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远望后退到内在无限
虽然六祖坛经是属于佛教范筹的,但是,整个禅宗其实是非宗教的,它是对真理的直接的探索,它完全脱掉了宗教的外衣。六祖坛经里面的内容,更是直截了当的在探索你内在的本性。那个本性和任何的宗教都无关。每一个人内在的那个源头、内在的光明、内在本来具有的喜悦,它和任何宗教都没有关系。即使世界上没有宗教,或者即使你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上帝、没有神、没有任何的佛菩萨,都没有任何的妨碍,没有任何关系,你一样能够经验到你内在的这个光明与喜悦。而当你一旦经验到,你会发现你内在的这个喜悦和光明甚至连死亡都不能够动摇,它有某种本身具有的神圣感。如果你真的经验到了的话。其实这个经验在每一个人的生活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曾经多次出现过,每当你早晨推开窗,阳光洒在你的脸上,微风拂面,你深深的吸了一口那时最清新的空气,突然间你就感受到某种内在的无限、内在的喜悦,而那个就是你内在的某种品质,它潜在于你。那个阳光、那个新鲜空气、早晨的鸟叫,仅仅是触发它的媒介。如果你懂得怎样直接进入那个内在的品质,那么即使你闭上眼,坐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你也能够立刻碰触到它,如果你真的懂得怎么走进去的话。如果我们有过这样的经验,或者我们的心足够清澈与宁静,你会发现其实整个生命都在以无数的方式暗示你,非但是暗示,而且整个生命还在以无数的方式给你一瞥的经验,一个亲自体尝那一瞬间的经验。让你能够在一瞬间尝一尝那个甜蜜,尝一尝你内在的那个永恒和美好,让你知道你是有的,你并不需要向外去追寻,你并不需要向别人去乞讨。如果一个东西你必须向外追寻,去创造出来,向别人去乞讨,那么迟早有一天它会失落掉。它会来到你的身边,然后有一天它又离开。但是如果有一件事,它完全的潜在于你的本源,潜在于你的最深处,你仅仅需要的是靠近它、发现它、融入于它,那么这件事就真正有价值了。这意味着它是你最终的源头,它是你真正灵魂的家。而整个六祖坛经其实并不是讲别的东西,就是在讲这个家,就是在讲你本性里面最深处的那个东西。所以我们来看六祖惠能讲的这句话,他提到宗教里面提到的摩诃般若波罗蜜。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约‘摩诃’。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了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行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什么是摩诃?在梵文里面,摩诃就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那个就是你的本身的心量。他虽然用辞是古文化的,用古代的那种形容方式,无青黄赤白、无上下长短等等措辞,但是他形容出来的其实就是你内在的心。你内在的心是如此浩瀚,他提到诸佛的刹土,也是这样浩瀚。他提到世人妙性本空,你本来的那个本性也是如此浩瀚,里面是真空的。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有的时候当你站在很高处,有可能是站在山顶上,或者是你站在高层的房间里,三楼、四楼甚至十几楼,如果你在那时有过极目远望的体验,你看向远处的天边,看向地平线的时候你的内在会有一些意识向内、向深处走的经验。请大家回忆那个场景,当你站在高处极目远望,看向遥远的地平线,你是不是觉得你看的很远的某个瞬间,突然间你的意识退到了内在的深处。这是一个自发的现象。你看的越远的时候,你突然发现你的视觉、你的意识状态反而是在向内退到内在的很深处。你越是极目远望,你内在的心越会后退。我请大家注意,你在向内后退的时候,你是不是同样感觉到在你的内在深处经验到了某一个“浩瀚”。有的时候,当你走在一条笔直的道路上,走着走着,突然间你的视觉退到了某个深处。你有没有发现,你这个内在深处同样是浩瀚的,而且它的浩瀚甚至比外在的浩瀚更加的美。外在世界也许还有一些有瑕疵的地方,但是你一旦踏入内在的浩瀚,它是如此的完美,如此的开阔宁静。这就是六祖讲的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只是你不知道怎么样走进去。你也没有注意过,在你的生活当中其实上帝、或者说整个生命,一直以各种方式让你在生活当中无数次的走进去过,只是你没有注意那个点,没有注意到那个向后退的点。我现在有意的把这个经验给你重复出来,让你突然间发现,哦,原来就是这样!你忽然发现你内在有一个深深的广大,深深的宁静,甚至有一种深邃的感觉,那个广大似乎是有深度的。
所以,为什么有人会在看了一些近代大师的照片以后,比如克里希那穆提、美赫巴巴的照片,看到他们的照片你会发现他们的目光很深邃,有一种悠远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用词里面,会形容一个人目光悠远而深邃,而且这个深邃悠远的目光虽然看向远处但是似乎什么也没有看,他并没有有意聚焦到某一个物体上的看,它是一个扩大的看,而且是看向远处,甚至没有看向很远的地方,他的目光展现出某种内在的深远。他产生了一个向后退的经验,你开始接触到了内在的虚空。而且当你接触到你这个内在的悠远之后,你突然间发现它是如此的明亮,令人满意,有一种宁静的喜悦,但并不是高兴,它是深邃的,它并不会让你感觉到很兴奋、很high、很狂喜,它是没有焦点的。那种深邃感非常类似于你听一首音乐达到高潮以后的那种陶醉,你突然间仰起你的头在那个音乐里沈醉了。而这种感觉和那个你看向悠远处的时候达到内在深处的感觉很类似,所以古人以他们的语言在讲解同样的事情。
但是在这个时候,六祖惠能提醒了另外的一个陷阱,他说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你没有找到正确的点,你开始以为只要进入了内在的空空如也,你就达到了那个内在的深邃,其实这两件事完全不一样。你如果有意进入内在的空空如也,内在的一个没有念头的空洞,你会发现它就是一个发呆,一个智力迟缓的过程,宗教里把这个叫做无记空,也就是你没有专注在任何一个点上,同时你也没有思想,你是无意识的,这个叫无记空。记,是指意识上的标记。你完全是无意识状态,是一个发呆的状态,如果你进入了这种空,你将进入到一个陷阱。它和那种目光深邃达到内在的空完全不一样。所以我这里告诉大家的东西其实极其重要,如果你真的有眼光,你会发现我现在告诉你的东西是非常珍贵的。
接着,六祖惠能解释为什么无记空是错误的。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也就是你那个空,不应该是空空如也的那个空,而是一个蕴含万物的空。真正的性空,是应该包含万法的,所以他说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你有没有发现当你极目远望,进入内在的这个深邃的、内在的这个令人沉醉的空间的时候,你的眼睛并不是闭上的,仍然是睁开的,仍然能看到无限远的地平线,无限远的空间。这意味着那个深邃并没有拒绝所有的东西,那个深邃似乎包含了所有的一切,远处的高山,远处的白云,甚至远处的一个自行车的铃声,一个小鸟的叫声都会引发你进入这个悠远的感觉。所有那些你喜欢的那些音乐,那些轻音乐,那些溪水潺潺的声音,远处布谷鸟的叫声,都会突然间让你进入某种深邃。这些都意味着这个深邃几乎包含了世间所有的东西,它并不是一个空洞的现象。而当你处在这种内在深邃的经验里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从来也没有专注于某一个点,你并没有专注在某一个布谷鸟的叫声上,或者你在听这个叫声的时候完全听不到旁边溪水潺潺的声音。正好相反,你会发现你几乎同时听到了所有的声音。而且在极目远望的时候同时,你也看到了视觉所能触及到的所有的画面,远处所有的群山,你并没有专注在一棵松树上,一个方向上,而这正是一个不取不舍的境界。你对你看到听到所有的东西都是统一、平等的,都是一个全然的觉知,却没有专注的点,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心如虚空,同时心含万象的一个境界。所以,他这里告诉我们说此名之为大,故曰摩诃。这个就叫真正的大,包含了一切,这个就是摩诃的意思,梵文“大”的意思。
所以他说,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你如果只是安住在一个空空荡荡的经验里面,那么你就走错路了,你只是进入了某种发呆,邪见,进入了某种智力降低的迷惑。而智者心行,什么是心行呢?心量广大,遍周法界,是一个心量广大,涵容一切的经验。如此的灿烂,如此的丰富,没有任何拒绝在里面。而一个内在的空洞是彻底拒绝的,它是关上大门的,它把自己关在一个空空的房间里面,非常昏暗、贫瘠,什么也没有。而一个心量广大的经验却彻底打开大门,打开窗户,甚至推倒墙壁,整个世界都在里面。当你能够推倒墙壁,你自然就会发现有一种灿烂。而当整个世界都融入了你,你突然发现整个人变的无限宽广和明亮。所以六祖在这里讲到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它是一个一切的经验,一切一切的经验。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它是如此自由的一个体验,你彻底打开了你自己的心,你的心变的没有任何的障碍,你体验到真正来自心灵深处的自由,这就是真正的般若,空性。所以空性并不是什么也没有。
我们一开始有人说上帝很无聊,上帝一个人吃晚餐,但是正好相反,上帝是如此丰富和灿烂,他包含了一切,无止境的一切,从不停止,甚至上帝本人都没有办法预言下一刻会还有什么新的产生出来。因为所有新的都在不停的产生出来,产生出新的花朵,新的音乐,新的世界,新的美,新的光芒,整个宇宙在不停的创造,没有一秒钟的停止。那是一个如此令人欣喜和自由自在的经验,完全无碍的经验。
所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行性自用。你内在的那个浩瀚可以生长如此美丽的宇宙。所以,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一个经验到内在深邃的人,他开始变得心量广大,他开始没有那么斤斤计较,他开始行大事,他开始能够着眼到大的方向上。口莫终日说空,从不会口说空,空口说空,他完全是用他的心在活出整个的世界。所以一个达到内心深处的人是如此的自由,如此的美,整个世界都在他的里面,一切的完美都在不停的产生出来。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这个就是真正的智慧。你内在的那个无限、内在的那个空,是所有智慧的源头。因为你在那个包含万象的无限空里面,一定会经验到喜悦。而当一个人喜悦,智慧就产生出来了。智慧永远和喜悦是双生子,你没有可能在忧愁的时候产生出智慧,你总是在心情非常愉悦的时候,你的灵感就来了。在喜悦的状态下,你的内在开始爆发出一些新的创意,新的洞念,新的洞见。所以六祖说,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没有任何一个念头是进入迷惑的,进入愚昧的。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在你的内在的光明里,所有的一切都开始以智慧的形式开始来行动。这就是为什么禅宗非常注重首先要找到源头,你找到了这个源头,那么你的所有的行为都将始自于这个源头。即使你没有去注意它,你的言行都是始自于这个智慧的源头。而你的行动的品质就完全不一样了。它有一点提纲契领的味道,你抓住了重点,抓住了核心要害,然后你的一言一行都散发出那个香气,散发出同样智慧的光芒。当然,在禅宗认为,能够首先提纲挈领的抓住源头的人,必须是一个上根利智的行者。也许有些人他的根器没有那么的好,那么,佛教和其它各种的宗教,仍然提供了次第进阶的方法,一步步来的方法,从规范你基本的行为开始,让你变得纯净,让你变得善良,让你变得渐渐净化你的心念,净化你所有负面的思想,而所有这些工作实际上都是在迫使你渐渐渐渐的靠拢那个源头,以渐进的方法。这个就是六祖坛经一开始我们讲到的神秀的那首诗,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每天都擦那面镜子,让它不要蒙上灰尘。你擦得够干净了,有一天突然间那面镜子就大放光芒了,突然间你开始领悟到最核心的东西。所以这两条道路都可以走,看你的根器适合哪一条道路。你可以立刻进入那个最核心处,先找到那个源头,然后使你的行为渐渐的都始发于那个源头。或者,你无法立刻进入那个源头,那么先渐渐的改变你的行为,让它越来越符合那个源头。有一天,突然间那扇源头的大门就打开了。这两者都可以,一个是渐法,一个是顿法。所以禅宗里面提到,你可以从渐进的方式达到开悟,也可以从一瞬间的方式达到开悟,这两者都有可能,看你的根器,看你的因缘。
六祖后面还提到何名波罗蜜,此西国语,唐言到彼岸。波罗蜜的意思,在梵文里面是pāramitā(音:普若米达),是圆满的意思,也可以把它解释为到彼岸,圆满。解义离生灭,它离开了生灭法,离开了对立、两极,进入了一元。你如果着迷于眼前的境界,那么生灭就生起来了。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如水一样有波浪,一起一伏,有一个两极的现象,这个就叫做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这个非常奇怪,当你离开这个境界,就没有生灭了,但是它没有说这个水是静止的,反而是说水是流通的。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你离开了生灭以后,你回到了源头,就好像水常流通。这意味着这个源头它并不是一潭死水,它是一个真正的活水,完全流动的活水,它其实根本就不是一个潭,它是海洋,就好像你在极目远望看到远方的地平线的时候。请大家回忆,或者请大家现在就做实验,你在极目远望的时候,你如果忽然之间把你的视觉、你的视线投射向远处的一个房顶,一朵云,远处的一个山顶,那个内在的空就立刻消失了,没有了。因为你开始专注于外在的一个经验,外在的某个东西,而当你没有专注于、聚焦于外在的任何东西,只是极目远望,你开始向内退后,你开始退到你的内在深处的无限里面。这个无限,请大家现在尝试体验一下,当你极目远望你退到内在无限的时候,是否会发现这个内在的无限是无有止境的,它没有终点,如果它有终点意味着它一定会停止下来。但你会发现你内在的深处似乎可以永远的退下去,没有终点。你越是进入的深它就越是无边无际,它是一个内在的无限,内在的永恒,内在的光明。所以,那个内在的源头,潜在于你。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从来没有人在禅宗里面讲过这样的话,六祖是如此的彻底,他告诉你凡夫即佛,你就是佛。你如果经验到你内在的那个无限,你向后退入那个虚空的浩瀚,你就是佛,你的烦恼就是菩提。一旦你后退到内在的那个无限里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所有的头脑,所有的思想都像是别人的,这个时候你其实是没有什么思想的,即使你有些什么思想,这些思想看上去也好像是属于你的这个肉身,而这个肉身看上去像是别人的。你的烦恼对你来说仅仅是一个玩笑,发生在坐在这里的这个肉身身上的一个玩笑,你再也不会被它所烦恼,被它牵涉住。你会非常自然的看到它仅仅是一个吵闹的孩子,一个闹着玩的孩子。它不再是真的烦恼,它仅仅是一个孩子在吵闹。突然发现你可以理解和同情它,你突然发现你可以彻底的原谅它,因为它仅仅是一个孩子,它不懂事。大家现在就可以尝试,这个经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你完全在此刻就可以彻底经验到。当你极目远望退入内在的无限以后,你会真的看到你所有的烦恼、所有的思想、所有的情感,它们都是孩子般的,就好像一个老人在看着旁边的孩子在嬉戏一样,他们在打打闹闹,仅此而已。你突然发现这一切都并不需要当真,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个孩童的嬉戏。过去,你把他们太当真了,你太认同于他们了。当然,“认同”这个词已经被用的太多了,所以我这里不希望再用“认同”这两个字,我换一个词。你突然发现你是一个坐在树底下,坐在阳光下的老人,看着周围的孩子在嬉戏。
所以六祖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非常的干脆简练,你如果迷入那个嬉戏,你就是凡夫,所有的斗争所有的你死我活变的如此的强烈,而当你后退,当你进入内在的空,内在的无限,内在的美,你突然发现这一切仅仅就是游戏而已。而你的内在就是佛,你进入了那个空,就是佛,所以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这句话就不用再解释了,非常清楚了。你被那个境界给粘住了,就是烦恼,你脱离了那个境界远远的看着,而且这种远远的看着是包容性的,是浩瀚的,你以浩瀚的视角在看,就是菩提。真理在六祖惠能的嘴里没有任何复杂,显得如此的简单,如此的清晰。他用最简单、最清晰的语言描述了你内在的高贵,那个高贵就在你里面,那个佛性,那个真正的神圣,就在你里面,你要做的仅仅是发现它。
二十多年前,有一次有一个年轻人采访克里希那穆提。采访的内容是,年轻人问起克里希那穆提他个人的那种万物一体的感觉是怎样产生的。克氏在给这个年轻人的答复中提到,这种内在一体的感觉本来就潜在于你,你仅仅是需要一些时间,使你对他的感觉越来越清晰而已。同时也需要时间找到能够表达它的语言,因为这种内在的一体感,几乎超越了语言能描述的范围。它并不是一种突然的展现,而是对一种一直在那里的东西所进行的缓慢的、持续的澄清。这个过程说白了,就是你在这些时间里澄清你内在的这种一体感。所以这就给了人们很大的希望。如果一样东西并不是潜在于你的,那么对你来说它是渺茫的。如果一样东西早就潜在于你,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你,而且它像呼吸一样离你那么近,那么你开始变的有信心了,开始变的突然生长出想要探索的欲望,因为你不需要向远方探索,你只要向你里面探索,它完全潜在于你。
六祖惠能讲,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他讲得真是太好了。他是最最尊贵的,最最无上的,最最第一的,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你内在的这个源头,内在的这个浩瀚,这是所有生命探索追寻的终点。你还能追寻什么呢?除了这个,你还能追寻什么呢?没有比这个源头更令人满意的东西了。你整个人生,甚至无数次的转世,都是为了这一个同样的目的,就是达到你真正的源头。而我要告诉你的是,它无关宗教,它是禅,它是永恒。即使你给它一个宗教化的名字,上帝或者佛性,它也和宗教无关,因为它是潜在于你的。在宗教还没有形成以前,在一万年以前它就存在了。甚至在人类文明没有形成以前,在海枯石烂以前,它就存在,所以这是整个宇宙的真理,宇宙的源头。
所以六祖讲它无住无往亦无来,它没有来和去。三世诸佛皆从中出,即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诸佛,都是从这个源头里面产生出来的。每一个人都在回到这个源头,追寻这个源头,这就是所谓的“成佛”的过程。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你应该找到那个智慧的源头,它是真正的大智慧,它真正能够超越你的烦恼,超越你的五蕴。五蕴就是指色受想行识,也就是你所有身体的功能,看到、听见、闻到、尝到、触觉、意念,你被所有的这些东西给捆住了,你被你看见的东西捆住了,被你听到的东西捆住了,被你尝到的东西捆住了,被你摸到的触觉到的东西捆住了,被你的意念被你的思想捆住了。而在这所有的一切的背后,有一个真正的背景,它是超越于这一切的,它就是你内在的源头。如果你能找到这个大智慧的源头,这才是真正的修行,并且注定你将成佛道。或者我们也可以说注定你将成上帝道,肉身成道。
当然,成道这个词还是太宗教化了。我们可以把宗教去掉,你将变贪嗔痴三毒为戒定慧。所有这三个方面都是向外延伸的。贪,是你希望伸手抓取外界的某一个事物以获得永恒的感受,这注定要失败。因为外界最永恒的东西也会坏灭,即使是钻石、黄金,迟早有一天也会化为灰尘。宇宙里没有任何东西是持久的,所有物质化的东西迟早都会坏灭。所以佛陀讲,无常是物质宇宙的真理,没有什么是恒常的。在物质宇宙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是遵照着成住坏空的这个规律的,整个宇宙有一天也会回到它的源头,再次吸入那个嗡点,也就是霍金讲的起点。宇宙都会毁坏,也会再一次创生,这个是贪的含义。嗔的意思,是手向外推,推离那个你不喜欢的东西。痴的意思就是迷惑,你对所有外界的东西都产生了迷惑。而这三毒注定了你的注意力仍然是向外的。当你来到了内在智慧的源头,你突然发现你并没有有意识的去做戒定慧,戒定慧就已经产生出来了。当你完全安住在内在的时候,你的手再也不可能向外伸了。这就是一种戒。你突然间非常情愿的,不需要任何督促,不需要任何强调,你就会自动的愿意安住在那个永恒美妙的体验里。因为这是灵魂的追求,没有人愿意离开快乐,人们总是希望越来越深的进入那个快乐。它是一种自然的定。而从这个快乐里面,从这个无限的深邃里面,你突然认清了所有物质世界的本来面貌,这也就是所谓的智慧。这三者你没有有意去做,它们就自动形成了。
所以六祖讲,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你只要来到这个般若的源头,一的源头,你就会拥有八万四千的智慧。八万四千只是形容词,就是无穷无尽的意思。你开始产生了真正的洞见,所有原来让你迷惑的事物,现在突然间都认清了,全看清了,而当你看清的时候你一定会笑,因为你发现事情其实很简单,所有的人都认为烦恼一直在缠着你,而当你真的成为一个树下老人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那些烦恼根本就没有什么,它们都是孩子气的,你完全没有必要当真的。所以当你看透的时候,事情显得那么的简单。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因为世间的人经常会被八万四千尘劳也就是无穷无尽的尘劳给缠住,如果你能脱离那个纠缠而实现超越的看,智慧就显现了,你一定能看穿它们。你在你的自性当中,在你内在的浩瀚当中,就可以非常轻松的看到一切的真相。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你如果领悟了这个方法,它是无念的。你如果仔细体验到了就会发现,你在内在的浩瀚里面是没有思想的。而那个没有思想的状态下,一个人才能真正看清那个东西的源头,所以人们常说旁观者清。你能够旁观了,事情就变的清晰了。你掉进去了,所有的事情就必然只能搅成一团了。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它甚至是没有回忆的,没有执着的,没有狂妄的,安然的安住在这个内在的浩瀚里,自然的有一种智慧的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所以很简单,你如果能够安住于超然,自然就没有取舍,安住于你本性的光明当中,即是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智小根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这里马上回答了我们在听六祖讲述的时候内在里会生起的一个疑问,也就是你进入的那个所谓的超然是什么,就是般若三昧,就是所谓的甚深法界。这个甚深法界并不在你的外面,就在你的里面。那个三昧,三摩地,并不在你的外面,并不需要你苦思冥想的去修炼,它本来就存在。人们总是以为三摩地需要练出来,而其实真正的般若三摩地它潜在于你,它本来就存在的,你只要发现它,你甚至根本不需要去训练它,它本身就是圆满的。一个佛性如果还需要训练,那个佛性迟早会退失。但是,其实佛性是没有可能退失的,因为佛性本来就是圆满的,它一直在你的里面,你只要找到它就可以了。所以六祖建议你看看金刚经。金刚经最著名的一句话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的意思大家现在都应该已经懂得了。你在那个浩瀚里面,这个就是你真正的心,你在这个无限心里面,你对外在的一切都是无所住的。你如果试图聚焦在远处某一个山顶的风景上,突然那个内在的浩瀚就失去了,你一旦产生聚焦,那个浩瀚就立刻没了。你只是极目远望却没有聚焦在任何一个点上,这个时候内在的浩瀚大门突然就打开了。其实整件事情并不难,只是没有人告诉你这个诀窍。
在《与神对话》里面讲过这样一句话,你证到内在的光明其实并不是很难,但是为什么有的人打坐经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四五十年,都没有经验到呢?他给了一个理由:这和个人的敞开程度有关。你的打坐如果是封闭的,它将永远也无法经验。就好像六祖前面所讲到的,你的打坐如果只是空空落落的,进入到封闭的内在的空间,一无所有的空间,那么它仅仅是一个空,而你的打坐必须是敞开的。只有一个敞开的静坐才能引发同样的敞开的内心,一个外在的无限才会引发同样的内在的无限,内在和外在永远是对立又统一的。
所以六祖说,当知此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这个法门是最上乘的,没有比这个更高的了,它是为真正大智慧的人说,为真正有善根的人说,小根小智的人听了肯定无法相信。但是,我相信现在的人类,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大多数人已经非常智慧了。有许多人都开始莫名的有种冲动,有种追寻源头的冲动,或是莫名的开始有一种烦躁,他们发现生活中总是有些地方缺了些什么,那个内心的暗示在不停的敲击他,直到你能够真正找到对的方向,直到你能够找到那个内在的浩瀚,否则你永远也无法满足你心灵的渴望。所以,来这里听六祖坛经的人,可以这样说,你们是有福报的。你们是真正有探索的心,有一颗追寻真理的心的,而那颗心把你带到这里。因为六祖坛经并不是普通的经典,它是直指人心的,它是完全超越宗教的。
六祖讲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这里面六祖讲道,就好像天龙下雨,如果雨下得太大,那些城邑聚落就像枣叶一样漂起来了,这说明你这个容器太小了,盛不住。而如果你的容器够大,你是大乘人,你是有智慧的人,你听到金刚经突然间心结开悟了,你能够承受如此大的震撼了,你开始能够用你的智慧自己产生观照了,甚至你用不着文字,用不着任何的语言了,你开始溶入海洋了,你开始合为一体了。所以六祖讲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所有的百川众流都归到了大海里面,如此壮观。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众生本性的那个般若,那个空,那个无限的源头,也是这样的,是一个彻底的如海洋般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