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盛禅师传

水盛禅师是饶之乐平(今江西乐平)人,姓范,号无住,禅师出生的时候祥瑞的光照充满了屋子,等到禅师长大成为孩童的时候,就以做佛事为乐,到了十七岁的时候,就在罗山寺跟随出家僧人常公,常公让他去乡里的私塾里学习,但是禅师却每日打坐参禅。一天自己刺血来书写金刚经,让常公看到了,常公呵责道:“每天不读书就做这个?”禅师很淡然的对常公说:“读书如果能免除生死的话,那我一定不会懈怠的,但是读书考取功名根本免不了生死。”常公说:“你这个黄口小儿,你现在好好做个儒生读书,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再入道也不晚。”禅师没有再说话。常公虽然感觉到禅师与众不同但是始终还是想督促他去读书。

等到出家为僧,就去蒋山月庭忠禅师门下,当时孤舟济禅师为首座,孤舟济禅师给他看《皖山凝示蒙山异公语》,禅师感叹道:“这已经是第二次看到了”

禅师在一个屋子里禅坐,把身体的三百六十节骨头,八万四千毛孔,以及山河大地都摄入一念,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变幻不定难以控制,继续凝神定视,双瞳合二为一,汗水从眼睛流过也感觉不到痛楚,后面经过三四天,看到的听到的渐渐的也不会撼动自己了,禅师相信自己一定会证悟,所以把自己所携带的书籍全都给烧了,并且发愿:如果这一生不能够作佛就下无间地狱!旁边的人听到都感到不屑。

又一次经过匡庐,居住在东林,禅师又再一次发奋说:“今天如果不能够证道就死在蒲团上”。就在蒲团上结跏趺坐,持续的精进,到半夜的时候,在最危难孤独的时候,舍命一跃,不自觉中就像从荆棘林里走了出来,所走的地方,忽然就变的平坦了,秋天的朗朗夜空的月亮,独自的照耀着,反过来看自己的身体,清澈透明,自己只剩下一个念头还在,禅师仍然以为会堕落在断灭里,继续精进修行不懈怠,等到回到罗山,才整体打成一片,禅师以祖师的证悟的例子来参考,都能明白了,自己觉得自己已经开悟了,后来就在东林掌管藏经阁的钥匙,有一次读到妙喜禅师的“明心见性非桑门事”又感觉到疑惑自己不能解释明白,有的人讥讽说:“佛法不是在口头上说说,言语道断,你又怎么这样的凝滞呢?”于是禅师心中的疑惑像被洗去了一样,自己不敢再说自己已经达到了。

过了五年,再次向孤舟济禅师问道,孤舟济禅师说道:“蒙山曾经说过,载松道人,不因为二缘而出生,达摩埋葬在熊耳,留下一只鞋回到了西方,这是神通吗?还是佛法本应就是这个样子?“禅师说:“这是形神的妙用而已”孤舟济禅师说道:“不是这样的,有一天你会知道的”。

禅师又到无为那里,参拜无能教禅师,跟无能教禅师说了与孤舟济禅师的对话,无能教禅师说道:”因为你不能解的原故”,禅师忽然大悟,以前的各种玄妙知解都脱去了,再看从前见就像通宵一梦一样,梦的时候并没有感觉一切皆空,等到觉悟后,才发现什么都没有。

无能教禅师举赵州禅师的无字公案让禅师来个颂,禅师冲口说道:“赵州道无,猛虎当路,狐兔潜踪,佛祖罔措”,无能教禅师又让他参颂赵州的有字公案,禅师说道:“狗子佛性有,面南看北斗,更拟问如何,虚空开笑口。”无能教禅师肯定了禅师的证悟,摸他后背说道:“你以后一定会弘扬广大宗门”

禅师辞别无能教禅师以后去了浮梁,荐福海印禅师请水盛禅师分座说法,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水盛禅师隐居南巢,巢地的民众柳氏在山上给禅师建了一个修行的道场,起名竺源,请水盛禅师来居住,巢地的五座山峰下,以前有五个龙潭,听说水盛禅师要来,都乘风雷飞走了。

天历己巳年,朝廷派遣官员来请水盛禅师主持西湖妙果寺,水盛禅师弘扬宗门,一时震撼四方,门徒禅客一时云集,甚至还有人不远万里来参拜禅师。后来行役僧之令,水盛禅师隐退又回到了南巢那里,但是仰慕的人也越来越多,宗藩宣让王多次派遣使者让水盛禅师出山,但是水盛禅师都以年老身体有病推辞掉了。

水盛禅师常嘱咐门徒道:凡是剃发穿僧服的人,应当洞明诸佛心宗,行解要相应,来纠正自己的证悟到的境界,灵灵自照,时间久了就会自然的加深,具足大无畏,就像透过水的月光,万浪千波也打散不了,这个时候才知道自己终究不会被生死阴魔所迷惑,这是我自己生平切切实实证到的,所以这里说出来教诲大家。

水盛禅师德行高尚,就像那壁立千刃的悬崖,广信祝蕃远经常说道:番阳竺源,吴中断崖,那是人中的孤峰悬崖,只可远观却不能与之相比。人们都说真实的情况就是这样的

水盛禅师有三关语来考验那些前来参访求道的人:

一, 父母未生已前,向甚处安身立命?

二,三千里外定誵讹,因甚对面不相识?

三,展手云,此是第二句,还我第一句来。

来的人大多没有契中禅师的禅机。

到了正七年丁亥夏四月二十四日,水盛禅师召集徒众,在膝上的纸上写完偈子就端坐圆寂了,禅师的弟子把禅师的全身奉到了珠峰的塔中,等到将要下葬的时候,当夜有光亮,就像天上有蜡烛下来,交相通贯,不一会就散到了五个山峰顶,又合到了塔中,前后三天才停止了,巢地方圆几十里的居民都聚集来观看,感到很惊异。水盛禅师圆寂时七十二岁,出家为僧五十三年。

【原文】

水盛禅师,饶之乐平人,姓范氏,号无住。生时祥光照室,及成童,以嬉戏为佛事。年十七,从沙门常公于罗山寺,常使受学乡校,而师每耽禅寂,一日刺血书金刚经,常见之,呵曰:不读书,早事此耶?师徐对曰:读书能免生死,固不敢懈,第不免尔!常曰:汝黄口小儿,姑注意于儒,他时入道未晚也。师弗答。常虽奇之,终欲使卒其学。

既剃落,谒月庭忠于蒋山。时孤舟济为首座,济以皖山凝示蒙山异公语示之,师抚几曰:于此已见二公矣。

乃端坐一室,以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及山河大地,咸摄入一念,始觉变易,继凝定双瞳,与合为一,污从眦流,亦不知所楚。后三四日,见色闻声,渐摇撼不动,师自信法决可证,因取所携书帙火焚之,且发愿云:吾此生不能作佛,当入无间地狱也!傍观者为之吐舌。

俄过匡庐,止东林,复奋曰:今夕必就蒲茵上死尔。即正襟趺坐,加精进力,夜参半,至极切孤危之际,捐命一跃,不觉如出荆棘丛中,所履之地,忽尔平沉,而秋空素月,连娟独照;返观自身,澄澄湛湛,惟有一念不忘在。师犹以堕于断灭,益进修弗懈,洎归罗山,方全体顿现。参以诸祖契证,坦然明白,自谓开悟,及掌藏钥于东林,偶阅妙喜‘明心见性非桑门事’之语,又复致疑不能释。或诮曰:法离唇吻,道绝言诠,子何太滞也?于是胸中荡焉若洗然,不敢谓已至。

越五载,重谒济,济曰:蒙山尝言,栽松道者,不具二缘而生,达磨葬熊耳,后只履西归,果神通耶?抑法如是也?曰:此形神俱妙而已。曰:不然,子他日当自知之。

师复往无为,参无能教,举济话,教曰:为汝弗解故也。师忽大悟,尽脱去玄妙知解,历观从前所见,如通宵一梦,梦时非无,及至觉后,绝无所得矣。

教俾颂赵州无字话,师冲口曰:赵州道无,猛虎当路,狐兔潜踪,佛祖罔措。又令颂有字话,师曰:狗子佛性有,面南看北斗,更拟问如何,虚空开笑口。教肯之,抚其背曰:尔后当大弘吾宗。

师辞归浮梁,荐福海印请分座说法。久之,隐居南巢,巢民柳氏割山地建兰若,曰竺源,请师居之。地当五峰之下,旧有龙潭五所,闻师至,悉乘风雷徙去。

天历己巳,遣官以聘起师,主西湖妙果。师弘阐宗旨,震撼四方,学徒一集,至有不远万里而来者。时已行役僧之令,师引退,返南巢故隐,而向慕者愈众。宗藩宣让王累遣使者致师,师以老病固辞。

师常嘱学徒云:凡剃发染衣,当洞明诸佛心宗,行解相应,以正悟之境,灵灵自照,岁久月深,具大无畏,如透水月华,万浪千波,触之不散,方始不被生死阴魔所惑。此师生平实证实悟者,故亦用是以诲人也。

师制行峻绝,有壁立万仞之意,广信祝蕃远常云:番阳竺源,吴中断崖,其人类孤峰悬崖,可仰望而不可攀跻。人称之为实录。

垂三关语示学者:一,父母未生已前,向甚处安身立命?二,三千里外定誵讹,因甚对面不相识?三,展手云,此是第二句,还我第一句来。学者多不契其机。

至正七年丁亥夏四月二十四日,师召四众戒敕之,引纸膝上书偈,端坐而逝。弟子奉全身塔于珠峰。将葬,是夜有光,如匹练自天际下烛,交相通贯,未几,散布五峰之顶,复合于塔中,弥三夕乃止。巢之居民凡数十里聚观,骇异之。师世寿七十有二,僧腊五十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