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人生志向的方法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在第二章的时候,老子提到的是一个去除对立面的思想,善的思想、恶的思想等等。而紧接着当你没有善恶的思想,没有任何对立面的观点的时候,那么你的行为也会随之而跟上,这二、三章实际上是衔接在一起的。
我记得南怀瑾曾经在他的演讲里曾经提到过一件事,他说现在佛教徒特别的多,而且这些佛教徒跟过去的佛教徒有一个差别,过去解放前很多人都不识字,真正能看懂佛经的人并不是特别多,大多数佛教徒仅仅是相互学习、念念佛而已。但是随着解放以后,全民教育的普及,不识字的人少了,开始变得每一个佛教徒都看得懂经文,然后就变得每一个人都是满肚子经文,满嘴的佛语,满脑子都是各种各样的哲学理论。他的思想多到几乎可以跟你进行辩论,但是你会发现他无法在行为上行动,他的思想从来也没有强到可以进入他的行为。
如果你在精神的深处,真的已经对善恶、对美丑,没有那么强烈的区别,没有那么对立的观念,你的行为一定会跟上,而且这种跟上是不需要强制的,这种跟上是非常自发的。所以一个民心淳朴的地方,并不会把某一个人立为伟大的贤者,每一个人都去崇拜他,并没有这样的风俗,并不会把黄金当作很名贵的重金属来储存。当一个地方的民风淳朴到这种程度的时候,那些贤者,那些难得的“货”都变得平常了。在他们的世界里,在他们的生活圈子里,没有什么是特别突出的,每一个人都生活的非常平凡、非常安逸。
那幅画面令人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桃花源记》里的武陵渔者经过一个小的山洞的洞口,在洞口的那一边,他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据说这些世外桃源里的人都是曾经避战乱逃到这里来的。而在这个桃源里面,由于没有世间的纷争,每个人都非常的平和,他们已经生活了很多代,所以人们的心情变得非常平缓,没有特别好的东西,也没有特别差的东西,人们相安无事。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一个真正的君王的统治是让人们的心不要太复杂,虚其心,让你内心深处这些矛盾的思想变得弱化,而实其腹,让你的身体变得强壮,弱其志,強其骨。
老子的观点跟我们现在很不一样,我们现在崇尚竞争,我们现在崇尚强其志,每个人都要立定人生观、世界观,立定一个至少五年内的目标,而你要朝这个目标拼命的奋斗。如果你是一个小职员的话,你希望五年以后成为经理,希望把某某人超过,把他踩在脚下。即使你没有把他踩在脚下的想法,但实际上你做的事情已经产生了同样的效果,这个跟老子提到的完全不一样。
所以当你走入心灵的领域,所有的竞争都消失了,你会发现这一点。你没办法跟你心灵以外的任何其他人竞争,因为没有这个必要,那种竞争只会给你带来身心的疲惫。一个人越向内心深处走的时候,就会发现世界上没有别人,这句话是禅宗的。禅宗曾经有一位禅师,在大悟以后讲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其实世界上一个人也没有”。当你越向内心深处深入,越靠近内在灵魂的真理,越是会发现禅师的这句话是对的,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别人。你认为的别人,你身边的这个丈夫妻子,你外面的同事,你眼中的这些别人、马路上的陌生人,这些别人,如果你真的当他们是别人,意味着你在给自己建立对立面,建立敌对。听上去好像有点夸张,因为你跟你的丈夫、你的孩子显然不可能是敌对的,实际上当你认为他是别人的时候,这种敌对性依然存在。你甚至无法左右一个三岁的孩子,他不会听你的,在他的世界里你也是别人,他没必要完全听你的。所以如果一个人认为世界上都是别人,他的生活将充满了敌对,甚至在他的家庭里都会充满了敌对。
而真理并不是这样的。一个达到禅的人、一个达到灵性的人,他的想法、看法突然会发生本质的变化。在他的眼里,现在没有别人,你跟你周围的一切都处于同一个层面。而你将发现这同一个层面,所有的东西没有一件是割裂的。你皮肤外面的空气,甚至空气那一头的茶杯,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相连的,你没有办法把他们完全的割裂开。
当你渐渐的认识到这一点,你开始发现甚至别人的心,你对面的同事的心,你身边丈夫或者妻子的心,跟你的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相连的。你可以尝试一下,在很多情况下,你甚至能感知到对方的心理,这个我相信每个人都曾经有过。在很多情况下,你甚至能够直觉的了知到别人的思想,因为你们的思想的确以某种方式在相连。你们的思想实际上都在空气中弥漫着,它们以能量的方式是相连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你能够感知到对方的想法。当你能感同身受于对方的思想,你就会忽然开始能够以对方的立场,来感知到他的处境是如何的,这就是一种成熟的标志。
一个越不成熟的人,他越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主的,我的思想,我的感觉,我要怎样怎样。一个越趋向于成熟的人,他越是能感知到别人的思想,紧接着他就能感知到别人的处境和痛苦。当你能感知到别人的处境和痛苦,你将同情他,你将出于他的考量,来决定一件事应该往哪里走。你开始了解到,你生活的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分开的,而这是一种智慧,真正生活的智慧。每个人迟早都要往这个方向走。如果你想活得够聪明的话,如果你想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的美丽、更加的和谐的话,你必须往这个方向走。
所有竞争的心态,最终只会让你领会到这是一种自找麻烦的心理。那么也许有人在想,如果没有任何竞争的心态,我应该如何进步呢?答案是,你内在的心灵知道方向,每一个人内在的心灵都知道方向。
这就是我们今天讲到这里真正要重点讲的,并不是竞争使你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并不是来自社会的压力和竞争使你找到了方向,而是当你探索你的心灵,当你靠近你内在的声音的时候,你找到了你灵魂的渴望,灵魂的方向。除非你找到了你灵魂的渴望,否则你的一生都将荒废。
我记得克里希那穆提提到过,他说其实所有教育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你找到你最感兴趣的事,而不是填塞知识。教育让你尝试数学、物理、化学等等各种各样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发现你心灵深处能不能跟某一个学科或者某一个技能相契合。给你品尝各种各样果实,让你发现你最喜欢的是什么。所以学校并不应该要求学生每一个学科每一门功课都达到很好,这种要求是不符合一个人心灵诉求的。偏科是正常的,应该允许一个人偏科,偏科意味着,他开始渐渐展现了他灵魂深处某一项专长的方向。你如果偏向于文科,你就要在文科的那个方向里找到更细的划分,你在文科里面是更擅长现代文学还是古代文学,你要越来越细的找到你的分类。当你越来越细的找到你的分类,你就找到灵魂深处真正的渴望。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成为物理学家,有的人也许他的天赋就是成为一个画家,有的人天生就有做生意的头脑,他的财商特别的高,而有的人情商特别的高,他几乎像个诗人。所以不需要竞争,而需要让一个孩子,让一个二十一岁以前的孩子,如果能让一个年轻人在二十一岁以前发现他大致的方向,那么教育就成功了。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都是大大失败的,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应试教育,要求每一个学科都达到高分,让所有科目的总分加起来达到一个高分让你进大学,这真的是毁了一个人。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关于我自己的事。记得我在中学的时候,我的语文是最差的,我的语文是全年级倒数第二,这个讲出来很丢脸,以至于我被当时的语文老师放学以后留下来背功课,这一点真的听上去令人难以相信。你们现在听我非常善于演讲,善于讲古典的东西,但是我告诉你这些从哪里来的,这些从来就没有从学校里来,而是我毕业了以后,自己突然发现对宗教很感兴趣,就找到了上海唯一的一家佛教居士林的图书馆。我一头扎进了图书馆,用五年的时间,把里面每一本书都看了一遍,我是讲每一本书。虽然那个图书馆并不大,但至少上千本书是有的,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几乎每一本都仔细的看过。那是出于你的兴趣,那没有人强迫你。
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发现他真正的兴趣所在,他就真的会一头的扎进去,任何一个人都会这样。你要找到属于你内心深处正能量的兴趣,而不是说你要找到你喜欢喝酒、喜欢抽烟这样的兴趣。不是的,你要找到属于你内心深处真正正能量的兴趣。人们之所以沉迷于烟酒、沉迷于蹦迪,是因为他们找不到心灵深处真正的爱好,所以他不得已才找到了那些属于麻醉性的爱好,这些爱好使他能够忘记现实生活。因为他在现实生活中太迷茫了,不知道哪个方向属于他。当你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找到了你的方向,你会发现,一个有真正追求的人从来不会去抽烟喝酒,因为没有必要了,他来不及,他没有空。
所以即使你现在30岁了,40岁了,哪怕你50岁,60岁了,你现在开始也还来得及。请在座的各位,从现在开始,从头去发现你心灵深处的兴趣在哪里,这个非常重要,这对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都不晚,每一个人。你的兴趣不一定要和你的生存技能挂钩,因为你的兴趣要达到和你的生存技能挂钩的程度,那么你就必须来到一个点,也就是你在你兴趣的这个方向上已经深入到够深的程度。克里希那穆提曾经提过,如果一个人能够做他真正爱做的事,而这种爱做的事不仅仅是感兴趣,不仅仅是一个兴趣爱好,而是全身心的投入的事,是你愿意用你的整个生命去投进去的这样一件事,当你投得够深的时候,你就不需要担心你的生存问题了,即使你爱做的事是扫地。
这个听上去好像根本就不可能赚钱,但是我告诉你一个有关扫地的故事。佛陀有一个弟子,曾经是一个大法师,这个大法师看了很多书,学识渊博,但就是未能开悟。这个大法师有一个坏毛病,就是他认为自己的学识是花那么多时间挣来的,所以他不愿意教别人,他拒绝演讲,拒绝把他的学识教给那些来求法的人。结果他下一辈子转世虽然仍然在佛陀门下出家,但是因为前世对知识的吝啬,所以他这一世的智商变得特别低,以至于前背后忘。佛陀讲过的任何一句话,他两分钟以后就忘了。佛陀教他任何一个偈颂让他背下来,但他就是前背后忘,背了几个月背不出来。结果所有的其他门徒都耻笑他,嘲笑他。他很痛苦,跑到佛陀面前说我还是自杀吧,我太笨了。佛陀说没有关系,你这个是由于前世的业,跟他讲清楚他前世的业是怎样来的。然后告诉他,你既然连八个字的偈都背不住,都记不住,那我告诉你,你只要记住两个字:扫地。因为他在僧团里负责的任务就是天天扫地,他说你只要每天扫地的时候心里不断的默念,扫地,扫地,扫地,并且把这个扫地行为当成是你的修行。当你每天扫地的时候,不要急于把地扫完,而是扫得越慢越好,因为这是你的禅修。结果这个门徒就如获至宝的回去了,然后天天开始坚持他的扫地禅修。他每扫一下,心里就默念一声扫地,他的念几乎充满了爱意,他没有任何厌烦,没有任何无聊,他如此专心、如此充满爱的扫地,在心里默念。没多久,大概在这几个月以后,有一天他在扫地的时候,突然间大悟。这个人是因为扫地而开悟的,证果的,不仅仅是开悟而且证得果位、圣位。所以即使你发现你喜欢扫地这么一件事,而它真的是你的所爱,你不把它当成是你的任务,而是你的所爱,你真的钻进去了,你就能够成功。
当然有的人可能会说这是佛经里的故事,肯定有夸张的成分,肯定有神话寓言的成分,那么我再跟你讲另外一个故事。在8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行走天下的壮士,叫余纯顺,他后来死在穿越罗布泊的途中。他把工作辞掉,他唯一的兴趣爱好是行走,走路。他靠两条腿几乎走遍了整个中国,而且他专门要走那些荒无人烟的地方(沙漠)。他曾经选择横穿罗布泊,罗布泊是非常荒凉的无人区,进去是死路一条,注定要死,即使你有车。因为那个地方很容易迷路,一旦迷路你找不到水源,一天就死了。但是余纯顺竟然选择穿越罗布泊,那是他的挑战,他的渴望,那对于他的灵魂来说是相当强烈的辉煌体验,对他来说,那个体验并不是荒凉的、荒芜的、阴暗的,而是充满兴奋的、辉煌的,因为他喜欢走路。我在上海居士林清定上师的灌顶法会上碰见过他,他也是来参加灌顶法会的。他看上去并不显得很特别,也是非常温和的一个人。他每天走路,到了天黑以后就搭帐篷,外面狂风大作,他就在小帐篷里开始写当天的回忆,写日记,他的这些日记后来还出了好几本书。所以克里希那穆提讲的对,如果一件事真的成为你生命的挚爱,你就不需要担心生存的问题了,生存的问题自动就会解决,即使你做走路这样的事。然后余纯顺就出书了,他的书后来很畅销,还开了签名会。后来很多人效仿余纯顺,新闻里还报道了好几个效仿他的人,而效仿他的人却从来没有走过罗布泊这样的荒漠,他们只是半吊子的效仿,他们走城市,走农村,他们走城市边缘,那些没有太多危险的地方。而这些人,注定走了也是无法走进他心里去,他只是在模仿别人,那不是他真正喜欢的事,他们往往走了一年以后就放弃了,悄无声息的消失了。所以不要模仿任何人。
如果你想要发现你真正爱做的事,请你回到童年,即使你已经老了。请你开始打开你的双眼,像一个学龄前的儿童一样,开始尝试每一件事,重新来尝试。当然这个过程也许需要花两年、三年、四年、五年,甚至更多时候。那是你灵魂的渴望,所以时间没有关系。如果到死亡以前,你还是没有发现你真正喜欢做的事,那才是一种悲哀。所以不用担心花时间,你甚至可以花十年,有的人花了三十年才找到他真正爱做的事。
大家有没有看过英国的一个纪录片《人生七年:56 UP》,最近很火,这部纪录片建议大家要去看一下,非常棒。它记录了那些英国不同阶层的孩子在56年里的生活,这部片子是从一个孩子7岁的时候开始记录他,一直记录到56岁,每过7年拍7天,记录他们的人生的愿望,人生的过程。看过这部记录片你会非常感慨,一个人那么快的就走过了他的大半生,有的人郁郁不得志,而有的人却越来越向上走。你会发现那些向上走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56岁的时候,他的人生来到一个高峰,这样的人都是能够紧紧抓住他们心灵渴望的人。非常建议大家去看看这部片子,一点没有夸张,如果佛经里面的东西还有夸张的话,这部记录片一点夸张都没有。
生命在以无数的方式提示你,它让余纯顺来提示你,它让佛陀的门徒来提示你,它让《56 UP》来提示你。你是否接受了这个生命的提醒?那个提醒如此重要。你到现在为止,有没有发现你的所爱?这个可以说是人生当中最最唯一重要的事。你有没有发现你的所爱,如果你发现了,你有没有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即使它不赚钱。如果你投入进去了,它就一定有产出,你相信这一点吗?即使你不相信,它也是能量法则,你投入进去了一定会有产出,不产出是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的,因为这是宇宙的法则。即使你给你家里的宠物投入了爱,它一样会回应你的,何况你投入了你真正的挚爱。
所以花点时间,花五年,十年,哪怕花二十年发现你的所爱,这一点都不浪费时间,这是真正重要的事。你根据你的性格,根据你的遗传,根据你所有学习的背景,去找到你真正喜欢的事,它一定是一个相当具体的事。你要发现它需要真正的智慧,需要深深的敏感,这真的需要极大的敏感度。你不要太粗心,你也许会错过你的所爱,你需要极度的敏感,你需要打开你的接触面,更多的打开你的接触面,去尝试生命给你的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如果我告诉大家一件事,你眼前的这个世界,你眼前的这个星球,你眼前的生活,其实不是死的,是活的,所以有人说地球是一个盖亚,是一个妈妈,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是一个有意识的存在体。当你的心里有一个坚定的愿望,而且你这个愿望能够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不仅仅是十分钟,而是持续一个月,那么地球就会听到,这是真的事情。如果你将你发现生命所爱的这个愿望持续一个月,天空和大地就会听到,它们能够听到的时候它们就会回应。生命会以各方式开始回应你,甚至会自动把正在符合你的那些东西,渐渐的带到你的眼前,带到你的身边。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当有强烈的愿望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件事情自己来了。你强烈希望找到一个和你对应的人,你会发现你身边开始出现新的人,而你迟早会在这些陌生的新的人里面找到和你对应的人,他是生活带给你的。有人说为什么生活没有带给我?因为你的愿望不够坚定,或者你的愿望总是在改变方向,以至于宇宙无法积累足够的能量来带给你新的事物,所以不要老改变你的心意,要确定你的心意。
比如说你要找某一个上师,你要找一个真正符合你的上师,你的心意是如此的坚定,而你对这位上师有一些心灵的要求,这些要求潜在于你的愿望里。比如说你希望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还是一个有爱的人;你希望他是一个渊博的人,还是一个有专精的人;你希望他是在某一些方面能够提携你的人,还是其他的什么等等。你的愿望背后有一些潜在的要求的点,当然我建议你这些潜在的点不要太细腻,太细腻你很难碰到完全匹配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你说我要找一个女朋友男朋友,但总是不来,因为你给予的要求点太细了。你希望他有多高,比方说一米八,然后你希望他长成瓜子脸,学历是大学毕业、硕士毕业,一定是上海人或者什么什么地方人,希望他父母一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希望他有房、有车等等,而你的这些细腻的点太多了,以至于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就变得很困难,所以不要要求这些表面的点,而要求本质的东西。
我建议你要求的是更本质的东西,你希望他是一个有爱的人,是一个善良的人,你顶多可以要求他长得不要太丑,这是可以理解的允许的,而你不要说要求她腰围有多细,宇宙要给你找到这么一个腰围有多细的人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你的愿望背后的点要本质化,而不要表面化。当你发现灵魂的所爱的时候,你也要以本质的方式去要求,而不要以表面的方式。
你要求这个上师一定要60岁以上,那就很糟糕了。在宇宙的心里,如果在你所在的城市要找到一个60岁以上的智者几乎是不可能的,也许那个智者只有25岁,完全有可能。所以不要提表面的要求,而要提本质的要求,这样你就能很快找到符合你愿望的东西。所以不要给宇宙出难题,让你的愿望更本质化。这就是第三章的强其志,你真正的要找到你的志,找到你的志向,你的志向到底在哪里?这是唯一重要的事。
前面第一章讲道的最本质,第二章讲你要进入这个本质必须去除对立面,也就是善和恶,第三章讲你要去除善和恶,自然在你的行为上会展现出来。
宇宙的回应法则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那个道啊,是如此的虚无,空无,用之不尽;它是那么的深渊莫测,是万物的宗师,它若有若存,好像是宇宙的源头。所以它告诉你了一件事,你真正的内心的渴望要由谁来帮你实现。
人类总是太过于自我,他们觉得“我可以依靠我的奋斗、我的竞争、我的努力来实现我的愿望”,而老子告诉你真正实现你愿望的根本不是你本人。你只是一个跨出第一步的人,而所有后面紧接而来的副产品全部来自于道,全部来自于整个存在。
我记得第四道的葛杰夫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人类其实非常愚昧,其实如果你足够的智慧,你将发现即使你眨动眼帘,那背后的力量也来自于整个存在,而并不是你本人。“如果没有整个存在的推动,你即使想让一片树叶掉落都是不可能的”,这是印度教里的原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个是对的,真的是这样的。因为人类的思考是那么的狭隘,那么的自我,他太骄傲了,以为事情都是他在做。不是的,没有任何事情是一个人在做,这不是宿命论,而是整体论,没有整体,你能做成什么事呢?然后你也可以倒过来说,没有个体,整体也无法做任何事。作为个体,你必须是跨出第一步的那个人;而作为整体,就是当你跨出第一步以后所有的漪涟,所有的律动就随之而来了。所以整个宇宙是一张网,这张网的任何一点,有人碰了一下,整个宇宙都开始振动了,整个宇宙都会跟上。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四章,就是在讲这个道实际是用之不盈的,它一直在旁边等着你,你只要发出你的愿望,然后整个生活就会把你想要的推向给你。这就有一个问题,希望你的愿望不要发错方向,因为宇宙没有判断,宇宙就像一面镜子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总是在结婚十年以后离婚,觉得我找错人了。这个醒悟花了整整十年,你为什么当初不早点醒悟呢?为什么当初你要发这样一个愿望吸引这样一个人来?这一点都不怪对方,只能怪你。因为你当初的愿望就是希望吸引这样一个人,每一个人的潜在愿望实际上对他的另一半是有明确指向的,没有你的明确指向,宇宙根本就不可能把这样一个人推动到你的身边。
之所以宇宙会把这样一个人推动到你的身边,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你内在潜在的愿望实际上暗含着一些具体的目标。比如说我潜在的愿望,希望找一个漂亮的女朋友,这句话显然是很表面的。但是在你的潜意识深处,你对这个漂亮是有要求的,你希望她长得像林志玲,或者希望她长得像某个电影明星,在潜意识深处你对“漂亮”这两个字是有定义的。你也许没有发现这个定义所在,但是宇宙却听到了,因为宇宙从来就不听你表面的语言。宇宙是直接回应你潜意识深处的语言,因为潜意识深处占了整个语言的百分之九十九,占了能量的百分之九十九,而你表面的语言只占了百分之一。所以当你希望要找到一个天女的时候,你也许就要花更长的时间了,你也许要花十年甚至更久,因为天女不太容易找到。所以要降低你的这些无谓的欲望,而且你要仔细检视你愿望背后的具体目标,免得你给宇宙指错了方向,以至于浪费更多的时间,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即使你心里希望找到一个天女,而且你对这个天女的要求,绝不愿意降低标准,可不可以?可以。宇宙没有任何判断,你可以要求找到一个天女,也许要花更长的时候,可以,但是必须符合第二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这个天女在某种能量的趋势上必须与你匹配,与你整体的个人能量匹配。如果你是一个烦恼重重的人,你是一个阴暗的人,你在生活某个倾向面有特殊癖好的人,这一点即使你没有有意的展现在你的要求里面,但在你的能量层面已经表现的非常清晰了,当你在吸引你的目标的时候,它会自动的与你现有的能量层面匹配,也就是你找到的这个人也将是个烦恼的人,也将是一个在某些方面有特殊倾向的人,即使她有一张林志玲的脸,天女的脸,但她的心却一定和你的心在本质上是相应的,她一定是一个非常作的人,有非常多的心灵埋怨的人。当她靠近你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人徒有其表,为什么心理这么作、这么埋怨,她几乎每一天都在埋怨。
所以你不能怪她,因为你的心里也是在埋怨。一个埋怨的人会找到另一个埋怨的人。这就是印度教里提到的,一个乞丐一定会找到另一个乞丐,而一个国王一定会找到另一个王后。他们在能量的频率上一定是对等的,所以你要理解这个道的法则,这就是道的法则:同频相吸,那个道对你的要求没有任何判断。所以你要学会放聪明一点,不要给老天爷制造难题,也不要给你自己制造难题,这只会让你花更多的时间兜更大的圈子,也许那个圈子是十年,十年以后你才会发现其实我不要这样的人,我要另一种更实惠的人,长得好看有什么用,我要实惠一点。然而这个圈子兜的太大了一点。
这就意味着克里希那穆提提过的,要发现你真正本质的需要就需要深深的智慧和敏感。不要向外看,而要向内看,要发现你里面的这些愿望是否合理,是否足够的智慧。你不要要求别人怎么样,要求别人有多年轻,多聪明,而你要要求你自己,挖掘你本人的思想,然后你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的简单顺利。
如果你看《56UP》那个纪录片,你会发现那些小时候愿望非常不切实际、光怪陆离、没有具体化的人,他们长大以后生活也比较盲目。而那些长大以后很成功的人,他们几乎在7岁的时候就有一个相当具体的目标。他希望到剑桥去上大学,他的愿望如此具体,他希望成为大律师,结果这个人后来真的成为一个大律师,他从7岁开始的这个目标就如此的明确。这并不是说他的出身好、背景好,而是他的心灵深处已经达到了这样一个清晰化的高度。
所以整个人生实际上不赖老天爷,也不赖业力,你不要责怪你的业、你的命运不好,你的命运仅仅是你的背景,而你是一个有主动选择能力的灵魂,你仍然可以重新选择,你仍然可以超越你的业,这是可以办到的。怎么办到?用你的智慧明确你的目标。
用你智慧的双眼把你的目标挖的够深,使它变得更加的具体。这本来是应该通过二十年的教育来完成的一件事。如果我们的教育已经失败了,那么别无他法,你只能依靠你自己的探索。如果现行的教育无法使你发现你的所爱,你就只能够像我一样自己去找到图书馆,然后扎进去发现你的所爱。人毕竟是活的,这条路走不通,你可以走旁边一条,所以没必要埋怨世界、埋怨社会、埋怨教育。一切都可以依靠你自己的主动选择来实现。
这是道的力量,道是用之不竭的永恒力量。这一章就体现了道的巨大推动力。而在这推动之下,有了第五章。
与内在源头合一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当你达到了这个道,你在这个至高的视觉下,你忽然发现一切都是平等的,而这一切甚至包括宇宙在内。当你的视觉是如此的宽广,能够包括宇宙在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即使经历了再大的苦难,经历了再大的喜乐,对于宇宙来说就像微尘一样渺小。
我们的地球处于银河系旋臂的最外围,而银河系对于整个宇宙来说,就像个乒乓球那么大,可想而知,地球比一粒微尘还小。而地球上的我们人类,发生在你身上的这些喜怒哀乐,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所以当你拥有这样一个视角,你就能理解为什么天地以万物为刍狗,没什么关系,生跟死,对上天来说都算不上什么很大的事,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都算不上什么很大的事。而圣人也一样,把百姓、人间这一切纷纷扰扰都当成是刍狗,都算不了什么。战争,和平等等这一切,你的视觉如果够大,这一切都像是一场人间的戏剧而已。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天地间像风箱一样,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整个天地间都是来回的运动,生和死、利和害,你越是要向对方前进,对方就越是要向后退,你越是向后退,对方的力量就越是向前进。这个讲的是宇宙现象,而不是人的现象。人的现象是你越是向对方进,对方就越是要抵抗你。宇宙正好相反,当你伸手向宇宙的时候,宇宙就缩回去了,请大家理解这个话。当你要向整个生活掠夺的时候,生活就缩回去了。一个越是贪小便宜的人,他的生活就越是悲剧,越是贫乏;而越是能够向内虚怀若谷的人,生活的力量就越是试图灌满他。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讲,布施是福。一个越是布施的人,他的福气就越来越大,因为这是宇宙法则,它不仅仅是因果定律,几乎是一个宇宙现象。越是自我,生活就越是冲克你,你越是变得谦卑柔和,生活就越是要填补你。
所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多言数穷的人就是一个向外伸手的人,向外伸你就会遭克,你要理解这一点,这是道的法则,千万不要向外伸手,千万不要认为贪小便宜是一种聪明。贪小便宜实际上是真正的愚蠢,你不知道你贪的这一块钱的便宜,已经在整个宇宙的尺度下被削去了十块到一百块。如果我用一个数学的比喻来说的话,你贪了一块钱的小便宜,然后你的整个命运至少有十块到一百块的福报被削减了,因为宇宙是以更大的量在回应你,并不完全是以一对一的比例来回应你。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讲,当你供养一个像佛陀,一个四果罗汉这样一个证到整个宇宙心的人,你的福报会很大,比供养一个普通人的福报要大无数倍,为什么?当你供养一个普通人的时候,他的回应是一个普通人的回应,一个个体性的回应。而当你供养一个像佛陀一样,他的心已经达到宇宙级别的人的时候,回应也是宇宙级别的。所以供养一个佛陀,他的福报将特别大。我们又要提到供养佛陀一粒石子的那个小女孩,她因为把一粒石子放到佛陀的钵盂里,三生以后她就做了震旦的女王武则天。
所以你将知道宇宙法则是怎样的。如果你对某个人吝啬,你获得的是吝啬的回应。如果你的性格是吝啬的,将意味着你对整个生活是吝啬的,你将以整个生活的方式获得回应,这个回应将大的多。所以要改变你的这些负面性格,你不知道它在无形当中已经大大的削弱了你的福报,这点很重要,但这点很少有人理解。
不如守中,“中”是什么,“中”就是你内心意识的高处。你要完全回到意识的源头,不要向外伸。当你回到意识的源头的时候,意味着你也和宇宙的源头合一了。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意识的源头都是上帝的化身,都是宇宙源头的分身。当你和你内心深处宇宙的源头合一的时候,你的回应将是百分之一百的。
有人问,我如何才能跟内心深处宇宙的源头合一呢?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困难的,除非你真正的了悟。只有一个了悟的人,会真的能够跟他心灵深处的源头合一。那怎么办?你可以退而求其次,这就是所有宗教都鼓励你念诵圣者的名字的原因。可以念诵佛陀,念诵Buddha,念诵上帝,念诵耶稣,那些达到源头的人的名字,或者上神的名字。虽然你没有了悟到你内心的神,但当你念诵的时候,无形之中你就在靠近他。一个念佛的人,一个反复念诵咒语的人,这些咒语也就是神圣力量的心灵化现,他将会受到来自源头的加持力,这就是“守中”,守到你心灵的源头,守到你那个源头的上帝的化身。你可以以念咒的方式,念佛的方式,或者任何一个方式。你觉得这些佛咒都不适合你,你觉得要给一个你方便叫的名字“妈妈”,或者称他为“爸爸”也可以。耶稣就把上帝称作“阿爸”,他在私下里祈祷的时候,他从来都不讲“天父怎么样怎么样”,他就一直念“阿爸,请你宽恕我”,所以你也可以念“阿爸”或者“妈妈”都可以,只要你在这个词语的背后,你对它的定义是那个永恒的源头就可以,你靠这个念诵的方式来靠近你的钟,你心灵深处的钟。
老子这些经文,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哲学,也许你以前听到的《道德经》的讲解都是哲学化的,而你将意外的发现,我的讲解几乎都是禅修式的讲解,几乎可以融入到你的实际的修为当中,而只有这样才是管用的。你理解一个时间,理解一个哲学,对你来说只是头脑里的体操,不会融入你的生活,只有当你能够把它融入你的生活,它才对你真正起到作用。
好,我们今天的《道德经》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