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

摘自维基百科

心流(英语:Flow),或译神驰或沉浸等,描述了一种完全沉浸(专注)和完全投入于活动本身的心智状态和令人振奋的感觉。

奇克森特米哈伊·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被认为是心流理论的创造者,他透过观察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得出该理论。

在不知所措(恐惧)和缺乏挑战(无聊)之间控制复杂、快节奏的事件时,可能会出现心流。心流的出现和经验是各自不同的。

米哈里教授在 1970 年代时发现:多数人工作一天之后筋疲力尽,但是,有些人会工作一整天之后,竟然还精神抖擞。你应该会疑惑:这些人不是在工作吗?应该会消耗能量才对啊?精神能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于是他开始研究特别有「创造力」的人,例如顶尖运动员、音乐家、学者⋯⋯每个人都会提到自己有时候会有那些精神抖擞的状态,当时,米哈里教授访问了一位著名的钢琴作曲家,作曲家描述了他在创作时候的心情:

我会进入到狂喜的状态,在那个时候,我感觉不到自己,我好像根本就不存在 ,我的手好像跟我的意志无关,我坐在那里,带着崇敬和平静的心情,音乐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从我手中流泻而出。It “flows” from my hand.

在适当的条件下,心流状态可以变成催眠或欣喜若狂的恍惚状态。一些科学家已将心流本身理解为一种神醉。

心流的发生

1975 年,米哈里教授首次发表了他对于这个神秘现象的研究,并给它一个很传神的名字 「心流」( flow ) 。

什么是心流?它是特殊的精神状态,当你在极度专注时,完全沈浸其中,效率和创造力提高,让你忘记时间、忘记饥饿、甚至忘记所有不相干的身体讯号。

一旦你从这个状态出来,你可能会觉得口渴、肚子饿,但精神依旧很好,心情也很愉快;换句话说,虽然肉体消耗了能量,心灵反而补充了能量, 不只是在创作、运动领域,甚至在职场上,「心流」也有可能发生。

研究发现,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重复且规律地进入「心流」状态,也能够提升你整体的幸福感(well-being)、生活质量,令你更快乐,生活更积极;如今,心流是「积极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要如何进入心流状态,目前研究归纳出以下几个特征:

我们倾向去从事的活动。
我们会专注一致的活动。
注意力投入在当前活动。
动作与意识的合并。
反省自我意识的丧失。
有清楚目标的活动。
有立即回馈的活动。
我们对环境与动作有主控感–挑战与技能之间达成平衡。
在从事活动时我们的忧虑感消失。
主观的时间感改变–例如可以从事很长的时间而不感觉时间的消逝。

以上项目不必同时全部存在才能使心流产生。但米哈里·契克森也提出一些方式使得一群人可以在一起工作,使得每个个体都能达到心流的状态。这种工作群体的特点包括了:

创意的空间排列。
游戏场的设计。
平行而有组织的聚焦。
目标群组聚焦。
现存某项工作的改善(原型化)。
以视觉化增进效能。
参与者的差别是随机的。

心流状态的特征

当人们处于心流状态,可能会出现四个特征:

自动运转:事情做起来顺手不需多加思考,身体自动发挥。
时间流逝:处于心流状态中,不会在意时间的流逝,直到回到正常状态后,才会注意到已经过了多长时间。
不觉他物:专注投入事物之中,导致不易察觉像是饥饿、手机震动等感觉与刺激。
感到愉悦:在事情完成后,感受到愉悦、满足、成就感等正向情绪。

机制

任意给定时刻,每个人能注意的讯息是有限的。米哈里·契克森在2004年的TED大会上分享的讯息大约是110比特/秒。人们用英语谈话时的交流讯息大约是60比特/秒。这也是人们在谈话时难以注意到其他事物的原因。

人能够决定是否关注大部分知觉(除了天生的体内感觉如饥饿、痛觉等)。但在心流状态,人完全沉浸在手头的任务上,不会有意识决定如此,因而失去了对其他事物的感知:时间、人、分心的事、甚至基本身体需要。这是因为在心流状态人的全部注意力在手头任务,没有可分配的注意力。

米哈里·契克森称心流状态为“最佳体验”,因为人从中感到极高的满足。

其它相关领域

米哈里·契克森是第一个将心流的概念提出并以科学方法加以探讨的西方科学家,不过他并非第一个注意到心流现象或发展出心流技法的人。

超过二千五百年的时间里,东方精神传统,如道家和佛家,运用心流技法,为其发展精神力的重要技法,比如:深度禅定时的禅悦法喜状态。日本禅宗使用心流状态时的自发创造力来展现和表达,比如,自发的绘画、插花、茶道、忍术等等。在佛教中,心流早已是一个被广泛认知的状态。在灵性领域,印度精神导师克里希纳穆体的全观、全神贯注,狂喜的意识,也正是一种心流的状态。同时,许多现代运动员也在运动中经历心流,他们称此经验为“在心流区”中。

心流的概念已广为东西科学家、精神大师及运动员所共同认识,米哈里·契克森将心流的概念应用到改善西方文化构成(如游戏场设计)的领域中。而东方精神实践家则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心流技法来促成精神力及内在发展与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