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这一章含义非常明显,它似乎都在说:你要开始于未兆,开始于毫末,开始于足下。当然,如果你是从字面上这样理解它的话,也没有什么错。我们从小就受到类似《三字经》的教育,《百家姓》、《三字经》等等,都有过类似的话。但是,第六十四章这一段经文,实际上有更深的一些含义,我们今天主要讲一下它更深的那个层面。浅的层面,对你来说,你已经很了解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这些,你是从小就听到过的一些教导。从小,我们的长辈等等,都一直在教你类似的话。但是,这里面似乎有一些更深的东西,是什么?
它的第一句话就提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它在安静的时候,它在还不那么骚动的时候,你很容易就把持它;它在没有征兆的时候,你很容易就可以开始谋划它的未来,也就是一个事物在还没有显化的时候,比较容易把握住。
我们通常理解道家的“无为”,好像是什么也没有做。我们理解“有为”,是指你做了一些什么、你说了一些什么或者你想了一些什么。“无为”这个词,给人的感觉是——你既没有做、也没有说、也没有想,你什么都没干,你只是坐在那里,什么都没有干,这叫“无为”。但,这个真的不叫“无为”。
你可以发呆,你可以站在那儿发呆,坐在那儿发呆,这种发呆的状态,跟“无为”没有丝毫的关系,这个在唯识宗里叫“无记空”,是一种无意识状态,落于“无记”的状态,所以,它跟“无为”没有任何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无为”?我们可以这样形容,“无为”的意思就是做在最开始,它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做了。当你发展成思想、语言、行动,已经是第四、第五、第六,甚至第七、第八、第九了,而那“无为”,是在最开始的第一,甚至比一都更早,从零,它就开始做了。只是它这个做,太微妙,你无法看到,你无法看出它做了些什么。表面上看,它什么都没有做,它只是坐在那儿。而实际上,它做了一些最重要的事。当它坐在那儿的时候,当它很安详地坐在那儿,它培养了一个初始的能量。任何的事物都有一个开始,你开始怎么样,决定了你将来怎么样。当你开始是骚动的,当一个能量从骚动开始,你很难让它发展成一个更好的趋势,它的开头就不好。而当一个能量在开始的时候就很好,它就种下了一枚非常好的种子。
所以,“无为”并不是没有做,“无为”是做在了最开始。但是,这一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太困难!你不知道怎么样能够做在最开始,你不知道做在最开始应该怎么做。
未显化的源头
为了让你理解,做在最开始应该怎么做,我们给大家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近代的一个真正的开悟者——艾克哈特•托尔写的,关于内在的空间、内在的整体。在他的自序当中,他描述过他开悟的那个瞬间、那个场景。在他的描述里,他提到他经验到一个内在的空间,他形容那个空间是如此的深邃。在这篇文章里,他再次提到了这个空间。我们来看这一段话,他提到:在那个更深的层次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合一的,它就是源头——未显化的至一生命,它是永恒的智性,它是存在跟本体,它是显化的和未显化的,这个世界和神所组成的合一。因此,当你和这个整体——这个未显化的整体合一以后,你的意识,就开始进入世界的显现,很多及时的帮助会自动地出现,机缘巧合、各种巧合以及许多同步性的事件,接踵而至。
我们再来看第二篇文章,也是艾克哈特•托尔的。他提到,意识是有所觉知的,而它是未显化的、永恒的。然而,宇宙只是逐渐的形成觉知,意识本身无时间性,因此,不会进化,它从未诞生,也从不灭亡。当意识成为显化的宇宙时,它看上去受限于时间,也会经历进化的过程。而所有的人类,会成为整个进化过程当中的参与者。
这两篇文章里,他都提到了一个未显化的观念,也就是你意识的源头。他提到,他经验到一个意识的源头,而这个意识源头是未显化的源头,它是深深的、内在的一个状态。他经验到了一个内在的空性——未显化的空性。这个空性就是你在听音乐的时候,在音乐的高潮经验到的那个浩瀚,就是你在放松的冥想的时候,经验到的那个内在的空,它是一个未显化的状态。他提到,整个宇宙都是这个未显化的状态向外的表达,它渐渐向外表达。那么,当你知道这个概念以后,你应该怎么去做呢?你应该怎么做这个最开始的行动、最开始的这个零?你的“无为”到底应该怎么开始?当你在未显化的状态,你处于怎样的一个基调,这就百分之一百决定了你将显化出什么。
你知道佛教里面关于投胎的那些事吗?我给大家举一个关于转世轮回的公案,这个公案将帮助你理解,一个人怎么样从未显化的状态进入显化的状态。你知道,人在呼吸停止以后,灵魂离开身体,大多数人的灵魂,在死后是进入一个无意识状态,也就是他的意识从对世界的有意识退入一个无意识的状态——一个未显化的状态。而你转世的一个基本因素由什么决定?转世的一个基本因素,由你死亡的最后一念来决定转世后的第一念(方向)。这就好像你在睡着的时候(大家在入睡的时候,它是一个小的死亡),你在睡着前的最后一念,将会是你醒来时的第一念。而你的死亡同样是这样。如果你在去世的时候,你的潜意识心中有非常强烈的希望:下一生是做一个能够一辈子好吃好喝、不需要劳动、不需要操心、不需要动任何脑筋的这么一个存在,如果你的心里有这样的观念、有这样的想法,在你临终以前,你觉得这一辈子,你活得太累了、太辛苦了、太烦恼了,你希望你的下一生,能够不要那么辛苦,能够吃吃喝喝过一辈子,你的愿望会达成的。
你临终的这个愿望,真的会实现!生命的力量会开始推动你,一旦你携带着这么一个愿望进入死后未显化的状态,那么,你极有可能在你的下一生,转世成为宠物猪,你的一辈子将都是好吃好喝,不需要动脑筋,有人一直在照顾你——你的主人一直在照顾你,这个是非常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它并不是一个进化的倒退现象,不是。它只是你的灵魂在满足你前世的一个愿望,显然,你作为宠物猪的那个寿命并不会太长,也许顶多十年,甚至更短。但是,在那个短短的十年时间内, 你体验了你曾经渴望的那种生活,那个推动力就来自你未显化的状态当中埋藏下的这个种子。你以被动的方式推动了这一切,这就是未显化的力量——在未显化的深处蕴含的力量。
那么,我们要回过头来谈,你怎么样能够处于未显化的“无为”状态而创造你的未来呢?你的整个命运,都来自于这个“无为”的未显化的初始状态,你能够在一个未显化的空间内轻松地安住吗?
艾克哈特•托尔曾经提到,他在开悟以后的两年时间内,都处于某种至福的状态当中——一种内心喜悦至福的状态当中。他在那两年几乎是流浪汉,他没有钱,他天天坐在公园的长凳上,但他一直处在那个未显化的喜悦状态里。如果你的“无为”能处在这样的一个状态里面,你一定会为你的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创造一个极大的推动力量。艾克哈特用了两年的时间,推动了他今后几乎二十年的命运,你明白吗?他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推动他往后几乎二十年的命运。他在今后二十年的时间内,都是世界飞人,他云游全世界,到处演讲,他几乎成为这个世界上最知名的人。而那个起因,就来自于他在公园里长凳上静静的坐了两年。他在那两年的未显化状态里,是那么的幸福。
你不需要在那个状态里许什么愿,那个是多余的,你知道你灵魂的深处,完全知道你要做什么,你内心的深处完全知道你要做的具体是什么,它完全知道。而你真正要培养的是那个做的品质,也就是一个极乐的品质、安详的品质、知足的品质、满足的品质。
他在那两年的时间内,处于未显化状态时,他深深的沉浸在满足和喜悦当中。这种深深的满足和喜悦,在两年的时间内,集聚了劲量,被培养起来了。如果你在那个未显化的状态里只是两天、两小时、两分钟,也许它的推动力不足以推动那么远,不足以推动往后的一、二十年,也许只能推动一天、两天这么短。但是,如果你能够在未显化的状态里沉浸两年,那么,它足可以推动二十年的时间。
艾克哈特在他两年的时间内,完美的沉浸在喜悦当中——没有任何诉求的喜悦。如果你沉浸在其中,还有诉求,意味着你还有欲望,意味着你还有焦虑、你有渴望、你有焦躁、你有不安。而他在两年时间内,几乎没有任何诉求在里面,完全满足的安住在那个未显化的状态里。只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种下的种子将是没有缺点的,将是没有漏洞的。如果在两年内,他还有什么诉求和欲望,那意味着他种下的种子将有一些漏洞存在。这些漏洞在往后的二十年内,将会发展成现实。这就是因与果的关系。
密宗也有个说法,每一个成就者必须要闭关三年三个月零三天。为什么正好是三年三个月零三天呢?因为三年三月零三天,正好是时轮金刚里面提到的——整个全身的气脉完整的完成一次循环和一个周期。你能够保持三年三个月零三天时间内,没有任何骚动、没有任何欲望、如此安详吗?你在三年三月零三天里面,你的能量全部是安详寂静的,而且是快乐的,那意味着经过三年三个月零三天以后,你整个人都被净化了。而这将成为一个种子,一个没有瑕疵的种子,这个种子一定会在未来的二十年到三十年内,开花结果,你的种子很重要。
为什么古人讲,在一个孩子七岁以前,尽可能不要破坏他的快乐?因为那是他整个一生的种子。一个孩子在他七岁以前,你拼命让他学数学、学语言、学这个、学那个,你不让他去玩儿,你不让他拥有童年的快乐,他一辈子将会毁了。他的往后的一生将会成为一个紧张的人。他无法放松,他无法拥有足够的探险的勇气,他总是唯唯诺诺,总是害怕,总是担心。因为他七岁以前,就已经种下了那些焦虑的种子、害怕的种子、担忧的种子。他担忧他的父母又来逼他,为了让他学这个、学那个,他从来没有深深地享受过蓝天和大地。如果一个孩子在七岁以前没有受到破坏,他的种子没有受到破坏,他的一生将会是幸福的,他的一生很有可能会有成就。
所以,你并不需要在一个孩子七岁以前,告诉他:你将来要成为什么什么伟人。也许只有中国的教育会告诉孩子,你将来要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什么什么。如果你去问西方的小孩,他们的回答会很令人惊讶。那些受到西方教育的孩子,尤其是他的童年快乐没有被破坏的孩子,他会告诉你:他长大想做一个快乐的木匠,他想长大做一个非常快乐的小木匠,锯木头,他认为那个很快乐。因为在他童真的心里面,做一个小木匠充满了喜悦,可以做出很多新奇古怪、很好玩的东西,他没有任何功利的想法。我们现在的孩子,甚至我在新闻里看到,有的孩子希望长大以后做大官,那真的是个灾难。如果在这么小的孩子的心里面,已经有如此功利的想法,这真的是个灾难,意味着他内心的种子,已经被大大的破坏了。
所以,当你还是处在未显化的状态,当你处在七岁以前,当你处在你心灵的深处的时候,请你保持它的完美,保持它的纯真,保持它的善良,保持它里面原来就具有的爱和光。你不需要给它加任何的愿望、诉求,都不需要,你只需要保持住它的美和善就可以了。这样一颗种子,将会神秘的推动你未来三十年、四十年的命运,因为你的起点就决定了你的终点。
老子在这里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当你在走过这两年的未显化期的时候,当你像艾克哈特•托尔一样,已经走上了云游期的时候,走上了创造期的时候,你仍然要保持你内心的纯美和善良,你仍然要保护你内心的那颗种子不被污染,你要保护你内心的这个快乐、这个光明的东西,不被污染,即使你已经步入了创造期,你已经经过了原始期,你经过了培育期,你已经步入了创造期,你仍然要慎终如始,这样就则无败事。你仍然很慎重,保持内心的这一份未显化的东西。很抽象,非常抽象,你怎么保持你内心的这份未显化的东西?即使你已经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了,你还能够回到音乐的深处吗?你还能够听到窗外鸟叫的时候,回到那份童真的喜悦吗?它跟年龄无关,你任何一个片刻,都应该抓住那些契机,在那个片刻,再次回到那个未显化的初始状态,你能够回去吗?你能够借着那个鸟鸣声、布谷鸟的叫声,你能够借着那个音乐,你能够借着窗外的阳光,你能够借着万里无云的晴空,你甚至能够借着你正在持诵的那句咒语、那句佛号,来回到那个纯真的天堂吗?你还记得那个天堂是什么样吗?如果你还记得,请你一次次的回去。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推动你的未来,你才能在未来当中变得更顺利,则无败事。
人们总是太功利,认为事情成功,你必须精于算计、精于世故、精于人情。他们只看到“有为”的那一面,他们只相信你有为,你有所作为,你开始精于算计、精于世故、精于人情以后,你才能把这件事做成、做好、做美、做完美。其实不是!
也许你不相信我的话,你现在有很大的质疑,你怀疑你的人生经验已经告诉你,这是不可能的。即使你这样质疑,我也要再次强调,我的人生经验告诉我:这是可能的。我直接的亲身体验就已经告诉我,当你的心一次次地回到那个未显化的极乐当中的时候,你会发现,第二天的事就会变得出奇的顺利。你有这样的感觉吗?大家有人有这样的感觉吗?当你变得焦躁的时候,你会发现,以后的事变得不那么顺利,也变得越来越烦躁,没有头绪。而当你变得安静下来,变得渐渐的放松下来,变得开始享受当下,你再次回到你的未显化的极乐状态当中的时候,你莫名的发现第二天的事神奇地也变得顺利了,这是我的经验。
我的经验告诉我,这个未显化是有力量的,即使你回到那个源头只是半个钟头,很短,但是那半个钟头,足以推动你第二天一整天变得顺利。所以,为什么我说,当艾克哈特•托尔在那个状态里两年的时候,那个力量就足以推动他今后的二十年。也许只有你亲身经历,而且是对生命的过程极其敏感的时候,你才能发现这个规律。你变得越烦躁的时候,事情越麻烦,各种各样的霉运越来越多。而你变得越阳光,你的意识越高,事情就莫名的变得顺利。你会发现这一点,发现这个规律。当你发现这个规律的时候,你就会开始相信老子的第六十四章了,你就会发现它不是哲学了,它并不只是字面上的含义了,它几乎是一个人生的实际经验了。
《老子》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现在,第六十五章不需要我解释,你应该懂了吧?它告诉你,你回到源头,这就是玄德。你安住在这个玄德里面,就会大顺,你就会顺,你不需要追求,不需要欲望,不需要祈祷,并不需要向上帝说,你要我怎样怎样,让我实现我的愿望。你什么都不需要说,因为上帝知道你要什么!你的源头、你的灵魂知道你要的是什么。你甚至不需要欲望,一点诉求都用不着说,然后它就会大顺!
你也许听到过佛教一直讲“有愿必成”,你有一个愿望就必然会成功。但是你一定没有听说过另一句话,另一句话是《华严经》讲的。《华严经》里面,普贤菩萨有一个极为高深的法门,这个法门叫空——无相无愿法门。比有愿必求更深奥的是什么法门呢?无相无愿法门——没有愿望的法门,这个法门是最根本的,这个法门甚至比有愿法门更为灵验、更为强大!为什么?因为你安住在玄德之中了,这就是你的玄德,你的未显化的玄德。
老子讲,古代的智者,他一点都不提倡让老百姓变得聪明机巧,因为聪明机巧都是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乃至于第十以后的一些事。古代的智者,要让你变得愚笨一点儿,让你变得不那么有欲望,不那么追求结果,让你回到不追求结果的原始状态当中。一个如此安详的、春来草自青的祥和状态,这是古代的智者要做的。当那些智者治国的时候,他让每一个人都回到这个安详状态当中。你一旦回到安详状态当中,就会大顺。机巧智能,反而让你变得困难重重。一个人变得简单、变得祥和、变得放松,他反而就顺了。
克里希拉穆提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你有没有发现,所有的创造都是在你一个人的时候,在你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非常放松的坐在摇椅上,听着音乐的时候,你的创造力就展现了。你突然就有诗歌,就有灵感,就有各种各样的创造的东西从里面出来。那是你最放松的时候,那是你甚至没有任何思考的时候,没有任何欲求的时候,创造就开始显现!所以,你丝毫也不用担心你放松的时候会变成傻瓜,不会的。你在放松的时候,你内在的潜力反而会展现出来。它现在没有阻挡,没有焦虑阻挡它,没有过多的思考阻挡它,它现在变得更加容易地展现出来,它展现得那么轻松,不需要费劲,诗歌就来了,灵感就来了,它变得那么顺,变得毫不费力。
《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就是一个安住在玄德当中的人展现出来的性格,什么性格?不争。当你如此放松,如此享受的时候,你不愿意去争,没有必要,没有争的前提了,你丝毫也不愿意成为众人的先——先于众人,你反而愿意更放松的在众人的身后,你反而愿意成为众人的下面的人、众人后面的人——而不是前面的人。一个放松的人一定会这样。只有那些紧张的人会冲在第一位、冲在最前面。而一个放松的人,他总是在后面,他不着急,他非常自然,他没有所求。关键是,他心无所求,所以,何必要冲在前面呢?
一个无所求的人,反而老百姓愿意把他推到前面。知道他在前面,他也不会压迫其他人。处前而民不害,即使他处在前面,他好像什么事也没有,他好像跟他在后面一样,什么事也没有,他并不迫害别人、并不压迫别人。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别人反而愿意把这样的一个人推在最前面,因为他没有伤害。以其不争,他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你看见了吗?艾克哈特名闻全世界了,因为他不争。他坐在公园里,他是一个流浪汉,他身无分文,他只是坐在长凳上。他甚至没有开过口,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过他内心的境界。据说,他在长凳上坐了两年以后,他身边的人开始觉得惊讶,觉得好奇,因为他每天都到长凳上坐着,一坐就是一整天。而那个长凳旁边经过的人,都觉得他是一个看上去如此喜乐的人,而且每天都能看到他。人们开始觉得好奇了,人们开始被他的喜乐所吸引,开始坐在他旁边,跟他聊天,问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快乐?而你仅仅是一个流浪汉。他们看得出他是一个流浪汉,他没有工作,但他仍然那么快乐。而他的喜乐似乎神秘地影响到了周围的人,开始有人聚集在他的身边,然后,他开始跟他们分享他的快乐。渐渐的,人们邀请他参加聚会,他在聚会里面分享他的体验。然后很快的,他开始在一个小的圈子里闻名了。没过多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邀请他演讲。而现在,他已经走遍全世界了。
所以,当你是一个不争的人,别人就愿意把你推到最前面,因为你乐于分享,而你并不追求什么,你并不索取什么。当你处在内心的玄德、处在内心的未显化的极乐当中的时候,艾克哈特•托尔提到:各种神奇的事、同步性的事件,开始接踵而至,它们自动的出现。因为这是你内在世界的外在显化,你内在如此满足,外在所有满足的因素,就会自动的来到你的身边。没有必要追求,没有必要说:我要什么、要什么,没有必要说:上帝给我吧,什么都不需要说。你只要在内心处于一个深深的满足和快乐,所有你需要的都会来,而且是同步的到来。
爱如旷野中的大树
《老子》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老子说,一个这样的人,一个在道中的人,你看不出他很大。因为一个在道中的人,他显得很小,显得很渺小,他一点儿都没有显示出他是伟大的、壮大的,他没有自我,他显得很卑微,他几乎缩在角落里,享受他个人的快乐。就像艾克哈特•托尔一样,他只是坐在长凳上,享受他内心的极乐,他丝毫也没有表现出他的伟大。如果一个人表现出他很伟大,那肯定不对。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如果一个人表现出很伟大,那肯定就不对了。一个处在道中的人,他一定有三样宝贝,持而保之,要持久的保持它、保护它。哪三样?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你内在的满足,使你变得充满爱意。满足是一个满意的现象,你内在是快乐的,还有什么需要追求呢?你内在是快乐的,你一定是向外分享的。而那个分享,是不分享的分享,那个分享几乎没有想要分享的欲望。你明白吗?
如果一个人有想要分享的欲望,他内在还有那么一些是不对的。那个分享几乎是一个花朵的自然盛开,它从来也没有说:你过来,你过来,我要开花儿了。它从来都不会这样说。它只是因满足而微笑,它不在乎周围有没有人看见它的微笑,甚至有没有人看见它的盛开,它丝毫也不在乎。
艾克哈特从来也没有说:我要坐在人群当中的长椅上,好让每一个人看到他是如此的满足,没有。他坐在公园里,那个公园是空旷的,没多少人,而他满足于他自己的喜乐。
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讲过,他说:一个成道者就好像旷野里的一棵大树,它是如此的单独和优雅,它有一种自身的美感,它丝毫不在乎周围有没有人。也许你正好路过,也许你可以在那棵树下小歇片刻,那很好。然后,你离开了,那也很好。那棵大树丝毫也没有说:你必须留下来,你必须到我这儿来。没有,它没有这样的欲望。它始终优雅的站在那里,在阳光里,在微风中,它享受着它自己的阳光和惬意,这是真正的慈悲。它的慈悲在没有人的时候,依然散发着,它的慈悲跟周围有没有人没有任何的关系,这就是慈。它是一种内心的状态,跟感情无关,跟情感没有任何关系。它并不是一种情感,只是一种内心的品质——天然的状态。这个状态也使你变得不那么贪婪,它是一个自我满足的状态,所以,它自然就是俭。它这个俭,不是指节俭,不是指我要省吃俭用,不是的。而是指没有欲求,没有欲望,它是一种天然的俭。因为它已经很知足了,很美满了,它不想要什么了。它并不是说:你要来,你要陪我。没有任何人陪都可以。
艾克哈特两年都是他一个人,没有任何人陪他。他丝毫也没有觉得孤单,在这两年当中。他反而觉得非常的幸福,这就是一种俭,他是知足的。而这样的一个人,还会去争吗?还会去为天下先吗?不可能。这样的一个人,他根本就不会想到——要去为天下先,根本不可能!他连一个片刻这样的念头都不会有,他太满足了。你愿意冲到前面,这是你的事,他才不会冲到前面呢!他很满足,他像一个老人看着小孩子玩耍一样看着周围:你们在争,你们在抢,你们在蹦蹦跳跳,你们在因为获得而喜悦,因为失去而痛苦……所有的这一切,在他看来,都是游戏般的,他丝毫没有执着,他看着你们在生死轮回当中。
所以,你会发现,一个成道者,有的时候看似冷漠,他似乎并不干预你,除非你要求他干预。如果你不要求他干预,他似乎没有任何欲望想要来干预你,即使你身在痛苦当中,即使你身在轮回当中,即使你一次次的碰壁、一次次的走错路,他似乎并没有那种想要插手的想法。他看着你摔倒,他看着你再一次爬起,这种看着,其实才是真正的慈悲。他只有在你真正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会插手,在这以前,他不会。但你不要怪他,因为他知道他这样做,对你才真正有益。
内在的金钥匙
你的跌倒是需要的,你一百次、一千次的跌倒都是需要的。老子讲,慈故能勇。一个真正慈悲的人,他知道,该什么时候出手,什么时候不要出手。他的出手是很准确的,他不会乱出手,他一旦出手一定是绝对必要的。
曾经有人说,我天天在念佛号,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但是为什么菩萨从来不来救我?我至今如此痛苦,浑身是病,但菩萨仍然没有来救我。你知道吗,你看到过很多关于观世音菩萨显灵的那些公案,往往都是生死一线的时候才会发生。比如,那些人遇到空难了,掉到海里了,而当你在生死一线的时候,突然间有一块浮木飘过来,忽然间有人正好路过车祸的现场,把你给救起来了。为什么你平时呼唤的时候,就没那么灵验呢?而在生死一线的时候,你甚至忘记了呼唤,祂都来了呢?因为那个时候你需要,你真的需要!在你真的需要的时候,甚至不需要呼唤,祂都来了。而在你平时深陷痛苦的时候,祂为什么不来呢?因为那个痛苦也是你需要的。你真的需要,你真的需要那个痛苦。如果把这个痛苦拿走的话,对你是一种伤害。所以,一个智者的勇猛,总是恰如其时,祂的勇猛总是来得很是时候。
俭故能广。一个节俭的人,他反而能够获得最多的振动。当你像艾克哈特那样,你将获得全世界的振动,那个振动的连接将遍布全世界。一个俭的人,一个回到深处的人,他的振动,随着他回到深处越深,他的振动的面将越广,这一点是倒过来的。当你进入自己的深处越深的时候,你也将会连接更深的外在世界。因为所有的外在世界都源自最深的振动,它正好是一个倒过来的现象。所以,俭故能广。你达到最深的俭,你就会遍布全世界,你的力量反而就会遍布全世界。迟早全世界将会回应你,这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一个尖叫的人,得到的回应其实是很少的;而一个在内在发出最低沉振动的人,那个振动将遍布整个世界。据说,大象的低鸣是这个世界上能够传到最远地方的一种声音,一种呼唤,几公里以外、十几公里以外的另一头大象都能够听到那个低鸣声,而人类的耳朵听不到,因为它那个声音太低沉了。而一个尖叫的声音传播的距离是最近的,传不了太远。当你能够像艾克哈特•托尔那样,深入最内在的低鸣,很快你将发现,在一到两年内,就会有来自全世界的回应。这个也许大家现在还没有非常清晰的亲身体验,但是我相信,你慢慢就会有这样的体验。
一个人走得越深,来自宇宙的回应就会越广大。大家知道近几年道家的米晶子——张至顺吗?他有一个公案。有一次,他住的一个道观需要一大笔几百万的现金来重建,显然,张至顺是一个一穷二白的人,他是个游方的道人,身无分文。但是这家道观求到了他,他也发愿承诺:我将会来帮你。那个人很高兴,既然道长说要帮我,显然是一呼百应啊。结果,张至顺并没有去做一呼百应的事。他一个人上了山,到了一个无人的山洞里,在里面闭了三天关,不允许任何人靠近他,整整三天三夜。三天以后,张至顺出关以后,告诉那个人:你的资金不会有问题了。但是,那个人还是一头雾水,觉得很蹊跷,好像至今也没有看到有什么资金的来源。道长跟他讲:你回去吧,肯定不会有问题。结果,那个人就回去了。
几个月以后,据说,就有一家大企业开始向那家道观大量的募捐,大手笔的募捐。显然张至顺做了一些什么。你知道吗?他在三天里面,他没有白白的坐在山洞里。虽然他根本就没有跟任何人透露他在那三天里做了什么,但是我告诉你他做了什么,他做了一个内在的振动。如果你在你的内在走得足够深,你的振动将影响到全世界,就会有来自世界的回应。这种例子在宗教里其实很多。如果我跟你讲古代的例子,也许你认为它只是神话,所以,我有意挑了一个现代的例子。张至顺这个人至今还活着,我有意跟你挑了一个活着的人的例子。这个例子,你就无法说它是一个神话,它是真实发生过的。你将知道真的是这样,俭故能广。
不能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这个道理是一样的。你不为天下先,所有的东西就开始围绕你,所有其他的就开始围绕你。一个老是要为天下先的人,你会发现这样的一个人总是受克,总是有很多人来攻击他、谩骂他、打击他。而一个不愿意为天下先的人,反而所有的人都拥护他,把他推到前面。生命就是这样,生命是倒过来的。你要深切的理解老子的这些哲学,因为这些哲学是生活化的,它可以用在你的实际生活当中。一个不为天下先的人,反而周围的一切(器,所谓器,就是指事物和能量),各种各样的帮助,同时同步性的事件,同步性的人和物,外援,就都来了,莫名其妙的都来了。当一个人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当一个人以外在的方式——我要勇猛冲在第一位,要站在山头振臂一呼等等,如果你这样做,你是长不了的。这跟老子达到的境界完全相反,你是长不了的,死矣。也许一开始会有些回应,但很快那些回应就会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最终的那个核心,无论是不敢为天下先,或者俭故能广,最终的核心还是第一个——就是慈。你站在你内心深处的这个玄德当中,你回到你的源头,回到你的未显化的当中,回到你内心的知足和喜乐当中,守之,你守着这个喜乐,使其坚固,就能战无不胜,夫慈以战则胜,这是真正的要点、要害。所以,老子在最后就总结了:如果你能够安住在这个慈、这个极乐,一定会胜。当你内在是慈,外在就一定会以慈卫之,内、外是一个对等的关系。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你无法指望上天的力量,会如何的帮助一个内心混乱的人,帮助不了。上帝在面对一个内心混乱的人,祂也无能为力。
只有当你渐渐的平静下来、祥和下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帮助的力量才能靠近你。大家也许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你在最慌乱的时候,帮助的力量总是不来;而当你开始变得平静下来的时候,那个帮助力量就来了。因为内、外是对应的,内、外永远是对应的。你要学会内在的这个慈——这把钥匙,这是老子给你的金钥匙,这是真正的金钥匙,他不需要任何别人给你,你本来就有这把金钥匙。你要找到它,你要像艾克哈特·托尔那样,找到这把金钥匙,只有它能够推动你未来的命运,能够改变你的命运。
那个推动甚至不止一世,甚至可以更久远,许多生世都是,它都将会推动你的命运。这就是我们今天的《道德经》。我们今天先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