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瑜伽的目的是促进冥想,消除障碍。
这个非但是瑜伽的目的,而且是有人类宗教以来,所有的宗教都寻求的目的。你会发现人的灵魂的本质是寻求快乐,每一个灵魂都在寻求从痛苦中脱离,每一个灵魂都在寻求一个永恒的快乐。因为所有其他的快乐似乎来了又去,它们迟早会消失掉,所以整个灵魂的倾向在寻找那个完全永恒的点。不过你会发现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人类到现在为止,至少有两千种以上的宗教了,各种各样的宗教,但它们大致上对于最终的源头,对于本性中最终的真我有两大倾向:
有一类宗教,像佛教或道教,他们认为那个最终的源头是非人格的,没有形象的,祂是一个彻底的光,彻底的空。
而世界上另一半的宗教,却认为那个最终的源头是上帝,是人格化的,是神,是某一个可以具象化的神,是一个有形象的神。
那么,到底那个最终的源头是非人格的还是人格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在印度教跟佛教间、在天主教跟佛教间有争议。印度教说,佛陀达到的境界并不是最高的,佛陀讲的真理是一个有漏洞的真理,错误的真理,因为佛陀的宗教是没有神的宗教,它讲那个最终的本性是空,是什么也没有,它从来也没有说过那个最终的本性、那个空里面有一个神。而印度教跟其他原始的宗教几乎一致认为:有一个人格化的神。你那个源头里,你是跟那个本源的神合一,跟上帝合一。
那么这两者间到底哪一个是对的呢?
其实在大乘佛教里面有一种说法,认为最终的实相、最终的真理分为三个面:法身、报身、化身。
所谓最高的法身的境界是完全没有形象的,完全没有人格的。
而报身的体验里面,有一个非常圆满的,非常令人满意的人格化的形象,那个形象往往是非物质的,祂超出了物质的高度,祂比物质的能量要精细的多,祂是一个报身的体验。祂是类似于我们讲到的一个天人的身体,极其美丽、极其巨大的身体,祂是可见的,是拟人化的。
而所谓的化身,就是上帝或那个空,在这个世界上投胎转世成的一个人格化的神,一个具体的人。他们把佛陀称作是永恒的化身,把耶稣称作是永恒的化身、上帝的儿子。所以这种说法,也许可以解释所谓非人格的神和人格的神之间的区别。
那个最终的源头仍然是无形象的,但祂并不一直是无形象的,祂完全是可以有形象的。祂可以以化身的形态出现在你面前。如果整个宇宙都是永恒的创造,那么祂完全也可以创造出祂自己的形象。印度教也称祂作梵天,非人格的。但是即使梵天也可以有一个形象,那个人格化的神。克里希那,人格化的神,吹笛子的大黑天。
其实可以这么说,有一类人,他们适合非人格的神,那么上帝、梵天、永恒,或者空更适合他们。但是有另一类的人他们适合人格化的神,那么对于他们来说,一个老者的上帝的形象,一个吹笛子的克里希那的形象,将会更适合他们。
很难说是人格的神好还是非人格的神好,祂们其实是手掌的两面,看你适合哪一面。这里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美赫巴巴的《为什么呼唤赛古鲁(成道者)比呼唤神更好?》。这篇文章里谈到了神的三个面,也就是祂的无属性的非人格的一面;跟有属性的一面,也就是人格化的一面;和第三个神化成肉身的一面,也就如赛古鲁进入人类身体的一面。
在这篇文章里面,祂最终的指向是赛古鲁,就是神化身人类身体的那一面。如果你非常有幸的,在你活着的时代里面,碰见了一个神化肉身的形象,那你真是太幸运了。如果你能够亲见像佛陀这样的人,亲见克里希那这样的人,那么你真的是太幸运了。你如果能亲见美赫巴巴这样的人,你应该立刻拉住他的衣边,立刻皈敬于他,他是神在世界以肉体的方式显现的,以投胎的方式,这真是非常罕见的。一般至少也要七百年。每过七百年那个神圣的力量就会再一次回到这个地球上,再一次以人类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但是往往认出的人不多,即使佛陀在世的时候,真正能认出他的人也是非常少的。即使美赫巴巴在世的时候,认出他的人是更加少的。他一生都保持沉默,真正了解他的人非常少。
但是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大多数的时间你是很难碰到肉身的神的。你很难碰到耶稣这样的人,佛陀这样的人,克里希那这样的人。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你只能在非人格神跟人格神之间选择一个。如果你更倾向于智能的性格,那么也许非人格的神会更加适合你,那个永恒的光,那个彻底的喜悦,那个完整的爱,将被认为是真正的神。而如果你更倾向于奉爱,更倾向于某种全身心的依赖,那么人格化的神将更适合于你。奉爱瑜伽将更适合你。那种对上帝的祈祷,对耶稣的祈祷或者对佛陀的祈祷,或者对某一个本尊的祈祷将更加适合于你。
这两者间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为什么?你即使是向非人格的神祈祷,如果在必要的时候,祂会向你显示人格的一面。上帝的智能是远远超越你的想象的。如果祂真的发现你需要,祂立刻会显现人格神的那一面。而如果一个向人格神祈祷的行者,如果那个永恒的力量发现他需要进入非人格的一面,进入纯粹的光、纯粹的喜悦的时候,祂立刻会让他进入的。所以这两者在必要的情况下会相互间融通。
所以你完全不用担心你祈祷的是非人格的神、是一个空,然后你怕永远也不可能见到人格的神,这是不可能的。如果需要的话你一样会见到。或者你祈祷人格的神,你就认为你很难达到所谓的开悟,与彻底的光、彻底的源头合一,但其实如果有必要的话你在一瞬间就能够进入光。
所以区别有属性的神与无属性的神,这两者没有太大的必要。就像古老的宗教认为有属性的神才是最高的,无属性的神是低的;或者佛教认为无属性的才是最高的,有属性的仅仅是祂的化身,等等。其实这两者的说法都不完全符合事实。
事实是这两者都是手掌的两面。而且它们必然包括另一面,那个有属性的神必然包括那个无属性的神;而那个人格化的神里面也必然包括彻底非人格的神。所以你只要按你的倾向来,或者你的倾向是变化的,也没有关系。
你如果在完全禅定的状态里面,更加倾向于融入那个无属性的源头,那么非常好,你完全可以依照你的愿望,融入那个非人格的神,融入那个明亮,那个爱,那个光。而当你在清醒的时候,或者当你在某一个祈祷的状态下,你非常希望呼唤那个有属性的神,你非常希望呼唤佛陀,呼唤耶稣,呼唤美赫巴巴,或者呼唤任何一个神以肉身方式化身在世界上的大师,这都没有问题。
所以我觉得人类应该变得更聪明一些,应该完全了解这个神的两面,没有必要再相互指责对方是低的。这种指责反而显示出了他对神的本性还不是很了解。
所以2.2就讲到:瑜伽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冥想,消除障碍,消除各种痛苦的根源,彻底从那个痛苦的种子里面跳出来,融入那个神。那个融入的方式可以是有属性的,也可以是无属性的,都可以。依你的倾向来定,完全没有问题。
2.3 生命的五种障碍是愚痴、自我、自恋、嗔恨、贪着。
而这五个正好是循序渐进的,正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首先是无明,也就是你的愚痴迷糊。佛教里认为它是无明,无明的意思就是没有明亮,混沌的,你处在某种没有眼光的境地当中。
在你没有智慧,没有真正的眼光的情况下,你立刻就产生了自我的见解。而这个自我的见解实际上只有在梦里才会有。当你是无意识的,当你是半梦半醒的,你才会认为这个自我是一个中心点,是一个结晶的体验,是一个有别于自我以外所有客体事物的体验。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到现在为止,在没有开悟的前提下,你都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意识的。你都被你的自我感觉所迷住,就是自恋,人生中痛苦的五大根源之一。你被你的自我感迷住了,你以自我感为中心了。所有生活中的其他事情都必须以这个自我的中心为出发点,都必须围绕着自我来旋转,这就是一种自恋的倾向,自恋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只是或多或少而已。
当你自恋,当那些不符合你的东西在你周围产生,你立刻的产生了嗔恨,它不符合你自我的需要,它违背了你自我的愿望,然后你立刻对它产生了排斥、嗔恨。而当一个东西符合你的需要的时候,你立刻产生了贪婪。当你不喜欢一个东西的时候你就拼命推开它,也就是嗔恨;当你喜欢一个东西的时候,你就拼命的抓取它,拼命的往你的口袋里抓,这就是贪婪。
《瑜伽经》说这五样东西是痛苦的真正根源。为什么它们是痛苦的根源?它们显然都是为了一个自我中心所服务的,你开始迷恋你的中心点,你的中心点里的自我感。你把你讨厌的东西要推出去,出于自我的保护;而把你喜欢的东西都拉进来,出于满足自我的需要。那么为什么它们会成为痛苦的根源?看上去好像无论你是推开那些讨厌的东西,还是拉进来你喜欢的东西,都是出于自我保护的倾向,那为什么它们会是痛苦的呢?
因为在宇宙里面其实存在一个平衡法则。当你排斥,出于平衡的效应,你排斥别人,哪怕你排斥一个东西,哪怕并不是一个人,哪怕仅仅是一个东西,无论你排斥任何东西,出于平衡,也会有东西来排斥你。所以宗教里一直说,你不要去伤害人,你不要去判断人。因为你判断,也会有人来判断你;你伤害,也会有人来伤害你。而当那个伤害再一次回到你身上的时候,你就痛苦了。
贪婪也是一样,当你拼命的抓取一样东西的时候,出于平衡,也会有一个力量从你这儿再抓回去。这永远是平衡的。所以佛教为什么讲,那些贪婪的人总是贫穷的,因为他们的手在拼命向外抓。然后你永远也无法跟宇宙抗衡,来自宇宙的手就从你这儿继续抓回去。这是出于一种平衡。而你的手是那么的小,你能抓取的东西是那么的有限,对于整个宇宙来说,它从你这儿抓取一下,你就立刻贫穷了。
所以佛教里一直说,那些贪婪的人产生的回应就是贫穷。因为他促使整个宇宙伸出手从你这儿抓回去,你就变得更加的空了,更加的没有东西了。而出于自我保护你就会变得更加的贪婪,因为你知道你里面是空的,你里面太贫瘠了,你更加要拼命的抓,而那个抓产生的效应是你会被掏得更空。
你有没有发现,生活里那些特别贪小的人,特别爱占便宜的人,他们的生活总是窘迫的,这实际上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你明白吗?是他们给宇宙下了一个命令,让宇宙从他们这里继续的掏空他们。他们不知道这个平衡法则就是这样的。你拼命的往里抓,宇宙也会拼命的从你这里抓出去。这就是平衡。
所以宗教里一直讲你要分享,你要施舍。佛教里讲的这个六度万行,六个度里面第一个就是布施,你要施舍。而当你施舍的时候,出于平衡,整个宇宙会过来填满你,宇宙也会向你施舍,所以那些慷慨的人、那些惠施全世界的人会成为最富有的人。比尔·盖茨向全世界施舍了电脑技术,他帮助整个世界进入了繁荣,所以他成为世界首富。
所以你整个人生要尽可能的找到能够惠及世界的方式。其实在每个人身上都能找到你能给世界带来的东西,你能送给这个世界的礼物到底是什么?一旦你发现,你就要毫不犹豫的送出去,毫不犹豫而且尽可能多的送出去,这才是真正的、富足的法则。
现在有很多课程,包括前几年也经常有,教你怎么样让财富流进来,怎么样变得更加的富足,更加的有钱,等等类似的东西。但这仍然是财迷的,即使你的思想在寻求抓取,你一样会获得平衡的效应,你无论如何都无法欺骗宇宙,宇宙是按你的心、按你的行为来反应的。上那些课程的人,上那些如何让财富流进来的课程的人,他无一例外在给宇宙一个暗示:他在告诉宇宙他是财迷,然后他一样会被宇宙的力量继续掏空,他不可能欺骗宇宙。
而那些嗔恨的人、那些排斥的人,他们也在生活里遭到来自生命力量的排斥,这样的例子非常多。而当生命力量在排斥你的时候,你是无能为力的,你的力量太渺小了,如果整体在排斥你,你注定是失败者。你会发现生活里成功的往往是那些随和的人,而那些怨天尤人、愤世嫉俗的人往往是不成功的。因为他在愤世嫉俗的时候,宇宙也在排斥他。某种力量,你发出的力量,无一例外的会回到你的身上,而当它回到你的身上,你就变得痛苦了。
其实整个人类非常需要这样的因果知识,而宗教提供的因果律太古老了,它们太拟人化了,我们现在需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诠释因果律,我们需要更深的理解宇宙的平衡法则: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回到你的身上。
自恋,我们要讲一下自恋。为什么自恋会引发痛苦。当你非常的自恋,而且自恋往往是思想性的,当你非常的沉迷在你个人的快感里,意味着你在创造一个自我的保护壳,意味着你在创造一个能沉浸在里面的小水池,那非常安逸、舒适的小水池。当你非常的自恋,非常的沉迷在这个小水池里的时候,你是封闭的,那个小水池跟生命的海洋完全是隔绝的,来自生命的力量出于对你的好,必须打破你的这个小水池,必须让你跟生命的海洋连接,这其实是为你好,但那个过程永远是痛苦的。
所以你会发现那些艺术家永远很穷困,因为他们非常小资、他们非常迷恋在某种自己营造的小天地里面,他们对这个世界有某种怨言,他们想创造一个属于个人化的世外桃源,而那个世外桃源永远是封闭性的,所以生命的力量一定会打破它。
所以当你沉迷在你个人的感官快乐的时候,你一定要当心,这也就是为什么某种喜悦有可能也是双刃剑。当你沉迷在音乐的世界里,当你沉迷在美食的世界里,当你沉迷在某种身体自身产生的快感里,你都要很小心。如果那个快感能够使你超越,那么它将是对你的帮助;如果那个快感使你产生了沉迷,那么它将是对你最大的诅咒。如果一段音乐令你非常着迷,令你非常沉醉,而你在音乐里面能够发现那个高峰,并且在那个高峰里突然间超越了整个世界,那么那个音乐把你推上了顶峰,它将对你是一个帮助。而如果同样的一段音乐,你完全迷醉在里面,完全忘了这个世界的存在,完全进入了另一个空间,完全沉迷在这个音乐的空间里,你会发现当你沉迷的够久,突然就有人来敲门了,突然间有某种东西来打破你的沉迷,这种力量是来自存在的。因为你在吸毒上瘾,你在通过你的音乐吸毒。这非常要当心。
我在这里要提到一个会被认为非常敏感的话题,但是大家可以听一下。自恋有一个沉迷在感官刺激上面非常简单的例子就是性行为,性行为本身是一个最强烈的感官刺激,无论是这个实体跟对方进入性行为,还是你自身的性行为也就是自慰,无论哪种形式的性行为,如果你沉迷在当中,你将给自己带来苦难。感官的快感一旦变成是一种沉迷,无论如何就意味着你在主动召唤宇宙的力量打击你,那个力量迟早要来的,因为它是为了你好,它是为了把你从这个沉迷里面唤醒。
而同样的性行为在密宗里却被利用成为修炼的方式,密宗里面有双修法,你如果在那个快感里面没有沉迷进去,而是随着那个快感达到光明的源头,那么它反而是一个推动。但是对于双修法这件事来说,并不是一般人能够做的,大多数的人在一碰到毒品的情况下,第一个可能性是会沉迷进去而不是向上升,是向下掉,向下坠。所以密宗也提到双修法只适合有极高潜力的人,对大多数人来说,所有能让你沉迷的东西产生的效果都像毒品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自恋会把你引向痛苦,同样的还有嗔恨。在《中道湿婆经》里面也曾经提到过,它说如果你在极端的情绪下能够保持觉醒,你将证悟到空性,证悟到本然。所以其实任何毒药都能够成为万能药,即使是嗔恨、愤怒、贪婪这样的负面情绪。贪的最大的表现就是性行为,性的贪是最强的。即使像愤怒、像性行为这样最大的枷锁,也可以成为解脱最大的跳板。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你还没有这个能力去利用它。在一个强烈的暴力下你如果立刻升起觉知,你很有可能证悟你的内在光明。但是你会发现你却好像从来没有进入过光明,你百分之百的进入了愤怒并且被它拉下去。你其实应该知道你的分量在哪儿,但你还没有达到足够的内在力量可以从那个愤怒里超越出来,以至于达到那个光明的源头,你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可以从性的迷惑里超越出来。其实所有的负面都曾被印度教、被密宗理解为正的,所有毒药都曾被印度教利用作为真正的万能药,但它对经过严格训练的人才可以用,它对达到这样一个高度的人才可以用。
再前面是我执,自我的见解。我执永远是一个中心点的见解,自我意味着一个浓缩的点,一个中心,一个结晶。其实你在禅定当中利用过这个结晶,你在高度的专注下已成为浓缩的点。当你成为浓缩的点,有一种可能性——你越是浓缩、越是结晶,你就越是会受到来自生命力量的冲击,因为生命不想有一个东西浓缩成一个点,那样的话平衡就会破坏,生命就像一个海洋一样,所以东西都必须完全溶解在里面,没有东西是被允许长期结晶化的。而当你有意通过提高专注力,有意结晶你的自我时,你无一例外的会遭到来自生命力量的冲击。
所以社会上一直讲你要保持低调,你太自恋,你太高调了,你的自我膨胀太明显了,你一定会受苦,一定会受到嫉妒,受到嗔恨。虽然那个嫉妒是来自他人,但你要知道,他人仅仅是工具,背后的力量是整个生命,是整个生命通过某一个人某一件事在冲击你。其实当你受到别人的指责,当你受到某种突然间对你产生的冲击,你要找一下背后的原因,而不要完全去怪那个人,那个人只是工具而已。
但是同样的结晶仍然被禅宗所利用,禅宗利用高度的结晶化达到一个最后的超越,其实所有的毒药都可以被利用,最毒的东西有时候反而有最大的能量。禅宗在初关的经验里其实是达到一个浓缩的,当你的结晶达到了彻底臣服,苹果彻底熟透,它就会突然从树上掉下来。也就是突然从完全的有我,一下子翻转过来,成为彻底的无我。禅宗曾经利用这个“我”,做了这么一件事。
而最前面的无明,也被密宗与印度教利用为修行的一个好方法。在密宗里面有睡眠瑜伽,里面最深的无明,就是你完全进入沉睡的状态、无意识状态。当你彻底进入没有梦的睡眠,这个时候你的无明是最最深的,你对世界完全的无意识,这时的无意识是最深的,它意味着你排除了任何来自世界的干扰,你完全没有觉知了。如果在这个时候你能够有个超越的意识产生,突然间你就与那个源头合一了。这也就是梦瑜伽的诀窍,它意味着你一旦翻身,就能够成为最亮的光明。
这里面提到的五个痛苦的源头:无明、我执、自恋、嗔恨、贪婪,都是最深的毒药、最深的枷锁。但它们也可以被利用,成为最快的跳板。而且它们已经被古老的宗教,当做跳板来使用,这是很深奥的,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我大致讲了一些古代宗教把这些毒药作为跳板的方式。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你们还得从初级的开始,从有意的规避这五个方面开始,而不是利用这五个方面,你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可以利用它们。
2.4 无意识是最根本的痛苦的源头,不论它是潜伏、细微还是激烈。
最根本的一个源头,就是你的无明,也就是无意识。一旦无意识了,你就会做梦,在你的梦里,你就会认为你是中心点,你是我,你就会开始自恋,你就会开始排斥,你就会开始贪婪。所以你的无意识是最根本的痛苦的源头。
2.5 无意识将短暂的、染污的、痛苦的、假我的,作为永恒的、纯洁的、愉悦的、真我的。
无意识的状态下,你总是认为感官的快乐是真的快乐,你总是认为你经验到的那个音乐的美是真正的美,你会将那些其实把你往下拉的力量,反而认作是真正的光明,真正的源头。这些都是因为你的无意识。无意识让一个人没有眼光,无法认出那个背后的东西。
2.6 我执是主体认为自己有觉醒的能力。
你的“我”总是坚持到最后,它甚至认为当一个人开悟以后,也是“我”开悟了、“我”觉醒了。而实际情况是,当你觉醒了以后,这个“我”就消失了。当你融入海洋的时候,永远没有一个中心点,永远都没有一个自我的中心点。这个“我”仅仅是你睡着的情况下,才形成一个幻觉的东西。它在两种情况下会彻底消失:一个是在你彻底觉醒的时候,第二个是在你死亡的时候。在你死亡的那个片刻,你再一次进入无意识,那个“我”的感觉就没了。或者在你进入无梦的睡眠那个片刻,你的自我感也没了。
那个知觉的人将自己认同于知觉的能力,他认为这个能力是来自于“我”,来自于这个知觉者,来自于这个知觉的中心,也就是“我”。他不知道那个能力实际上来自于整体。所以,当一个人觉醒以后,他会说那个力量并不是他本人,而是来自于上帝,来自于整体。耶稣治好过那么多个人,让死者复活,让手断的人恢复健康,但耶稣从来没说过就是他做的,当然是上帝在做。那个能力并不来自于知觉者本人,并不来自于那个中心点,而来自于永恒。这就是一个觉醒的人,他清晰的认识到那个力量并不来自于他及他的那个中心,而是来自于永恒的源头。
2.7 追求欲望就是自恋。
你永远是保护你的中心点,你不想让它消失掉,你认为消失掉就是你的死亡。出于保护的本能,你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欲望。无论是排斥的欲望,还是获取的欲望,他们都是自我保护,所以这一系列的行为,在这个中心点形成了以后,就自动的形成了。只要有一个中心,你就会立刻产生想要保护它的倾向,你就立刻产生想要排斥威胁的倾向,就立刻产生想要抓取滋养它的倾向,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你有这么一个中心点。
2.8 嗔恨时,你是痛苦的。
显然是这样,当你嗔恨、排斥、嗔恨某个东西的时候,你是有恐惧的,那个恐惧就是你的痛苦。
2.9 过分的贪图一直存在,这会助长自我。
是啊,人总是贪图那些无常的事物,虽然你把它抓到手,它也会消失掉,它也会进入无常的范围,但你还是想把它抓在手里。那为什么非要抓取它呢?出于自我的保护,可以理解。如果你仅仅是出于身体的需要,你希望适量的饮食、适量的衣服、适量的住房,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是在可以理解、允许的范围内的。但是超出这个,你还要囤积超出你实用的需要,你还要更多的囤积,那么意味着你在侵犯他人的需要,这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种自我。
贪婪本身是对整个世界的伤害,因为世界仍然是处于平衡当中的,一头过多了,也意味着另一头有一个人变得少了。这是你从来也没有看到过的,即使你们两个人生活在地球的两端,只要其中有个人过份的囤积了,那么意味着总有一个人在被剥夺,在被某种力量剥夺,他会自然而然的变得贫穷。
所以美赫巴巴活着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件非常令人钦佩的事——他30年以来,一直寻找印度各地的乞丐,并给他们洗脚。他的一个理由就是:这些乞丐承担了人类的痛苦。因为人类是那么的贪婪,以至于有人过份的囤积了食物与财富。当那个能量被累积在某一些人身上过多的时候,就意味着另一些人被无形的剥夺了能量,无形的剥夺了财富,那些人其实是主动的承担了宇宙的平衡力。美赫巴巴在30年的时间里,一直为那些乞丐洗脚与顶礼,他主动的顶礼那些乞丐。那些乞丐实际上是无辜的,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人在掠夺财富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乞丐产生,这其实是一个自然的平衡。你要知道你在过多的掠夺财富的时候,你实际上是在世界另一头产生新的乞丐。这是一个自然的平衡,所以要很小心。
印度的泰戈尔的家境很好,是地主,家里有很多的农田、很多的雇工。但泰戈尔本人到后来是个真正的开悟者,他有一个理念,认为自己的这种生活方式对世界是种伤害。如果你真的觉醒了,真的开悟了,你立刻会发现某种过份的累积是对整个世界的伤害。你在伤害其他人,即使那个人在世界的另一端,从来没有见过,你其实也在伤害他。你过份的掠夺了能量,以至于产生了失衡,所以你要很小心。实际上我们出于内心的慈悲,内心对整个世界的爱,不应该过多的累积财富,不应该过多的掠夺本不属于你的那部分。
2.10 愚痴、自我、自恋、嗔恨、贪婪的根源会以细微的形式活动。
这个真的是这样,所有这些东西都隐藏在你的人格里,你甚至情不自禁的在使用它们。你已经太适应它们、太习惯它们了。你真正的一言一行当中都表达了你的“我”,都表达了你的自恋。你甚至可以从一个人拿茶杯的方式,看出他是不是自恋的、是不是愤怒的、是不是贪婪的,这其实很容易看出来。你可以从一个人喝水的方式,看出他是不是有愤怒、有贪婪,哪怕是非常微弱的。一个人即使是非常微妙的行为,也夹杂着他内在的某种人格。这就是为什么说,看人要从小的地方看。大的地方他可以装。他可以装得很像,可以很伟大、很富有爱心,他可以捐很多的款,帮助很多的穷人。但是从小的地方一看,你会发现他仍然是贪婪的、仍然是嗔恨的。一个人要改变某种内在的心态是多么的困难,除非你真的从你的内在深处开始,从你根深蒂固的深处,看到那些愚蠢的活动,你才有可能真正开始改变你的人生。我觉得《瑜伽经》讲得真的是很好,这些东西实际上就存在在你的身上,它们是活生生的,你此时此刻就能观察到你自身的贪婪、自身的嗔恨。
2.11 可以通过禅定来根除思想的种子。
所以它提供了一个方式——你怎么样可以根除它们。这些模式实际上是以思想的种子的形态,也就是意识的种子的形态显现的。如果你能够有效的进入静坐冥想、有效的进入禅定、有效的进入觉知,那么在这些模式开始发生的第一念,你就能发现它们。当你第一念能够发现它们的时候,它们就无法再成长了。如果你能够在一次又一次的第一念反反复复的发现它们,那么那种习惯就被渐渐的淡化了。无论是嗔恨的习惯、贪婪的习惯、自恋的习惯……都渐渐的、渐渐的变淡了。它们实际上就像自行车的车轮一样,你拼命的踩它们,它们就越转越快;而当你不踩它们,它们还会转,但是会越转越慢;渐渐你开始有能力远离它们,只是远远的看着,它们还会产生出来,但它们的力量已经变弱了。当然整个过程仍然是艰难的,仍然是需要花气力的,仍然是需要你在生活当中进入禅定,而不仅仅是盘起腿来、闭上眼睛的时候。
这里的禅定明显不仅是指闭上眼睛的禅定,而是深入的禅定。所谓深入实际上是指那个禅定必须进入你的实际生活。你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看到自己每一个丑陋的种子——它们的发生、它们的经过和跟它们的熄灭,你渐渐的变得越来越觉知,以至于对嗔恨、贪婪越来越没有认同感,那么意味着你从这些习惯性的倾向上渐渐的超脱了。
所以这就是禅定的力量,而那个禅定实际上是需要非常系统的训练的,可以通过中脉的方式训练,也可以通过禅宗的方式训练。但无论是通过哪种方式,它一定是非常深入、细致和系统的方式,这个会在以后的《瑜伽经》跟意识内化里都很详细的谈到。
问答部分:
问:老师,刚才说拿茶杯可以看到人的性格,能具体说说吗?
答:即使不看拿茶杯,即使只看一个人的手,你也能看出他的性格。如果一个人的手完全放松的在你面前,他即使没有拿茶杯,仅仅是让你看到他的手,你立刻就能够看出他的手是不是柔软的、是不是有某种内在的爱在里面——如果他有爱,他的手就一定有某种微妙的爱意、有某种光芒。我说的光芒并不是你一定要打开第三眼才能看得到的光芒,我说的光芒仅仅是感觉上的。一个特别贪婪的人的手,它即使没有抓取任何东西,仍然有某种抓取的倾向,这是能感觉得到的。那个手,有时候会显得干枯,有时候会显得特别的有某种向你口袋里伸的感觉,你都能感觉得出来,虽然他并没有向你口袋里伸,但你真的能够感觉得到。
所以一个人的脸型、一个人的身体的形状、一个人的眼神其实是瞒不了人的。所以古人就有“相面”这种说法。那些会相面的人只要看一眼你的脸、看一眼你的肩膀、看一眼你的手,他就立刻知道你是怎么回事。但这个真的是要出于某种经验。你实际上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很多事情,如果你真的对真理变得越来越清晰化的话,也许你在生活里、在每一个方面,你都能够展开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即使别人看不到的事情在你眼里都可能变得很清晰,所以最根本的方法莫过于觉知你的本来。这个真的是对的。一旦你找到了你内在的某种真正清晰的镜子,你就能够看出很多的方面。
问:但是人的个性就是没有意义了吗?或永远是负面的吗?
答:当然不是。你这里提到的人的个性仅仅是外面那一层的个性,而每一个人真正的个性永远是爱,那是你灵魂的本质。并不是说你要开悟到、你要觉醒到某一个爱,那个爱是潜在于你的,它并不是新生事物,并不是一个你要创造出来的事物,那就是你的本性,所以禅宗讲那是你的本来面目。而在那个本来面目外面蒙上了一层后天形成的个性,这个个性才是假的,它不是真的。这个个性是真正迷惑你的东西,以至于你没办法看到你本来的性格。你真正本来的意识是充满喜悦的、充满爱的、充满光的,这个人人都是一样的。所以我记得古代有两种说法,一个是人性善论,一个是人性恶论,但最终的说法是人性善论。如果真的是人性恶的话,宇宙早就毁灭了。而整个宇宙永远是那么的和谐美丽,因为那个最终的背景仍然是爱。
问:怎样时时觉察到自己的思想及行为?
答: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通过意识内化的方式,它是循序渐进的,通过中脉的方式循序渐进的使你达到超越的觉知;第二种方式就适合那种根器比较高的人,他也许不需要通过中脉,直接达到超越的觉知。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可能性较小,大多数人仍然需要某种循序渐进的超越。
问:我们祈祷时可以向不同的人格神和非人格神祈祷吗?
答:非人格神不可能是有很多类型的,只有一个。而人格神却有很多的类型:有佛陀、有耶稣……有成千上百。你可以选择一个让你感觉最最亲近的人格神,也可以向不同的人格神祈祷。如果你专注在一个人格神上,那很好;但是如果你专注在几个人格神上也可以。为什么说可以?因为人性是复杂的,每一个人格神实际上对应着你某一种天性。比如说佛陀是非常思想化跟智慧倾向的,这也许对那些有智慧倾向的人来说非常适合,而传说当中克里希那是一个非常活泼自在的神,所以他对应了某种性格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要有这么多人格神的原因,因为也有这么多类型的人,某一种类型的人会找到某一种类型的人格神。也许你有好几个类型存在,那么你需要几个面向的人格神,这都是可以的。
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人格神,因为整体人类的文明也在变化。所以类似佛陀这类的人格神对于现代来说似乎又已经有点缺陷了,人类需要某种更加理性的人格神,佛陀讲的话有点太拟人、太比喻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每过700年一定会再有化身来到世界上的原因——他帮助人类创造新的人格神。
问:在学习意识内化课程中感觉自己会温和很多,是否跟自我结晶有关?
答:当然是这样,中脉本身是一个自我结晶的过程,一直到超越——这个结晶会被突然的脱落,而当你在结晶的过程,你会变得内敛、沉静——它是一个自发的现象,你会变得更加归于中心、更加宁静、更加喜悦。
问:怎么体验到比性更美妙和喜悦的感受?
答:那当然是中脉,只有中脉能够体验到比性更强烈的喜悦,这点在密宗、在印度教里都被反反复复的提到过,这个世界上能够超越性的喜悦的东西只有一样——就是中脉。所以为什么当中脉到达顶端的时候,你的性会降到最低的程度,那是因为有另一个喜悦已经替代了,以至于你对性的迷恋就大幅度降低了,你找到更好的东西了。
问:如何面对恐惧?
答:除非你有整体的视觉,能整体的觉知,否则你不可能面对任何东西,包括恐惧,你甚至不能面对一个茶杯。因为你如果是聚焦的觉知,那么你对这个茶杯的认知实际上是暴力的,你聚焦到任何东西上都在实行暴力。只有整体超越的觉知下,你才可能真正的看到事物显现的本来的样子。你也会真正的看到那个恐惧本来的样子。当那个恐惧自然的显现出它本来的样子的时候,你会发现它已经不那么恐惧了。这就是那个奇妙的点,恐惧实际上真正显露的时候,它并不那么恐惧,那个恐惧背后仅仅是能量,而那个能量实际上是充满力量、充满某种正向的倾向的。它并不完全是负面的,甚至可以说,它的另一面就是爱,当然这个用词已经太滥了。
问:一个大修行者说过,“气不入中脉,见道绝无可能”这话对吗?
答:这是密宗里讲的话,也是印度教里讲的话,这个是完全对的。即使你是无意当中——譬如说你根器特别好,你立刻进入整体的觉知了,你并没有通过中脉,但实际上你的能量仍然是融入中脉的,你只是自己没有有意识的感觉到罢了。一旦进入超越的觉知,你的能量势必进入中脉,无论你是有意这样做还是无意这样做,它都是一个生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