他:“难道你还以为有后代众生吗?!”那个人顿时汗如雨下。
显然马祖的境界是更深奥的。那个僧人原本来见马祖是为了成就一段佳话,他见马祖,磕了头以后问:“到底什么是佛法本来的面貌?”然后马祖回答了他,这个公案就会被记录下来,传下去,让后人来参究。所以他跟马祖讲:我不是为了我本人问,其实我已经知道了,已经有所了悟,我是为了后代众生,为了后代的那些禅僧来问的。
而马祖立刻很干脆的反问:“难道你以为还有后代的禅僧、后代的众生吗?!”所以他顿时就脑门上流汗了,这证明他的了悟境界,还不够马祖那么深刻,那么彻底——他的心里面,仍然有那么一丝的杂念,他还不是特别的在当下,还有一个预设的前提。所以他知道自己错了。
对一个成道者来说,他说有也是对的,他说没有也是对的,这一切都是可以推翻的。你认为有那是对的,你认为没有也是对的。所以莲师在这里讲的所有的这一套逻辑,你其实完全可以把它们推翻,没有任何问题。这些逻辑只是建立在因明的基础上,逻辑辩论的基础上。认为你的心是“一”所以它并不是“多”;或者认为你的心是“多”,所以它并不是“一”,但是你的心既不是“一”,也不是“多”;或者说你的心既可以是“一”也可以是“多”。这四样选择,无论你选择哪一样都可以,都没有问题。
内外如一的视角
看待所度众生的方式,以及扭转他人的错误想法:观看甚么呢?观看的是所度化众生的境界。以什么观看呢?以导师佛陀之大悲心。如何观看呢?观看的方式有三种:以如所有智观照一切法无生。以尽所有智观照一切法无灭。以无二了知的智慧,观照一切法无二。
当你以某一个尺度去看的时候,你将会看到符合你尺度的现象。当你认为这个世界是有的时候,你将会看到这个世界是有的。这就是我们现在每个人的经验,在你的视角里这个世界是实体存在,完全真实的。而当你站在另一个视角,这个世界可能看上去完全像一个梦。
以前在密宗里有位大师,他住在山洞里,有个喇嘛去参见他,看见这位大师坐在那儿也没有干什么,既不念咒也不修持,好像什么也没有做,很随意很放松。喇嘛有点奇怪,就问大师:“大师啊,你平时是如何修行的呢?我看你好像非常随意,观察了你一整天,并没有发现你在念咒、参禅、静坐或冥想,都没有,好像你只是坐在那儿,没有做任何事?”
这个大师就笑了,“其实我只做两件事:有时候我到里面,安住在那个源头,我从源头看向世界。而有时候我到外面,再一次回到世界看看它是什么样。”大师说:“我每天都这样,我只做两件事,要么进去,要么出来。”然后他问:“除了这两件事以外,你还能做别的吗?”
当你达到那个源头,你只能做这两件事。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你没法做第二件事,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这个物理世界上,看看这个世界的样子,这是你唯一能做的。或者你在梦中的世界,你看到梦中的世界是什么样。但是你没办法在两个世界间来回切换的看,这一点对于一般人来说达不到。但是对一个达到源头的成道者,他经常这样做,他总是切换着看。
如果你达到源头,达到那个内在的浩瀚,你将情不自禁的从那个浩瀚看向物理世界。而这个片刻你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你忽然觉得这个物理世界不是真的。为什么会这样?当你从那个浩瀚看向物理世界的时候,你忽然会觉得它不是真的,之所以你会觉得它不是真的,仅仅是因为你对它拉开了距离。
如果你身在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看上去就是真的,它不会显得是假的。但是如果你的意识突然间超越了这个世界,你来到了某个深处的神醉里面,某个深处更高的层面,当你从更高层面看向这个低一级的层面时候,这个层面、这个物理世界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梦。这就是为什么印度教讲这个世界是一个玛雅、是一个幻觉。其实这个世界不是幻觉,只是你站的高度不一样,你意识所在的层面不一样,而相对于更高的层面,这个世界是如幻的。
所以这位大师说:我有的时候切入内在的层面,切入那个源头,这时候我看这个世界,就好像一个梦一样,很有意思很好玩;但有的时候我又会回到这个世界再看看,看看它的样子。我总是在两头切换着看。
所以当你有怎么样的视角,你就会看到怎么样的世界。一个灰暗的人,看到这个世界是灰暗的,看到每一个人的脸都是灰色的。而一个高兴的人、一个阳光的人,看到整个世界都是阳光灿烂的,他总是看到人们的美好。这也就是说你将百分之百的,为你看到的世界负责。你看到怎样的世界,就意味着你有怎样的心灵,你有怎样的意识频率和意识高度。你永远也没有权利抱怨说为什么世界如此黑暗,因为你如此黑暗,你才会看到世界黑暗的一面。整个世界是中性的,它依你而改变,你想看到什么颜色,就会看到什么颜色。
阿难曾经问佛陀:你为什么要到这样一个五浊恶世来成佛呢?成佛是多么伟大的一件事,应该在净土里,而不是在这么一个五浊恶世来实现,十方世界所有的佛陀大多数在净土成佛,为什么你要在如此肮脏的秽土成佛呢?
佛陀就告诉阿难:在我的眼里,这个世界就是华严法界的一部分,它从来就没有肮脏过。佛陀讲这个话的时候,以脚趾点地,阿难突然看到整个娑婆世界,像华严法界一样无量的庄严!佛陀跟他讲:我看到的世界就是这样,之所以你看不到是因为你的眼睛,你的意识达不到像佛那样的一个高水平、高层面,你的眼睛只能看到一个物理的世界,所以它看上去总是这样粗重污秽。阿难明白了——你的意识达到怎样的频率,你将看到怎样的世界在你眼前。当你的智慧是无二的,你将看到所有的现象都是无二的。
这就是为什么马祖跟那个禅师说:难道你的心里还有后代众生吗?如果你有这样的观念,证明你的意识还只达到这个层面,你的心里面还有这么一个负担,还有这么一个假设,还有这么一个幻想。而当你的意识是如此的清澈、纯净,它不会有任何众生在里面,你所有的言行都将是立刻的、当下的,你再也不会说:我要预演一幅画面,我要为了后代的众生预演一个公案出来,不会的,那太造作了。马祖一下子就点中了他的毛病,点中了他的要害。所以那个刚开悟的禅师立刻就头上冒汗了,他知道他错啦!
超越头脑的欺骗
扭转他人的错误想法:然则(仔细想想这个问题):所观看的对境,这些有情众生的境相,在佛的面前是成立还是不成立呢?如果成立,那么这些迷惑的境相就变成是真实的体性,因为它们在真实本智中成立。然而在胜义中很清楚是虚假的。
如果不成立,则佛的感知变成是错误的了知,因为将没有的事物看成是有。就像执持两个月亮的眼识一样(是错乱的)。
因为事物是在自己心续中看到的缘故,上述所说不周遍,因此可以确定是真实无分别的。
这是非常因明辩论的一种方式,它里面用的辩论方式完全是因明学的。在佛陀的眼里,众生是不存在的,如果存在那么就违背了空性,因为佛陀证悟到的就是这个空性,在空性里面什么都没有,一切都没有。但众生又是存在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他一次一次的来到这个世界上广度众生,这看上去很矛盾。
为什么莲花生在整段《莲师心要建言》第六章的最后部分,突然间来了三段因明学?你有没有发现,这一点跟《六祖坛经》很像?
大家还记得《六祖坛经》吗?我们完整地讲过一遍《六祖坛经》,大家如果有印象的话,你会记得坛经的最后部分,在六祖即将圆寂的时候,他告诉弟子的那段话吗?他说:如果有人用正来,你就用反来回答他;有人用烦恼来,你就用菩提回答他。有与无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等等,一共有三十六对。你会发现很奇怪:为什么六祖在圆寂前也讲了类似的这种因明逻辑的一套东西?而《莲师心要建言》的最后部分,也讲了三段关于因明哲学的这些辩驳的东西?
因为这就是人类的头脑。他是为了给你举例子。六祖在三十六对以后有一个总结,他告诉你: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也就是当你用因明来辩论,左边的是对的;然后,右边的是对的。接着,又是左边的是对的;然后,又是右边的是对的……你可以反复的辩论,如果你有足够聪明的大脑,你可以把同一件事情,今天说它是对的,明天辩驳它是错的,没有人能够驳倒你,因为这就是脑子、这就是逻辑。
逻辑实际上是没有立场的、没有原则的,逻辑纯粹就是假象!当你了解这一点儿,你就不会那么迷恋你的头脑。当你的头脑告诉你:我在经典上看到某句话,我要相信这句话。然后,你突然想起莲师最后的这三段话,突然想起六祖慧能临终前的这三十六对,你就要开始谨慎一点——那也许是大脑在欺骗你,大脑用它的逻辑、用它的因明在迷惑你,你知道,你的脑子经常在迷惑你。你总是给自己找一个对的理由,这个理由可以来自新时代,可以来自哲学,可以来自阿毗达摩,可以来自佛陀本人亲口说过的话,可以来自《圣经》。
据说,魔鬼是最会引用《圣经》的人,没有哪个人能够超过魔鬼的演讲能力,他总是在演讲里面举出最多的《圣经》原话,让你折服。而这一切都是头脑,这一切都具有同等的欺骗性。所以,六祖和莲师都在经典的最后演示给你看这些三十六对、这些对比法。而当你能够达到六祖讲的邪正尽打却,你就能把这些对比,无论是对和错,都抛之脑后!无论是莲师这里讲的“一”还是“多”,你不要管“一”也不要管“多”,你都能够把它们抛之脑后!
当你实际达到这个意识的永恒,实际达到无限的时候,你没法说它是“一”还是“多”,你完全没法说它到底是无限大还是无限小。你如果经验到,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你的意识感觉上是无限大,但它同时感觉又是无限小,这两者是完全对等的。你不需要扩大,它也是无限大的,而那个无限大不需要缩小,也立刻就是无限小的。人类的头脑无法理解这一点,一个东西,只有在缩小的时候,才会成为无限小,但是,意识的无限大不需要缩小,它立刻就是无限小,它在无限大的同时,本来就是无限小,这超越了头脑能理解的范围。所以,当你把大跟小、当你把“一”跟“多”、当你把所有的这三十六个对比法,统统抛之脑后,最后是什么?
稀有哉!
殊胜无上秘密乘方面 清净确定了义之心要
能令一生成佛之捷径与此会遇如法修持者
是为莲师心子具福德 圆满次第能显日月光
此一显明心要之灯炬 措嘉净除道障珍宝藏
当你能够超越你头脑的对比,你才有可能真的达到这个稀有哉的状态,你明白了吗?当你的左手和右手在打架,而它们打得不分胜负,最后双方都惨败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没法用你的左手打败右手,也没法用你的右手打败左手,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它们双方都被打倒了。而双方都被打倒的时候,忽然间,那个稀有哉就展现了——
你不再倾向于左,你也不再倾向于右,你不再倾向于这个物理世界,你也不再倾向于你的头脑。这个时候,你不属于世界了,因为你认为这个世界仅仅是物质;你也不属于你的头脑了,因为你认为你的头脑不可相信,因为它们都是对比法,它们都是自我欺骗。所以当你远离了物理世界,远离了你的头脑,忽然,那扇门,在你不知道的片刻,在不经意的片刻,在毫不设防的片刻,突然间打开了!
稀有哉!那个瞬间,你突然发现,你来到了一个不属于世界、不属于头脑、却如此鲜明的地方。它不是虚无的,它是鲜明的;它不是幻觉,因为幻觉仍然属于头脑,它是一个事实,而这个事实无法表达,无法用任何语言、用任何逻辑、用任何想象力来思考。当你一切都放弃的那个片刻,禅宗讲只有当你变得如此无助、如此徒劳,当你放弃一切努力、彻底的放下的那一片刻,当你的茶杯突然打碎的那个片刻,你就怀着震惊立刻来到了那个浩瀚的里面!它总是在你最清醒的片刻来到的,而不是在疑惑当中、在神秘当中,不是的,在你震惊的片刻、在你最清醒的片刻,突然间你来到了一个浩瀚!
稀有哉!它是无上秘密教法的集结,它是最真实的心要,它是一生成佛的捷径。它是你真正与这个教法连结上的征兆,只有具福者、有福的人,乌底亚纳的心子,才能够碰触到那个源头!它是极为精要且光明的一盏灯,它是你心灵的一盏灯!那盏灯从未曾熄灭,就在你里面,而你却因为头脑的力量、头脑的相互辩驳而失去了它;你却因为迷惑于外界的事物,而失去了它。现在当你从外界收回来,当你超越了你头脑那相互矛盾的思想,你会发现你的脑子里只有两种思想——对的和错的,而其实这两种思想都是错的,它们都必须被超越!你的脑子永远是矛盾的、对立的,它没有一个片刻是统一的,它永远是矛盾体,它永远处在一个对立的场景里,它永远是二,它永远不可能是“一”。
所以当你超越了头脑的二——对和错、烦恼和菩提、光明和黑暗等等,超越了所有这些二,你忽然就来到了那个真正的“一”——那一盏明灯,心灵的明灯,你突然发现它跟太阳、月亮的光芒一样耀眼,它从不曾熄灭,它是如此的闪耀,它是真正的圆满次第!密宗实际上只有两个次第——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其中圆满次第分为有相大圆满跟无相大圆满,所谓无相大圆满就是我们现在提到的大圆满次第、大手印、彻却跟脱噶,你内心的这盏意识的明灯,就是真正的无相大圆满,它是真正的圆满。
灵性力量的传递法则
后世具缘隐密瑜伽士 与此口诀会遇故伏藏
十二地母护卫此教法 此后人岁六百三十年
堪得伏藏具缘愤征者 从东方来将此托付彼
此具缘与口诀会遇时 莫示劣根观具器而授
明妃措嘉伏藏于北方桑桑哈札,山岩像毒蛇窝的半山腰,白海螺宝藏中。
仁增.果齐.登楚.坚,(具有鹰羽的持明者),从状似毒蛇窝的半山腰,白海螺宝藏中取出。 三昧耶,印印印 吉祥
出处:《除障珍宝宝库》取自卡达?让炯?让霞系列,《直示密意》的第四函(舍以)第十三章。
这些教法隐藏在每一个人心灵的最深处,但是它同样被伏藏在一些具体的地方,它曾经被伏藏在北方半山坡上海螺白珍宝形状的一个山头里,一位伏藏大师从海螺白珍宝形状的山头把它取出来,取出这个象征以后,他一看见这个象征,就突然在心中回忆起所有的这些教法。据说伏藏大师看到的这些伏藏,往往它们仅仅是一个图案或者一个空行文字,这个字一般人是看不懂的,它像一幅画一样,那幅画有点像是原始时代的一些写意字,也就是这个字看上去像一个动物、像一只鸟等等,这个叫空行文字。他一看见这些文字就突然回忆起两生、三生以前在莲师面前曾经听授过的教法,而且他能够完整的回忆起当时所有的场景和完整的字句,跟阿难一样,他能够把这些字句一字不差的复述出来,这就是心意伏藏。
莲师跟她讲:不应该随意显露这些教法,而应该在观察检视具格者以后才加以教导。所以最后他说要三昧耶,要持戒的人印印印!要秘密的封藏。为什么要秘密的封藏?你现在听到这个教法好像很容易,但是莲师曾经嘱咐要秘密地传授这些教导,不能公开的传授,要等待具格者才能传授。
第四道的葛吉夫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人类总是以为最高级的知识应该被广泛的传授,之所以有这样观念,是因为人类对于高级力量不了解,对高层面力量很不了解,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误解,认为这些秘密的知识应该被广泛的传授。
为什么这些秘密的知识不应该被广泛的传授?有一个原因。因为整个地球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美赫巴巴讲整个地球一共有56个成道者,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如果太多,这56个成道者的能量将大幅度的提升地球的整体能量,也就是物质的存在将会受到颠覆,物质宇宙、这个娑婆世界的物理宇宙的能量将会受到冲击跟颠覆。有太多的高层面宇宙的力量加入的话,物质宇宙将无法平衡,许多的人将会死去,有一些人将会被提升到更高一级的层面,而那些死去的灵魂将会转生到符合他们能量层面的另一个地球上去。显然这样做是不明智的。维护这个物理宇宙的平衡,是转世到这个地球上的这些灵魂的需要,这个地球是为他们准备的,是他们进化的场所,所以没有必要破坏它,它只是一个阶段而已。这就是为什么地球上差不多有56个成道者一直存在,不会太少,因为太少也意味着灵性力量过于薄弱,浊物理力量太强大,那么地球也意味着会进入危险的颠覆期,会进入毁灭期。
那么这些秘密的知识实际上也是高层力量的一种表现方式,如果它被广泛的传递,只有两种可能:如果在广泛传递以后,大多数人都有能力吸收这个秘密的知识,意味着所有人的意识水平会被大幅度的提高,那么这个物理世界的平衡也将会受到挑战、受到冲击,因为很多人的意识被提高了,物理世界的频率将会整体性的升高,一部分人将会离开这个世界,不能顺应这个物理世界频率升高的人将会离开,这是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这些神秘的知识,代表高层力量的能量广泛传递以后,大部分人并不能够充分的吸收它,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吸收。这个更符合实际情况。
实际情况是这些教导现在已经广泛的被公开了,而真正能够领会它深意的人并不多,那个神秘力量仍然只贯穿了少部分人的心,大部分人只是泛泛的了解而已,只有少部分人因为这些教导而开悟,因这些教导而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意识上升了,达到了更高的频率。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教导并没有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大的破坏平衡的作用。但是这样做有一个缺点,也就是这个神秘力量被稀释了。如果一旦广泛的教导,那个力量就会被稀释,就会被用于更多的人,虽然只有少部分人能够领会,但这少部分人获得的力量其实在减少。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神秘的教导,被秘密的集中传递给少数被选者,不像现在这样广泛的传递,只是秘密的传递给具格者,那么极有可能产生的一个情况是,那些具格者将会获得更大的加持,来自这些教导的更大力量,所以他极有可能达到的证悟将会比现在更高,他将成为一个大师。
实际上神秘的知识被广泛的教导是要看情况的。在一定情况下,如果被广泛的教导,其实是一个损失,是对神秘力量的一种损失,被稀释化了。就好像你把一勺糖倒进了海洋,那么整个水它不可能是甜的,但是如果你只是倒进一个茶杯,那么这杯水吃上去就是甜的。所以当你把神秘力量只倒给了一个人,他很快就能成为证悟很高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师。但是你倒进一个湖里面,这个湖水尝上去味道几乎不会有任何改变,也许湖里面有一条鱼,这条鱼正好离你游得比较近,它正好吃了一口那糖水,而它真正尝到了糖的甜味。这也就是少数根器好的人,他突然间吸收到了某些最深的精华,他得到了那一部分。但是即使这样,他得到的仍然不是很多,它跟一茶杯的糖完全给一个人喝进去还是不一样的,加持力不一样,这等于把这个加持力给稀释了。
所以密宗莲花生更加倾向于把一勺糖只给少数的那么一、两个人,让他们充分的体尝,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大师。因为一旦这一、两个人成为大师,也许他们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他们可以带领一大批的人。而当这勺糖被倒进了一个湖里面,也许有灵敏的人吃到了那么一粒糖,成为了一个小大师,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大师,他吃到了一口,但他得到的加持还不是很足、很强大,他有了一些领悟,但他领悟得不够深,那么他将能够带领的人显然也不会很多,他可以成为一个小的导师,但他无法成为一个大师级的人。
总体来讲这两种方式要因时代而变化,也谈不上哪种方式一定更好。密宗走到现在,由于整体的地球能量在普遍升高,大家可以看到,2000年以后地球普遍进入了意识升高的频率中,所以整体能量在提升,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密法自动的公开了。因为整体能量在升高,所以相应的很多高级的力量被敞开了。你要知道这些秘密的东西被敞开,仍然是在高层的允许下的,在这些源头力量的看护、允许下的,而有更高级的东西仍然没有被人体尝,因为还没有到时候。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课程还不是真正对外公开的,它仍然是对于少数的人进行引导,有更深的东西必须以秘密的方式来传递。
找到你的大师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当你是一个活的大师、一个活的人,在你传递精神力量的时候只有两个选择:你对大众传递的时候,你将不肩负任何业力,或者只肩负大众性的普遍业力、不肩负个体化的业力,这是对大众传递的一种普遍方式。如果一个大师对大众传递而要普遍的接受个体化业力的话,他的肉体将无法承受,他的肉体将很快崩溃——因为大众的业力是相当巨大的,那个巨大的重担超过了喜马拉雅山。所以他只负担大众化的业力,也就是大众的智力层面所达到的一些水平,他不负担个人业力。但是一个大师一旦带领私自的门徒,一旦你皈依他,一旦他给你正式的秘密的传法,我这里指的传法不是指密宗的大范围的这种传个金刚萨埵啊,这还只是大众范围的传法,我这里的传法是指真正的在教你,一对一的,真正的入门弟子。可以这样讲,当你成为他的入门弟子,那么他将不可避免的负担你个人的业力,这点没有谁能够避免,一旦你真的拜他为师、成为入门弟子,他将不得不负担你一部分个人化的重担。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大师往往会多病多灾,美赫巴巴两次撞断腿,第二次在美国撞断的时候,骨盆都碎了,他曾经讲过:我是在为你们负担,否则你们无法前进。这里的“你们”是指他身边的那些门徒,而不是指所有的那些相信美赫巴巴的全世界的门徒,不是的,美赫巴巴当时指我是为你们这些身边的人必须这样。一个大师如果真正手把手的在引导身边的人们,引导贴身的门徒的时候,他必须为你承担。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一对一的传递的时候,它必然是秘密的,因为不这样做,他的肉体将无法承担过多的业力。美赫巴巴一辈子贴身的门徒只有一百二十二个人,他承担这一百多个人的个体化的业力,他一个人都承担了,能够承担一百多个人就已经非常好了。
莲花生身边真正贴身的门徒其实也非常少,他著名的大弟子有25个。所有真正的大师,真正传递性的入门的贴身门徒都非常少,米拉日巴的贴身门徒也就十几个人。所以找到一个真正的大师,你应该感到极度的庆幸、非常的庆幸,这就是为什么莲师讲那真是“幸运的具福者”,你真的是个幸运儿。大多数人是不可能成为门内的门徒、内圈的人的,大多数人只是外圈的门徒,你要成为一个内圈的门徒是非常非常幸运的,是非常非常有福报的。至今为止都不多,我估计以后也不会多,因为一个具有肉身的大师他是不可能承担太多人的个体化业力的,他的肉身将无法负担,势必是这样的。
所以如果大家真心诚意的在这条道路上前进,你应该发愿找到你的大师!你会找到的,这个世界上有56个成道者,你一定会找到的。你也许找不到第一流的,因为大师也有等级的差别,那么也许你能找到二流的,也许你能找到更低一点的,都可以。如果你有足够的诚意、充满真诚的心,你一定会找到。据说马祖一共有72个门徒,马祖承担了72个人,他一生一共引导72个人成为真正的开悟者。这72个人后来都成为一方的大师。
有普遍的传递方式,也有个别的传递方式。基本上那些大师都是以后者来传递,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方式传递,这样的方式是很现实、很平衡的。如果大家能够真诚的发愿,你将会找到——要么是马祖这样的,要么是像马祖的72个门徒之一那样的,都可以,你找到大师的门徒也是很幸运的。所以祝福大家,希望大家都能够找到属于你的大师!
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莲师心要建言》已经圆满的讲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