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释义》夕阳讲解11-音乐的高峰.不目逃.神性中看世界的视角

古琴在中国古代是非常受推崇的,之所以受推崇的一大原因是,大家如果曾经欣赏过古琴曲,如果认真的用心体验过古琴曲给人的意识带来的振动,就会发现,古琴的振动非常容易带领你达到一个意识的高峰,或者让你达到一个向上延伸的融化。我不知道这样讲是否大家能听懂,当你在听古琴的旋律的时候,你也许会感受到某种向上的融化,我们可以在这里听一小段,大家也可以找一下古琴曲《高山流水》来静静的欣赏。

大家能否感受到在旋律振动的片刻,那个声音悠扬的片刻,你突然感觉到你随着这个音乐的振动好像飘然上升了,而且这种飘然上升并不是慢慢的,而是快速的。你的灵魂、你的心意识突然随着那个最后的音律,被升上去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古琴被古人非常推崇的主要原因,它是一个内在意识上升到源头的一个相当好的工具,而你在上升到那个音乐的顶峰,那个旋律的顶峰的时候,你有没有感受到某种沈醉,某种陶醉。你甚至情不自禁的会闭上双眼,好像灵魂已经上升到了高处,某种陶醉的点,某种陶醉的深处。这个其实和我们今天讲的六祖坛经是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当一个人在禅的体验上升到那一高度的时候,他达到的效果和你在古琴的音律里面上升到的那个高度,达到的效果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有的人可以通过音乐上升到那个高处,也有的人可以通过文字,如果你对文字特别的敏感,你也可以在只言片语里面上升到那个高度。临济禅师在开悟以后,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这个诗的最后一句是孤蟾独耀江山静,长啸一声天地秋。有一只孤独的蟾在鸣叫,孤蟾独耀江山静,它那个叫声非常的优雅,以至于你在听到它这个蟾鸣的时候,感觉整个的世界都安静了,孤蟾独耀江山静,长啸一声天地秋就好像有一个人站在山顶上长长喊了一声,整个天地都秋意浓郁了,就好像秋天一样。所以这样禅的诗句也能够让你在文字间达到某种灵魂的高度,一个人可以通过很多的方式达到同样的点,通过文字、通过音乐、通过香浓的咖啡、或者通过爱都可以,一旦你达到这个灵魂的高点,当你再一次在那个高点睁开双眼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变得不一样了。

大家可能没有尝试过,在你听音乐当你达到高点的时候睁开双眼的感觉,也许那灵魂的陶醉使你情不自禁的闭上了双眼,抬起了头,产生了某种内在的神醉,如果这个时候在没有破坏那神醉感的同时,睁开你的双眼,突然你就会发现你眼前的世界变得如此的美好,莫名的,完全没有任何理由的。并不是世界变得那么美好,而是你的意识上升到了一个美好的高度,所以从这个视觉看了出去,整个世界显得如此的美,所以曹洞宗为什么说一个达到彻悟的人,在他的眼里日日是好日,每一天都是很美的一天,没有任何理由,而且这种好和好坏的好没有任何关系,你无法把它与坏做对比,它因为并不是坏的对立面。在一个开悟者的眼里,他一样会看到世界的残忍,看到火山爆发,看到老虎咬断了小鹿的脖子,他一样会看到这些东西,但是即使看到也无法打扰他整体的视觉,在他的眼里这一切都是整体当中的和谐的部分,丝毫也没有打破过整体的和谐。

即使他看过残忍,即使残忍也发生过在他本人的身上,就像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一样,即使在那一片刻,他仍然认出这一切都是完美的,这一切都是整体运行当中应该有的片段,他实际上是认出了这一切是应该有的。并不是说有人把他钉在十字架上这个举动是美丽的、美好的,不是的,他也感觉到钉子穿过他手掌的时候是疼痛的,是痛苦的,但是他更看到了比这更深的背景,看到了被钉上十字架这个事件在整体的视角下是一个应该发生的片段,整个片段被镶嵌在这里,是绝对必要的。如果耶稣没有被钉到十字架,两千年以来,人类就根本不可能有天主教、基督教这样的东西。耶稣当时的影响力其实是很小的,如果他没有这种样的壮举,没有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世界在几年以后就会忘记他,很快就会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所以对于整体来说那个片断,极其珍贵,极其重要,非常必要。也许你无法事先认出这个片段是必要的,但是即使你没有感知到未来,仅仅是当下,对于一个开悟者来说,他立刻就认出当下发生的所有一切都是必要的。

在印度有一个非常伟大的成道者毛拉巴巴,这个人每天都笑呵呵的,而且这个人居无定所,并不是他到处游走,而是每一个村庄的村民,会在半夜里摸黑把他抢走,那些村民在半夜里摸黑,推了一辆车子,就把他挪到车子上面,拉到他们那个村庄去。他从不反抗,你把他拉到哪,他都可以,都很愿意,他总是笑呵呵的。所以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他在这个村庄三天以后被另外一个村庄的人拉着去了,一个礼拜以后这个村庄又把他偷回来,他完全无所谓,他任凭生命的安排,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必要的。六祖也深深的知道这一点,五祖弘忍在把法衣传给他的时候,非常清楚的告诉他,你不要很快的讲法,并且告诉他,你要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你要碰到怀、慧这样的地方,你都要停止,你都要隐藏起来。六祖在猎人的队中藏了整整十五年,并不是一个很短的小数目的时间,十五年应该是很长了,他丝毫也没有着急,他心里非常的清楚,他知道生命自有它的韵律,自有它的安排。所以他丝毫都不着急,他知道如果他早出来的话,反而会打破那生命的韵律,他非常清楚的知道这一点,在他心里的钟没有响的时候,他半步都没有离开过猎人的队伍。直到有一天,他内在的钟响了,他知道时候到了,他就出来了。

机缘品第七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

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磐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

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

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在更早以前,他曾经给一个叫无尽藏尼的比丘尼讲解过《涅磐经》,他让这个比丘尼念诵《涅磐经》给他听。他说字即不识,义即请问,我不识字,但是我明白这个道理,你可以念给我听。这个无尽藏尼比丘尼真的很虔诚的念了《涅磐经》,念完以后六祖惠能给他解释《涅磐经》里那些非常深奥的含义,让这个无尽藏尼比丘尼非常的惊讶,立刻他就告诉了村中的邻里,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很多人都立刻闻风而至,来供养他,来参拜他,这样名气就出来了。

这样名气一出来,又为恶党寻逐,那些追逐他的恶党也来了,师乃遁于前山,六祖惠能这一次再一次逃入深山。被其纵火焚草木,而且这些恶党竟然放火烧山,显然这些人目的很明确,必须要你死,他并不是要抓活人,他点燃了整座山,显然在山里的鸟类、动物等都会被烧死,何况是人。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六祖这个时候就隐身遁入大石,显示了神迹,他躲在了石头里面,幸免于难。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这块石头上仍然留有六祖跏趺坐的痕迹,叫六祖避难石,现在还在。六祖后来避难以后,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后来是逃入猎人的队里,隐藏了十五年,因为猎人居无定所,终于找不到他,他安身了15年,十五年中,他内在的境界变得越来越深奥。15年后,终于人们渐渐把他淡忘了,他再一次的出山,并且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重,并且公认他是第六代祖。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

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六祖惠能下面成道者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南岳怀让和石头希迁两大弟子,这两个人证道的深度,可以说是六祖所有的弟子中最最深的,其他人稍差一点。我们这里提到的第一个弟子法海,其实悟境虽然也彻悟,但是和南岳怀让和石头希迁相比还是差很多。那为什么排第一呢,因为这本六祖禅经是他汇编的,所以他显然有一点私念,有了一点私心杂念,当提到六祖门人的时候他把自己排在第一位。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的时候说: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六祖回答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其实我们看到整个六祖坛经,六祖惠能言语几乎没有多少引用以往佛经的,几乎全部是原创,这一点六祖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的前卫,特例独行,全部用他本人的话,从来也没有引用过多少佛经里面的语言,这一点相当的厉害。六祖回答他,所谓的即心即佛就是即使你有前念后念,你也没有任何身心动念,你看到外在的事物,你升起了一个念头,但是你内在最中间的这个觉知,却丝毫也没有动摇,他是超然的。当你安住在这个超然里面,你就是真正的定慧等持,定慧双修。这里面提到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显然这不是事实,为什么这样说,法海不可能在六祖这么一句简单的话下面就顿悟的。坛经里面其实删结了很多的章节,六祖门下的许多弟子,其实是到了六祖这过了很多年以后才顿悟的。六祖两个大门徒里面其中南岳怀让,这个人在六祖身边一共8年才顿悟,这个在敦煌本的六祖坛经里面有记载,后世的坛经把相关的内容,有些字句给删掉了,在敦煌原本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怀让一共经过了8年才顿悟。

所以这个法海在这里面言下大悟,也是有点夸张的成份,他肯定也用了不知道多少年才真正的开悟。六祖的这篇定慧双修的偈颂,看上去极其简单,非常简单。但是在多数人,你看了这种记,你会大悟吗,这首偈你也许看了许多遍,你也许没有任何的领悟,因为他太哲学化了,他太明相化了。虽然六祖惠能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人,但是他讲的话非常的哲学,非常的佛教术语化。我们要改一改,我们今天讲六祖坛经要用其它的方式来讲,否则对你来说,你听了过多的哲学道理,对你来说没有任何的帮助。哲学对大多数人来说仅仅是思考而已,仅仅是思变而已,对你实际的生活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包括现在的心理学,你可以了解各种各样的心理倾向,但是仍然无法控制你的脾气,或者你能够暂时控制你的脾气,但是他迟早会再来,你并没有根本的改变。为什么,这些都停留在你的头脑里面,停留在你的思考里面。而一个属于思考的东西,一个属于哲学理性的东西无法真正的帮助到你,所以我们今天甚至要超越六祖惠能,超越他的这些哲学化的叙述方式。我们用更实际的方式来讲一讲,什么叫定慧等持。

西班牙人侵略印加文明的时候,发生过一件奇妙的事。当时据说只有三个地痞流氓骑着三匹马,来到了印加文明皇帝的面前。当时他们的皇帝因为没有见过老外,没有见过白种人,感到很好奇,还是以一种欢迎的态度来迎接他们的。结果面对这三个人,面对这三个地痞流氓,这些印加人好像特别的老实,没有任何抵抗,也没有任何反抗的倾向,人是如此的淳朴。但是一个淳朴的人种,面对野蛮的人种,显然缺乏了应有的智慧。据说当时其中有一个带头的西班牙人,骑着马,在马背上笔直的走向国王,一直到那马的鼻子都快要碰到了国王的鼻子,他都没有下来。但是令他感到吃惊的是,这个国王居然纹丝不动,连眼晴都没有动过,他当时感觉到,简直无法理解,这些印加人愚蠢透顶,太傻了。他以如此傲慢的行为来见这个国王,这个国王竟然连眼晴都没有动过。任他往前骑马,骑到马鼻子都要碰到他的脸了,整个印加文明后来基本上毁在这三个流氓的手里。这三个流氓竟然把整个印加文明都颠覆了。

这个故事有一个内在的东西,也就是这个国王保持眼神的镇定并不是来自他本人,而是来自古老的印加传统。在印加传统里面认为要当国王的人,必须具备某种心理的品质,这种品质就是无论你的眼前发生什么,你的眼神,你的身体,尤其是你的眼神,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彻底处在如如不动的状态。很显然,这个国王继承了古老的形式,却没有继承古老的智慧,他继承了那个古老的形式,他保持坐在那个皇位上,纹丝不动,连眼神都不动,让那个西班牙土匪,一直骑马骑到他面前,显然他是缺乏智慧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来自印加古文明的传统本身,却是具有很深的意义的,具有很深的智慧在里面,只是后人已经无法领会了。

这个智慧是什么,这个智慧在中国古人里面也提到过,在中国古老的文献中也提到过。在古文献里面提到过,一个养神的至高境界,叫不肤挠,不目逃,也就是说你的皮肤不因为任何的恐惧颤栗而使毛孔竖立,你的眼晴没有任何出于害怕而逃开的举动,这是一种养神至高的境界。换句话说,这个境地意味着一个人的内在他的意识状态已经达到了如此高的中心,达到了一个真正的超越和镇定,他不仅仅是一个表面的行为。如果你像印加国王那样只学表面,像呆若目鸡一样,那你将失去那个真髓,而你要找到那个真正内在智慧的东西,也就是六祖这里提到的定慧等持的东西,你不仅要有定,你完全没有逃开,你完全安住在这个中心的视觉里面,而且要有慧。慧是什么,就是看到一切,却没有任何主观的判断,这就是智慧。当你没有任何主观的判断,超然的,如如不动的,看到一切的时候,你的眼晴将能够看到事物本来的面貌。他并不是一个木头人,石头人,他反而看到所有的一切,本来的含义。

如果你以这样的安住中心的态度,安住在那个如如不动的状态里,你将能够老远就看出一个人的傲慢,你将不可能等着他把马骑到你鼻子面前。我们大多数人实际上是缺乏这些定力的。缺乏这样的定力有两个原因,第一个,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并没有找到那个真正超然的点,这个是真正关键的因素。你不能怪他,为什么你没有把持住,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把持什么地方,他没有找到最中心的那个点。其实在每一个人的最中心,每一个人意识的最高处,都有一个绝对超然的光明的中心。你首先要在平时的时候,在某一片刻的时候,真正能够经验到他。一旦你能够经验到这个光明的中心,你就真的第一次有了这个能够把持的把柄,能够握住的一个地方。但是你仍然会脱开,即使你找到了那个光明的中心,你仍然会掉开,如果刺激足够强大,你也许会再一次的失落。这个就要加强训练,怎么安住在这个中心变的尤为重要,当你真的经验到了这个内在的源头,这个光明的源头,你首先感知到的,并不是一个枯燥的、乏味的经验,而是充满神醉的经验。

我们要把一开始的那个古琴曲达到的意境串联起来,让大家真正了解这个光明中心到底是什么东西。你一旦达到这个光明的中心,你自然会有某种神醉,而当你在神醉里能够睁开眼的时候,同时不失去那个神醉的时候,你将知道怎么样使这个神醉走入你的生活。他不仅仅是一个内层面的经验,它不仅仅是一个内空间封闭式的经验,他现在是一个敞开式的经验,你将安住在那个神醉里,同时睁着眼经验到生活的全部,这个就是定慧等持的经验。而你在这个经验里将会走的越来越舒服,即使有人来到你面前打你、骂你,都无法打扰你安住在中心,安住在神醉的经验里。

所以当一个人在神醉的里面即使面临痛苦,那个痛苦意义就完全不一样。当你本身也是痛苦的,外在的痛苦,会使你更加的痛苦,这是一般常人的经验。但是当你本身是神醉的,当你本身是极乐的,那个时候如果再加上外在的快乐,显然是会更加快乐的,这个时候外在如果来的是痛苦,你突然就会看到痛苦反面的那个和谐。在那个神醉里,你眼中所有的一切都将富有意义。并不是说你会认为这个痛苦也是快乐的,并不是这样,你仍然认出了那个痛苦,仍然认出那个残忍,你仍然看到那个老虎咬断了麋鹿的脖子,你仍然看到这一切。但突然在你的神醉里,你认出了那些深邃的东西,那是自发的,因为当你在你的内在有多深的时候,你一定会看到你的外在有多深,这是一个对等的经验。你达到你的内在多深,你就会达到外在有多深。所以当你在最深处的神醉状态下,睁开眼晴看到外在的时候,你突然就会看到外在的最深处,你突然就会看到,那个残忍背后的和谐。你的看到,不需要任何理性的思考,你的看到不需要第二念,他是直接的认知。这个经验是如此的深奥,这个经验是如此的有价值。

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圣者,都能够在最大的痛苦面前,仍然保持镇定,甚至是喜悦。他的喜悦不是假装的,他的神醉从未有停止,从未有中断。他是直接的来自于最深处的神醉意识的中心,所以他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将会大大的不同。一个达到这样经验的人,一个内在达到神醉源头的人,他的手会自然在岩石上留下手印,这根本不是什么神迹,不是什么奇迹,你也可以。

在前几个月的一次新闻报导里面,报道了一个酒醉的妇女,从八楼阳台上掉下来,结果等她掉到地上以后,她拍拍屁股起身就走了,而且只是擦破了一点腿上的皮。为什么,她当时是深度酒醉的,所以她根本不认为自己是从八楼掉下来的,她也许仅仅是认为自己向前跨了一步,没有踩稳。当你在酒精的保护下,都会产生这样的效果,那么当你在内在比酒精的陶醉更深的神醉里面的时候,会产生怎么样的效果呢。

西藏有个瑜伽士,这个人现在还活着,这个瑜伽士现在住在西藏仓都旁边的洪源。他经人指导后,曾在青海湖旁边的一个山洞里闭了两年的关,闭关期间他没有做其他任何事,他只是拼命祈祷莲花生心咒,拼命的念莲花心咒,念了两年以后,忽然间他能够产生一些奇迹,他的手能够在石头上摁下手印,而且往往能摁下手印的时候,都是他喝醉酒的时候。因为他是瑜伽士,不是出家人,所以他有自己的太太,他也可以喝酒。每当他喝醉酒的时候,他甚至能够将酒瓶子捏扁,这个洒瓶子变得像个软泥一样。他越是醉,他显示的能力越是强,所以一个人在酒精的作用下,同时由于他闭了两年的关,他和神圣力量,和莲花生大师有某种神圣的联接,再加上酒精的作用,那个来自神圣的联接,在酒精迷醉的帮助下,在他的身上产生了效果。他越是喝醉酒,越是能够用手在岩石上留下很多的印子。因为由于酒精的作用,通常的理性认知已经丧失了。我们通常理性认知上你不可能用手像摁软泥一样把手印摁在石头上,但是因为酒精的作用,那个理性的认知没有了。

当你去除了这个理性的认知,那些奇迹就变得司空见惯了。所以当一个深度酒醉的妇女,从八楼掉下来的时候,她不认为她是在八楼,她认为她只是走在平地上。没当心摔倒了,所以她掉到地上以后,自己又拍拍屁股爬起来了,晃晃悠悠的又回家了。这个新闻甚至在当时令人非常惊异,竟然还有这样的事。但这是新闻报道的,真实发生过的。所以当你在酒精的作用下,所有理性的常识被抹去以后,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离奇的事。

这就是为什么六祖惠能在五祖弘忍那开悟以后没多久,就能够遁入岩石的一个原因。他开悟以后,由于恶人追逐他藏到岩石的里面,整个身体遁入岩石。显然五祖弘忍只教他一卷金刚经,只教了他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并没有告诉他关于任何禅定,关于神通的任何修法,什么也没有说。那他为什么莫名其妙就自然的产生了这样的力量,因为他深深的进入了这个神醉,深深的进入了这个源头的极乐,以至于他对事间的看法,都被排除了。人类对于宇宙,有一套固定的物理法则的认知,这套认知符合于物理宇宙的客观规律。第四道的葛杰夫曾经说过,所谓的奇迹,其实仅仅是其它宇宙的客观规律应用到这个物理宇宙而已,这个是葛杰夫说的。当你能够认知到更深的物理法则的时候,更深的内层面的灵性物理法则的时候,那些法则将会穿透在这个浊世界的物理世界,将会在这个物理世界里一样产生效应。这就是为什么六祖惠能在没有任何人教他的情况下,他就产生了能够让整个身体遁入岩石的奇迹,他深深的进入了他的内在,他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已经变得更加的深了,以至于深到他能够看到物理世界背后更深的能量运动,能量的法则,他看到了更深的法则。那些法则以自然客观的方式,非常轻松的就可以隐现在这个物理世界里。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的奇迹,所有的一切都遵循宇宙的法则。

僧法达,洪洲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己及三千部。”

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师又曰:“汝名什么?”

曰:“名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之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

“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

“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入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

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之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利?愿和尚再垂开示。”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铙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二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真,归真之后,真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师曰:“汝今后才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这里面提到第二个僧人叫法达,洪洲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来理六祖的时候,头不至地。他并不是很相信他,六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你不愿意磕头,你干脆就不要磕了。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你心里面必然有一个骄傲的地方,你以前是学什么的,法达说念法华经,己及三千部。颂了三千部经,他就觉得了不起了。六祖讲,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他再提示说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顶礼本来是让一个人去除我慢的,你为什么没有把头磕在地上呢。你没有磕在地上,就是有我慢在,我慢就是心灵的罪过。如果你真的能够忘记你已经颂了三千部经的功德,那才是真正的会福惠无比。

法达后来问六祖惠能,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心里常常有疑问,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他搞不清楚这本经的宗趣是什么。六祖讲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之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我不识字,你先把这个经诵一遍让我听。结果法达就高声念经,念至譬喻品的时候,六祖讲,止止止,可以了。六祖说这本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什么因缘呢?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诸佛世尊出现于世,唯一的原因是什么,唯一的理由是什么,就是要让所有的人认知到真正的佛之知见,也就是你的佛性、本性,认知到你真正内在的真相,只有这一件事,没有别的事。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世间的人只有两种倾向,要么迷惑于外在的事物,各种各样的事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正面的事物将吸引你,你被他吸引过去了,美食、美女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要么迷惑于内在的东西,比如刚才大家听这个古琴的旋律,你闭上眼晴沉醉在里面。如果仅仅是片刻的沉醉那没有问题,如果你一直闭上眼睛沉醉在里面,而没有从这个沉醉里面再一次睁眼,你完全的不愿意睁眼了,彻底迷醉在里面了,那么你将进入到迷醉的内在空间,你将成为发烧友,一个执迷于音乐旋律的人。那种执迷,那种上瘾,也是一种病,他的强度只是仅仅亚于吃毒品的强度而已。所以当一个人在毒品迷惑中回到现实以后,他会觉得世界变得更灰暗。当一个人神醉在美妙的旋律里,当这个旋律曲终人散的时候,他会觉得这个世界更加的无聊、无趣。所以世间的人总是迷惑在这个两端,要么迷惑在内在的事物,或者迷惑在外在事物里面。顽空,就是当你在音乐高潮里的时候不是一个空,所有的高潮都是空,在所有的高潮里,你甚连一个念头都没有,这就是一种空。当你执迷在你的内在空间,那就是一种顽空,顽的意思是坚固的意思,对外封闭了。但是真正的真相,其实和这个体验只隔一张纸而已。如果你升到那个顶峰,然后睁开眼,那将是一个内外通透的经验,那将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所以六祖讲,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你可以离开外在所有迷惑你的事物,迷惑你的相,你内在也能够离开那个试图掌握住你、迷惑住你的那个陶醉的空间。你内外都不迷了,那么你将经验内外不迷的通透。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就是真正打开的经验,而不是一个关闭的顽空的经验,这叫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你打开了,你达到了灵魂的高处,然后你打开了。所以禅宗里讲,没有一个人可以在涅磐里呆太久,你迟早要再一次的打开。顽空没有感觉吗,不是的,空有很多种,所有的空都是一种感觉。即使你感触到空,他也是一种感觉。所以你被这个感觉所迷惑,就是被空的感觉给困住了。而你要超越那个感觉本身,你要再一次的睁开眼。所以很多非常精细的内在的东西,非常容易迷惑住人。这里有一种现象需要注意,就是外在世界对你来说,因为你是有经验的,所以你很容易就能够知道什么东西是迷惑住了你,什么东西会使你产生痛苦,即使一个人再无知,他也知道执迷于外在的东西,迟早会让他产生痛苦。但是你对内在的世界没有经验,很多内在的东西,会更容易迷惑住你,而你还认为他是好的,你并不知道他迟早会让你痛苦。所以相对于外在的来说,内在更容易让你迷惑,内在的迷惑吸引力更强大,因为他总是显得那么陶醉。

所以六祖讲,整个法华经的经意就是要让你去除这两种迷惑,达到真正的佛之见,开佛之见,他用了开这个字。法达在听了六祖惠能的讲解以后,也是豁然心开,有所领悟。然后六祖也为法达念了一首偈。法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也就是并没有真正领会法华经的真正含义。

他又问了另外的问题,又经说三车,羊鹿之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利?关于三车,法华经里这个大白牛车、羊车、鹿车,这是法华经的比喻。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大白牛车,是指最大、最方便的车,其它车也就是羊车、鹿车都比较小。意味着有些人适合于小的车,有些人适合于大的车。看样子法达的确是领悟能力不太高,仅然念了三千部,连这么简单的比喻都没有怎么领会得了。所以六祖就跟他讲,真正唯一的一条道路只有大白牛车,最终的无上乘,最高的,其他的都是方便,暂时的道路,让你迂回一下,只是让你做个准备。当你准备好,最后真正要上的,而且不能避免的,就是这个无上乘。法达听了以后很受感动,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说我诵了三千部经,到了曹溪,六祖的一句话就给消灭了。六祖也说,汝今后才可名念经僧也。从今以后,法达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念经的僧人。

所有的这些领悟,都来自于六祖惠能当下的指认、当下的点拨。也许我们无法领会,像法达这样念了三千部经以后,会有一个怎么样的心态,尤其是对于这部经会有怎么样的心态。但六祖惠能这些颠覆的说法,的确让他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强烈的震撼、认知,以至于他的心在这种颠覆的状态下,突然间领会到了的这件事。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你并不需要离开火宅,并不需要逃离这个婆娑世界,此时此刻,在你的内在,那个永恒的光辉,从未曾停止过。

美赫巴巴等圣哲都曾提到过,印度当时有一个圣人,名叫拉曼纳.马哈西,这个人后来是得喉癌死的。他后来完全不能喝水,别说吃东西了,他是活活这样死的。他当时得喉癌以后,他的门徒说,马哈西尊者,你圆寂以后要到哪呢,会不会再回来?他当时用很微弱的声音回答他,我还能去哪呢?是的,他还能去哪儿呢?他永远在这,永远在此时此刻,永远在这个片刻,从不停止,即使在他死后,他内在那个上帝的源头,那个永恒的源头,从未停止过,从未熄灭过,永恒的存在。无论身体是不是存在,都没有任何的差距,所以对他来说,并不需要往生一个什么样的净土,到另一个世界去,已经没有这个需要了,他永远在极乐里,即使在他得喉癌的那个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