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里,在佛陀生前,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公案,有一个瑜伽士禅定如此的了得——他一入定可以入定三个月!有一次,这个瑜伽士在印度恒河边上又入了深定了。他身边的一棵树,树上的小鸟不知怎么的,就在他的头顶筑了一个鸟巢。因为他入定三个月没有动,那个小鸟就开始在他头顶上筑了一个很小的鸟的巢,并且生了好几个蛋,这些蛋都孵出了很小的鸟儿。三个月以后,这个瑜伽士出定了,醒过来了。他刚开始醒过来,他觉得头上有个鸟巢并没有什么。他在缓慢的苏醒当中,他的苏醒也许要用几个钟头的时间,他出定的过程也是非常慢的。他缓慢的从深定当中渐渐地复苏,渐渐复苏的过程当中,头顶上的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因为那个时候阳光明媚,小鸟很高兴,在叽叽喳喳地叫。而这个瑜伽士在缓慢复苏当中,也听到了小鸟的这种鸣唱的声音。这个声音对于别人来说也许是很美妙的音乐,小鸟的叫声很好听。但这个瑜伽士由于三个月的静定,他太安静了,以至于他在缓慢的复苏当中,觉得那个鸟叫太噪杂,打扰他了,那是个噪音!整个的复苏期,他一直被这个噪音所打扰,他耳朵听到这个声音,觉得越来越受不了——很吵,非常吵!他就升起了一个嗔恨的心,他很讨厌——这个鸟儿竟然在我头顶上筑了一个巢,还不停地叫! 他就生起了这么一个嗔恨心。而他是如此伟大的一个瑜伽士,可以入定三个月!
据说这个瑜伽士,因为年纪大,很快就圆寂了。他圆寂以后,就投胎转世成为一个鬼王。那个缘起就是在他出定的时候,他内心深处依然没有断除的嗔恨心,即使他能够入定三个月,但他某种习性里面有这种嗔恨的种子,这一窝鸟只不过引发了他内心嗔恨的种子。他的性格里面肯定早就有这种暴躁的、没有耐心的特性,以至于有一窝鸟在头上叫,他都嫌烦。他的禅定并没有熄灭他的这种劣根性——那种暴躁、那种烦躁的心态,他转生以后成为一个脾气不太好的鬼王。
所以,佛陀这里讲,即使你证得了很深的定力,但是当你出定的时候,你依然是原来的你,你的性格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你的偷心还是没有死,你各种各样内在人格里面的相续依然在延续着。所以,这样一个人必落邪道。他转世以后,他的性格在主宰着他,而不是他的禅定。
你会发现禅宗的那些大师,他一旦开悟以后,他并不追求禅定。你会发现禅宗这一点很奇怪,他不象天台宗,追求要修禅入定——入深定,禅宗不追求这个。来果禅师在高明寺开悟以后,第二天他就从禅堂里出来了,立刻进伙房。因为高明寺当时有三四百个僧人,每天早上三点钟就要开始烧火煮粥了,五点钟就要吃早饭了。三点钟就要起来煮粥、推风箱,是很累的重活儿,要做各种馒头包子,要做三百个人的饭,那个活儿是非常辛苦的。传记里提到,来果禅师开悟以后,他马上从禅堂里出来,第二天就加入伙房的队伍,做一个烧火僧——砍柴、烧火、推风箱,都是很累的重活儿。凌晨三点,比别人起得都要早。来果后来讲,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一旦了悟后,他发现真正需要的,并非获得禅定力量,获得什么什么神通或者别的。而是真正要修的是什么——真正要修的是改变他的个性、性格,改变他内在的习气,超越他内在的各种各样的习气。而超越习气的最好的方式、最快速的、最迅速的方式就是面对场景。也就耶稣讲的,当有一个人打你左脸的时候,你要把右脸转过来给他打。来果也做了同样的事,他立刻离开禅堂,进伙房,那是一个苦活儿、重活儿。你在面临这个苦活儿、重活儿的时候,是否会习气使然——即刻又烦忧了呢?立刻又抱怨了呢?立刻又各种各样的方式发脾气了呢?来果传记里面提到,他自己立刻以这种方式来挑战这个面前的场景。
禅宗的认知是非常深刻的,他知道什么东西最终决定了你,他知道禅定最终不能决定一个人,最终决定一个人的依然是你的内在的人格。而你的内在人格,只有在面对外在场景的时候,才会展现出来。当你一个人在房间里的时候,你从不发脾气,但这不能代表什么。当你进入一个大环境,你还能保持你的温和吗?你还能超越你的内在的各种各样的烦恼吗?有挑战的时候,才能展现出一个人内在的定力。
所以,真正的定力并不是入定三个月,真正的定力反而是在你出定以后面对鸟巢的时候,那才能展现出你到底有没有定力。而这个瑜伽士失败了,他即使入定三个月,出定的时候,他立刻被鸟巢的声音所打扰,他的定在禅宗看来叫枯木定。那个定不能面对世界,那个定只能关上门来自己定,他把门一关,听不见,看不见了,安静了。当你一旦打开门,世界的声音一进来,你又烦恼了。所以禅宗把这样的定叫枯木定,又叫有相定,它是一个封闭性的定。所以,最终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依然是你的人格。
摘自《楞严今释020》夕阳 著