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禅观》夕阳讲解 18-缘起的暗示·源头的增益和消融力量·回到童真的快乐

《老子》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六十章是承接着五十九章的内容。五十九章提到:治人事天,莫若啬。也就是你要向内,就好像一个吝啬的人一样,早服谓之重积德,向做内什么呢?向内真正的培养你内在的德。而只有一个人内在的德渐渐的培养起来了以后,他才会产生一个自然的效应,他会自动的发现很多事情都是自然而然的来,不需要大费周章,不需要费脑筋,甚至感觉治大国,若烹小鲜,像烧一个小菜一样,很轻松。为什么很轻松?他根本没有有为的要怎样去制造规章制度等等,似乎一切都在自然无为当中,似乎一切都没有很费劲,这一切都看上去像烹小鲜一样。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以道莅天下,他内在有道,他内在站在那个德的中心上。一旦你内在基础厚实、扎实,外在就不请自来。这就是为什么佛教里一直提到一个人要重视因果,要积德。《华严经》里有一句话:菩萨畏因 众生畏果。一个真正的大菩萨他非常谨慎,非常担心最初的一个起因、一个因缘,他做一件事如果发现前因不好,发现一开始因缘显示不太好,他就立刻会停止。他就会等待有更好的因缘征兆出现以后,才开始做这件事。而众生呢?众生等到苦果来了,才焦头烂额的临时抱佛脚,求神拜佛要去把他的苦报消掉,去消业、做佛事、念咒、见高人,要把他这个病痛、报应去掉,这叫众生畏果。等苦头来了,他才想起要怎样补救,做一些事来挽回。但一个菩萨他够聪明,他不会等到结果到了时候才会这样做,他在一开始就会。

缘起的暗示

我给大家讲一个正好发生在上个星期的一件事。上个星期,有一天我需要到银行去办事,去领一张新换的芯片卡,银行的规定要7个工作日以后才能领新卡。很奇怪,等我走出小区门口,一摸发现钱包没带,我的身份证、有效证件、老的银行卡都在钱包里,我就必须往回走,否则就领不到新的卡。我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因,这是一个征兆。宗教里讲这是一个缘起,缘起不好。一件事在一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因缘,有一个征兆,叫缘起。大家注意,如果你做什么事发现缘起不好,你就要很谨慎了。我当时也觉得这个缘起好像不大好,因为那家银行离我家里蛮远的,走路大概20分钟。当时我是皱眉头的,觉得缘起不好。但是我又想想好像7天的日子也到了,应该可以。结果,以撞大运的想法回家就拿了钱包再次出门。到了银行后,我就按点号机,取了票,现在银行都是按点号票机排队。等了将近半个钟头都没喊到我的号,我去问保安,保安说你点的这个号,银行是不会喊的。我点的这个号,在点票机上清楚的注明是非现金业务,因为我是换卡,不是现金业务,所以我点那张票实际上是没有错的,我本人的行为是没有任何错误的。但是,偏偏这家银行工作有漏洞,它的非现金业务是不叫号的,它只叫现金业务的号,这意味着我白等了半个钟头。然后,我重新点现金业务的票,又足足等了半个钟头。到柜台上,银行工作人员查了查,和我说,很抱歉,你的卡还没有到。我说,已满7天怎么还没有到?他说是7个工作日,周日、周六不算,要晚两天。

这件事正好是上星期发生的事,它给了我一个教训,并不怪银行或者怪我计算工作日错误,而是我在钱包没带这个当口,仍然没有足够的警觉,虽然意识到这个缘起是不好的,但是,我仍然抱着侥幸心理,这个侥幸心理使我浪费了前后大约两个钟头,两个钟头的时间完全浪费掉了。

生命在一开始就提醒你了,很多事情在一开始的时候,老天爷就提醒你。你若一开始就发现缘起不好,尤其是一个在灵性道路上的人,他的各种回应,有可能比一般人要来得更为明显、强烈,所以要更加注意缘起。

我记得马航失事的时候,有一个人在飞机场时突然有一个强烈的直觉要他改签,他觉得这架航班怎么都觉得不舒服,结果他听从了直觉,改签了,他是少数几个没有命丧海洋的人。我相信马航飞机上所有最后葬身海洋的人,他们在登机以前,也会收到这么一个暗示、收到这么一个感觉。每个人都会有,它并不是只照顾这一个人,它其实是照顾到每一个人。只是其他人都没当回事。你一定有感觉,你甚至会有类似于我碰到的,这样实际的缘起现象——直接钱包就忘带了,这意味着老天爷把你的钱包藏起来不让你带,好让你不要出去,不要浪费这两个钟头。

天主教有句话:上帝没有嘴巴,没有手,没有脚。他不能开口和你说话,他只能通过另一种形式和你说话,只能通过一件具体的事来跟你说话。但是,你有没有接住那个灵感,那就只能取决于你本人了。如果你听到了那个回应而没有把它放在心上,那么也许会有第二次回应。你要知道,第二次回应就是我按点票机的那个时候。第二次它再次提醒你,你不应该在这,你应该回去。第二次按点票机的时候,竟然会按了一个银行已经停止叫号的那个号码。这也是上苍以这样的方式在提醒你,你不应该在这。但是,我第二次仍然没有领会那个暗示。上苍以很多方式一而再、再而三的暗示你,不该往那个方向去。

所以提醒大家,如果以后碰到类似的事,碰到这种缘起不好,请你立刻改天再试试,改天再去;或者立刻思考一下,这里面有什么蹊跷吗?这里面一定有什么你没有想到的一些原因,谨慎点。

当你在这个道的源头上,很多事情会不请自来,很多事会以莫名的方式来到你的身边,来帮助你。那些来到你身边的力量,都是帮助你的力量,即使看上去让你浪费了两个钟头,但它一直在暗示你,一直在提醒你,只是你不接那个翎子(上海方言,一般指能领会他人话语中的暗示,隐含的意义等,通常和“豁翎子”一起。使用时为动词,要求说话双方有一定默契)。上海话叫,你这个人太不敏感,不接翎子。如果你接了那个翎子,你知道那个暗示意味着什么,那么你就可以立刻回头。

源头的增益和消融的力量

当一个内在积德、安住于道中、已经积累到一定时间、一定份量的人,他的内在积累很久,甚至超过了一生、两生、三生的时间,不止来自于这一世,甚至来自于往世,那个积累来自于前世,那么你会发现这么一个人,他在这一世的命运当中,一个显著特征是很多事好像不求自得。这就好像我们提到的这个人好像命很好,他人很傻但是命很好,好像傻人有傻福一样。很多事情别人削尖脑袋也钻不进的事情,他根本想也没想就送到他面前了。这就是来自一个人很久以来积德的回应果报。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重积德是那么重要,它在为你的未来铺路,你的未来全部依赖于你曾经种下的种子。千万不要担心你现在做的事情在未来没有回应,这是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你现在做下的任何事情在未来都会成为一个因地,成为一粒种子,而你要培养这个种子慢慢变成一棵树。种子还太小,你要培养它变成一棵树,培养它开始有更大的树荫。什么叫树荫?树荫就是你的福报。你的这棵树如果越长越高、越长越大,树荫变得越来越大,那就可以在树荫底下乘凉了,树大好乘凉,那个树荫就是你未来的福报。你未来的很多事就会变得非常顺利,不需要追求它就会来。

一个安住在道上的人,如果他重积德,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治大国,若烹小鲜,很多事情不求自来,莫名的就会变得很顺利、很好。古人又讲:一个国家是否安泰,要看这个君主是否仁德。如果君主是一个仁德有福的人,在他在位的10年、20年甚至更久时间,都会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如果君主是一个福薄的人,这个国家就会莫名其妙的有各种各样的灾难,各种灾难就会接踵而来,天灾人祸。当你有福有德,其鬼不神——也就是那些作乱的小鬼,它不神了,它不出来了。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甚至那些本来作乱的小人,都会不爱伤人了。他不喜欢伤人,他也被那种祥和的气氛、祥和的能量所感染了,伤人的那种倾向变的淡化了。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那些善于教化人的圣人,也不伤人了,没有必要了,一切都是自然的。没有必要非要来教化你,非要来纠正你,一切都是天然的。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没有人侵害,也没有人反侵害。当一个国家一片祥和,小偷强盗都很少的时候,它的警察也变的很温和,没有那么厉害,两不相伤了,这都是转轮圣王的时代。

《老子》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这里讲到一个非常要害的事情,没有人愿意低于他人,所有的人格倾向都希望成为高人一等的人。但是老子却说,你要低于他人,老子反复在强调你要柔于水,你要比别人低。你的底子很雄厚,基础很壮大,是一个大邦地位的人,你仍然要处于下流的位置,也就是河的下流,不要高高在上,你才能成为牝——母性化的,没有侵略性的、没有压迫性的。如果你高高在上,别人会感到压力。牝常以静胜牡,牡是雄性的,牝是雌性的。太安静、太柔顺,胜过了刚强。以静为下,安静温柔。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双方都比较谦下。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当双方都比较谦下的时候,大家都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

老子讲过一句话叫:强梁者不得其死。一个好胜的人,死的很难看,你的生活经验里也会发现这样的事情。一个非常好胜的人,往往死得很难看,没有人喜欢跟一个气质非常张扬的人在一起,办公室里、学校里都是这样。如果一个人气质特别张扬,你是受不了的。人们总是喜欢婴儿,因为婴儿柔软、柔顺,他不那么张扬,非常温和。一个张扬的人,你会尽可能的躲开他,离他远点。他的张扬,让你在直觉里面感觉到冷不丁的就会伤害到你,他的手臂是向外伸的。我以前一直提到,如果你把你的手臂伸出去,迟早你会吃苦。一个向外扩张的人,迟早会吃苦,而这个迟早,其实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很快就会有回应。

回到童真的快乐

非常奇怪的是,如果你冥想,如果你使你的意识上升,在一开始的时候,你觉得意识上升给你的感觉更像是一个自我中心变得强化、变得张扬的感觉。的确是这样,意识在一开始上升时,你觉得变得更自我了、更强化了、更有魅力了、更自恋了。当你的意识从顶端一旦融入无限,一个奇迹就发生了,这也就是我一直提到的——熟透的苹果会掉下来。你的自我达到顶端以后,突然它就会掉下来。这很奇怪,一个自我一旦达到顶端,它突然就会丧失掉。你有没有发现你落入永恒、落入无限以后,反而是无我的,而不是自我成熟的。一旦你落入无限以后,自我感就找不到了。有一个非常奇怪的感觉,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感觉,我们有些参加课程的同学可能有这种感觉,你会觉得你安住在无限以后突然变的童真,大家有没有?尤其是我们课程的学员。如果你在课程里达到的的确准确、的确实现了课程里要求的目标——融入无限的目标。你忽然发现你融入无限以后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是童真了。这种童真不是做作的,不是装出来的,不是你要去做的,甚至你没有想过要童真,而那个童真自己来了,非常奇妙的纯真感。

大家有看过顶果仁波切的照片吗?

他是一个在宗教里地位几乎达到顶端的一个人,他是整个藏传佛教里地位最高的一个人。如果你看他的照片,你会觉得他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而这么一个老人,地位又如此高。但是你从他的照片上竟然能够看出,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却拥有一副童真的眼神,甚至童真的面容。他的笑容、眼神、面相,都有某种童真态,非常奇怪,这种童真的形态很难装出来,装不出来。你从他的面相里,可以看出他似乎心灵里面都是某种童真的,有某种童真的表情在里面,非常纯真。照片上的他,非常纯真,这种纯真是不可能以做作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当你的意识一旦融入了这个顶端的永恒,融入了浩瀚的经验,某种纯真就还原了,它不是装出来的,它是一种还原,某种天然的纯真,发自你灵魂深处本来面目的纯真,就还原了。你开始变的不那么严肃,不那么较真,你开始拥有天然的喜悦感,这种喜悦与高兴不一样,它是孩子般的喜悦,而且它的喜悦甚至优于孩子。因为一个孩子的喜悦需要外界的引发——一个小玩具、一个爸妈的笑容、一个拥抱,而你的意识在无限里的这种喜悦,甚至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因素,你像顶果仁波切这样发自内心的喜悦,它丝毫都不需要外界的因素,那个纯真、天真、喜悦完全是天然的。你很难想象一个老人,竟然有这样的眼神和形态。如果你看过很多张顶果仁波切的照片,你会发现他童真的照片非常非常多,很有趣。

一个真正达到顶端的人,他反而自动的会成为一个孩子,一个天真的孩子。你能想象吗?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我几乎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他,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当你活到60岁、70岁、80岁,像顶果仁波切这么老的时候,你还能回到童年,你在心里上能够彻底的返回童年,那多么美好!那是一种天真烂漫的童年,那是一种没有任何禁忌的童年,而且那是一种充满天空般灿烂的童年!他的意识如无云的晴空一样,美丽而灿烂!这是你能够达到的!这不仅仅是顶果仁波切能够达到,你也能够达到!老子也达到了这一点,否则他说不出这样的话,他说不出当你安住于德、安住于道,你反而会成为一个就下的人。。当你安住于道,你就会自动成为一个就下的人,而这种就下不是委屈就下,不是很委屈,而是很快乐,非常快乐,如此童真和快乐!

《老子》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它是万物的奥秘啊,它是善人的宝贝啊,它是不善人希望保存的那个东西啊!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即使一个不善的人,他里面也有道,所以没有必要放弃他。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最后四个字坐进此道曾被禅宗应用。

圆悟克勤有个师叔,这个师叔叫灵源禅师。我建议大家到网上弄一本《灵源和尚笔语》。禅宗里面有几个非常伟大的人,六祖慧能,当然《六祖坛经》大家都看过、听到过。还有一个相当伟大的人,叫圆悟克勤,他有本书叫《圆悟心要》,《圆悟心要》在禅宗里面是非常著名的,而且他也写了本《碧岩录》,《碧岩录》在禅宗里面也很著名。即使《圆悟心要》,《碧岩录》,都不及他的师叔的那本书——《灵源和尚笔语》。这本书当时是佘老推荐我看的,而当时这本书是手抄本,手抄以后油印的,所以,字迹很模糊,因为油印很多年了,很多油印的字都已经脱落了。

《灵源和尚笔语》这本书非常非常好!好在哪里?如果圆悟克勤的书——《碧岩录》、《圆悟心要》讲的都还是类似于禅宗的这些思想,《碧岩录》就像什么?《碧岩录》就像是在拉家常,而这个家常是最最关键的家常,就好像关起门来讲门内话一样,我只能这样形容,它类似于一个内行的人,你去请教了一个内行的大师。当你请教圆悟克勤禅师的时候,他是在公堂上,在所有人的面前把他的话讲给你,把他的教导讲给你,所以那些话被记录下来成为《圆悟心要》。而《灵源和尚笔语》是什么?《灵源和尚笔语》是你去请教灵源禅师,他关起门来给你讲门内话,那些话语有些在公开的地方,你是听不到的,所以,《灵源和尚笔语》更好!但是《灵源和尚笔语》发行得很少,在禅宗里发行得非常少,后来再版的也比较少。所以佘老给我的一本书是手抄本,现在网上好像也没有,不知道网上电子版有没有?好像没看到过。

这本《灵源和尚笔语》里面,灵源禅师曾经引用老子的这四个字,叫坐进此道。我之所以对这四个字印象极其深刻,就是因为《灵源和尚笔语》,禅宗曾经把这四个字坐进此道引用为对保任的一个最恰当的形容。保任意味着什么?保任就意味着你要坐进此道。它用了一个“坐”,这个字太形象了,它不是站在那儿,也不是走进去,也不是跑进去,而是“坐”进去的,你明白吗?它是“坐”进去的。也就是,当你有了这个道,当你领会了心灵的这个深处,你就会开始不由自主的一屁股坐进去,就好像回到了家一样,就好像你能够在里面休息一样,你能够体会吗?就好像你一屁股坐进沙发里一样,完全松散在沙发里一样,他是坐进去的。所以,禅宗非常喜欢这四个字——坐进此道,它太形象了,的确是坐进去的,它不需要努力。当你在那个道里面,是没有任何努力成分的,它形容为是坐,“坐’这个字太逼真了!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为什么古人非常重视此道?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因为当你坐进此道 的时候,将会不求自得。当你坐进此道后积德,慢慢积累的越来越深的时候,很多事情就会不求自得,甚至有罪以免。求以得 ,你积德深厚,自然不求自得。如果你坐进此道,积累的很深,外界就会自动围绕过来。那么有罪以免 呢?什么叫有罪已免?《涅槃经》里,佛陀曾经跟阿难讲过一句话,意思是说:人的转世是没有头的。你无法发现一个人转世的开头是什么,他开头以前还有开头——永无止境的开头,你永远无法说,一个灵魂某一天突然间从石头里蹦出来了,然后开始转世,没有,那个开头是没有头的。如果你有宿命通,你根据他的开头,模拟他的未来,你会发现一件非常悲剧的事,因为他的开头没有头,所以他的未来也没有尾,他的转世将无穷无尽,没有底。为什么?因为他的业没有开头,你曾经犯下的罪没有开头,你有无穷无尽的罪,你有数不尽的罪,你曾经犯过数不清的错误,那些错误必须要偿还。而那个偿还,也意味着,要有无尽的来世来偿还,没有底,永远没有底。你头没有底,尾怎么会有底呢?不可能有底,所以,它就变成一个恶性循环了。

佛陀在《涅槃经》里提到,如果生命是这样的话,那你就不需要修了,修有什么意义呢?你修了,还是要偿还,而那个偿还是没有底的。如果它没有底,你何必要修呢?你就等着它一世一世偿还好了。而每一世你又开始造新的业,你创造新的罪,那就更加没有底了。然而,佛陀说,为什么会有人解脱于轮回?为什么会有人甚至只用了七世就解脱了轮回?这意味着:大罪可以小报,小罪可以轻报,现行的业可以消融。并不是说,你曾经打了人一拳,你的下一世,必须那个人再打回你一拳,以这种平衡的方式来消业,不是这样的。生命没有那么线性,生命不是以线性的方式进行的。

在《涅槃经》里,佛陀提到:所有的宿业,甚至已经形成的定业,在宗教里叫做定业,有些业是不定的业,有些业它还不注定必须受报;而有些业是定业,它注定要受报,你躲不了。《涅槃经》里,佛陀讲了一个概念,意思是说,即使是定业,也可转。所以,禅宗有句话,叫:无缘亦是一期。我跟你没有缘,没有缘也是一时的,我迟早会跟你有缘。定业亦可松转,即使是定业,也可以变松,甚至转化掉。大罪可以小报,大的罪可以缩小,变成小报。为什么会这样?佛陀在《涅槃经》里讲到的这些概念,这些概念深处的原理是什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我给大家讲一个历史上发生的故事。玄奘法师当年到印度取经,他还差两年到印度的时候,当时印度的那烂陀寺,那烂陀寺有一个非常高龄的高僧,叫戒贤法师,年纪很大了。戒贤法师有一种病,叫痛风病。我们现在有人有痛风病,痛风痛到后来痛不欲生啊。戒贤法师也有痛风病,他后来痛到什么程度啊?痛到要自杀,他不想活了,实在是忍无可忍,死了算了。结果,在他准备自杀的时候,戒贤法师禅定功夫是非常好的,修持得非常好,他在禅定里,文殊菩萨就显现了,文殊菩萨跟他讲,你这个病是往世的业力造成的,因为在你没有修行以前,曾经是一个国家的国王,而你在做这一世国王的时候,伤害了你自己国家的很多老百姓,使他们受苦受罪。这个业报本来是要在你国王去世以后,以下地狱的方式来受的。结果,在这个国王临终的时候,有人劝他念佛,他以虔诚念佛的力量,没有下地狱。这个业无法平衡,这个苦报没有实现,就往后拖了。这个国王转世以后,由于前一世临终念佛的力量,下一世就出家做了僧人,而且连续十世都做僧人。每一世,他在修行上都越来越精湛,功夫越来越好,修持得越来越好,功德越来越大,以至于,这十世以来,这些苦报都无从下手,这个报应没办法落到他身上,他的修持越来越好了。那么最后为什么要现在落到你身上了呢?因为这是你最后一世,你这一世由于修持的功德已经即将圆满,你下一世不会再来了,不会再转世做人了,所以必须在这一世受报。这一世受报,本来要下地狱的那些报,这一世是以大罪小报的形式来到你身上,已经浓缩了很多很多啦,变成只是一个痛风病。虽然痛的你痛不欲生,但跟下地狱来比,那根本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只是让你痛痛而已。文殊菩萨跟他说,你要忍耐,因为一两年以后,东土有一个僧人要来,你必须教化他,所以你不能死,你必须忍耐。如果你忍耐,这个痛风的疼痛会渐渐的降低,渐渐的你就受完了这个罪。这个罪,你是逃不了的,还是得受。但是,如果你能够咬牙受了,受干净了,它也就退了。既然菩萨都跟他这样讲,戒贤法师也就咬牙忍下了。过了一两个月,真的这个疼痛就降低了,真的就大罪小报了。

一两年以后,玄奘终于抵达了那烂陀寺。戒贤法师看到玄奘,一个高龄的老人,突然当着所有众人的面,痛哭流涕,令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非常惊讶。为什么?这么一个高僧,看到东土的一个和尚来,如此痛哭。结果戒贤法师就当着所有人的面,就把他这个故事讲出来了。原来,他忍受了这么大的痛苦,就是为了等玄奘来。玄奘终于来了,所以他一下子就释放出来了。

可见你的这些往世的业,可以在道的力量下,以大罪小报的方式被免掉。并不是有一个人在免你的罪,并不是有一个文殊菩萨或者上帝在免你的罪,不是,而是那个痛苦要达到多大的当量、多大的等级,能让你觉醒。如果那个痛苦,必须以地狱般的锤炼才能让你觉醒,那么,它就必须以地狱般的强度来到你面前;如果那个痛苦,你已经像戒贤法师那样,达到了极高的修证和警觉度,以至于不需要太强烈的痛苦、不需要地狱般的等级,就能够让你产生同样的警觉度,那么它就会以同等的警觉度来到你面前。所以,痛苦来到你面前的一个目的,是为了让你达到某种警觉度,你只要达到了同样当量的警觉,用多少的痛苦就够了,不需要用过量的。

那个灵魂的报应法则,并不是出于惩罚的目的,如果你理解这一点的话,你会发现,它不是出于惩罚的目的。如果出于惩罚的目的,那么,当你打别人一拳,你就必须受别人打一拳,这叫以牙还牙。别人受了多大罪,你就要受多大罪,这就叫惩罚。但是,报应的法则不是出于惩罚。报应的法则,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让那个痛苦的刺激使你达到某种警觉,使你发现,你曾经那样做是不对的,你曾经那样做是无意识的。而那个痛苦的回忆,那个打击,那个报应,当你达到足够的警觉就够了。当一个业,来到像戒贤法师这样已经达到高警觉度的人面前,它就不需要过强的冲击了,那个冲击就自动降低它的强度,也是要达到足够的强度,使他达到一个警觉的成分、警觉的高度就够了。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业力,会在道的临在下,变得自动的缩小。因为完全平衡了,它使你受罪、使你痛苦的目的已经达到了。通过小的冲击,他已经达到了同样的警觉度了,所以就没有必要用再大的冲击了。当你安住在这个道中,当你坐进此道,就会求已得,有罪已免,故为天下贵。

《老子》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这个讲的跟“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含义是一样的。真正的菩萨会非常重视开端、缘起。他对事情的开头非常重视,他甚至非常重视事情进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因为每一个细节对他来说都是开头。老子提到,很多人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他就松懈了。当一个圣人,即使在快要成功以前,他也是谨慎的,很谨慎。因为每一天,每一秒钟,在他看来都是一个起因。所以圣人犹难之,每一秒钟他都认为那一秒钟很重要,那一秒钟需要很谨慎。如果你能够犹难之,每一秒钟都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如果一个人在胜利面前哈哈大笑,你会发现他会很戏剧性地失去最后的胜利。人生当中这样的例子也非常多。一个人快要成功了,他开始哈哈大笑,莫名其妙旁边就冲出一个人,然后那个人夺得了冠军,事情总是这样。

英国达人秀里面的苏珊大妈,唱女高音的。她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很单纯。但她有个特点,有点骄傲。大家看那个达人秀有没有看出来?她有点骄傲,她的语言方式、语气方式都有点骄傲。她在达人秀一关一关都闯得很顺利,到最后决赛关的时候,她信心满满的认为非她莫属。结果,最后的胜利者好像是另外一对跳舞的年轻人。所以,如果你骄傲,甚至胜利就在面前的时候,你开始骄傲,你都会失去它,你会发现上帝以很多方式在引导你。我当时看苏珊大妈的达人秀的时候,就发现这一幕太戏剧化了。决赛里面她竟然没有夺魁,呼声这么高!那几乎就是上帝一个有意的安排,让人们看看一个有点骄傲的人,最后是怎么样从她的位置上掉下去的。

如果你看另一个人,另一个英国达人秀的Paul Potts,从小就非常自卑,他的性格里就没有任何骄傲的倾向。他唱了一段咏叹调,唱完以后很害羞地低下了头。甚至在决赛的时候,他都显得很害羞,他的性格就是这样。他的那首初赛歌曲是非常棒的,叫作《今夜无人入眠》,他的那首歌几乎有灵魂般的感觉,一下子就会让你上升到灵魂的高度,当时评委听他的那首歌时都哭了。他在最后决赛的时候,很顺利的就夺魁了。

这正如老子在这里讲到的,如果你不能够犹难之,你最后就会难。如果你犹难之,没有任何骄傲的倾向,仍然很就下、很谦卑、很低调,那么,将会终无难矣。这种低调,这种谦卑,不是做作的低调,而是你对道的体验,对道的体会。你会发现一个达到无限的人,一个达到永恒的人,他乐于安住在孩童般的状态里面。因为那个无我是快乐的,那个谦卑是开心的,那个谦卑不是一种压抑,那个谦卑很开心。一个达到这样状态的人,从来不愿意走在人们前面。他愿意像一个天真的孩子一样,在众人的里面。当他在人后的时候,他觉得很开心,非常开心。而当他一旦被人推到前面的时候,他甚至觉得有些许的惶恐。因为即使他被众人推到第一位,他突然会觉得,在第一位的时候,似乎那种自我感会莫名的、潜在的、悄悄的增强了一点。而这种自我感觉的增强,会让他觉得不舒服。

如果你意识真的在无限里面,你会有这样的体验,这种体验很直觉化,你会直觉的感觉到自我感觉一回来,人就会不舒服了。你会情不自禁的要把你的自我甩到后面去。只有当你的自我在脑后的时候,你是轻松的,你是快乐的,非常快乐,阳光般的!那个自我感一回来,你突然就变得僵硬了,机械了,你甚至有一种危险的感觉。你突然觉得自己站在高处,而这个高处旁边都是悬崖。你脚底下仅有的那一小块地面,随时随地都会塌陷,这就是自我的感觉。所以当一个人的意识一旦融入无限,他突然会发现自我是一个很悲剧的东西,而且是个非常令人不舒服的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达到无限的人,他都会自发的甩掉这个包袱,它真的是个包袱,自我感是个很大的包袱。一旦它被甩到后面,你突然就快乐了,这种快乐无以言喻!你能想象一个孩子的快乐是多么的超越语言吗?你能想象一个达到如此快乐的人,他是不求自得吗?他甚至也没有求过罪要免,那个罪就免了。

天主教有这样的话:一个融入上帝的人,他不需要向上帝要求什么,上帝就给他了,而且给的总是比他想要的更多。他从来没有在上帝面前,请求上帝豁免一些什么,上帝已经豁免了,而且豁免的总是比他想象的还要多。所以,你会发现不求自得有罪以免都是自动的,这就是道的可贵。和故为天下贵,他既是一个安住在天下贵的这么一个人,也是一个能够放弃自我,处处就下的这么一个人。他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而这个矛盾的结合在他身上丝毫没有别扭的感觉。他既是最珍贵的,又是最低下的。这一切,只有当你达到意识的源头的时候,你才会经验到。它永远不能以理解的方式,以尝试的方式,以冥想的方式、以人为的方式来达到。人为只能达到这两者中间的一者:要么人为的谦卑,要么人为的骄傲。人为永远达不到尊贵和谦卑两者合一,达不到这一点,因为这两者是矛盾的。但是当你达到了无限,当你的意识达到了源头,你突然发现矛盾的东西完美地在一起了。而且它们永远不能拆开,你根本不可能把这两者拆开。你既知道自己是尊贵的,也知道自己是渺小的。

一个达到灵魂中心的人,是天生的贵族,天然的贵族。一个天然的贵族却情愿做乞丐,所有的印度教徒,很多都是乞丐。一个达到天然尊贵的人,却希望做乞丐,做最渺小的人,难以理解。因为它超出理解,因为这一切都辉煌到超越了思维,也许只有像老子这样一个人,可以把它简化成文字。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其他人能够像老子那样,把这么一个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东西,表达的这么好,表达的这么逻辑。

老子讲,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这句话跟《金刚经》讲的很像,《金刚经》里也全是这种排比句、矛盾句。《金刚经》里佛陀问须菩提:如来有所说法焉?须菩提回答:如来无所说法。佛陀四、五十年当中有说过法吗?须菩提说没有说过法。他说了四、五十年,但是须菩提说他没有说过。

当你看老子,看佛陀,那些达到的人,他们都讲类似的矛盾句,很矛盾,那些矛盾在他们内心里面丝毫没有矛盾。你也会达到。你有一天,突然发现,这一切很好理解,没有任何矛盾,因为你达到了。当你达到的那一天,你会发现它们没有任何矛盾;当你达到的那一天,你甚至会觉得,没有必要再读什么《道德经》了。因为那些文字根本无法表达你达到的那个东西,那些文字仍然太苍白,太渺小。而你达到的那个现象是那么的深远,它远远超过了这些文字所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