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第六和第七层面—美赫巴巴

作者:美赫巴巴

在《神曰》中,巴巴曾做过这样的解释:
“可把进入由第五和第六层面组成的心界,比作跨过门槛——第四意识层面——后进入房间。
可把第五与第六层面的内化意识之间的区别,比作一个人进入房间——心界——时视角的区别。这个人进入房间时,如果他直视前方,就会自动地面对面见神,从而直接获得第六层面的意识;但如果他的视线碰巧集中在房间的一角,那么他首先仅仅获得第五层面的意识。”
另外,记得巴巴说,心界的觉照即体验神的全部光辉。

++++++++++++++++++++++++++++++++++++++++

第五与第六层面
随着第四层面上有精意识的人体灵魂的意识的更大内化,有精意识的人体灵魂的意识将自己与心层面的心认同,并体验心界。
心层面的心有两个部分。在第一个部分,心的状态是探究型或思考型的。在该状态,心起着思想的作用——崇高思想,低级思想;善念,恶念;物质念头,灵性念头等等。

在第二个部分,心的状态是印象型或情感型的。在该状态,心起着情感的作用——痛苦、激动的情感;欲望、渴求的情感;悲伤、分别的情感等等。

由于心界的心具有鲜明的双重功能,所以心领域(即心界)里的体验也必然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类型。

心界因而有两个领域——第五意识层面之思想领域和第六意识层面之情感领域。

因此,第五层面上有心意识的人体灵魂的意识仅仅与心的第一个部分认同,并且意识到探究或思考心的那个心状态。因此这个第五层面的有心意识的人体灵魂是思想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并且只能控制所有的有浊意识和有精意识的灵魂的思想。这常常被误解为控制所有的有浊意识和有精意识的灵魂的心。(他不是控制全部的心,只是控制仅仅起着思想作用的那个心状态。)

第五意识层面上有心意识的人体灵魂,在将自己与探究或思考心认同的时候,仅仅流溢出思想,不与心的第二个部分认同,因而不能建立对感情、情感和欲望的控制。

尽管如此,随着意识的更大内化,第五层面上有心意识的人体灵魂获得对第六层面上心界的心的第二个状态的意识,并因而倾向于将自己认同于在第二个状态的心——印象或情感心。这样有心意识的人体灵魂的意识就内化出心界的第六层面意识。

有第六层面意识的心意识人体灵魂,通过对情感的完全的意识体验心界,因而没有任何的思想,他实际上感受到自己意识到在一切万物里持续地面对面见神的感受。他持续不断地“见”神,却不能在神里看见作为神的他自己。因此他无法将“见神的感受”同自己与神的一体感相调和;他渴望、感受、企求与自己面对面地“见”到的神合一。这种与心的第二状态——情感——的认同,是神爱的主要方面,它最终引向与神的结合。
心界的第五层面是完全的思想意识的状态,因而仅仅确立了对思想的控制与创造的支配,而尚未建立起对情感(或感情)和欲望的支配。

心界的第六层面是完全的情感意识的状态,因而确立了对情感的控制与创造的支配,不再有任何的余地让哪怕一丝的念头渗入情感领域。第六层面意识是无思想的,并且主宰着有浊意识和有精意识的灵魂的情感。这常常被误解为对所有的有浊意识和有精意识的灵魂的心灵(heart)的控制。(具有第六层面意识的灵魂不是支配或控制着所谓的心灵,而是支配与控制着心层面的那个流溢感情和欲望感受的心的状态。)

对神的爱和与神合一的渴望,在第六层面被真正而完全地体现出来;当心界的第六层面也被超越时,幻相消失,神被证得。

在人体里当灵魂有心意识时,它意识不到浊体和精体;但它却在心层面上间接地通过浊体和精体进行工作。所以,即使有心意识的人体灵魂意识不到浊体和精体,从而不能觉知到浊界和精界,他也能够无意识地通过不同的浊方面来利用浊体。因此人们看到他像普通的有浊意识的人一样吃,喝,睡,视,听,感觉;尽管他整个期间仅仅用“见”的心感官意识到心界。类似地,他也能够通过能量的各个浊方面——核能等,无意识地利用精体,同时整个期间仅仅用心感官意识到“见”。心界的有心意识的人体灵魂现在仅仅剩下一个感官,此即“见”。

因此这个第五层面上有心意识的人体灵魂,用心体或心体验心界的第一个状态,并获得对心的第一个状态的意识。这里该灵魂能够控制心的第一个状态(也就是说,有浊意识和有精意识的人体灵魂的思想),但它现在却不能施任何的奇迹,因为他对精界的无限能量和能力毫无意识。尽管如此,由于这个有心意识的人体灵魂控制着有精意识的人体灵魂的心的第一个状态,所以有精意识人体灵魂的想施奇迹的刺激受到阻止,控制或加剧,这取决于有心意识的人体灵魂的意愿,他能够创造与控制其他心的思想,且本身是稳定的,绝不会再滑入任何低层的意识。

逐渐地,随着有心意识的人体灵魂的意识内化越来越深入,他也获得对心的第二个状态(情感)的控制;他现在完全意识到心或心体,并在第六层面体验整个心体。这种体验是面对面地“见”神——在一切地方和一切事物中看见神。

从第一层面最开始,直到在第六层面,随着灵魂的意识对越来越微弱的各种各样的对立印象的体验逐渐减慢,意识的内化也逐步而稳定地前进。因此,在灵魂的意识内化的进行中,不同的对立印象也逐渐地减少与减弱,直到在第六层面上,灵魂的内化意识完全意识到心体,并充分体验心界;除了最后一丝微弱的剩余对立印象外,它几乎没有任何的印象。也就是说,内化的意识完全与心认同,灵魂倾向于感知到他就是心;作为心,这个灵魂只有一个最后而整全的印象,即他在万物里面对面地“见”神,却不能在神里见他自己。

这个第六层面的有心意识的人体灵魂,几乎没有任何的印象,
并且仅仅意识到心,他现在面对着神,在万物里见神,却不能在神里见自己,因为他仍然意识到心,从而把自己当作心。这个有心意识的人体灵魂将自己与心联系,意识到自己是心,并且体验到自己仍然有别于神。与有浊意识或精意识的人体灵魂看浊界或精界的物体相比,这个第六层面的有心意识的人体灵魂实际上更生动而强烈地面对面“见”神。

在这个阶段,曾经体验了各种各样的、不计其数的和对立的印象的灵魂的意识,现在体验最后的一丝二元对立印象。这个第六层面上的有心意识的人体灵魂仍然意识到二元,将自己与心认同并将自己区别于神。

第七层面
这种二元体验迟迟不去,直到有心意识的人体灵魂的意识的最后内化,使灵魂与心脱离(心的意识曾经让神客体化),并且使灵魂与其大我——大灵或阿特玛(Atma)——相联系。

因此灵魂的意识现在可以说终于体验第七层面的意识。在此第七层面,有大我意识的人体灵魂意识到他自己是神,并体验无限能力、无限知识和无限喜乐。

有心意识的人体灵魂要跨越第六层面并体验第七层面,单靠自身的努力
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这个阶段,至师的恩典绝对地必要,惟有至师才能帮助有心意识的人体灵魂脱离心意识,使他实现与无限状态的一体性,以便有意识地体验无限喜乐并证悟他(阿特玛)永远地处于极乐。

因此第七层面的有大我意识的人体灵魂,现在完全地意识到大我是无限与永恒的,还意识到能量和心的本源,它们仅仅是他自己的无限能力和无限知识的幻影方面。

这个现已证得大我或者说成道的有大我意识的人体灵魂,不仅体验无限能力、知识和喜乐,而且还同时辐射它们。有时候,在某些情况中,这种有大我意识的人体灵魂还直接地和有意识地利用该无限能力、知识和喜乐,以便帮助其他的灵魂从他们的印象中和他们分别与浊、精、心体和(浊、精、心)界的联系中解脱出来。

在获取大我意识的艰苦努力中,个体的永恒的阿特玛(灵魂)因意识不到它在帕若玛特玛里的无限状态,而积累与体验了无数的不同印象,并一直将自己与有限和暂时的存在相联系,在进化对浊界的浊意识的同时,在内化对精和心界的精和心层面的意识的同时,展开浊、精和心界。

阿特玛(灵魂)的意识的内化,通过至师的恩典达至顶点,让阿特玛亲证其大我在帕若玛特玛里的无限状态。
因此只有当阿特玛的意识获得大我意识,并体验无限能力、知识和喜乐的时候,阿特玛才证悟到它永恒地存在着;在获得大我意识的整个艰苦过程中,对浊、精、心体和(浊、精、心)界的印象和体验,以及与它们的联系,仅仅是个空梦;与浊体、生物和人类的认同,对三界和六层面的所有的体验,凡此种种行头,仅仅有着相对的存在,且因阿特玛的意识不成熟而得以维系。只有在意识完全内化的第七层面,才达到成熟。这让阿特玛亲证大我,或者说让阿特玛完全意识到成道。换言之,阿特玛在帕若玛特玛里的无限状态被有意识地实现。

只有在心最终消除和心印象的帘幕消失之后,意识才能在毫无印象束缚的充分自由中发挥作用。这意味着跨越横在第六层面与第七层面之间的深渊。第七层面是“高之最高”的无形寓所。只有通过超越整个的想象领域,才能证得至高或无限的神即真理。只有在这个第七层面,灵魂才能体验到其大我与不变、永恒、浑一和无形的超灵为一,且有着无限知识、无限真实(真理)、无限能力和无限喜悦,从而实现原始冲动——知道自己。

翻译:田心
风云山
++++++++++++++++++++++++++++++++++++++++++++++++
第五个层面
第五个天堂

在精界行者与其精体为一,
而精体乃由精业相所组成:
他通过有精业相的精体
体验精层面和天堂。
体验完整个精界之后,
第四层面的行者
(他有一半精业相和一半心业相)
向前进入心界,第五层面。
随着行者进入第五层面,他的稀薄的精业相
转化成精微(fine)的心业相,
行者体验到他与其心体(心)为一。
虽然行者完全有心意识,但他仍然
保持其精体和浊体——
他作为第五层面者已经不再意识到它们。
他有肉身,像有浊意识或精意识的人一样,
但他不是身体或能量的化身
而是心的化身;对于他自己,他乃是心,
精与浊乃是心的影子。

在梵语里,第五之思想层面叫希瓦洛克(Shivaloke),
毁灭者希瓦的世界。
希瓦被认为属于第五层面,是因为他是毁灭者——
不是世界的毁灭者,而是心本身的毁灭者。
第五心层面的有心意识的行者
控制着一切人的思想;
他们毁灭其他人的浊业相和精业相。
在印度,人们说希瓦毁灭心;
这意味着他毁灭心的局限,即业相,
膜拜希瓦的人即膜拜无限心。

库巴(Kuber)是第四层面者的称呼,
希兀(Shiv)是第五层面者的称呼。
知者们说库巴和希瓦乃是朋友。
(如果库巴的眼睛某一刻停止飘忽不定,
那是因为他朝向心界
并且见到他的朋友希兀。)
第五和第四层面非常接近,
第五层面的行者希兀
抑制着第四层面的库巴。

心属于心界且有两个部分;
每一个部分都包含着个体的和宇宙的方面,
心的有限和无限方面。
心界还由两个部分所组成。
第一个部分,第五层面,充满思想:
善的,恶的;高的,低的;物质的,灵性的;自然的和不自然的;
各式各样的思想与它们的反面。
心界的第二个部分,第六层面,
充满情感:敏感,欲望,感情与渴望,
各式各样的情感与它们的反面。
希兀,第五层面的行者,意识到自己对思想的主宰
并且是心的思想部分的主宰
(正如库巴的心能够战胜任何人一样,
希兀能够在思想上超过任何人,包括库巴。)
———————————————————————-

精界和全世界的一切个体心的
第一个部分(思想与思维)
都在第五层面行者的控制之下。
只要希兀愿意,他能够在其他人的心里制造任何的思想
(他能改变思维),无论是精心还是浊心;
这是他的优势。
作为主宰的心(master mind),希兀还同时能够
牵制其他个体心的思想或思维。
通过让有精意识的瑜伽士产生相关的念头,
希兀就能够施展奇迹;
但他不会这么做,他实际上是禁止奇迹的。
为什么?因为奇迹会干扰神的计划。
希兀知道神的计划,
所以他不希望干扰
对处于进化或内化中的某个吉兀阿特玛的总计划。
这样一个具有心意识的人
经常在拥有施奇迹的能力(siddhi)的瑜伽士
和希望看到奇迹的世俗人的心里制造相反的念头,
从而抑制奇迹的发生。

第五个层面是灵性知识(gnosis)的层面。
在波斯语中,第五层面的行者叫做Arif,知者(熟悉者),
因为他处于Marefat(神的知识)之内在状态。
但Arif不认同于大知(Dnyan);
也就是说,Arif知道神,但却不(像库特博那样)是大知本身,
他只是一个知者(gnostic)。

第五层面是神光(微弱明照-glimmering illumination)
和真醉(爱的美酒)之层面;
喜悦真正地醉人,它甚至被称作灵魂的喜悦。
融入其灵魂喜悦的行者,享受着永恒的音乐(Eternal Music),
在吠檀多里,这个音乐是BrahmaNad——神的声音(the Voice of
God)。
在第五层面,灵魂异常清晰地听见上帝的神圣之言(Divine Word),
Aum或Ahur之无限之音,
并陶醉于它的无限美妙的音乐里。
这个无限之音或无限音乐
就是在本初被听见的神的声音
(同于小鸡听见的声音)。

第五层面行者的眼睛半睁着
他从希瓦的居处看见
较低的四个层面及其天堂
和整个浊界及其诸宇宙。
希兀的眼睛半闭着,
这表示向能量关闭,向心的思想部分敞开,
但却不向心的情感部分敞开。
心体验即“视觉”,心意识即“见”;
希兀以心视觉来见一切的浊实体和精实体,
所见的一切他都控制着。

第五个天堂和第五个层面是同一个,
行者相当安全,
这意味着他不可能陷入天堂或者堕落。
然而,库巴却会堕落并失去一切,
但希兀制约着他,帮助库巴避免堕落;他们是朋友。
希兀不需要保护;
他遵照神的计划(它在本初已被想出),
神的计划包括了对第四层面的那些人的保护。

第五层面的人被称作希兀,
因为他一定是处于成为希瓦(成道)的状态,
他已不再有失去那个肯定性的危险。
成道是希兀的无疑的命运,
第五层面的行者知道这一点。
第五层面的行者还被称作瓦隶(Vali),上帝之友。
他与神是朋友;瓦隶知道神,
他熟悉神,听见神言。
瓦隶若是生气,他比库巴更危险,
因为他能控制诸心。
如果瓦隶陶醉于听神音,
那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打扰他。
瓦隶通过有精意识的人来利用能力,
如果他不高兴和被打扰,他能够伤害任何的人——
通过影响瑜伽士们去使用他们的超自然能力。
瓦隶发怒时,会伤害那些亵渎神者或无知者,
这时希兀会示现为毁灭者——希瓦!
应该记住:瓦隶是神的朋友,
但不一定是人的朋友(尽管他帮助人类)。
一个人在神的朋友中间应该小心,
并在瓦隶陶醉于其灵魂的喜悦时,
与瓦隶保持距离,不去打扰他。

第五个层面,Alm-e-Israr,是秘密的世界
这里,所有的秘密都被揭示与掌握,
因为它们属于心的本质——
无限的和无限思维的心。
在这个天堂里存在着心的知识,
所有的秘密都包含在原始火Tej里。
Alm-e-Israr属于纯火。
它是秘密的世界,
对这些秘密的知识
就包含在这个天堂的火焰里。
唯有当一个人成为纯心时,他才能思想这些秘密;
这些秘密涉及到神最初思想的时候
被显现的无限思想和无限思维。
纯心能够回到本初。
在本初,神有了思想;
在第五层面的人能够见神,
所以他知道这一点。
————————————————

第六个层面
第六个天堂

心界的第六个层面
在梵语里叫Brahmaloke——神的世界,
达到这个高层面的人被称作“凯莱希”(Kailash)。
当第五层面的行者希兀到达第六层面时,
他就变成凯莱希,并掌握了心的第二个部分,情感领域。
凯莱希是心的主宰;
在Brahmaloke里,存在着各种的情感——
悲哀与喜悦,分离与结合,
热情与失望,一切的渴望。
行者获得对所有这些情感的控制,
且与心的这个部分成为一体。
他成为情感的主宰,从第六个层面
继续体验整个的心界。
他成为心本身,情感本身;
他通过控制第一精层面至第五心层面行者的情感
和世界上一切有浊意识的吉兀阿特玛的情感,
而创造或限制其他人心里的欲望。

苏非把第六层面的行者称作辟尔(Pir),爱者。
情感是心的最强大方面
感情是心的最强烈部分。
辟尔能够创造或限制任何的情感
并指导着纯情感的释放——通过爱。
第六层面的行者摆脱了业相
却保留着对它们的心理印记。
他见神时,眼睛是闭着的;
辟尔在自己的内里见神
并在他之下的五个层面和浊界中
万人万物的内里见神,但他尚未与神合一。
他未与神合一,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心——
创造了心、精、浊界的心;
他仍在二元领域。
辟尔与神面对面
并强烈地渴望与神合一,
但他却不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亲证神,
他承受着分离的无限痛苦。
这种无限地渴望结合的精神痛苦
是二元中对神的爱的最高表现。
面对面地见神这个感觉
是心灵的最高情感。
摆脱了业相的第六层面行者
(尽管仍烙有印记)
享受着自由精神的生活,
在爱中逐渐与神合一。

第六个天堂叫Janani,
神圣至爱的居处。
第六层面的行者已经进入那个居处,
因为第六个天堂离第六个层面非常之近,
几乎就是同一个。
第六个层面的体验是完全的见,
这种见属于第六个天堂的无限视觉。
该无限视觉是第三只眼的视觉,
它看见神无所不在——神是。
第三只眼被称作Divya Drashti
它就是神圣的眼睛。
当行者在第六个天堂时,
这个神眼看见的只是神,不是造物界;
在神圣至爱的居处,人仅仅看见神。
第三眼只在第六个层面打开,
这时幻相的诸面纱被撕破或烧掉
以便行者摆脱业相
而保留印记。
浊、精和部分心意识的业相面纱
必须被揭去,人才能进入这个居处,
看见神圣至爱的美。
第三只眼在人心里未打开。
在穿越诸层面时,它不发展;
内化是内在意识的发展,
这只眼在第六层面上打开。
当一个人有浊意识时,
浊肉眼以圆曲线
去看世界和宇宙里的浊事物和生命。
当一个人获得精意识时,他有精视觉;
浊眼则闭着(脱离与浊性的联系),
心眼——第三只眼——未打开(与心现象——思想——未联系)。
精眼看精界和
能量领域里精天堂的精生命
就像诸能量领域。
当一个人获得心意识时,他有心视觉;
浊眼和精眼闭着,
心眼看见心层面和天堂,其他的心生命,主宰心和大天使。
这个心视觉属于思想和情感领域,
且看见思想和情感领域里的其他生命。
在第六个层面,Brahmaloke,
第三只眼在无限的造物界无限地见神;
在第六个天堂,Janali,
第三只眼仅仅看见神的无限性。
也就是说,在第六个层面的天堂里,
行者看见实在,
宇宙之幻相消失。
这个视见是至福的(他见神无处不在),
如果行者停留在第六个天堂,
他便处于真福状态(融入这个视见里)。

———————————————————-

第三只眼潜在于每一个人的心里;
它一直在那儿,却未打开。
常人不能见神,
因为他有浊意识,并且看见物质。
有精意识的行者不能见神,
因为他有精意识,只能见能量,
第五层面的行者不能见神,
是因为他有心意识,并且见思想。
不过,在第五个层面,希兀渴望见神。
他渴望见希瓦!见未希奴!见梵天,
见伊希瓦和帕若玛特玛!
在七层面纱被完全去除和烧掉之前,
谁都不能见神的真面目!
未打开的神眼潜在于心里,
从神眼上去除七层面纱类似于解绷带。
当这些面纱被去除时
人成为无限见的眼睛。
所以说凯莱希从最高峰见希瓦,未希奴,梵天,
伊希瓦和帕若玛特玛——他见到大有。
行者从第六个层面见无之海洋,
从第六个天堂见有之海洋
和那里的一切小有和小无水滴。

神眼在梵语中叫Prabhu Drashti,
它是神心(Divine Mind)的眼睛,
神心即阿瓦塔和赛古鲁的无限心。
神眼Prabhu Drashti
与第三只眼Divya Drashti并无区别,
但其视见体验却不同。
神眼把万物看作神——大我。
第三只眼在神里见万物,
不是把万物看作大我,且不能在神里见自己。

成为神眼的第三只眼
有七层面纱(七层蒙眼布)
它们阻止它打开与见神。
一层面纱由浊业相的质料构成,
四层面纱由精业相的质料构成,
两层面纱由心业相的质料构成
(尽管遮盖神眼的第六层面的面纱本身非常稀薄,透明)。
内化的过程就是为了揭开诸面纱。
这些面纱最难揭开
因为它们构成了个体吉兀阿特玛的身份
(当他们经历进化和内化的时候)。
吉兀阿特玛的身份和他与三界的认同
完全是心的产物,
心就是他在第六层面上所成为的东西。
在第六层面上,神眼被最后和最薄的二元面纱所覆盖,
心本身在其透明中。
通过这个极其精薄的面纱
(它是一切幻相面纱的一个印记)
该无限视觉看见神无处不在
(现在一切的二元都是透明的)。

最后的面纱即第三只眼本身,
当这个极其精微的二元印记最终被去除时,
灵魂本身成为神眼——Prabhu Drashti。
就是在涅槃之无限真空里,
第三只眼消失于真无。
它随后在涅未卡帕里转变,
把大有看作大我,看作“我”——看作Ahm。
在涅未卡帕里,灵魂亲证自身的实在,
成为Prabhu Drashti——超越中的上帝的眼睛,
并且从超越中视见神。
从第六个层面Brahmaloke上,
神眼看见超越中的无限上帝,
在第七层面Vidnyan Bhumika上,
神眼成为上帝的眼睛。
伊希瓦是神。神作为创造者是梵天,
神作为维护者是未希奴,
神作为毁灭者是玛亥希;
神作为伊希瓦是如何创造、维护和毁灭的呢?
通过他的神眼,他的神视。
当梵天创造时,他睁开眼,见宇宙;
当未希奴维护时,他见万物和诸世界;
当玛亥希毁灭时,他则闭上眼。
这就是作为有意识的无限无意识的
阿瓦塔和赛古鲁的体验:
他们从不睡眠,从不对诸世界和其中的万物
闭上他们的眼睛;这是他们的那扎(nazar)。

第六个天堂叫Janali,神圣至爱,
因为在这个状态一个人实际上视见至爱
神的爱得以充分的表现。
在Janali——爱之天堂——里,
辟尔看见神的无限光辉——Noor,
这个光辉属于神的原火Tej。
随着辟尔专注于该无限光辉,
他渐渐地融入原火,
因为他爱的火焰里燃烧。
这种在爱中的燃烧是幸福的,但也是极其痛苦的
因为辟尔无限地渴望与神合一。
瓦隶渴望见神的真实面目,
辟尔承受着渴望亲证神的真实面目的痛苦。
————————————————————————-

第七个层面
第七个天堂

在第六和第七层面之间
有一个无底的深渊
(一个不可测量的深渊,
一个不可测量的鸿沟)
没有谁能靠自身的努力跨越之。
第六层面的行者绝对需要神圣帮助,
也就是已成道的至师的恩典,
才能进入实在之第七层面。
该恩典乃是使他成为无限之神圣帮助。
该帮助来自于已成为无限的人——
无限知识,无限智慧。
当这种神圣恩典降临时,
行者离开明照(Illumination)之第六层面,
并进入大知之第七层面,Vidnyan Bhumika。

在第七个层面,第七个天堂
和第七个深渊乃是同一个。
这个层面是唯一的实在层面,
成道的层面,Sat-Chit-Ananda,
知识无限,能力无限,喜悦无限。
这是希瓦的、成道灵魂的、希兀阿特玛的永恒存在。
当赛古鲁使用该无限知识时,
它是以无限智慧的形式。
当赛古鲁的恩典降临之后,
行者经过两个无限之状态:
涅槃与涅未卡帕(消逝与超越)。
第一个神圣状态,涅槃,
属于无限真空——永远不可认识或想象的真无。
在这个神圣的涅槃状态(苏非把它叫做“法那”),
第六层面行者的有限个体心
被彻底消灭,且完全融入无限,
只有对真空的意识似乎存在着。
在涅槃中,似乎没有神。
神好像不存在
因为涅槃是真正的无限无的状态。
乔答摩佛主在很多世纪之前
就表明涅槃是生活的目的。
由于这似乎是“无神,惟意识”的状态,
佛主的跟随者认为他的教导
表示神不存在。
但并非如此,因为神是,
他不可能不存在。
没有谁永远停留在涅槃状态(真空)里,
因为紧随涅槃之后,
灵魂在涅未卡帕状态体验自己。
在涅未卡帕(或苏非所说的“法那-菲拉”)里,
灵魂永恒地体验“我是神”状态。
一旦体验了涅槃,就立刻获得涅未卡帕状态,
二者似乎是同一个,
但事实上它们却是相反的。
涅槃与涅未卡帕,法那与法那-菲拉,
虽然都是神圣的意识状态,但二者却是对立的。

在涅槃中,意识的状态是
“我是无,我是无限的虚无,”
但这是真实的。
在涅未卡帕中,意识的状态是
“我是有,我是无限的有,”
而这是实在。
在涅槃状态,有限的“我”被消灭,
真正的无限无被体验;
灵魂的意识
体验无之海洋,且被淹没。
在涅未卡帕状态,无限的真“我”,
神圣的自我宣称:“我是神”,
真正的无限有被体验;
灵魂的意识成为无限,
体验有之海洋,且被淹没。
因此,为了体验无限有,
无限无必须被体验,
正如为了体验无限意识
无限无意识必须被体验一样。
涅槃是对有意识的无限无意识的体验,
涅未卡帕是对有意识的无限意识的体验。

行者,现已化为海洋的水滴灵魂,
停留在涅未卡帕三昧里,
体验着自己是神,是唯一的神。
他的神圣状态是:惟有神是。
惟有神是一切。
行者已经淹没于神里
并完全意识到他自己就是神,
意识到他是全知,全能和全乐。
在《吠檀多》里,这样一个人被称作“卜拉弥-布特”(Brahmi-Bhoot),
在苏非教里被称作“玛居卜”(Majzoob);他在永恒的光辉里,
享受着无限的永恒喜悦(Brahmananda)。
一个成为神的人
有意识地体验到除他之外什么都没有:
除他之外什么都不是。
这就是神的体验,是我是神状态的体验,
惟我存在。
————————————————————–

第七个天堂是Ars-e-Maula,
神位或神的宝座。
(这与第一个灵魂所占据的位置是同一个,
他建立了人格神的永恒方面。)
从实在(同一)的角度讲,
第七个层面上不存在第七个天堂;
但从幻相(二元)的角度讲,
却存在着非人格神和人格神等方面。
在时间的开始,无限意识本身
被确立为非人格神的神圣状态或位置,
非人格神对幻相没有意识。
神的这个位置是Ars-e-Maula,第七个天堂;
只有失去对幻相的意识的人才能得到它
并坐在那个无形的宝座上。
在时间的开始,这个宝座是空的,
直到通过无限无意识之媒介
获得无限意识时,它才被填充。
第一个占据该宝座者
(他永远地占据该宝座),
就是那个无名的至古者
他依靠自己获得了无限意识。
通过占据那个由无限意识所填充的空位
(在那一刻他亲证了无限意识),
他确立了人格神的永恒方面,
这时他的无限意识充塞了
非人格神的无限无意识之真空。
Ars-e-Maula代表着第一个灵魂在成道时
和亲证自己是无限意识时
所填充的真空。
在成道的时刻,无限意识
吞噬了无限无意识。
由于体验是即时的——涅槃-涅未卡帕,
所以第七个层面和第七个天堂
乃是同一个。
一旦灵魂进入第七个天堂(在涅槃中),
它就进入了永恒,且在无限中经历变形,
从有之海洋(涅未卡帕)里升华
成为无限意识——大有。

使用无限知识的人把自己确立为
人格神,塞古鲁或库特博,
并通过无限智慧之媒介进行工作。
第一个使用无限知识
从而把自己确立为人格神的人,
就是无名的至古者,
造物界里的永恒存在。
第七个层面和第七个天堂的神圣知识是相同的,
其差别在于谁来使用该层面的知识。
当第七层面的知识被阿瓦塔或赛古鲁所利用时,
它被赋予无限智慧的形式,
该知识被用来把其他人提升到第七层面。
——————————————————————

玛居卜或卜拉弥-布特

上帝意识对每一个灵魂都是一样的,
但对第七层面知识的使用
在成道的灵魂中间却是不同的。
一个仅仅意识到自己是神
且在世上无直接职能的人
被苏非称作“玛居卜”(Majzoob);
在《吠檀多》里叫做“卜拉弥-布特”(Brahmi-Bhoot)。
那个人已经成神
且作为神圣鬼魂(Brahmi指神,Bhoot指鬼魂)
仍然保留着人身,生活在地球上。
他本身是神,却不能作为神在地球上发挥作用。
玛居卜或卜拉弥-布特仅仅意识到自己是神。
他是已经成为海洋(神)的水滴,
但却淹没于那个神性的海洋,
不再意识到其水滴性:
“唯有我存在。我是他。我是海洋。”
他仅仅意识到“我是神”状态,
却意识不到造物界的三界。
他是完人,有着永无止境的无限意识
且永远有着神圣意识——Sat-Chit-Ananda,
享受着全知、全能和全乐。
但这样一个人却没有人类意识;
他不利用其神性,他所具备的神圣属性,
来直接帮助被束缚于幻相里的灵魂。
应该认识到:玛居卜没有业相,
因此与任何有束缚(浊、精、心印象)的灵魂
都毫无业相联系。
他对造物界(局限)没有意识
因为造物界意识涉及到业相,
而他却没有任何的业相。
每一个成道的人
都要经过这个玛居卜亚特(Majzoobiyat)状态,淹没于神,
在此,一切的业相都从心里被抹去,
割断与万人万物的任何联系。
唯一的一个从玛居卜亚特即刻过渡到
库特博亚特(Qutubiyat,至师状态)的灵魂
是第一个水滴,
那个淘气的小鸡,当他成为海洋时,
他便吞下了海洋,从而永远地成为海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