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释义》夕阳讲解10-避免迷于内空间的神醉和宁静.安住全意识中超越动物惯性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我们上次讲到六祖惠能最后谈到什么是无念,六祖惠能由于是一个没有怎么上过学的人,所以讲话非常清澈干脆。他对无念的诠释非常直截了当,无者,无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他提到,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什么叫真如有性,也就是你的内在的确有一个完全光明的意识源头。佛教里把它叫做真如,把它叫做涅磐体性,把它叫做大光明藏,这个是你的意识在上升到最高源头的一个自然经验。换句话来说,你在此时此刻的意识状态并不是完全的,并不是完整的。比如说你现在坐在电脑前,正在听着这个讲解,或者你翻开这个资料,正在看对《六祖坛经》的解读。但是有人在听讲、在阅读的同时能意识到你周围的事物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的意识状态总是有方向性的,你让他意识到某一个狭窄的渠道是可以的,某一个方向可以,你让他现在听着这个声音是可以的,但他很快就会忘了周围。或者一个人如果经过提醒,你可以做到在听声音的同时意识到周边,你周边的桌子、椅子、茶杯,你的确意识到了周边。那请问你,你有没有意识到你头顶上方的空间?基本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忘掉,会忘掉同时也去意识到你头顶上方的空间。换句话说你的意识状态,要么是往某一个方向,要么扩大到一定的区域,但是很难会全方位的意识所有的一切。

所以,对于我们现在人类的意识发展来说,现在绝大多数人的意识进化的程度仅仅是一部分,他每次只能往一个方向产生有意识的觉知,他的内在本性还没有完整成长到达到克里希那穆提提到的全观、全意识状态。而一个人当他的意识上升到全意识的时候,他立刻会感受到某种清澈和明亮。这种清澈和明亮并不是你看到了一个可见光,一个客体,而是意识本身的明亮。这也就是我们在意识内化课程里面提到的,当你的意识沿着中脉上升到顶端的时候,自然的会经验到一个全意识状态。

这个全意识状态就类似于,你某一天早晨推开窗,突然间阳光洒在你的脸上,带着早晨最清新空气的风吹到了你的脸上,你深吸了一口最新鲜的空气,这个时候,你突然觉得神清气爽。这个时候,你突然觉得整个世界似乎都变的明亮了。眼前的花花草草都变得更加的鲜亮,更加的翠绿。并不是这个花草变得亮度增高,并不是这个世界变得亮度增高,而是你内在的意识状态由于受到了抚慰,突然间你的意识本身变亮了,以至于你看出去的世界都变亮了。

所以当一个人的意识持续的成长,他变得越来越完整,越来越全观,越来越全意识的时候,意味着他个人的意识世界就变得越来越上升和明亮。就好像一个充满喜悦的人、充满敞开度的人、充满欢笑的人,整个世界在他的眼里,突然就会变得比原来亮的多,比原来美好的多。其实世界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你的意识状态大幅度的升高了。

而这个意识状态达到顶峰的时候,达到全意识的时候,就是佛陀所称的大光明藏。它是个形容词,就好像一个无限的光明宝藏,佛教里也把它称作真如。什么叫真如,就是最真实的如如不动的本性。所以他这里讲真如有性。真如并不是一个死气沉沉的东西,它是一个活的,它是一个有意识的状态,而且是彻底的全意识状态。所以他说真如有性,所以起念。他这里说的起念并非说真如会有思想出来,没有。而是真如是一个全意识状态,它是一个完整的彻底的觉察,彻底的觉知状态。

我们大多数人在运用眼、耳、鼻、舌这些感官的时候,一般的观念是眼睛看到、耳朵听到、鼻子闻到、舌头尝到,你认为所有的这些听看尝闻的功能是来自于这些感官,来自于你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但其实禅宗要告诉你一件事,那就是在所有这些感官的背后,有一个统一的意识状态,实际上是所有感官背后的这个主人,是他看到、他听到、他尝到、他闻到。如果最中心没有意识这个主人的话,你即使有眼睛、有鼻子也没有用。所以六祖这里就讲,最最中心的这个主人其实是真如,是你意识的最高状态。而当你上升到这个意识最高状态的时候,你将能够看到你的眼睛正在看,你的耳朵正在听,你的鼻子正在闻,你的舌头正在尝。这些感官的工具真正的成为了最外层的工具,他们仅仅是一个功能。而在眼睛的背后,在鼻子的背后,在舌头的背后,有一个真正感知的圆心,一个主人存在。所以当你能够回到最内在的这个主人,这个意识的源头。那么即使你的六根,这些感官,见、闻、觉、知,即使你在看、你在听、你在尝、你在闻,意味着你仅仅是在听,仅仅是在看,仅仅是在尝,仅仅是在闻。而这些动作的背后没有丝毫的执着,没有丝毫的染着,没有丝毫的粘住。当你能够回到这个意识最中心的源头,你就可以真的成为一个丝毫没有粘住的主人。你可以自由的运用所有你身体的官能,而你成为这个身体内在的那个超然的主人,超然的看。

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第一义,第一个意义,最高最上的这个含义,就是你意识的源头,全知。当你安住在这个意识源头,这个中脉顶端的全意识状态里,你非但不会成为一个木头人、石头人,反而会成为一个彻底敞开的,让你的感官彻底感受整个世界的人。所以非常奇怪的是,当一个人的意识上升到了顶峰,他反而没有封闭的倾向,他反而会变成一个彻底敞开的人。一个越是达到顶峰的人,他的敞开度越高。这跟我们平时理解的静心或者禅定正好相反,我们理解中的禅定是封闭型的,之所以封闭是为了减少干扰。你认为你的眼睛在睁开的时候,一定会受到眼睛前面看到那些东西的吸引,你的耳朵在听到各种各样声音的时候,一定会被外界的那些声音吸引和打扰。所以我们理解当中的静心是一个封闭型的静心。把眼睛闭上,耳朵蒙起来,这样你可以安安心心的来到你最内在的宁静里面。但是,六祖说,真正的坐禅不是这样的。

妙行品第五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着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着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着心着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所以六祖就告诉大家,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他并不是要你安坐不动,完全不动,也并不是要你执着与你关闭以后产生的那种内心的封闭式的宁静,那种宁静价值并不大。他也并不是要你在关闭以后感受到你心灵体验到的某种美妙,某种内在空间的喜悦。就好像你听到一段令人陶醉的音乐以后,你自动的闭上眼,抬起头,很神醉、很神迷的享受在音乐的旋律里,以至于你周边有人走过去你都没有注意到,你完全沉醉在那个音乐的美妙体验里。这就是一个关闭起来以后产生的内空间的经验,如此陶醉的经验,神迷的经验。但是六祖这里讲,真正的坐禅并不是要着迷于这样的经验,着迷于这样的心灵的甜蜜感。元不着心,也不是着迷于心灵的纯净感。有人坐禅坐到后来能够坐几个小时,完全没有任何移动,心里面也完全没有时间感,整个一两个钟头就好像十分钟一样。心如此的安静纯净,一个思想都没有。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一种向往的体验。大多数人达不到这样沉静的体验。但是六祖在这里告诉你,亦不着净。他也不是真正的坐禅,在禅宗里真正的坐禅,也不是执着于这样的境像,这种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的禅定。亦不是不动,他也并不是要求你非要腿盘起来坐在那里纹丝不动。为什么呢?六祖讲,这里面,你的心产生所有的沉醉,或者所有的其他的经验其实都是心内的感受,知心如幻,也是一种来来去去的幻觉。它来了,它又走了。你能在那个音乐的陶醉里沉浸多久呢,你迟早得从那个陶醉里出来。你注定会再一次睁开眼,所以那个心灵的神醉感、陶醉感并不可能持续太长的时间,它仍然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已。所以六祖讲你对这种心灵的感受,无论这种感受是多么的吸引你,多么的令人神醉,你都要无所著,不要被那个经验迷住。

若言着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着净,却生净妄。他这里讲的很清楚,真正的是你这个全意识状态,这个真如的状态才是真正的。而你所追求的心灵里面没有一丝思想,没有一丝念头的这种干净的、没有噪音的状态,那个状态也不会持续太久。

以前,大概是明朝的时候,有一次,天上打雷劈开了一棵非常古老的树,这棵树上百年了。令人惊奇的是这棵树被劈开以后,竟然发现里面坐着一个人。这个人的手指甲长到已经把身体包起来了,头发非常非常长。结果,劈开这棵树以后这个人仍然在里面入深定,一动也不动。别人就请了一个寺院里的禅师,拿了个引磬在他耳边敲了几声,这个被指甲盖包住的人终于在几个时辰以后渐渐的苏醒了。出定以后他问现在是在什么朝代,别人说已经是明朝,他也不知道明朝是什么时候。人家问他是哪里人,他说我是慧思的弟弟,非常早了,也就是说他大概已经在那棵树里面坐了上百年了。人家对他非常崇拜,认为这个人能够入定几百年简直是个神仙。他当时那个时代是达摩的传法已经比较为人所接受的时候,结果他出定以后讲了一句话,他说即使我能入定几百年,对我来说只是一瞬间而已,但我仍然不及达摩只履西归。只履西归是一个典故,说的是达摩禅师圆寂时,是被人下了毒,下了毒以后他就死了,死了以后别人把达摩放在棺材里埋起来。几天以后在外省有一个知县,路上竟然碰见达摩了,达摩手上提着一只草鞋。就问达摩你到哪去啊,达摩讲我回西印度,他说好的好的。结果等他回来以后才听说达摩让人下毒已经死了。他说不可能啊,我路上明明碰见他了。结果那些人就把达摩的墓、棺材刨开。棺材打开以后里面真的是没有人了,只剩下一只鞋。达摩有意留了一只鞋在棺木里。所以这个坐禅的老人说即使我坐了几百年,跟达摩只履西归相比还是差了很远。

所以一个人能够进入本性的纯净,当你进入完全无杂音的宁静空间,这个时候你的时间感就会消失掉,这个时候几天几个礼拜感觉只有一分钟、一秒钟。甚至就好像你晚上睡觉进入一个无梦的睡眠,你一睁眼天就亮了,但其实已经过了十个钟头。当一个人的禅定进入一个完全无思想的阶段,它跟你无梦的睡眠是一样的。所有的时间感来自于思想的流动,当你的思想停止,你就不可能再感受到时间的流过,即使过了几百年,对你来说也只是闭眼睁眼那么短的时间。所以这个人睁开眼的时候发现过了几百年,但是他自知这个境界跟真正禅宗的境界差距还很远。这个人后来过了第二天以后就神秘的消失了,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历史上在传记中曾经记载过这一段神奇的事,所以它并不是一个编造出来的神话,历史上确有其事。

所以禅宗认为即使你能够安住在那个没有噪音的空间,那也是一种净妄,纯净的妄想,并没有什么,跟一个棕熊冬眠的状态是一样的。每一个动物都曾经有冬眠的能力,虽然我们人类的冬眠能力已经丧失了,但是熊的冬眠能力仍然保持在那。大手印密宗的冈波巴大师在他的传记里面曾经写过,他说即使一个人能够进入深定,其实也仅仅只是恢复了人类冬眠的本能而已。冈波巴说一个人进入深定的价值,远远不及进入禅的平常心。所以你很难看到一个老禅师进入几天几个月的深定,因为这种深定对他来说并没有太大用。他进入禅的境界和深度,对于心灵和意识的成长产生的作用要大的多。冬眠意味着你停止成长,你进入了一个冷冻阶段。

以前禅宗里有个非常著名的禅师叫做憨山禅师,他在五台山一入定可以达到三个月。由于常年住在山上饮食比较差,结果憨山禅师后来生了胃病,经常胃疼,而且疼的很厉害。即使这么一个能入深定的人,如果他不遵循身体的规律,身体一样会抗议。有一次他胃非常难受,很不舒服,他左右为难,而且这个胃痛起来还是很煎熬的。这个时候,因为他能够入深定,所以他想试试看,干脆入深定,定他个几天,看看定完以后这个胃会不会好。他就开始入深定了,定了一个星期,在深定当中身体没有任何感觉,整个心脏血液的流动都几乎停止,所以胃也没有任何难受的倾向。但是一周以后等他再次出定,一开始觉得还可以,好像胃也没有太大的反应。等他完全出定以后,这个胃痛又回来了。所以你仅仅是做了一个冷冻的工作,使你的所有内脏器官停止,你在深定里进入了冬眠,你停止了所有内部器官的运作。一旦出定那些器官又开始运作了,本来的胃痛又回来了。因为它并没有好,你只是暂停了它,你只是喊了一个stop,它暂停了一个星期,仅此而已。所以禅宗并不认为这种深定对于一个人的进步有多大的作用。

在禅宗里,入深定只是停止了你寿命的成长。在佛教、密宗里,一个人的寿命并不是以时间来算的,是以呼吸来算。一个人命中有多少次呼吸,他的寿命就相应有多长。而一个人进入禅定,他的呼吸将停止。意味着你在停止的过程当中,你的呼吸的次数为零。比如说你一生总的呼吸是一千次,那么在你入定的这一个星期的时间,不能算入你命运的时间。对于你来说,你在这一个星期内也的确没有感觉到时间,对你来说只是睁眼、闭眼这样短的时间,只是在别人的感知里你坐在那一个星期。所以入深定唯一产生的效果就是在别人的眼睛里,感觉你的寿命延长了,其实没有。在你自己主观的感觉上你呼吸的次数仍然是一样的。所以一个人进入完全干净的、没有思想噪音的深定的意义只有这么大。

所以六祖讲,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你把这个纯净的没有杂念的禅定境界认为是一种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你如果有这样的认为其实是障碍了你的本性。即使像明朝那个人能入深定几百年,当你出定的时候你还是老样子,你还是几百年前入定的那个人,你没有任何成长。你被那个干净的没有噪音的状态束缚住了,所以这个要很注意。这些在古代的天台宗禅宗的引导里面都曾经被强调过,所以我们在这里再一次的强调。当你在禅定里面进入纯净的状态,你也不要执着它,它来了又去,即使它能够延续几百年,对你来说意义也不大,几百年后你还是原来的你。当你在禅定里进入美妙的体验、新的体验、沉醉的体验,你也不要执着于它。它是一个封闭的经验,是一个内空间的经验。它和你听音乐、和你吸食海洛因达到的一个化学反应、沉醉反应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通过药物,一个是通过禅定,它激活了某种神经系统的神迷,某种神经系统的化学因素产生的迷醉感。你如果在禅定里由于神经系统释放的能量,产生的迷醉的效应、陶醉的感觉,就好像一个音乐一下子让你陶醉了一样,请你不要执迷于它,这个经验迟早也会退去。所以当一个经验迟早会退去的时候,你就知道它不具有永恒的价值,它仍然是一个客体,那么就完全没有必要执着于它,要尽可能早的流过去就更好。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真正的不动,并不是让你身体纹丝不动,而是让你安住在这个真如本性上,安住在中脉顶端的全意识状态里。安住在全意识的状态中时,你的感官即使看到别人的是非善恶,你的感官即使本身产生了一些受刺激的回应的反应、回应的现象,例如恐惧、贪婪、愤怒等,即使你本身的思想产生了这些现象,你也成为这些现象的旁观者,你如如不动的安住在你这个超然的看,超然的全意识源头上。这个才是真正的不动,而并不是叫你身体不动。你即使身体不动,但是你总有动的时候。你一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这个就是与道违背,即障道也。

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你看到这些境界,你完全是超然的。即使你心念起了,这个心念对你来说也是别人,是你的身体产生的心念。你现在安住在这个意识源头上,即使身体产生了念头,身体产生了感觉,身体产生了疼痛,你依然是超然的看,这个叫做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你的自性,你这个全意识的超然状态,完全的不动,像克里希那穆提曾经形容过的,他说一个成道者,一个开悟者,就像旷野里的一棵大树。整个旷野什么树都没有,只有它一棵茂盛的树矗立在那,它看着整个旷野里面所有发生的事情,它看到一切却如如不动。这句话有一个背景,当时有人曾问克里希那穆提,他问,对于像你这样一个开悟的人,一个成道者,在面临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你是怎样的一个心态呢?克氏就回答他,就好像旷野里的一棵大树,看到所有的一切风风雨雨,白天黑夜,但是他依然优美的、如如不动的站在那。他没有任何的反应,但他却全部看到。他并不是一个木头人一样没看到,他全看到。但他依然的,没有任何评判、没有任何评价的、如如不动的、非常悠然的站在那。克氏的这个形容非常唯美,但他的确和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讲到的这个境界是完全吻合的。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非常清楚,禅定并不是关起门来,我把感官都关掉,不要听不要看。NO。真正的禅定反而是敞开的,他看到在外的相,但他并没有执着于那个相,而是离开那个相,他内在深处完全安住在本性的源头上。内不乱,这个叫禅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非常清楚。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所以并不是叫你关闭你的感官,你可以关闭所有的眼耳鼻舌,你说我不要看不要听,然后我里面保持清静,这个没有用。你要在打开感官的时候,你看见听见,甚至有人打你一个耳光的时候,甚至有人给你一拳的时候,你的内在仍然是超然的,如如不动的,这个才叫真定。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所以禅在六祖惠能的嘴里完全没有任何的神秘色彩,没有任何对外在东西的依赖和崇拜。他并没有说我们要念佛,要追求某一个佛陀,神圣的源头,没有,他一切都是安住在你本性里面。自修自行,这个才是自成佛道,成你本来的那个源头,那个佛。真正的佛就在你的源头里,你安住在那个本性的全知,本性的清静里。所以六祖坛经其实讲的话都差不多,就是讲这个最核心的观念。

忏悔品第六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

众胡跪。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亲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令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衍;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衍,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衍不灭,后过又生。前衍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六祖大师这次回到了他本来的寺院里,在山里开始升座讲法。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他简直是所有的话都在告诉你必须回到你自己,不要追求外在的东西,你回到你自己自身的源头就是真正的法身,真正的心佛。但是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对于那些僧俗道友来说,他们仍然有很深的宗教的情怀,他们仍然希望受到宗教的庇护。这些人是来受五戒,来受皈依的。那么六祖惠能就干脆来了一个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这个属于佛教里所说的随缘渡化。你既然来,你要受戒,那么可以,我给你一个自性的戒。你要烧香,我给你一个自性五分法身香。

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你在你的心中超越这些是非、善恶、嫉妒、贪嗔,这个就叫戒香。

二、定香:即亲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你的感官看到了外界这些善恶,而你安住在自心的本源里,完全不动,这叫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这个是从你本性最源头的地方产生了爱,你对所有的一切没有评判,完全超然,但这种超然并不是冷漠的,而是平等的,你即使看见那些坏的人、恶的人,你对他的看法也是平等的。所以你开始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连善恶的倾向都没有了,完全自在无碍。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你的知见必须正确,你没有执着在那个内空间的宁静里,没有安住在那个顽空里,宗教里把它叫做顽空,就是一个顽固的像个死水一样的空里。

那什么叫无相忏悔,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所有曾经发生过的思想上的情感,你现在决心彻底的超越它。而且你清楚的认识到,这个超越将是完全的。也就是你以后无论是通过感官的接触,还是受到感官的刺激所产生的任何贪婪或者憎恨等等这些心里的情绪,你将完全的超越它。

所以他说,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你觉悟了,你知道那些感官产生的那些心里的感受,仅仅是身体的感受,它跟你无关,它是思想化的,但你并不是你的思想。一个人产生了这样的忏悔,产生了如此的超越,他的心就真正的打开了。在禅宗里心打开并不仅仅是你的心轮打开,在一个真正的禅者的体验里,所谓的打开甚至包括顶轮的打开。严格的讲,精确的讲,它是一个顶轮彻底打开的经验,以至于所有一到六的脉轮,全部朝向顶轮敞开。这个在凯西的解说里面大家可以查到,当你内在的能量沿脊椎骨上升,你的最高的源头顶轮彻底敞开的时候,你一到六的中心的脉轮会情不自禁的向顶轮开放。所以其实它是一到七所有的脉轮彻底地打开。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怎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皈依戒。”

“善知识!皈依觉,两足尊;皈依正,离欲尊;皈依净,众中尊。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更不皈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皈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凡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皈依,凡夫不会,从口至夜,受三归戒,若言皈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

一旦你产生了彻底的打开,你的心量就变的无边无量。你自然在你的内心就产生了这样的共鸣,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它并不是一个别人灌输给你的概念,而是当你所有的脉轮敞开以后,你会情不自禁的产生这样的共鸣。而非但禅宗有这样的四弘誓愿,我们孔子这个学派,也就是儒家也有类似的弘愿,我记得儒家的说法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个意境的表述非常宽广,虽然这个用语不太一样,但那个意境是完全一样的。他这种心的意境,完全是一个人他的内在从一到七所有的脉轮彻底打开的一个经验。

当你的内在彻底打开了,你就安立在这种禅的敞开经验里,你的内心自然的就产生了这些弘愿。因为你的身体,在这个时候对你来说就好像是个别人,你的心不仅仅关注到你自己的身体,你的心开始敞开到关注到整个世界、整个宇宙。你会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产生这样的弘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词句听了会令人非常动容,你甚至在反复的念这样的话的时候,你都会感觉到你情不自禁的产生了一个敞开的经验。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为什么佛教的早课里面,这个四弘誓愿每天都要念,因为他在念的时候在做一个反向的工作,那就是你也许没有打开,但是你只要这样念,你念多了,你投入你的感情去念,你的心也就渐渐打开了。所以六祖讲这个就是自性自度,你心中所有的这些烦恼、愚痴、迷惘、邪见,都能够用你的般若智慧来渡它,来超越它。

六祖讲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所谓的觉就是觉悟,也就是你自性的觉悟为师,不要依靠任何外在的东西。自性三宝,常自证明。皈依自性三宝,并不是让你皈依外在的某一个佛。他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皈依觉,所以六祖的谈话实际上在当时来说是非常革命性的。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皈依佛,不言皈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皈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皈依也。”

“善知识!既皈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皈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皈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皈依圆满报身佛。’”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着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善知识!自心皈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才。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善知识!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其皈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皈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

“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颂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美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

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六祖讲:经文分明言,自皈依佛,不言皈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六祖讲的毫不犹豫,非常干脆。你如果不皈依你自性的佛,无所依处。你如果想皈依某一个外在的神,某一个外在的佛,你迟早会觉得靠不住,任何外在的东西都是靠不住的,任何外在的东西迟早会消失掉。除非一个人达到你内在的佛,你内在的源头,你才会真正的有安全感。曾经有人问克里希那穆提这样一个问题,说为什么自有人类以来宗教即盛行不衰,克氏的回答非常的一针见血,他说因为人类寻求安全感。但是所有人类创造发明的神祉、上帝最终都无法满足你的安全感。这个是克氏讲的,它也的确是事实,一个外在的上帝永远无法真正的满足你,你迟早会觉得没有回应,上当了。克氏后面讲了一句更加精髓的话,他说其实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你内心的空无,只有这个内在深处最深的空才是真正的安全感。当你能够深入内在最深的空,也就是最深处的光明,也就是你最深处的意识源头,全知,你才会有真正的安全感,所以这也就是六祖讲到的要皈依自佛,而不是皈依他佛

今既自悟,各须皈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皈依也。你内在皈依你真正的源头,外在尊敬他人,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爱每一个人。善知识!自心皈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六祖这里讲了这么多话,总结起来就是让你完全的皈依你自心最源头的那个真理,并且渐渐的洗涤你的惯性,因为你的惯性很深,你的惯性不仅仅来自于你这一生,你的惯性来自于许多生。有人指责你了,你立刻生气,愤怒,你立刻想还手,这个是你的惯性。你情不自禁的想还手,一秒钟都不到,这个就是你的惯性,因为你在做人以前你曾经做过动物,而这些愤怒,这些还手的本能实际上来自动物的生存本能。一个动物必须这样,它如果没有还手它也许会被别人吃掉。所以作为动物求生的本能,它必须立刻还手,它必须立刻奔跑,而这些无数生的动物本性,仍然携带在你的细胞里。所以为什么有的人讲每一个男人都曾经做过狼,而每一个女人都曾经做过猫,这个是千真万确的。每一个男人他的心里面都有某种狼性的存在,残忍暴力,攻击性,因为他在做狼的时候,这些都是他求生的本能。而每一个女人都有像猫一样的警觉、敏感、第六感,某种内在的温柔感,柔软。一个猫它的身体是很柔软的,很轻盈的。所以这些本能来自于你无数的生生世世的循环轮回,它们已经成为你细胞当中的一个惯性,但是你要继续上升必须超越这个惯性,你必须来到一个更高的品质,如如不动的品质,你必须来到那个光明的源头,并且看着你这些惯性一再一再的反复,而不给它持续的动力,而即使不给它动力,它还会来。你虽然没有踩那个自行车的踏板,但自行车仍然会因为惯性向前滑动。有人打了你一耳光,你立刻会想要还手,想要爆发。这些惯性还会来,但是如果你安住在那个超然的全意识当中,你将看到这个惯性升起来,然后看到这个惯性达到顶峰,你也没有随着它采取行动。当你没有采取行动这个惯性,就在这个顶峰的时候向下打弯,它变得渐渐地衰弱了。

所以整个灵修的过程并不神秘,并没有任何神秘感。它仅仅是达到你一个最终的意识全知,意识源头,然后看着你的动物本性一再一再的显现,并且一再一再的流过去,你就慢慢地超越了你的动物性,你就慢慢的真的越来越接近一个人的本性。当你人的本性圆满的时候你就成为一个圣者。所谓人的本性就是爱的本能,善的本能。当你这些本能渐渐的显现出来,并且达到饱满,你就是一个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